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六十五礼政十二服制下-皇朝经世文编
卷六十五礼政十二服制下
答友人问二适相为服书
冯景
足下适也。足下两弟。其母亦非庶也。礼不二适。所以重正。未有匿不言适在。而复异地别娶如适者。归又不能仿黄昌之告新妻。使避正室。则是足下先人之失也。礼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顾使二适专堂。两妇执祭物。莫能两大。而内宠竟后也。有是礼乎。昔舜不告而娶。昏礼阙。故尧典以厘降二女为文。不殊适媵。传记以妃夫人称之。明不立正后也。今乃士庶之家。而有二适。当时宗长不能纠其缪。执友不闻绳其愆。今父已没矣。过已遂矣。两弟又为足下母服三年矣。弟母没。足下欲不为之报。此其所以结怨而速讼也。夫赵姬虽贵。必推叔隗。原同虽宠。必嫡宣孟。向使尊公制先后之义。异母崇卑让之道。两弟达长少之序。足下行变礼之中。则何为而有此讼乎。张华曾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后又娶丙。居家如二适。其子宜何服。太传郑议曰。甲失礼于家。二适在。诚非人子所得正。则乙丙之子。当三年。礼疑从重。此一说也。然而足下肯从之乎。太尉荀顗议曰。春秋讥后匹适。今不可以犯礼而遂其失也。先至为适。后至为庶。丙子宜以适母服乙。乙子宜以庶母事丙。昔屈建去芰。古人以为违礼而得礼。丙子非为抑其亲。斯自奉礼先后贵贱顺之义也。此又一说也。然而足下两弟肯从之乎。今官断令足下如服慈母者。此即晋时秦秀议也。东平王昌父毖取二适室。昌疑所服。秦秀议曰。二妾之子。父命令相慈养。而便有三年之恩。便同所生。昌父何义。不命二适依此礼乎。不得已姑依官断。足下之情亦平。而两弟之讼可息矣。如欲终讼。则非仆之所知也。
三父八母服制存疑说
刘彬
三父。非父也。而名曰父者何。律恐人以亲母故。且有受继父抚养之恩。遂认继父为父。并忘己之有亲父也。故列以为图。名曰继父。而同居不同居有别焉。若从继母嫁者。并继父之名亦无。而同居不同居。亦置不论。皆以使人知其非父也。故又因其同居不同居。为之别其轻重焉。然律于同居继父之服。以两无大功亲者期年。两有大功亲者齐衰三月。窃有所疑也。父殁母嫁。随母而去。依于继父。即同居者亦有各别。初来。年幼不能自活。赖继父抚养成人。是同居而又有抚养之恩。为之服期年可也。若己年已长。能自食其力。且有继父反资其力者。此虽同居。而何恩之有。三月已多矣。况期年乎。夫大功亲之有无。于两姓何所关系。乃两有则服轻。两无则服重。若并不论有无抚养之恩者。设一有一无。将折中而为大功乎。设两有。则当从轻服三月。而实有抚养之恩。仍三月乎。设两无。则当从重服期年。而并无抚养之恩。仍期年乎。窃意服之轻重。但论继父有无抚养之恩。不论大功亲之有无。则情也而准于义矣。又查不同居图内。有先曾同居今不同居齐衰三月之文。是以先曾同居。必曾有抚养之恩而服三月。非仅以同居之故而服三月也。又有自来不曾随母与继父同居无服之文。是不同居而无抚养之恩。则路人耳。何服之有。然则此之所重。本在抚养。非以大功亲之有无为轻重。显然可见矣。至若从继母嫁而不言父。明其尤疏也。乃图内注以齐衰杖期。窃又疑之。亲母之嫁父。犹有期年三月之别。何以于从继母嫁者。直曰齐衰杖期。而并不论其同居不同居。亦无所用其分别等杀之文焉者。是继母重于亲母。从继母嫁者。更重于同居继父矣。或曰。必曾受其抚养。故较重于两无大功亲之继父耳。若然。则继父之期年。断乎在抚养之恩。不在两无大功亲也。何以从继母嫁者而更加以齐衰也。然服制齐衰杖期。例内无此条。仅图内有之。岂衍文乎。至于八母。皆母也。恩义有轻重。故服制随之。嫡母继母。其父敌体。义。重于恩。三年者。同于父也。嫁母出母。恩重于义。降三年而杖期者。绝于父也。慈母养母纯于恩。三年。同于母也。庶母纯于义。故期年。而所生者三年。恩之重也。生母养母说见前篇乳母则恩义俱轻。故三月而止也。是皆推于恩义之间。而无容或紊者也。丧服之制。先王礼教所存。不此之讲而谁之讲。聊存此疑议。以俟高明。必有以教之者。
慈母服议
吴任臣
梁天监时定制。适妻之子。母没为父妾所养。服之五月。今律。慈母斩衰三年。乃或人致疑于古者。谓丧服齐衰章云。慈母如母。小功章云。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又曾子问篇。子游曰。丧慈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由是言人人殊。未能画一。梁武帝断以慈母三等。似矣。余更得即传义而推之焉。慈母如母。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若是。生养之终其身。慈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贵父之命也。