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兵政十二塞防下


  平定准噶尔附论 
赵翼

臣既摘平朔漠方略。然自策妄阿拉布坦渐强。继以噶尔丹策零。世济其恶。我西北两路。又常驻重兵。备堵剿。迨额尔德尼招之捷。敌始乞和。我  皇上御极。与之定边界。并许其通市易。寝兵不用。然聘使往来。犹用钧礼。未得臣服之也。乾隆二十年以后。用兵戡定。乃尽扫除之。由今日事后观之。固共晓然于天意。而当用兵之始。固莫测果何如也。惟  皇上见事机可乘。遂举全力以应之。事机可乘即天也。可乘而即乘之。即所谓后天而奉天时。是以成功若此之易也。然是时。我  皇上敬事慎谋。正未尝稍有易视之意。每军报至。应机指示。必揭要领。或数百言数千言。军机大臣承  旨。出授司员属草。率至腕脱。或军报到以夜分。则预饬内监。虽 寝必奏。迨军机大臣得信。入直庐。  上已披衣览毕。召聆旨矣。撰拟缮写。动至一二十刻。  上犹炳烛待阅。不稍假寐。或一二日无军报。则延望不释。盖五年中如一日也。军邮万余里。文报往返动需月余。故凡数月后应办之事。皆预筹及之。闻阿逆有异志。即驰谕军营。遮获其妻子。使不得遁。迨阿逆遣人至。已迟半日矣。兆惠之赴回部也。赖  上预调兵在途。故黑水营之围得及时赴援。不然则事未可知也。此特举一二端。其它可类推矣。领兵者奏事。大率藏短露长。  上即其所奏。勇怯勤惰。分别功过。信赏必罚。有罪则亲贵如色布腾巴尔珠尔黜革不少贷。有功则疏贱如高天喜。由守备不半载擢至总兵。是以人人效命。有进无退。成此大功。尝观士庶之家。其主者庀家事早作夜思。不自暇逸。未有不大其门户。寖昌以炽。况  圣天子以聪明天亶之资。顺天心。仗国力。本健行无息之精神。运旁烛无遗之筹略。事半功倍。固早在烛照数计中。而非恃天幸以集事也。然则功不虚立。事不幸成。有如是之  神圣。乃有如是之功勋。历观史册。汉唐以来。何代可以比隆也哉。臣昔直军机处。正当平定准夷回部之时。睹记最为亲切。兹撮叙方略。益得印证。故所记较详赡。庶不徒铺述麤近云。

  与鄂张两相国论西兵书 
方苞

苞闻出位之谋。先圣所戒。然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周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王与三公六卿以进而问焉。以食土之毛。皆有忠君爱国之心。而询于刍荛。所以尽天下之耳目思虑。以广忠益也。而士之义。又与庶人异。学先圣之道。仁义根于心。视民之病。如吾兄弟之有颠连焉。视国之疵。犹吾父母之有疾痛焉。故先王之制。使士传民语。则己所欲言。得自达于君。或因公卿大夫以达。可知矣。荀卿论将以为事莫大于无悔。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往岁西师坐失机宜。而可悔者多矣。主将之不能料敌合变。偏裨之中。亦无卓鸷而能应猝者。具见矣。苟非吾  君吾相。先定其规模。以固根本。而徐俟孽贼之瑕衅。则异日之悔。且有不止于是者。苞荷  两朝  圣主如天之恩。辱两相国知爱。不以众人相视。且有故旧之情。过越寻常之义。苟知而不言。是伤仁而愆义。故敢冒陈其大体。惟详择焉。 一古者守在边塞。而 本朝之守在四十八家。故谓策旺小丑。无事诛锄。皆愚儒也。悬军深入。士马力竭。彼更迁徙鸟举。则我师不战而自屈。且山谷阻深。径路盘互。设以偏师截我辎重。其害将不止于无功。此有心者所同知。有口者所共言。无俟苞之渎告也。苞所虑者。守非其法。与无守等。且将为 国宿忧。而别生瑕衅耳。古之制驭戎狄者。必设间示弱。诱使深入。而后能一举而踣之。姑勿远引。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惟诱至昭木多。故西师得而要击之也。往年之事。苟主将好谋。偏裨材武。用昔人易将减之法。设伏警备。而大创之。则其气夺。其谋沮矣。即来寇者他部。使孽贼闻之。亦足以折其奸心。明者不悼往事。苟能惩此而定兵谋。易前辙。未必非我 国之福也。军志曰。攻不足者守有余。今若易攻而为守。则用其兵之十三。用其财之十五。而泰然矣。十取其三则兵精。以财之五养兵之三。则士宿饱而能力战。贼不至。则以休吾力。而尽之于沟树垒屯。贼至。则以逸待劳。以锐击罢。既得人和。又乘地利。可使匹马只轮不返。是谓 庙谟精神可以折冲者也。 一自孽贼跳梁。   先帝命设守于阿尔太。以护西北旧属诸部。设守于巴里坤。以镇青海新附诸部。近闻大军所驻。过此各千余里。按以兵法。急宜撤还故地。盖以言进剿。则去贼界尚远。而马力既竭之后。挽输倍难。所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也。迩来变计。粮至察汉溲儿交替。更易车马转运到军。其地之人。甚以为苦。恐亦未可长久。以言设守。则我军撤回千余里。贼若来寇。亦更远千余里。其力愈疲。其心愈孤。而我师得还久驻之地。众心安定。气势自倍。去大军百里。各设左右翼。驻以偏师。为角犄之势。并筑城堡。城堡之外为濠垒再重。可树则树之。近泉则沟之。濠外错设梅花坑。及品字坑。贼至则所寇之地固守。而两军各出勇士。每夜更番篝火。以炮击其营。使贼惊起。则速归本军。夜再三至。贼昼夜不得休息。兼旬之内。未有不遁者矣。待其将遁。而或截其归途。或冲其肘腋。内外夹攻。不尽歼。必大创矣。此所谓帝王之兵。以全取胜者也。 一兵不在多而在精。况远戍荒徼。势不能多。但使将得其人。士皆壮猛。衣粮倍加。乐佚轻战。则一可当十。假而饥寒羸怯。虽多无益。且虑心怨气馁。临敌恐骇。一队奔溃。合军摇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阿尔太之地。山盘纡。径路回互。我军设守。则形势可据。贼欲来寇。则顾盼恫疑。又喀尔喀诸部。与彼世仇。而托我宇下。便于征调。大军五千人。左右翼各二千人足矣。巴里坤地势平旷。饷道少近。大军可万人。左右翼四五千人足矣。以情势揆之。大军所驻。贼必不敢再窥。主阃外者不徒尚健勇。必得有文武材略识大体者。驻阿尔太。则于西北旧属诸部千里之内。其酋长之智愚。卒伍之勇怯。必周知之。尝试剂度而勤抚驭。俾缓急能为我用。驻巴里坤。则于青海诸部及近边杂番。必开以威信。使知作慝则势必翦除。顺服则永得安集。而又严关塞互市之禁。使其贵贱男女日用必需之物。非诚附于我。将不可得。则孽贼之党日披。而我军之势愈壮矣。

一塞外凡有山之地。其旁即可耕种。又民物所聚。则天地之气应之而燠。热河风气早寒。及   圣祖皇帝每岁驻 跸。农商辐辏。遂与内地无异。山腰侧。皆宜四种百蔬。其明效也。阿尔太山谷回互。最宜屯田。巴里坤虽无高山大陵。尚有平冈小阜。傍近土鲁番之地。水泉皆热。颇宜稻。况无山之地。但能筑短垣。高至寻丈。蔽遮西北疾风。以护新生弱植之苗。即可有获。但人情习于偷惰。而官吏视为具文。故未得其效。凡利之所在。人皆贲育。宜着功令。应募之兵。除例给衣粮外。但能力耕有获。岁终加赏。以多寡为差。所收高粱菽麦。可充军食者。官出倍价以籴之。其余蔬谷。听其以土性所宜。自畜犬豕鸡鹜。官吏将校有敢侵矣强丐者。豪发以上。必加重典。如此。则贫者襁负而至。并力争时。而土利可博矣。数年之后。屯积既饶。馈饷可减。又关中沃野千里。古称上腴。加以河流可资灌溉。故其土人称水田百亩。可当旱田五百亩。值岁旱荒。且胜一二千亩。闻郑白二渠。及宁灵凉肃旧兴水田外。如终南沿山州县。与凤翔之岐山宝鸡。甘州之秦凉洮岷。山泉川浸。可引灌溉甚众。但创始疏凿。非民力所能任。若设专司。择能吏。依山濒河。所在相度。发 国帑。就农隙。为民通渠引泉。则水利可倍。关中粟多。然后增价招商。而渐致之塞上。塞上粟多。则转运军前。较之挽输于他省。劳费减半。此似费而实省。暂劳而久逸之术也。 一自古制驭羌戎。惟恃茶丝布泉铜铁诸物。闻西北诸部。惟策旺绝远。不仰给于中国。其余蒙古杂番。非此无以为养生送死之具。年羹尧领川陕。所以能使战士尽力。而民不困于供亿者。徒以私人贩茶布于诸番。所获不訾耳。古者欲责边将成功。必使大饶于财。盖不饶于财。无以养奇策之士。则不足于谋。无以恤战士。则难作其气。不能厚待雄毅过人之士。则不能责其临敌奋死以为倡。纵间谍钩敌情。非有重赏深恩。能使出入死地而不贰乎。今出奇计。宜禁一切出口之货。而立四市。西北诸部。则立市于阿尔太。青海诸部及杂番。则立市于巴里坤。纵商贾转货而官司之。非归附 本朝者。不许互市。则近我诸小部。不招而自来。不约而自固矣。其东北旧属诸部。则立市于东边。西南徼外诸部。则立市于四川云南边界。皆计来市诸部人口众寡而量出之。毋使多取而转贩。阿尔太巴里坤所立军市。即以其税赐主将偏裨。使缮戎器。厚养战士。所谓事一而两得者也。所虑道理踔远。途多侵盗。商旅不前。则仍于山陕沿边。酌立二市。而岁拨三边市税以赐两军。各数十万金。然后诸用不匮。但设立税格。宁轻毋重。严饬司市。宁宽毋刻。但使商贾争趋。番戎总至。所获自赢。从来司关严刻则商旅裹足。正税难充。宽恕则远近争凑。转得奇羡。此恒物之大情。不可不察也。

