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四十户政十五仓储下-皇朝经世文编
卷四十户政十五仓储下
常平仓谷章程疏嘉庆七年
御史杨昭谨
窃惟常平仓谷。直省额贮。多者数百万石。少亦八九十万石。州县额贮数万千石。少亦数千百石。以备平粜。以支出借。以供兵粮。以裕灾赈。所关甚巨。然必实贮在仓。有盈无绌。方于民生国计。均有裨益。臣谨悉心酌议。分款胪列。恭呈 圣鉴。
一仓谷平粜有亏。宜缓平粜也。查常平仓。如常年出粜定例。概以存七粜三为率。其地方燥湿不同。则有存六粜四。存半粜半。存三粜七。及不限额数。随时出粜。原为额贮充盈。恐米谷岁久朽蠹。所以国因酌量。出陈易新。且使市价平减。商贩不得居奇多索。惟是平粜已有亏缺。尚未买补如额。又将存仓谷石。接续再粜。不但亏缺繁多。一时难于买补。且恐挪新掩旧。私将粜价侵用。久之仓庾尽空。升斗不存。无论常年无可平粜。即水旱偏灾。亦无谷石以供动用。臣请于平粜有亏之仓。必勒限一二年内买补足额。勿得于未足之先率请平粜。
一仓谷出借有亏。宜缓出借也。查常平仓谷定例。许农民领借。作为口粮籽粮。按耕种迟早。定期供给。先麦后谷。先陈后新。原因额贮充盈。每岁青黄不接之时。借给农民。使耕种有资。无虑拮据。惟是出借已有亏缺。尚未催收全完。又将存贮谷石。接续再借。不但陈欠积压。前后难于并征。且恐旧欠作为新借。日久无从催迫。势必仓庾皆虚。升斗不存。无论常年无可出借。即水旱偏灾。必应借给。亦无谷石可支散放。臣请于出借有亏之仓。必勒限一二年内催征足额。勿得于未足之先率请出借。
一仓谷平粜。宜酌定年限也。查常平仓谷。常年出粜。丰岁每石照市价减银五分。歉岁减银一钱。是不论丰歉。皆准平粜。定例原为平减市价。而米谷亦藉以出陈易新。然使年年出粜。则必年年采买。吏胥侵渔。既可习为利薮。闾阎科派。实亦难免追呼。臣请嗣后除因灾以时平粜不拘例限外。其常年平粜。为因地方燥湿不同。酌定出粜例限。或三四年一次。或五六年一次。以省滋扰。再查则例内。载常平仓谷折耗。奉天省米逾五年。谷逾十年。陕西省粮过五年。准开报气头廒底。直隶江西等省。三年以后。准开报气头廒底。江苏安徽等省。三年以内。准开报气头廒底。三年之后。不准再开。是平粜年限。宽为酌定。自于存仓米谷。无有妨碍。
一仓谷出借。宜酌定章程也。查常平仓谷。每岁青黄不接之时。酌量出借。又或夏秋水旱成灾。酌量出借。定例查明借户。果系力田之家。取具的保。平斛面给。惟是吏胥里长。互相勾串。往往从中蔽混。捏名冒借。一时人数繁多。稽查难周。只凭保甲按名借给。迨岁底据册征收。半多有名无人。末由催纳还仓。于是将无谷石。谓无业穷民力不能完。甚或捏称逃亡物故。人无可追。详请豁免。及督抚援例题豁。准其动项买补。又或因岁歉价昂。不即买补全完。积弊靡有底止。臣请嗣后出借之时。将具呈借户。俱按照征粮红册。查系有粮农民。方准酌量借给。不但实惠在民。一颗一粒。吏胥里长。无从中饱。且凡出借谷石。尽归有。一升一合。俱可照依例限。催完还仓。永无亏缺。
一仓谷赈济。宜酌定章程也。查常平仓谷。如遇地方水旱偏灾。将存仓谷石开放赈济。俾被灾小民。一夫不失其所。惟是极贫次贫。户口多寡无定。百里十里。屯远近各殊。往往吏胥里长。从中蔽混。不但瞻徇颠倒。且恐巧计侵渔。虚开丁口。冒支钱米。散放既时不容缓。体察亦势有难周。请嗣后办理常平赈务。凡系灾黎。俱按每年报部户口底册逐一稽察。再将粮册核对。俱系无业无粮穷民与零星小户。方行认真散给。吏胥里长。无所施其伎俩。而常平之米谷。均可实惠编民。
一仓谷采买。宜酌定章程也。查常平仓谷。或因平粜缺额。急需买补。或因灾赈缺额。急需买补。或因供支兵米缺额。急需买补。定例俱系支领应动银。按照时价采买。事本因公。民情莫不乐输。惟是吏胥里长。从中舞弊。任意开报。殷实谷多之家。或蔽混隐漏。谷少之家。或抑勒科派。甚或私行倍折谷价。代为浮收充数。臣请嗣后采买之时。查照征粮红册。一切粮少之家及零星小户悉予开除。惟按照粮多户口。将应买谷数分别均摊面给价值。地方官稽察较易。吏胥里长。无能肆其奸贪。所有采买谷石。自然依限全完。无有亏缺。至有本境产谷无多。例赴邻封采买。亦先予详报督抚。行知赴买地方之时。即一并关会邻封。查照该处粮册。开明户口。以便给价买运。
以上六款。俱照定例。悉心酌议。务使仓庾足额。有益民生。再查直省常平仓外。安徽省之凤阳颍州二府属。建设裕备仓。贮粮二十万石。备凤阳泗州二属赈粜。四川省之附近水次各州县。备贮谷三十万石。接济邻封。贵州省之威宁州。备储谷一万石。备该处缓急。均请照此办理。又广西省之社仓。本该省浔州庆远镇安思恩等四府社仓。向例均照常平仓谷。令桂平宜山天保武缘等四县。经管出纳。亦请照此办理。是否有当。伏乞皇上睿鉴训示。
仓谷平粜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窃臣细看福建情形。福泉漳汀四府。产米不敷民食。泉漳更甚。每年至二月三月。平粜不能不行。米谷一节。最为福省第一紧要之事。而历年以来平粜之中。积有二大病。以致官廪日虚。刁风日炽。此一病不除。难言充实仓储。接济民食。其一则从前各官交盘之弊不清。其所授受。皆有价无谷。而所作之价。又系不敷买补之价。虽有不肯收受之员。加以上司之抑捺。众口之调停。即不得不收。是以日见空虚。竟无弥补。臣见在彻底清盘。务必惩革此弊。容臣查清。另行具奏。其一则年年平粜之价太贱。即举福州一府而言。历年即极丰之岁。最贱之价。米未有买至一两一石者。向时督抚。但讨目前百姓之称扬。不顾将来买补之无法。平粜之米。每石价减至一两。且有不及一两。止卖九钱者。此虽米石极贱之时。所不能有之价。下属奉批收存。此价欲买之本处。则本处无一两及九钱一石之米可买。欲买之外省。外省虽有一两及九钱一石之米可买。其各项运。从何而出。是以属官之中。亦有尚欲筹补者。缘价短难买。惟付之束手无策。听其空虚。待受参处耳。而中间因粜价太贱。更生一大弊端。奸民豪棍。乘此谋利。得米到手。辗转即有倍赢。虽设法愈密。而其术愈巧。竟视平粜为奇货。往往借米价贵。即鼓煽穷民。恐吓官府。压之以官应爱民之说。迫之以人情汹汹之势。相沿既久。其意竟欲平粜之期。一岁早似一岁。平粜之价。一年贱似一年。所以从前有粜价太贱。且在年内即行平粜者。不知此不过米价稍贵。非饥荒可比。米价稍贵。乃遂如此。若实遇荒年。将何以处。若不极力挽回。则福省之仓储。惟日空虚。民食终不能接济。臣之愚见。如福州府来年平粜。视米之程分高下。每石定以一两二钱。或一两三钱。谷亦视其程分高下。每石定以六钱五分或六钱。其各仓之谷。亦有在仓年久。及当日收仓之时。程分即低者。再随宜酌定。至于各外府州县。亦随其地平时米之贵贱定价。总之必计算本地秋成后既平之价为准。务使既粜之后。仍可于本处或外省买运还仓。乃可源源接济。不至一发不继。但愚民止顾目前。不计久远。止知目前得贱价之米之好。不知将来无接济之米之苦。必以为臣不如从前督抚之爱民。加以闽俗浮薄。刁棍复多。而绅紟之多事者。又从而和之。恐有扞格腾谤之事。但臣为地方长久之计。初行若少畏难。流弊何所底止。然臣亦不敢孟浪从事。已详细熟计。豫期多方晓谕。使各绅士军民。皆知臣之此意。是为百姓计虑久远。即使价稍有余。总仍添买谷米。以济闽民。并无一毫自为之私。而以坚定持之。自然信从可行。再闽省情势。仓储丰歉。民间纤悉皆知。米谷多余。则人情安定。办理晓谕。一切易行。所有江南之谷。久蒙 圣恩谕运。但早则更为有益。伏乞 圣恩。再令江南早趁北风多时发运。不必拘定二十万石。随得随发。则趁风速到。若少迟。南风一多。恐难行走。不能刻期至闽。臣谨一并奏恳 圣恩。仰祈 睿鉴。
请复仓谷借粜疏河南通志
田文镜
伏查仓贮关系重大。自当悉心研求。从长计议。未可硁执一见。以为可以剔弊除奸。永远遵行者也。积贮原为备赈。而典守贵于权衡。臣愚以为仓谷之设。偶因水溢旱干。则当开仓赈济。此按其口之大小以授食。而不令民还仓者也。若夫收成稍歉。民食尚不致艰难。或至次年春麦未登之际。青黄不接之时。则当照例出借。至秋收后。每石加息二分半还仓。以接济民食者也。至于岁当大有。户庆盈宁。可以无藉于仓谷矣。但至旧谷将没。新谷未升之时。谷价不无少昂。贫民难于买食。此又当减价出粜。以平市价者也。如此转移。不但米谷流通。小民不致乏食。而 朝廷仓粮。亦得藉此出陈易新。免于红腐。此诚一举而两得矣。臣五年于兹。无时无刻。不以仓贮民食为念。常将各属所有积谷。或当委官盘查。或乘新旧交代。俱令其分别积谷年分久暂。每样各取一石。碾验米粒成色。则新入仓者每谷一石得米六斗五六升。其次则六斗有零矣。再其次则五斗有零矣。谷愈陈则米粒愈细。往往止存半粒者。且陈米炊饭不能涨发。一升止得半升之饭。又食之易至饥饿。一人常兼二人之食。此臣得之亲试而无讹。访诸老农而不爽者也。由此观之。则仓谷之不宜久贮明矣。今以地方官奉行之不善。而欲停粜借之例。使之常存于仓。即数十年而谷仍自在者。诚不经之论也。地方官不能无贤愚劝惰之分。胥役人等不能免中饱侵渔之弊。贤而勤者。自能剔厘而除去之。愚而惰者。则当纠劾而更易之。至于胥役舞奸。又当峻法以惩治之。此督抚之责。司道府州之事也。今不责各上司严其查察。而惟守此数十年不易之陈谷。以绝其弊端。是犹行舟者恶风涛之险而收帆。驾车者恐覆辙之虞而投辖。有是理乎。臣查豫省仓粮。俱经易谷存贮。惟雍正三年。常平仓奏册内尚存米豆三千余石。自应一并易谷。以免蒸霉。而春借秋还。存七粜三。仍请照旧例遵行。
