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舊唐書-劉昫 等編
舊唐書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為弘農太守。重耳生熈,為金門鎮將,領豪傑鎮武川,因家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熈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諱昞,周安州緫管、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謚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
...更多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泄,將殺之,忽失所在,因採「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太宗幼聦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
大業末,煬帝於鴈門為突厥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隷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將行,謂定興
...更多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揔管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后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癸巳,武德殿北院火。
二月己亥,幸溫湯。甲辰,李靖又破突厥于陰山,頡利可汗輕騎遠遁。丙午,至自溫湯。甲寅,大赦,賜酺五日。民部尚書戴冑以本官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太常卿蕭瑀為御史大夫,與宰臣參議朝政。御史大夫、西河郡公溫彥博為中書令。
三月庚辰,大同道行軍副揔管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獻於京師。甲申,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薨。甲午,以俘頡利告於太廟。
...更多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順聖長孫皇后。以貞觀二年六月,生於東宮之麗正殿。五年,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尋拜右武候大將軍。
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廢,魏王泰亦以
...更多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庚午,禪於社首,祭皇地祇,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饗;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辛未,御降禪壇。
壬申,御朝覲壇受朝賀。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諸行從文武官及朝覲華戎岳牧、致仕老人朝朔望者,三品已上賜爵二等,四品已下、七品以上加階,八品已下加一階,勳一轉。諸老人百歲已上版授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十、八十節級。齊州給復一年半,管嶽縣二年。所歷之處,無出今年租賦。乾
...更多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則天皇后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也。父士彠,隋大業末為鷹揚府隊正。高祖行軍於汾、晉,每休止其家。義旗初起,從平京城。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時皇后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進號宸妃。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高宗稱天皇,武后亦稱天后。后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
...更多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顯慶元年十一月乙丑,生於長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懷太子廢,其年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遺詔皇太子柩前即帝位。皇太后臨朝稱制,改元嗣聖。元年二月,皇太后廢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其年五月,遷於均州,尋徙居房陵。聖曆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
...更多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閤,開府置官屬,年始七歲。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寵異之。尋却入閤。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改封臨淄郡王。聖曆元年,出閤,賜第於東都積善坊。大足元年,從幸西京,賜宅於興慶坊。長安中,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
...更多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開元二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制:「朕猥集休運,多謝哲王,然而哀矜之情,小大必慎。自臨寰宇,子育黎烝,未嘗行極刑,起大獄。上玄降鑒,應以祥和,思恊平邦之典,致之仁壽之域。自今有犯死刑,除十惡罪,宜令中書門下與法官詳所犯輕重,具狀奏聞。崇德尚齒,三代丕義;敦風勸俗,五教攸先。其曾任五品已上清資官以禮去職者,所司具錄名奏,老疾不堪釐務者與致仕。道士、女冠宜隷宗正寺,僧尼令祠部檢校。百司每旬節休假,並不須入曹司,任遊勝為樂。宣示中外,知朕意焉。」癸卯,道士尹愔為諫議大夫、集賢學士兼知史館事。
...更多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諱亨,玄宗第三子,母曰元獻皇后楊氏,景雲二年乙亥生。初名嗣昇,二歲封陝王,五歲拜安西大都護、河西四鎮諸蕃落大使。上仁愛英悟,得之天然;及長,聦敏強記,屬辭典麗,耳目之所聽覽,不復遺忘。
開元十五年正月,封忠王,改名浚。五月,領朔方大使、單于大都護。十八年,奚、契丹犯塞,以上為河北道元帥,信安王褘為副,帥御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伷先等八總管兵以討之。仍命百僚設次於光順門,與上相見。左丞相張說退謂學士孫逖、韋述曰「嘗見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罗贯中 原著 (清)毛宗岗 评改
清·闲斋氏
沈尹默
曹继武
唐·尸罗达摩
(清)叶炜
宋·陈瓘
明·何乔新
清·吴师青
唐·吴兢
(南宋)吴文英
老吏
宋·周淙
潘岳
宋·郑瑶
宋·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