一管子曰。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此言壅蔽之伤国也。凡事皆然。况行师万里之外。使士出入死地。而军情不得上达。可乎。李牧守赵边。市租皆输幕府。日击数牛以飨战士。所以守不可摇。而战则大克也。往年进剿。士众日不再食。饥羸疾困。凡解衣粮军器火药归自军前者。言人人同。而主将不以上闻。其后我  皇上明目达聪。量增口粮。而犹未能尽饱也。春夏之交。阿尔太军前马惊逸。卒伍饥死以千数。皆云五六千言人人同。而未闻主将之入告也。西北诸部。惟丹津王效忠 本朝。而诸部转深嫉之。喀尔喀彻臣汗部曲六百余骑。自军前背主溃回丹津王部落。残杀妇孺。掠牛马。不能尽驱者犹刺伤之。诸部坐视不救。听其从容载妻子件物远扬。则众情居可知矣。而自军前来者。私语亲故。皆忧形于色。及至公所。则言四十八家乐从征调。人情如此。凡事可以类推。陕西承办军需。十七年矣。往年造车买骡。民间所费。逾官价六七倍不等。我  皇上得尽闻乎。犹赖  圣明。屡蠲田租。故民力虽竭。而心犹能谅。苟旷日持久。劳费不息。或遇水旱。实可寒心。盖壅蔽者凡事之大患。而军情尤甚。此弊不除。虽有深谋至计。无所用之。二公必切言于  上。凡先事蒙蔽而事后败露。或访闻得实者。必置一二人于重典。且遣文臣有器识者为参军。得遇要事陈奏与主将副将参相制。然后情实得闻。而措注可无误也。 昔唐太宗元世祖皆百战而得天下。智如神。将良士武。师行有律。异代莫及焉。太宗之征高丽。世祖之征日本。或土壤相接。或舟楫可通。然且殚力竭财。挠顿无功。以成大悔。徒以攻守之势殊。客主劳逸之情异耳。苞于西域山川形势。及军中情事。未得备闻。第就所传一二。以意揣度。自多未中。然循数推理。断可信者。则攻守之本计也。苟欲刻期进剿。穷其巢穴。则形势甚难。恐未能必达。昔年额伦特之事。可为明鉴。若未能必达。而更悬军深入。运饷倍艰。经年累岁。无伤于贼之毫末。而我已重困。万一四十八家心离于征调。秦民力竭于征输。诸番窥伺。别生事端。何以善后。即今众口嗷嗷。皆深望二公之能转移。而或无由自达。或可以达而不肯言。苞卧病两月。气息厌厌。自念生世几何。而愔默自便。则愧负此心。故于伏枕呻吟之隙。日记数语。涉猎而后其粗具。欲藉手于二公。以报  两朝  圣主如天之德。而亦以答二公夙昔知爱之深。惟鉴其诚恕其愚直而审听之。

  陈沙州夷务疏雍正四年 
陕西西安总兵潘之善

查阅川陕总督臣岳锺琪条奏安西事宜内。如移筑城池。安设官兵。以及屯田安户等件。无非慎重边防。规模宏远。至详且备。只为地方起见。不暇计及费用钱粮之多寡也。臣到任伊始。凡臣标各营。及所属地方事宜。虽未能周知。而略观其大概。有应费钱粮者。有应减省钱粮者。有费钱粮甚多。而于地方恐无裨益者。有费钱粮无几。而实于地方大有功效者。臣今逐一酌量。其于地方事宜有可以设法措置者。臣当以钱粮为重。而断不肯耗费于无用之地。若地方及营伍事宜。有必用钱粮始得宁谧者。臣又以地方为重。而断不敢博节省之名。臣陆续相机斟酌。俟有确见。容臣咨商督提二臣。会疏请  旨。以便遵行。至口外地方辽阔。隘口最多。若不预设卡路。保无贼夷乘虚窥伺。少有疏虞。关系非轻。臣查本年七月初六日。靖逆将军富宁安。因大兵撤回。饬行驻防哈密副将等。已设新旧卡路。大小共八处。罔不星罗棋布。哨探紧严矣。惟是沙州之西南。伊孙插汉赤落兔并插汉乌素脑儿。去西宁拨住索诺木达什所住之柴达木。约有千里。其间并无夷人住牧。游巡卡路。臣思此二处。最为险要。若不防范。新设之地。俱无接应矣。再查沙州去伊孙插汉赤落兔口。并麻鞋戈壁口。八百余里。实系策妄贼人偷来要路。况今又值隆冬。戈壁正是落雪之时。诚恐夷人乘隙前来。有失堵御。因先饬令沙州驻防游击。派兵六十名。前往哨探踪迹。沿途暂目兵。安设台站。以备传递紧急之信。又查沙州东南四百余里。地名插汉乌素脑儿。哨探阿罗衣且并麻鞋盐池戈壁二口。接连柴达木来路。又东行三百余里。系乌喇打班空阔地方。亦是柴达木来路。恐有贼夷潜藏。臣亦派本标官兵五十名。前去哨探。臣愚又以阿鲁巴鲁固。及色尔腾二处。应安住牧熟夷三百家。西哨伊孙插汉赤落兔。南哨麻鞋戈壁口。自此至彼。相去不过四百里。易于更番巡探。又插汉乌素脑儿并乌喇打班二处。应安住牧熟夷三百家。西南哨阿罗衣且。麻鞋戈壁口。南哨盐池戈壁口。接连柴达木地方路口。东哨乌喇打班口外。如此则熟夷哨探于外。官兵接应于内。少有声色。递相传报。首尾接应。一举可擒。此无事则以夷防夷。而有事则以夷攻夷之道也。

  议防逃人妄传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窃臣仰荷  圣恩。令将议政所奏之事。钞发示臣。臣奉到部文数件之内。见有吴量海降人和罗尔迈等逃去一事。稍有关系。谨就臣庸下之见。仰陈  圣听。臣以为来降之吴量海人等。该管之人。理宜小心详密照管。何可令其逃去。但令业已逃去。就事论事。正可因此愈使知  圣度之广大。  圣恩之高厚。和罗尔迈等。若在外邦。愈增其思恋仰慕之怀。若其回来。愈增其坚定归依之志。且使内外部落闻之。无不倾心向化。臣愚昧之见以为。示以有之不为多。无之不为少。既去则置之。能来仍养之。厚抚其不逃者。感愧其逃者。谅他国断不能如我  皇上天地父母之养人。略迟其时日。伊等必大悔大想。又愧又慕。是因此一逃。更显我  皇上至仁至诚。愈有以系属远人之心。无思不服矣。又臣前运米。曾经推河内外之地。彼时我大兵袭击深入。喀尔喀札萨克等。各令所属之人。移近居住。暗云袭击之师失利。密探细究。其语从安住推河一带之厄鲁特部人遥传而来。又和托海吴量海之马。厄鲁特部人多有之。以与之往来贸易故也。此种人。既好谣传。又相往来。似宜密防其妄传。但此处关系甚重。恐致厄鲁特不安。臣系揣拟之见。不敢以为的确。不敢以为可行。因系所见。谨缮折密奏。伏乞  睿鉴。