案此以妾母而抚妾子。恩如己出。故父没后。得申三年之服。丧服小记曰。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也。又曰。为慈母之父母无服。皆此慈母也。又礼曰。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庶祖母可也。若然。则父之命妾。兼有庶母庶祖母之文。其不命为母子者。亦不得服以三年明矣。至于小功章。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传云。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为庶母何以小功也。以慈己加也。据经传之义。君子子者。大夫及公之适妻子也。适妻子使妾养之。妾无为母之道。且碍于适也。故服以小功。与父命之慈母有降等焉。若子游所问。自是师保之慈母。如内则三母中其次为慈母是也。要与昆弟之母自别。故古礼不为之制服。仪礼郑注贾疏。颇为混解。即梁书通典。亦有未尽之说。今为循文测义申言之如此。
妾母祔祭议
朱轼
河间某生者。妾出子也。父亡。适兄旋殁。某发愤读书为诸生。乃立祠堂以祀其父及适母。将以生母祔。而族人不可。告学师及有司。亦不可。告观察。又不可。某号痛愤恨而缢。时人谓此生孝而不知礼。吾意生固未必知礼。谓生不知礼者。实不知礼之甚者也。丧服小记曰。妾祔于妾祖姑。亡则中一以上。祔者。卒哭后祔祭于庙也。如谓妾母不当祀。乌得祔于庙乎。又安得有妾祖姑及中一以上之祖姑可祔乎。或曰。中一以上为高祖。是妾母之祭。至元孙而不废也。而小记又有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之文。其故何欤。曰。小记妾母不世祭之义。先儒之论不一。以意释之。慈母。谓父命为母子者也。妾母。或未有父命。而身受慈恩。与慈母同。殁后为坛以祭。及身而止决非所生之母也。曰。然则妾母世祭者。其惟为后之庶子乎。曰。庶母之祭。附于嫡母。主之者宗子也。何论所生之为后为不为后乎。又王制。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某之父。庶人也。其兄亦庶人也。其得为父立庙。以某为士也。宋史礼志。庙为众子立。宗子主之。宗子没。其子不得而主。得立庙者主之。今某兄卒。则某得主祭矣。而黜其所主之母。可乎。近世士大夫有以庶为嫡者。皆惑于庶母不祭之说也。使知妾母世祭之礼。又何用僭嫡欤。
继母改嫁无服说
邵长蘅
仪礼。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传曰。何以期也。贵终也。郑元注。常为母子。贵终其恩也。王肃曰。从乎。继而寄育则为服。不从则不服也。崔凯曰。服之者庶子耳。为父后者不服。此因郑说而推之也。庾蔚之曰。王顺经文。郑附传说。王即情易安。于传亦无碍。此两是之者也。或问二说当奚从。答曰。王说是也。不嫁则母子。嫁则途人矣。奚其服。知经为从嫁之子言也。故郝敬曰。此条当以继母嫁为句。从为句。谓父死子幼。继母嫁。是始终相依也。母丧。则子为期。子丧。则母亦期以报之。母之义虽绝于父。而其恩犹在于子。故为之服也。或曰。礼称继母如母。则无论从与否。皆应为之服矣。答曰。是又不然。皇密云。继母如母者。谓配父之义。恩与母同。故孝子之心不敢殊也。传曰。继母何以如母。明其不同也。是以出母服周。而继母出则无服。此不同之验也。又房景先五经疑问曰。继母配父。本非天属。与尊合礼。名义以兴。兼鞠育有加。礼服是重。既体违义尽。弃节毁慈。作嫔异门。为鬼他族。母道不全。何终恩之有。又按今制。前夫之子从继母改嫁于人。为改嫁继母不杖期。故不从则不服。考之于古。按之于今。确然无疑也。或曰。是则然已。今有某甲死。其妻携子改嫁于乙。乙为其子授室与产。乙死。挈子返于甲之室。死则与甲同穴。如此者。乙之前子应为服不。曰嘻。甚矣。乌乎服。或曰。若是与改嫁同乎。曰殆又甚焉。丧服继父同居。传曰。夫死。妇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马融曰。无大功之亲以收养之。故母与之俱行适人。明改嫁非得已也。今乙死而恝然去之。若未尝牉合者然。是谓得已而不已。于义则已绝。于情则已漓。在甲之家。则嫁而复还也。在乙视之。则甚于嫁也。而前子顾为之服乎。或曰。然则处此奈何。曰。变服而哭于其室。既葬而除之。它非所知也。既已答或问。因笔之以质之知礼者。
再醮不得为继妻议
曹续祖