粜价不宜拨饷疏乾隆十年
御史万年茂
窃查各省常平谷石。自顺治年间。即经建立仓储。百年之内。 列圣讲求。经理备至。我 皇上御极以来。宵衣旰食。无日不以此事上 宸衷。惟恐仓储有名无实。节年 谕旨。多方筹划。各省仓庾。渐次充盈。此诚建万世之长策。跻斯民于仁寿也。臣伏各直省出产谷石。一省之数。岁至十数千万余石。而常平积贮。天下合计。纔共二千八百余万石。是常平额贮。数目不可谓多。又经百年之久。我 皇上十载忧勤。日积月累。始臻此数。其求之不为不难。臣近见户部行文各省。内称平粜米谷。系秋来买补还仓。但各省因价值低昂不一。是以有全行买补贮仓者。亦有买补不足。咨请展限者。今捐监已归本省收捐本色。弥补仓储。渐次充裕。即有缓急。谅足敷用。则各省存贮平粜价银。即可停止采买。将未买实存银两数目。务于今岁造报冬拨之前报部。以备酌筹办理等语。臣再四细绎。虽未深晓部臣之意。但据称停其采买。寔存银数于冬拨之前报部。臣愚鳃鳃过虑。窃恐即以此项银两为拨充兵饷之用。将来仓廪空虚。所关非小。查常平额设。大县三万石。中县二万石。各省定数。尚多不足。然现在实贮州县。每年平粜。利益甚大。加以借给籽种。给养孤贫。一切实政。取给其中。需用亦广。语云。有备无患。倘遇地方一时乏食。他处之米。接济不及。乡民嗷嗷。万千成。入城呼吁。地方官或赈或粜。小民各得升斗。实时立散。俟他处接济米来。人心易安。使贫民有恃不恐。境内富民。亦以余谷照常售卖。设无仓储一项。富民不免居奇。彼见贫民汹汹蚁聚。惧生事端。不敢显然出粜。故仓谷一裕。民谷自可流通。亦相因之势也。今若停其买补。则粜三存七之数。一年之内。已去三分之一。明年复去其二。至三年而存七之数已尽。是无谷也。假如臣所言。将此项拨为兵饷之用。是并无银也。夫有银尚可于丰登之岁买补还仓。无银则谷将何出。无谷则地方缓急无所取办。且即现今江南山东甘肃等省。常平谷额。亏缺甚多。半属存银。合计直省现存银数。不止三分。现存谷数。实未有七分。又以州县不乐积贮。希图省事。部文一到。即实行贮仓者。亦必尽数粜卖。以备拨给之用。臣恐常平之废。又不待于三年也。至称各省监例。收捐本色。即可弥补仓储。夫收捐本色所以补仓储之缺数。非可借以补仓储之现数也。查向来户部捐银。至多之年。不过一百四五十万。今外省捐谷之数。无论不如部捐数目之多。即如部捐数目。每谷二石。折银一两。必须十余年。方可补足常平原额。况各省价值不一。兼以州县推诿。现今报捐。惟福建一省为多。余省虽多寡不齐。然皆不能足额。即如广西常平旧额。一百四十余万石。酌减捐额七十余万石。开捐以来。共收谷三万余石。捐谷之难以弥补。其明效可矣。臣观十数年来。米谷价值。日增于前。谷价愈贵。民食愈寡。赈粜之需。惟恃常平。方虑存贮无多。偶遇歉收。截漕拨赈。 恩纶岁下。若将现存之数。一旦全无。将来仰赖 圣虑。不知又如何也。伏乞 皇上敕下原议之大臣。果有拨给事宜。只当别求款项。以资筹酌。至常平原额。仍行买补还仓。无令丝毫轻筹。以备直省缓急之用。以仰副 圣天子爱养黎庶之心。天下幸甚。
请减粜价借籽种疏乾隆八年
钱陈
伏查常平之制。因谷有甚贵甚贱之时。贵则病民。故减价以粜。使民不病。贱则伤农。故增价以籴。使农不伤。价增则耗国帑。价减则耗仓谷。二者皆损上益下之事。然行之久而四民受益。国亦无贫寡之患者。以米价无甚贵甚贱。虽有灾祲。民情相安。苟非偏灾大歉。发粟赈济之举。亦可勿事。此常平之设。所以上下攸赖者也。今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米价无甚贱之时。自可无议增价以籴矣。为今日计。惟当详求减价而粜。以平米价。使无甚贵。诚急务也。乾隆七年 上谕。若遇荒歉之岁。谷价高昂。务将实在情形。必须减价若干之处。确切奏闻请旨。钦此。此诚酌古准今。达权通变。久远无弊之良规也。今自两月以来。御史赵青藜奏请于米贵之年。多减价值。尚书张照奏请顾名思义。以本价为权衡。少詹事李清植奏请修复本法。立论虽不一。而为歉岁计便民。使米不腾贵。其意则同。臣愚以为酌减于歉岁米贵之时。所以济民食之艰者。固属紧要。酌减于寻常出陈易新之日。所以从小民之便者。亦宜详求。则张渠请成熟年分。每米一石。酌减五分之奏。虽现在议覆准行。实多未便之处。不得不再为陈请酌改者也。盖通天下年岁计之。顺成者多。寻常出陈易新之际。米价尚平。原可无须大减。陈谷所碾成色。自不及市中行铺所售之米。而交官之银成色及平。又非市中交易之银可比。又经胥吏之手。稍为高下。又米局离乡窵远。小民往返需时。守候需时。如米每石市价一两。官价九钱五分。以官价所得之米。即入市转售。原价必亏。民亦何所利而买之乎。粜仓米本以便民。张渠之见。防囤户则有余。便小民则不足也。地方有司。每当出陈易新之时。开设米局。买者寥寥。于是绅士便家。仰承意旨。分领谷石。照数交价者有之。行户抑勒分买者有之。蠹胥黠吏。因缘借领者有之。其畏葸牧令。明知民不愿买。谨守筦钥。坐视红腐者亦有之。是岂设立常平便民之遗意哉。请于成熟之年。每米一石酌减一钱二分。使小民核算。比市价稍贱。仍不拘城市开设米局。使小民得沾实惠。而米价自无腾贵之虑矣。如蒙 俞允。则比从前加减七分之数。即于官碾一米二谷。稍有赢余项内抵补。抑臣更有请者。食为民天。小民终岁所仰。全在及时播种。每见岁功方兴。穷黎因籽粒无措。纵有田可耕。坐失东作者。所在多有。查种谷一石。可收新谷一二十石不等。是以民间借种籽粒。往往加倍偿还。借者帖服。今若于粜三数内。令州县酌量借给粒种。不收利息。春借秋还。每借一石。还仓时仍收一石。每交一石。酌收谷四五升。以为鼠雀出入诸耗之费。则农本既培。民力普赖。较减价以粜。更为有益。现在被灾州县。及边徼苗疆新垦之地。有行之者。然未着为令典。有司恐干参处。不敢擅便。臣读月令。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疏云。长无谓之贫穷。暂无谓之乏绝。及春阙种。始为暂无。既而荒弃。即为乏绝。量借籽粒。一转移间。农有余粟。及秋还本。仓仍充裕。于出陈易新之义。似更详备矣。
请官开米局疏雍正十一年
广东总督鄂弥达
窃查米价腾贵。皆由囤户居奇。往往捏作谣言。增长米价。或云风为旱兆。或云雨为水征。一日之间。频增价值。一店长价。诸店皆然。名曰齐行。莫敢异议。富民家有蓄积。乐其高。于己无损。惟手艺贫民。终日拮据。不供口食。即遇官府有平粜仓谷。不过一升半升。日籴日食而已。无力多买。又不能户户有碾米之具。且以终日鹿鹿。并无余暇。故宁贵价向米铺籴米。非不知官卖谷价贱。不得已也。若欲惠此贫民。无如官开米局。臣生长京师。目击八旗自 皇上降旨设立米局以来。历年米价皆未昂贵。总由米局价平。故囤户不能射利。法良意美。实可通行。伏念粤东省会之区。贫民待哺尤众。奸民乘机射利。往往高价病民。臣拟于粤东省城。设立米局三处。南门设一米局。动广州府仓谷。以该府仓大使管理。东门设一米局。动番禺县仓谷。以该县典史管理。西门设一米局。动南海县仓谷。以该移驻之县丞管理。各局将日逐粜卖数目。每日折报各管府县稽查。该府县十日一报司道存案。仍令粮驿道不时稽查。察其米价。则额定仓斗一两一石。永成定例。无减无增。倘市价减至一两以内。仍听民向各店买食。市价稍昂。即照定价一两粜卖。其赴局零买者。用银用钱。听随民便。仍不许买至一斗以外。致启贩卖之端。卖出价银。则令随便赴谷贱地方采买。源源转运。夫价有定额。则胥吏无所容私。局既常开。则囤户无能专利。一切肩挑负贩佣工觅食之人。三五零钱。取携皆便矣。至各府郡城。即将府仓谷石。碾米开局。比照省局之例。仍责令该管道员稽查。似可以一体通行。
清京仓积弊疏
田六善
臣前见京仓开报缺少米石一疏。其既经勘明者。 皇上已有 旨处分。其见在支放者。 皇上已有 旨申谕。臣无容置喙于其间矣。臣思京通二仓之弊头绪纷纭。牢不可破。及至败露。近者已历数载。远者已历十数载。其中经管各官。贤愚不同。经承各役。存亡不一。虽有明断之才。亦鲜搜求之术。今当彻底清查之际。宜立明白易晓之规。臣闻各仓廒座官役。任意开放。及至水落石出。牵溷难明。则一廒宜清一廒米数也。如放天字一廒。必使颗粒尽完。查照原收石数。有无短少。报部存案。方许再开别廒。但各廒米色不一。如领米官丁拣择美恶。则仓役乐于借端。法不立则事不行。请发 特旨严禁。令立碑左右两翼。如领米人不待此廒放完。逼令再开别廒者。及管仓官役通同附和者。分别治罪。则牵溷之弊可清矣。臣闻善算者。积米一堆。步其周围若干。高下若干。便知米数。况仓廒四角方停。高下直立。岂难估计。则一廒宜定一廒贮数也。如天字一廒。四方几丈。上下几丈。应贮米若干石。再以今年新收米之。自无不准。他廒亦仿此例。经管衙门。各行刊印一册为照。新官接管之时。查照廒内虚盈。米数自见。即有放过半廒者。量其底去几尺。细行除算。亦易清楚。则交代之官有据矣。臣闻旗甲所欠米石。发坐粮厅追比。及至追完。有欠左翼之米。行文归右翼者。有欠右翼之米。行文归左翼者。有无不便关会。则追完之米。宜令仍归本翼也。夫盗米于夹带者有限。盗米于空文者无穷。若令各归本翼。则上下吏书。何至隐射为奸。臣闻旗甲运至米石。仓廒派发。即行注定廒分。若系空廒。自应收受。若尚有米。最易溷淆。前后如何清算。则运至之米。不必预定廒分也。夫旧米短少。正在败露之际。新米一入。便为遮之端。若令止入空廒。则收放员役。何处支吾自饰。如果臣言不谬。伏祈 皇上敕部议覆施行。
