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趙暉,字重光,澶州人也。弱冠以驍果應募,始隸于莊宗帳前,與大梁兵經百餘戰,以功遷馬直軍使。同光中,從魏王破蜀,命暉分統所部,南戍蠻陬。明宗即位,徵還,授禁軍指揮使。
晉有天下,參掌衞兵,從馬全節圍安陸,佐杜重威戰宗城,皆有功,改奉國指揮使。開運末,以部兵屯于陝,屬契丹入汴,慨然有憤激之意。及聞漢祖建義于并門,乃與部將王晏、侯章戮力叶謀,逐契丹所命官屬,據有陝州,即時馳騎聞于漢祖。
案通鑑:契丹主賜趙暉詔,即以為保義留後。暉斬契丹使者,焚其詔,遣支使河間趙矩奉表晉陽。較薛史為詳。
漢祖乃命暉為保義軍節度、陝虢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漢祖之幸東京,路出于陝,暉戎服朝于路左,手控六飛達于行宮,君臣之義如舊結焉,旋加檢校太尉。乾祐初,移鎮鳳翔,加同平章事。屬王景崇叛據岐山,及期不受代,朝廷即命暉為西南面行營都部署,統兵以討之。時李守貞叛于蒲,趙思綰據于雍,與景崇皆遞相為援,又引蜀軍出自大散關,勢不可遏。暉領兵數千,數戰而勝,然後塹而圍之。暉屢使人挑戰,賊終不出,乃潛使千餘人,于城南一舍之外,擐甲執兵,偽為蜀兵旗幟,循南山而下,詐令諸軍聲言川軍至矣。須臾,西南塵起,城中以為信,乃令數千潰圍而出,以為應援,暉設伏而待,一鼓而盡殪之。自是景崇膽破,不復敢出。明年春,拔之,加檢校太保、兼侍中。
國初,就加兼中書令。三年春,拜章請覲,詔從之,入朝授歸德軍節度使。顯德元年,受代歸闕,以疾告老,授太子太師致仕,進封秦國公。尋卒于其第,年六十七。制贈尚書令。
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九百九十一。
王守恩,字保信,太原人。父建立,潞州節度使,封韓王,晉書有傳。守恩以門蔭,幼為內職,遷懷、衞二州刺史,後歷諸衞將軍。開運末,契丹陷中原,守恩時因假告歸于潞。時潞州節度使張從恩懼契丹之盛,將朝于戎王,以守恩婚家,甚倚信之,乃移牒守恩,請權為巡檢使。從恩既去,守恩以潞城歸于漢祖,仍盡取從恩之家財。
通鑑云:從恩以副使趙行遷知留後,牒守恩權巡檢使,與高防佐之。高防與守恩謀,遣指揮使李萬超白晝率眾大譟,斬趙行遷,推守恩權知昭義留後。守恩殺契丹使者,舉鎮來降。宋史李萬超傳云:張從恩將棄城歸契丹,會前驍衞將軍王守恩服喪私第,從恩即委以後事遁去。及契丹使至,專領郡務,守恩遂無所預,萬超奮然謂其部下曰:「我輩垂餌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殺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勳業,汝曹能乎?」眾皆躍然喜曰:「敢不唯命。」遂率所部大譟入府署,殺其使,推守恩為帥,列狀以聞。漢祖從其請,乃命史宏肇統兵,先渡河至潞,見萬超,語之曰:「收復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殺守恩,以公為帥,可乎?」萬超對曰:「殺契丹使以推守恩,蓋為社稷計耳,今若賊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宏肇大奇之。
漢祖即以守恩為昭義軍節度使。漢有天下,移鎮邠寕,加同平章事。乾祐初,遷永興軍節度使。時趙思綰已據長安,乃改授西京留守。
