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孔佛概論之概論-悲憤而後有學 歐陽競無文集
孔佛概論之概論
佛學淵而廣,孔學簡而晦,概論所以需要也。顧概論亦難,今日且談概論中之概論。
毗盧遮那頂上行,六經皆我注腳,求人之所以為人斯已耳,何佛之學,何孔之學?然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求然之同故,佛須學,孔須學。孔學是菩薩分學,佛學則全部分學也。斯義亦據聖言量耳。知必以聖言為量,故不具四例,不可以為學。
一、不可以凡夫思想為基,而必以等流無漏為基也。有漏稱凡夫,雜故染故,無量劫來煩惱擾亂,識海汪洋,充滿其種。譬如讀書,豈能一字一字如定者數息終日不搖,處囊之錐東西突出,空中樓閣結撰奔馳,一息之條貫不能,萬裡之蛛絲安索?鹽車之渾水無靈,塵剎之根株何鑒?以如是雜染心判斷不可思議無上法門,而曰聖言之量不如我思之量也,天下有如是理耶?若夫聖言,則等流無漏也,從心所欲不逾矩也。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三畏;小人則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烏足以為學?
二、不可主觀,而必客觀也。主觀心實,客觀心虛;主觀有對,客觀無對;實故不入,虛故能入;有對故封拒,無對故到處皆學。主觀者先有結論,但采納以為敷佐,可利用則斷章節取,有何義之研討?客觀者先無結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比較而擇善,舍己而從人。主觀有心,客觀無心。深山有寶,無心于寶者得之,故主觀不可以為學。
三、不可宥于世間見,而必超于不思議也。公孫宏曲學何世無論矣,子誠齊人,但知管、晏,且畏葸羲、皇,況秕糠堯、舜?是故順世外道,無當于理事。仲尼之徒,不道乎桓、文,蓋身在山中,不識匡廬真面,欲窮千裡,要知更上一層也。豪傑之士,舉足下足,自道場來,動念生心,無非尚友。臨濟觀佛有鼻有口,曰︰我可作佛,他日竟作祖開宗。象山幼時思天際不得,讀古往今來,悟無窮無盡,遂為南宋大儒。一鄉之迷傾一國,一國之迷傾天下,天下盡迷,誰傾之哉?如有,必為聖人之志者,是必超于不可思議也。
四、不可以結論處置懷疑,而必以學問思辨解決懷疑也。天下有二種人︰一盲從,蓋無知識不用思想者,此無論矣。二懷疑,是有知識能用思想者,學以是而入,亦以是而得也。疑必求析,若急于析,則稍相應,必作結論以是處置懷疑者,古之人、今之人,驅而內諸罟 陷阱之中,蓋比比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不析則問,能問于不能,多問于寡,則無不可問矣。問而不析,又思,思日慎有矩有繩矣。思猶不析,則徹底而剖辨之,所謂明辨是也。分析必于極微,至教不可以人情也。以是而析疑,而疑可析,結論乃得焉。
四例既具,可學矣,可以談孔學、佛學概論矣。略舉四義而談︰一、寂滅寂靜義;二、用依于體義;三、相應不二義;四、舍染取淨義。四義皆本諸二家之經,佛家則凡大乘經,除疑偽者皆是;孔家則性道如《中庸》、《大學》、《論語》、《周易》皆是,文章如《詩》、《書》、《三禮》、《春秋》皆是。
一、寂滅寂靜義。
自韓、歐諸文學家,誤解清淨寂滅以為消極無物、世界淪亡之義,于是千有余年讎棄根本,不識性命所歸,寧非冤痛﹗原夫宇宙人生,必有所依以為命者,此為依之物,舍寂之一字,誰堪其能?是則,寂之為本休,無可移易之理也。寂非無物也。寂滅寂靜,即是涅 。燈滅爐存,垢盡衣存,煩惱滅除,一真清淨,所謂人欲淨盡,天理純全是也。欲明斯旨,佛家當讀《大涅 經》、《瑜伽師地論?無余依地》也,孔家應讀《學》、《庸》、《周易》也。孔道概于《學》、《庸》,《大學》之道又綱領于"在止于至善"一句,至善即寂滅寂靜是也。何謂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相應寂滅而言謂之道,成是無欠謂之性,繼此不斷謂之善,道也、性也、善也,其極一也。善而曰至,何耶?天命之謂性,于穆不已之謂天,無聲臭之謂于穆。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則至善之謂無聲臭也。至善為無聲臭,非寂滅寂靜而何耶?明其明德而在止至善,非歸極于寂滅寂靜而何耶?不知寂滅寂靜,是無本之學,何有于學,何有于佛學,何有于孔學?吾為揭櫫孔學、佛學之旨于經,而得二言焉。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涅 而滅度之。