人道礼为大。礼之用。莫要于正五伦。而五伦之所由正也自夫妇始。孔子序卦传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之伦繄重矣哉。妇也者。女子既嫁之通称也。而偶乎其夫而嫡之则曰妻。妻者齐也。从一而终。死生与夫偕者也。故臣之良也无二君。夫之义也无二妻。而妇之贞也无二夫矣。胡氏春秋传曰。古者诸侯不再娶。于礼无二嫡。惠公元妃卒。继室以声子。又娶仲子。传曰继室。经曰仲子。俱不称夫人。春秋之不夫人声子仲子。乃夫子正名定分。立万世之大坊。后人独不讲继室之道。则何也。继室之婚以女也。犹不可为妻。而纳再醮三四醮之孀妇而妻之。而使其子母之。抑又何也。不贞。不可继人妻以为之妻。庸可继人母而为嫡子之母乎。若之何援家礼继母之死之服。不辨其为何继母也而概强之使服也乎。朝廷貤封之典。不及品官再醮之妇。所以抑改节而励贞烈也。士大夫于改节无子者为继娶。而使子概为服。如其子以品官而例应封其母。亦将冒及此母乎。夫之封。不得及再醮之妇。则子之封。必不得及再醮之母也亦明。家礼定制为继母义服三年。原为其父娶女妻而继为人母者也。且不曰正服。而曰义服焉。则嫡继之义自在矣。若奉再醮之妇为继妻。而使子称曰继母。甚或并无所出。而概令嫡长之子居官者丁忧而成服焉。继母之服之义。顾如是乎。于乎。礼教不兴。江河日下。父子夫妇之伦。亡也久矣。予窃议曰。凡娶再醮之妇。而又无子者。止当以妾论。不得使其子丧之曰继母。据封典不及再醮妇之例而知。丧服之与封典不应两歧也。谨书此。以俟议礼者采焉。
祖父母在妻丧用杖议
徐干学
陈都谏子敬。父文和公。世为冢嫡。子敬有妻丧。其父母已没。独继祖母在。或问丧服用杖乎。余曰然。或曰。家礼及明律。皆言父母在不杖。 本朝律文亦然。今继祖母在。都谏当承重。与父母在同。安得用杖。曰。古人重妻服。既为之杖。又为之练禫。同于父在为母。所以报其三年之斩。异于他服之齐衰期年者也。仪礼注。适子父在则为妻不杖。以父为之主也。庶子虽父在。亦以杖即位。故丧服小记曰。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适子父没。即为妻制杖。其母之存亡不论也。惟杂记云。父母在。不杖不稽颡。而贾公彦分别言之。谓父为适妇主丧。故父在不敢为妻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为妻虽得杖。而不得稽颡也。盖杖与不杖。显有差等。当杖而不杖。是无故贬降其匹耦。古人不为。故惟适子父在不为妻杖。其它无不杖者矣。自唐增母服为齐衰三年。宋代因之。明又加为斩衰。由是母服与父服并重。母在为妻亦不杖。家礼及律文咸由斯义也。今继祖母在。孙应承重者。服虽与父母同。然礼律但言父母在不杖。不言祖父母在不杖。则为妻制杖。夫复何疑。曰。孙为祖母承重。既与父母不殊。杖安得有异。曰。子为父母三年。正服也。孙为祖父母承重亦三年。加服也。加服与正服自有差别。夫安得尽同。且仪礼戴记家礼与明律。犹为先代之书。若大清律。则 本朝制书。凡为人臣者所共守也。敢于律文所不载者。妄增之乎。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父在适子妻丧不杖。众子则杖。彼以父服服我。我以母服报之。足知唐以前。母在并不辍杖。则祖父母益可知也。曾子问。女未庙见而死。不杖。今都谏德配及事文和公。伉俪相庄十年。宁忍同于未庙见之妇。曰。儒者解礼。与刑官引律。多推模拟附。适孙承重之服。既同于父母。则礼律虽无明文。可以义断。若服同而为妻制杖有异。毋乃薄于祖母乎。曰。为人子孙者。情虽无穷。制则有定。家礼明律既如彼。 本朝律文又如此。则遵礼律而行。自无可议。今一旦去杖。是明明贬降妇服一等。祖母之心。亦岂肯一刻安。而反谓薄于祖母哉。或唯唯而退。遂书以贻子敬。
论母在为妻杖否书
卢文弨
承询母在为妻制服。俗间有杖者。有不杖者。并有因生母在不制杖者。其是非安在。文弨案古今礼文。夫为妻未有不杖者也。父在不杖者唯嫡长子而已。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者条下。其一曰妻。传曰。为妻何以期也。妻至亲也。又不杖麻屦者条下。曰。大夫之适子为妻。传云。父在则为妻不杖。疏云。父为适子之妇。为丧主。故适子不敢伸而杖也。礼记丧服小记曰。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正义云。舅不主庶妇。所以庶子得杖。以此观之。古礼众子为妻。虽父在亦杖矣。乃礼记杂记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正义云。此谓适子为妻也。父没母在。为妻虽得杖而不得稽颡。范宣子云。在有二义。一是生时。二是在侧。谓在母之侧。为妻不杖。此说虽亦有疑之者。然窃以父在庶子为妻杖之文推之。岂有父没母在。而为嫡子者。已无避丧主之嫌。为众子者。又本皆有得杖之理。乃于此反然去杖者乎。又考之通典。其载古今丧服之制。为妻一条。在齐缞仗周下。而不仗周则无文。其开元礼亦同。又考之司马温公书仪。以至明史礼志。亦无不尽同。不着父母在否之异。