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续通志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
天文略 【一】
(臣)等谨按周官推步掌于冯相氏占变掌于保章氏各有专司故司马迁史记分为八书之二古者小民咸识天象仰瞻星汉用知时
节而趣耕作夏小正月令诸书示农事女工勿怠缓也而律设科条私习天文有禁乃以绝民间或妄语禨祥是二者又有宜讲求不宜讲求之
别矣然施之于用虽二事苟溯而上之日月星运行有常其为体也则一郑志录步天歌兼及其注文继以晋书所列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州
郡躔次又参以隋书所列七曜述是数者为天文略原序称歌辞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不语休祥而注内仍不免涉灾祥休咎至若十二次宿度
杂举刘歆费直蔡邕三家则由未解岁差故存其殊致莫之折衷其以郡隶州国也如曰燕幽州而所隶有西河上郡北地此三郡实古雍州曰
卫而配以并州下列安定天水陇西酒泉张掖武都金城武威敦煌此九郡远出雍西曰魏而配以益州隶广汉越巂蜀郡犍为牂牁巴郡汉中
于下寔非魏之疆土曰秦雍州而所隶乃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太原上党又属战国时赵域使星野别得之创闻岂地名亦可东西淆互如是盖
天文一事非其所长至周官星土之说尤失传已久汉以来悉属附会而欲成全书固不可阙而不载是以徒袭旧史未能择之精语之详也今
更为目十曰星见伏昏旦中曰列宿十二次曰星象曰黄道宿度曰七衡六间曰晷景短长曰北极高下曰日月五步规法曰仪象曰漏刻或补
前书阙遗或广所未及凡占变推步不与焉考自唐虞以来下迄元明见于六经史籍有关运行之体者约而论之着于篇
星见伏昏旦中
列宿十二次
星象
黄道宿度
○星见伏昏旦中
尧典举四仲月昏中之星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夏小正从而广之以纪候正
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
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唐虞夏相承未远故火中并系之
仲夏五月而春秋传张趯曰火星中而寒暑退则季冬十有二月寒退旦中季夏六月暑退昏中也凡星未中见而东升过中乃西流周以夏正
之六月昏火中故豳诗曰七月流火此岁差之大较周语虢文公曰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单子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
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左氏春秋龙见而雩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
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申丰曰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火出而毕赋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仲
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
中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
中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
回于天考验岁差积而踰二千年列宿部星右移一次其见伏昏旦中后一月是以周人所言与尧典夏小正殊下至于唐复改月令以表其时
之星候孟春日在虚昏昴中晓心中仲春日在营室昏东井中晓箕中季春日在娄昏柳中晓南斗中孟夏日在昴昏翼中晓牵牛中仲夏日在
参昏角中晓危中季夏日在东井昏氏中晓东壁中孟秋日在张昏尾中晓娄中仲秋日在角昏南斗中晓毕中季秋日在角昏牵牛中晓东井
中孟冬日在房昏虚中晓张中仲冬日在箕昏营室中晓轸中季冬日在南斗昏奎中晓氐亢中虞夏冬至日在虚殷在婺女周在牵牛汉以后
在斗元在箕凡日躔所在其星同日出没谓之伏去日半次而后朝觌距日四分天周之一昏旦正见于南方是为中星以周秦上校虞夏星候
差及一次至元明差及二次矣
(臣)等谨按星见伏昏旦中古今不同由于日躔所在之宿验之分至岁有差移大概近七十年而差及一度踰二千年而差及一次唐
虞时春分日在胃昴之间故鸟中夏至日在七星故火中秋分日在氐房之间故虚中冬至日在虚故昴中夏小正于正月首云鞠则见大戴礼
记兼载其说曰鞠者何也星名也自汉以来天文志诸书无所谓鞠星者鞠当为噣诗释文引尔雅噣谓之柳今尔雅噣作咮噣咮本一字异体
虞夏正月日躔奎娄奎娄西没故柳东升诗召南三五在东毛传云三心五噣郑笺云噣在东方正月时也可以订正鞠为噣字传写之讹又四
月言初昏南门正至十月言初昏南门见南门二星在亢氐之南四月日躔东井舆鬼故昏见于南方十月日躔斗牵牛南门二星朝见于东南
隅非昏见也初昏二字葢后人误加孔颖达云月令昏明中星皆大略而言但一月之内有中者即得载之又云凡十二月日之所在或举月初
