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濒湖脉学目录:
濒湖脉学
重刻脉学奇经八脉序
题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引
考证诸书目
濒湖脉学·序
濒湖脉学·浮
濒湖脉学·沉
濒湖脉学·迟
濒湖脉学·数
濒湖脉学·滑
濒湖脉学·涩
濒湖脉学·虚
濒湖脉学·实
濒湖脉学·长
濒湖脉学·短
濒湖脉学·洪
濒湖脉学·微
濒湖脉学·紧
濒湖脉学·缓
濒湖脉学·芤
濒湖脉学·弦
濒湖脉学·革
濒湖脉学·牢
濒湖脉学·濡
濒湖脉学·弱
濒湖脉学·散
濒湖脉学·细
濒湖脉学·伏
濒湖脉学·动
濒湖脉学·促
濒湖脉学·结
濒湖脉学·代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脉诀考证·脉诀非叔和书
脉诀考证·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脉诀考证·男女脉位
脉诀考证·脏腑部位
濒湖脉学·滑
滑 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闲。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更多
濒湖脉学·涩
涩 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
...更多
濒湖脉学·虚
虚 阴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蒽。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更多
濒湖脉学·实
实 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
愊愊。坚实貌。
《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指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
实脉为阳
...更多
濒湖脉学·长
长 阳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实平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
...更多
濒湖脉学·短
短 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 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短脉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更多
濒湖脉学·洪
洪 阳 洪脉: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
...更多
濒湖脉学·微
微 阴
微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
伸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
...更多
濒湖脉学·紧
紧 阳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箄线。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更多
濒湖脉学·缓
缓 阴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和。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正受
宋·吴自牧
周秉清
清·蒋大鸿
梁·萧绎
清·陈弘谋
唐·温大雅
胡绳
明·焦竤
(清)芍唐居士撰;王之春编
清·王士祯
宋·姜夔
黃石公
释念常
清·张百熙
明·冯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