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吏政四铨选


  前因时论一铨选         
吴铤

铨选之法。皆归于吏部。盖将以用天下之贤者。乃适以便不肖之人。则生民之命。政治之原。果何所赖与。崔亮定停年格。继变斜封。至明又变为掣签。其意盖将以止天下之争。明一己之公而已。夫国家设官。以待天下之贤士大夫。兹乃一切不问。而委之于吏部。曰吾有法而已。为吏部者。曾不容以己意与其闲。但求其应格者而授之。虽立五尺童子于堂上。正立拱手。亦可蒇事。以年劳为进身之阶。以资格为循例之条。以避嫌为远怨之道。以人牧为尝试之端。此乃所以獘也。事有定例。则小智役大智。小贤役大贤。甚至愚而不肖。皆可超英流而上之。功不当名。位不核实。一也。天下之人。全才少而偏才多。不以所能者授人。而强以其所不能。不以所知者授人。而强以其所不知。百务具废。二也。民俗之醇浇。政治之烦。事有殊轨。屈短驭于长才。任小知为大受。万事何由而理。庶功何由而兴。三也。如此。则贤否之准失其衡。尊卑之分爽其鉴。为吏部者。不能斟酌以求其通。法为之也。杨万里谓吏部之权。不异于一吏。吾谓吏部之权。一吏之不若。何则。吏胥挟法为奸。犹必援例以上下其手。明辨洞悉。无不如意。为吏部者。茫然不知其法云何。据案执笔。闭目以署纸尾。就其可者而可之。就其否者而否之。较之于吏。又当何如也。诚能假吏部以权。使之辨择贤否。随材器使。俾得以次序进之。或才德兼茂。历试不渝者。然后人主倚任之。又恐吏部所知犹未尽。使众官各举所知。以备任使。其有不如所举者。重其罚。则朝无旷官。野无遗贤。而吏胥亦无所容其奸矣。然犹有本焉。省事之谓也。事既烦。则设官不得不多。官既多。则人不足以供所使。故用违其才。人皆怀侥幸之思。而官长又不能尽知人之用。故必省事。而后选始可得其平也。

  前因时论二南北互选         
吴铤

铨选之害。莫甚于南北互选。士大夫离家既远。动涉数千里。既不能为人择地。复不能为地择人。跋涉之劳。近者或至旬日。远者不止于旬时。新故相乘之际。必权摄篆。则郡邑屡易官。适滋奸獘。具舟楫往返之费。备室家俯仰之资。士大夫甫及释褐。岂能尽自己出。必先称贷子母以济其乏。及其偿也。将如之何。既至之后。风土既异。言语不通。广加询访。必藉资于巨家。拘守成法。适授权于吏胥。官之于民。如秦越之不相识。既不知利病之有原。复不能休戚之相关。贤者仅循谨自全。不肖者将何所不至。且夫授人以位。固将使之牧民也。乃逆亿其私。思所以豫防之至。于才学之各有所偏。风俗之各有所宜。道里之各有所准。茫然皆不之问也。上之人既待以不诚。士大夫又孰操其诚以至也哉。唐时。铨选不尽在京师。至东都黔中岭南闽下江南皆有之。屡见于史。顾亭林谓人主苟开诚布公。臣皆无不可信。即铨选不必专在京师。其言未免太激。夫铨选者。人主之大柄。自当归于吏部。吏部者。所以一天下之人材也。一之于吏部。使各以地之远近为准。而天下之权乃归于一矣。汉时。士大夫得自为其郡邑守令。其风最古。然后世有不可行者。桑梓之地。见闻虽近。徇请托则法必不行。绝苞苴则毁且易生。为守令者。任事既难。避事又不可。古今所以异势也。宋时。诏知县注选不出三十驿。则南北分选。既有定制。跋涉自易。摄篆无庸。郡县既无供亿之烦。守令亦少称贷之患。而风俗大约相同。利病亦能通晓。则移风易俗。既易为力。而吏胥无所容其奸。此铨选所由善也。