  陈嘉峪关外情形疏乾隆三十七年 
陕甘总督文绶

臣钦奉  上谕。前赴斋尔等处地方。赏赉投诚之土尔扈特人等。于八月十五日出嘉峪关。由安西至哈密。九月二十六日过南山口。由东达巴松树塘奎苏石人子而抵巴里坤。时当秋成之后。城州禾稼盈畴。天时地利人和大有等渠。屯田甚广。颇为丰美。城关内外。户铺面。比栉而居。商贾毕集。晋民尤多。臣心谘访。其商贾中之有资本者。已多认地开垦。其艺业佣工穷民。因乏生理资本。未经呈垦。而该处地广粮贱。谋生甚易。故各处民人。相率而来。日益辏集。又西行。自苏吉助巴尔乌图水噶顺沟大石头而抵三泉子。计程约六百里。地多戈壁。可垦之地甚少。因系往西大路。经前督臣明山奏明。派兵酌建店房。以便商贾往来栖宿。现在办理。行旅称便。又西行。即木垒河东西吉尔玛泰奇台东西格根吉布库更格尔等处。南面一带。山如屏障。自春入夏。积雪消融。近山各处。渠水充足。向设八屯。自乾隆三十一年以来。招民垦出良田三万四千余亩。又木垒一带。英格布喇及东中西泉等处。商民种地数千余亩。又奇台东格根吉布库官兵屯田万有余亩。内地商贾艺业民人。俱前往趁食。聚集不少。而该地屯田民人。生齿繁衍。扶老携幼。景象括熙。此巴里坤所属地方。户民蕃庶情形也。又西行。即吉木萨地方。隶于乌鲁木齐所属三台紫泥泉子特纳格尔。而抵乌鲁木齐。天气和暖。地土肥美。营屯地亩。日以开辟。兵民众多。商贾辐辏。比之巴里坤城内。更为殷繁。又西行。即昌吉瑚图壁玛那斯等处。其地肥水饶。商贾众多。计与乌鲁木齐相似。约计乌鲁木齐所属。连年在外招募户民。及内地送往户民。共垦有营屯田地三十余万亩。颇为殷足。年来往彼贸易之民。日益众多。是以乌鲁木齐特讷格尔等处商民。请移眷来屯。业经乌鲁木齐大臣巴彦弼等奏明。于上冬搬移在案。臣查其所搬父兄子弟。计共八百余口。此外在彼乐业垦田。及佣工艺业之人。连年生聚。日益众多。即在彼为民遣犯。亦无不各安耕凿。积蓄成家。此乌鲁木齐所属地方饶裕情形也。臣往来新疆。时遇负担之民。出外趁工佣食。询之。据称新疆地广粮贱。佣工一月。可得银一二两。积蓄稍多。自请移家。诚如  圣谕。关外屯政日丰。所在皆成乐土。小民知利之所在。无不争先往赴。久而相安成习。邀朋携侣。熙攘往来。各自适其谋生之乐。  圣主筹虑边氓生计。烛照无遗。洵有如臣途次往来所见者。臣于彼时体察地利。咨询民情。知该处水饶地肥。洵属无穷乐利。惟是屯田虽已广辟。而余地犹未尽垦。泉源虽已疏浚。而沟洫犹未尽开。欲期地无弃攘。民无遗利。必须于内外各处并行招募。除内地贫民。照前劝谕。令其自行前往。其在外之民。目击屯田丰美。或因资本不敷。或因人地生疏。未免迁延观望。令若不拘人数多寡。一经具呈。即便随时指地给垦。借给牛具籽种。俾无守候之劳。自更乐于从事。将见生聚益繁。而地利大兴。营屯增广。而兵威愈壮。自可酌添郡县。以广久远之规。臣以身履其地。目击情形。谨谬抒管见。敬为我  皇上陈之。

一新疆各屯。商贾佣工艺业民人甚多。应请就近招徕垦种也。查巴里坤木垒奇台吉木萨特讷格尔乌鲁木齐昌吉图玛那斯一带。年来商贾贸易佣工艺业民人日多一日。富者出资雇工。尽力承垦。即为己业。贫者照例每户给地三十亩。接济口粮。并给农具籽种。酌借马房银两。俾得安心力田。则目前既可资以餬口。而将来并得藉以成家。诚如  圣谕。彼亦何惮而不为。应请饬令各该道厅。将在外商贾富户。及无业贫民。并户民子弟之成立者。随时劝导。因地招徕。则就近招民。既免远道解送之劳。并节虚糜 国帑。而在外流寓贸迁之人。亦得安居乐业。悉成土著。其呈垦地亩。照新疆户民成例。六年升科。每亩纳细粮八升。其借给口粮马房价银。亦照例俟生计就绪后。分年完项。则民力既纾。地利益广矣。

一新疆可耕地亩。应指明地名。广为晓示。以便农民往垦也。查新疆二万余里。地方辽阔。何处有可垦之地。必须指明地名。开载道里。以便前往。臣前于上年署理督篆任内。咨查新疆。嗣准乌鲁木齐大臣巴彦弼明山等咨覆。玛那斯城南一带。地肥水足。有地二万余亩。瑚图壁城西北二十余里。约计有可垦地六千余亩。可敷六百户耕种。又据巴里坤总兵存太。安西道钱鋆。详称巴里坤城外。及西大大泉。并东西石人子沙山子奎苏。共有可垦地五千九百余亩。可安民一百余户等语。应请饬令内外各地方官。广行晓谕。令无业之民。自行前往呈垦。照例借给屋价牛具籽种。以广地利。此外续有查出水泉地亩。再令照前移明。内外晓示。如此。则民知趋向。呈垦亦为便易矣。

一嘉峪关本属内地。应请每日晨开酉闭。以便农民商贾。前往关外广辟田畴也。查嘉峪关旧例。每日将关门常闭。惟是有人出关。验照方得放行。今仰赖  圣威覃被。嘉峪关外。拓地二万余里。安西以外。设官安营。星罗碁布。无异内地矣。乃关吏循照旧例。仍行常闭。凡有经过者。俱查验年貌。询明姓名。注册。方得开关放行。不免守候稽延之累。在关外立业垦田者。既愿招致亲朋。内地无田可种者。亦颇相携出门。乃皆阻于一关。未免趄不前。应请饬令该地方文武各官。嗣后将嘉峪关每日晨开酉闭。进关者仍行盘诘。出关者听其前往。不得阻遏农民。将见携朋呼侣。自相招引。民户日增矣。

一乌鲁木齐大路数处。应请修治宽阔也。查乌鲁木齐城南二百里。地名七达巴。有山梁七八处。石壁夹峙甚狭。行车颇艰。然每处应凿石嘴不过一二丈。统计七八处。应修工程。不过十数丈。若令石匠烧凿石嘴。所费无多。而往来农民。及一切差使。均为有益。应请饬令该地方文武官员。派拨兵役。带同石匠。关给口粮。酌加修治。则大路既得一律宽阔。而于行旅亦为有益矣。

一安西旷地。现在就近招垦。以广地利也。查安西府属之玉门渊泉敦煌三县。虽土性松。而可垦之地尚多。向藉渠水灌溉。前因渠水多寡不定。民间将昔年试垦之田。渐次抛荒。臣于上年钦奉  上谕。以安西一带。有向经开垦之田。年来复有听其旷废等因。臣当即谆切饬查。并令广为招垦。近据安西府知府巴彦岱。详称今将民间沟渠疏浚流通。现在渠水畅流。除已浇种地亩外。尚有余水。所有从前试种未成。及附近可垦之田。约计所余之水。渊泉玉门敦煌三县。共可添垦田五千余亩。现在督率各属。就近招徕无业穷民。乘时开垦试种等情。臣已饬令上紧招垦。以广地利。如此则旷土次第开垦。民食渐加充裕矣。