则自当以仪礼所言为断。然如古者七十则老而传。传者。传重也。则于父母之丧。尚或不尽如礼。唯衰麻在身而已。而谓其尚主适子之妇之丧乎。窃意此时。父虽在。不为丧主。适子亦自可以杖即位。此则古人所未言及。窃以意度之。而谓其必如此也。妇人天夫。故移父之斩于其夫。夫之于妻。义亦不可薄。上以承宗庙。下以嗣续。故以为母之服服之。不为过厚。岂与夫旁期者可相为比例哉。虽然上所陈者正礼也。而事或不可通于今。如世俗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继母在则不敢遽称哀子以讣告于人。而必标明其上云。奉继母命称哀。否则继母之党必有起而成衅者。此亦岂古来如此分别乎。然而不可违也。今父没母在。或生母在。如妻死讣于人。而书杖期夫。吾知必有挟其短长。而责其忘母为不孝者。则莫若遵乎杖之实。将至母侧则去之。而讣词则不书杖字。此既不背古。又不违今。则庶乎两得之道也。礼应杖者亦有去杖之时。如父之丧以杖即位者。适子为后者也。庶子则不以杖即位。则与丧妻而至母侧去杖事正相同。况有范氏之说可据乎。
妇为舅姑服说
华学泉
或问仪礼妇为舅姑齐衰期。何也。曰。先王之制礼。称情而立文。弗敢过也。弗敢不及也。至亲以期断。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期而除。礼之中。情之节也。孙为其祖父母期。至尊也。妇之于舅姑。其尊如孙之于祖斯已矣。子为母齐衰。母至亲也。妇之于舅姑。其亲如子之于母斯已矣。夫丧服非以为名也。必称其实焉。斩者。斩也。三年之丧如斩。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貌若苴。色容称其情也。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身病体羸。其哭也往而不返。其思慕而不得见也。若将从之。此人情之至极也。先王以为惟妻之于其夫。孝子之于其亲。其情尔矣。非可以责妇之于舅姑也。先王约人情之中而为之节。使之不敢过不敢不及。是故以期为断也。或曰。女子在室。为父母三年。出则降而期。以事父母者事舅姑。故降父母之服以服舅姑。使知舅姑之尊。所以专其情而不敢二也。曰。此后王改礼之意则然矣。先王之制礼不如是也。礼。女子适人而降其父期。传曰。不二斩也。不二斩者。不二天也。妇人之于其夫也。臣之于其君也。子之于其父也。三纲也。臣以君为天。子以父为天。妇人以夫为天。一也。臣为君服斩而为君之父母期。子为父服斩而为父之父母期。妻为夫服斩而为夫之父母期。称情而为之。弗可易也。且古之视斩也重。今之视斩也轻。古不二斩。虽以母之尊。不敢上同于天。而女子一适人则为之降其父以尊其夫。尊其夫。乌有不尊其夫之父母者。虽仅为之服齐衰期。而其情有隆焉者矣。后世易舅姑之齐衰而加之以斩。则于先王制服之意。所谓称情而为之文。有不可问者矣。
与友人论无服之殇书
卢文弨
承示所论无服之殇三条。其一条云。无服之殇。经不言其丧之节。传谓以日易月。乃以哭之日。易所应服之月。如期亲之殇。十三日卒哭。不识此十三日中。衣服冠缨何若。用凶则违礼。从吉则非情。文弨案吉凶相变。此十三日中。必非吉服可知。羔裘元冠。夫子不以吊。吊且必为之变。况此所殇者。固当为之服期者乎。经虽无文。或当如深衣练冠之制可也。文弨又以是推之。假如父若夫有丧未除。其为之子若妻者。既终丧。遂偃然纯采可乎。然则无服者。固不谓其皆可以吉服也。抑古之人施之有其等。其必由厚且重者。等而下之。以至于轻且薄者。亦不患其恝然不足以相及。否则于此何有焉。又一条云。古者士逾月而葬。其在期殇。十三日卒哭。必不葬以逾月。而不言其期。何也。文弨案葬可以月计。而不可以日计。日计则已蹙。谓夫天时人事之或有不齐者。不可以壹切也。然无服之殇。瓦棺而葬于园。事约而易举。必不葬以逾月。旬之内外可也。又一条云。延陵季子之子。死于齐。葬于嬴博之闲。韩文公葬女商南。既而归葬河阳之墓。夫二子皆习于礼者。今将奚从。文弨案季子殆有为为之也。以君命使。而以子之丧入。可乎哉。观其左袒。则用吉礼也。且既言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而又重谆然申之曰。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既不得以其丧归。故但冀魂气之得以随己而偕反。其惨痛之情。千载如见。今使无季子之事。而茕茕弱。死不得归骨于父母之邱陇。以生恕死。情何可安。然则当以文公为常法可也。瞽论如此。尚冀足下有以教之。幸甚。
答金理函论殇服书
吴定
