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十六户政一理财上-皇朝经世文编
卷二十六户政一理财上
刘晏理财论
郭起元
自古有国家者。不畜言利之臣。后世有主于流通天下之财以济国用者。其间利害不一。或失于损下益上。或失于上下各有损。或得于上下各有益。其等差悬绝矣。聿稽汉武之世。用兵财乏。桑宏羊乃创为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此损下益上者也。宋王安石以治财之说误神宗。创制置三司条例司。散放青苗钱。遣使者数十辈。周行天下。讲求遗利。卒之民生困敝。宋祚中绝。此上下交损者也。若夫刘晏之理财。有上下交得者。唐肃宗朝。晏以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时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斗米直千。宴所经历。尽得其利病之由。运其谋画。转漕输京。岁四十万。由是关中赖以无饥。唐开宝间。天下户口千万。至德后。残于兵。户不满二百万。晏察州县灾害。不使流离死亡。生齿遂日滋。尝曰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耕耘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收之。又时其缓亟而先后之。其法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他利害。虽甚远。不过数日即知。是以能权萭货之重轻。使天下无甚贵甚贱而物价常平。所置诸道使者。皆慎选台阁士为之。倚办督成。故能有功。尝言士有爵禄。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利重于名。检劾出纳一委士人。吏惟奉行文书而已。其所任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不敢欺隐。每州县有荒歉。则计官所赢储。先令蠲某物以贷其民。民未及困而得财。其补救为有济。尝曰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给少则不足以活人。给多则帑廪虚而国用阙。则复重敛于民矣。况赈给多侥幸。吏缘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刑法莫能禁也。又谓灾沴之乡所乏惟粮耳。他产固尚在也。贱以出之。易以杂货。而灾民得其利。又移其物于丰处。以收其值。则国用亦不乏矣。又多出菽粟。恣其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不能诣市者。转相沿及。不待教令以驱之也。而其本则在于常平。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常储米三百万斛。故百事可无忧也。按晏之运思精密。用法神速。有非他人所能及者。而其为言也。以救灾为主。恻然有恤民之心。岂宏羊剥民之谓哉。切情当理而不迂。有非介甫之所能窥见者。后之言理财者。莫不希于晏而无敢訾议也。有以夫。
理财
易学实
臣苏辙曰。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己](已)。夫植苗欲其硕也。害苗者不时而去之。苗不可得而硕矣。牧畜欲其蕃也。害畜者不时而去之。畜不可得而蕃矣。天下之财非尽不足。百姓非尽不赴公家之急。搢绅衿士。罹峻法以惩之。非尽甘如昔者抗顽以蹈不测。良以害财者日多而日工。故生财者日劳而日拙。以生财者日劳而日拙。当此害财者日多而日工。吾恐虽欲生之。而生之不暇矣。亦将欲取之。而取之不给矣。民生安得不促。国用安得不匮哉。然则为今日害财之事者果何在耶。一在征敛之不时也。一在奸胥之中饱也。一在杂派之横流也。一在功令之繁琐也。一在贪吏之酷烈也。一在本源之不清也。何谓征敛之不时也。夫天之生财有时。人之迸力有候。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乃土膏未释。追呼在门。前代之法。夏税必于八月。秋粮必于十二月。兹顾新蚕未吐新畬未播之时。催科何太急。刻限何太促。而刳补何所措耶。何以谓奸胥之中饱也。有一图必有一图之簿承。有一户必有一户之勾管。公赋未入。私规先之。正供未半。旁费过之。问何以逋者终逋。抵欺有人也。问可以逋者非逋。推移有术也。甚则放赦虽出于 朝廷。恩膏尽肥其私橐。官如虎而吏如鬼。虎可搏而鬼之魍魉可影测耶。何以谓杂派之横流也。夫京运存留。条鞭具在。增之不得。损之不得。然无如军兴旁午。使客往来。陆需夫役。水索舳舻。虽糇粮刍秣。动曰开销。而不知 朝廷虽悉为销算。郡县仍派于民间。至若供帐厨传与凡衙前官物之类。又其科派之小者也。是 朝廷虽曰禁私派。而私派已公行矣。大吏虽曰禁杂科。而杂科且益甚矣。轺车入境。旟旐在郊。官吏笑而一路哭。三空四尽之时。其何以堪此乎。何以谓功令之繁琐也。夫保甲者古今之良法。奈何保甲之令一行。乡亭之悉索尽矣。以兴水利为爱民。而簿尉之溪壑即在陂塘。以散官盐为普利。而户口之苦海深于鹾政。故兴一利不如除一害。多一令不如省一事。小民乃得享治生之暇日也。由是而贪酷之吏在所宜惩。近日认贪为干济。执酷为风采。人人自喜。在在成风。是以奸胥之中饱。贪酷之分甘也。杂派之横流。贪酷之渔猎也。功令之繁琐。贪酷之奇货也。且小臣以茧丝之能否为殿最。大臣又以包苴之厚薄为幽明。黜陟无凭。赏罚不当。本源之地。僭差若是。又安望守令之能休息元元。乐田里而勤树畜。以成国家之大储哉。呜呼。六害不除而丰财是亟。虽有善者如之何哉。
周礼考后序
杨椿
余既作周礼考序。复为之书其后曰。国家之病。莫深于好货。怨詈之兴。灾害之至。未有不自货始者。是书天官地官之属。以掌货财为职。几于无地不赋。无物不贡。无人不征矣。而死马之贾。尚纳于校人。屠者之皮角筋骨。亦入于王府。官府都鄙之失财用物辟名者诛之。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虽鹿台巨桥。未闻至是。而大司徒载师之任土。孟孑所云任土地也。遂人之颁莱。孟子所云辟草莱也。孟子目为民贼。周公顾以为良臣乎。大禹弼成五服。欲其各迪有功耳。岂为货财计也。周语五服与之同。而是书忽为九服。忽为九畿。又忽为六服。前后之间。彼此互异。及观其制。所详者诸服之贡蕃国之宝贽而已。夫此果周公所为。则穆王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乃其成宪。荒服者胡为自是不至。而太保之作旅獒。亦未免多事矣。分土惟三。周室颁禄等也。是书乃列为五。地又较多。禄有君有卿有大夫有上士有中士有下士有庶人在官。是书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其食者四之一。食者何人。所余又为何人之食耶。注谓半者半入于天子。三之一四之一者。一亦入于天子。疏谓天子所食者。诸侯市美物以贡天子。审尔诸侯虽有锡土之名。其实天子食之。求金求车之使。春秋何可不书。景王之责彝器于藉谈。又焉足怪。且匪特此也。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非耕者九一矣。关市之赋。非讥而不征矣。园廛二十而税一。非廛而不税矣。廛布入于泉府。非无夫里之布矣。山林川泽有厉禁。非泽梁无禁矣。乡遂稽夫家众寡。周宣王之料民。唐明皇之括客户也。夫布之征汉之敛算也。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孟尝君之收责也。廿人掌金玉锡石之地。明之矿监也。司市分地而经市。宋之场务明之税监也。怀方氏掌致远物。山师川师掌致珍异之物。汉之市珍宝于益州交趾。南汉之媚都川也。盗贼之物入于司兵。汉之如责赃。唐之倍赃也。讼狱入束矢钧金。汉之系囚入缣也。财物犯禁货之不出于关举之。汉之治缗钱。唐之白着也。质人成人民之质剂。南朝买奴婢之输估也。以玺节出入货贿。汉均输之兆端。陈肆辨物而平市。量度成贾而征儥。汉平准之先声也。九府之藏。羡余进奉也。内宰佐后立市。汉以阉人为中准令。唐以宦者为宫市使。宋以内侍参主杂买也。其它聚敛之事。不可枚数。举文考治岐之仁政。是书无不反之。后世暴官污吏所为。是书无不有之。且并后世所未为。亦有见于是书者。而谓万民惟正之供乎。作书者。亦知黩货已极。后之必将有患也。故为设劝导之官。遣侦伺之使。若掌交匡人撢人之属是已。夫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王者事也。若知王好恶而辟行。谐臣媚子所为。可责之诸侯万民乎。且王所好非足用长财善物者乎。王所恶非失财用物辟名者乎。掌交乃以节与币巡诸侯及万民之所聚者。使咸知王之好恶而辟行之。以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夫以节是威之也。以币是货之也。焉有诸侯万民。而可以王之好恶威之使和货之使说者乎。周人谤厉王以荣夷公专利。王说之以肆虐耳。故令卫巫监之。匡人撢人或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或巡天下而诵王志。使万民和说。亦监谤意也。夫曰慝曰反侧。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匡人止中士四人耳。观之者何术。匡之者何道。而能使无反侧乎。天下之大。万民之众。撢人亦止中士四人耳。欲往巡之。日亦不足矣。且民无疾怨。巡之何为。民果疾怨。即日巡而日语之。曷益乎。而谓周公畜憸人以雠敛。又用此为劢相之吉士乎。在易益之爻曰。有孚惠我德。屯曰。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涣曰。涣王居无咎。自古人君未有不损上益下而兴。损下益上而亡者。商周之间。其事昭然可已。周公岂不知之。而为此掊克强御之书。与所系爻辞。自相背戾哉。后之理财者可憬然悟矣。