  西域置行省议 
龚自珍

天下有大物浑员曰海。四边见之曰四海。四海之国无算数。莫大于我 大清。 大清国。尧以来所谓中国也。其实居地之东。东南临海。西北不临海。书契所能言。无有言西北海状者。今西极徼至爱乌罕而止。北极徼至乌梁海总管治而止。若干路。若水路。若大山小山。大川小川。若平地。皆非盛京山东福广版图。尽处即是海北。西域者。释典以为地中央。而古近谓之为西域矣。我 大清   肇祖以来。宅长白之山。天以东海畀 大清最先。   世祖入关。尽有唐尧以来南海。东西南北设行省者十有八。方计二万里。积二百万里。古之有天下者。号称有天下。尚不能以有一海。博闻之士。言廓恢者摈弗信。于北则小隃。望见之。于西北正西则大隃。望而不见。今 圣朝既全有东南二海。又控制蒙古喀尔喀部落。于北不可谓隃。   高宗皇帝又应天运而生。应天运而用武。则遂能以承   祖宗之兵力。兼用东南北之众。开拓西边。远者距京师一万七千里。西藩属国尚不预。则是天遂将通西海乎。未可测矣。然而用帑数千万。不可谓费。然而积   两朝西顾之焦劳。军书百尺。不可谓劳。八旗子弟。绿旗疏贱。感遇而捐躯。不可谓折。然而微夫  天章圣训之示不得已。浅见愚儒。下里鄙生。几几以耗中事边。疑  上之智。翦人之国。灭人之嗣。赤地千里。疑  上之仁。否否有天下之道。则贵乎因之而已矣。假如鄙儒言。劳者不可复息。费者不可复收。灭者不可复续。绝者不可复苏。则亦莫如遂因之以为功。况乎断非如鄙儒言。因功而加续之。所凭者益厚。所藉者益大。所加者益密。则岂非天之志。与   高宗之志。所必欲遂者哉。欲因功而续加之。则莫如酌损益之道。何谓损益之道。曰。人则损中益西。财则损西益中。两言而已矣。今中国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大官非不忧。 朝廷非不谘。而不外乎开捐例。加赋加盐价之议。譬如割臀以肥脑。自啖自肉。无受代者。自乾隆年末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嘉峪关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如此其密也。地纵数千里。部落数十支。除沙碛外。屯田总计北纔二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二亩。南纔四万九千四百七十六亩。合计纔二十八万八千一百零八亩。田丁南北合计纔十万三千九百零五名。加遣犯有名无实者二百零四名。若云以西域治西域。则言之胡易易。今内地贵州一省。每岁广东四川皆饷解以给。贵州无重兵。官糈兵粮。入不偿出。每岁 国家赔出五六万两。至八九万不等。未尝食贵州之利。内地如此。新疆尚何论邪。应请大募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及直隶山东河南之民。陕西甘肃之民。令西徙。除大江而南。筋力柔弱。道路险远。易以生怨。无庸议。云南贵州两湖两广。相距亦远。四川地广人稀。不宜再徙。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虽毋庸议。而愿往者皆往。其余若江南省凤颖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强武。敢于行路。未骄惯于食稻衣蚕。地尚不绝远。募之往。必愿往。其它省种烟草之奸民最多。大为害中国。宜尽行之无遗类。与其为内地无产之民。孰若为西边有产之民。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哉。当行者。官给每户盘费若干。每丁盘费若干。

又各省驻防旗人。生齿日繁。南漕不给。大率买米而食。买缎而衣。若遣令回旗。京师内城不能容。若再生育数年。本省费又无所底。驻防者所以卫 天朝也。八旗子弟受 恩久。忠义其所性成。苟有利于 天朝者。必无异心无异议也。各将军议酌。每大省行若干丁。中下省行若干丁。盘费宜视民人加重。以示优厚。其迁政。暂设大臣料理之。七年停止。先期斩危崖。划仄岭。引淙泉。泻漫壑。到西。分插南北两路后。官给蒙古账房一间。牛犁具。籽种备。先给大户如干丈。中户如干丈。下户如干丈。不得自占。旗民同例。除沙碛不报垦外。每年一奏开垦之数。十年再奏总数。二十年汇查大数。每年粟稞蔬皆入其十分之一。贮于本地仓。以给粮俸。其地丁钱赋。应暂行免纳。俟二十年后。再如内地交谷外。另有丁赋例。有丁赋后。再定解部额。现在交粟。暂勿折收银钱。亦俟二十年后。再如内地折银钱例。设兵部尚书。右部御史。准回等处地方总督一员。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准回等处地方巡抚一员。或如直隶四川例以督兼抚不立抚似亦可布政使一员。按察使一员。巡道三员。提督一员。总兵官三员。知府十一员。知直隶州三员。知州二员。知县四十员。府州之目十有四。曰伊犁东路也。犁伊东西路也。库尔喀喇乌苏也。乌鲁木齐也。原设迪化府巴尔库勒也。原设镇西府哈密也。塔尔巴哈台也。以上北路。辟展也。哈拉色拉及库车沙雅尔也。阿克苏及赛喇木也。叶尔羌也。和阗也。乌什也。喀什噶尔也。以上南路。伊东设县四。一府城附郭。一乌哈尔里克。一博罗塔拉。一干珠罕。四至核议。伊西设县四。一府城附郭。一库尔图。一古尔班萨里。一烘郭尔鄂笼。四至核议。库尔喀喇乌苏设县三。一府城附郭。一乌里雅苏图。一晶河。四至核议。哈密设县四。一府城附郭。一苏木哈喇垓。一赛巴什达里雅。一塔勒纳沁。四至核议。塔尔巴哈台设县二。一州城。一雅尔。四至核议。其镇西迪化两府。现在章程已善。毋庸改议。南路辟展设县六。一府城附郭。一纳呼。一洪城。一鲁克察克。一哈喇和卓。一吐尔番。四至核议。哈拉色拉。及库车尔雅。设州一。县四。一府城附郭。一库车。一硕尔楚克。一托和鼐。一沙雅尔。四至核议。阿克苏及赛喇木。设州一。县五。一府城附郭。一赛喇木。一帕尔满。一托克三。一拜城。一库什塔木。四至核议。叶尔羌设县五。一府城附郭。一巴尔楚克。一呼拉玛。一哈喇古哲什。一裕勒里雅克。四至核议。和阗设县四。一府城附郭。一皮什雅。一玉陇哈什。一博罗齐。四至核议。乌什设县二。一州城。一森尼木。喀什噶尔设县三。一州城。一塞尔门。一英噶萨尔。四至核议。其府州县名。应奏请 钦颁。武官副将以下。文官同知以下。应如干员。另议。总督驻扎伊东府。巡抚驻扎迪化府。提督驻札迪化府。分巡安西北兵备道一员。分镇安西北镇总兵官一员。同驻札镇西府。分巡天山北兵备道一员。驻札伊东府。分镇天山北镇总兵官一员。驻札尔巴哈台。分巡天山南兵备道一员。驻叶尔羌。分镇天山南镇总兵官一员。驻乌什。督抚必皆驻北路者。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昔者回部未隶 天朝。无不甘心为准夷役者。亦国势然也。设采办红铜事务监督一员。用内务府人员。三年更调。驻札乌什。其甘肃省嘉峪关。设监督一员。专司内地往准回贩易之税。除稻米盐茶大黄布绸外。一切中国奇淫之物。不许出关。以厚其俗。除皮货西瓜外。不许入关。以丰其聚。铜务关务。皆所以剂官俸给兵糈也。其哈密辟展两郡王。皆赏给协办府事官名号。朔望祭祀及大礼。排班在道府之下。同知之上。各回城伯克中皆遴选一员。赏给协办县事名号。朔望祭祀及大礼。排班在县之下。县丞之上。

甘肃省以安西南路为尽境。准回省以安西北路为首境。立界石。新选人等。及旗人回人等。未能知书。应请于三十年后。立学官。设生员。举乡试。现在毋庸议。其镇西迪化现已设立。姑仍旧。交巡抚考试。戈壁无水草处。地方官踏看。有可簸采金屑之地。酌立规条奏闻。官缺在北路者。及临戈壁者。设风沙边缺。如内地烟瘴边缺之例。速其升调。凡近碛之郊。处处设立风神祠。泉神祠。岁时致祭。仰祝上帝。地出其泉。风息于天。以宜蔬宜稞。颁祝文焉。大郭勒之在祀典者。应几处。核议。大达巴之在祀典者。应几处。核议。文移官事往来经戈壁。皆带泉水。应颁制西洋奇器。物小受多。利行者。又宜颁设高广护风之具。田中可用者。详萧山民人王锡议令仿造。夫然而屯田可尽撤矣。屯田者。有屯之名。不尽田之力。三代既远。欲兵与农之合。欲以私力治公田。其难也。应将见在屯田二十八万亩零。即给与见在之屯丁十万余人。作为世业。公田变为私田。客丁变为编户。戍边变为土著。其遣犯毋庸释回。亦量予瘠地。一体耕种交纳。既撤绿旗之屯。当撤八旗之戍。中国驻防旗人往者。别立册籍。以别于民户回户。即有旗户民目。与回民有田籍者同。故撤之而不患无所归也。应请将将军副都统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印房章京等。一概裁撤。其驻防之满洲索伦锡伯蒙古弁丁等戍安西北路者。作为安西北路旗户。在天山北路者。作为天山北路旗户。南路者。作为南路旗户。伊犁将军所领兵最多。伊东伊西地亦最大。出之行陈。散之原野。势便令顺。无不给之患。应与自内地驻防旗人新移到者。一体归地方官管辖。但有事。不得受知县以下杖责。交纳时。应比民户回户酌减十分之二。以偿世仆之劳。如是则又虑其单也。应请设立办事大臣一员。驻南路极边叶尔羌和阗二州之地。统领满洲兵九百名。蒙古索伦兵七百名。锡伯兵四十名。绿旗兵六百名。共计二千二百四十名。以控藩部之布鲁特哈萨克那木干爱乌罕各国。掌各国之朝贡之务。铸总通西边办事大臣印一。敕文一。秩正二品。受准回总督节制。与提督巡抚互相节制。布政使以下具申文。总兵官以下带刀见。以昭威重。其防兵丁于现在议裁撤者遴留。留锐者。其军装器械月饷。应照内地江宁荆州例。岁一阅。三岁总督一阅。十岁请  旨派威重大臣来西一大阅。布鲁特哈萨特之人咸侍。是为 天朝中外大疆界处。以上各议。现在所费极厚。所建极繁。所更张极大。所收之效。在二十年以后。利且万倍。夫二十年。非 朝廷必不肯待之事。又非四海臣民望治者不及待之事。然则一损一益之道。一出一入之政。国运盛益盛。国基固益固。民生风俗厚益厚。官事办益办。必由是也。无其次也。其非顺   天心。究   祖烈。剂大造之力。以统利夫东西南北四海之民。不在此议。谨议。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 
龚自珍