禁囤无益米价疏
陈兆仑
臣闻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积贮而兼禁囤。亦立政之大经也。然自禁囤以来。苏杭之间。米价腾踊。日以益甚。岁非灾伤。而物力告诎者何也。臣窃见富商大贾。权子母之息。厘毫必争。有如米船所指。必在一方之都会。朝至而夕空。则得息易。而又无寄仓久客之累以耗其财。此所以乐其便而踵相继也。若但与贫民市升斗龠合之戋戋者。则何所利焉。夫民中之富人自有田者。既无须客米。而中人之家。计口而食。亦计日而籴。殆罕有立时具数十石之直与为市者。卖米之商坐困于货滞而烦费杂出。迨得尽售以归。而日用之费视息数倍。而欲价之不腾庸可得乎。价之腾。由于客之少。则岂容虚拥此于无人之境。以待其红朽而甘心乎。是即必有漏泄之所。漏泄之所。将在外洋。例禁虽严。恐不能防奸人百出之计。贪贾之趋利也。譬如蛾投夜烛。不灰灭不止。大奸不避重诛。正谓此也。禁囤之令既不能效。则宜变法矣。而又不可。何也。为政之体未有正。告之以弛禁而使为囤者。犹之北地烧锅。断不能绝。然未有正告之以开烧之理也。是在我 皇上密谕大吏。相时势之缓急。为禁令之宽严。毋执成见。毋务虚名。总期有救时实效而已。
筹办积贮情形疏乾隆十年
陜西巡抚陈宏谋
窃惟积贮之法。不外常平社仓二者。常平贮之城中。其出入也官主之。社仓散贮于乡。其出入也社正副主之。总在散敛及时。经理如法。然后可以源源借还。民获接济之益。官无霉变之虞。未可图官司省事。不顾百姓之便益与否也。陕西省常平仓谷。每年存七出三。需借者多。需粜者少。向来办理。未免拘泥。似慎重。实多掣肘。如州县于二三月间。始行详借。由府而司而院。及至批行到县。已在暮春初夏。民间不能缓待。早经贷于富室。出借之粮渐少。存仓之粟渐多。年复一年。红朽堪虞。且州县既已奉文。势必令民借领。其中或按里发谷。有不愿借而强借者矣。漫无区别。有不应借而借者矣。借既不能无弊。征则难以全完。以致历年多有积欠。州县因旧久未清。不敢轻议再借。而不知清混借之弊。以收速还之效。故欠者日多。借者日少。陈陈相因。仓储民生。两无利益。此常平之谷所宜亟为经理者也。陕省社仓。社本无多。自雍正七年。前督臣岳锺琪陈奏。蒙 世宗宪皇帝隆恩。将应减之五分耗羡。暂收两年。代民买谷。以作社本。继因地方官一概诿于社正副。全不稽查。致有侵亏。前抚臣张楷乃奏请定州县官处分。将社仓入于交代。自是以后。州县官因有责成。则又视同官物。不但社正副不能自由。即州县亦不能自主。凡遇出借。递层具详。虽属青黄不接。百姓急需借领。而上司批行未到。社正副不敢擅借。兼有以不须出借为词者。及有霉变。则又惟社正副是问。故各视为畏途。殷实之人。坚不肯充。社仓之良法渐坏。而民间之积欠亦多。此社仓之谷。所为亟宜经理者也。臣等伏思陕省。现在常平仓谷。通共三百三十余万石。社仓本息谷七十余万石。臣等先会檄行司道。就通省情形妥议。详加斟酌。常平之谷。存七出三。社仓之谷。出半存半。州县于每年封印后。酌定借期。一面通详。一面出借。其出借之期。则按耕种迟早。以定先后。总在小民须借之时。不可延至麦收将届之后。并令先期出示。依次而放。随到随给。不许守候。平斛响挡。亦不许入多出少。其出借则先麦后谷。先陈后新。所借之户。均须力田之家。兼有的保。如游手无益。及无的保者。皆不准借。倘民间无须多借。亦即留仓备贮。不必拘定出三出半。设遇粮价昂贵。即行详粜。以平市价。所借之粮。有麦者夏还麦。有谷者秋还谷。其社仓。则仍责成社正副经理。官给印簿。令将借户保人姓名粮数。以及完欠。逐一登记送查。一切出纳。虽责成社正副。而稽查仍在于官。自无营私舞弊之患。并令慎选社正副。务择殷实公正之人。优以礼貌。如能经理得法。遵照定例。分别奖赏请。其村庄离社仓遥远。借还未便者。许其分社便民。至历年旧欠。先经委员确查。并分别还欠。以示劝惩。现在俱已查清。还者颇多。虽有未还。皆系实在有着。倘得夏麦有收。亦可渐次清完。历年之旧欠。既无弊窦。后此之新借。更为实在。目下青黄不接。小民争先赴借。得以及时接济。似觉有益。
青苗社仓议
李绂
朱子社仓之法。与青苗同。相沿至今。近六百年。后人以为朱子之所为也。辄欲仿而行之。然往往暂行而辄废。未见其利而先受其弊者。徒知法为朱子之法。不自量其人非朱子之人。则亦青苗之法而已。奉行其法。非一手足之为烈。有监官。有乡官。有社首。有保正保副。有队长保头。有人吏斗子。朱子之始行于崇安也。任事之人。皆其门生故旧。学道君子也。今首事者之公正。即无媿于朱子。而分任其事者。非朱子门生故旧之比。则其法亦不可得而行也。且不独后人之效之者。未尝量度其人。即朱子之疏请下其法于路。亦未尝量度天下任事之人。不能尽如己。而分任其事者。不能尽如己之门生故旧也。则无怪乎其不能行。有治人无治法者。古今之通病。社仓初行息取十二。夏放而冬收。与荆公青苗之法无异。荆公治鄞。尝自行青苗之法矣。鄞之人至今尸祝之。荆公以其为身所尝试者。他日执政。遂欲施诸天下。亦犹朱子请行社仓于诸路。而不知奉行者之不能尽如荆公也。是故奉行而得其人。则青苗亦社仓矣。奉行而非其人。则社仓即青苗矣。且青苗之法。后人畏其名而不敢行。社仓之法。后人慕其名而亦不能行。非独利之所在。任事者难其人。即民亦不能尽如吾意也。苏子由论青苗之弊。谓钱入民手。虽贫民不免妄用。及其收也。虽富民不免后期。如是而敲扑之事烦矣。今社仓开报支米。漏落增添。必送县断罪。其收米也。如有走失。必保人均赔。是亦不能已于敲扑。其与青苗有以异乎。朱子为金华社仓记曰。世俗所以病乎此者。不过以王氏青苗为说耳。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处之也以县而不以乡。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疾亟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云云。斯言也。以余平心观之。则亦未见其为必然也。凡事欲其有举而无废。非主之以官不可。凡官民相出纳。则金易而谷难。惟给之以金。故可以于县而不必于乡。惟不在于乡。故止可给金而不能以谷。至于社仓之法。漏落增添。必送县断罪。其有走失。必保人均赔。则亦不能终用乡人士君子。而必归之官吏。其送官必断罪。走失必追赔也。则虽能全用惨怛忠厚之心。而究亦归于亟疾。推求利害始终之故。未见为此得而彼失也。虽然。金可以济民用。而不可以救民饥。则必以积谷为主。以积谷为主。则必兼用常平之法。余[已](己)丑礼闱试策尝备言之。又尝为家居二仓条约。颇可施行。然非得任事之人。亦不能如志。要归于有治人无治法之二言而已矣。
临川侍郎集中。多袒荆公。此文亦然。前言金易而谷难。后又言必以积谷为主。则已不能自持其说矣。且社仓始借官谷六百石。故暂取二分之息。及尽还仓谷之后。则永不取息。止收耗米二升。乌得与青苗并论乎。至于无治法之中。而必求可久之法。则莫如黄东发之常平田矣。金不如谷之便。谷不如田之可久。但创始益难。惟难兴故亦难废耳。如第以易言。则谷且不如金矣。
社仓约记
毕振姬
康熙十一年。曲沃卫公条复社仓数事。寻颁其议于天下。吾晋大吏檄府州县行之。府州县捧檄难之。吾邑白侯。劝课富室。自占其有。以家量当社薄输之仓。以备赈恤。各出粟积贮有差。邑北乡民极穷。振姬犹及见吾乡人社仓矣。昔运使父子在乡。长平一仓。义庄一仓。在邑为仓上毕氏。毕氏仓不可问。市井斗级开口民穷。卒莫之訾省。见其害不见其利久矣。今卫公之经国。昔毕氏之安乡。一也。礼家施不及国。振姬设仓于伯方。输粟百石。设仓于得义。输粟五十石。为振姬乡人家人耳。社仓利在乡。不利在邑。在乡便也。在邑不便也。民以为便则安乡。安乡则重家。指谓仓粟在乡。去此乎。民以为不便则危乡。危乡则轻家。指谓社仓在邑。留此乎。邑有仓而无仓。法敝也。有仓盗。抑或视其乡人之殍。不肯发。岁以扃钥封识。至红腐不可食。无以赈恤水旱蝗螟饥疫之灾。岂法哉。故法不可不便也。初元常平利民。耿寿昌请官钱平籴。钱不出于库。今其法穷。开皇义仓利民。长孙平请百姓里人。计户出粟。粟不出于里。今其法穷。庆历广惠利民。韩魏公请诸没官之田。承佃输租备赈。租不出于官田。今其法又穷。即不穷而官贮之官发之官敛之。其害止于不便。民贮之官敛之官又费之。其害近于不仁。民与吏胥争利不胜也。即有水旱蝗螟饥疫之灾。何以待之。朱子干道四年。请府藉常平米六百石。夏受粟于仓。冬收加息。凡十有四年。中间息米还仓。藉米还府。见储米三千一百余石。岁给乡四十五里。石止收耗三升。不复加息。陆象山知制诰。编入熙赈恤。真西山帅长沙。仿为嘉定积贮。彷佛周公遗意。助王以养其民者也。安可以利害废法哉。害尝伏于利之中。安石暗于防害。故以周公之法筹国息利。尝倚于害之内。朱子勇于兴利。故以周公之法制国用。比闾任。不走远县。县仓为军需矣。菽粟乃活。不利金生。金为熙宁俵本矣。吏来急于火也。衣冠授受。士人无催牌。斗级老小多于雀也。升龠家量。三老无斛面。白沙诏捐费。诏乏绝也。出谷主户家一石。客户家五斗。游食不占。青苗书宽剩。书缓敛也。收息旧谷石一斗。新谷石二斗。因陈无息。小饥息其半。中饥蠲其息。大饥蠲本以待丰年。建阳五夫。本活法也。富民有取而无与。贫民有取必有与。奸民自取为盗。八字救荒策也。僦直一石。敛散在庙也。更十年当造仓。雇役一石。收受须人也。至三百当加廪举放阻于宿恶。蚼蠋坐食矣。未以官长理偿。冒支出于里门。禽鸟飞食矣。元以保人代纳。社仓约如此。林駉有言。民不必甚利。无害而已矣。昔运使安乡。乡五其六数三十。谷六其五亦三十。三十年一变。此周公之通也。何为逡巡利害。难此社仓之法矣乎。父母先而绅衿富室不敢后。官与豪右争。民无不胜也。自此见其利不见其害。虽有水旱蝗螟饥疫之灾。亦有以待之矣。乡之人皆曰便。
