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東觀漢記卷二十-東觀漢記校注
東觀漢記卷二十
傳十五
匈奴南單于
匈奴南單于列傳。〔一〕
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二〕
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三〕
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建成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四〕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餘里。十三年中工官作櫓車成,可駕數牛,嘗送塞上。議者見車巧,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夷千里,寧謂此邪?」〔五〕聖人之文,〔六〕與天券契。及胡隤懷,〔七〕數月而卑。〔八〕
書鈔卷一三九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遣使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九〕
初學記卷二0
建武中,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一0〕
御覽卷九七一
賜鹿蠡王玉具劍,〔一一〕羽蓋車一駟,中郎將持節衛護焉。〔一二〕
范曄後漢書卷四和帝紀李賢注
南單于上書獻橐駝。單于歲祭三龍祠,走馬鬥橐駝,以為樂事。〔一三〕
御覽卷九0一
帝遣單于,〔一四〕饗賜作樂百戲,上幸離宮臨觀。〔一五〕
類聚卷六二
〔一〕 「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篇題下李賢注云:「前書直言匈奴傳,不言南北,今稱『南』者,明其為北生義也。以南單于向化尤深,故舉其順者以冠之。東觀記稱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因去其『單于』二字。」此條即據李賢注輯錄。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撰修經過云:「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
〔二〕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李賢注云:「頭曼即冒頓單于父,自頭曼單于至比,父子相承十代,以單于相傳乃十八代也。」
〔三〕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此條文字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二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復死,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二十三年,詣西河太守求內附。……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欲襲其號。於是款五原塞,願永為蕃蔽,扞禦北虜。帝用五官中郎將耿國議,乃許之。其冬,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於是始有南北單于之分。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四〕 「建武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十五年云:「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奉蕃稱臣。又遣其左賢王擊破北匈奴,卻地千餘里。」
〔五〕 「寧謂此邪」,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五年春,南單于比「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並得其眾合萬餘人,馬七千匹、牛羊萬頭。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里。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時人見者或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北狄地千里,豈謂此邪?』」可與此相證。
〔六〕 「聖人之文」,此下四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無。
〔七〕 「懷」,字誤,疑當作「壞」。
〔八〕 「數月而卑」,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九〕 「文馬十匹」,此條萬花谷後集卷一八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比「遣使上書,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文馬」,謂馬體毛色有文彩者。
〔一0〕「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此條類聚卷八七,御覽卷九六六、卷九七一,事類賦卷二七,記纂淵海卷九二,合璧事類卷四0亦引,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建武二十六年載:「單于歲盡輒遣奉奏,送侍子入朝,中郎將從事一人將領詣闕。漢遣謁者送前侍子還單于庭,交會道路。元正朝賀,拜祠陵廟畢,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賜綵繒千匹,錦四端,金十斤,太官御食醬及橙、橘、龍眼、荔支。」未言南單于來朝,此文有誤。
〔一一〕「賜鹿蠡王玉具劍」,原無「鹿蠡王」三字,書鈔卷一九引云:「賜鹿蠡王羽車一駟。」今據增補。聚珍本作「谷蠡王」。
〔一二〕「中郎將持節衛護焉」,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四年載:「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款塞乞降。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其下李賢引此文作注。
〔一三〕「以為樂事」,此條姚本全未輯錄,聚珍本僅輯有首句。初學記卷二九、六帖卷九七、合璧事類別集卷七六亦引此條文字,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南單于既內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駝為樂。」
〔一四〕「遣」,原誤作「遺」,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一五〕「上幸離宮臨觀」,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傳云:「呼蘭若尸逐就單于兜樓儲先在京師,漢安二年立之。天子臨軒,大鴻臚持節拜授璽綬,引上殿。賜青蓋駕駟、鼓車、安車、駙馬騎、玉具刀劍、什物,給綵布二千匹。賜單于閼氏以下金錦錯雜具,軿車馬二乘。遣行中郎將持節護送單于歸南庭。詔太常、大鴻臚與諸國侍子於廣陽城門外祖會,饗賜作樂,角抵百戲。順帝幸胡桃宮臨觀之。」
莋都夷〔一〕
朱酺,〔二〕明帝時為益州刺史,移書屬郡,喻以聖德,白狼王等百餘國重譯來庭,歌詩三章,酺獻之。〔三〕
御覽卷五七0
遠夷樂德歌詩曰:堤官隗搆,
大漢是治。
魏冒踰糟。
與天合意。
罔驛劉脾,
吏譯平端,