书王介甫度支厅壁题名记后
黄中坚
介甫此作。文笔甚美。然其说则邪说也。夫人有知愚贤否之异。而贫富因之。愚不肖之不能不见役于智能。贫者之不能不见役于富。自古有然。虽有善齐物者不能强之使齐也。传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然则使舆台圉牧之属。一有不备。即事必有所不集矣。且夫公卿以下。虽各有相君之势。而亦孰非天子之臣。设天子而有所役使。则虽王公之贵。孰敢不竭蹶以趋事。而况乎其下者。故曰振其纲则目自张。挈其领则末自举。今夫富民设财役贫。内有臧获婢妾。外有田丁园户。然一奉征发之令。州县之符。则皆相率供办。奔走恐后。安在其能与人主争黔首也。吾为富民。乃助人主养黔首者然。谓其能好行其德也。役人者食人。役于人者食于人。其势然也。故周礼以保息六养万民。六曰安富。而介甫顾首欲扰之。苟如其说。必将使利尽归于上。而齐民之才且智者。皆终身于畎亩。其愚不肖者至无所得食而后已。是大乱天下之道也。异日青苗市易之祸。不已兆端于此言哉。
读宋史陈遘传
顾炎武
吾读宋史忠义传。至于陈遘。史臣以其婴城死节。而经制钱一事。为之减损其辞。但云天下至今有经总制钱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彦国。愚以为不然。鹤林玉露曰。宣和中大盗方腊扰浙东。王师讨之。命陈亨伯宋人讳高宗嫌名称其字曰亨伯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因建议如卖酒鬻糟商税牙税与头子钱楼店钱。皆少增其数。别历收系。谓之经制钱。其后卢宗原颇附益之。至翁彦国为总制使。仿其法又收赢焉。谓之总制钱。靖康初诏罢之。军兴。议者请再施行。色目寖广。视宣和有加焉。以迄于今。为州县大患。初。亨伯之作俑也。其兄闻之。哭于家庙。谓剥民敛怨。祸必及子孙。其后叶正则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下乃可为。治平乃可望也。然则宋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于亨伯。虽其固守中山。一家十七人。为叛将所害。而不足以偿其剥民之罪也。孔子述古书之文。凡纣之臣。附上而雠敛者。虽飞廉之死。不得与于三仁之列。若亨伯之为此也。其初特一时权宜之计。而遗祸及于无穷。是上得罪于艺祖太宗。下得罪于生民。而断脰决腹。一瞑于中山。不过匹夫匹妇之为谅而已。焉得齿于忠义哉。知此然后天下之为人臣者。不敢怀利以事其君。而但以一死自托于忠臣之列矣。
策问
韩菼
问古之治国用分掌于三府。而统之以太府。经之以太宰。以九赋敛财。以九式节用。而军食不与。井田之民皆兵。井田之赋皆饷。兵食咸足之道也。自汉有水衡少府司农之职。暨唐设转运使。宋置条例财用司。言财愈急而用愈绌矣。乃萧何在关中。寇恂在河内。当征伐四方。而饟运相继。即唐之刘晏。于用兵之时而能转输不竭者。其斟酌盈虚。固有道与。抑其遗意犹有可踵行者与。我 皇上慈惠元元。不忍一夫失所。间者。军旅数兴。日费大司农金钱。而一不以及民。恩泽甚厚。惟是捐不急。省浮费。酌俸入。核经制。而岁登之额。犹不偿出也。将何策以济。或以为宿兵太多。则浮冒宜核。比者。亦尝清军伍矣。刍茭糗粮。以次核减。而犹多烦费也。得无节之道已无可复讲。又或节者已至而生者犹未尽与。历代赡兵之法。咸资屯田。议者多以为迂。以其利积于岁月之久。难旦夕效也。然赵充国之屯金城。诸葛亮之屯渭滨。邓艾之屯寿春。羊祜之屯襄阳。皆烽火相望。枕戈带甲之区也。且战且耕。卒以制胜。岂昔人行之别有道与。抑古今势异。容有难行者与。骑兵慓劲。诚不可以耕。若步兵若守兵若所汰之老弱。月廪县官而无事也。去其伍籍又无以生也。果可授地以屯与。至夫中原旷衍之区。诚多未辟之土。或以为师行供亿。劳苦矣。其犹有游闲者可劝之耕与。议者又谓冶矿之利。不加赋而用足。得毋利一弊百。徒烦扰百姓与。夫利析秋毫。诚非所以恤民生而崇大体者。若夫庚癸之虑。亦所当未雨而绸缪也。意必有不伤民不绌用可以生财之大道。试条其可者。
理财三策疏乾隆十年
御史柴潮生
窃惟治天下之要务。惟用人理财两大事。用人者进君子退小人而[己](已)。理财者使所入足供所出而已。我 皇上旰食宵衣。旁求吁俊。用人之际。 圣心自有权衡。惟是理财一道。则承平日久。供亿浩繁。损上益下之念。无日不于 宸衷。而量入为出之规。尚似未筹乎至计。礼曰财用足故百志成。若少有窘乏则蠲征。平赋恤灾厚下之大政俱不得施迟之。又久则一切苟且之法随之以起。此非天下之小故也。大学之言理财。曰生曰食曰为曰用。夫生与为事属乎下者也。今天下之人皆知致力。上不过董其纲纪而已。食与用权操乎上者也。非通各直省为计。合三十年之通。俾宽然有余不可。顷见台臣请定会计疏内。称每年所入三千六百万。出亦三千六百万。食不可谓寡矣。又直隶修水利。部臣至请捐道府大员。用不可谓舒矣。臣观往古承平之余。每以乏财为患。其时之议。不过曰汰冗兵。省冗员。行节俭。今行伍无虚籍。廪给无枝官。宫府无妄费。是节之无不至也。过此则刻核吝啬矣。唐宋之税粮。有上供有送使有州。催科有破分。即明万历以前。征追亦止以八九分为准。至张居正当国。乃以十分考成。今直省钱粮。俸饷之外。存至少。而且地丁有耗羡。关税有盈余。盐课有溢额。是取之亦无不至也。过此则为横征暴敛矣。然就今日计之。则所入仅供所出。就异日计之。则所入殆不足供所出。以 皇上之仁明。国家之休暇。而不筹一开源节流之法。为万世无弊之方。是为失时。以臣等荷叨 厚恩。备官台省。而不能少竭涓埃。协赞远谟。是为负国。虽其事至重。断非弇昧之见所能周悉。然事无有要于此者。固不能默而息也。以臣之计。一曰开边外之屯田以养闲散。一曰给数年之俸饷散遣汉军。一曰改捐监之项以充公费。三者行而后良法美意可得而举也。何也。臣闻宋太祖之有天下也。举中国之兵只十六万。至英宗治平年间至百二十万。国力为之耗竭。神宗思革其弊。于是王安石行保马之法以汰兵。行市易免役之法以生财。而国事已去。明之宗枝。不仕不农。仰给宗禄。至中叶以后。乃共篷而居。分饼而食。男四十不得娶。女三十不得嫁。何也。力不足以给之也。今满州蒙古汉军各有八旗。其丁口之蕃昌。视顺治之时。一衍为十。而生计之艰难。视康熙之时。已十不及五。而且仰给于官而不已。局于五百里之内而不使出。则将来上之弊必如北宋之养兵。下之弊亦必如有明之宗室。此不可不筹通变者也。臣窃以满州闲散。及汉军八旗。皆宜设法安顿。查沿边一带至奉天等处。多水泉肥美之地。近日廷臣如顾琮等。俱曾请开垦。请遣有干略之大臣。前往分道经理。果有可屯之处。 特发帑金。为之建堡墩。起屋庐。置耕牛农具。令各旗满州。除正身披甲在京当差外。其家之次丁余丁力能耕种者。令前往居住。其所耕之田。即付为永业。分年扣完工本。此外更不升科。惟令其农隙操演。则数年之后。皆成劲卒。复可资满州之生计。其逐年发往军台之人。养赡蒙古。徒资糜费。莫若令其分地捐资力。此后有愿往者。令其陆续前往。此安顿满州闲散之法也。至汉军八旗。已奉有听其出旗之 旨。以定例太拘。有力愿出者。为例所格。例许出者。多无力之人。恐出旗后无以为生。以故散遣寥寥。今请不论其家之出仕与否。概许出旗。其家现任居官者。各给以三年之俸饷。其无居官者。统给以六年之饷银。其家产许之随带。任其自便。彼在旗百年。势难徒手而去。若许带家产。又有并给三年六年之俸饷。将此一项经营。亦可敌每年所给之饷。则贫富各不失所。而五年以后。国帑之节省无穷。即一时不能尽给。分作数年。以次散遣。帑藏亦不至大绌。其都统以下章京以上等官。各按品级。陆续改补绿旗提镇将弁。此安顿汉军之法也。
臣又按耗羡归公者。天下之大利。其在今日。亦天下之大弊也。往者康熙年间。法制宽略。州县于地丁之外。私征火耗。其陋规匿税。亦未尽剔厘。上司于此分肥。京官于此勒索。游客于此染指。分肥则与为蒙蔽。勒索则与为游扬。染指则与交通关说。致贪风未泯。帑庾多亏。自耗羡归公之后。一切弊窦。悉涤而清之。是为大利。然向者本出私征。非同经费。其端介有司不肯妄取。上司亦不敢强。其贤且能者。则能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事。故康熙年间之循吏。多实绩可纪。而财用亦得流通。自归公之后。民间之输纳。比于正供。而丝毫之出纳。悉操内部。地丁之公费。除官吏养廉之外。既无余剩。官吏之养廉。除分给幕客家丁之修脯工资。事上接下之应酬。舆马蔬薪之繁费。此外无余剩。每地方有应行之事应兴之役。捐己资既苦贫窭。请公帑实非容易。于是督抚止题调属员。便为整顿地方矣。不问其兴利除弊也。州县止料理案牍。便为才具兼优矣。不问农桑教养也。臣不敢泛引。请以近事之确凿有据者言之。足民莫大于垦荒。而广东一省。荒田至二万顷。无有过而问也。足民莫大于水利。而西北各省水道。从无疏浚。陕西郑白二渠。昔人云。溉田六万顷。今湮塞不及溉百余顷。湖广出米。接济东南。而湖岸之堤工。派官派民。究无长策也。足民莫大于平粜。而贵粜则时价不得平。贱粜则采买无所出。纷纭议论。究无定局也。而他可知矣。此皆由于一丝一忽。悉取公帑。有司每办一事。