或举月末皆据其大略此说得之王肃注尧典不知月令季月昏中者尧时仲月已昏中其故因岁差则然强以所宅为孟月日中日永为仲月
星鸟星火为季月读仲为中言各正三月之中气最为疏谬稽诸载籍尧典夏小正所言星候相近诗三百篇暨国语左氏春秋月令所言星候
相近虞夏与周先后一月不闻古人以为疑而各随其时代仰观之象着于令以示民则岁差之故古人明知之汉初乃失其传故冬至日在斗
而犹系之牵牛至永元十五年造太史黄道铜仪乃言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晋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
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后代言岁差始此岁差者以日星相较而差非天行有差也天之有南北极为左旋之枢以定南北天之有赤道为
左旋之中带以界南北而黄极为右旋之枢距北极二十余度黄道为右旋之中带斜交于赤道半在赤道南半在赤道北最远距赤道亦二十
余度与黄极距北极相应日循黄道右旋而成岁冬至最南夏至最北相距四十余度自南敛北其下值中土所居渐近则寒退而暑进自北发
南其下值中土所居渐远则暑退而寒进日之右旋发敛于四十余度之间于黄道适周本无纤微差数使发敛未终则无以成岁矣一岁之日
躔起冬至复值其起处而列宿部星则稍移而前不与起处相值其间甚微积而至于六七十年差一度非日躔黄道有此差葢列宿部星亦循
黄道右转耳唐一行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其所谓天者指列宿而言所谓岁者指日躔而言分而二之是也然立法乃减岁余益天周谓岁周
不及天周则非也当以黄道为日星右旋之天周不惟日循之而南北发敛以有寒暑列宿部星亦循之而古今推移以成岁差右旋者七政列
宿旋转之实也论南北不论东西左旋则大气所运成东出西没之象论东西不论南北虽名以左右而非一顺一逆知南北与东西殊致则无
疑于日月星实右旋矣知列宿部星之右旋犹似日月五星右旋则无疑于岁差之故而星见伏昏旦中可以上推千古下推亿万年而皆准宋
书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曰中星见伏记籍每以审时者葢以厯数难明而天验易显各据一代所合以为简易之政也斯言得古人以星纪候
之意月各表一星举目即见故也
(臣)等又按晋书天文志称周髀家云日月寔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
随磨以左回焉此喻诚得之而未尽儒者往往以右旋于左为逆遂疑日月亦左旋因行迟而觉其右转则徒见左右顺逆而生迟速之说明史
天文志记洪武中帝与羣臣论天与七政之行皆以蔡氏左旋之说对 【蔡氏说见书经集传】 帝曰朕自起兵以来仰观干象天左旋七政
右旋厯家之论确然不易尔等犹守蔡氏之说岂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乎今考蔡氏说本之张子故自宋以来儒者与步算家各持一议试就蚁
行磨上之喻论之不惟磨左旋而蚁右去也磨石有上下之厚均分其厚于上下之中设一圈又科络之设一圈交于中圈半在中圈之上至磨
上侧坐在中圈之下至磨下侧蚁右行循此圈自下侧斜而上至上侧势必斜而下至下侧适一周此圈乃论上下非与中圈同转分迟速知此
则赤道专论东西黄道专论南北其象显然又昔人所谓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者天指列宿则岁差之故不明况列宿与日月五星合为有象
之天八楚辞天问篇何以言圜则九重古九重天之说以列宿与日月五星皆右旋而南北推移加大气左旋为九也左旋之天一右旋之天八
而列宿右旋甚微且星汉周布以成浑体其右旋必浑体全转故借之以显指日月五星所在耳虽列宿譬之邮程日月五星譬之过客未尝不
知列宿亦右转也惟列宿与日月五星皆右转人见其东出西没者乃大气运之而左则九天之说显然汉以来不以岁差归之列宿右旋而以
岁差归之日躔不足殊乖实验亦谬于古所谓圜则九重者也
○列宿十二次
古以星记日月之行唐虞时分四象而已亦谓之四陆至周人言十二次二十八星始详左氏春秋梓慎曰元枵虚中也裨灶以婺女为元
枵之维首据是递之星次之大致可考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析木之津 【按今尔雅作析木谓之津据左传
国语星次名析木之津谓字乃讹舛衍文】 箕斗之间汉津也星纪斗牵牛也元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降娄
奎娄也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柳鹑火也尔雅所未举者实沈参也鹑首东井舆鬼也鹑尾轸也元枵一曰天鼋娵訾之口一曰豕韦东陆苍龙七
宿为寿星大火析木之津三次北陆元武七宿为星纪元枵娵訾之口三次西方白虎七宿为降娄大梁实沈三次南方朱鸟七宿为鹑首鹑火
鹑尾三次宋书祖冲之曰臣以为辰极居中而列曜贞观羣象殊体而阴阳区别故羽介咸陈则水火有位苍素齐设则东西可准非以日之所
在定其名号也次随星名义合宿体分至虽迁而厥位不改
(臣)等谨按曲礼言前朱鸟而后元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此列宿之四象春秋传有日在北陆及西陆朝觌之文是四象又即为四陆尔