吾师禁近大官。出万里之碛。统甲一旅。同朝者惜公。门下士争慰公。某谓内廷少吾师一人。  天子未阙于侍从。且翰林多不更于政。部阁又不足以老公之才。吾师感激报效。正在今日。故附区区所欲言者。以讯于队下之吏。吐鲁番故无领队将也。自辟展移驻后。遂与四大城踠尾而五。自素赉璊袭爵后。南路无事。遂五十年矣。南路之民与准部异。性情懦直一异。面貌平正似内地两异。其文字声音易通晓三异。故天心之待之亦大与准夷异。我   高宗皇帝。岂乐于穷武以炫史乘哉。我 国家坐食数千城。何贪于准夷哉。实以准夷迫逐回人北徙而南。天愍回人之无辜。故开   高宗皇帝起之鄙邑。隶之天廷。出之幽谷。暴之白日。准夷又积狡为叛。其性恶自祖先而然。气感于天。而怒触于   帝。   高宗一天也。是故准噶尔故壤。若库尔喀喇乌苏。若尔巴哈台。若巴尔库勒。若乌鲁木齐。若伊犁。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阿鲁台故种者。观天之不慈不佑于准部。即知其不绝佑于回部。巨物不两立。亦不两仆。回部多古民。丛丛虱虱。汉世三十六城之孽裔。尚有存者。天存之。   高宗存之也。   高宗一天也。自波罗泥都霍集占助逆背德。   高宗始用兵于回。乌什之叛。乃再用兵于回。然而两和卓木之罪。视准夷之达瓦齐阿睦尔萨纳为閷。乌什之酋长罪。视两和卓木为又閷。微大和卓木之杀阿敏道一事。地虽大。   高宗不欲取。民虽富。   高宗不欲臣。洎乎臣之取之。回国亡而种姓不亡。或一姓亡而姓不亡。阿浑伯克得翎顶以从满州世臣之后。甚至如乌什之灭。   圣天子且未尝如搜捕准夷例。故曰   高宗一天也。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天天而已矣。天。   高宗而已矣。邻国者。国之鉴也。吾师亦知乌什往事乎。素诚者。旗下役也。叨窃重寄。为领队大臣。占回之妇女无算。笞杀其男亦无算。夺男女之金银衣服亦无算。乌什杀素诚以叛。乌什之叛。   高宗且挞伐。且怜哀。   圣谕以用素诚自引咎。   御制诗时以激变为言。谓素诚死有余罪。纳世通卞塔海之诛也。非以失机也。以平日扰回也。明将军阿将军之出也。非为素城报仇也。以警回也。至圣至明。未尝稍有偏护及好杀之意。嗣后各城相顾。自疑自怖。数十年来。上赖 朝廷德厚。下赖贤将军贤大臣等明示胸肝。告以 天朝虽疆回地。断无喜杀回人意。大臣皆奉公法。屯说户演。赖以无事。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令回人安益安信益信而已矣。信生信。不信生不信。不以驼羊视回男。不以禽雀待回女。回人皆内地人也。皆世仆也。回人老于祸福最老久。祭天而祈。拜佛而誓。写而记之。刻刀而铭之。以乌什为恐。吐鲁番为南路建首地。一王岿然。有仆三千户。皆以吐鲁番为望。恐之言曰。莫更为乌什矣。望之言曰。安得如吐鲁番矣。故吐鲁番安而四大城皆安。四大城安而天山南路举安。天山南路安而非回之天山北路安。天山北路安而安西南路北路举安。伊犁将军无内顾之忧。兰州总督无外顾之忧。如此则回部之红铜常贡于法局。回部之大头羊常充于天厨。吾师乃不媿为   高宗皇帝之臣仆。夫   高宗皇帝之臣仆。回长之所敬也。回民之所爱也。郭勒之神。达巴之灵。亦必福吾师矣。且吾师亦知准噶尔部之所由屠灭无遗种乎。

某又有说。始噶尔丹入居喀尔喀赛因诺颜部。超勇亲王未称赛因诺颜汗时不过北陲一嗜肉之兽。不但东南不近札萨克。东不近牧厂。而且以西论。并不有后来准部全地。亡何渐念贪。渐念忿。入寇赤臣土谢两汗。两汗亦有边竟细夫。不胜而入控   圣祖。我   圣祖乃奋天威。三起而三逐之。每一次之入。必深于前次。  圣祖之创惩之。亦严于前次。卒至噶尔丹弃地西走而死。谓可以集矣。不幸而其兄子能收旧人。又不幸而其族收其西竟地。又不幸而辗转强大。不北噬而西嗥也。逐回部。扰青海。直西藏。邻俄罗斯。我 朝一祖二宗。三世西顾。龙颜焦劳。幸而其国篡弒相继。幸而三策凌来归。幸而阿睦尔萨纳来归。谓可以集矣。讵知幸者皆不幸之伏。不幸者又幸之伏。幸不幸凡几相迸激。而遂致我   高宗皇帝之大怒。   帝怒于上。将帅怒于下。自天而下。自地而上。大蹂大膊。千里一赤。睢盱之鬼。浴血之魂。万亿成。泰岱不箓。天帝不直。何为而至是哉。彼回部者亦有经卷。亦谈因果。试召阿浑而问之。因何其细。果何其大。抑造因之时能豫知果之至如是哉。是故今日守回之大臣。惟当敬谨率属。以导回王。回民刻刻念念知忠知孝。爱惜翎顶。爱惜衣食。唪诵经典。耕者毋出屯以垦。牧者毋越圈而刈。上毋虐下。下毋藐上。防乱于极微。积福于无形。则可谓仰体上天好生之德。乃亦毋负   高宗用兵之意者哉。若夫议迁议设。撤屯编户。尽地力以剂中国之民。则另有西域置行省议一卷。用厚白纸写上尘览。

  科布多城图说会典
科布多城。在京师西北。乌里雅苏台城之西。参赞大臣治新土尔扈特二旗。在城西南。南临乌陇古河。西与伊犁北路土尔扈特旗接。其西北为新和硕特旗。西临青吉斯河。其东为札哈沁旗。西临布尔干河。明阿特旗在城北。南临阿拉克泊。其东为杜尔伯特左翼三旗。辉特下后旗。俱在乌布萨泊南。杜尔伯特左翼三旗。东南与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左旗接。其北为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二旗。当阿尔泰泊南。东与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接。其西南为杜尔伯特右翼十一旗。辉特下前旗。其南为额鲁特旗。其西为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南皆依阿尔泰山。北与俄罗斯为界。哈屯河二源。东曰喀喇河。西曰噶老图河。出阿尔泰乌梁海旗。北流合焉。为纳尔噶河。东北流。西纳鄂依满河。哈集尔库扪河。札尔满河。达尔钦图河。出其东南山。东纳博罗布尔噶苏河。博和锡克河。东北流亦来会。为哈屯河。经阿尔泰诺尔乌梁海旗。西纳乌赖河。僧玛尔达河。东纳喀达林河。亨吉河。出其西。亨吉泊。南纳喀拉瑚吉尔河。西流亦来会。又北入唐努乌梁海界。乌布萨泊。在杜尔伯特左翼旗北。西与北接唐努乌梁海界。喀喇奇拉河。克萨尔泊水。俱出杜尔伯特左翼旗。北流萨克里哈拉河。亦出杜尔伯特左翼旗。东流。俱潴于乌布萨泊。阿尔泰泊。在阿尔泰诺尔乌梁海旗东北。绰尔齐河。沙克尔河。巴什库斯河。阿斯巴图河。俱出河尔泰诺尔乌梁海旗。合北流潴焉。东纳格吉河。西纳巴哈齐里河。伊克齐里河。郭尔达尔河北流为阿尔泰泊。又西北入唐努乌梁海界。乌陇古河二源。东曰布尔干河。西曰青吉斯河。布尔干河。出新和硕特旗。北合喀喇图泊水。南流。经札哈沁旗。东南流。青吉斯河。出新土尔扈特旗。北合哈拉泊水。西南流。合哈弼察克河。又东南。与布尔干河合。为乌陇古河。折西流。经阿尔泰乌梁海旗。潴为赫萨尔巴什泊。札布噶河。自札萨克图汗部西北流。东纳空归河。又西北会奇勒稽思泊。爱拉克泊水。西流。南合都尔根泊。喀喇泊水。经明阿特旗。汇于阿拉克泊。科布多河。出阿尔泰乌梁海旗。为索果克河。东流南合瑚尔噶泊。辉汉泊。和通泊水。东北流。西合噶斯河。折而东。南流。经辉特下前旗。杜尔伯特右翼旗。南合塔尔巴泊。托尔博泊水。北合乌里雅苏图河。根德克图泊。戴舒尔泊水。遂名科布多河。东南流。经科布多城西。布彦图河。出阿尔泰乌梁海旗。经额鲁特旗。西北流来会。又东流。入阿拉克泊。额尔齐斯河。出新土尔扈特旗。数水合西流。北纳苏布图河。齐兰河。库鲁图河。博尔集河。哈巴河。阿尔噶巴克河。纳齐库河。塔尔巴哈尔河。哈雅尔巴斯河。阿哈尔巴什河。哈柳图河潴为斋桑泊。接伊犁界。复自泊北流。仍名额尔齐斯河。西为布坤河。讷林河口。东纳辉齐尔河。纳林河。博罗尔河。布鲁尔河。又北。入哈萨克界。阿尔泰山即金山。在科布多城之西。东至札萨克图汗部。东北至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南至甘肃迪化州。及伊犁所属北路土尔扈特游牧。西南至伊犁塔尔巴哈台城。西北至哈萨克。北至俄罗斯。