上畏户工二部之驳诘。下畏身家之赔累。但取其事之美观而无实济者。日奔走之以为勤。故曰此天下之大弊也。夫生民之利有穷。故圣人之法必改。今耗羡归公之法势无可改。惟有为地方别立一公项。俾任事者无财用窘乏之患。而后可课以治效之成。臣请将常平仓储仍照旧例办理。其捐监一项充各省之公用。除官俸兵饷之类。照常动用正项。其余若灾伤之有拯恤。孤贫之当养赡。河渠水利之当兴修。贫民开垦之当借给工本。坛庙祠宇桥梁公廨之当修治。采买仓谷之价值不敷。皆于此项动给。以本地之财供本地之用。如有大役大费。则督抚合全省之项而通融之。又有不足。则移省之项而协济之。其稽察之权。属之司道。其核减之权。操之督抚。内部不必重加切核。则经费充裕。节目疏阔。而地方之实政皆可举行。或疑复采买则谷贵。不知常平之行。二千年矣。最为良法。前者采买与收捐并行。又值各省俱有荒歉。赈贷告籴。杂然并举。故谷贵。非一常平之买补。可致谷贵也。且损监一项。或银粟兼收。或丰收本色。歉收折色。皆可以调剂常平之不逮也。或疑此项不归正供。有司必多侵蚀浮冒。不知巧黩之夫。虽正供亦能耗蠹。廉谨之士。虽暗昧不敢自欺。设官分职。付以人民。只可立法以惩贪。不可因噎而废食。唐人减刘晏之船料而漕运不继。明人以周忱之耗米归为正项。致逋负百出。路多饿殍。大国不可以小道治。善理财者固不如此也。此捐监之宜充公费也。三法既行。则度支有定。他如关税盐课之溢额。皆可量加裁减。以裕民力。经费有资。则如好善乐施之类。皆可永行停止。以清仕路。民力裕则教化行。仕路清则风俗正。教化行而风俗正。 皇上以敬勤之身。总其纲纪。巩固灵长之业。犹泰山而四维之也。臣日夜思维。以为当今之要务。无急于此者。伏乞 皇上深睿虑。并 敕公忠有识之大臣。详议可否。以渐施行。臣无任激切待命之至。
生财裕饷第一疏康熙 年
靳辅
臣惟我 国家车书一统。薄海内外。莫不尊亲。自唐虞迄今。幅之广。无如我 朝。夫地方既如此之大。宜乎财赋日增。贯朽而粟腐矣。乃司农犹鳃鳃焉患兵饷之不足。此不可解也。查地方一里。有田五顷四十亩。地方十里。为方一里者百。有田五百四十顷。地方百里。为方十里者百。有田五万四千顷。地方千里。为方百里者百。有田五百四十万顷。依王制所载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计之。凡方千里之地。实有田三百六十万顷。或其间有种棉花蔬果菱荷药饵之类。以其非系五谷。姑再除去四分之一。计地九十万顷外。亦实有田二百七十万顷。什一取民。古之常制也。每田一亩。合夏麦秋禾计之。至瘠之土。亦可收粮一石。以什一之制科之。每亩征粮一斗。每田一顷。应征赋粮十石。二百七十万顷。应征赋粮二千七百万石。内以一分征本色。岁可征粮二百七十万石。以九分征折色。每石牵科折银四钱。而布帛鱼盐之利不与焉。直隶十四省之地。不下方五六千里。然以步弓径直量之。不过方四千余里。今姑止作方三千里科算。为方千里者九。每岁额赋。亦应有粮二千四百三十万石。银八千七百四十八万两。此臣准古证今。宁从至少科算。乃不易之理。必得之数。而非无稽之臆说也。今司农之所必需者。大抵兵饷军需驿站与官役俸工营修祭祀而已。兵无饷则无之资饱腾。官无俸则无以养廉德。役无工食。则无以餬口腹。效奔走。三者不备。其弊皆能害齐民。伤邦本。又军需为荡寇之先资。驿站通国家之气。以及营修城郭宫室与祭祀天地神祇。均属必不可少者。然臣约而计之。岁有银二千万两。足以饷兵而有余。官役俸薪工食。即使多加数倍。驿站人夫马匹。亦或量为加增。并一切军需营造祭祀等项。不过再费银二千万两。亦云至矣。设使国家每岁所入银米。果有如臣前科之数。则每岁即多其所出。亦不及所入之半。库藏积帑。必且充栋盈庭。尚何不敷之足患哉。然各直省见征额赋。较臣前科之数。不及三分之一。自无怪司农之仰屋矣。夫天下既有实在之地。自当有必产之粮。既有必产之粮。自当有应输之税。今量幅而计地亩则甚多。按全书而稽额赋则甚少。其故何耶。盖天下有三大弊。而世莫之察也。其弊不起于今而来自故明。且故明以前久同其弊。袛以世远难稽。臣亦不复具论矣。何为三大弊。一曰水利不修也。二曰赋轻而民惰也。三曰生者寡而食者众也。考之经书。孔子赞大禹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孟子对滕文公曰。民事不可缓也。古之圣贤深知民之食为天。故凡论治国平天下之道。必以足民为首务。农事为先资。齐用管仲之策而富于山左。秦用郑国之术而强于关中。即汉唐而下。亦有开渠溉田者。俱能利民益国。惜其不过行之一隅一时。天下后世不得尽蒙其利耳。今我国家地土之广。古莫与京。荒而不治者。所在恒有。即治矣。类多平原无蓄泄之资。不待奇旱大涝。雨旸稍不时若。即便失收。以致国赋日逋。民生日困。此水利不修之弊也。尧舜取民。必以什一为准。白圭欲二十取一。孟子非之。过于什一则民力难供。不及什一则国用不足也。古来天下之利。全在西北。其江南之苏松常镇。浙江之杭嘉湖等府。在汉唐以前。不过一泽国耳。自钱镠窃据。南宋偏安。民聚而地辟。遂为财赋之薮。故明初年见东南之赋。足以供用。于是惟知尽东南之利。而不复谋及西北。是以西北之赋日少。而民日穷。迨及季世。盗贼丛生。而不可收拾矣。我 朝定鼎之后。凡故明一切弊政。尽皆革除。惟生财之道。尚未复三代之古。虽垦荒辟土之令时下。而奉行之有司。俱无探源之论。是以未有实益。
今臣奉命督河。奔走平原旷野间。目击淮徐凤阳之地。蒿莱多而禾黍少。是以前于经理河工疏内。请将沿河荒地募丁垦种。以固河防。及方将用其荒地。而即有主出认。多称系伊纳粮之田。臣不解其故。细为访问。始知淮徐凤阳一带之民。全不用人力于农工。而惟望天地之代为长养。其禾麻菽麦。亦不树艺。而惟刈草以资生者。比比皆然也。究厥所由。大抵每地一。其岁所产之草。茂者可得千余觔。稀者可得四五百觔。刈草千觔者。运至城市。值银五六钱。内去运价一半。实可得银二钱有奇。刈草四百觔者。运至城市。值银二钱。内去运价一半。实可得银一钱。而每额税。不过征银一二分不等。在小民有地一。不费牛种。不事耕耘。每止输分许之额租。而可得草价一二钱有奇不等。是以相因成俗。而废弃国家之地土。一至于此。此赋轻民惰之弊也。古来经野之制。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受地有肥瘠之不同。故所食有多寡之各别。大抵一夫终岁勤动。受地肥者其所获之粟不过养九人。而受地瘠者其所获之粟。亦可养五人也。臣访之苏松嘉湖之民。知壮夫一丁止可种稻田十二三。其岁收粒米。肥地不过三十余石。瘠地亦可得二十石。以每人每日食米一升科之。则三十余石者可食九人。而二十石者可食五六人。准古证今。原无异也。至农夫五等。牵上中下而合算之。每夫可食七人。内除本夫与本夫之母妻女。以及本夫之耄父幼子。约共食其半。计可余一半以食他人。古者民之类有四。曰士农工商而[己](已)。士能明先王之道。佐人君治天下。农能力作畎亩。收粒米以养天下。工制必需之器物。以适天下之用。商则通有无聚货财以利天下者也。又庶人在官。如今胥役之属。为政所必不可少者。亦得附于四民之末。此四民之中。力农者居十之七。而士工商与庶人之在官者居十之三。是以每岁天下之获。除供天下之食用外。尚有储积以备凶年。夫天下之治也。在于家给人足。而其乱也。由于冻馁流离。若使天下之民。果能乐岁有余而凶年不困。孰愿为寇攘奸宄。以自取死亡耶。是故欲天下之治。必先使天下多力田之人而后可也。乃三代而下。四民之外。更有僧道之流。与夫游民乞。悉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以病民而蠹国。近世僧道。往往多途穷无告郁郁不得志之辈。与干犯法律。无所逃罪之徒。窜入其中。或谈经设法。或念咒书符。或击磬敲钟。或游方托。千百成。以惑此愚夫愚妇。求所谓实在焚修恪守其教者。百不一二。固有损无益矣。至于乞一途。言之似属可悯。而其弊不可胜言。文王发政施仁。必先鳏寡孤独。以其无力自食。穷而莫告也。后世设养济院以待孤贫。亦犹文王遗意。岂知近来乞。大半皆属壮夫。手赍秽毒之物以窘良民。而总属之者。更有头。其孤贫口粮。俱系头领出。与蠹役分肥。不得充实于孤贫之腹。且民间凡有吉凶庆吊之事。必先唤头。劳以酒食。给以银钱。否则立聚其门。撒泼呼号。无所不至。是以富庶地方之头。类皆各拥厚赀。优游坐食。其温饱气象。反胜于士农工贾之家。坐而得食。相因成俗。遂有拐卖良家子女者。伙入劫盗横行者。他如说书唱曲。打把势。搬戏法。卖假药。请仙扶鸾。炼丹祷禳。偷鸡剪绺之徒。不可悉数。此何为者耶。韩愈曰。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此止指僧道而言也。又孰知近世除僧道之外。更增此无限游惰之民。莫不仰给于各地方之良善乎。夫天下之民。求其乐岁有余。凶年有备。全在力农者之多于士工贾。故十人之中。科农民七而士工贾三。良以农民七人。所获七分之粟。除自食其半。仍有余粟三分五厘。以售士工贾。而士工贾亦须止食其三分。尚可余半分以为储积也。