雅虽曰北陆虚也西陆昴也寔言陆则兼该三次故举中一宿以见七宿天既动体随时不同何以有东西南北之定方据尧典日中星鸟以殷
仲春鸟在南则苍龙在东白虎在公元武在北象各七宿或见或否因其时之定位命为南北东西移时则不同厯数千年则仲春初昏亦不同
然则分四象始自羲和可知周冬至白在牵牛为星纪之中则斗值星纪之初用是为十二次纪首故曰星纪唐虞冬至日在虚乃元枵正中元
以来冬至日在箕乃析木之津正中不首斗牵牛也然则十二次之名始自周人可知汉费直刘歆蔡邕诸人未识岁差各以节气日所在宿度
分十二次之界故刘蔡并云日至其初为节气至其中为中气晋虞喜始立岁差法而祖冲之尤论之详后此推步家虽知星次不随日躔推移
然其十二次之界不过损益汉志及月令章句为之咸非定论星次起于周人则当取春秋传元枵虚中及婺女为元枵之维首二语就黄道均
分其界庶几不大远于古耳
(臣)等又按二十八宿乃星之当黄道者日行黄道虽借星以纪日躔当分黄道自为黄道列宿自为列宿黄道以冬至为最南夏至为
最北春秋分为南北之中列宿则唐虞时虚在最南元以来箕在最南分至由于南北中一定之限十二次专以星辰为限不论黄道之南北中
也
○星象
尔雅释天略举星名至史记天官书而大备其传葢出于周秦之际晋以后志天文者往往与之殊致转相祖述浸失其本言星象宜权舆
于此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官
前列直斗口三星隋北端锐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北斗七星杓携龙角
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
两相比者名曰三台柄辅星 【案柄字从前汉志增入据史汉两文于北斗七星下俱言与北斗相近之星文昌三台诸星则近斗魁者也招
摇二星则近斗杓者也辅星是与北斗第六星相近者史汉于辅星下俱有占验之语其云明近者谓其与斗柄相近也今既删去占验则辅星
二字不能与上下文相附故从汉志增入柄字杓柄二文义无差别但杓据斗前言之柄据杓旁言之为异】 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
为盾天锋有句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东官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房为府曰天驷其阴右骖旁有两星曰钤北一星
曰牵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房南众星曰骑官左角李右角将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
摄提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亢为疏庙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氐为天根尾为九子箕为敖客南官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
之廷匡卫十二星潘臣西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门左右掖门门内六星诸侯其内五星五帝坐后聚十五星蔚然曰郎位旁一星将位也
廷藩西有隋星四曰少微士大夫 【案少微祗四星正义云少微四星在太微南北列第一星处士也第二星议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
大夫也是其明证史记误四作五系传写之讹今从汉志改正】 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东井为水事其西曲
星曰钺钺北北河南南河两河天阙间为关梁舆鬼鬼祠事中白者为质柳为鸟注七星颈为员官张嗉为厨翼为羽翮轸为车其旁有一小星
曰长沙轸南众星曰天库库有五车西官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水中有三柱奎曰封豕为沟渎娄为聚众胃为天仓其南众星曰廥积
昴曰旄头毕曰■〈罒干〉车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锐曰伐其外
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其南有四星曰天厕厕下一星曰天矢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斿
其东有大星曰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狼北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北官元武虚危危为葢屋虚为哭泣之事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军西为
垒或曰钺旁有一大星曰北落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营室为清庙曰离宫阁道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潢