  唐努乌梁海图说会典
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在京师西北。乌里雅苏台城之北。定边左副将军所属乌梁海二十五佐领。其二佐领。在德勒格尔河东岸。南与三音诺颜部中末旗接。东与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次旗接。其二佐领。在库苏古尔泊东北。其四佐领。当贝克穆河折西流处。其三佐领。当谟和尔阿拉河源。其四佐领。当噶哈尔河源。俱北与俄罗斯为界。其十佐领。在西北。跨阿尔泰河。阿穆哈河。亦与俄罗斯为界。札萨克图汗部所属乌梁海五佐领。其一佐领。在库苏古尔泊北。其一佐领。在德勒格尔河西岸。南与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左旗接。其一佐领。北临贝克穆河。西与南俱临华克穆河。其一佐领。在谟什克河西。其一佐领。当札库尔河源。三音诺颜部所属乌梁海十三佐领。俱南依鄂尔噶汗山。西与科布多所属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二旗接。北与俄罗斯为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门徒所属乌梁海三佐领。在陶托泊北。西临华克穆河。北与俄罗斯为界。特斯河。自札萨克图汗部西流入界。北纳额尔逊河。搭尔拉克钦河。萨木噶勒戴河。乌里雅苏图河。固尔班锡博里克河。潴为泊。哈拉泊。在唐努山西南。南流为和赖河。折西流北纳额尔河。德布色尔河。亦潴于泊。特里河。伊尔河。博尔河。札尔河。齐塔济河。皆出其北山中。南流亦汇焉。为乌布萨泊。南与西接科布多界。大克穆河二源曰华克穆河。贝克穆河。华克穆河。出托罗斯岭。南流。东纳陶托泊水。折西流。南纳布斯河。特里泊水。哈尔吉河。哈拉穆楞河。北纳多集玛河。复折北流。与贝克穆河会。贝克穆河。出华克穆河源之西。亦南流。为伯鲁克泊。折西流。南纳博尔鲁克河。库克穆河。北纳阿萨斯河。哈彦萨拉克穆河。鄂克穆河。伊博克河。与华克穆河会。曰大克穆河。又西流。南纳谟什克河。巴拉克河。谟和尔阿拉河。察汉阿拉尔河。札库尔河。北纳鄂克河。乌兰乌苏河。额锡穆河。特穆尔乌苏河。克穆齐克河。出其西山。南纳巴尔鲁克河。集尔噶瑚河。札达克河。北纳阿克河。东流。亦来会。复折北流入俄罗斯界。德勒格尔河。出唐努山东南。东流踰卡伦。又东南流。西纳伊克河。罗河。入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界。托尔和里克河。出德勒格尔河源之东。亦东南流。入札萨克图汗部界。额赫河上源为库苏克尔泊。伊克杭哈河。纳林杭哈河。哈拉锡尔河。纳林和罗河。俱出穆逊山南麓。南流潴焉。复自泊东南流。南北合数水。库克陀罗河。达尔沁图河。鄂依拉噶河。阿拉浑博勒尔河。俱出卡伦外。南流。折东南。亦来会。又东南入喀尔喀土谢图汗部界。哈屯河。自科布多北流入界。阿尔泰河。亦自科布多西北流来会。又西北。入俄罗斯界。阿努河。出鄂尔噶汗山。北流。东纳察罕米哈河。西纳阿穆哈河。又北入俄罗斯界。苏特泊。在鄂尔噶汗山南。唐努山。在唐努乌梁海南。托罗斯岭。在东北。其南为穆逊山。鄂尔噶汗山。在西北。东南至土谢图汗部。南至三音诺颜部。及札萨克图汗部。西南至科布多。北至俄罗斯。

  记新疆边防二则 
纪昀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及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耳。如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然或雪消水涨。则南门为之不开。又北山支麓。逼近谯楼。登冈顶关帝祠戏楼。则城中微皆见。巴公彦弼镇守时。参将海起云。请于山麓坚筑小堡。为犄角之势。巴公曰。汝但能野战。殊不知兵。北山虽俯瞰城中。然敌或结栅。可筑台仰击。火性炎上。势便而利。地势逼近。取准亦不难。彼决不能屯聚也。如筑小堡于上。兵多则地狭不能容。兵少则力弱不能守。为敌所据。反资以保障矣。诸将莫不叹服。因记伊犁凿井事。并附录之。

戊子昌吉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杂坐。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所可扼者。此山口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及贼既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反走。尔等各擎鎗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鎗。则鎗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鎗。敢先鸣者手刃之。俄而贼众鎗争发。砰訇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鎗及我。我鎗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鎗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温公叹曰。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跄耳。故是役以德为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着之。庶不湮没焉。

  异域录四库全书提要
异域录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图理琛撰。图理琛姓阿颜觉罗氏。先世叶赫人。由考取内阁中书。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是编乃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图理琛以原任内阁侍读。奉   命出使土尔扈特。由喀尔喀越俄罗斯国至其地。五十四年三月。回京师复   命。因述其道里山川民风物产。以及应对礼仪。恭呈   御览。冠以舆图。次以日纪载见闻。其体例略如宋人行记。但宋人行记。以日月为纲。而地理附见。此则以地理为纲。而日月附见。所历俄罗斯境。曰楚库柏兴。曰乌的柏兴。曰柏海尔湖。曰尼尔库城。曰昂噶拉河。曰伊聂谢柏兴。曰麻科斯科。曰揭的河。曰那里本柏兴。曰苏尔呼忒柏兴。曰萨玛尔斯科。曰狄木演斯科。曰托波尔。曰鸦班沁。曰费耶尔和土尔斯科城。曰费耶尔和土尔斯科佛落克岭。曰索里喀穆斯科。曰改果罗多。曰黑林诺付。曰喀山。曰西穆必尔斯科。曰萨拉托付。曰塔喇斯科。曰托穆斯科。曰伊里木城。皆其大聚落也。其地为自古舆记所不载。亦自古使节所未经。如史记述匈奴北海。颇作疑词。故儒者类言无北海。今据图理琛所记。知伊聂谢柏兴距北海大洋一月程。又唐书称薛延陀。夜不甚暗。犹可博奕。仅得之于传闻。图理琛以五月至其地。知夏至前后确有是事。皆我   圣祖仁皇帝德化覃敷。   威棱震迭。故轺车所至。莫不具驿传。供刍糒。涉越三四万里。如行闺闼。故得以从容游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纂述成编。以补亘古黄图所未悉。今备录其文。使天下万世。知   圣化弥纶。迥出于章亥所步之外。且所记俄罗斯土尔扈特畏怀恭顺之忱。尤足见   尧天丕冒。砥属无垠。凡在方趾圆颅。无不鳞集仰流。效诚恐后。为三五以来所未有。今土尔扈特已全部内附。而所记俄罗斯南路十四国。乾隆乙亥以后。又已尽入版图。并以见   武烈  文谟。显承启佑。所由拓亿之丕基者。非偶然也。

  与鄂罗斯国议定疆界之碑 
徐元文

皇帝抚有天下。殊方重译。罔不宾服。师武既扬。文教亦讫。荡荡巍巍。以成大一统之治。惟鄂罗斯国在黑龙江西北陲。夙尝通使效贡。后其边人弗戢。潜入雅克萨筑城以处。扰我属部猎户。使我猎户。弗宁厥居。于是 庙谟柔远。先之以文告。既不共命。则移偏师攻其城。克之。惟  皇帝德并天覆。神武不杀。所获之俘。悉纵悉遣。且资之舟车糇粮。俾返其所。王旅既旋。抄略未已。用兴师复围其城。彼乃遣使讲好。请定疆域。康熙二十有八年夏。  皇帝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等。至于尼布楚之地。宣布德意。鄂罗斯国使者。费岳多罗额里克谢等。皆悦服。相与画疆定界。使我边人。与其国人。分境捕猎。期永永辑睦。无相侵轶。约既定。勒之贞石。以昭大信。垂诸久远。专条列如左。

