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辩中寒为真寒论-中寒论辩证广注
辩中寒为真寒论
内经素问有热论篇首言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又有刺热篇。言五脏热病。此系杂证。灵枢又有热病篇。其中言热病三日。或七八日。或已得汗或未曾汗。或口中干。胸胁满或头痛耳聋。皆伤寒之类也。黄帝岐伯论伤寒。惟以热为主。至仲景论伤寒。则寒热并举。何也。夫人身之中。有阴有阳。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此其常也。有阳极似阴。有阴极似阳。有热极而寒。有寒极而热。有大实若虚。有大虚若实。此其变也。余曾辩注伤寒论一十四卷。若阳邪热实之证。已畅发而无余蕴矣。兹更集中寒论三卷。于仲景书中。摘其所谓真阴虚寒之证。逐条辩解。每方注明只因仲景当日。不分阴阳虚实寒热而总谓之伤寒。余因不得已而述是书也。或云。内经中无寒论。及寒病篇。故仲景当日。以寒病杂之伤寒论中。不敢创为一论。更分一门。今吾子知尊仲景矣。又别立中寒方论。得母僭欤。余答云。前圣之制作。专待后人之阐扬。据仲景自论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曰伤寒。而痉湿霍乱等杂病。俱在其中。所未分者。岂特一中寒邪。丹溪有云。
仲景辩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非曰无中寒也。言未及辩别也。中寒未及辩别。以致俗医。有以伤寒皆变为热。并无所谓真阴证者。有以阳证入阴。即阴虚为阴证者。有以热病服凉药太过。即变为阴证者。有以头不痛之杂病。为阴证者。有以曾犯房室为阴证者。殊不知中寒之人。三焦火衰。元气大虚。又受外来风寒之邪。其为中也。或中于阳。或中于阴。皆寒病也。其中于阳而为寒病者。以始入太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阴者。肾也。邪在太阳。膀胱为寒水之经。肾家无火。不能御寒。为真阴证。犹之阳邪传入阴经。亦热病也。又有胸以前受寒气。及冷物入胃。胃为阳明之腑。与太阴脾脏相根据附。胃中无火。则脾气大寒。亦为真阴证。犹之伤寒挟食。邪已入腑。为实热病也。此其义仲景实未尝及。然于霍乱一病。有寒多不饮水者。用理中汤丸加附子。斯言已得之矣。又有寒中厥阴之经肝脏虚。寒气上攻而头痛者。亦为真阴证也。又有小儿未犯房室。而中寒。如慢惊之类。亦为真阴证也。此但举其大略。而后学可以起悟。愚以中寒之证。仲景立法。中经者。皆主温散。问有中脏者。亦主热发。所以诸汤中附子。生用者极多。而炮者甚少。偶有同人参白术芍药当归共剂者。或从气虚。或从血少也。其有或吐或利。四肢厥逆。胃气大虚。无热可发者。法当温补。更有里寒虽极。肠胃中实者。又宜温中消导。若例用补药。岂不大误。此皆仲景所未言及者。愚以后贤方论补之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仁勇
清·华阳散人
宋·王文钾
觉训
清·张景星
清·邬仁卿
明·陈继儒
宋·杨简
清·怀远
唐·李绰
明·湛若水
唐·吕洞宾
清·沈宗骞
(西汉)戴德
清·莫友芝
清·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