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一、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二千年间
一、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
早在殷代,中国社会中,畜牧业虽然还很发达,但主要的生产劳动已经是农业了。这就是说,农业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千数百年的历史。
但是三千年前的农业情形,和后代的情形不同。首先使用的农具就是不同的。那时的农具以木头做成的为主,部分地使用石头和铜。
从木制的农具到铁制的农具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中国人知道用铁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可以想像得到的,在初期,铁的开采量还不多。不能在到处农村里都使用铁器。直到汉代,也还有很多贫苦的农民只能用木制的耕具。但毕竟从汉代起,铁器是开始被普遍地使用了。
和使用铁器同时,又开始了耕畜的使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司马耕的,字子牛,可见那时已知道用牛耕田了。在未用牛力以前,是由两个人并排拉着耒耜(lěi sì)而耕的,那叫做"耦(ǒu)耕"。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农民没有牛,仍只能采用"耦耕"的方法。到汉代,牛耕渐渐普遍,但是贫苦的农民也还是不能有牛。直到现在,也还有养不起牛的农民只能用人力拉犁的。
这种在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上的改进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为使用了铁器和耕畜以后,就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显著地提高了。但是自从这一次大的改进以后,继续两千年之久,直到现在,却再没有同样意义重大的改进。拿现在在田里劳作的小农民和两千年前的农民比较,在其所使用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上,可说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
这自然不是说,在这两千年中,没有任何进步。拿最主要的耕具犁来说罢,在现在的农村中,我们可以遇见各种形态不同的犁,有比较拙劣的,也有比较灵巧的,这从拙劣到灵巧正可表现长期历史中的演变过程。此外在施肥、灌溉,以至运用风力、水力各方面,也都曾不断地有过进步。但这些进步并不具有那样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这些进步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劳动的范围内,还不能冲破这个范围。
所谓个体劳动就是以个别的家庭为单位从事劳动生产,运用一个家庭内的有劳动能力的人,独立地在一小块土地上耕作。--这是两千年来农业劳动上的基本形态。我们的农村中至今袭用的简单的农具和耕种方法,恰恰是和这种个体劳动形态相适合的。最早在殷周时期,因为农业劳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必须集合相当多的耕作者在比较广大的土地上耕作。那时的耕作者是奴隶的身份,他们的主人用鞭子驱策着他们全力耕作,吮吸尽他们的血汗。后来由于使用铁器和耕牛而使生产力提高以后,个体劳动形态才能产生,因为到了这时,个别的小农家虽只靠少数的人力和小块的土地,已可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并且除了供给自己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能够提供出一些"剩余劳动"和"剩余生产品"了。
个体劳动形态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又成为障碍劳动生产力更加充分提高的原因。因为以一个家庭中的少数人力来在小块土地上耕作,究竟不可能在技术上作更大的改进,并且这些农民虽非奴隶,但也不是自由人,他们是受着地主剥削的农奴--佃户,常常是被剥削得连最低的生活也难维持,生活的贫困使他们甚至连既有的耕作方法也不能充分使用,如缺乏耕牛便是最显著的例子。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力的提高自然是不可能突飞猛进、不断增长的。
在中国社会中,千百年来流传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一类的谚语,那正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生活的反映。每一个小农家便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品供给自己,不必依靠别人,可以不到市场上去买什么生活必需品。在这种小农经济生活下,手工业和农业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男耕女织是典型的农家生活,他们除了耕种谷田菜圃外,还要种一些桑田或麻田,用桑来养蚕织绢,用麻来织布。这样,每个农家就都靠自己的劳动来解决了衣食两大问题,更使自己能够成为独立的经济单元了。至于纺织的工具和方法,自然也和在农耕上一样,是与个体劳动的条件相适应,而停留在极简陋极原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上的。
棉花是在元代以后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虽然在明清,城市中有专门的棉纺手工业工场,但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纺织,一般地还是当做分散的小农家的副业。商业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固然已有了极悠久的历史,但是封建时代城市商业的发达,并不足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制度;它只是参加了对农民的剥削,加深了农民生活的苦难。
近一百年来,中国农村更是历尽了风波。外国的商品--主要是棉织品,向农村倾销,开始打破农村中的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城市中工业的开始发达更对整个农村起了严重的摧毁作用。但是中国工业发展毕竟是在半殖民的状况下,仍没有能把旧的农村社会关系完全破坏,只是农民的生活更加不安定了。在这一切风波变动之下,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虽已百孔千疮,还是顽强地支撑着存在。由此可见它是有着何等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
我们必须知道,这种落后的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正是封建专制统治所依靠的基础。历代专制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最高理想,就是使所有的小农家各自守着一小块土地好好地从事耕作,因为这情形是最便于他来统治和剥削的了。封建专制主义者一面尽可能地要保障这种小农经济的农村社会秩序安定,一面则尽可能地加以榨取。他之所以要保障其安定,正是为了榨取的方便,但无限度的榨取又必然使农村不能安定。--这是很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不著撰人
清·揭暄
唐·惠详
(明)吴敬所
尉缭
宋·刘蒙
明·焦竑
清·陈培桂
明·司守谦
(宋)王安石撰
明·尹宾商
唐·张彦远
赵构
(北齊)魏收
宋·廖中
(后唐)冯贽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