旁莫支留。
不從我來。
徵衣隨旅,
聞風向化,
知唐桑艾。
所見奇異。
邪毗〈糹甚〉〈糹甫〉,
多賜繒布,
推潭僕遠。
甘美酒食。
拓拒蘇便,
昌樂肉飛。
局後仍離。
屈申悉備。
僂讓龍洞,
蠻夷貧薄。
莫支度由。
無所報嗣。
陽雒僧鱗,
願主長壽。
莫稚角存。
子孫昌熾。
遠夷慕德歌詩曰:僂讓皮尼,
蠻夷所處。
且交陵悟。
日入之部。
繩動隨旅,
慕義向化。
路旦揀雒。
歸日出主。
聖德渡諾,
聖德深恩。
魏菌度洗。
與人富厚。
綜邪流藩,
冬多霜雪。
莋邪尋螺。
夏多和雨。
藐潯瀘灕,
寒溫時適。
菌補邪推。
部人多有。
辟危歸險,
涉危歷險。
莫受萬柳。
不遠萬里。
術疊附德,
去俗歸德。
仍路孳摸。
心歸慈母。
遠夷懷德歌詩曰:荒服之儀,
荒服之外。
犁籍憐憐。
土地墝埆。
阻蘇邪犁,
食肉衣皮。
莫碭麤沐。
不見鹽穀。
罔驛傳微,
吏譯傳風。
是漢夜拒。
大漢安樂。
蹤優路仁,
攜負歸仁。
雷折險龍。
觸冒險陜。
倫狼藏幢,
高山岐峻。
扶路側祿。
緣崖磻石。
息落服淫,
木薄發家。
理歷髭雒。
百宿到洛。
捕茞菌毗,
父子同賜。
懷稿匹漏。
懷抱匹帛。
傳室呼敕,
傳告種人。
陵陽臣僕。
長願臣僕。
〔四〕
范曄後漢書卷八六西南夷莋都夷傳
〔一〕 「莋都夷」,范曄後漢書卷八六有傳。
〔二〕 「朱酺」,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作「朱輔」。李賢注云:「東觀記『輔』作『酺』,梁國寧陵人也。」
〔三〕 「酺獻之」,聚珍本有朱酺傳,輯錄有此條文字。按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云:「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僕。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道雖僻,而人不遠。」詩人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邛來大山零高阪,峭危峻險,百倍岐道。繈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聖帝,舞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錄其歌焉。」則此條文字當入西南夷莋都夷傳。
〔四〕 「長願臣僕」,此條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微異。范曄後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載,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輔上莋都夷所作詩三章,范書載有全文。李賢於詩三章前注云:「東觀記載其歌,并載夷人本語,並重譯訓詁為華言,今范史所載者是也。今錄東觀夷言,以為此注也。」可見東觀漢記亦錄有詩三章。這裏所輯即據范書。范書所載詩三章,先記華言,下注夷語。從李賢注看來,東觀漢記似乎先記夷語,再重譯為華言。聚珍本即如此輯錄,今從之。
西羌〔一〕
西羌祖爰劍為秦所奴隸,而亡藏巖穴中,見焚,有影象如虎,為蔽火,得不死。諸羌以為神,推以為豪。〔二〕
御覽卷三八八
護羌竇林奉使,〔三〕羌顛岸降,詣林,林欲以為功效,奏言大豪。後顛岸兄顛吾復詣林,林言其第一豪。問事狀,林對前後兩屈。林以誣罔詣獄。上不忍誅,免官。後涼州刺史奏林贓罪,復收繫羽林監,遂死獄中。〔四〕
文選卷二0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羌什長鞏便。〔五〕
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
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六〕
文選卷二0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一〕 「西羌」,范曄後漢書卷八七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所載。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撰東觀漢記西羌傳。
〔二〕 「推以為豪」,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別也。後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於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
〔三〕 「護羌竇林奉使」,「護羌」二字下脫「校尉」二字。竇林曾為護羌校尉,詳下注。
〔四〕 「遂死獄中」,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永平元年,復遣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擊滇吾於西邯,大破之。……以謁者竇林領護羌校尉,居狄道。林為諸羌所信,而滇岸遂詣林降。林為下吏所欺,謬奏上滇岸以為大豪,承制封為歸義侯,加號漢大都尉。明年,滇吾復降,林復奏其第一豪,與俱詣闕獻見。帝怪一種兩豪,疑其非實,以事詰林。林辭窘,乃偽對曰:『滇岸即滇吾,隴西語不正耳。』帝窮驗知之,怒而免林官。會涼州刺史又奏林臧罪,遂下獄死。」明帝紀永平二年載:「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下獄死。」
〔五〕 「羌什長鞏便」,聚珍本注云:「此上下文闕。」
〔六〕 「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云:「肅宗建初元年,安夷縣吏略妻卑湳種羌婦,吏為其夫所殺,安夷長宗延追之出塞,種人恐見誅,遂共殺延,而與勒姐及吾良二種相結為寇。隴西太守孫純遣從事李睦及金城兵會和羅谷,與卑湳等戰,斬首虜數百人。復拜故度遼將軍吳棠領護羌校尉,居安夷。二年夏,迷吾遂與諸眾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戰於荔谷,崇兵大敗,崇輕騎得脫,死者二千餘人。」
西域〔一〕
永元十三年,〔二〕安息王獻條支大雀。〔三〕此雀卵大如甕。〔四〕
類聚卷九二
〔一〕 「西域」,范曄後漢書卷八八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
〔二〕 「永元十三年」,姚本、聚珍本作「永元二年」,御覽卷九二二引作「永祚元年」,皆有訛誤。范曄後漢書西域傳載安息國云:「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載:「冬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及條支大雀。」
〔三〕 「條支大雀」,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郭義恭廣志云:「大雀頸及身膺蹄都似橐駝,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即今之駝鳥也。」
〔四〕 「此雀卵大如甕」,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不知二本從何書輯錄。姚本此句下尚有「又永和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二句,亦不知輯自何書。順帝永和只有六年,此云「九年」,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刘基
明·余邵鱼
清·陈惟彦
(唐)虞世南 輯錄
战国·墨翟
汉·张苍
唐·玄奘
不肖生
明·罗懋登
唐·慧琳
清·袁氏
陆士谔
香莲博士方绚陶采
史崧
徐养浩
明·汪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