  变捐例议  
冯桂芬

道光中。余戊子同年安徽朱孝廉凤鸣。叩阍进所为尚书题论。   上温诏褒之。其任官惟贤一论。颇传诵京师。有曰。 国家用科目。君子小人参半也。用捐班。则专用小人矣。又曰。上以急公好义为招。特假以为名。下以利市三倍为券。将务求其实。又曰。捐班逢迎必工。贿赂必厚。交结必广。趋避必熟。上司必爱悦。部吏必护持。又曰。与其开捐。不如勒派。富民百十家之勒派。其害偏。开捐则将为贫民亿万家之勒派。其害普。与其开捐。不如加赋。有形有限之加赋。其害近。开捐则将为无形无限之加赋。其害远。抉开捐之獘。可谓至矣。平心论之。实苛论也。 国朝捐班。亦有李公世杰傅公鼐诸人。安得谓专用小人乎。顾特千百中之一二耳。夫求一二于千百中。难矣。近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吏治坏而世变益亟。世变亟而度支益蹙。度支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乱召乱之道也。居今日而论治。诚以停止捐输为第一义。 国朝自招民知县以来。时开捐例。皆暂行而非常行。道光咸丰两朝。   御极之初。即首停捐例。厥后以大兵役。徇廷臣之请。始又举行。固知开捐非   列圣意也。顾今军务未蒇。待用方亟。如之何。考商鞅赐民爵。为轻名器之渐。汉错从而鬻爵。甚于鞅矣。至入赀补吏。创于汉武。滥于东汉及晋。绵延于唐宋元。而几绝于明。景泰元年。始命输纳者给冠带。二年。令世袭武职。四年。令生员纳粟补国子生。如是而已。然则必欲为权宜之计。无已。其修民爵之令乎。商鞅之法。贫者得卖与人。汉时亦有民得卖爵之令。又公大夫以上。令丞与抗礼。今捐输之推广。无孔不入。独此二者未之及。新例移奖。有卖与人之实。而必设为中表至戚之限。明导以欺。何为者。至郎中道员之贵。一县令得坐堂皇以辱之。安望抗礼哉。是亦一间也。应请留封典虚衔二者。倍蓰其捐数。许于若干年内。移名若干次。有官者不与。更仿令丞抗礼之制。明定礼节以荣之。韩氏菼曾有此议。实行之无獘者。彼诸夷以利为国。富商辄与大酋敌体。而绝无入仕之路。一犯法。则朝为坐上客。夕为阶下囚。故富商倍重犯法。此亦抗礼无獘之一证。其实职升衔加级及贡监。一切停止。现任有政绩者。上司特疏保留。改其籍曰荐举。其余无论实缺候补候选。皆视原输银数。改入民爵。以示大信。且令天下晓然知非往时甫停复开之比。捐班中果有才士。无所冀幸。无所需待。将然淬厉鼓舞于正途。斯官方可以澄叙。人材可以奋兴矣。

  请更正才不胜任人员改补京职疏    
王兆琛

奏为违例奏请以才不胜任人员改补京职。请  旨更正。以符定例而重部务事。查例载。各省道府以下知县以上各官。如有才不胜任。或才具平常。及年力衰迈者。该督抚甄别。将该员或宜调简降补。或应勒令休致之处。随折声明题奏。一面行令离任。毋致贻误地方。俟部覆到日。送部引 见。概不得奏请以京职改用。如有违例请改京职者。吏部请  旨更正。道光三年七月。奉   上谕。国家设官分职。内外并重。外省道府州县等官固有察吏安民之责。在京各部司员综核外省奏咨事件政务殷繁。亦须明干勤慎方资治理。乃近年以来。各省督抚率请将衰庸之员。以京职改补。将来人数增多必致庶司旷误。于吏治大有关系。嗣后外省道府以下知县以上如有才具平常及年力衰迈者。着该督抚等遵照定例甄别改降补及勒令休致。概不得奏请以京职改补。傥违例请改该部即奏明更正。仍将该督抚议处其从前改补京职各员。并着各该堂官留心察看。如有衰庸不能胜任者即随时澄汰不得稍事姑容。至因病解退之外任官员病痊起补时。概不准呈请改补京职以昭画一钦此。已经吏部恭纂入例。乃于上月直隶总督那彦成奏。口北道福全。年力就衰。精神不能周到。宣化府知府喻鸿。性情偏执。恐致贻误。奏请以刑部郎中员外郎改用。至今未经吏部请  旨更正。臣伏思刑部为刑名总汇之区。最关紧要。必年富才明之员。方足以资治理。该二员一系衰迈。则精力疲敝。必不能细心研鞫。一系偏执。则意见纰缪。必不能听断平允。似此员。当大计之年。不归六法参劾。而大计之后。率请改补京职。是在该督既蹈沽名市惠之嫌。而视刑部竟为养老藏庸之地。于例不符。于理未协。臣恐此端一开。各省纷纷奏请。将来各部必多员。而庶务日致旷废矣。且刑部现在实缺人员内。多有奉  旨不堪外用。并由外省改部人员。皆例不准截取外用之人。臣闻该员多不能常川到署。即偶尔到署。亦不过随同画押。徒縻厚禄以养余年。数载以来。亦未见澄汰一人。故该部拣选提调及总办秋审人员。因实缺者不能办事。势不能不用候补之人。而候补者补缺无期。亦难望其加意奋勉。是于衰庸者不足以示创惩。而于贤能者亦不足以昭鼓励。于公事实无裨益。应请 敕下吏部更正。将改补京职之例。永行禁止。并请 敕下各部。将改补衰庸之员。随时澄汰。庶于公事有益。臣为慎重部务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慎用牧令疏  
王道墉