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必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有石大兴安岭。以至于海凡岭南一带。流入乌龙江之溪河。尽属我界。其以岭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国界。

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为我属。河之北岸令为鄂罗斯属。其南岸之眉勒尔客河口。所有俄罗斯房舍。迁移北岸。

一雅克萨之地。俄罗斯所治之城。尽行除毁。所居鄂罗斯人民。及诸物用。听撤往察汗汗之地。

一两国猎户人等。毋许越界。如有一二小人。擅自越界。捕猎偷盗者。即行擒拏。送所在官司。准所犯轻重惩处。若十数相聚。持械捕猎。杀人抢掠者。必奏闻即行正法。虽有一二人犯禁。彼此仍相和好。毋起衅端。

一从前我 大清国所有鄂罗斯之人。及鄂罗斯国所有我 大清国之人。仍如旧。不必遣回。嗣后有逃亡者。不许收。即行送还。

一和好既定。以后一切行旅。有准令往来文票者。许其贸易不禁。

  前后藏考 
姚鼐

前藏后藏。中国至西藏。有南北二道。北道自甘肃西宁出口。西南行。由青海至前藏。四千一百余里。南道自成都西九百二十里至打箭垆出口。西六百八十里至里塘。西五百余里至巴塘。西千四百里至察木多。四千五百里至拉里。西千里至札什城。札什城者。前藏也。南道别一途。自打箭垆稍北行。由草地至察木多。由察木多复稍北。又由草地亦至札什城。其地近于里塘拉里之路。然与北道皆寒苦尤甚。故行者由南道里塘者为多。昔汉欲求大夏。四道并出。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嶲昆明。计今通藏之南道。汉氐筰所闭道也。自札什城南行九百里。至札什伦布。所谓后藏也。自札什伦布又南行。则至怒江。接云南域外西夷之境。自前后藏东至里塘。司其地者。皆以僧与民长杂治之。而僧尤重。在前藏者。曰达赖喇嘛。在后藏者。曰班禅喇嘛。此其尤尊者。呼曰胡土克图。胡土克图者。师也。其弟子曰班弟。班弟所任职。曰仓储巴者。主其财。任其烦事。其分居他部为喇嘛之长曰堪布。而民长曰碟巴。又有堪布兼碟巴者。西夷所敬惟僧也。喇嘛者。皆于佛法修夙命通。死而知所往生之所。然亦间有死而失其通者。其班第辄讳之。迎民间子。择其慧者一人。以谓即其先师。曰先师受生数十余世矣。而犹一人也。其寺宇极华盛。然禁妇女入甚严。胡土克图出。则班弟驱少妇不使见。恐其心乱而失道。乾隆四十五年。   高宗寿八十。班禅自后藏来觐为祝。   上礼敬之甚隆。而西山一僧。直至其前。斥责甚厉。以谓入中国见繁丽盛美。非其宜也。班禅闻而伏首。媿服之甚。未几果死于京师。不能言所往生。其后后藏犹立所谓班禅者。而实迎异人子当之而已。

  藏炉总记四川通志 
王我师

按西藏天文星之次井鬼之分野。古号乌斯藏。唐之土番地。其纵横连属者。南界云南怒江。北界西宁河源。西极后藏业尔钦之沙漠。东直达于打箭炉。以近界而论。东止于宁静山界碑朗着特收其租赋。各有喇嘛专管。实断自洛隆宗为分限也。观夫边域之风土。天气凝寒。地气瘠薄。千山雪压。六月霜飞。石多田少。五谷难成。闲有粟黍豆荍之产者。仅藏地巴塘弹丸区耳。至如数万里之部落。与刍牧毳幕各种类。惟藉青稞一物。面名糈粑。并羊牛酥酪。以供朝夕。第糈粑性热。酥酪滑腻。苟非苦茗名芽。几无以生躯命。惟茶商聚于西炉。番众往来交易。以是成为通衢也。自康熙五十八年。安设塘站。以炉为始。总计里塘巴塘乍ㄚ昌都洛隆宗说板多拉里。前抵西藏。此官兵仓储地。共计八十七站。若炉右出自霍耳之甘孜边尔格。至纳夺。抵昌都。尽属草地。再由恩达。至类五齐。亦大道也。过江达桥。由铜顶。至墨竹工卡。合路进藏。至如西宁进藏之路。由青海自里麻。白燕哈利。左折入郎嗟玉树。过河。由毕利当阿。以至宁塘南成。可至察木多。若由白燕哈利。过拉布其图河。木鲁乌苏河。尽属黑账房草地。至党木热贡八个塔羊八景抵藏。再考松潘。自黄胜关出口。由郭罗克阿树杂竹卡。至竹浪过河。亦会锁里麻与西宁路同云南进藏者。由塔城关过溜通江。由大小雪山直至察木多。至于后藏之辽阔。由札什隆布通阿里白布布鲁克巴。即与生番喇丹接准噶界。再过初布寺刚吉拉。愈荒渺矣。汇考山经。不能琐计。细别河流。亦难穷源。惟取其要隘之区桥梁之险者。以定其控扼之防也。惟彼昌都。原称前藏。两河环烧。双桥高架。实为西藏之门户。嘉玉一桥最为紧要。若拉里玉树。系其咽喉。工布长江。堪为保障。再则类五齐适姜党之桥。与唐家姑苏之铁索桥。皆须设防者。又如哈拉乌苏。界比西宁。皮船为渡。与彭多宗铁索桥。非拒守不可者。再观正北之要隘。皆通准噶之要路。所喜冬则积雪难行。夏则水草维艰。复多瘴疠。岂非天设之险乎。惟滕格脑儿。兵可肆应。他如通后藏之声息。克里野噶藏胡又松根阿脚等处。独羊八景口子新桥之守。可称握要。更兼普罗鼐重镇阿里。复有朱儿吗彻登镇守西南。接连诸番以控西北。再于甲尔撤铁索桥而固守之。所谓得地利以顺天时。集人和以宁边塞。虽风气不齐。土物多异。而政教频加。潜移默感。将万亿斯年无兵革之虞矣。蠡窥浅见。少备边方之参考云。

  西藏巡边记四川通志 
松筠

乾隆六十年乙卯夏四月巡边。自前藏经曲水。过巴则江孜。共十日。行抵后藏。由扎什伦布。走冈坚守彭错岭拉孜罗罗协噶尔。过定日通拉大山。共计十一日。至聂拉木。又由达尔结岭。西转。经过伯孜草地巩塘拉大山琼噶尔寺。南转出宗喀。共行六日。至济咙。仍旋宗喀。东北行十日。还至拉孜。入东山一日。至萨迦沟庙。自庙北行二日。出山。仍走冈坚。还至札什伦布。往复略地。随在绘图。知其焉。缘札什伦布西南。左有萨迦沟内之曲多江巩。右有彭错岭。峭壁连冈。是为后藏咽喉。实天然要隘也。乃辛亥年。廓尔喀以步卒数千。入自聂拉木。走萨迦沟。直抵札什伦布。彼时果有现在之汉番官兵。划分两路。一赴曲多江巩以扼其前。一赴彭错岭侦探以截其后。则廓尔喀深入无援。可以不战自溃。至协噶尔定日左首之绒辖喀达定结。西路之宗喀琼噶尔巩塘拉大山。皆为天然门户。曲水巴则江孜。又为前藏之要隘。而江孜迤南之帕克里甘霸等处。界连藏曲大河。尤为前后藏第一险要。所有汉番官兵及布等。均宜熟悉。因于前后藏江孜教场泐石。咸使对图讲求。人各胸中有主。方于汛防有益。然安边之策莫若自治。非独济咙聂拉木番民。应派廉洁营官管理。所有前后藏属各营官第巴。皆能教以廉洁自持。善抚百姓。又何他患耶。是为记。