议社仓与古异同疏乾隆五年
江西巡抚岳浚
窃思社仓之设。原以积谷救荒。与常平相为表里。宋儒朱子所议事目。法良意美。固可循照而行。而因地随时。犹宜斟酌尽善。我 皇上恫瘝在抱。念切民依。因御史朱续有举行社仓之奏。钦奉 谕旨。着各省督抚。悉心详议具奏。钦此。臣将朱子社仓事宜。逐条细绎。并将江省现在办理情事。确核细筹。觉与朱子从前举行之法。有相似而不必尽同者。有已行而毋庸再议者。有宜于古未便于今。而不妨稍为参酌者。敢敬陈之。
一朱子所议。逐年将旧保簿重行编排。细算户口。监官依状支散一条。臣查编排保簿。各属城乡市镇。皆系保甲专司。江省七十八州县。奉行保甲已久。每年于冬季时。饬令各保正编排一次。造具各户清册。毋许遗漏增添。该地方照册给发门牌。各户悬挂门首。倘遇有赈借散给之事。核算人口米数。查对门牌牌。便可一目了然。至于经管社仓。已选有殷实老成之人。充为社正社副。董理收放。似毋庸更设队长乡官名目。而保簿既有保正甲长编排。亦毋庸更令正副社长编次。其支散之法。应请仍照雍正二年九卿条议。每年社仓临放时。有愿借谷者。先期报明社长。总报州县。计日给发。殊为允协可行。
一朱子所议。逐年新陈未接。差清强官吏斗子。与乡官支贷一条。臣查江省出借社谷。每年于青黄不接之时。正副社长。禀明州县。一面通报。一面即行借放。似于四月上旬申府给贷之法相仿。但并无差官同贷之事。查雍正二年。九卿条议。社仓谷石。任从民便。州县官止许稽查。毋许干预出纳。定例甚属周详。若又选差官吏斗子。公同支贷。诚恐转滋烦扰迟滞。似不若仍照定例。责令社长专任其事之为便也。
一朱子所议。出榜分都具状给保请贷一条。臣查江省请借社谷。州县详报之后。即出示晓谕。除衿监军役。及不务农业。游手好闲之人。不必借给外。凡系力田农民。情愿借贷者。取具领状。同保借给状赴仓。着令正副社长认识明确。即行照领借给。该社长仍将借状同保状。呈送州县官查核备案。历年循行称便。今若改照每十名为一保。内有逃亡等情。即令同保均赔。如取保不足十名之数者。不准支给。此固可以杜冒滥之弊。然取保必需十人。万一乡僻穷民。数不满十。因无同保之人。遂不得一例支贷。殊为未便。似不若仍着社正社副。在仓认识借给。倘有冒滥。惟社长是问。是队长大保名色。均可毋庸设立。
一朱子所议。支放米用官斗。斗子依公平量一条。臣查江省收放社谷。雍正二年。已准九卿条议。出入务照部颁斗斛。公平较量。现在各属。每仓设有官斗。照收漕粮之例。纳户自行平量。立法已为允协。应请照旧办理。
一朱子所议。丰年请贷。开二一。若值饥歉。则开第三仓一条。臣查江省社谷。每年出借。议定存六借四。是即存一开二之遗意也。设遇歉年。或尽数借贷。或尽行散赈。自应饬令有司酌量轻重。随时办理。毋庸再议。
一朱子所议。人户所借常仓官米。至冬完纳收耗一条。臣查社仓谷石。例当听民自便。其常平仓谷。则掌之于官。未便轻借。在当年。或因社谷不敷。不得不将官谷支放。亦一时权宜之计。今江省现贮社谷一十五万余石。若复动官米而入民仓。待息米既多。始将原米完官还项。万一奉行不善。适以滋扰。且官借取息。亦于体制不宜。似不若饬令正副社长。止将社谷出借。于秋收后。照数收纳还仓。至所收息谷。江省业已详议咨明。每借社谷一石。取息谷一斗。设遇歉收。免其加息。倘本年不能还偿。即缓至次年。免息交仓。民间称便。今应请仍照此例遵行。
一朱子所议。出榜定都交纳一色干米一条。臣查江省每年秋收后。社正社副。催各借户纳谷还仓。俱系验明谷色。随到随收。毋许阻抑多取。若必示定日期。辗转告报。勒令一色干米。及同保共为一状。倘有未足。即不得交纳。未免易滋刁掯之弊。似不若不论何都。听民随到随收。更为妥便。而出纳既总归社长经管。亦毋庸更差官役同收。致滋扰累。
一朱子所议。收支米事毕具总散申府县照会一条。臣查江省各属捐贮社谷。现在每年岁底。取具动存各数清册。管收除在。四柱总册。送部查核。是事毕具总照会之意。业经奉行。毋庸另议。
一朱子所议。排保式。开明大小目住址。逐户开列一条。臣查江省。现行保甲。所造户门牌。俱将男妇大小名目。作何生理。有无产业。逐一注明。是与排保逐户开列之式。已属相符。毋庸再议。
一朱子所议。队长缺。社首依公差补。社首缺。即申尉司定差一条。臣查江省各属社正社副缺出。即令地方乡约。公择殷实老成之人。报明有司充补。现今奉行已久。是即尉长尉司差补之意。虽名目不同。而法无互异。毋庸更设。以免纷更。
一朱子所议。簿书钥。乡官公共分管一条。臣查江省社仓事宜。俱系正副社长。轮流收管。其社簿设立二本。一本社长收执。一本缴县存查。至于钥。即交正副社长公同分管。以便查看。不时启闭。现在奉行。毋庸另议。
以上十一条。仿之于古。既于朱子社仓事目。不甚相悬。而参之于今。复与九卿条奏章程。更无所背。至于各属士民。捐输社谷。原以本地之有余。备本地之不足。应如御史所奏。钦遵 圣祖仁皇帝谕旨。免其拨协外郡。庶同里之人。共相踊跃。藏得以有备无患。至其如何奉行。可使广为储蓄之处。惟在严饬地方官。善于劝导。仍照九卿原议劝谕之法。每乡设立印簿。听愿捐各户。自登姓名。捐至十石以上者。给以花红。三十石以上者。奖以匾额。五十石以上者。申报上司。递加奖励。果有好善不倦。捐数甚多者。奏请给以顶带。以示鼓励。再正副社长。果能出纳有法。乡里推服。一年无过者。赏赐花红。三年无过者。奖以扁额。十年无过者。申报上司奖励。如有徇纵侵蚀等情。即行惩革。按律治罪。均照定例遵行。庶于 国计民生。均有裨益矣。
酌定社长章程疏乾隆三十五年
江苏巡抚李湖
臣于察核各属社仓亏短情形。深悉社仓之裨益固多。而办理社仓之流弊。正复不少。因为之推求其故。自前抚臣二十四年奏定成规后。奉行之初。原属无弊。无如江苏民情巧伪。事熟弊生。而地方有司。又视社仓为无关考成。漠不经意。行之日久。胥役乡保。与社正副联为一气。就除弊之科条转而为滋弊之涂境。即如点充社长。原定成规。以十年更换。嗣经条奏。改为三年一换。前抚臣陈宏谋。因社长不无赔累。请改为一年一次轮当。其意原为社长久充。致成亏欠之弊。讵近日社长。视同传舍。寅接卯替。彼此巧为规避。互相蒙蔽。遂至春借秋还。皆成虚套。且一社之中。公正堪充社长者。不可多得。一年一换。需人过多。惟凭乡保举报。按户轮当。遂多任非其人。弊难枚举。更查原定规条。端责社长收掌出纳。不令地方官司其出入。恐官吏经手。易启挪掩之弊。且一经官管。便与常平仓无异。即失社仓本意。但春借秋还。地方官竟不稽查比追。社长徇情滥借。与土棍强借不偿之弊。势所必至。就前抚臣陈宏谋原奏定五条内。与现在江苏省社仓。实在情形。悉心体察。现在行之无弊。应仍其旧者三条。应酌改者二条。应增添者一条。谨就现在社仓情形。斟酌调剂。恭陈 圣鉴。
一社长年限宜酌更也。社长一年一换。岁岁需人。不得不责之乡保开报。恐其所举。非尽端谨诚实之人。滥借侵渔。既不能免。即有一二小心谨饬者。又或慎守管钥。颗粒不放。冀迨一年期满。交卸脱累。亦属无裨农民。应请嗣后选充社长。永不许着落乡保举报。务令该州县在本社各村庄内。照例于不应试之殷实监生。遴访举充司事。三年出纳公平。社谷无弊。详报道府。给匾奖励。再令接管三年。如能始终如一。据实通详。将该社长举充乡饮。以示优眷。六年期满。另选充补。设或办理不善。即行随时更换。不必定以三年。倘本社各村。实无不应试之监生。即举诚实乡民充当。亦不必拘泥成例。
一州县稽查之法。宜更重其责成也。社仓定例。社长端司出纳。官役不得掣肘。但春借之期。官不为之稽查核实。则柔懦社长。土棍乡保胥役。皆得强借重借。秋敛之期。官不为之查比。欠户皆得拖延。应请凡遇春借之期。社长将应在本社借谷之户。取具押领。同正副簿票。送州县核准。示期开仓出借。该州县接到禀报。按照村庄门牌。核明应借之户。填入正副簿内。其不应借者。不准入簿借给。即于次日定期出示赴领。至期分委佐杂。或教职一员。亲赴看散。散毕封仓。如开仓出借时。有强梗之刁民。该委员即带交印官究处。至秋成后。应行还谷时。社长禀明州县。示期开仓收纳。若按期交纳全完。州县或亲赴验明封仓。或委佐杂教职赴验封仓。倘十月内不能全完。社长将簿内欠户标明。禀送州县。差传欠户比追。是收掌出纳。仍责之社长也。地方官严其查核。则强借拖欠之弊可除。其州县交代验报。及岁底奏报。一切事宜。仍照原定规条办理。