曩学使选拔多士。仆以下殇子新死。未与试。议者喧然。辱足下赐书垂问。度仆必有说。意气肫诚。读之感泣。顾敢不吐其愚于知己之侧乎。昔先王体人哀戚之情而制丧礼。知人之痛。未有过于父子也。故成人之服。首列父母。殇服首举子女子子大功焉。诸侯无殇服。而独不降适子之殇。先王之意可知也。顾殇服皆详下殇子。独不着中殇者何也。先王以子有贤不肖。下殇去中殇一间。不忍以下殇子之服。尽杀中殇也。虚其文以听为父母者之自审而已。且夫礼者。贵师其意而通之者也。考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不从政。则在古不应选举在今不赴有司之试昭昭矣。昔嵇绍拜徐州刺史。以长子丧去职。是古人丧子不从政之验也。马融遭兄子丧。自劾归里。是兄子丧且不宜从政之验也。宋制。缌丧不得赴举。郭稹冒缌丧。为同辈所讼。遂殿三举。其制视古礼尤过之。由此观之。仆亦非无据矣。或谓国家之律。不制殇服。何得援往说以证乎。仆以为不然。国家虽未着殇服之文。固未有禁殇服之令也。自古师不制服。然汉李膺师事荀淑。淑卒。膺为尚书。自表师丧。明洪武既除期年奔丧之制。其后御史陈德文乞奔嫁母丧。许之。丧礼虽经屡变。而王者终不忍夺匹夫匹妇之情。所以教天下之慈孝于无已也。仆山中一儒生耳。因丧子偶不与有司之试。岂遽戾于大典哉。仆向无昆弟。先君子弃仆时。仆长子就傅他乡。茕茕苫块中。风雨冰雪之晨。疾痛之夕。惟此子与仆不相离也。且人之痛其子。惟贤明孝谨之子尤甚耳。仆之子虽不肖。然尝辱乡曲神童之誉。而事仆又左右无违。是以为父母者。但觉其贤。不知其不肖也。足下谓仆之痛何如哉。今者渴葬之土未干。言笑之声容未远。而顾汲汲与今进取之士竞得失。以求一己之荣。仆心何忍哉。昔者子夏哭子丧明。曾子责之。以其过也。若仆当学使试士之时。子之丧未踰月也。以三月不从政之文考之。仆之是非。一言以判矣。吁。吾闻天下有生相爱而死相遗者矣。未闻有厚其死而反薄其生者也。仆庸陋何足道。足下志士也。他日列百官。抚士庶。欲求礼教风行。彝伦雍睦。其必自丧礼始欤。
嫂叔无服说
万斯同
嫂叔无服之说。屡见于经。似无可疑矣。乃仪礼丧服记。又有夫之所为昆弟服妻降一等之语。则何也。郑氏于此条无注。贾氏亦不得其解。谓夫之诸祖父母见于缌麻章。夫之世叔父母见于大功章。夫之昆弟之子不降。嫂叔又无服。今言从夫降一等。记其不见者。当是夫之从母之类。噫。从母之类。而可称之为兄弟乎。既言兄弟。而可索之于兄弟之外乎。郑氏之不解。不能解也。贾氏以从母当之。不得已而强为之解也。然则何以解之。曰。此正嫂叔有服之明证也。丧服经。虽不言嫂叔之有服。亦未尝言嫂叔之无服。惟子夏作传。见经但言夫之祖父母世叔父母。而独不言昆弟。故问曰。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又自以母道妇道解之。记礼者。于经之所未及。往往见之于记。今记文具在。人无不以记之所言。与经之所言并信。何独此条之记不可信以为嫂叔之服乎。从上世以来。嫂叔原未尝有服制。至作仪礼之人。见其不可无服也。故不直笔之于经。而但附着之于记。以见后人之所补。而非先王之所制也。至大传所言名治之说。即引子夏之传。且细观其文。止言名之宜慎。而未尝言服之宜无。则亦不足以为无服之据。檀弓言子思之哭嫂为位。不言有服无服。然既已为位。安知其不有服也。惟奔丧篇。言无服而为位者惟嫂叔。此传闻异辞。但据丧服之经。而不据丧服之记耳。然虽言无服。而未始不言加麻。则亦深知无服之不可。而加麻以表其哀戚之情也。宁谓遂可以不服乎哉。或者曰。如子言则是服夫之兄弟大功矣。后世制为小功。议礼者犹以为非。而可以服大功乎。曰此所谓服。从服也。非正服也。凡从服者多于己无亲。如夫之君。夫之旧国君。族之宗子。彼于我何亲。而皆服之齐衰也。无亲于我者而可以服齐衰。与我同室者。独不可以服大功乎。然则何以必大功。曰凡从服例降一等。夫于姑姊妹大功。则妻为之小功。夫于兄弟期。则妻为之大功。此一定之礼也。且不观娣姒之服小功乎。夫于兄弟之妻大功。故妻降一等而小功。吾于服夫之姑姊妹娣姒小功。而知大功之服为一定而不可易也。独怪蒋济诸公。不能援此言以明嫂叔之有服。而但以娣姒妇为证。致人之有异论。使其执此以立说。则一言可以折诸人之角。又何待更端而决哉。唯成粲援此为证。可谓得其要领。而惜其语焉不详。而亦无以关诸儒之口也。然则推而远之之说可废乎。曰。此世儒附会之说也。先王之制礼。宁专为不肖者设哉。世之乱常渎伦之事。自非大不肖者必不至此也。欲为不肖者立防。而反废亲亲之纪。先王之所不为也。且彼之所为远嫌者。将由夫淫邪之人与虽无服制。岂能禁之。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虽有服制岂能乱焉。况所为远别者。亦当远之于生前。而不必远之于身后。当夫身没之后举家缟素。而吾独吉服于其间。曰。将以远嫌也。天下岂有此不情之人哉。此非吾之言。仪礼之言也。吾之言不可信。仪礼之言亦不可信乎。且此条而不作此解。将何以解之。纵有善辨者。恐不能别为之说矣。
叔嫂当服大功说
邵长蘅
