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魏书-北齐·魏收
魏书目录:
魏书
目录
帝纪第一 序纪
帝纪第二 太祖纪
帝纪第三 太宗纪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上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下 宗纪
帝纪第五 高宗纪
帝纪第六 显祖纪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帝纪第七下 高祖纪下
帝纪第八 世宗纪
帝纪第九 肃宗纪
帝纪第十 孝庄纪
帝纪第十一 前废帝广陵王后废帝安定王〓出帝平阳王
帝纪第十二 孝静纪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列传第十一
列传第十二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 长孙道生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 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穆崇
列传第十六
列传第十七 奚斤 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龙 韩延之 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
列传第三十
列传第三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李灵 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 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游明根 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郑羲 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八 韩麒麟 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列传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 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邢峦 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列传第五十九
列传第六十
列传第六十一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列传第六十四 卢同 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列传第六十八
列传第六十九
列传第七十 李琰之 祖莹 常景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列传文苑第七十三
列传孝感第七十四
列传节义第七十五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列传列女第八十
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列传第八十三
列传第八十四 僭晋司马叡 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 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列传第八十八
列传第八十九
列传第九十 西域
列传第九十一
列传第九十二 自序
志第一 天象一之一
志第二 天象一之二
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
志第四 天象一之四
志第五 地形二上
志第六 地形二中
志第七 地形二下
志第八 律历三上
志第九 律历三下
志第十 礼四之一
志第十一 礼四之二
志第十二 礼四之三
志第十三 礼四之四
志第十四 乐五
志第十五 食货六
志第十六 刑罚七
志第十七 灵征八上
志第十八 灵征八下
志第十九 官氏九
志第二十 释老十
魏书
魏书一百三十卷(如不分子卷,则是一百十四卷),内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兴亡史。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馀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採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四八七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齐天保二年(五五一),高洋命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房延祐等六人先
...更多
目录
帝纪第一序纪
帝纪第二太祖纪
帝纪第三太宗纪
帝纪第四世祖纪上
帝纪第四世祖纪下宗纪
帝纪第五高宗纪
帝纪第六显祖纪
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帝纪第八世宗纪
帝纪第九肃宗纪
帝纪第十孝庄纪 帝纪第十一前废帝广陵王后废帝安定王出帝平阳王
...更多
帝纪第一 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更多
帝纪第二 太祖纪
太祖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初因迁徙,游于云泽,既而寝息,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欻然有感。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昭成大悦,群臣称庆,大赦,告于祖宗。保者以帝体重倍于常兒,窃独奇怪。明年有榆生于埋胞之坎,后遂成林。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年六岁,昭成崩。苻坚遣将内侮,将迁帝于长安,既而获免。语在《燕凤传》。坚军既还,国众离散。坚使刘库仁、刘卫辰分摄国事。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尽将故民南依库仁,帝于是转幸独孤部。
...更多
帝纪第三 太宗纪
太宗明元皇帝,讳嗣,太祖长子也,母曰刘贵人,登国七年生于云中宫。太祖晚有子,闻而大悦,乃大赦天下。帝明睿宽毅,非礼不动,太祖甚奇之。天兴六年,封齐王,拜相国,加车骑大将军。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测,陷帝于不义。不如且出,待怒解而进,不晚也。”帝惧,从之,乃游行逃于外。
...更多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上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杜贵嫔。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十有二月,追尊皇妣为密皇后,进司徒长孙嵩爵为北平王,司空奚斤为宜城王,蓝田公长孙翰为平阳王,其余普增爵位各有差。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始光元年春正月丙寅,安定王弥薨。
夏四月甲辰,东巡,幸大宁。
...更多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下 宗纪
太平真君元年春正月己酉,沮渠无讳围酒泉。辛亥,分遣侍臣巡行州郡,观察风俗,问民疾苦。壬子,无讳诱执弋阳公元洁。二月己巳,诏假通直常侍邢颖使于刘义隆。发长安五千人浚昆明池。三月,酒泉陷。
夏四月庚辰,无讳寇张掖,秃发保周屯于删丹。丙戌,诏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等督诸军讨保周。五月辛卯,行幸北部。乙巳,无讳复围张掖,不克,退还。丙辰,车驾还宫。六月丁丑,皇孙浚生,大赦,改年。
秋七月,行幸阴山。己丑,永昌王健至番禾,破保周。周遁走。丙申,皇太后窦氏崩于行宫。癸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八
...更多
帝纪第五 高宗纪
高宗文成皇帝,讳浚,恭宗景穆皇帝之长子也。母曰闾氏。真君元年六月生于东宫。帝少聪达,世祖爱之,常置左右,号世嫡皇孙。年五岁,世祖北巡,帝从在后,逢虏帅桎一奴欲加其罚。帝谓之曰:“奴今遭我,汝宜释之。”帅奉命解缚。世祖闻之,曰:“此兒虽小,欲以天子自处。”意奇之。既长,风格异常,每有大政,常参决可否。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于永安前殿,大赦,改年。
兴安元年冬十月,以骠骑大将军元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尚书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有一月丙子,二人争权,并赐死。癸未,广阳王建薨,临淮王
...更多
帝纪第六 显祖纪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李贵人。兴光元年秋七月,生于阴山之北。太安二年二月,立为皇太子。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皇后曰皇太后。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自汤泉入朝,浑又杀之。己酉,以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壬子,以淮南王他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镇凉州。六月,封繁阳侯李嶷为丹阳王,征东大将军冯
...更多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母曰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帝生而洁白,有异姿,襁褓岐嶷,长而渊裕仁孝,绰然有君人之表,显祖尤爱异之。三年夏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 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元年。丁未,刘彧遣使朝贡。九月壬戌,诏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谏,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壬午,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千余人,州军讨灭之。高丽民奴久等相率来降,各赐田宅。
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诏太尉、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俞樾
(清)陈其元著
(清)嬛山樵
郑杓
清·觉罗乌尔通阿
辛銒
清·顾仲
宋·王贶
北凉·昙无谶
清·李江
唐·明旷
(明)冯梦龙 编
宋·吴聿
(清)珊城清远道人
唐·智升
王僧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