天潢旁江星杵曰四星在危南河鼓东匏瓜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 【案尔雅何鼓谓之牵牛注今荆楚人
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是郭读何为荷释文云何郭胡可反又胡多反是何字有两读 檐鼓之义则荷何本系一字而河又从何而变但
史汉明分牵牛河鼓为二星尔雅所云何鼓谓牵牛在河鼓之下如荷此河鼓者然义原本一致也今仍从史汉作河】 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
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紫官房心权衡咸池虚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水火金木填星
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见伏有时所过行嬴缩有度
(臣)等谨按世所传甘石星经出于后人伪托其积古以来由略而详者天官书集其大成篇内云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
占岁则魏鲜又自序云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然则迁述天官即所谓唐都分其天部者也虽兼存占气占岁之说而以星为本汉
书天文志称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二中外官者中官及东南西北合而五谓之五官坐位索隐云案天文有五官官
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由是言之今本史记乃作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皆官字传写之讹索隐于中官下引春
秋元命苞云官之言宣也于紫宫下引云命苞云宫之言中也今索隐中官并注并讹作宫
(臣)等又按天官书言下见象远过后人述作其中涉及占变者今并削去又篇内言五官坐位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可谓得其
寔矣复有心宿不欲直老人见王良策马等占皆占星家妄生附会古以列宿部星为恒星又谓之经星终古如斯初无变动至若星之右旋以
成岁差乃浑体全转而座位相距之度分不改
(臣)等又按恒星右旋循黄道而宗黄极其在赤道内外距北极远近古今不同而在黄道内外距黄极远近千古如一隋书天文志言
贾逵张衡蔡邕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祖暅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宋史载沈括浑仪议曰臣考验极星
更三月而后知天中不动处远极星三度有余梅文鼎恒星纪要云极星祖暅时离不动处一度沈括时遽离三度奇至郭太史时仍三度奇今
以其仪器考之则宋时离不动处正在二度左右耳祖氏虽云离一度余若其真度恐未及一度此专论近北极纽星古今去北极不同其余列
宿部星古今距北极不同仿此
(臣)等又按晋书天文志引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葢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又言后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郑志录步天歌于晋书以后星名略备其分
三垣二十八宿在天官书紫微垣为中官天市垣与苍龙七宿为东官太微垣与朱鸟七宿为南官白虎七宿为西官元武七宿为北官天官书
出于唐都晋以后天文志咸本之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所有增出星名已详郑志兹不复赘
○黄道宿度
后汉志称在天成度在厯成日居以列宿终于四七此天度之所由起以日循黄道右旋一昼夜所过谓之一度凡三百六十五日小余不
及四分日之一右旋一周古推步家约计大致定为岁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因以命度定为天周之度永元四年左中郎将贾逵论曰
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于今法弦望至差一日已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却缩退行于黄
道日得行度不为变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臣谨按前对言冬至日去极百一十五度夏至日去极六十七度
春秋分日去极九十一度赤道者为中天非日月道而以遥准度日月失其实行故也如安言问典星待诏姚崇井毕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