自佛老之说兴。不得不于农民七人之中。驱一人以为僧道。加以乞游惰之民。悉皆徒手求食者。又去半人。而农民七人者。仅存五人有奇矣。矧僧道之饮食衣服器具资财。俱不下于士工贾。固已非若农居俭约。而其营造之费。等于王侯。则又百倍于士工贾焉。势不得不又驱农民半人。以为其工贾。是十人之中。农民仅居其五。而士工贾与异端游惰之民。以及异端之工贾。亦居其五。向之士工贾三人。全赖力农七人之余粟三分五厘以资食用。是以常见有余。今农民七人仅存五人。是止余粟二分五厘矣。以二分五厘余粟。养向有之士工贾三人。尚恐不足。而况益以异端游惰。与为异端工贾者之二人。起而争食乎。无怪乐岁之不免冻饿。而凶年之死亡相枕藉也。此生者寡而食者众之弊也。嗟夫。此三弊者。关于民生国计。最切最深。安可不亟为早图耶。图之之道。惟在修明水利。水利修则遍处沃壤。然后准什一之制。辨土作贡。则赋不轻而民不惰。更将一切游惰之民。严行禁绝。不许官民施舍。尽令改为良民。各各给与地土。编入版图。使之自食其力。而以余力奉上。如是则不出十年。民康物阜。赋税繁增。永免司农仰屋之叹矣。至于修明水利之法。臣前任安徽巡抚时。目击地方荒芜。曾具有敬陈沟田一疏。备陈行沟田之益有五。一曰水灾之小者可不畏也。二曰旱灾之小者亦不畏也。三曰高宝淮城之河患可杀也。四曰裕将来国课于无穷也。五曰隐占包赔之弊可除也。并请广开事例。募民开浚沟田。详悉陈奏。后直军兴孔亟。至今尚未举行。然在今日而欲求实在生财之道。断宜仿此法随地制宜而亟行之。不但可行于江南。即直隶山陕东豫诸省。若俱一律举行。则所以益国利民者无穷无尽。惟是援纳事例。见已广开。则欲行沟田。必须另措垦本。又臣从前止阅凤属而未历淮徐。止见地方之情势而不谙河务之机宜。止知水患之由于积霖。而不知凤属兼受黄河之害。且更不知河害之不特可除。而并可因之为大利也。今臣自受任总河以来。朝夕奔驰。往来相度。深知江南凤徐淮扬四府州属。逼近黄淮。实有无穷之利。袛因从前未经讲求。是以不但不能得水之益。而反受水之害。即臣奉 命大修河道。亦止仅仅求其避害。而未议所以兴利。臣知之已确。安敢不力请修举。以为我 国家久远足用之谋乎。惟是其间经理事宜。头绪繁多。且系微臣创建之论。若臣不躬自请行。则诸臣必且疑而难举。虽臣自知庸劣。现在拮据河工。尚且日虞陨越。何能任此创举烦难之务。然臣受 恩深重。何敢畏难避劳。倘蒙 皇上不以臣为不肖。准臣将江南徐凤淮扬四府州。并山东兖州一府荒瘠地亩。会同各该抚臣。随机斟酌。尽心经营。则先用垦本银五十万两。照臣前疏沟田之法。量加更改。召募无家无业之人。计口授食。督令垦土挑沟。引水滋溉。并照大修河工之例。多用监理分管等官。每分管官一员。募夫二百四十名。垦田一百二十顷。其所收之粟。俱归公家。更为来岁加垦之资。以五年为率。转展经营。五年以后。竟将所垦之田。给与开垦之人为业。止量其所产。每岁科什一之税。交有司征收。除经始第一年不算外。约计六年之后。可为 国家增赋米三百万石。尽可就近运赴京仓。将江浙等省远处漕粮。尽行改征折色充饷。其每岁漕运经费等银。亦可酌量节省。诚一举而数善备焉者也。至臣之以六年为请者。盖臣年将五十。目昏发白。精力就衰。犬马余生。未知尽于何日。安敢远期年岁。第此事若行。则非六载工夫。不能使规模大定。
臣故不敢不以六年为请也。至此系创举之事。必须分外设官。破格用人。倘蒙 皇上俞允准行。容臣另疏题请。其所需垦本五十万两。臣不敢请动钱粮。查臣先于敬陈经理河工第七疏内。请令武生纳监。[己](已)经部覆允行。后因奉 旨治河着动用正项钱粮。是以此例未开。今若仍开此例。约可得垦本一半。臣请于第四疏内。拨足济用。又六年以内。转展经营之时。虽有每岁所收米石。然亦必得有银两兼用。方为有济。此项将每岁所收之米。代江浙等省兑运漕粮。而令江浙等省。将应征漕米。照时价改折征银。以济加垦之用。又五府州属一切地亩。除见有水利。并膏肥赋重之田。俱听其仍旧外。其无主荒地。并有主荒地。以及有主粮轻瘠地。俟开成沟田之后。即量给开垦之人。而有主荒地瘠田。则俟浚成沟田。规模既定之日。仍行给还为业。照什一之数。征纳钱粮。其规模未定之前。凡民间应纳额赋。俱于经理案内。代为办纳。如此庶人人情愿乐趋。而功效亦易于速见矣。至其间更有未尽事宜。应俟果奉 俞旨允行之后。容臣另疏。逐一题请。此生财经常之至计。诚足民足国之本谋也。
仁和张霭生河防述言曰。靳大司马抚皖时。幕士陈潢以庐凤间多旷土。因议为沟田之制。继以靳公移节河干。其事不果。迨两河奠安。向所淹溺之区。渐次涸出。陈子复理沟田之说。先于安东之野。就湖地而屯垦焉。试之而利。其志遂决。乃先构卢舍。定疆界。给牛种耕具。以招徕流移。归者如市。畴昔污下之泽国。行见比成沃壤矣。及辟土渐广。而豪强占利。私垦亦多。司事者从而清厘之。怨谤乃起。散布流言。阻挠屯政。而忌者乘之。因得诬陷矣。陈子方赴京会勘。冀邀 圣明洞鉴。乃抵京积劳且愤。一病不起。悲夫。吴江陆耀曰。屯政一事。误用县丞于宣骆龙友。颇为扰累。两江总督董公讷。勘实劾奏。尽以屯田还民。其事遂罢。非常之原。黎民所惧。抑亦见奉行者之难其人也。
水利足民裕 国疏
慕天颜
惟 国家岁入常赋。原足供岁出之用而有余。即兵兴以来。需饷殷繁。我 皇上睿虑周详。决不令加赋于民。而捐缓并行。广开事例。酌增诸税。集寡成多。于军前粮饷。曾无告匮。部臣筹划军需不足。请 旨宜行督抚陈奏。祇以蠲赈所缺。不得不行预计耳。盈诎之数。不诎则无不盈。当思所以诎之之故。即得取盈之道。而今之所诎。为百姓困苦也。百姓之苦。为灾患洊臻也。人言天灾流行。非人力所能挽救。其说诚然。然臣独谓异变奇灾。自不多见。若果尽人事以弭天灾。未尝无善策。但应图于机先。不图于临时。应计其永远。不计其目前。夫小民之输赋者在农田。而田功之失收者因水旱。使旱不至于枯槁。水不至于沉渰者。非藉蓄泄之有方而何。臣在江南十年矣。颇悉江南之农事。不敢漫言他省。而即以江南论。江南赋甲天下。又大半出于苏松常镇。故亦姑不论通省。而以苏松常镇论。莫若大兴水利。而后可言足 国富民也。大兴水利。必先费于今。而后可收效于长久也。康熙十年间。正当九年大涝之余。臣任藩司。建议开浚刘河吴淞二江。经前抚臣马佑具题。动帑挑浚。建造石闸。不一年而告厥成事。十年以后。苏松常嘉湖杭六郡。遇水旱不至大困。即康熙十五年。淋雨连旬。滔天水涨。而皆不至重灾。有明征矣。如去岁之旱。赤地千里。真百年所仅见。乃逼近吴淞之华娄上三邑。与嘉兴一带。界连刘河之吴江嘉定。仍不告灾。太仓昆山青浦。灾亦甚轻。此数邑者上年未尝不旱甚也。当年开两江。费公帑十四万金。假使不开两江。则此数邑亦必如武无常等邑之颗粒无收矣。钱粮一例蠲免。宁仅十四万。则知阴受开江之利为功甚巨。即此一年之不告蠲者。已足补昔年之所费。从兹以往。宁有量哉。苏之长洲吴县。距两江最远。然以通邑计。成灾亦未及半。再如无锡宜兴二县。水则受刘淞泄导震泽之益。旱则不能分沾其润。常武江徒阳坛等处。则与刘淞绝隔。而本地之河道淹塞。故致高低并灾矣。为今日计。臣属蠲缺之数十万。另图生计。止在一时。赈动之数十万。已开捐例。自可偿补。而嗣后能保年年丰稔乎。以穷困既极之遗黎。听不可知之天道。臣窃凛凛危惧焉。惟是议兴水利。则必规画。孰为干河。当发帑以疏浚。孰为支河。当劝民以引导。又必干河先通。而后可从事于支河。如常熟之白茆港。福山港。三丈浦。江阴之黄田港。申港。武进之孟渎河。包港。丹徒之安港。西港。皆系沿江通潮干河。最有益于农田。而年远淹废者也。内而无锡宜兴。可连太湖之河渎甚多。金坛丹阳。可接练湖之水泽不少。与夫太仓通七丫之运道。其间淤塞者。或数百丈或数十里。约略兴工开浚。为费三四十万两。而又必相度地势。将所通河道。建立石闸于要津之处。以时启闭。遇旱纳来潮以蓄去水。遇涝泄内涨以遏外潮。斯为有益。程工办料。又需数万。倘不惜此费。在在疏筑。将见农力纾而水旱无虞。我稼同而闾阎充实。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言岂诬哉。历代之循吏。无他异政。每纪其广渠资溉之绩。良有以也。臣迩年非不时加讲求修举。止因民力难胜巨工。而军兴旁午。不敢请帑。徒切忧惶。但民患剥肤。 国课日损。与其灾后请蠲请赈而议补苴。不若一劳永逸以图悠远。至于江北淮扬。屡年灾患。沉淹昏垫。病在黄淮。与江南之田畴。实不相侔。更非平常堤防蓄泄之可治。若黄淮安澜。则当议涵洞分泻之法。潮汐迎导之方。皆在平成以后之能事矣。然则现今因赋诎而议生财。反欲耗财而期补盈于后日。不几嗤臣之迂拙乎。臣实谓生众用舒。当谋远大。且水利一兴。效在旦夕。原非迂阔之见。惟念工费。断难措给于公帑。则舍捐输一途。更无别法。臣思现展赈济事例。补足赈项。即应停止。仍请 皇上俯鉴。于报停之日。将现行各例。再宽展一年。可得输助二十万。臣另疏议展童生捐例内。再分二十万。其用必济矣。使江南水利。全功既奏。赋额常盈。更可垦辟荒土。增益税粮。人民殷富。 国用自饶。推而行之天下。利益有不可胜言者。断不敢以空言涉欺罔之罪也。
论增兵筹饷疏乾隆四十六年
阿桂
臣前次奉到 谕旨。令各省营伍赏银两。开销正项。及名粮裁添养廉。仰见 圣谟远大。不惜多费帑金。为足兵卫民之计。惟是 国家经费岁有常规。有不得不通盘筹划者。臣于乾隆十年。在银库郎中任内。曾详悉查核。每年各省所入地丁关税盐课漕项等银。约三千余万两。灾赈蠲缓不在此数。此岁入岁出之大略也。又查康熙六十一年。部库所存八百余万两。雍正年间。渐积至六千余万两。而自西北两路用兵。动支大半。我 皇上御极之初。户部库项不过二千四百万两。自四十六年以来。并未加增赋税。而府藏充实。国用富饶。部库增至七千余万两。 皇上时时以藏富于民为念。凡三次普免天下地丁钱粮。两次普蠲各省漕粮。以及遇灾即赈。河工海塘。历年各处用兵。凡为捍卫生民计者。所费又何啻万万。在 皇上原不稍存靳惜。但此等动支。尚非经费可比。夫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从前开拓新疆二万余里。每年所费。即以陕甘兵额饷粮裁移添补。于国用并未加增。兹奉 训谕陕甘各营。酌添兵额一万二千七百余名。西安增设满兵二千五百名。京营添兵四千九百名。其马步粮饷。合之各省兵丁赏红白银两。遵 旨开销正项。约算岁支已有百余万两。若又将武职名粮。改给养廉。其所扣兵饷。挑补实额。核计岁需。又约三百万两。以每年额增三百万经费而论。统计二十余年即用至七千万两。武职所得名粮马干。由来已久。营员本不至拮据。今 谕旨改照文员之例。一体议给养廉。固属核实办理。而其所扣兵饷。似毋需尽行挑补实额。伏思滇黔等处。控制边陲。兵力不宜单弱。川省于平定两金川后。内地兵丁。移驻新疆。未免不敷守御。其它闽广海疆。亦属紧要。均宜查明增添兵额。以资弹压。其陕甘两省。业已派满汉兵一万五千余名。并此外省分俱系腹地。所扣名粮均可毋庸挑补实额。再近年来满汉兵制。裁添移改者甚多。岁需经费。是否与从前相仿。伏乞皇上敕交户部。先将每年一定出入银数目通盘核算。并将增兵饷养廉三百万两之后。每年是否尚有余存。其各省兵额。是否无须一律挑补之处。交军机大臣。会同该部。一并详悉妥议。务使理财足兵。两不相妨。量入为出。有余无乏。以为万年长久之计。