一苦累社长事。宜严行禁革也。近日江苏各属。凡系乡曲谨愿之人。无不畏避社长一役。缘经管出纳。不惟虑招乡里尤怨。与顽户之抗欠。而其最为苦累者。则交代盘查。按月按季册报折报等事。地方官以社谷掌于社长。每遇造册结报事。总惟社长是问。奔走城乡。致多浮费。加以胥役之驳诘。差使之传催。一充社长。便无休息。此等弊累。亟应严行禁革。查每社俱定有正副簿籍。出借时。按户登明。有无存谷数目。一目了然。及至秋还。亦复登簿。一存州县。一存社长。一社之数目。灿然可稽。即通县之数目。较若列眉。不但州县造报月折季册。可按籍而稽。即遇交代盘查册结。亦无难按簿查办。嗣后社长除春借秋还。赴官禀报。及遇盘查。到仓开验外。如仍有以造册出结等事。苦累社长者。或经告发。或被访出。官则严参。胥役立拏重处。则社长之重累尽除。而责任亦专矣。
创建南乡太平堡社仓记粤东文海
杨仲兴
统一邑计之。地无别产。禾稼外。茶竹木而已。山高土瘠。非五风十雨。则旱见告。人鲜经纪。乏惟称贷。必产为质。不是即坐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贫民十之七八。常平备储社仓者。济民而通出纳也。宜在乡。兴邑则在县而官掌焉。顾遐迩不一其地。丁口不一其数。贫寡不一其状。非周知民隐。深入其怀而曲体之。何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耶。余自乾隆八年莅兴以来。即力行保甲。官有籍。门有牌。所以清盗源也。调剂民食。即在乎此。遇青黄不接之际。开仓出借。核册稽人。审时计日。持门牌来者。如取如携。各足其分而去。里胥不得昌焉。准此而粜亦维均。行之一年而知其形。又一年而知其情。又一年悉其道里曲折之数。邑属最远者。猺獞有永丰社仓矣。次远者。西乡发贮万寿仓矣。南乡又次焉者也。路崎岖。自四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老幼妇女艰于跋涉。不获均沾。此非长吏者责欤。为亲履其间。见太平堡适中区。地高户密。旧有武庙。栋朽将废。询于佥谋。倡捐劝助。辟基拆竖。左右各建社仓二座。即以太平名之。立社长以司出纳。延法僧以为住持。分居民以警昏夜。众议公举。各任其责。乾隆十三年。即移贮县仓社谷一千三百八十九石六斗。又清理庙田二十一亩零。岁共租谷二十五石。铺房一十五间。租银一两六钱有奇。给庙僧耕管。以奉香灯。并葺两仓者。另铺基八间。六里分造。年收租息。为五月神会需。像宇重新。积贮有备。敬神便民。庶两得之。落成详请立案。今春授代。会首唐生等曰。是役也。惠泽周矣。章程所立。当勒石以垂厥后。余曰。邑令者。一邑之父母也。顾名思义。深愧不称。但疾痛痒。知其故而不为之所。益重予咎。惟尽吾力之所得为。行吾心之所可安。六载民社。利物济人。日计月计。以次举者。待一邑皆然。非独今日私南乡之人也。至庙田缘起。襄事题名。此间绅士志之。不赘。
请分常平为社仓疏乾隆元年
晏斯盛
周礼遗人之职。委积以恤阨。积储之所系綦重。是故治平之世。无不加意仓储。而仓储之善。莫如社仓。以本里之蓄。济本里之饥。权丰岁之赢。救歉秋之乏。缓急相通。不出同井。子母相生。总利吾侪。三代而下。井田既不可复。而井有余积。里有同仁。惟社仓为独得之。然行之今而不效。或私议其难。而终以虚文答 诏旨者。何也。谓其经官则为官累。不经官则私侵不免也。夫官不为理。而听人自为积。此必无之事。至官理之。而以常平之法行之。使专积于官。则失实之甚。何也。常平务积而已。不善为散。所积者在官而已。无及于民。夫无及于民。非仅丰年之蓄也。即岁歉赈给。亦无及于民。何也。城郭之中。贮米千万。领给者多半囤贩。而嗷嗷待哺者。实在四乡。匍匐数十百里。不得沾颗粒者。往往有之。借曰粜贱买贵。如平粜法。而民之贫无所得银者。亦终不可得米。此常平之积于城郭而粜籴之。不若社仓之贮于当社而贷易之之为有济也。借曰贷易。则洒派那移之弊滋。然积贮大政。立法过密。则累深而益浅。为程稍宽。虽有弊而亦利。诚使官经其社。社经其乡。出纳之际。十甲之长。轮流交代。不使豪强者得专之。则贫弱之民。新黄不接之际。亦未必无小补。况其行之久而不无大效哉。且夫常平平粜。与社仓固相为用者也。汉耿寿昌所谓谷贱增价而籴。谷贵减价而粜者。常平之本于平粜也。朱子之借常平米。夏贷冬还。而归本得息。凶年不饥者。社仓之分息于常平也。今查安徽所属。如太湖宿松休宁婺源祁门宣城南陵东流无为舒城凤阳临淮凤台亳州六安霍山泗州等州县。并无仓储。如太平当涂芜湖霍邱等县。各存谷仅三五十石。殊违功令。臣请将各属常平积米至万石者。存三千外。各于近城四乡。按社保设立社仓。将常平米七分均贮各乡。以为社本。其常平所积甚少。不满三千者。即于江宁省仓常积之米。均发该州县。以为社本。严谕州县。总其大成。各社保长。按甲轮管。以时出纳。照现在加一出息。行之有效。而后推之远乡。其中或有出纳一均者。官晓谕之。不率。仍追断如法。渐次行之。久必有效。井地以后。惟社仓为长久规模。非近功速效可比。使得贤有司共矢实心。继承经理。不侵不扰。行之既效。将丰歉有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保甲亦因以联。而教且并行乎其间矣。
推广社仓之意疏乾隆八年
湖北巡抚晏斯盛
窃惟三代以下。井田不可复矣。然而犹可存井田之遗意者。莫如社仓。社仓之法。自隋开皇时。长孙平请立义仓始。其时建仓当社。谷本皆出于民。虽称诸州储偫委积。而关史之旱。至就食洛阳。未见实效。宋熙八年。浙东提举朱熹。言干道四年间。建民艰食。熹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请本乡朝奉郎刘如愚。共任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二计息以偿。逐年敛散。少歉则蠲其息之半。大饥则尽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成仓廒。及以原数六百石还府。得见管米三千一百石。存仓不复收息。只收耗米三升。以故一乡四五十里间。虽遇凶年。人不阙食。请以是行于司仓。其后凶年饥岁。人多赖之。是其米借自常平。本出于官。而收息于民。贵贷贱偿。故举之较易。然亦未尝广有所推行也。伏惟周末秦汉以下。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势之所趋。极重而不可返。是以管子因谷之贵贱。而缓急其令。以制其重轻。所谓民有余则轻之。故敛之以轻。不足则重之。故散之以重者。即汉耿寿昌所言常平之法。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者也。彼以富国。此以利民。事实相仿。行至于今。积贮之常经矣。然后汉刘般。又言常平外有利民之名。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得其平。是在东汉之时。常平之弊既已如此。前世之弊。大约相等。数年以来。于谷贵时俱增价而籴。谷遂因之愈贵。谷愈贵。至于无可籴。将无所恃以为粜。此常平又有难行之势也。且使常平行之不弊。其如深山穷谷远乡。亦无所利何也。常平之敛也。谷贱而籴。市人藉以增价。贫民既苦涌贵。其散也。谷贵而粜。市人因而囤积。贫民又苦交持。且其粜也。城市而已。远乡之民。寡妻弱子。不能沾颗粒者。往往有之。即使移粟四乡。费已耗。而无钱之民。究无所得米。此又常平之法所不能周者也。至于义仓之设。建在当社。于民甚便。然隋仓之积。征本于民。是正供之外。又复征赋。其本已失。朱熹崇安之积。借本于官。其因本得息。夏冬价值相较。贫民实食其利。然其时虽下令司仓。而州县之行之者。不过间有一二。后之行之者。尤以为甚难。且行之滋弊。何也。其仓多设城郭。于社仓之义。既已大悖。而积谷之法。专主捐输。则仍隋仓之旧。又非朱熹借本于官之遗。且任赈贷者。不得其人。上下视为无足重轻。或且惧其积之多。其累将与常平等。惮其敛散之艰。虚存数目。至以空文副功令者。又往往而有。相沿日久。亦不自知其然也。要皆未探其本。不竟其用。更推广而通变之也。今夫生齿日繁。利不博。不能济也。生人之计。道不大。不可久也。臣尝窃筹之。州县形势。广狭不一。约分四乡。小州县一乡约五千户。四乡约三万户。中州县一乡约一万户。四乡计四万户。大州县一乡约三万户。四乡计十二万户。大小相衡。通约一乡二万。总四乡计八万。其间奉行社仓者。除虚报数目及全未有仓外。或于四乡各设一仓。每仓积谷数百石或千石。至三四千而止。各仓多寡相衡。仓约二千五百石。总四乡约一万石。以一乡二万户之人。食二千五百石之积。每户计得谷一斗二升五合。户约四口。大小口相衡。约为三口。口日食谷一升。户计三升。二万户日食谷六百石。则二千五百石之积。不五日而已罄。所谓生齿之繁利。不博不能济者此也。今天下赋税有经。额征银米而外。丝毫无所取。至奉行社仓各省。乃误以隋义仓之积为社仓法。数数焉惟劝民捐输之为事。而其间最不善者。仰承上司风指。邀集豪富绅监。肆筵设席。册名乐输。其实勉强。又其甚者。按粮科配。于额征之外。勒输若干。及其久也。以册为仓。并无实在。前官一易。按册而稽之。则吏执册而对曰。此欠在民。遂不得不行追捕。追捕不完。则拘比之。于是签票交加。示曰锁拏乐输。而户民之见示者。曰既乐输矣。又曰锁拏。是不可解。官吏亦无辞以对。所谓生人之计。道不大不可久者此也。