守恩性貪鄙,委任羣小,以掊斂為務,雖病廢殘癃者,亦不免其稅率,人甚苦之。洛都嘗有豪士,為二姓之會,守恩乃與伶人數輩夜造,自為賀客,因獲金百數笏而退。太祖迴自河中,駐軍于洛陽,詔以白文珂代之,守恩甚懼。而洛人有曾為守恩非理割剝者,皆就其第,徵其舊物,守恩一一償之。及赴闕,止奉朝請而已。乾祐末,既殺史弘肇等,漢少帝召羣臣上殿以諭之,時守恩赴班而颺言曰:「陛下今日始睡覺矣。」其出言鄙俚如此。
國初,授左衞上將軍。顯德初,改右金吾衞上將軍,封許國公。二年冬,舁疾歸洛而卒。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 五代史補:周高祖為樞密,鳳翔、永興、河中三鎮反,高祖帶職出討之,迴戈路由京洛。時王守恩為留守,以使相自專,乘檐子迎高祖于郊外。高祖遙見大怒,且疾驅入于公館。久之,始令人傳旨,託以方浴。守恩不知其怒,但安坐俟久。時白文珂在高祖麾下,召而謂曰:「王守恩乘檐子俟吾,誠無禮也,安可久為留守,汝宜亟去代之。」文珂不敢違,于是即時禮上。頃之,吏馳去報守恩曰:「白侍中受樞密命,為留守訖。」守恩大驚,奔馬而歸,但見家屬數百口皆被逐于通衢中,百姓莫不聚觀。其亦有乘便號呌索取貸錢物者。高祖使吏籍其數,立命償之,家財為之一空。朝廷悚然,不甚為理。
孔知濬,字秀川,徐州滕縣人。太子太師致仕勍之猶子也。父延緘,左武衞大將軍致仕,年九十餘卒。知濬仕梁為天興軍使。同光末,勍鎮昭義,時莊宗用唐朝故事,以黃門為監軍,皆恃恩暴橫,節將不能制。明宗鄴城之變,諸鎮多殺監軍。時監潞者懼誅,欲誘鎮兵謀變,知濬伏甲于室,凌晨監軍來謁,執而殺之,軍城遂寕。明宗嘉之,洎勍罷鎮,以知濬為澤州刺史,入為左驍衞大將軍。長興、清泰中,歷唐、復、成三郡刺史。晉高祖即位,用為奉國右廂都指揮使,領舒州刺史,從征范延光于鄴,遷宿州團練使,俄改隴州防禦使。開運中,移刺鳳州,累官至檢校太傅。河池據關防之密邇,卭、蜀兵少勢孤,知濬撫士得宜,人皆盡力,故西疆無牧圉之失。契丹主稱制,署滑州節度使。漢祖受命,自鎮入朝。隱帝嗣位,授密州防禦使,踰歲,以疾受代歸朝。廣順三年冬,卒于京師。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王繼弘,冀州南宮人。少嘗為盜,攻剽閭里,為吏所拘,械繫于鎮州獄,會赦免死,配隸本軍,時明宗作鎮,致之麾下。晉高祖為明宗將,署為帳中小校。天褔中,為六軍副使。性負氣不遜,禁中與同列忿爭,出配義州軍。歲餘,為奉國指揮使,從契丹主至相州,遂令以本軍戍守。契丹主留高唐英為相州節度使。唐英善待繼弘,每候其第,則升堂拜繼弘之母,贈遺甚厚,倚若親戚,又給以兵仗,畧無猜忌。會契丹主死,漢祖趨洛,唐英遣使歸款,漢祖大悅,將厚待唐英。使未迴,繼弘與指揮使樊暉等共殺唐英,繼弘自稱留後,令判官張易奉表于漢祖。人或責以見利忘義,繼弘曰:「吾儕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貴,畢世以來,未可得志也。」及漢祖征杜重威至德清軍,繼弘來朝,乃正授節旄。是歲,授加檢校太傅。節度判官張易,每見繼弘不法,必切言之,繼弘以為輕己。乾祐中,因事誣奏殺之,尋又害觀察推官張制。漢末,移鎮貝州,就加檢校太尉。廣順初,加同平章事。三年六月,移鎮河陽,會永壽節入覲,遇疾卒于京師。詔贈侍中。
子永昌,仕皇朝,歷內諸司使。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