开源节流疏嘉庆十九年
吏部尚书英和
奉 上谕前据侍郎吴璥请开捐例。当交户部核议。查推广常例。事多格碍难行。暂开捐例。能否于经费有裨。或于此二议外。别有良策。可裕国用。着再行妥议具奏。钦此。伏思治国不可言利。而圣人不讳理财。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常捐银数。行之已久。未便议加。而大捐屡开之后。再议开捐。有名无实。均出一时补苴之计。未为良策。臣等会议。意见亦未必尽合。若稍涉依违。心同漠视。若再致两议。殊乖政体。惟有敬陈所知。仰祈 睿鉴。臣查户部原奏。现在军需善后。并河工抚各事宜。通盘筹计。约需银一千万。现在内库存银一千二百四十万。若少为支用。加以各处商捐。又前经奉 旨停止各处工程。并所停 巡幸。每岁可节省银百余万。一时足敷办理。惟应于此时预筹万年经久之道。务使入浮于出。岁有所余。则 国用常足。不仅为一时苟且之谋。办集一事即为塞责。现在开捐。无论不能得一千万之数。即得一千万之数。将现在军需河工抚各事办集。而岁入岁出。 国家大计。亦应预为筹划。臣愚昧之见。开捐不如节用。开捐则暂时取给。节用则岁有所余。 皇上至圣至明。洞悉直隶办差。不无藉资民力。特降 谕旨。今岁暂停谒 陵。中外臣民。无不同深感戴。臣伏读 圣制宋孝宗论。以天子之孝。不同庶人。 圣谟广大。万世定论。盖天子之孝。在爱民保国。始为丕承先烈。不比士庶坟园密迩。必藉春秋霜露。克展孝思。应请嗣后 皇上谒 陵之典。或三年。或五年。始一举行。则民力益得宽舒。至木兰秋狝。肄武习劳。联属外藩。为 本朝家法。然臣屡经进哨。查看蒙古情形。迥非昔比。昔之蒙古。马匹众多。乐于从事。今则马匹蕃庶。不能如前。每岁行围。不无赔累。恭查 世宗宪皇帝时。即未举行秋狝。嗣后秋狝。亦应请酌定年限。间岁一行。于肄武绥蕃大典。仍不致有旷废。无庸每岁前往。如此则国 家经费所省者岁不过数十万。而于直隶民力蒙古生计所全实大。裕国之道先求裕民。十年计之。休养生息。日加富庶矣。各处工程。业经奉 旨停止。每岁可省数十万百余万不等。我 皇上于节用之道。业已讲求。但天下各项无名之费。不一而足。分计之则为数无多。统计之则所费甚巨。惟在承办之人。实心实力。为国为民。苟于国体无伤。即不得避苛刻之名。任其糜费。即如裁撤武官名粮。添给养廉一事。系乾隆四十六年奏准。武官役使兵丁。势所不免。其时建议者因库藏充盈。奏添武官养廉。裁撤名粮。在彼时原系核实办理。但自裁撤之后。未必能禁止天下武官不复役使兵丁。而骤添此项养廉百余万。初由耗羡项下给发。继因耗羡无存。遂致动用地丁正项。 国家经费有常。因一时库藏充盈。不思久远之计。遽行添设。一年百余万。三十余年计之。即三千余万。臣闻其时。阿桂即有恐数十年后。经费不支之奏。可见老成谋国。诸事务期久远。应请 敕下部臣详查一切正项经费之外。历年添出各。斟酌轻重。可裁则裁。可减则减。务使岁入之数浮于岁出。一时不见有余。积久行之。 国计日臻充裕矣。节流之道。既应讲求。开源之计。不得以事涉言利。行斥驳。夫损下益上谓之言利。若取天地自然之利公之天下。且可赡养贫民。取 朝廷旧有之利还之 朝廷。不致侵吞官吏。何为不可。伏查新疆地方。自古未入版图。我 朝平定之后。岁支兵饷百数十万。内地颇受其累。其地向有金矿银矿。恐聚集多人。滋生事端。久经封闭。窃思天地生财。原以供生人之用。开之而矿苗旺盛。裕课足民。固属全美。即或矿苗消乏。不敷工本。而工本自散在民间。究竟天地间多此一项流通。亦为有益。况新疆矿厂。自开辟以来。未经发泄。旺盛可知。如办理有效。足敷该处兵饷。则内地经费日见宽舒。其它各省矿厂。亦俱久经封闭。弃同泥沙。臣伏思天下大计。东南洋货。西北皮货。以货易货固多。而以银易货者亦不少。兼之器皿首饰装饰等项。消耗金银之处。不一而足。
中国金银有日减无日增。安得不致短绌。则莫若取诸矿厂。以补消耗之数。应请毋庸封闭。或官为经理。或任富商经理。无论所得多少。取之于天。并非取之于民。即使官吏难保侵渔。富商或饱囊橐。总系取弃置之物。以济生民之用。实属有益无损。且可赡养贫民。虽聚集多人。而多人即藉以谋生。人有谋生之路。即无滋事之心。虑其滋事。不令谋生。未免因噎废食。如蒙 俞允。请 敕伊犁将军。并各直省详查。奏 闻办理。仍须 敕谕不得畏难苟安。宽其罚赔。俾有赢余。则人皆乐从。上下交益。又查户部入官地亩一项。乾隆年间入官者姑不具论。即以和珅福长安两家而论。入官地亩。不下二三千顷。此项地亩。至今并未升科。臣久任户部侍郎。与诸臣屡饬井田科司员行文查催。无如直隶地方官奉行不力。大约此项地租。历年尽饱胥吏之橐。且风闻有以碱薄抵换膏腴之弊。应请 敕交户部查明。严催直隶总督。即作速升科。无令隐匿侵蚀抵换。 于国用亦有裨益。以上二事。一则天地自然之利。一则 朝廷自有之利。并非取之于民。虽为数不能预定。或亦开源之一端。我 皇上励精图治。躬行节俭。爱育黎元。诸臣能仰体 圣意。尽心尽力。无玷厥官。定可感召 天和。年谷顺成。百物蕃昌。 天府日臻饶裕。臣世受 国恩。仰见我 皇上筹备军需。筹赈筹河。 宵旰焦劳。臣实不敢以取给大捐。苟且塞责。谨就见闻所及。披沥直陈。伏求 敕交妥议具奏。
论理财书岭南集
程含章
帝王生财之道。不外乎开财之源。与节财之流。今之财源。无可议开也。亦在乎节流而已矣。今之财流。别无可议节也。亦节乎军需河工而已矣。 国家出入有经。用度有制。自灾伤赈恤而外无虚糜也。惟军需河工。动辄费数百千万。不此之节。将安用节。前者 皇上因用度不足。 询问内外大臣。有能为裕国之策者。条具以闻。窃验之往言。按之当今之务。舍军需河工而别言生财者。皆苟且目前之计也。 国家车书一统。声教大同。血气之属。莫不尊亲。内无思乱之民。外无边疆之扰。所谓军需。不过教匪。能禁教匪。则兵革不试而财用足矣。教匪之祸。流毒无穷。我 皇上本德礼以化之。悬重刑以威之。又 命天下有司。编查保甲以稽之。天下学臣。随地作为论说以教之。可谓明备矣。愚以为有治人无治法。欲禁教匪。在乎择贤能之吏。而使州县皆得其人。州县者亲民之官也。风俗之醇漓。宜所深知。民气之静躁。宜所素讲。吏果贤也能也。则防维之道。教化之方。皆可随地见效。彼教匪者何自而起。即有一二倡乱之徒。亦无难立就诛灭。而军需可以不作矣。然而道府者。州县之领也。督抚藩臬者。又道府州县之纲也。领不振则衣不申。纲不举则目不张。但令道府不旷其官。则州县之贤否了然也。督抚藩臬不尸其位。则道府州县之贤否亦了然也。先儒有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诚有味乎言之也。为大吏者严以率属。毋稍姑息。取贪劣阘冗无能者。一切罢之。则贤能者出而事治矣。一县得其人则一县治。一省皆得其人则一省治。天下皆得其人则天下治。安有教匪哉。安有军需哉。故曰用人与理财。相为表里也。若夫河水之害。自唐虞已然。历代之治河者不一人。其论治河者亦不一术。自南宋至今六百余年。河道未改。历代苦之。增高培厚。讫无良策。今淮徐之间。河道高出于地者。或数尺或一丈数尺。危乎险哉。 国家岁费数百万以防之。及其决也。又费数百万以塞之。塞乎上必决乎下。塞乎东必决乎西。何则。水性就下。必强之使上。以就吾道。势不行也。则故道之不可复用亦已明矣。董子曰。琴瑟不调甚者必改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窃谓今日必求复禹故道者。非也。不明禹治水之意。与孟子所以论禹治水之说。而常守增培之法而不变者。亦非也。欲求黄河数百年之安。必参古今之变。酌地利之宜。顺水之性。舍故道而别行新道。然后可。其舍故道而别行新道柰何。河决之后。如得其道。不必堵塞。因而成之。则水得其就下之性。自安靖矣。或曰。顺水之性。将听其行南道耶。抑听其行北道耶。曰。天下之大势。西方高东方下。故凡水皆注于东。河至兖州。本欲东入于海。因有泰山障之。不得不折而之北。不得不折而之南。天津东北最下之处也。水欲赴焉。故禹导由此入海。安澜者千数百年。迨九河既堙。无人疏瀹。至东汉永平时。河乃南徙。由东北次下之千乘入海。安澜者又九百余年。迨入河东汉王景王吴二人所瀹复堙。至宋南渡时。乃折而由泰山以南。吞淮入海。今海州安东沭阳此三道者。皆黄河入海之口。今不必参以人见。听水所归。其改而欲归于北耶。因而堤之使北可也。其改而仍归于南耶。因而堤之使南可也。总之顺其就下之性而已矣。或曰。水行北道。不碍运道乎。曰。运道自分水龙王庙以下。势若建瓴。故多建石闸以蓄水。则德州天津之地势。低下可知也。而天津之地势尤低。如河行北道。由利津入海。则河之南运道本高于河。无虑其淤。惟河之北。须多作石闸以防之。粮船至此。然后启闸。劳费与今之清口无异也。若河由天津入海。则粮船至河。即可顺流而下。直至天津起剥矣。焉有碍乎。或曰。听河北行。北边之郡县。不受害乎。
