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元史-明·宋濂
元史目录:
元史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表第一 后妃表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表第三 诸王表
表第四 诸公主表
表第五上 三公表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列传第一 后妃一
列传第二 睿宗
列传第三 后妃二
列传第四
列传第五
列传第六
列传第七
列传第八
列传第九
列传第十
列传第十一
列传第十二
列传第十三
列传第十四
列传第十五
列传第十六
列传第十七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列传第三十
列传第三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
列传第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九
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
列传第四十二
列传第四十三
列传第四十四
列传第四十五
列传第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九
列传第五十
本纪第一 太祖
本纪第二 太宗
本纪第三 宪宗
本纪第四 世祖一
本纪第五 世祖二
本纪第六 世祖三
本纪第七 世祖四
本纪第八 世祖五
本纪第九 世祖六
本纪第十 世祖七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志第一 天文一
志第二 天文二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志第四 历一
志第五 历二
志第六 历三
志第七 历四
志第八 历五
志第九 历六
志第十 地理一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志第十八 礼乐一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志第二十 礼乐三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志第三十 舆服三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列传第五十一
列传第五十二
列传第五十三
列传第五十四
列传第五十五
列传第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七
列传第五十八
列传第五十九
列传第六十
列传第六十一
列传第六十二
列传第六十三
列传第六十四
列传第六十五
列传第六十六
列传第六十七
列传第六十八
列传第六十九
列传第七十
列传第七十一
列传第七十二
列传第七十三
列传第七十四
列传第七十五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纂修元史凡例
●校 勘 記
●進 元 史 表
●宋 濂 目 錄 後 記
志第四 历一
夫明时治历,自黄帝、尧、舜与三代之盛王,莫不重之,其文备见于传记矣。虽去古既远,其法不详作者的文章、著作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倾向。主要派别有,然原其要,不过随时考验,以合于天而已。汉刘歆作《三统历》,始立积年日法,以为推步之准。后世因之,历唐而宋,其更元改法者,凡数十家,岂故相为乖异哉?盖天有不齐之运,而历为一定之法,所以既久而不能不差,既差则不可不改也。
元初承用金《大明历》,庚辰岁,太祖西征,五月望,月蚀不效;二月、五月朔,微月见于西南。中书令耶律楚材以《大明历》后天,乃损节气之分,减周天之秒,去交终
...更多
志第五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必失之后。合朔失之先后,则亏食时刻,其能密乎?日月俱东行,而日迟月疾,月追及日,是为一会。交值之道,有阳历阴历;交会之期,有中前中后;加以地形南北东西之不同,人目高下邪直之各异,此食分多寡,理不得一者也。今合朔既正,则加时无早晚之差;气刻适中,则食分无强弱之失;推而上之,自《诗》、
...更多
志第六 历三
○授时历经上 步气朔第一 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算。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
日周,一万。
岁实,三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通余,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朔实,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
通闰,十万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
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更多
志第七 历四
○授时历经下
步中星第五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
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
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
冬至昼,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
夏至昼,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
昏明,二百五十分。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及半昼夜分
表略
...更多
志第八 历五
○庚午元历上
演纪上元庚午,距太祖庚辰岁,积年二千二十七万五千二百七十算外,上考往古,每年减一算,下验将来,每年加一算。
步气朔术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岁实,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
通余,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
朔实,一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
通闰,五万六千八百八十四。 岁策,三百六十五,余一千二百七十四。
朔策,二十九,余二千七百七十五。
...更多
志第九 历六
○庚午元历下
步交会术
交终分,一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
交终日,二十七,余一千一百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 交中日,一十三,余三千一百六十九,秒四千六百五十三,微一十。
交朔日,二,余一千六百六十五,秒六百九十三,微八十。
交望日,一十四,余四千二,秒五千。
秒母,一万。 微母,一百。
交终度,三百六十三,分七十九,秒三十
...更多
志第十 地理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整个世界作为自由活动的对象。认为它是现象学本质的客观,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
...更多
志第十一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京。金置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沈、贵德州、广宁府、来远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德、澄、复州、来远军,以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
...更多
志第十二 地理三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本省陆站八十处,水站一处。
奉元路,上。唐初为雍州,后改关内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陕西永兴、秦凤、熙河、泾原、环庆、鄜延为六路。金并陕西为四路。元中统三年,立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并云阳县入泾阳,栎阳县入临潼,终南县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移云南行台于此,为陕西行台。皇庆元年,改安西为奉元路。户三万三千九百三
...更多
志第十三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水站四处。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上。唐姚州。阁罗凤叛,取姚州,其子凤伽异增筑城曰柘东,六世孙券丰祐改曰善阐,历五代迄宋,羁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轘模荝咳?逴衅摺F涞囟?疗瞻猜分昜嵘剑?髦撩宓刂黓鄘烦恰,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
...更多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绛
明·甄伟
后秦·佛陀耶舍
(明)陆粲
(明)倪谦
吴恩元
(清)王闿运
元·庄肃
梁·释侩佑
明·韩邦奇
郑振铎
(明)许仲琳 编辑
(清)范咸纂輯
清·陈鉴
马致远
阿阁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