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七-弘明集
卷第七
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諮夷夏論慧通法師駁夷夏論僧敏法師戎華論
難顧道士夷夏論常侍朱昭之見足下高談夷夏辯。商二教條勒經旨。冥然玄會妙唱善同。非虛言也。昔應吉甫齊孔老於前。吾賢又均李釋於後。萬世之殊塗同歸於一朝。歷代之疑爭怡然。於今日賞深悟遠。蠲慰者多。益世之談莫過於此。至於各言所好。便復肝膽楚越不知甘苦之方。雖二而成體之性必一。乃互相攻激異端遂起。往反紛頻斯害不少惜矣。初若登天光被俗表。末如入淵明夷輝淪。夫導師失路則迷塗者眾。故忘其淺昧。遽相牽拯。今先布其懷未陳所恨。想從善如流者不惜乖於一往耳。山川悠遠良話未期。聊寄於斯以代暫對情。旗一接所釋不淺。朱昭之白。夫聖道虛寂故能圓應無方。以其無方之應。故應無不適。所以自聖而檢心本無名。於萬會自會而為稱。則名號以為之彰。是以智無不周者。則謂之為正覺。通無不順者則謂之為聖人。開物成務無不達也。則謂之為道。然則聖不過覺。覺不出道。君可知也。何須遠求哉。但華夷殊俗情好不同。聖動因故。設教或異。然曲禮淨戒數同三百威儀。容止又等三千。所可為異。正在道佛之名形服之間耳。達者尚復以形骸為逆旅。袞冕豈足論哉。所可為嫌。祇在設教之始。華夷異用。當今之俗。而更兼治遷流變革一條宜辯耳。今當言之。聖人之訓動必因順。東國貴華則為袞冕之服。禮樂之容。屈申俯仰之節。衣冠簪佩之飾。以弘其道。蓋引而近之也。夷俗重素故。教以極質。髡落徽容衣裳不裁。閑情開照期神曠劫。以長其心。推而遠之也。道法則採餌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大則靈飛羽化。小則輕強無疾。以存其身。即而效之也。三者皆應之感之。一用非吾所謂至也。夫道之極者非華非素。不即不殊。無近無遠。誰捨誰居。不偏不黨。勿毀勿譽。圓通寂寞假字曰無妙境。如此何所異哉。但自皇羲以來。各弘其方師師相傳。不相關涉。良由彼此兩足無復我外之求。故自漢代以來淳風轉澆。仁義漸廢。大道之科莫傳。五經之學彌寡。大義既乖微言又絕。眾妙之門莫遊。中庸之儀不睹。禮術既壞雅樂又崩。風俗寢頓君臣無章。正教凌遲人倫失序。於是聖道彌綸天運遠被。玄化東流以慈係世眾生。黷所先習欣所新聞。革面從和精義復興。故微言之室在在並建。玄詠之賓處處而有。此可以事見非直布之空談。將無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故邪意者夫聖人之撫百姓。亦猶慈母之育嬰兒。始食則餌以甘肥。甘肥既厭復改以脂蜜。脂蜜既厭則五體休和。內外平豫為益至矣。不其然乎。理既然矣。而橫厝非貶妄想分別。是未悟環中不可與義。二賢推盪往反解材之勢。縱復得解非順理之作。順理析之豈待推盪。足下發源開端。明孔老是佛。結章就議則與奪相懸。何搢紳擎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曹继武
金·刘处玄
(漢)仲長統
武汉臣
清·谷应泰
(宋)叶隆礼
唐·吴筠
宋·郑瑶
宋·方千里
(明清)不著撰人
(清)裕德菱
(宋)苏轼撰
(東漢)劉珍等 吳樹平校注
清·高思敬
晋·张华
汉·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