且何以处失业之民也。曰。河行北则害于北。河行南则害于南。均之害也。惟择其害之小者而处之耳。河行北。但能岁岁修浚。当用滚龙搜沙之法。俾不停淤。复于水落时。挑挖河身。厚筑长堤。自可久安长治。若河行南。则所受南方之水较多。窃恐黄沁淮沂汝泗涡颍。同时并涨。海口消泄不及。必吞洪泽诸湖南入于江。害不愈大乎。若夫河行新道。当徙失业之民。业诸故道之中。毋令失所。昔殷人五迁以避河。非得已也。或曰。斯事重大。请思其次。曰。必不得已而思其次。则当使河自河。淮自淮。毋藉淮刷河。而反受累于河。且使河自河。沁自沁。毋使沁入河。而愈助虐于河。此分其势而治之。害或稍轻乎。然此特救急策耳。欲求数百年之安。必顺其就下之性。固不必泥禹之迹。但得孟子行所无事之意而河治矣。河道既治。则运道自治。 国家岁防之费。塞河之费。赈溺之费。一切可省。省数年。而财之积当以数百万计。省数十年。当以数千万计。省数百年。当以数万万计。所谓捐小费。节大费。不聚财而用无不足者也。故曰。欲理财者。当自河始。
请开海禁疏
慕天颜
查得户部疏称。需用钱粮甚多。今内外诸臣。有将米豆草束等项价值。题请加增者。有称百姓困苦。题请蠲缓者。有称百姓困苦。条奏赈救者。今江南等处灾荒。又见告矣。倘概议不准。恐民生不遂。有负 皇上爱养斯民之至意。若竟从所请。则钱粮愈少。军需不足。岂得不预行筹划。在外督抚。身任地方。知之必悉。如何使百姓不致困苦。以足 国用。有益兵饷之处。俱行陈奏等因具题。奉 旨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确议具奏。钦此。臣查生财之道。必致其源。而理财之法。当从其大。目前兴师征讨。四出靡宁。虽蜀道渐开。楚江咸顺。而貔貅之众。布星陈。资饷甚殷。所在告急。议节省则事款通裁。几于节无可节矣。议捐输则事例多案。几于捐无可捐矣。然而军马之供亿。每患不敷。度支之经营。尚苦莫措者。良由讲求之术。徒循其末。而未深探其本也。自庸调之制废。而民力之输纳。无复本色之供。自两税之法行。而 国用之征求。惟以金钱为急。上下相寻。惟乏金之是患也久矣。然银两之所由生。其途二焉。一则矿砾之银也。一则番舶之银也。自开采既停。而坑冶不当复问矣。自迁海既严。而片帆不许出洋矣。生银之两途并绝。则今直省之所流转者。止有现在之银两。凡官司所支计。商贾所贸市。人民所恃以变通。总不出此。而且消耗者去其一。堙没者去其一。埋藏制造者又去其一。银日用而日亏。别无补益之路。用既亏而愈急。终无生息之期。如是求财之裕。求用之舒。何异塞水之源而望其流之溢也。岂惟舒裕为难。而匮诎之忧。日甚一日。将有不可胜言者矣。由今天下之势。即使岁岁顺成。在在丰稔。犹苦于谷贱伤农。点金无术。何况流亡迭见。灾歉频仍。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而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然而议此者必谓海氛未靖。方事剿除。若一通洋。势多扞格。则更请衡今昔事势而言之。按故明海岛诸国。并许朝贡。惟以倭彝犷悍。绝不使通。然而市舶之往来。于彼不废。故有舶商匿货之禁。原以专计泛海之船。行之累朝。深得其利。其后虽有倭患。原非兆于商舶也。再以 本朝而言。闽海之余孽未殄。而荷兰琉球等国之贡仍至也。粤地之风帆接闽。而暹罗红毛等国之贡自若也。贡船本外彝所来。犹且无碍。商舶由内地所出。翻谓可虞。又事理之必不然者矣。犹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见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自一禁海之后。而此等银钱。绝迹不见一文。即此而言。是塞财源之明验也。可知未禁之日。岁进若干之银。既禁之后。岁减若干之利。揆此二十年来。所坐弃之金钱。不可以亿万计。真重可惜也。今则盛京直隶出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岙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凡此 庙谟之筹略。岂非见于海利之原可通融。而故弛其禁耶。今所请之开禁。亦即此意扩推之而已。惟是出海之途。各省有一定之口。税赋之入。各口有一定之规。诚画一其口岸之处。籍算其人船之数。严稽其违禁之货。察惩其犯令之奸。而督率巡防。并资文武。统之以兼辖。责之以专汛。弹压之以道官。总理之以郡佐。一切给票稽查抽分报纳诸例。皆俟定议之日。可逐一妥酌举行也。总之此事诚关重大。今之言者明知此禁之当开。乃瞻顾而不敢轻言。即言矣。议者亦明知此言之可行。又因循不敢决断。则财终从何裕。而用终从何出乎。兹因需饷浩繁。民生困苦。上 庙堂之忧。更烦院虑之切。再三筹计。展转思维。以为微利轻财。未足以补救今日。必当致财之源。生财之大。舍此开禁一法。更无良图。抑臣更有请者。江南弃沙。虽已复业过半。尚有界外未复之洲。实则在大江口内。而不在外洋。迁民失业。更为可悯。今若开禁。并可勘令复归故土。垦种补课。又系生财之一端。而海舶通商。所资在天下之大。百世之远。宁仅江南一隅足饷一时已哉。
禁用洋货议异之文集
管同
天下之财统此数。今上不在国。下不在民。此县贫而彼州不闻其富。若是者何与。曰。生齿日繁。淫侈愈甚。积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国与民所以并困也。虽然。是固然矣。而犹有未尽。今乡有人焉。其家资累数百万。率其家人妇子。甘食褕衣。经数十年不可尽。既而邻又有人焉。作为奇巧之物。以诳耀乎吾。吾子弟爱其物。因日以财易之。迨其久。则吾之家徒得乎物之奇巧无用者。而吾之财尽入于邻。今中国之与西洋。固邻居也。凡洋货之至于中国者。皆所谓奇巧而无用者也。而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而从时尚。夫洋之货胡为而至于吾哉。洋之货十分而入吾者一。则吾之财十分而入洋者三矣。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制。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夫使中国之人。被服纨绮。玩弄金玉。其财固流通于中国之中。而圣王必加之厉禁者。为其坏人心而财势偏积也。今中国之人。弃其土宜。不以为贵。而靡靡然争求洋货。是洋之人作奇技淫巧以坏我人心。而吾之财安坐而输于异域。其在圣王宜何如。天下之物。取其适用而已矣。洋有羽毛之属。而中国未尝无以为衣也。洋有刀镜之属。而中国未尝无以为器也。仪器钟表。彼所制诚精于吾。而为揆日观星者之所必取矣。然而舜有璇玑周有土圭之法。彼其时安所得是物而用之。然则吾于洋货。何所赖而不可绝焉。 国家之制。贩粟出洋者。官吏之罪至于大辟。夫粟之与财。其为国与民所资也奚以异。以粟而易洋之财。与以财而易洋之货。其为伤民资而病中华也又奚以异。今也独禁粟。而余皆无禁。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昔汉之时。匈奴爱汉缯絮食物。有中行说者。教以得汉缯絮以驰艹棘中。衣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由是匈奴遂大为汉患。夫欲谋人国。必先取无用之物。以匮其有用之财。故表饵交关互市之事。古之人常致意焉。洋之乐与吾货。其深情殆未可知。就令不然。而中国之困穷。固由于此。则安可不为之深虑也哉。宜戒有司严加厉禁。洋与吾商贾皆不可复通。其货之在吾中国者。一切皆焚毁不用。违者罪之。如是数年。而中国之财力必纾矣。
论洋害岭南集
程含章
天下之大利在洋。而大害亦在洋。诸番所产之货。皆非中国所必需。若大呢羽毛哔吱铜锡绵花苏木药材等类。每岁约值千万金。犹是以货换货。不必以实银交易于中国。尚无所妨。惟鸦片一物。彼以至毒之药。并不自食。而乃卖与中国。伤吾民命。耗吾财源。约计每岁所卖不下数百万金。皆潜以银交易。有去无来。中国土地所产。岁有几何。一岁破耗数百万。十岁破耗数千万。不过二三十年。中国之白金竭矣。近来白金日渐昂贵。未始不由于此。实堪隐忧。或曰。严海口。谨关津。但令海关不收其税。便可禁其不来。不知沿海数千万里。处处皆可登岸。虽有十万兵。不能守也。利之所在。不胫而走。不羽而飞。岂必定由关津。海关向无鸦片之税。皆系传闻之讹。至于禁兵役之包蔽。拿烟馆之售卖。有犯者重治其罪。皆系皮毛之治。无益于事。必欲正本清源。惟有绝其人。不与交通贸易而后可。然试思其人之能绝焉否耶。彼诸番之与中国交易。已数百年矣。一旦绝之。则必同心合力。与我为难。兵连祸结。非数十年不定。而沿海奸民。素食其利。且将阴为彼用。海滨僻静。不可胜防。且胜负兵家之常。但令中国小有挫败。则谣诼纷乘。起而攻之矣。天下事自我发之。须自我收之。岂可以兵为戏。而浪开边衅哉。为今之计。止可严谕各国不许夹带鸦片。某船有犯者。即封其舱。不许贸易。而于沿海口岸及城市镇集。严密察访。有屯卖大贩。即置于法。没其财产入官。妻孥配边。其关津口岸之查禁。自不待言。又广为教戒。使民回心向道。或者其稍止乎。事有明知其害而不能即去。必姑俟之异日。以待其几之可乘者。此类是也。
筹滇理财疏
蔡毓荣