法日月寔从黄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按甘露二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图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状日月至牵牛东井日过度月行十五
度至娄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赤道使然此前世所共知也如言黄道有验合天日无前却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近宜施用十五年七
月甲辰诏书造太史铜仪以角为十三度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牵牛七须女十一虗十危十六营室十八
东壁十奎十七娄十二胃十五昴十二毕十六觜三参八东井三十舆鬼四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八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
(臣)等谨按天本无度因日躔以起度度也者行而过之之名故曰循黄道一昼夜所过即为一度黄道斜交于赤道日躔自南敛北自
北发南寒暑往来而成岁者黄道事也辨方位计辰刻者赤道事也日右旋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于黄道一周谓之岁周因分天为三百六十五
度有奇谓之天周是度法本宜施之于黄道不宜施之于赤道而汉元封七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
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徒有赤道宿度无黄道宿度前汉志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斗二十
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
七此列宿相距乃从赤道测其度数下至唐初相承不改开元中诏梁令瓒作黄道游仪测知毕觜参及舆鬼四宿赤道宿度与旧不同毕十七
觜一参十鬼三宋皇佑以后屡有更改元新制浑仪测用二线角十二度十分亢九度二十分氐十六度三十分房五度六十分心六度五十分
尾十九度十分箕十度四十分斗二十五度二十分牛七度二十分女十一度三十五分虚八度九十五分太危十五度四十分室十七度三十
分壁八度六十分奎十六度六十分娄十一度八十分胃十五度六十分昴十一度三十分毕十七度四十分觜五分参十一度十分井三十三
度三十分鬼二度二十分柳十三度三十分星六度三十分张十七度二十五分翼十八度七十五分轸十七度三十分考觜参二宿汉定为觜
三参九唐为觜一参十元则觜仅百分度之五参十一度百分度之十明崇祯元年测改参前觜后葢列宿循黄道右旋以成岁差其黄道度分
有定而从赤道视之近二至者度间必阔赤道当浑圆之中围周髀算经谓之中衡冬至谓之外衡夏至谓之内衡其左旋皆准赤道平行以成
规法外内衡小于中衡则其应乎赤道也外内衡度狭中衡度阔黄道亦浑圆之中围而势斜侧当其与二至近黄道以阔度应其狭度故在黄
道一度在赤道必过乎一度近二分则斜侧之势乃显故在黄道一度在赤道必不及一度汉耿寿昌所谓考验天运状日月至牵牛东井日过
度月行十五度时牵牛近冬至东井近夏至故也赤道宿度因岁差而古今异致向之平者今值乎斜侧向之侧者今转移近平体势殊观不惟
觜西距星从赤道视之转而在参西距星之东鬼西距星亦可转而在柳西距星之东皆将前后异位而不得不各改距星始合黄道前后之定
序故宿度惟以黄道为主而赤道可不论况赤道以正时刻非以正节气无取乎日躔宿度也然汉以来皆先测赤道乃用勾股弧矢之术推算
以知黄道测算有疏密故史志载黄道宿度亦古今不同
(臣)等又按前汉未有黄道宿度日月行黄道而以赤道度遥准之宜其差谬后汉永元十五年始定黄道宿度而唐以后岁差之说行
损岁余益天周乃以列宿右移之数为日躔不足之数虚增之为天度元至元中定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天周三百六十五
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岁差一分五十秒虚增此一分五十秒者入各宿试据冬至论之日行最南测影最长始得为冬至倘日躔不足一分五
十秒必待其更行一分五十秒然后为最南岂日行非最南测影非最长可截去不足之数谓之冬至是岁岁冬至皆非日南至矣此由不知寒
暑之故专属黄道论南北不论东西也岁差之数不定故史志所载天周亦不定又唐书天文志云旧图奎误距以西大星今复距西南大星张
中央四星为朱鸟嗉外二星为翼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今复以膺为距此古今距星之有更易黄道宿度千古不变其不同之故有三测算疏
密一也天周不定二也距星更易三也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李京
唐·张果
清·沈金鳌
清·壮者
(北魏)崔鸿
宋·孟珙
清·吴世昌
唐·李百药
(宋)王称
清·徐寿兹
葛胜仲
宋·米芾
(清)惠栋
明·德清
清·胡衍虞
(宋)张齐贤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