窃维治世莫要于安民。安民必先以察吏。察吏之方。自州县始。州县之贤否。天下治乱之基也。迩来时事艰难。盗匪充斥。固由督抚之措置乖方。将弁之攻剿不力。而追溯酿乱激变之由。未尝不起于州县。今之州县。流品混杂。一曰捐班。其中非无干员也。然多有市井之徒。借报效之美名。售贪婪之巧计。报捐只千余金耳。所捐者少。而所愿者奢。一旦握篆。遂以为商之法为官。侵牟渔夺。有难盈其溪壑者矣。一曰军功。其中非无能吏也。然亦有武健之夫。勇于戎行。未必长于吏治。一旦得缺。遂以治盗之法治民。束缚驰骤。有妄行其严酷者矣。更有幕友一流。揣摩最工。窥捐输之径捷。则附入捐输。伺保举之途宽。则钻营保举。一旦得志。遂乃串通各署。把持多方。大吏受其欺朦。小民遭其凌虐。此则捐班军功之中。为害滋甚者矣。由是吏治日坏。民志日漓。抗官之举。从贼之谋。固有激之使然者。而发匪捻匪教匪回匪。遂致勾结蔓延。而天下几无完地。臣愚以为方今时务。如久病然。剿贼以治其标。尤必安民以培其本。安民之道。非牧令之得人不可欲。牧令之得人。非澄清流品不可。相应请  旨饬令京外各捐输。非举贡文生。概不准以州县请奖。以杜幸滥而重民社。其州县以外。凡非亲民之官。均听其照常捐纳。于捐例仍不相妨。至于军营劳绩。非举贡文生。亦不准保举州县。如有实在出力。宜膺厚赏者。尽可保以府佐同通等官。何必予以州县。始为优奖。臣窃思州县与教职。其秩皆不崇。而一则职司民牧。一则表率士林。于天下之吏治民风。皆大有关系。谨查捐例。教职非廪生不能捐。即论军功。教职非文生不能保。独至州县。则漫无限制。岂教职重而州县反轻乎。且州县案牍烦多。吏胥朦混。事事皆须稽查。岂不必读书明理者。亦可茫然为之乎。臣不敢谓举贡文生之为州县。果皆贤才也。但念 国家慎重名器之心。与鼓励人材之意。必当澄清流品。而后人思自奋。或可收保障茧丝之效也。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谨奏。

