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六十 職方考第三-新五代史
卷六十 職方考第三
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而自秦、漢以來,為國孰與三代長短?及其亡也,未始不分,至或無地以自存焉。蓋得其要,則雖萬國而治,失其所守,則雖一天下不能以容,豈非一本於道德哉!唐之盛時,雖名天下為十道,而其勢未分。旣其衰也,置軍節度,號為方鎮,鎮之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其兵驕則逐帥,帥彊則叛上,土地為其世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勢,自茲而分。然唐自中世多故矣,其興衰救難,常倚鎮兵扶持,而侵凌亂亡,亦終以此。豈其利害之理然歟?自僖、昭以來,日益割裂。梁初,天下別為十一國,南有吳、浙、荊、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為梁。莊宗初起并、代,取幽、滄,有州三十五,其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滅梁。岐王稱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復失,惟得秦、鳳、階、成四州,而營、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百九州以為晉。劉氏之初,秦、鳳、階、成復入于蜀,隱帝時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為漢。郭氏代漢,十州入于劉旻,世宗取秦、鳳、階、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廢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宋興因之。此中國之大略也。其餘外屬者,彊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於周末,閩已先亡,而在者七國。自江以南二十一州為南唐,自劔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合中國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軍不在焉。唐之封疆遠矣,前史備載,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五代亂世,文字不完,而時有廢省,又或陷于夷狄,不可考究其詳。其可見者,具之如譜。
州
梁
唐
晉
漢
周
汴
都
有
宣武
都
都
都
洛
都
都
都
都
都
雍
有
永平
都
有
晉昌
有
永興
有
兖
有
泰寧
有
有
有
有
罷
州
梁
唐
晉
漢
周
汴
都
有
宣武
都
都
都
洛
都
都
都
都
都
雍
有永平。
都
有晉昌。
有永興。
有
兖
有泰寧。
有
有
有
有罷。
沂
有
有
有
有
有
密
有
有
有
有
有
青
有平盧。
有
有罷。
有平盧。
有
〈氵邕〉
有
有
有
有
有
齊
有
有
有
有
有
棣
有
有
有
有
有
登
有
有
有
有
有
萊
有
有
有
有
有
徐
有武寧。
有
有
有
有
宿
有
有
有
有
有
鄆
有天平。
有
有
有
有
曹
有
有
有威信。
有罷。
有彰信。
濮
有
有
有
有
有
濟
有太祖置。
宋
有宣武。
有歸德。
有
有
有
亳
有
有
有
有
有
單
有輝州。
有改曰單州。
有
有
有
潁
有
有
有
有
有
陳
有
有
有鎮安。
有軍廢。
有復。
蔡
有
有
有
有
有
許
有匡國。
有忠武。
有
有
有
汝
有
有
有
有
有
鄭
有
有
有
有
有
滑
有宣義。
有義成。
有
有
有
襄
有
有
有
有
有
初曰忠義,後復為山南東道。
均
有
有
有
有
有
房
有
有
有
有
有
金
有蜀武雄。
有 蜀
有懷德。尋罷。
有
有
鄧
有宣化。
有威勝。
有
有
有武勝。
隨
有
有
有
有
有
郢
有
有
有
有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有
復
有
有
有
有
有
安
有宣威。
有安遠。
有罷軍。
有復。
有罷。
申
有
有
有
有
有
蒲
有護國。
有
有
有
有
孟
有河陽三城。
有
有
有
有
懷
有
有
有
有
有
晉
有初曰定昌。後曰建寧。
有建雄。
有
有
有
絳
有
有
有
有
有
陝
有鎮國。
有保義。
有
有
有
虢
有
有
有
有
有
華
有感化。
有鎮國。
有
有
有罷軍。
商
有
有
有
有
有
同
有忠武。
有匡國。
有
有
有
耀
岐義勝。 有崇州。靜勝。
有復曰耀州。改順義。
有
有
有
解
有隱帝置。
有
邠
岐靜難。 有
有
有
有
有
寧
岐 有
有
有
有
有
慶
岐 有
有
有
有
有
衍
岐 有
有
有
有
廢
威
有高祖置。
有
有改曰環州。
鄜
岐保大。 有
有
有
有
有
坊
岐 有
有
有
有
有
丹
岐 有
有
有
有
有
延
岐忠義。 有
有彰武。
有
有
有
夏
有定難。
有
有
有
有
銀
有
有
有
有
有
綏
有
有
有
有
有
宥
有
有
有
有
有
靈
有朔方。
有
有
有
有
鹽
有
有
有
有
有
岐
岐鳳翔。
有
有
有
有
隴
岐
有
有
有
有
涇
岐彰義。
有
有
有
有
原
岐
有
有
有
有
渭
岐
有
有
有
有
武
岐
有
有
有
有廢
秦
岐雄武。 蜀天雄。
有
有
蜀
有
成
岐 蜀
有
有
蜀
有
階
岐 蜀
有
有
蜀
有
鳳
岐 蜀
有
有
蜀
有
乾
岐李茂貞置。
有
有
有
有
魏
有天雄。 唐
有鄴都。
有鄴都。
有鄴都。
有罷都。
博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貝
有 唐
有
有永清。
有
有
衛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澶
有 唐
有
有鎮寧。
有
有
相
有昭德。 唐
有
有彰德。
有
有
邢
有保義。 唐
有安國。
有
有
有
洺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磁
有改曰惠州。 唐
有復曰磁州。
有
有
有
鎮
有武順。 唐
有成德。
有順德。
有成德。
有
冀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深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趙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易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祁
有 唐
有
有
有
有
定
有義武。 唐
有
有
有
有
滄
唐橫海。
有
有
有
有
景
唐
有
有
有
有廢。
德
唐
有
有
有
有
濱
有世宗置。
瀛
唐
有
契丹
契丹
有
莫
唐
有
契丹
契丹
有
雄
有世宗置。
霸
有世宗置。
幽
唐盧龍。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涿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檀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薊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順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營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契丹
平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契丹
蔚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朔
唐振武。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雲
唐大同。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應
唐
有彰國。
契丹
契丹
契丹
新
唐
有威塞。
契丹
契丹
契丹
媯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儒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武
唐
有
契丹
契丹
契丹
寰
有明宗置。
契丹
契丹
契丹
忻
唐
有
有
有
東漢
代
唐唐鴈門
有
有
有
東漢
嵐
唐
有
有
有