馮暉,魏州人也。始為効節軍士,拳勇騎射,行伍憚之。初事楊師厚為隊長,唐莊宗入魏,以銀槍効節為親軍,與梁人對壘河上,暉以犒給稍薄,因竄入南軍,梁將王彥章置之麾下。莊宗平河南,暉首罪,赦之。從明宗征潞州,誅楊立有功。又從魏王繼岌伐蜀,蜀平,授夔州刺史。時荊州高季興叛,以兵攻其城,暉拒之,屢敗荊軍。長興中,為興州刺史,以乾渠為治所。會兩川叛,蜀人來侵,暉以眾寡不敵,奔歸鳳翔,朝廷怒其失守,詔于同州衙職安置。
未幾,從晉高祖討蜀,蜀人守劍門,領部下兵踰越險阻,從地道出于劍門之左掩擊之,殺守兵殆盡。會晉祖班師,朝廷以暉為澶州刺史。晉天福初,范延光據鄴叛,以暉為馬步都將,孫銳為監軍,自六明鎮渡河,將襲滑臺,尋為官軍所敗,暉退歸鄴,為延光城守。明年秋,暉因出戰而降,授滑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鄴平,移鎮靈武。
初,張希崇鎮靈州,以久在北蕃,頗究邊事,數年之間,侵盜並息。希崇卒,未有主帥,蕃部寇鈔,無復畏憚,朝廷以暉強暴之名聞于遐邇,故以命之。及暉到鎮,大張宴席,酒殽豐備,羣夷告醉,爭陳獻賀,暉皆以錦綵酬之,蕃情大悅。黨項拓拔彥昭者,州界部族之大者,暉至來謁,厚加待遇,仍為治第,豐其服玩,因留之不令歸部。河西羊馬,由是易為交市。暉朞年得馬五千匹,而蕃部歸心,朝議患之。
隆平集藥元福傳:西戎三族攻靈州,命元福佐朔方節度使馮暉討之。朔方距威州七百里,地無水草,謂之「旱海」。攜糧至,暉食盡,詰朝行四十里,而敵騎數萬扼要路。暉大懼,遣人致賂求成,雖許,及日中猶未決。暉曰:「奈何?」元福曰:「彼正欲困我耳,察其勢,敵雖眾,特依西山而陣者,其精兵也,請以驍銳先薄西山,彼或少怯,當舉黃旗為識。」暉善其謀,斬馘殆盡。
晉開運初,桑維翰輔政,欲圖大舉,以制北戎,命將佐十五人,皆列藩之帥也。唯暉不預其數,乃上章自陳,且言未老可用,而制書見遺。詔報云:「非制書忽忘,實以朔方重地,蕃部窺邊,非卿雄名,何以彈壓!比欲移卿內地,受代亦須奇才。」暉得詔甚喜,又達情乞移鎮邠州,即以節鉞授之。行未及邠州,又除陝州,暉獻馬千匹、駞五百頭。在陝未幾,除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兼領河陽,即以王令溫為靈武節度使。暉既典禁兵,兼領近鎮,為朝廷縻留,頗悔離靈武。及馮玉、李彥韜用事,暉善奉之,未幾,復以暉為朔方節度使,加檢校太師。漢高祖革命,就加同平章事。隱帝嗣位,加兼侍中。國初,加中書令,封陳留王。廣順三年夏,病卒,年六十。追贈衞王。
子繼業,朔方衙內都虞候。暉亡,三軍請知軍府事,因授檢校太保,充朔方兵馬留後。皇朝乾德中,移于內地,今為同州節度使。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高允權,延州人。祖懷遷,
懷遷原本作懷遠,今據歐陽史改正。
本郡牙將。懷遷生二子,長曰萬興,次曰萬金,梁、唐之間為延州節度使,卒于鎮。允權即萬金子也。雖出于將門,不閑武藝,起家為義川主簿,歷膚施縣令,罷秩歸延州之第。
晉開運末,以周密為延帥,延有東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澗。及契丹犯闕,一日,州兵亂,攻密,密固守東城。亂兵既無帥,亦無敢為帥者,或曰:「取高家西宅郎君為帥可也。」是夜未曙,允權方寢,亂軍排闥,請知留後事,遂居于西城,與密相拒數日。河東遣供奉官陳光穗宣撫河西,允權乃遣支使李彬奉表太原,周密棄東城而去。漢祖遣使就加允權檢校太傅,仍正授旄鉞。漢祖入汴,允權屢修貢奉。隱帝即位,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允權與夏州李彝興不協,其年李守貞據河中叛,密搆彝興為援,及朝廷用兵夏州,軍逼延州,允權上章論列,彝興亦紛然自訴,朝廷賜詔和解之。太子太師致仕劉景巖,允權妻之祖也,退老于州之別墅。景巖舊事高氏為牙校,亦嘗為延帥,甚得民心。景巖以允權婚家後輩,心輕之。允權恆忌其強,是歲冬,盡殺景巖之家,收其家財萬計,以謀叛聞,朝廷不能辨。關西賊平,方面例覃恩命,就加允權檢校太師。