  道府州县四项无庸减成疏同治四年      
山东巡抚阎敬铭

窃惟捐例之开。藉以筹备京外饷糈。原为朝廷万不得已之政。而行久獘滋。不但无补军糈。抑且暗亏国计。伏见我  皇上御极以来。时以澄叙官方为念。于大学士祁寯藻顺天府尹蒋琦龄之奏。下疏通正途之议。于给事中郭祥瑞之奏。严甄别捐纳之条。于湖南巡抚恽世临之奏。加实交免保之例。仰见  圣明洞鉴。至悉至详。但流品之杂。名器之滥。诸臣皆详切言之。而流獘之极。至于侵 国帑病民生者。则言之未详。夫 国家立贤无方。正途出身者。未必皆贤。输纳出身者。岂尽不肖。然捐输原为筹饷计。臣请即以筹饷言之。外省自道府以至佐杂等官。皆准捐纳。丞佐杂职。尚无民社之责。道则巡察数郡。府则表率一方。州县一官。则寄以地方。寄以百姓。寄以城池府库。寄以钱粮征收。责任尤重。自古未有不慎选牧令而能治天下者也。即以纳资阶进。亦不宜视之太轻。今计各省捐输减成章程。合以筹饷定例。直东两省。离京不远。报捐章程。与铜局相等。豫省以饷票折收。加一成现银。约居十成之二。湖广川浙约居十成之三。江西两广约不及十成之三。云贵约居十成之二。安徽全收饷票。约居十成之一。其余各省均无过于三成者。计由俊秀捐纳州县至指省分发。不过千金。至捐免保举一成。长收实银。亦仅增数百金耳。持千余金之本。俨然为数万生灵托命之官。宜其祇计及州县之有钱粮。未必计及地方之有百姓。以臣所见收纳钱粮而计。山东一省。大县五六万两。小县亦万余两不等。彼以官为贸易者。厕于其间。略一侵吞。已逾原捐之数。即令严查重究参革查抄。而所侵之项已归无着。 国家所赖者惟正款之钱粮。捐输不过补助于万一。若如此明效输将。暗亏帑项。通盘筹计。是得于捐输者少。而失于帑项者多。即为筹饷计。亦不宜减成轻予人以州县也。道府为督率州县之官。州县既须照例加成。道府亦应归一律。惟有仰恳  皇上饬将道府州县四项官职。仍按筹饷定例减二成章程呈缴实银。均在京铜局报捐。不得以钞票现钱绕算。庶救敝补偏。而于京饷亦大有裨益。或谓现在部定章程。凡捐纳人员到省后。均由督抚甄别。立法慎密。察吏不明。督抚之责也。不知巧宦行径。每善弥缝。到省之初。类能谨慎。一经受篆。目见可欲。遽易其操。迨至上官查出纠参。于事已为无及。即于此项人员。到省严为考试。胥予停委停补。既非 朝廷示人以信之义。亦无以激输公报效之忱。且停者此辈安必来即胜于前。待之太轻。人不自惜。弃置若器。政体非宜。臣愚以为徒齐其末。不如力遏其源也。或谓同一捐资。未必损项多者。皆可用之才。捐项少者。尽不肖之辈。不知从前捐纳州县。一官不下万金。非家道殷实。及自度才器尚堪任使者。必不敢冒昧呈捐。其父兄亦不令其子弟躁进。即任官后经手钱粮。思欲染指。自揣身家甚重。亦不尝试为非。所以我 朝屡开事例。权济一时。均无大獘。独至今日不然者。实因捐一州县所费无多。有力者子弟相沿争为垄断。无力者借贷而至易于取偿。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读书。众志纷然。趋于利。欲其自爱。其可得耶。非开捐之为害。而减成之为害。昭昭然矣。

或谓各省军务未平。需饷正殷。京师八旗营饷。待用尤急。遽议加增。或恐捐生观望。致饷项无出。不知现办军务。各直省均不专藉捐输。直东豫晋之饷。出于地丁。江皖湖广之饷。出于地丁者半。出于厘税者半。粤闽之饷。出于地丁盐茶。陕甘之饷。出于地丁协济。川浙之饷。出于地丁厘税。惟云贵两省。饷无所出。稍资于此。合岁而计。所入无几。究亦无益军资。今仅将此四项官职。改归京局。其余仍许照例减成报捐。则各省均可补苴。毋庸过虑。惟京饷所需甚急。何敢不慎加计议。臣在农曹。详知铜局每月所入。出于封典职衔贡监生者十之七。出于实职官阶者十之三。此四项在实职官阶中。尚不能及三分之。即使上兑者少。于捐务原无大损。况拟收新章。照筹饷例定银数收纳实银。以多补少。捐一名。仍可抵从前之三四名。且外省不得报捐。则此项必尽归铜局。京局亦一律不准减成。则捐生无所希冀。人知名器可贵。自必更乐输将。京饷将日见其增而无所损。此臣所以急请变通办理也。前准部咨。议覆湖南抚臣恽世临之奏。拟俟军务稍平。再行更正。部臣综计盈虚。实为慎重军饷起见。臣之所请。非敢不利害兼筹。实见此四项官职减成收捐。并无益于军糈。而反有伤于 国计。故敢冒渎  圣慈。妄献末议。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