東漢
石
唐
有
有
有
東漢
憲
唐
有
有
有
東漢
麟
唐
有
有
有
東漢
府
唐
有
有永安。
有罷軍。
有永安。
並
唐河東。
有北都。
有
有
東漢
汾
唐
有
有
有
東漢
慈
唐
有
有
有
有
隰
唐
有
有
有
有
澤
唐
有
有
有
有
潞
唐昭義。
有安義。昭義。
有
有
有
沁
唐
有
有
有
東漢
遼
唐
有
有
有
東漢
揚
吳淮南。
吳
南唐
南唐
有
楚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泗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滁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和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光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黃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舒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蘄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廬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保信。
壽
吳忠正。
吳
南唐清淮。
南唐
有忠正。
海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泰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濠
吳
吳
南唐
南唐
有
通
有世宗置。
潤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常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宣
吳寧國。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歙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鄂
吳武昌。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昇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池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饒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信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江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洪
吳鎮南。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撫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袁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吉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虔
吳
吳
南唐
南唐
南唐
筠
南唐李景置。
南唐
南唐
建
閩
閩
南唐
南唐
南唐
汀
閩
閩
南唐
南唐
南唐
劔
南唐李景置。
南唐
南唐
漳
閩
閩
南唐留從效
南唐留從效
南唐留從效
泉
閩
閩
南唐留從效
南唐留從效
南唐留從效
福
閩威武。
閩
吳越
吳越
吳越
杭
吳越鎮海。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越
吳越鎮東。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蘇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湖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宣德。
溫
吳越
吳越
吳越靜海。
吳越
吳越
臺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明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處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衢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婺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睦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吳越
秀
吳越元瓘置。
吳越
吳越
荊
南平荊南。
南平
南平
南平
南平
歸
蜀
南平
南平
南平
南平
峽
蜀
南平
南平
南平
南平
益
蜀成都。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漢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彭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蜀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綿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眉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嘉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劔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梓
蜀劔南東川。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遂
蜀武信。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果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閬
蜀
有保寧。 後蜀
蜀
蜀
蜀
普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陵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資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榮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簡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邛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黎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雅
蜀永平。
有 後蜀
蜀
蜀
蜀
維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茂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文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龍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黔
蜀武泰。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施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夔
蜀鎮江。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忠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萬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興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利