太祖即位,加兼侍中。廣順三年春卒,其子紹基匿喪久之,又擅主軍政,欲邀承襲。觀察判官李彬以為不可,當聽朝旨。紹基與羣小等惡其異議,乃殺彬,紿奏云:「彬結搆內外,謀殺都指揮使及行軍副使,自據城池,已誅戮訖,其妻子及諸房骨肉,尋令捕繫次。」太祖聞之,詔並釋之,仍令都送汝州安置。後朝廷令六宅使張仁謙往巡檢,紹基乃發喪以聞。輟視朝兩日。
永樂大典卷五千五百三十八。
折從阮,字可久,本名從遠,避漢高祖舊名下一字,故改焉。代家雲中,父嗣倫,為麟州刺史,累贈太子太師。從阮性溫厚,弱冠居父喪,以孝聞。唐莊宗初有河朔之地,以代北諸部屢為邊患,起從阮為河東牙將,領府州副使。同光中,授府州刺史。長興初,入朝,明宗以從阮洞習邊事,加檢校工部尚書,復授府州刺史。
晉高祖起義,以契丹有援立之恩,賂以雲中、河西之地,從阮由是以郡北屬。既而契丹欲盡徙河西之民以實遼東,人心大擾,從阮因保險拒之。晉少帝嗣位,北絕邊好,乃遣使持詔諭從阮令出師。明年春,從阮率兵深入邊界,連拔十餘砦。開運初,加檢校太保,遷本州團練使。其年,兼領朔州刺史、安北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契丹西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
漢祖建號晉陽,引兵南下,從阮率眾歸之。尋升府州為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并沿河五鎮以隸焉,授從阮光祿大夫、檢校太尉、永安軍節度使、府勝等州觀察處置等使,仍賜功臣名號。乾祐元年,加特進、檢校太師。明年春,從阮舉族入覲,朝廷命其子德扆為府州團練使,授從阮武勝軍節度使。
太祖受命,加同平章事,尋移鎮滑州,又改陝州。二年冬,授靜難軍節度使。世宗即位,就加兼侍中,以年老上章請代,優詔許之。顯德二年冬,赴闕,行次西京,以疾卒,時年六十四。制贈中書令。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三。
王饒,字受益,慶州華池人也。父柔,以饒貴,累贈太尉。饒沈毅有才幹,始事晉高祖。天福初,授控鶴軍使,稍遷奉國軍校,累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六年,從杜重威平常山,以功加檢校司空,遷本軍都校,領連州刺史。時安從進叛于襄陽,晉祖命高行周率兵討之,以饒為行營步軍都指揮使,賊平,授深州刺史。逾年,復入為奉國都校,加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未幾,改本軍右廂都指揮使,領閬州團練使。晉末,契丹據中原,漢祖建義于晉陽,尋剋復諸夏,唯常山郡為契丹所據。時饒在其郡,乃與李筠、白再榮之儔承間竊發,盡逐其黨。漢祖嘉之,授鄜州觀察留後,加光祿大夫,賜爵開國侯,復移授鎮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傅。國初,就加同平章事,賜推誠奉義翊戴功臣。顯德初,以郊丘禮畢,加檢校太尉,移鎮貝州。世宗嗣位,加兼侍中,改彰德軍節度使。滿歲受代,入奉朝請。顯德四年冬,以疾卒于京東之私第,年五十九。追封巢國公。饒性寬厚,體貌詳雅,所蒞藩鎮,民皆便之。每接賓佐,必怡聲緩氣,恂恂如也,故士君子亦以此多之。