  请禁书吏捐保知县疏         
于凌辰

窃惟知县一官。刑名钱谷。实有专司。抚字催科。皆宜尽善。我 朝设官置吏以来。首严兹选。非科甲官荫明经正途出身者。不得滥授。迩因军饟浩烦。暂开捐纳一途。原属权宜万不得已之计。复恐其贤愚错杂。有害百姓。故立甄别之法以防之。虑深远矣。至于书吏在该衙门当差。十数年后而始得充经承。经承役满后。其能干者。仅得从九未入职衔。而亦不能即选。其已登仕途者。非永无升转之例。或经督抚保举。亦必其曾任佐杂佐贰。论资计俸。着有能声。方准升转。从未闻有以尚在本衙门当差之书吏。并未充过经承。亦未选过从九未入。而即骤选知县实缺者。有之。实自近来之保举递加始。查书吏派充各项差使。非必事务繁多。转劳于本衙门也。亦非必自备资斧。甚苦于本衙门也。赴差有口费。住差有津贴。较在本衙门已偏得多多。且又非若军营差使。并无所用其奇才异能。试问所司者何事。亦不过供奔走。管书记耳。以书吏争趋之快捷方式。即保以佐杂佐贰。已不为不优矣。而保者竟递保至正印。选者即铨选一实阶。殊与慎重名器之道。未甚允协。且各衙门书吏。久惯作奸作伪。非精明上司。靡不堕其术中。是以每恭逢  恩诏。蠲租减赋。振灾救荒。凡有关民瘼者。  天语煌煌。必切诫毋任吏胥舞獘。仰见 朝廷洞烛靡遗。刻刻防杜至意。若一旦而令若辈骤膺亲民之任。故习复萌。势必多方掊克。以谋饱其私橐。何暇为国。何为民。书吏县令。断非小民福星。况当此兵燹之后。地方半多凋残。何堪再事朘削。全赖为司牧者。廉明公正。恺恻慈祥。以与民休息。至如何安集。如何抚绥。更如何而始可以为民父母。在书吏平日既未讨论讲求。临时必至错置颠倒。纵使督抚不时举劾。其间爱惜功名者亦所或有。然求什一于千百之中。窃恐官方之日坏。而民生之日蹙也。县令一官。所关实非浅鲜。可否请  旨饬下该部。按册逐一检查。将书吏由保举层层递加至铨选知县一条。永行禁革。其已选知县实缺。并已经指省分发试用知县。或由得保举知县后加捐者。概行撤销。另为酌核奖叙。更拟请嗣后除铜局捐输军营保举外。凡系派书吏差使。永不得层层递保至正印官阶。以示限制而杜冒滥。庶于 国体官方两有裨益。臣为慎名器抑幸进起见。据实直陈。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请饬停止增附捐教疏咸丰元年         
汪元方