蜀昭武。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開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通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涪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渝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瀘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合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昌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巴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蓬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集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壁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渠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戎
蜀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梁
蜀山南西道。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洋
蜀武定。
有 後蜀
蜀
蜀
蜀
潭
楚武安。
楚
楚
楚
周行逢
衡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澧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朗
楚
楚武平。
楚
楚
周行逢
岳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道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永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邵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全
楚馬希範置。
楚
周行逢
辰
楚
楚
楚
楚
周行逢
融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郴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連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昭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宜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桂
楚靜江。
楚
楚
南漢
南漢
賀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梧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蒙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嚴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富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柳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象
楚
楚
楚
南漢
南漢
容
南漢寧遠。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邕
南漢建武。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端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康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封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恩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春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新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高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竇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雷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化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韶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籐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白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廉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欽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廣
南漢清海。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橫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賔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潯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惠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鬱林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英
南漢劉龑置。
南漢
南漢
南漢
雄
南漢劉龑置。
南漢
南漢
南漢
瓊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崖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儋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萬安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羅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潘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勤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瀧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辨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南漢
汴州,唐故曰宣武軍。梁以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後唐滅梁,復為宣武軍。晉天福三年升為東京。漢、周因之。
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雍州,唐故上都,昭宗遷洛,廢為佑國軍。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佑國軍曰永平。唐滅梁,復為西京。晉廢為晉昌軍。漢改曰永興,周因之。
曹州,故屬宣武軍節度。晉開運二年置威信軍。漢初,軍廢。周廣順二年復置彰信軍。
宋州,故屬宣武軍節度。梁初徙置宣武軍。唐滅梁,改曰歸德。