  藏内善后事宜疏四川通志 
福康安

一藏内诸事应统归驻藏大臣管理也。向来驻藏大臣。惟资坐镇。不复预闻。以致藏务日就废弛。嗣后驻藏大臣。除上山瞻礼外。其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自噶布以下番目。及管事喇嘛。分系属员。事无大小。均应禀命办理。至札什伦布一切公事。亦令戴琫堪布一体禀知驻藏大臣办理。庶卫藏事权归一。积弊可以永除。又藏内大小番目缺出应定立等级。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秉公拣放也。查噶布伦办理一切事务。戴琫管领番兵。商上仔琫商卓特巴。系总司出纳。以上各缺。尤关紧要。不可越次升补。即大缺边缺营官管理民事。亦须秉公拔补。以次升转。庶大小番目。皆能得人。营求贿嘱之弊。均可不杜自绝。又达赖喇嘛班禅族属一概不准管事。以杜弊端也。从前达赖喇嘛之叔阿古拉。班禅之父巴勒丹敦珠布。私行定议说和。而达赖喇嘛兄弟根敦札克巴等。倚藉声势。妄为滋事。嗣后大小番目。及管事喇嘛。均不得以达赖喇嘛班禅族属挑补。应俟达赖喇嘛班禅转世后。准将前辈亲族量才录用。以昭公允。又驻藏大臣每年应亲身巡查边界以重地方也。查后藏江孜定日。新设番兵。济咙聂拉木等处。现已立定界址。请于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轮流往后藏操演番兵。巡视边界。至驻防官员。苦累兵番。准具呈控。随地查办。驻藏大臣所用乌拉。俱今自行给价。以示体恤。又驻藏文员应请添设也。查后藏并无文员。今改定一切章程。需员稽查。添设番兵。亦有支放口粮等事。而前藏鼓铸银钱。尤关紧要。应请于同知知州知县内。添派监造银钱。后藏亦添设县丞等官一员。支放番兵口粮。所有后藏管粮佐贰。应得分例。及更换年限。并边俸报满保题之处。俱照向例办理。惟前藏添设粮员。以到藏日起。一年一换。以便按年稽查银钱成色。如果勤慎出力。由驻藏大臣保奏。倘敢徇私舞弊。即行参劾办理。又驻藏大臣衙门及文武各员。酌定听差兵数。以实操防也。应请嗣后驻藏大臣衙门。应差兵丁。每人三十名。游击一员。兵八名。都司兵六名。守备兵四名。驻藏司员。兵四名。笔帖式。兵二名。千把总每员兵一名。前藏粮员看库兵丁八名。其新设之前后藏文员。毋庸给与兵丁。统计不过百余名。每遇操演日期。仍着一体操演。毋许借口应差。致有旷废。又达赖喇嘛班禅与外番通信。应告知驻藏大臣也。嗣后各外番部落差人来藏者。均应由边界营官查明人数。禀明驻藏大臣。验放进口。令江孜定日驻札备弁。实力稽查。具呈达赖喇嘛等禀帖。应呈送驻藏大臣译阅。酌定谕帖发给。查点人数。再行遣回。其噶布伦等。不准私相往来。暗通信息。违者参革。以示惩儆。又各处边境均应设立鄂博。以清疆界也。查西藏边界。各处向无界址。今于济咙外之热索桥聂拉木外札木地方之铁索桥统辖等处。均已设立鄂博。嗣后仍令驻藏大臣于巡视之便。认真查察。不得日久懈弛。又边界营官应拣选妥干之人补放。并应照内地边俸之例。酌定年限升擢也。

边界地方。向来稍能辨事营官。因该处气候恶劣。冰雪较早。皆愿在前藏当差。将阘冗无能者派往。以致滋弊。嗣后补放边缺营官。于小缺营官。及营兵之甲琫番目内。择其干练者调补。如果到任三年。办事妥善。驾驭得宜。即行调回记名。以戴琫等缺升用。如有办理不善之处。立即革退。如此秉公甄拔。庶几有所劝惩。又严禁袭充番目。以励人材也。查东科尔子弟。不下数千人。势难更张旧制。前已酌定章程。如充当番兵。果能奋勇出力。即非东科尔。亦准其荐升戴琫。其余办事之番目。于东科尔内择其端详历练之人。按等补用。但不准袭充伊祖父职分。以致冒滥。亦必须年至十八岁以上。方准当差。不得以幼小之人充数。应令驻藏大臣随时查察。不得任听以门第相当。彼此援引。躐等超越。又各寺坐堪布。应令达赖喇嘛会同驻藏大臣秉公补放也。嗣后凡有各大寺坐堪布缺出。达赖喇嘛应知会驻藏大臣。济咙呼图克图。公同拣放。给与会印执照。派往住持。以昭慎重。又商上银钱出入应照新定数目。画一支放也。商上铸造纯净十足银钱。原不许丝毫搀杂。用汉字唐古忒字。于正面背分铸乾隆宝藏字样。每纹银一两。换新铸银钱六圆。换商上旧银钱及巴勒布钱八圆。惟查番寨租赋。有以银钱折交物件者。若商上收纳不公。势必苦累番民。嗣后商上收纳银钱。及采买各物。俱照所定兑换之数。按新旧分别折收。仍令驻藏大臣随时稽察。倘查有出轻入重等弊。即行奏明查办。又私给免差照票宜严禁。以均徭役也。向来达赖班禅用事亲族。并大呼图克图等。往往听富户大族嘱托。即给与免票。苦乐不均。实未公允。嗣后请将免票概行缴销。不得专派穷番。如实有劳绩者。达赖喇嘛告知驻藏大臣。然后准免门户差使。如有事故革退。仍将原领免票缴销。以杜规避。又卫藏僧俗户口应行造册稽查也。藏内人众往来。踪迹靡常。曾奉有  谕旨。令驻藏大臣给与路票。应令达赖喇嘛。将大小庙内喇嘛名数。开造清册。并将所管地方。及各呼图克图所管寨落人户。一体造具花名清册。于驻藏大臣衙门。及达赖喇嘛处。各存一分。以备稽查。设有未请路票。私行往来者。查出。将该管番目等。从严究治。又蒙古王公等差人赴藏延请喇嘛诵经。应由驻藏大臣给照前往。以资查考也。请嗣后凡遇蒙古王公等延请喇嘛者。应令西宁办事大臣行文赴藏。由驻藏大臣给与执照。并咨明西宁。方许前往。又严禁私用乌拉以恤番民也。嗣后喇嘛番目人等。私事往来。概不得擅用乌拉。亦不得私发信票。遇有公事差遣须用乌拉之处。必须禀明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发给印票。沿途始准应付。又罚赎不公及私行抄没家产之弊应行严革也。近年以来。该管之噶布伦郎仔辖等。遇有家道殷实之人议罚。例外加增数倍。又或怀挟私嫌。将偶犯小过之人。辄行抄没家产。请将该处旧例。严定章程。其婪索赃数过多者。从重议罚。其私行抄查家产之处。永远革除。庶挟嫌逞私之弊。可以不禁自息。又西藏官兵所需火乐应就地酌造以节糜费也。查驻藏官兵。每年操演。共需火药二千余觔。今查明工布制造火乐。较之内地价值较昂。然以运脚比较。则节省十余倍之多。现在军需案内。余存火乐。分驻前后藏高燥地方。足供数年操演之用。俟将次用竣。只敷两年备用之时。再行在藏配造。至藏地产铅甚少。自应俟军营存剩铅丸。将次用完。与火绳一体由内地运解。又达赖喇嘛赏给噶布伦载琫等房屋庄田不得私行占据也。

今与济咙呼图克图确切查明。凡噶布伦戴琫等。应得官房田地。随任交代接替。毋许私占。又商上喇嘛透支钱粮之弊应行禁绝也。向年商上支放钱粮。每多先期透领。嗣后应令按期支食。不许丝毫预领。应交济咙呼图克图。随时查核。若因严禁预支。或致短少克扣。即将支放之人。查明究治。又各寨租赋应按年征收清交商上。并查明逃亡绝户。随时豁免。以恤番民也。藏地各寨应交租赋物件。近地系派济仲第巴往征。远处由各该营官征收。送交商上。而不肖之济仲营官等。将收来租赋。拖延不交。甚或将本年租赋收清后。明年租赋。逃亡人户亦不豁免。番民颇形苦累。嗣后应令商卓特巴。立限严催征收之济仲营官等。年清年款。不得违限。亦不得预征。其逃亡绝户。即将租赋豁免。俟有佃种之人。再行照例升科。又驻藏大臣衙门应设译写廓尔喀番字通事人役也。查驻藏大臣衙门。向设译字通事一名。译写唐古忒字。从不通晓廓尔喀字迹言语。应请添设认廓尔喀字人役一名。通廓尔喀言语通事一名。并派唐古忒人三四名。令其学习廓番字语。以备充补。应需用口粮。照例支给。以资食用。又廓尔喀贡使五年一次进京瞻觐。应逐段护送也。凡贡使届期。宜令该酋长。将贡使跟役人数。由何路进口之处。预行禀报驻藏大臣。即委粮务一员。会同定日守备。亲赴边界。点明人数。预备乌拉送至前藏。驻藏大臣酌加赏犒。一面奏明。一面飞咨四川总督。差派文武在打箭炉等候。前藏于游击粮务内差委一员。护送至察木多。再令察木多游击。及该处粮务轮派一员。接护前进。行至打箭炉。再交川省选派文武送京。其贡使回国。亦照此逐段护送。以仰副  圣天子绥怀远人之至意。以上各条。臣谨悉心会议具奏。伏乞  皇上睿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