檀弓曰。叔嫂之无服也。推而远之也。奔丧篇曰。无服而为位者惟叔嫂。后世议礼之家。遂为叔嫂无服。至贞观始制小功。至今因之。愚以为叔嫂无服之文。非古也。殆秦燔书籍。经有舛讹。而解经者之蔽也。先王制服也。父族九世三从。凡四十有八。母族凡四。妻族凡二。至于舅之妻。从母之夫。同爨皆为之缌。而嫂叔在一门之内。有相奉养之义。而无服纪之制。揆之礼经。不当如是之疏。凡人有嫂之丧。其父母为之服大功矣。其子为服齐衰期矣。其妻为服小功矣。单孑一身。立于父母妻子之闲。环顾衰麻。而己从吉服。饮酒食肉。晏然同于无丧之人。准之人情。不当如是之诡。抑又有不可解者。夫所谓推而远之者。非谓别嫌防微。为淫邪之人禁未然乎。呜呼。春秋之世。烝母夺妇。兄妹宣淫。凡后世所为内乱禽兽行之事。已无所不有。世变之极。岂由服制。若谓无服可以防淫。则五服俱应割绝。嫂叔何嫌。而龂龂然独为之防。何迂愚之甚也。且夫服之轻重。形之生杀分焉。故传曰。罪多而形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按律文亲族相奸。大功以上论死。而无服者。罪止于杖。若将以防嫌邪。则当引而重之。不当推而远之。引而重之。则亲亲也。推而远之。则途人也。欲为之防而反溃其防。有是理乎。故曰。嫂叔无服之文。非古也。经有舛讹。而解经者之蔽也。然则叔嫂当何服。曰。当服大功。按仪礼丧服记曰。夫之所为兄弟服。妻降一等。此嫂叔有服之明证也。然则何以知其大功。曰此从服也。凡从服例降一等。夫于姑姊妹大功。则妻为之小功。夫于兄弟期。则妻固应为之大功矣。且不观娣姒之服小功乎。夫于兄弟妻大功。故妻降一等而小功。此尤确然无疑者也。然则先儒何以不主其说。曰。郑氏贾氏。皆泥于檀弓奔丧之文者也。故郑氏于丧服记一条不敢解也。贾氏支离而为之解也。后儒又泥于郑贾而不敢异同其解也。戴记多汉儒语。而仪礼自是周代之书。与其信戴记。无宁信仪礼也。然则今制何以不大功而小功。曰当时贞观诸臣。但引同爨缌。而不知引丧服记之文。此不详考之过也。虽然。非余之臆说也。蒋济成粲袁准魏征颜师古诸人。皆已言之。程朱二子亦曰。后圣有作。须为制服。余尝诵说之云尔。嗟乎。古今异礼。制不相沿。故礼有变古而得中者。叔嫂之无服而有服也。母之易期而三年也。易齐而斩也。殡而不涂也。重易而帛也。庶人之祭三代也。虽百世遵之可也。周公复生。讵能轻议哉。
嫂叔无服议
毛岳生
昔先王制服。三年之丧。由人心之不忍而节焉。其它尊卑隆杀。则皆缘义而推。由名而加者也。义无可推。名无从加。则无服矣。礼大传曰。同姓从宗。异姓主名又曰。名著而男女有别。是故嫂叔之无服也。为慎于名也。无母妇之名。而为母妇之服。是甚悖于义而紊其序焉。此先王主名而别男女之道也。而后人必论为有服者。彼既不察名之二义。又以传言无服。而丧服记则曰夫之所为兄弟服妻降一等。文与传乖异。而记恒记经不备。是知古非无服。谓宜服大功。后唐定服小功不废。殊不知记云夫之所为兄弟服。犹曰夫之所为小功服。举兄弟以着其目而明其降。不专以属兄弟。然记不曰小功何也。大功小功。有成人未成人之异。而服因有受与无受。曰小功。惧其无差别。故不曰小功。而曰兄弟服。非以云嫂叔服也。然何以知非昆弟而决为小功。昆弟之服。已具于经。而夫之昆弟无服。传固言矣。记之传曰。何如则可谓之兄弟。传曰。小功以下为兄弟。言远兄弟自小功始也。曾祖父母正服小功。而经列齐衰三月。传曰。何以齐衰三月也。小功。兄弟之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则此兄弟小功必矣。康成曰。兄弟犹言族亲也。所以谓之族亲者。记云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与兄弟居加一等。大功以上。则义固亲。服已重不可加。故传解曰。小功下。而记他云兄弟皆小功。族亲所容者广。因举以释其疑而通其义。不然。记云兄弟服亦缌类。则降又何等。而妇人又礼不袒焉。是故他经言兄弟。固不举属小功。然传各有义。此谓小功决也。由是言之。期亲昆弟妻无服。至于小功。而从为之缌。先王制服。必不若是无等矣。又丧服自君父外。不曰某为某。则曰为某。繁列名称。以次其类。嫂叔果有服矣。此当云夫之为兄弟服。不当云所为也。所为云者。所为如是之服也。且记前云。君之所为兄弟服。室老降一等。公士大夫。降其旁亲。自期以下。不独昆弟。大功章云。大夫。大夫公之昆弟为从父昆弟庶孙姑姊妹女子子适士者是也。此独云兄弟何邪。若然。凡记云所为兄弟服。举兄弟以着其目而明其降。不专以属兄弟。又其易明者也。夫记不与传殊。而必欲执记以违传。用苟背于经。是岂为知礼哉。然魏蒋济论嫂叔之服。误据娣姒妇文。时固辨其非而正其失。至晋成粲援记为典。粲固不考记义。苟说又辄放逸。不曰夫之所为兄弟服。而曰夫为兄弟服。妻降一等。自晋及今。鲜有言者。则以不维记云所为之义。又不察兄弟谓小功。其所称遗异。无词辟之故焉。然则嫂叔无服信矣。而人果幼失父母。生长于嫂。嫂之鞠养。情若所生。如魏征云者。亦忍而无服乎。又退之服期非乎。夫先王制礼。不逆人情。独嫂之尊而无者。