奏为增附捐教。士气易颓。请  旨饬下停止事。窃惟易重蒙养。天下之生童。 国家之蒙养也。必趋向克端。斯德性渐定。达则为纯臣。穷则为正士。关系非轻。而其功皆自蒙养始。自来捐例之开。诚非得已。然道府州县。与生童不甚浃洽。捐者虽多。于士气固无妨也。生童之最亲者。莫如教官。其于学也。月有课。季有考。其于品也。优有保。劣有报。教官得人。士风之整饬系之。人材之培养系之。向例以举人及各项贡生分班选补。内惟新科拔贡选授者。或不限年。余则皆科深齿长之员。方膺斯选。从前捐例。有廪生捐教一条。盖以各学岁贡。皆以廪生之资深者充之。岁贡例得就教。廪生先以报捐。所争者祇年分之迟速耳。且附生之补增尚易。补廪较难。设遇廪无缺出。虽屡试高等。尚不获补。是以生童视廪生较重。而廪生之为教官。亦多称职。查豫工例添设增附捐教一条。始犹限以年踰三十。顺天捐输例因之。遂无年齿之限。并有遇缺尽先等名目。以致初入胶庠者。纷纷司铎。科深年老之举贡。无力捐遇缺尽先。一概向隅。遂使各学生童。有志者堕其勤学向上之心。无志者生其图利速成之念。夫中材以下。大抵以科名为振兴耳。天下之老师宿儒。至补一教官而不可得。其策励子弟之术于是乎穷。士气之伤。莫甚于此。臣上年到京。即欲为是请。闻部臣已议增附年轻未届三十者。仍复扣选。又读邸钞。见陕西抚臣张祥河有请改佐贰之陈。部臣以银数不符。班次无归。未经议准。闻欲俟大捐条例中裁撤也。大捐不开。此议遂寝。今闻两广捐输。仍照顺天条例。各省增附捐教者。势必纷纷又起。臣愚以为一之为甚。断不可再。  皇上新政之年。育才是急。相应请  旨饬两广捐输局停止此条。仍循旧例。祇准廪生捐教。或谓增生曾列优等。不妨准其报捐。不知教官有岁贡一项。数年后之廪生。即岁贡也。旧例准捐。义极分晓。增生既不能充贡。即应不准越捐。或又谓增附捐教。前次即为踊跃。希冀捐项较多。夫极多不过数十万金耳。而天下之生童。亦不下数十万人。以数十万易尽之金付之军需。而令数十万有造之人焉颓丧。孰得孰失。不辨自明。抑臣更有请者。例载教职补缺后。除大计参劾外。六年俸满。无论举贡及廪生班次。准督抚学臣分别保题升用。其未豫保升者。概留本任。今遇缺尽先之增附。上兑未几。即获选授。已超越大挑教习等正班。况皆系年富家殷。计无不力谋保荐。致开夤缘奔竞之风。于士习殊有关系。臣愚请于任内能中举人副贡者。方准与举贡两班一体保升。其未经中式者。督抚学臣于年终严加甄别。任满时不准一概保留。不准藉词保荐。以杜干求幸进之阶。似此明定限制。于调剂正途之中。仍寓策励捐班之意。于学问功名。两有裨益。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酌核保举章程以示限制疏咸丰四年   
宋晋