然则柰何。曰推广社仓之法。用宋朱熹之意。而变通行之可也。请于十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堡之中。建立一仓。仓积谷三千石。一家大小口相衡。约为三口。口谷一升。家计三升。一堡千家之人。日食谷三十石。堡仓三千石之积。足支百日。再倍积之。分别极又次贫三等。足支一年。虽遇奇荒。人不为动。或曰小州县可二十堡。大州县将百二十堡。大小相衡。将八十堡。堡谷三千石。得谷二十四万石。不捐输。将柰何。曰宋太祖干德元年。诏诸州于所属县。各置义仓。自官所收税二石。别税一斗。贮之以备凶歉。夫别税一斗。仍隋取民之例。不可为法。惟因朱熹社仓借本于官之意。而于额征银十分中。以一二分输谷。则御史陈其凝前奏民赋。照时价输谷之请。非创说也。请自今民赋。各银一两内。以一钱五分。照地方时价。入谷于本里堡仓。价贱之处可五斗。价昂之处可三斗。或四斗不等。本堡本仓。无胥役之勒索。无水陆之价。无斗斛大小低昂之欺愚。银谷无需转易。计八十堡。约地丁银五万。内另存银九千两。得谷三万石。八年得本谷二十四万。加一息谷二万四千石。年丰日见其增。小歉用之不竭。或曰州县八十堡。为仓甚多。费将安出。曰积三四年。费将一万二千。初积之一二年。堡谷无多。分贮于本里本甲公所。俟三四年。本息充盈。以其息分造仓廒。渐而广之。费自裕也。或曰仓谷积多。谷不流通。柰何。曰有粮之户。石斗之余。太仓一粟。存于家者。官不籴。商必通也。通流之中。留其什一。不使尽泄也。或曰积之堡与积之官无异。柰何。曰一堡之地。十甲之地。一甲之地。十牌之地也。一牌之地。十家之地也。以本地之谷。存本地之仓。年收年贷。家给而人可得。非若远谷之不能致。敛不遽散也。或曰户口奇零。不足一甲。甲分奇零。不足一堡。柰何。曰户附近甲。甲附近堡。不限于十。或曰一户而粮多者。分在别堡。堡异而地错者。孤居一甲。柰何。曰正其版图。联以顺庄。地从其便。粮从其便可也。或曰无粮之户。少谷之堡。柰何。曰分常平之谷以为之本。积之又久。息多于本。本还于官。即以息为本。如社仓本法可也。或曰谷至三千石。经理难得刘如愚其人。柰何。曰一堡之地。一里之地也。十甲千家之人。按甲轮管。年清年。上下交代。随地丁里甲而转。行之既久。人有所恃。安土重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堡甲联比。相为表里。夜不藏奸。地不留匪。至于岁庆屡丰。户登康阜。积贮日富。以其余息。因仓之近地。立之社学。膏火可资。息又有余。则堡中之鳏寡孤独。婚丧无资者。皆可因而给之也。岂非上治哉。朱熹金华社仓记曰。世俗之所病乎此者。不过以王氏青苗为说耳。以予观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意。未尝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布而不以谷。以县而不以乡。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其行之也。以聚敛亟疾之意。而不以惨怛忠厚之心。是以王氏能行之一邑。而不能行于天下。程子尝极论之。而不免悔其已甚而有激也。夫青苗社仓。同一收息于民也。然利害悬殊。则朱子所谓以金不以谷之言最刺其病。何也。金无转移之端。春散夏敛。秋散冬敛。三分之息。实增于本数之外。下户穷民。无异剥肤。至谷则有早晚之价。四月贷。十月还。二分之息。常在本数之中。歉岁荒月。足以周急。寔不可同年而语。惟是加二之息。积之既久。息多于本。则仓之所存者。皆穷民之余。 世宗宪皇帝尤不可忍焉。雍正五年。特定息为加一。则借贷者之沾溉。已与年俱深。今更由社仓之旧以厚其本而大其规模。使与保甲相为经纬。则常平之积可不必增。采买之停可不复虑。虽博施济众可也。何尧水汤旱之足云。臣自维此意。似为迂。然一隅所得。宜献 圣明。以俟采择。
社仓保甲相经纬疏乾隆九年
湖北巡抚晏斯盛
窃惟周礼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宋熙宁保甲之法。原出于此。然稽其实。则井田盖为之经。非区区比联保受。牵制而束缚之也。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匠人九夫为井。井十为通。孟子之八家同井。以井田横排之。一通之地。亦无不五家相比。十家相联者。则同里同井。即相比相联。而相保相受。实相经纬于其间矣。就相生相养之地。而行政教法令于其中。是以习其事而不觉久于其道而不变也。周之衰也。管子因之作轨里连乡。虽稍稍小治一时。而未睹大效。亦一举废。未见乐易而可久。秦汉隋唐以下。当其盛也。其民庞杂而无所纪。及其衰也。则鸟兽散耳。宋熙宁中有鉴于此。而编闾里之户。以为保甲。事本近古。故行久不废。然亦第相保相受。而未得其中相生相养之经也。臣前奏推广社仓之法。请按堡设仓。使人有所恃。安土重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保甲联比。相为经纬。用几古治。非苟而已。顾欲各堡一仓。仓积谷三千。一时既有所难行。而其入谷之数。则变通于额赋之中。另分本折。稍觉纷更。诚如部议。虽然。臣窃筹之。天下之民必有相生相养之实以为之经。而后可行以相保相受之法而为之纬。社仓保甲原有相通之理。亦有兼及之势。彼此之间。一经一纬。大概规模。似有可观。一时求备则甚难。简约试之则似易。且夫时难得而易失也。时之可乘亦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我 皇上如天好生。偏隅之灾无不。一夫之饥无不拯。加意仓储。州县交相采备。又虑贵粜之妨民。急停止采买。停止之余。又虑积贮之无资。而详加酌剂。且特停户部捐银之例。令各省捐监生俊。俱于本地交纳本色。以本地之谷。实本地之仓。以本地之仓。备本地之用。不采买而仓储自充。诚两益兼济之道也。然要其归。总以为民耳。查常平之积便于城。未甚便于乡。城积多则责之也专。而无能之吏或以为累。乡积多则守之者众。而当社之民可以分劳。且社仓未有实际者。仓费无所出也。名有社仓。而仓不在社。社仓徒名。而社实无仓。往往然矣。今生俊之谷。多在于乡。而捐谷之例。又俱议有仓费。如将此捐移入社仓。捐多则仓亦多。取乡保谷数而约举之。大州县约八十堡。四堡约一仓。总二十仓。仓约一千二百五十石。总二万五千石。中州县约四十八堡。四堡一仓。总十二仓。仓约一千二百石。总一万四千四百石。小州县约三十六堡。四堡一仓。总九仓。仓约一千二百石。总一万八百石。方今之时。治平日久。虽不必比户之家可封。然实则三代之直犹在。一甲之民。常多良善。众推甲长。在在有之。四堡之仓轮甲递管。共相稽查。年清年。视社长为尤易。而累弊亦可尽除。由此官考其成。隐然有上下相维之势。亦千古一时矣。正不必人人刘如愚。而效可者也。楚北计大州县三十一。应得谷七十七万五千。中州县十四。应谷二十万一千六百。小州县二十三。应谷二十四万八千四百。总一百二十二万五千石。除查现存。有社谷四十八万八千七百七石零外。应捐谷七十三万六千二百九十三石。如果可行。即请将现在题明应捐补常平之七十三万五千九百四十九石零。移入社仓。再加捐三百四十四石。已足其数。其现存社谷。无仓之处。请将各州县数年之息。酌量分建。则社仓之名实俱备。至各州县因地制宜。截长补短之处。另行具奏。其各属常平。均有现贮之项。足资近城粜济。以备急需。其应补之数。在乡便于在城。似乎毋庸歧视。如城内常平。尚有应行增补之处。俟捐足社仓之后。再另行题奏。
请设商社疏乾隆十年
晏斯盛