以为使叔期。则疑于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功小功。则疑于父母为子长妇庶妇之丧。举窒于名。而不顺乎情。至若无母之实。有母之名。礼犹服乳母缌。岂有恩实同母而服至缺于三月。然而不言者。以非恒见。又后可缘义起也。是故为嫂服。必如退之嫂者乃可。不若是。则惟无服以昭其别。且魏征所议小功。欲尊其嫂而报之德。而使嫂反屈于已服之之名。又使凡为叔者。皆袭以行。以是为畔于礼而不可耳。虽然君子临丧则哀。而礼又有同爨之缌。吊伤之节。至嫂之丧正降报服室从而变。而独无易于故。固情不安而义弗忍焉。檀弓曰。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奔丧篇曰。无服而为位者。惟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康成解谓吊服加麻袒免为位哭也。又谓兄公于弟之妻。则不能也。而吴射慈断加麻日数。以为大殓及殡而除。是凡嫂叔之丧。相为吊服加麻。逮殡而除。戚与敬见。而又无嫌于名。君子其或有取焉者矣。或曰。曾子曰。小功而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疑为位皆有服。且记云云。康成不言。而贾公彦又释为从母类。果若所云。则近世经师之说。为胜于古也。夫丧有主人之位。有宾位。宾不闻有丧无服为位。固记之文也。康成不言。以其义明。又兄弟谓小功也。若贾氏则不得其解而曲为说。然固知其为小功类矣。后人解经。或过前人。服问之外兄弟。郑氏举小功服之外。祖父母与从母。则阎君若璩不为无说焉。惟戴君震谓昆弟兄弟异义。古人昆弟不言兄弟。兄弟则举其远者。此固执于传而不可通耳。夫服纪重轻。非圣人不能断。而君子议礼。不由先王之制。而考传记文义之着。徒为烦说以淆于理。则吾见其昧于礼而无适从焉。故择论说作此议云。
父妾无子服制义
刘榛
予甥侯方至。丧其父无子之妾徐氏者。问礼于徐子迩黄恭士宋子介山及予。迩黄据吕司寇四礼疑曰。母之名。生于父。不生于子。有子与否。皆庶母也。当服期。方至难之。迩黄坚其议。予既寡闻见。不足以言礼。而迩黄又长者。不敢与面争。因退而议曰。母之名生于父。不生于子。似也。然考之仪礼。缌麻三月曰士为庶母。注曰。士为有子者服缌。无子则已。朱子家礼祖之曰。士为庶母缌麻。谓父妾之有子者也。明制改服期。会典八母图曰。父有子妾。 本朝律曰。父妾无子。不得以母称。盖谓有子始得正乎母之名。为其子之母者。斯嫡子众子因而庶母焉耳。是母之名虽生于父。而所以得母之名。则实由乎其子也。无子。则何母之有。丧服小记曰。士妾有子者而为之缌。无子则已。夫妾必有子者服缌。则父妾必有子者服期。义愈明也。无子者不足以当君之缌。则无子者必不足以当嫡子众子之期。义愈明也。或曰。妾为君斩矣。为君之父母期矣。为女君与嫡子众子皆期矣。未尝别有子无子也。而报之者则否。于人情安乎。予曰。大夫于贵妾。不问子之有无皆服缌。可知此乃圣人所以抑其贱。而尤防夫宠溺者之得以行其私也。是故以有子为断礼。固非施报之常情所能齐矣。或曰。徐氏有子而殇。非已正乎母之名者欤。予曰。子未下殇而殀。安在其为有子也。譬如王公贵人。既削其籍矣。仍得以王公之礼葬之乎。或曰。君子过于厚。即不可期降焉者。不可以义起欤。予曰。先王制礼。正名而定分。必使过者俯而就。不至者跂而及。盖曰不容有自行其意者。人各自行其意。乱孰甚焉。或曰。吕司寇之疑也非乎。予曰。谓之疑。阙焉可尔。夫必有子而后为服者。本于经。着于律。天下古今之所共由。以一人之疑而遽废焉。敢乎哉。或曰。徐氏之节可敬也。卒无容以少厚乎。予曰。厚其敛葬可也。礼为出母嫁母齐衰杖期。而为父后者无服。心丧而已。夫心丧云者。本无服而不忍已于心。不忍已于心。而终不容为之服。故孔子之丧颜渊子路也。若丧子而无服。孔子没。诸弟子亦若丧父而无服。以此例之。若丧庶母而无服。而心丧以终其月焉。亦足以报徐氏矣。顾可轻为服乎哉。
妾服议
陈祖范
古今服制不同。大都后加隆于前。如父在为母期。礼也。唐父在亦三年。明又升为斩衰。嫂叔无服。礼也。唐加小功。从母小功而舅缌麻。唐改舅为小功。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明制则斩衰三年。士为庶母缌。明制则杖期。其古礼有服而后直去之者。仪礼云。贵妾缌。丧服小记云。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已。后代不问有子无子皆无服。窃以理与势权之有难安者四焉。明以来妾母之服。一如正适。子于其母。既全不厌降。而抗卑于尊。夫于子之母。又自尊而厌卑已甚。彼此何不相顾也。此一不安也。正妻若无子。妾有子。方藉妾子以承宗祀。而恝然于其母之丧。二不安也。或女君亡而妾摄职。生用其劳。殁曾不得比于同爨之缌。三不安也。服有报。妾为君斩衰三年。君为妾乃吝三月之报。四不安也。岂以人情多溺于私爱。以妾为妻。故矫枉不嫌于过正与。要不若古礼之为当矣。