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
孫方諫,鄚州清苑縣人也。本名方簡,廣順初,以犯廟諱,故改焉。定州西北二百里有狼山,山上有堡,邊人賴之以避剽掠之患,因中置佛舍。有尼深意者,俗姓孫氏,主其事,以香火之教聚其徒,聲言屍不壞,因復以衣襟,瞻禮信奉,有同其生。方諫即其宗人也,嗣行其教,率眾不食葷茹,其黨推之為砦主。
晉開運初,定帥表為邊界遊奕使。
案宋史孫行友傳云:方諫懼主帥捕逐,乃表歸朝,因署為東北面招討指揮使,且賜院額曰勝福。每契丹軍來,必帥其徒襲擊之,鎧仗畜產所得漸多,人益依以避難焉。易定帥聞于朝,因以方諫為邊界遊奕使,行友副之。自是捍禦侵軼,多所殺獲,乘勝入祁溝關,平庸城,破飛狐寨,契丹頗畏之。
求請多端,因少不得志,潛通于契丹。戎王之入中原也,以方諫為定州節度使,尋以其將耶律忠代之,改方諫雲州節度使。方諫恚憤,與其黨歸狼山,不受契丹命。
漢初,契丹隳定州城壘,燒爇廬舍,盡驅居民而北,中山為之一空。方諫自狼山率其部眾迴保定州,上表請命,漢祖嘉之,即授以節鉞,累官至使相。
案宋史云:漢授行友易州刺史,行義泰州刺史,弟兄犄角以居,寇每入,諸軍鎮閉壘坐視,一無所得。
太祖受命,加兼侍中。未幾,改華州節度使。朝廷以其弟行友為定州留後,
案宋史云:行友上言,偵得契丹離合,願得勁兵三千,乘間平定幽州。乃移方諫鎮華州,以行友為定州留後。
又以弟議為德州刺史,
弟議,宋史作行義。
兄弟子姪職內廷者凡數人。世宗嗣位,史彥超代之,車駕駐蹕于并門,方諫自華覲于行在,從大駕南巡,以疾就醫于洛下。尋授同州節度使,加兼中書令,未及赴任,以疾卒于洛陽,年六十二。輟視朝兩日,詔贈太師。
其弟行友繼為定州節度。皇朝乾德中,以其祅妄惑眾,詔毀狼山佛寺,遷其尼朽骨赴京,遣焚于北郊,以行友為諸衞大將軍,自是妖徒遂息焉。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六十一。 續通鑑長編:建隆二年八月,義成節度使、同平章事孫行友,在鎮逾八年,而狼山妖尼深意黨益盛。上初即位,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上不許,行友懼,乃繕治甲兵,將棄其帑,還據山寨以叛。兵馬都監樂繼能密奏其事,上遣閤門副使武懷節馳騎會鎮、趙之兵,偽稱巡邊,直入定州,行友不之覺。既而出詔示之,令舉族歸朝,行友倉皇聽命。既至,命侍御史李維岳即訊得實。己酉,制削奪行友官爵,禁錮私第,取尼深意尸,焚之都城西北隅。行友弟易州刺史方進,姪保塞軍使全暉,皆詣闕待罪,詔釋之。
史臣曰:昔晉之季也,敵騎長驅,中原無主,漢祖雖思拯溺,未果圖南。趙暉首變陝郊,同扶義舉,漢之興也,暉有力焉,命以作藩,斯無愧矣。守恩乘時效順,雖有可觀,好利殘民,夫何足貴!允權、方諫,因版蕩之世,竊屏翰之權,比夫畫雲臺之功臣,何相去之遠也。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六十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李元弼
辽·王鼎
蔡邕
唐·陆德明
(汉)司马迁,(唐)司马贞 等注
元·吾丘衍
(西漢)戴聖
宋·吴快
(南朝粱)鮑堅撰
宋·吕祖谦
清·陈洵
明·董说
宋·法云
清·蓝浦
明·朱明镐
清·李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