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一-铜人针灸经
卷一
夫《黄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其源,若或茍從異説,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三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陰陽之交会,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内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
從手至胷
(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為“從藏走手”)
,足三陽之脈
從足至頭
(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應為“從頭走足”)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
胷
(按: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為“腹”)
”,是謂日夜循環、陰陽会合。
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内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推内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
(按:此段為《難經·七十難》原文,而與通行本有異,文句略有不通。《難經》原文為:“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
”)
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
流
(按:通作“溜”,下同。)
為
營
(按:應為“滎”)
,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營,仲夏刺俞,
秋
(按:據《難經·七十四難》,當缺“刺經”兩字。)
,冬刺合也。
營
(按:應為“肺”)
出少商為井,手太隂脈也,
流
於魚際為
營
(按:誤,應為“滎”,下同。)
,注於太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心出中衝為井,手少隂脈也,
流
於勞宫為
營
,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内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心包絡脈手厥隂之脈也,出於少冲為井,
流
於少府為
營
,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
流
於二間為
營
,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溪為經,入於曲池為合。三焦出於闗冲為井,手少陽脈也,
流
於液門為
營
,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渠為經,入於天井為合。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脉也,
流
於前谷為
營
,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谷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少海為合。手三隂三陽流注者。
胃出於厲兑為井,足陽明脈也,
流
於内庭為
營
,注於陷谷為俞,過於冲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膽出於竅隂為井,足少陽脈也,
流
於俠谿為
營
,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膀胱出於至隂為井,足大陽脈也,
流
於通谷為
營
,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大陰脈也,流於大都為
營
,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隂陵泉為合。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
流
於行間為
營
,注於太冲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經,入於曲泉為合。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隂脈也,
流
於然谷為
營
,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足三隂三陽所流注者。
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絡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隂陽”者,
知其表裏
,隨其隂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隂陽“者也。
(按:此段為《難經·七十二難》,原文為“知其内外表裏”)
夫用針刺,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虚者補之,實者泻之。不虚不實,以經取之。”然:虚者補其母,實者泻其子,當先補而後泻。“不實不虚,以經取穴”者,然:
是正經目中他邪
,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按:此段為《難經·六十九難》,原文為“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陽者,卧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
營
(按:應為“滎”)
俞之處,候氣散乃内針,是謂“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虚,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水、木、火、土,當於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虚。“泻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北方水,水者,木之母。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虚。故泻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虚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泻之。虚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泻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一豆補泻”之理也。又云:“虚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補,補泻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搯取穴,置針於營上三十六息。以
左
(按:當缺“手”字)
搯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搯穴可重五兩
已
(按:通“以”)
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經下之。
入人營至衛至病
(按:似應為“入衛至營至病”)
,得氣,如鮪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名曰“疾徐”者,
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出而引病氣不絶,名曰徐也。旣引氣名一向無補名之曰泻。
”
(按:似有缺、誤,不通)
問曰:“凡下針時,若為是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稔,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如患人欲針
針
(按:疑衍)
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又云:“夫針之者,
不胷身心口如銜索曰欲内視消息氣而
(按:似有缺、誤,不通),
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饑,無刺大渴,無刺大驚,
已
(按
:
通“以”
)
上,古之深戒也。”
又,黄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传於後代。”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
(按
:
應為“鈹”)
針,六曰
丸
(按
:
應為“員”)
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乃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之身形
示
(按
:
應為“亦”)
應之也,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
(按
:
此段除“九針之名”引自《靈樞·九針十二原》外,餘皆為《素問·針解》原文,故據二篇校之)
黄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别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
長
(按:此為衍文)
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虚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絶,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
其
(按
:
應為“共”)
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衆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
(按:當缺“獨來”)
獨往
。“黄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乃後存針。衆脈不見,衆凶弗聞,外内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虚實,五虚勿近,五實勿逺,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匀,静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横弩,起如發機。”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虚也。留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逺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衆物。”
(按:此段為《素問·寶命全形論》原文,均據之校)
今列孔穴圖於後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李廷机
明·杨士奇
明·李辅
明·周琦
明·都穆
钟毓龙著
清·戴龙邦
明·曹端
清·谢泰阶
灵操
元·马泽
王羲之
明·田汝成
(唐)上官仪
叶梦得
宋·俞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