二、用依于體義。
寂滅寂靜,常也,不生不滅也,真如也,涅 也,體也;變生萬有,無常也,生滅也,正智也,菩提也,用也。體則終古不動,用則畢竟是動。動非凝然,非凝然者不為主宰,故動必依于不動,故用必依于體也。此依即依他起之依,依他有淨即菩提是,依他有染即無明十二因緣是。蓋用之為物,變動不居非守故,常幻化而幻化之,是曰菩提;幻化而真執之,是曰無明也;用之性質有如此也。是故說用依體可也,有去來故也;說體隨緣不可也,祖父從來不出門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余一不用也。不用者何也?與體相應也。何以必與體相應耶?蓋不用而後能生用,用根于不用,其用乃神。孔家肝髓,實在乎此。發而皆中節,根于未發之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根于寂然不動;兩儀、四象、八卦,根于太極;皆是也。然此不用,非即是體。何也?仍是五十內之數,數之性質猶在也。凡孔家言性、言命、言天,皆依體之用也。易之道廣矣、備矣,而命名為易,易者,用也︰曰交易,陰陽交而成卦也;曰變易,六爻發揮,惟變是適也;曰不易,與體相應,無思無為,而能冒天下之道,所謂生生之謂易是也。吾嘗有言︰孔學依體之用也,佛學則依體之用而用滿之體也。
三、相應不二義。
用依于體,而用猶在,不可說一;明明相依,不可說二;是故闡《般若》義者曰不二法門,是故闡《瑜伽》義者曰相應善巧。既曰相依矣,相應于一處矣,無孤立之寂,亦無獨行之智,而言無余涅 者,就寂而詮寂故也。獨陽不長,不可離陰而談陽也,而乾之為卦,六爻純陽,就陽而詮陽也;孤陰不生,詮坤亦爾也。是故談涅 者須知三德,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不即不離,是涅 也。唯有不二法門,唯有相應善巧之可談也。
四、舍染取淨義。
舍染取淨,立教之原,無著菩薩顯揚聖教,作《顯揚聖教論》,一部論旨,唯明是義而已。扶陽抑陰,孔學之教︰陽,善也、淨也、君子也;陰,惡也、染也、小人也。扶抑即取舍,則孔亦舍染取淨也。《易》之 、垢、複、剝、泰、否六卦,于義尤顯,比而觀之,可以知要。
,揚于王庭,孚號有厲。 陰勢已微,猶揚猶號者,極其力而 去之也。
垢,女壯,勿用取女。 陰之初起,侈而言之曰壯,厲而禁之曰勿用也。
複,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養之令長如是。
剝,碩果不食。 珍之護惜如是。
泰,小往大來,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否,大往小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往來消長而判泰否,其義又如是。
了此四義,可知人之所以為人,天之所以為天,孔、佛為二,循序漸進,極深研幾,是在智者。
(選自支那內學院蜀院1941年刻《孔學雜著》,收入《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黄化宇
唐·义净
杨维桢
清·李涵虚
苏庵主人
清·易顺鼎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
唐·陆元朗
清·王履
(宋元)马端临
明·陆西星
(清)歙县张潮山来
明·朱有燉
西周生
清·王逢辰
(魏)杨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