答王山史书
顾炎武
仲复之言。自是寻常之见。虽然何辱之有。小星江汜。圣人列之召南。而纪叔姬笔于春秋矣。或谓古人媵者皆侄娣。与今人不同。诚然。然记曰。父母有婢子。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夫爱且然。而况五十余年之节行乎。使乡党之人。谓诸母之为尊公媵者。其位也。其取重于后人。而为之受吊者。其德也。易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诸母当之矣。君子以广大之心。而裁物制事。当不尽以仲复之言为然。将葬。当以一牲。告于尊公先生。而请启土。及墓。自西上。不敢当中道。既窆。再告而后反。其反也。虞于别室。设座。不立主。期而焚之。先祖有二妾。炎武所逮事。其亡也葬之域外。此固江南士大夫家之成例。而亦周官冢人或前或后之遗法也。今诸母之丧。为位受吊。加于常仪。以报其五十余年之苦节。足矣。若遂欲祔之同穴。进列于左右之次。窃以为非。宜追惟生时实命不同莫敢当夕之情。与夫今日葬之以礼。没身敬之。不衰不义。固不待宋仲几鲁宗人衅夏之对也。谨复。
师服议
万斯同
檀弓曰。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夫子之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吾读礼至此。窃叹记礼者之失言也。夫父之服子以期。为宗子为长子三年。其余则长子与众子均齐衰期年。子之服父以斩。若是乎父之为子。与子之为父。其礼原有不同也。夫子之于门人。可以无服。而门人之于夫子。亦可以无服乎。倘谓师不服弟。而弟亦可不服师。则父服子以期者。子亦将服之以期乎。愚谓情若父子。可也。因师无服而弟亦无服。则不可也。礼又言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夫丧莫重夫首绖。既加绖。则必用素弁矣。既素弁。则必用疑衰矣。凡此非丧服而何。而何以云无服也。孟子亦言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相向而哭。彼三年之中。既聚于庐内。岂以吉服相对乎。知其必有服无疑也。而子贡乃更筑室。独居三年始返。彼隆于师谊如此。岂肯创为无服之说。以薄待其师邪。愚谓丧父无服之言。必记礼者失其真。而非子贡实有是言也。乃自檀弓载此说。后之论师服者。率以此为据。纷纷之论。皆谓师不当制服。则皆此说有以启之也。夫朋友麻之文。载在仪礼。圣门弟子。岂有不知之者。而谓其待夫子反不若朋友哉。吾固以为非子贡言之也。
顾大韶放言七十子之事孔子也若事父其丧孔子也若丧父而无服矣然而终不能为服者何也惧启后世之争也使丧服有师弟之条则世所谓句读之师百工技艺之师以市井为心交易为道者将安所置之邪故圣人浑之而教之心丧焉夫曰心丧则其事之如父也与视之如市人也乌乎知之亦惟其心焉知之而已夫朋友亦犹是也
师制服议
杭世骏
自檀弓心丧之制定。于是门人之于夫子。若丧父而无服。然犹居则绖。汉夏侯胜死。窦太后为制服以答师傅之恩。而东汉风俗。遂为制杖。同之于父。甚且有表师丧而去官。延笃孔昱李膺见范史宣度见风俗通刘焉王朗见三国志其较著者也。而应劭尝讥之。至晋定新礼。从挚虞之议。谓浅教之师。暂学之徒。不可皆为之服。或有废兴。悔吝生焉。于是无服之制。相沿至今。未之有易。杭子曰。甚乎虞之教人以薄也。师者。匠成我以进德修业者也。于其死而等诸涂之人。在人情为寡恩。在礼制为阙典。浅教之师。暂学之徒。以之几圣学。较儒术。固不可同日语。然向者既有北面之义。民生于三而事如一。教不同而伦则同。为制服。以厚俗也。若谓其浅教暂学。而豫申废兴悔吝之说。浇季末俗。将遂有逆师畔教。借口实于挚虞之议。而传道受业解惑之儒。竟至甘受菲薄。而莫能以师道自立者。故吾之议。谓师死不可以不制服。其制奈何。吊服加麻。三月除之。此魏王肃郑称之礼也。吊服加麻。既葬除之。此宋庾蔚之之礼也。礼大夫三月而葬。士踰月而葬。春秋疏云。踰月亦三月也。此五服之缌也。其服奈何。朱子之丧门人。用缌麻深衣而布缘。何北山之丧。王鲁斋定议元冠端武加帛。深衣布带加葛绖履。金仁山易之为元冠加帛绖带方履。今可仿其意而变通之。元冠绖带可也。三月不宴。不听乐。三年心丧。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陈直 校证
清·李西沤
宋·高似孙
宋·沮渠京声
清·李雨堂
宋·余允文
明·李士材
战国魏·李悝
吴航野客
(越)范蠡
清·朱祖谋
宋·胡宏
唐·陆元朗
汉·王充
(宋)真山民撰
清·龙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