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痧胀玉衡-清·郭士遂
痧胀玉衡目录:
痧胀玉衡
序
自序
续序
凡例
痧症蒙发论
玉衡要语
玉衡脉法
此下细述发蒙论所不尽
痧胀玉衡
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采取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撰写《痧胀玉衡》一书共3卷,约7.9万字。上卷,载痧症发蒙论,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放痧有十、刮痧法、用针说、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玉衡脉法列唇舌辨、痧脉十二经辨、痧脉要诀、痧脉有似阴证辨、痧脉似气血有条辨、痧脉诀生死法等专论舌、脉诊法。中卷,叙述临床各种痧证的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列遍身肿胀痧、伤风咳嗽痧,胎前产后痧、例经痧、眼目痧、瘟痧等45种。下卷,载述治痧方药,共载汤、丸、丹、散剂56方,另载便用方7首、绝痧方和治痧药物70余种。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郭氏从
...更多
序
忆昔癸末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 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干,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 君见之,日:“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 城中舁(1)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 顷之,症变 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 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痴之法盛行 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 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
...更多
自序
尝论~元运化,升而为天,凝而为地,人生其中,道配 三才,惟其克佐天地之所不及也。所以大之兵农礼乐,小之 屠钓工商,缺一不可。而况炎帝肇创,尝药疗病,尤斯人生 死所系者乎。历代相沿,神医迭出,载籍纷纷,惟救疾苦, 孰意痧胀一症,时有悬命须臾,兆变顷刻者,竟置不论。如云林龚先生,所志诸书,历有年矣,迄今诵法不衰,时多宗之,然云青筋,所谓痧也。惜自古以来,从未论及,是以其 疾往往不治。余窃以为生死甚大,望医如望拯溺,讵可听人之有是疾而不为之生全乎。余高曾以经术起家,箕裘累叶。 余少列官墙,读古惠鲜环保,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尝愿为愁者解困,危
...更多
续序
续序(l) 尝稽古今医学,备悉万病,独不明痧,因而人鲜其传, 无奈世之患者比比也。既有此病,不可不求有以治之。余因 以治之所验,悉其症之所由。于甲寅岁著《玉衡》一书,偕同 人互相参订,急而行之, 亦济生之念所不得已也。书中见叙 疾说,似已具详,两年来疾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 伤人最多,非为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因又有痧刻 之续。凡以因时所犯,略采异验为集,夫亦谋诸同人,非敢 以自矜也,幸天下不以多赘而忽诸。 大清康熙 十七年戊午岁李秋吉旦郭志邃右陶文载识 注(l)续序此文原在“后卷"之前,本次点校整理移此。
...更多
凡例
一言有不实,治有不效者,一句不载。 一药有不当,用有不明者,一味不入。 一据症用治,立方制宜,非痧唐录。 一按脉阅筋,恐人有误,详之有据。 一砭刺痧筋,必须紫黑毒血,据为实见。 一载杂症,仅取兼痧,请病虚实,悉在所略。 一心腹痧痛,刮放即愈。不烦医药者,不多载入。 一治验不过一二三四,惟略见治法为准,余不多赘。 一金近地气禀柔弱,故方中分两,从平减少,便能取 效。此虽传示四万,不敢多加。 一制方分两甚少,若遇西北,风高土燥之地,刚强勇壮 之人,其分两必须加倍,或加二倍三倍,方能有效。 一饮汤规则: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温也;云微冷者,
...更多
痧症蒙发论
夫君子生于斯世,不屑为天下无所用之人,则必求为天下所必需之入,故君子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盖良相济世,良医济生,其所以行我心之不忍者,事有相符,而道有相类也。余于伤寒、痘疹、惊风、虐、痢与夫胎前产后等症,俱所潜心,姑不具赘,独是痧之一症,缓者,或可迟延;急者, 命恳顷刻。在病家必当诚心请救;在医者必当急为赴投,非着他症之可以迁延时日,姑且慢为调治也。迩来四方疫气时行,即今丑寅年间,痧因而发,乡村城市之中,俱见有此等 症。或为暗痧,或为闷痧,或为痧痛,或为落弓痧、噤口痧、扑鹅痧、角弓痧、盘肠痧,或又因伤寒、虐、痢与夫胎前产后等症,而痧兼发
...更多
玉衡要语
痧分表里辨
痧之初发,必从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则入手半 表半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此可以刮痧而愈不愈,用荆芥汤、藿香汤之类而选用之。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则入于里,故欲吐不吐量欲泻不泻。痧毒冲心,则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则盘肠吊痛。此可以放痧而一意,不愈,用陈皮紫朴汤、棱术汤之类而选用之.痧中子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育,立时发晕,即欲刮痧而痧不起;即欲放痧而扶之不起,必不得放,即扶起放之, 而发晕之时,气血不流,放之亦无紫黑毒血流出,即有些须,亦不能多,略见紫黑血点而已。
...更多
玉衡脉法
痧脉十二经辨 脉芤而浮者,肺痧也。脉芤而散者,心痧也。脉弦长而 动者,肝痧也。脉芤大而滑实者,脾痧也。脉沉细而动止不匀者,肾痧也。大肠之痧,类于肺而长。小肠之痧,类于心 而细。胆之痧,类于肝而数。胃之痧,类于脾而紧。膀胱之痧,类于肾而浮虚。三焦命门之痧,脉必怪异。
痧脉外感内伤辨
伤食之痧,脉多战动。伤血之痧,脉多芤滑。伤暑之痧, 脉多洪滑而疾数。伤风之痧,脉多沉微。秽触之痧,脉多变 异不常。伤气之痧,脉多沉伏,或形如雀啄。伤寒湿之痧, 脉多沉细。
痧脉要诀 痧症之脉,与
...更多
此下细述发蒙论所不尽
属暗痧之类,人多不识,误中其祸,故悉列之于前, 庶令人一开快而注目焉。下卷痧症,人所易明,故姑置之于后。
暗痧辨
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但渐渐惟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闷闷不已,亦有咳嗽烦闷,有似伤风,亦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亦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也。误吃热汤,热酒、热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气急,狂乱见凶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郑振铎
(清)云间子集
(清)吴庆坻
醉月山人
汉·司马迁
白朴
陈匪石
金·张从正
清·叶天士
(清)丁紹儀
(清)谷应泰
(民国)田腾蛟
清·柳华阴
(唐)李百藥
(明)苏祐
清·易顺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