窃民间社仓。久经奉 旨通行。闾阎僻壤。于青黄不接之际。升斗之需。不无小补。惟是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聚处。大者千计。小者百什数。贸易而兴盛者有之。消乏者亦有之。其间负贩帮杂。而流落无归者亦有之。兴盛之家。衣食足而礼义生。恒产裕而恒心不失。至于消乏之家。下及帮杂负贩流落无归之徒。窘迫颠连者出其中。好勇疾贫者亦出其中。若遇荒歉之年。生意泠淡。市米顿希。常社之粮。莫分余粒。未能安堵而高卧也。如楚北汉口一镇。尤通省市价之所视为消长。而人心之所因为动静者也。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人类不一。日消米谷。不下数千。所幸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是以朝籴夕炊。无致坐困。然而乾隆七年。水泛大歉。积雪连朝。遂亦甚惫。其时有好义乐善者。通商买米。而汉阳县知县。为之激劝鼓舞。遂得接济。第补救于一日。不能存积于平时。且平时有积。则补救又较易也。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请令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及各省会馆。随力之大小。各建义仓。积谷米数万石。存贮汉镇。听其情愿捐输。不得官为勒派。一遇米贵。即行平粜。其平粜价银。一遇川南米船积滞。价贱之时。即行买补。所有盈余。亦即归仓。并在仓公用。一切出纳。择客商之久住。乐善而谨厚者为义长。听其经理。仍报明地方官查考。地方官亦留心照管。不使折本侵渔。如社仓法。行之有效。即推广于各市镇。一例通行。似亦保聚一方之一端也。夫农民力穑而积于其社。商贾牟利而积于其次。事亦相等也。是否可行。伏乞 敕议施行。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
刘大櫆
古者帝王在上。而薄海无冻馁之民。非必分上之所有。以与民也。使民之自有余而已。故曰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不至三十年。而民有九年之蓄。则虽唐水殷旱。不能为之灾。若夫周官荒政十二。其所谓多昏蕃乐索鬼神。皆迂远不切于事情。惟散财薄征。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于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夫下之人家无盖藏之备。而一切仰望于上。设使水旱虫蝗。连州数郡。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赈之。然上之所费不赀。而下之所得无几。嗷嗷焉日待升斗。以延旦夕。上之仓廪府库已空。而民之死者过半矣。故曰藏之于官。不若藏之于民也。今天下田畴不加多。税敛不加少。而天下之风俗。又皆日趋于文。欲使乡曲之农。人人皆食之以时。而用之以礼。其势固有所不能。虽使其食时用礼。然以一人而有五子。五子而有二十五孙。嫁子娶妻之费。养生送死之具。疾病医药之资。祭祀宾客之用。以富者当之。十九而贫。其以贫者当之。岂能复富乎。虽然。尝见编户之家。授田百亩。则饮食衣服。既无不足。及其蓄积丰饶。或相倍蓰什伯。犹未见其有余。何者。彼其所入者多。则其所出者亦众。淫侈于酒食。频烦其燕会。故虽粟米狼籍。而终岁之用。犹苦其不给。一旦天灾流行。固不能以自支矣。此其为习。非可喻之以节俭而遂改也。惟及其有余之时。预为不足之备。不藏之于官而藏之于民。不分藏于家室之私而合藏于里社之公。其在今日所减省者。一酒食燕会之需而已。其在他日积之遂至于无尽。其为利甚博。而其为术约而易操也。去年凶灾。民皆饥乏。草根木皮。掘剥几尽。釜甑器皿。卖买无存。甚则抛割妻孥。与人为仆妾。犹不足以自赡。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见之者怵目。闻之者凄心。古者邻里有相周之义。而乡田同井。则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若使朝夕共处之人。亲见其饥饿。至辗转沟壑而死。而莫之拯救。而吾独安得宴然而已乎。夫一人向隅而泣。则举坐为之不乐。同里共井。其视同坐也亲矣。辗转沟壑而死。其视向隅而泣者迫矣。此固仁人君子所宜动心者也。昔汉耿寿昌作常平之仓。增价而籴。减价而粜。法非不善。然以饥岁之民。使其价籴。其力或有所不能。而以官司主之。其出入又有所不便。自是以来。长孙平之义仓。劝令百姓军人出粟及麦。然岁岁募收。疑其数渎。朱子之社仓。随时敛财。然请假于府。那移为难。今合两法而用之。于义仓则取其当社自输不待请府。于社仓则取其计米收息不必再捐。今值大有年之秋。与人佣者。每佃田一石。出谷三升。自耕其田者。出谷八升。有余之家。不为限量。随其力所能为。以为补助。至于当社立仓。一甲之中。推一人为首。执策简较。稽其出入。古之人有成法矣。惟诸君子仿而行之。诚如是也。虽有水旱之灾。吾里之人。其庶几免乎。传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推之他里。前后左右。莫不皆然。然则德施之及人者广矣。
进呈义仓图说疏乾隆十八年
直隶总督方观承
窃照积贮为本计所关。而推行惟义仓尤便。盖乡村分贮。则敛散可以随时。典守在民。则吏胥无由滋弊。历稽前代。良法具存。自周礼遗人之掌。门关乡闾。各有委积。以待艰阨。隋臣长孙平因之为义仓之制。令诸州百姓。当社立仓。随所收获。劝课出输。领之社司。以时赈发。唐宋递相遵仿。至朱子而规画备详。仓虽以社为名。事实与义同例。一切输受之法。条目兼该。而其要尤在地近其人。人习其事。良以官之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城之专为备。不若乡之多所备。故贮于乡而不贮于城。其输之也不劳。其散之也易。其操之也不迫。其察之也易周。是以积久而蠹不生。施博而泽可继。虽有水旱不齐之岁。而无仓皇四出之民。制莫有善于此者也。乾隆十一年。特降 谕旨。命地方大吏。乘时劝导。臣先于直隶布政使任内。与督臣那苏图酌议条规。以有谷而不筹其地。则浥变可虞。有地而不察其形。则经界莫定。故劝捐必先建仓。建仓必先绘图。当经指示属员。通行循照。及擢任畿辅。因复申明前令。次第经理。就其幅之广狭。度其道里之均齐。于四乡酌设仓座。自三四区以至十八区。其地必择人稠密。形势高阜之处。使四面村庄。相为附丽。近在十五里内者。三十三县。在二十里内者。七十三州县。在二十里及二十余里者。三十三州县。在三十里内者。三州县。在四十里内者。二县。期于往返各便。赒捄易通。比年以来。仰赖 圣主福庇。年谷丰登。人民和乐。臣与诸有司随宜劝导。俾各出其有余。而不限以数。粟黍悉从其便。务在乐输。无稍勉强。如一州邑中。丰歉不齐。歉处即停其报捐。选择仓正。专司簿钥。不许吏胥干预。现据报捐新旧义谷。共二十八万五千三百余石。而图与仓先后告成。州县卫各具一图。大小村庄。并各村到仓里数。悉载。统计为图一百四十有四。合一百四十四州县卫。共村庄三万五千二百一十。为仓一千有五。臣详加订正。镂板刷印。一贮布政司库。一贮本州岛县卫。按图以稽仓。而知各村之孰远孰近。按仓以稽谷。而知四境之或绌或盈。由是储蓄递年有增。规画因时渐扩。而有司凡于境内赈粜惠民之举。辨方隅。计道里。披图了然。亦足以资措理。臣谨参合新旧事宜。酌筹规条。另折 奏请 圣训。久远遵循。以仰副我 皇上惠保无疆之至意。兹将义仓全图。按府州所属。缮写十四册。敬列凡例。恭陈 御览。又所刻各州县卫仓图。谨汇次装成六轴。一并恭进。
义仓图说序
德保
社仓。即古之义仓也。而捐输出纳之法。悉主于官。则非复义仓之初制也。桐城方敏恪公。总制畿辅。仿朱子之意行义仓。筹划分晰。立制周详。计地之远近。量建仓座。直隶凡村集三万九千六百八十有七。为仓凡一千有五。择户稠密形势高阜之处。俾各乡道里相均。捐输既便。而周赈易通。每仓选乡耆之诚谨殷实者一人。为仓正。谷多处所。添设仓副以助之。其劝捐之法。每年秋成后。州县设立印簿。令绅衿耆老数人。转相劝谕。听捐户自登姓名谷数。无抑勒。无假手。出借时。量乡之宽狭。与谷之多寡。以按户支给。一听仓正副主之。州县官惟核实转报而已。至取息计年之上下。大约岁收八分以上。加一息米。六七分以下免息。五分以下。缓至次年分别加免。或遇祲岁。则即于仓所设粥厂。极贫民赈粥。次贫民赈粟。一乡之贮。足以救一乡之饥。使民知虽在官而犹积于家。既无胥役之侵扰。亦无往来道路之苦。诚美制也。至其乐于输纳者。奖励有差。而顽户抗逋者。倍罚。正副捏销侵蚀者。倍罚。诸所经理。井井有方。绘图精晰。勒成义仓图说一书。俾按册而稽。了如指掌。行之才十数年。积谷已及四十万石。庶几事归实济。一复古义仓之旧矣。
劝民间质谷谕嘉庆九年
江西巡抚秦承恩