滇省丛山密箐。赋税无多。每岁供兵。俱仰给于协济。烦司农之筹划。累驿站之转输。而远道崎岖。未能朝发夕至。一有未济。兵心皇皇。故筹滇莫先于筹饷也。今制兵岁需饷七十余万。重以驻镇大兵。岁又需饷二百余万。 国家戡乱之余。正在度支告绌。乃必分数省之财力。历数千里之险远。以供此一隅。亦甚难乎其继矣。是以因滇之利。养滇之兵。斯挽运不烦而缓急足恃。臣周谘博访。进议而折衷之。务审时地之宜。画经久之法。则可因利于滇。而以佐协济之不及者。有四焉。一鼓铸宜广也。铜铅滇之所自出。非如别省采办。而滇人俱以用钱为便。业准开炉鼓铸矣。今省局设炉十座。蒙自局设炉十六座。禄丰局设炉三座。大理下关局设炉七座。铸钱无钱。又米炭一时腾贵。出息无多。岁约得银四万余两。稍俟年丰谷贱。息且倍之。若令按局添设。更行量地添局。岁获钱息。何可胜计。臣请省局蒙自局各设炉至二十座。禄丰局设炉十座。大理下关局设炉十五座。再请于迤东之临安曲靖等府。迤西之楚雄姚安永昌等府。酌量开局。约可设炉三四十座。各委府佐一官董其事。专责藩司总其成。委官岁获息一万两以上者。作何纪叙。其有耗费工本克剥匠役废坏钱法者。作何处分。并请着为定例。以示激劝。凡铜铅悉令委官各自采买。每百觔不过银四两。毋许州县办解。苦累小民。至民闲应纳条银。以银七钱三为则。制营兵饷。宜令银钱各半兼支。官俸役食。及本省一切经费。俱给全钱销算。则钱之用日广。钱之息未有不日赢者也。再查蒙自局。前此吴逆铸出伪钱。专发交址。以易交条银两。蒙自迤南二百里。即交江之蛮耗。设有关口。又水路二百里至地名坝洒。立市卖钱。交人喜于得钱。蒙局因以为利。自大兵恢复滇省。严行禁止久矣。臣思安南素称恭顺。若因其所利便。而使 本朝钱法通行蛮貊之邦。尤见一道同风。请设蛮耗巡检一员。领贮蒙局制钱。听交人赴官平买。毋许民间私通贸易。致启衅争。或请 敕部行文安南国王。将每岁需钱若干。纳价若干。豫行报部。准令一年二次委官赴蛮耗。纳价领钱。随到随即发回。既俯顺乎夷情。仍无伤于 国体。于以通钱法。柔远人。两得之矣。一矿硐宜开也。滇虽僻远。地产五金。先经 廷臣条议开采。部覆将可否开采之处。令督抚查明具题。诚重之也。臣愚以为虽有地利。必资人力。若令官开官采。所费不赀。当此兵饷不继之时。安从取给。且一经开挖。或以矿脉衰微。旋作旋辍。则工本半归乌有。即或源源不匮。而山僻之耳目难周。官民之漏无限。利归于公家者几何哉。是莫若听民开采。而官收其税之为便也。今除全书开载。蒙自楚雄南安新平之银锡等厂。易门之三家老铜厂。定远之苴●铁厂。仍应照额征课。无庸置议外。查呈贡之黄土坡。昆阳之子母营。罗次之花箐。寻甸之迄曲里。建水之鲁苴冲老鹤塘。石屏之飞角甸。路南之泰来。广通之火把箐。官远之大福山。和曲之白露。顺宁之老阴坡。俱有铜厂。易门之新旧县。马龙之红路口。寻甸之白土坡。石屏之龙明里。路南之小水井。陆凉之三山。大姚之小东界。武定之只苴马鹿塘。蒙化之西。俱有铁厂。罗平之块泽河。建水之清水沟。姚安之三尖山。俱有铅厂。寻甸之歪冲。建水之黄毛岭判山。广通之广南。蒙安之戈孟石羊。赵州之观音山。云南之梁王山。鹤庆之玉丝。顺宁之遮赖。俱有银厂。鹤庆之南北衙金沙江。则有金银厂。或封闭有年。或既开寻废。目今固米珠薪桂。用力为艰。然有此自然之利。而终弃之。良可惜也。宜请专责临元洱海永昌三道。各按所属。亲行察验。分别某厂可开。某处厂不可开。报部存案。一面广示招徕。或本地有力之家。或富商大贾。悉听自行开采。每十分抽税二分。仍委廉干官监收。务绝额外诛求额内侵隐之弊。凡有司招商开矿。得税一万两者。准其优升。开矿商民。上税三千至五千两者。酌量给与顶带。使知鼓励。又严禁别开官硐。严禁势豪霸夺民硐。斯商民乐于趋事。而成效速矣。盖官开则必派取。民开则自顾觅矿夫。民夫各有本业。或力不能深入矿硐。往往半途而废。且恐派夫扰民。 朝廷未见其利。而地方先见其害也。若矿夫多系游手无籍。有膂力而无衣食之人。彼知利不专于官。而与民共之。未有不趋赴如市者。矿夫既集。矿税自盈。且予此辈以逐利之途。而渐息其为非之念。是以理财而兼弭盗之一法也。一荒地宜屯垦也。屯田之法。一以取赋。一以节饷。利莫大焉。其在今日格而未行者。以官兵防御地方。无分身畎亩之术耳。惟是滇居天末。地方所出几何。聚数万之兵以取给于民。则物力之赢绌不齐也。天时之丰歉难定也。自非豫为之备。其势不可以久。
且滇之物价。无不与内地相什伯。兵丁一月之饷。尚不敷半月之需。一人之粮。岂能餍父母妻子数人之口。穷愁日久。必气阻而心离。夫岂边境之福哉。臣是以鳃鳃为虑。亟请屯垦者。非必如故明之分别卫所聚屯而居。有事则荷戈。无事则秉耒也。查兵丁之有父兄子弟余丁者十常五六。请将附近各镇协营无主荒田。按实有父兄子弟余丁之兵。每名酌给十亩或二十亩。臣会同抚提臣。督率镇将营弁。设法借给牛种。听其父子兄弟余丁。及时开垦。渐图收获。以赡其家。俾在伍者无俯仰之忧。有田园之恋。斯兵心固而边备无虞矣。三年之后。乃照民例起科。应纳条银。抵充月饷。应输夏秋二税。抵给月粮。计所省粮饷实多。而于操练征防。仍无贻误。其间或有死亡事故。即择其同伍之殷实者。顶种注册。毋使抛荒。稍俟 国用既充。民间生聚既广。前项所垦田赋。悉归有司。或准永远作营田。岁抵额饷。均有裨益。至于投诚兵丁。安插为民者。既鲜恒业。迄无生理。徒置之不兵不农之间。宜令有司量拨荒田。给令垦种为业。起科之后。编入里甲。承办粮差。将见赋额日增。奸回日化。是又一举而两利存焉者也。以上四者。有益于 国家。无损于民。滇之言兴利者。率不外此。仰冀 圣明采择。下令举行。则滇饷渐充。而边疆永赖矣。
滇南经费略
师范
经常也。费而曰常。则其非常者亦有矣。滇之所入惟条丁银二十万九千有奇。公件银六万有奇。盐课银三十二万有奇。厂课银十万有奇。税课银十万有奇。钱局余息二万一千有奇。秋粮二十万石。兵米所余。尚存米七万余石。该折银八万四千有奇。年约进银八十七万三千有奇。出则文职廉俸祀典廪饩工食驿站堡夫该银二十八万有奇。武职养廉兵饷该银八十二万两有奇。不足者。部拨邻省协济。岁二十万或三十万不等。夫以十四府三厅四直隶州二十七散州三十九县之地。而所入不敷所出。其故何哉。由于官冗。且由于兵多。然一郡所辖。几他省之半。深山密箐。犹虑鞭长莫及。则官之不得不冗者势也。三面邻边。而各州县中。往往汉夷错处。则兵之不得不多者亦势也。而为官者。眷属不能无。幕友不能无。随从不能无。或由永昌调昭通。抑由丽江调开化。远者二千余里。近亦二千里。夫马之费。极省亦须数百金。其难一。履任及三载。必委运京铜。收兑之苛。滩河之险。船脚之刁诈。窃盗之窥伺。至撤批回滇。[己](已)若重生。其难二。而兵亦有二难焉。所关月饷。除扣克外。食物渐贵。一身尚欠温饱。遑计室家。即少负才技者。拔至千总守备。三年送省。六年送部。往来盘费。债累盈身。呜呼。去此四难。是在综理者之善于撙节而熟为调剂矣。此特其略耳。若穷毫厘察抄撮。一会计吏即可毕之。否则有须知册在。又何俟予之饶舌哉。
足民裕国二事疏顺治十六年
给事中王启祚
一曰民经界。 皇上轸念国用民艰。允臣同官王命岳疏请。 特遣御史二员。前往山东河南二省清理荒熟田亩。以期上不病国下不病民。真朝野胥庆臣民同悦之举矣。然命岳止知臣乡有荒地熟地之不同。而不知臣乡更有地民地之不同也。止知臣乡荒地之不可溷于熟。熟地之不可溷于荒之当察。而不知臣乡民地之不可溷于。地之不可溷于民之当察也。臣乡系古青州。海滨广斥。厥篚盐絺。煮盐之区也。户于海滨。原有分就地。每亩止纳银六七厘不等。民地则上中下下下四等不同。即下下地亦纳银三分有零。地民地。重轻不同。原有定例。自明末以来。典籍不存。经界不正。则有本一地也。在运司则征粮。在有司则征民粮。甚至运司代民而与州县争。州县代百姓而与运司争。是一地而纳二粮也。则病民。而其实运司征粮。户则诡其地而窜为民。州县征民粮。民户又诡其地而窜于。奸民并不纳一粮也。则又病国。病民不可。病国亦不可。伏祈 敕下抚按。专委道员与运使于产盐处所。督率州县。详核典籍。询问父老。在运司不得以盐地考成。而与州县争民地。在有司亦不得以民地考成。而与运使争地。审其何者为地。即定之为。何者为民地。即定之为民。详明抚按题报。再祈各省有产盐地方。亦令该处按照山东一例委官行查。庶地民地。各得清楚。民地不纳地之轻粮。而国用不诎。地不征民地之重赋。而民用不匮矣。
一曰厘剔钱弊。 皇上允该部疏请着为银七钱三分之令。刊入大粮由单。使上可行于下。而下亦得行于上。上下通行。全无阻碍。固宜钱贵钱贱。民用日舒。而 国储日裕也。乃尔来银不加贱。钱不加贵。而钱法未见疏通者。则以银七钱三之法甚善。而有司未之实行者。以于有司不便耳。既无戥头之折。即无羡余之入。以贮私囊则取不便。以敬上官则馈纳维艰。所以由单则照例分派。而收时则不用钱而用银。是名虽银一两派钱一千。而其实钱一千仍收银一两也。与不派钱无异矣。甚有巧于立法。自设钱桌数张。每钱一文。必得银二厘。然后换给。若非官桌所发之钱则不收。是纳钱一千。用钱四千。较之用银反一倍而二倍矣。银七钱三之法。至此不几穷乎。是欲以疏通而反以壅滞。此所以钱日贱银日贵。欲宝源之流行无碍也不可得矣。以臣愚见。除银七之数照常置柜收贮外。其钱三之数。另置一柜。另设一役。专司钱责。如收钱而仍收银。以及收钱而多方取巧者。抚按官立时指参。有司计赃坐罪。收役重则处死。轻则流徙。如抚按隐匿不报。许台垣指实纠参。庶有司知所警惕。而钱法疏通矣。
军需报销疏
慕天颜