陳州,故屬忠武軍節度。晉開運二年置鎮安軍。漢初,軍廢。周廣順二年復之。
許州,唐故曰忠武。梁改曰匡國。唐滅梁,復曰忠武。
滑州,唐故曰義成。以避梁王父諱改曰宣義。唐滅梁,復其故。
襄州,唐故曰山南東道。唐、梁之際改曰忠義軍。後以延州為忠義,襄州復曰山南東道。
鄧州,故屬山南東道節度。梁破趙匡凝,分鄧州置宣化軍。唐改曰威勝。周改曰武勝。
安州,梁置宣威軍。唐改曰安遠,晉罷,漢復曰安遠,周又罷。
晉州,故屬護國軍節度。梁開平四年置定昌軍,貞明三年改曰建寧。唐改曰建雄。
金州,故屬山南東道節度。唐末置戎昭軍,已而廢之,遂入于蜀。至晉高祖時,又置懷德軍,尋罷。
陝州,唐故曰保義,梁改曰鎮國,後唐復曰保義。
華州,唐故曰鎮國,梁改曰感化,後唐復曰鎮國。
同州,唐故曰匡國,梁改曰忠武,後唐復曰匡國。
耀州,本華原縣,唐末屬李茂貞,建為耀州,置義勝軍。梁末帝時,茂貞養子溫韜以州降梁,梁改耀州為崇州,義勝曰靜勝。後唐復為耀州,改曰順義。
延州,故屬保大軍節度。梁置忠義軍,唐改曰彰武。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軍,五代皆因之。後唐建鄴都,晉、漢因之,至周罷。大名府,後唐曰興唐,晉曰廣晉,漢、周復曰大名。
澶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晉天福九年置鎮寧軍。
相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梁末帝分置昭德軍,而天雄軍亂,遂入于晉。莊宗滅梁,復屬天雄。晉高祖置彰德軍。
邢州,故屬昭義軍節度。昭義所統澤、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為昭義軍節度使,徙其軍額于邢州,而澤、潞二州入于晉。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當唐末有兩昭義軍。梁、晉之爭,或入于梁,或入于晉。梁以邢、洺、磁三州為保義軍。莊宗滅梁,改曰安國。
鎮州,故曰成德軍。梁初以成音犯廟諱,改曰武順。唐復曰成德,晉又改曰順德,漢復曰成德。
應州,故屬大同軍節度。唐明宗即位,以其應州人也,乃置彰國軍。
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軍。
府州,晉置永安軍,漢罷之,周復。
并州,後唐建北都,其軍仍曰河東。
潞州,唐故曰昭義。梁末帝時屬梁,改曰匡義,歲餘,唐滅梁,改曰安義。晉復曰昭義。
廬州,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軍。
壽州,唐故曰忠正,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復曰忠正。
五代之際,外屬之州,楊州曰淮南,宣州曰寧國,鄂州曰武昌,洪州曰鎮南,福州曰武威,杭州曰鎮海,越州曰鎮東,江陵府曰荊南,益州、梓州曰劔南東、西州,遂州曰武信,興元府曰山南西道,洋州曰武定,黔州曰黔南,潭州曰武安,桂州曰靜江,容州曰寧遠,邕州曰建武,廣州曰清海,皆唐故號,更五代無所易,而今因之者也。其餘僭偽改置之名,不可悉考,而不足道,其因著于今者,略注于譜。
濟州,周廣順二年置,割鄆州之鉅野、鄆城,兖州之任城,單州之金郷為屬縣而治鉅野。
單州,唐末以宋州之碭山,梁太祖郷里也,為置輝州,已而徙治單父。後唐滅梁,改輝州為單州。其屬縣置徙,傳記不同,今領單父、碭山、成武、魚臺四縣。
耀州,李茂貞置,治華原縣。梁初改曰崇州,唐同光元年復為耀州。
解州,漢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縣為屬而治解。
威州,晉天福四年置,割靈州之方渠,寧州之木波、馬嶺三鎮為屬而治方渠。周廣順二年改曰環州,顯德四年廢為通遠軍。
五代置軍六,皆寄治於縣,隸於州,故不別出。監者,物務之名爾,故不載於地理。皇朝軍監始自置屬縣,與州府並列矣。
乾州,李茂貞置,治奉天縣。
磁州,梁改曰惠州,唐復曰磁州。
景州,唐故治弓高。周顯德三年廢為定遠軍,割其屬安陵縣屬德州,廢弓高縣入東光縣,為定遠軍治所。
濱州,周顯德三年置,以其濱海為名。初,五代之際,置搉鹽務於海傍,後為贍國軍,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臺為屬縣而治渤海。
雄州,周顯德六年克瓦橋關置,治歸義;割易州之容城為屬,尋廢。
霸州,周顯德六年克益津關置,治永清,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為屬。
通州,本海陵之東境,南唐置靜海制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為靜海軍,後置通州,分其地置靜海、海門二縣為屬而治靜海。
筠州,南唐李景置。割洪州之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為屬而治高安。
劔州,南唐李景置,割建州之延平、劔浦、富沙三縣為屬而治延平。
全州,楚王馬希範置,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
秀州,吳越王錢元瓘置,割杭州之嘉興縣為屬而治之。
雄州,南漢劉龑割韶州之保昌置,治保昌。
英州,南漢劉龑割廣州之湞陽置,治湞陽。
開封府故統六縣。梁開平元年,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隸焉。唐分酸棗、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縣還其故,晉升汴州為東京,復割五縣隸焉。
雍丘,晉改曰杞,漢復其故。
長垣,唐改曰匡城。
黎陽,故屬滑州,晉割隸衛州。
葉、襄城,故屬許州,唐割隸汝州。
楚丘,故屬單州,梁割隸宋州。
密州膠西,故曰輔唐,梁改曰安丘,唐復其故,晉改曰膠西。
渭南,故屬京兆,周改隸華州。
同官,故屬京兆府,梁割隸同州,唐割隸耀州。
美原,故屬同州,李茂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為裕州,屬順義軍節度。後不見其廢時,唐同光三年,割隸耀州。
平涼,故屬涇州。唐末渭州陷吐蕃,權於平涼置渭州而縣廢。後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涼縣,屬涇州。
臨涇,故屬涇州。唐末原州陷吐蕃,權於臨涇置原州而涇州兼治其民。後唐清泰三年割隸原州。
鄜州咸寧,周廢。
稷山,故屬河中,唐割隸絳州。
慈州仵城、呂香,周廢。
大名府大名,故曰貴郷。後唐改曰廣晉,漢改曰大名。
滄州長蘆、乾符,周廢入清池;無棣,周置保順軍。
安陵,故屬景州,周割隸德州。
澶州頓丘,晉置德清軍。
博州武水,周廢入聊城。
博野,故屬深州,周割隸定州。
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福州閩清,梁乾化元年,王審知於梅溪場置。
蘇州吳江,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明州望海,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處州長松,故曰松陽,梁改曰長松。
潭州龍喜,漢乾祐三年,馬希範置。
天長、六合,故屬楊州。南唐以天長為軍,六合為雄州,周復故。
漢陽,故屬鄂州,周置漢陽軍。
徇川,故屬沔州,周割隸安州。
襄州樂郷,周廢入宜城。
鄧州臨湍,漢改曰臨瀨;菊潭、向城,周廢。
復州竟陵,晉改曰景陵。
監利,故屬復州,梁割隸江陵。
唐州慈丘,周廢。
商州乾元,漢改曰乾祐,割隸京兆。
洛南,故屬華州,周割隸商州。
隨州唐城,梁改曰漢東,後唐復舊,晉又改漢東,漢復舊。
雄勝軍,本鳳州固鎮,周置軍。
秦州天水、隴城,唐末廢,後唐復置。
成州栗亭,後唐置。
自唐有方鎮,而史官不錄於地理之書,以謂方鎮兵戎之事,非職方所掌故也。然而後世因習,以軍目地,而沒其州名。
若今永興,本節度軍名,而今命守臣遂曰知永興軍府事,而不言雍州京兆,是也。
又今置軍者,徒以虛名升建為州府之重,此不可以不書也。州、縣,凡唐故而廢於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見於今者,及縣之割隸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備職方之考。其餘甞置而復廢,甞改割而復舊者,皆不足書。山川物俗,職方之掌也,五代短世,無所遷變,故亦不復錄,而錄其方鎮軍名,以與前史互見之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皮日休
宋·黄昇
清·黄蕴兮
(唐)李浚等撰
西湖渔隐
鬼谷子
虞龢
唐·李靖
(明)秀水沈德符景倩
唐·史崇
(宋)邵伯温撰
唐·李恕
(唐)李鼎祚
南北朝·陶弘景
明·心泰
(明)余邵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