查各省穷民。可以藉通有无。而资日食者。惟典铺是赖。但典铺只有银钱两项。而于粮价贵贱无所损益。江西有谷之家。间有于东作方兴之时。将所余谷石。任听农民以物质押。资其工作。秋后加利清还。较之典铺尤为利便。但欲有益穷民。必先保全富户。盖质押谷石与典当银钱不同。典商多在城市人凑集之区。以银钱为当本。一席之地。即可深藏。富户于乡村僻壤。积谷必建仓廒。方能收贮。又须雇人看守。此不同者一也。典商当本。动逾数万。又系随时取赎。子母相权。利复生利。源源接济。转运不匮。富户以谷为当本。少则百余石。至数百石。最多亦不过数千石。春借秋还。每年止能出借一次。此不同者二也。典当银钱。价贱固赎。价贵亦赎。当本可以不竭。质押谷石。价贱则赎。价贵则止。甲年不赎。乙年无本。此不同者三也。典当银钱。以票为凭。不论其人是否认识。钱自数百文。银至数百两。皆听质押。人数逾多。收利逾厚。质押谷石。并不设票。类皆附近农民。肩挑步运。以资日食。只可数石至十余石为止。当户若多。当本易竭。此不同者四也。典当银钱。本多利大。既不择人。又不定数。甲年未赎。乙年仍准再当。质押谷石。谷本无多。当户有定。不能减去常年当谷之赵一。转给常年并未当谷之钱二。故甲年还谷之家。即系乙年当谷之户。且甲年曾当五石。乙年不能加至六石。亦不能少四石。如赵一还谷之后。乙年不愿再当。应听富户另给钱二质押。又或甲年借谷五石。连利应还谷六石五斗。乃赵一秋后仅止还谷四石。不特并未加利。而且短少原本。是伊既[已](己)失信于人。所有已还之谷。乙年亦应听富户另给别人。不许赵一藉词再行挟当。此不同者五也。典当银钱。定例值十当五。限满不赎。准将原物变价。归还当本。不甚悬殊。质押谷石。多系麤布方服。变价之时。不能敷本。然穷民所以亦必取赎者。甲年所还之谷。乙年仍可押食。不误春耕。此不同者六也。典当银钱。并无折耗。又系循环出纳。利可生利。故扣月日久蹔加三取利。质押谷石。一出一进。既有搬量折耗之虞。又有气面廒底。鼠耗霉变之患。其名加三。其实所得无几。况每年只能出借一次。如甲年正月初一日押谷一石。十二月三十日取赎。只许加利三斗。即五月初一日押谷一石。六月初一日取赎。亦应加利三斗。其故何也。押谷系在青黄不接。其价甚贵。取赎必俟秋熟以后。其价[已](己)贱。故有押谷之时。价值二两以外。还谷之时。其价不及一两。即使照例加三。穷民已经暗亏富户之本。若再扣算月日。不使截长补短。富户岂肯乐从。且恐启射利之徒。押谷贩卖之渐。此不同者七也。典当银钱。认票不认人。亲族乡邻。均可代当。惟押谷即至亲密友。亦不可代。如赵一甲年还谷五石。乙年仍须赵一亲身质押。否则伯叔兄弟。冒名代当。及至赵一亲来。谷已无存。最易争执。此不同者八也。典商请帖完税。每年不过数金。刁民无所借口。押谷之家。谷本无多。受当借谷。出息甚微。刁民因其并未请帖。往往指为私开典当。抢簿挟制。甚至串同书役讹诈。以致富户畏惧。粜而不借。此不同者九也。典当银钱。不分地界。不拘远近。人人可当。惟质押谷石。刁徒往往把持。不许远村之人搬运。其不同者十也。
以上各条。丰年尚可相安。一遇歉收。最易滋事。必须寻常无事之时。先期明白训导。家喻户晓。临期自知安分。自古救荒无善策。总须备之于丰年。而常平仓谷。因公动用。类多缺额。且通县之众。一年之久。仰给于官。势难遍及。昔人所谓民得升斗。官费邱山。实与杯水车薪无异。如能鼓励富户。收买谷石。不必领帖。听其营运。或数十石。或数百石。或数千石。均可由少至多。逐渐滋长。此家如是。彼家亦如是。此村如是。彼村亦如是。行之日久。通县无不如是。通省亦复如是。不出数年。民谷较之官谷。可多百倍。间遇荒歉。以民间之谷。借民间之食。即本耕三余一。耕九余三遗意。夫欲保全富户。必使穷民明白其中利害。方可加以惩劝。盖富乃贫之母。为 国家元气。富户凋敝。不仅贫民失依。元气亦伤。嘉庆七年。天旱歉收。粮价日久不减。本部院昼夜焦思。诚恐存谷之家。待价而沽。曾经出示劝谕。不过暂调民食。一时权宜。以杜刁民藉端扰累。本年雨旸时若。早稻收获登场。粮价已经大减。仰即会同藩司各道。通饬各属。遵照指示条目。剀切晓谕。务使穷乡僻壤。贫富周知。俾各安分守法。不得仍蹈前辙。总之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今富户以济贫民之急。贫民应感富户之情。居常既缓急相周。有事宜守望相助。忮求之念两忘。亲睦之心自笃。是在贤有司留心训迪。俾风俗日归朴。本部院有厚望焉。如各州县民情土俗。或与所指小有异同。访查确实。总以便民为主。听其酌改。并令仿照当铺款式。亦立当票。于还谷之时。发给当户收执。以为来年当谷之据。亦可杜绝争端。
劝设义仓章程疏道光三年
安徽巡抚陶澍
伏惟民以食为本。事须豫则立。前年皖江被水。哀鸿野。仰蒙 恩旨。赈抚兼施。并经臣劝谕有力之家。捐输助赈。流离数十万。获就安全。事后犹深悯恻。因思博施济众。自古綦难。彻土绸缪。宜先阴雨。常平之制善矣。然待惠者无穷。至社仓春借秋还。初意未始不美。而历久弊生。官民俱累。变而通之。惟有于州县中。每乡每村。各设一仓。秋收后。听民间量力捐输。积存仓内。遇岁歉。则以本境所积之谷。即散给本境之人。一切出纳。听民间自择殷实老成管理。不经官吏之手。以冀图匮于丰。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所以图便民也。各保各境。人心易齐。耳目亦周。所以免牵掣也。择人经管。立册交代。所以防侵蚀也。绅民自理。不经官员吏役之手。所以杜骚扰也。不减粜。不出易。不借代。专意存贮。以备歉时。所以断纠轕而弭争端也。凶年不妨尽用。乐岁仍可捐输。以一乡济一乡之众。故不患其不均。以数岁救一岁之荒。故不虞其不给。可小可大。无穷匮也。取锱铢于狼戾之时。求水火于至足之地。捐谷者不以为难。司事者不以为累。行所无事。不求其利而弊自除。预防其弊而利乃久。臣为此章程筹思经岁。简易直截。似可为备荒之一助。如果各州县能实心实力。劝导有成。是亦不费之惠。惟所议章程。与社仓之法有异。本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可否即以丰备二字。仰恳 天恩。赐为仓名。俾垂永久。谨将所议章程十二条。敬为我 皇上陈之。
一乡村无论百余家。十数家。总以里居联络者。公设一仓。每年秋收后。各量力之盈绌。捐谷存仓。出者毋吝。劝者毋勒。或数十石。或十数石。多则一二百石。少即数石数斗数升。均无不可。收谷时。公同立簿登记。择一老成殷实人总管。再择一二人。逐年递管。仍设立四柱交册。分别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明晰登载。互相稽查。连年丰稔。日积日多。则谷不可胜食矣。
一乡村零户。有难于连络者。或每族各为一仓。或一族中每房各为一仓。或以散户归入附近邻保。共为一仓。均听民便。总在随地制宜。多多益善。果能一处行之有效。久而他处自仿照行之矣。
一设仓宜择善地。不宜近水。不宜近市。以防不虞。建议之初。仓廒未立。或神庙。或公祠。或老成殷实之家。仓屋有余者。均可借储。但须本人情愿。不得强借。一俟谷石稍充。即可另自置仓。
一仓谷由于乐捐。间或有湿有。不能拘泥画一。应于收仓时。先为晒干车净。公同登记。耗蚀若干。或收贮年久。又须公同出晒一次。覆量上仓。再逐一登记实数。以便查考。
一设仓本系义举。司事之人。不容稍有侵蚀。亦不许藉端开销。惟所雇守仓之人。不能不给予工食。责令巡查。遇有风摧雨漏。仓板损破之处。立即告知经管之人。及时修理。其锁钥等项。不得交守人佩带。
一捐谷既有成数。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以免匪徒阻挠。扰乱章程。以后捐多捐少。收放出入。官吏概不与闻。即里长甲长。亦无许越。倘有吏役托名稽查。藉端需索。查出照诈赃例。从重惩治。
一积谷既饶。止须添建仓廒。不必推陈出新以求滋长。亦不必春借秋还以权利息。戢争杜纷。此为最要。惟余谷置田收租。尚可并行不悖。然必积谷实在充裕有余。以少半置田乃可。否则不必。盖此谷原为备荒而设。至捷至便。推陈出入。易滋朦混。借出难偿。渐归乌有。置买产业。虽属经久之计。然不能救济目前。亦非急务也。
一每遇灾荒。总管分管外。添择公正司事。计谷之多寡。先尽本村中鳏寡孤独无告之人。次及极贫。又次及中贫。或五日一散。或十日一散。事竣凭众确算。至家计稍可支持者。不必分给。即小歉之年亦不必动用。以归实济。
一捐谷之家。此谷既捐。即系公物。遇有灾歉。不得以从前甲多乙少。致启争端。或先在此村捐谷之家。其后移居他处。遇此村散放。不得以曾经捐谷。回向转索。新来之户。从前虽未捐谷。遇有散放。亦应酌给。不得独任向隅。盖各保各境以乡村为断。虽救无分彼此。而谷少人多。亦不得不稍为限制。其各族各房积谷者。则不必以乡村为断。
一年丰和时。劝捐较易。果能积有三年五年之蓄。又不妨为变通。邀同衿。划分若干。于乡间添设嫠育婴等会。或于冬间就村庄中鳏寡孤独。与外来无告穷民。量为赈济。亦所以广任也。
一乡村绅士。克知大义者多。自必首捐为倡。如有能捐谷千石者。或捐银千两以上。买谷归仓者。或捐置基产仓廒。及斗斛诸器物。用银千两以上者。均当照例请 旌。以资鼓励。倘虑书吏索费。即径赴院司衙门。呈明捐数。以便行查确实。立予请 旌。断不令善举稍有阻格。
一劝捐之外。尚有因事乐施一节。如民间演戏酬神。及嫁娶喜期。庆祝生日。尽可将糜费折谷捐入义仓。扩而充之。不特安贫。即以保富。将型仁讲让之风。亦由此而兴起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龙衮 陈尚君 补遗
清·陈伦炯
清·曹廷杰
明·林缉熙
(清)牢骚子
徐养浩
(宋)杨仲良
宋·刘仲甫
清·高上池
唐·余知古
明·徐光启
清·马建忠
唐·陆元朗
宋·葛立方
梁·钟嵘
清·陈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