臣惟今日之钱粮。无项不应节省。苟有销算浮冒。则经管官员欺朦之罪。固所当诛。而核报督抚扶混之愆。更难自逭。惟是江南供应满汉各营。节年米豆草价各案。不蒙准销。屡驳屡核。万难减报。不得不直陈仰冀 睿鉴者也。臣查康熙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年。采买放给旗营提镇与夫过往官兵支应米豆草束。未销价值。前抚臣与臣暨总督臣安抚臣具题。驳覆之案。不下数十件。部臣皆以侍郎臣温代访报之价与请销之数不符。节行驳减。但部臣温代在康熙十五年秋初所访江北舒桐之价。一隅耳。一时耳。货物市情之不齐。即二三百里内外。一两月日前后。亦有异同。何况远及千余里。历经岁月二三年之久。岂能一律较量乎。若执此为一定不易之数。可以远近垂永久。何以下江苏松接壤之浙杭。与上江安庐接壤之江右。是年一体报价。可以允销。而独驳江南为浮多乎。至于产处价贱而远贩则贵。初收价贱而过时则贵。米豆则盘剥水脚。纳税耗折。种种滋费。草束则蓬松艰运。堆贮灰烂。实多亏损。是以积算加增。而舒桐偏僻一隅。不通商贩。适当收成之候。本地庄家争售。又不过关纳税。价值自然较省。前安抚臣靳辅。今安抚臣徐国相。于钱粮等事案内。历历陈明。即臣亦于议折豆草一案疏内。敷对详晰。而积案久悬。终难销结。细查康熙十三四年。正当 王师云集。商贾绝迹之时。粮料市值腾涌。而司府各官。倘买备稍迟。法当身膏斧钺。竭力多方。购求充用。迨造册报奏销。原已再三减过。实实无浮。至十五年以后。访据各地时价。业已损之又损。今若遵依再减。责之经办穷员。万万无力赔补。而追商则买卖人无定。名姓亦无可纪。追兵则饲秣久已果腹。苦戍曷堪苛求。势必以纸上虚言塞责。及至追无可追。乃请豁免。究莫裨于饷需。是欺 君也。臣将有据而可信者数端。仰恳 特赐敕议。如部臣温代。先后两经舒桐地方。即在两三月间。而前访之价甚贱。及后随又顿昂。此部臣温代现在可问也。苏松密迩浙江。为程仅三百里。舒桐距苏松二千里。近者价必相彷。远者价必悬殊。即安徽亦近江右。今浙江江西历年已销之案可查也。商货必从市牙发卖。草束必藉村农搬运。价之轻重。牙户乡愚。一经博访。直吐如绘。臣与地方官。安得人人嘱制之。此小民之万口可信也。各该年豆草。给与营伍。仓廒出入之亏耗。远近买运之艰难。昭昭耳目。则本色时价。为将弁兵丁之所熟知。此又在营之弁兵可询也。江南孔道往来。使节甚多。先后奉差满汉官员。宁无一二心民事者。某地之出产何若。某年之物情何等。必所周知。而且江南人之立 朝为大臣。为言官者亦多。此又在 廷之诸臣可谘也。 皇上遣官密访。惟独江南江宁镇江苏松徽池驻兵之处。则未蒙访报。臣今敢请 特敕 廷臣会议。将臣等报销节年各案。原题疏册。与浙江江西相联道里远近。报销多寡。严加磨对。博询旁诹。倘臣扶同罔上。臣甘治罪。而追赔于各官。亦复何辞。则是非不难立辨矣。
苛驳宜禁疏
靳辅
臣惟钱粮应销与否。自有一定项。如原未动用。而报销。与所用本少。而开销甚多。希图侵烹肥[己](已)者。自是难容 国法。若实支实用。并无朦报用少开多之情。则断不宜屡行苛驳。以启科派部费之弊也。查迩来各省销算钱粮。科钞到部。承议司官。虽不乏从公议允之案。然偶值一事。或执一[己](已)之偏见。或信部胥之唆使。任意吹求。苛驳无已。钱粮数目繁琐。头绪牵杂。非精于核算。洞悉项。熟知卷案者。万难得其要领。司官专司其事。设或稍欠精详。便为吏胥朦蔽。况堂官不过总其大概。止据说堂数言。安能备知底里。加以从慎重钱粮起见。自是一照司议。由是而部胥之权重矣。部胥之权既重。则经用钱粮之官不得不行贿以求之。所谓部费也。此项部费。官无神输之术。势必问之于民。若清廉之官。费一敛一。民犹不至大困。一遇贪劣不肖之官。借此居奇。或费一敛二。或费一敛三。甚至敛四敛五敛十。均不可定。而民困滋甚矣。 国家滋厚敛之名。而部胥得婪贿之实。有司多一分之费。而百姓出数倍之资。其害可胜言哉。臣前任安徽巡抚之时。知有江安两藩司积案一件。动用钱粮数百万两。而部驳不准开销。暑往寒来。历十余年而始得清结。今臣带管漕务。知邳宿等州县。康熙元二三四五六年分。民欠漕项钱粮三万余两。业已屡奉 恩蠲。经漕抚两臣数次题请豁免。而部议坚执不允。坐以明系官侵之名。而严着追比。臣据司道各官痛切呈详。已经具题请豁在案。又部议裁减运军耗赠银米一案。臣带管漕务。据各属屡详。灼知断不可裁之故。是以仍请照给。昨阅邸钞。部议又复不准。
且称此项银米。从前原无。皆系顺治六九等年添给之项等语。殊不知顺治六九等年添给此项银米。彼时原非得已。祇因旗军费用不敷。往往勒索里民。兼之盗卖漕粮。拖欠甚多。公私交困。是以议加银米。自此银米一加。军民两安。国储不欠。已历多年。今部臣若必欲议裁。势必仍蹈前辙。里民遭勒索之苦。漕粮多盗卖之弊。岂 国家之益耶。况钱粮自有地额。其地方官民因时制宜。另为调剂之项。原在额外。惟因恐涉私派之嫌。是以不得不为题明。要之原非司农之项也。在司农总会计之权。止当稽其额征。不宜收及额外。若将里民自愿乐输求免勒索之项。而又裁归司农。则里民既已出资。而仍遭勒索。恐亦司农之所不忍闻也。诸如此类。臣聊举三案。其它可知。伏乞 皇上严饬部臣。嗣后一切钱粮。如有不肖官员朦销。用少开多。部臣察出实情。访知的弊。即便据实题参。将不肖官员置以重典。督抚知情者同罪。不知情者亦照失察处分。若并无朦销多报情弊。则应销者即销。应豁者即豁。可裁者裁。不可裁者即止。毋再徒为混驳。使在外不肖官员。得以借口部费。肆行科敛。致伤国本。抑臣更有请者。钱粮之难于核算者。以尾数太繁也。查银自一分以上。方可称其重轻。米自一升以上。方可量其多寡。若银止于厘则难称。米止于合则难量矣。又或银至丝毫。更至于忽。则不过微末之间。米至于勺抄。更至于撮。则不过颗粒之间。失银至于微末。米至于颗粒。数亦可以止矣。乃银之尾数自忽之下。尚有微纤沙尘埃渺漠逡巡灰等算位。米之尾数。自撮之下。尚有圭粟颗粒黍稷禾糠粞等算位。不惟无益。而适足以滋奸胥之驳窦。尾数多则清算难。清算难则可藏奸逞弊。若一目了然人人可核之数。则部胥从何弄权耶。臣请嗣从钱粮尾数。算至忽位为止。如一忽之外。尚有余零。竟作二忽科算。米麦尾数。算至撮位为止。如二撮之外。尚有余零。竟作三撮科算。余俱仿此。裁无益之算位。以剔无穷之弊端。其于国计民生实均有裨益也。
覆部议禁米囤核城工疏乾隆十年
陈大受
户部议覆条奏。令察禁商贩收米不即发粜。质当典铺更购买之弊等因。臣窃以除弊务去其太甚。立法必求其便民。固当因地制宜。体察妥办。查商贩之资本稍丰者。每有于秋成后收积待价之事。然得价亦即出粜。仍为本处食用。市价亦藉此不致愈昂。岂可概为察禁。如令其随收随粜。则市价太贱。势将贩往他处。一至青黄不接。民间转致全无积蓄。其何所恃。况米粮非比他物。可以收贮数年。富民积粟。于次年秋前发粜。断无留待下年者。是一岁所收。原供一岁之用。出产只有此数。尽先贱粜。而不计日后之缺。曷若藏之于民。而源源出售之为得也。又部议办理城工严核估计一条。伏查各项工程。委员估计。每多浮冒。若不严加核实。必致虚耗帑金。然或意在节省。而不计工料之是否敷足。则工程究多苟且。难于经久。二者均非持平之道。臣愚以为浮冒侵蚀之弊。若委任得人。稽察严密。自可杜绝。倘用匪其人。漫无查察。即大为核减。而经手之员复肆侵渔。则工程万不能坚固。现在虽有节省之名。而未久坍废。前功尽弃。其虚耗帑金。殆有甚焉。伏思城垣一项。内地则为民生保障。沿边沿海则为疆圉重务。应修应建。必期为千百年之计。而不可为目前苟且之图。所有工程。应节省者。固不可不详为综核。而实需之费。亦当妥勘估。忽令简率。但使地方大吏。留心稽察。遴干员而任之。其有不肖之员。偷减侵冒者。立予参劾。则工程自有实济。而巩固可期矣。
此本两疏因从年谱内录出未见全文难于分载故合为一篇存之
与当事论经费书
陈宏谋
为国理财。节慎为要。量入为出。自是正论。然愚见当问所用之为何事。倘事在可已。无关利害。费虽少亦所当惜。若事关民务久远利害者。虽重有费。亦当不惜。就大学生财大道而言。如此经久有益之费。乃在为之者疾生之者众之内。不在用之者舒之内也。况事势成败。各有其渐。当为之事惜费不行。后虽多费而不及行。或能及行而所伤已多矣。在司计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可免目前驳诘。又可少日后干系。实于私计甚便。第恐人人如此。事事如此。地方诸事。日就废弃。亦非长策也。事关久远之计。均非可以常例相拘。亦未可以旦夕见效。而行之稍有疑难。便成话柄。旁观者不谓作事之无恒。动谓事不可为。日趋于苟且旦夕之图。以为稳着。司库者皆以慎于出纳。免于侵挪为能事。势必作不终日之计。费小时不肯为。必至害大费重而后为之。圣人以出纳之吝列于四恶之末。正此意耳。寒素书生。家无长物。几历仕途。岂不知动帑之难。岂不念赔累之苦。而事属应行。费当不惜。有时不费固省。有时多费而亦省。惟熟计其事之有益与否。不能惧一[己](已)之后累。而忘 国家之远图也。窃谓居官不费心思物力。一说便就者。必无好事。纵好亦不能经久。凡经久好事。必有许多阻难。必受许多熬煎。官所动色相戒。以为何苦乃尔者。我能看透机关。力任不辞。乃能于事有济。迨至事成。从前之波折。皆为磨励之具。自古如斯。又不独今日也。
请杜设法名色疏
张玉书
方今民穷财尽。多因有司私派。在廷诸臣。人人能言之。而有司敢行私派。无所顾忌者。每借口督抚之宪檄。与内部之咨文。每年正供赋额。各有抵销。遇有别项费用。部臣辄请 敕该督抚酌量设法。不得动用正项钱粮。在部臣之意。原以各省事难遥度。须本地方官从长商榷。庶无贻累小民。法非不善。但百姓除正供粮税外。别无余物可以设法。名为设法。实则加派而已。夫额外因事量增。原应一时不得已之用。独是部文一下。贪婪官吏。借端侵渔。本应设处者十之一。而私派者己十之五。百姓但见奉部文转行。不敢复向有司问多寡之数。而有司之申详督抚。督抚之转报内部者。与科敛小民之额。多不相符。百姓不得知。内部亦不得知也。取敲骨吸髓之金钱。填官吏无穷之溪壑。岂不重可惜哉。臣请 敕下部臣。凡遇正项外。一切别项费用。应作何挪办者。须酌量妥确。行文该督抚。遵照奉行。仍请 敕该督抚严饬州县有司。不得事外借端科派。庶几各省贪吏朘削之害。可以少止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徐时栋
汉·司马迁
(西汉)扬雄
唐·刘餗
(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
(清)顾祖禹
唐·林慎思
明·冒襄
(清)蕊珠旧史
宋·吴缜
明·周之千
(清)王必昌 纂輯
嘉義管內采訪冊
陈琳
明·杨爵
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