窃惟军兴以来。凡粮台文案。及劝捐团练铸钱捐米各事。在在需员。着有微劳。自应酌奖。第军务总以披坚执锐为先。此外各事。不过钩稽文案之劳。口舌奔走之用。任事既有难易。即请奖宜示区分。臣历观近日保举各案。有候补知府同知而越请升选道府者。有选缺同知未经到任而请以知府选用者。有编修而请选知府及升补坊缺者。有庶吉士而请授编修者。有内阁中书而请升侍读者。有候选佐杂而请越级升用者。虽迭蒙  圣明衡鉴。不尽准行。而种种破格保奏。实多非常例所有。查道府为方面表率。责任非轻。定例分部学习各员。须由实缺员外郎中。遇京察截取 记名。始得仰邀 简授。该员等奔走各司。非积十余年或二十余年辛苦。不能得此升阶。即由翰林出身者。亦必得三年俸满。京察合例。始能保送。至春坊各官。惟遇大考 特旨升补。余皆比较资俸。亦须积至十余年。进二十名内。始能开列请补。大考 记名升用者。亦准此例。庶吉士之留馆。则以考试等第为鉴别去留。更非可以他途假进。内阁侍读。亦由中书俸深者。拟定正陪请升。揆诸立制之意。考绩抡才。何等慎重。今则以数月之劳。一事之委。非连篇并保。即特请示优。在得者既以捷获为工。争觅夤缘之路。在保者遂以市恩见好。不顾专擅之嫌。似此冒滥相仍。交相奔竞。实于名器官方。大有关系。且此等保举之人。多系奏留差委。及至已经选补。又必以经手未完事件。仍复请留。是本员徒占实缺之名。署任又存暂时之见。尤恐贻误地方。况此等事件。迥非亲冒矢石者可比。即俟一省一局经办完竣。实有劳绩成效。再行奏保。已属不没其劳。若事未半而动列剡章。效未收而概加优叙。将与效命戎行者何所区别。似应亟加综核。以示限制。可否请  旨饬下吏部。分别核定。嗣后如实系领队打仗杀贼立功。及守城捍御击追贼匪者。准其随折保奏。候  旨超擢。此外如粮台文案。及一切局务人员。概不得越次奏保。如候补候选各员。祇准请以原班优予补选。不得遽行越级请升。又选补各省实缺。未经到任奏留差委各员。祇准量请升衔项带。不得指名何官。遽请升授。又候补候选各员。请尽先补用选用者。由何处军营保奏。即俟该处军务完竣。再行饬令赴部赴省候补候选。其翰林保举坊局者。应请照大考 记名之例。俟历俸至前二十名再行开列请补。如保升知府。奉  旨允行。准其作为双月知府。俟军务完竣。再予选用。其员外郎中及外省同知请升知府者。亦照此办理。庶吉士本系在馆教习之人。今既办理地方事件。应请酌量改补地方官。内阁中书祇准照俸满截取同知之例。以同知请用。佐杂等官。祇准优予班次。亦不得越级请升。如此分别限制。奏明请  旨饬谕各路带兵大臣。及中外督办军务大员。俾各懔遵办理。如再有任意滥保者。即将保奏之官。照违例议处。庶于鼓励之中。仍不失慎简之意。甄叙明而奔竞亦息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遵议军营劳绩不准保至藩臬两司疏同治九年 吏部
同治八年十一月廿七日。内阁抄出。本日奉  上谕。内阁侍读学士锺佩贤奏臬司责任綦重未宜轻授一折前因曾国藩覆奏直隶臬司史念祖人尚明白可望陶成令器当谕曾国藩俟该臬司到任后随时查看于造就人才之中实寓慎重刑名之意兹据锺佩贤奏称与其查看于后贻误已多曷若审慎于前所全不少等语所奏亦不为无见史念祖着即开缺以原官留于直隶交曾国藩差委俾资学习如能谙练公务即由该督随时奏闻至所请军营保至藩臬人员查非科目出身及曾任实缺道府者仍令先补道府查看称职由该督抚奏明后列单请简之处着吏部妥议章程具奏钦此钦遵。抄出到部。查臣部内选外补人员。下至佐贰起。上至道府为止。至若藩臬等官。臣部并无选补班次。遇有缺出。均由  特旨简放。自军兴以来。论功行赏。往往以投效之人。不数年而保至知府。不数年而保至道员。奖励已极优渥。乃复有保以布政使题奏。以按察使题奏者。初则破格以励戎行。继遂相习而为风气。无论其褒奖之过于冒滥。而以  皇上特简之权。臣下皆得指名保荐。不惟名器太轻。而揆诸政体。亦觉未洽。虽由军营崛起者。其中不无奇特之才。究之全才不可多得。长于韬略者。未必长于治略。善于治兵者。未必善于治民。查臣部奏定章程。知县题调要缺。军功初任人员。不准请补。原恐其初登仕版。于烦要遽难胜任。以一知县补缺。尚宜郑重如此。矧藩司为钱粮统宗。臬司为刑名总汇。国计民生。关系甚巨。而以折冲御侮之俦。强居其任。既非素所讲习。安能经理裕如。今该侍读学士奏请由军营保布按两司人员。查非科目出身。及曾任实缺道府者。仍令先补道府。钦奉  谕旨。交臣部妥议章程具奏。臣等公同商酌。拟请嗣后各省督抚暨统兵大臣如有劳绩保案。仍应按照章程。不准保记名请 简。及指项题奏等项名目。其从前已请以藩臬记名题奏者。查该员如未曾任实缺道府。无论其是否科目出身。及曾任丞倅州县等官。均请准令戴用原衔。一律先补道员。以资练习。其中系本有省分人员。仍准留于原省。本无省分人员。俟领咨赴部时。由臣部签掣省分。均以道员归候补班酌量补用。俟得缺到任后。再由各该督抚详加察看。如果留心民治。实能称职。准该督抚出具考语。将该员等可否升用之处。奏明请  旨。如有不能称职之员。亦应随时奏请罢黜。毋得迁就徇隐。遗误地方。至盐运司一项。从前如有保奏记名者。拟请照此办理。如蒙  俞允。即请  旨饬军机处将从前保举记名藩臬运司各员。开列清单交部。由臣部查明并未曾任实缺道府各员。行文各该督抚详细查明该员等出身履历三代年貌籍贯及历保官阶。造具清册报部。以凭照章办理。所有遵  旨议奏缘由。谨缮折具奏。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甘肃新疆保案请从宽核议疏光绪四年 
左宗棠

窃维治乱安危。虽关气数。而拨乱反治。扶危就安。则必人事有以致之。人事既尽。虽气数之天。亦退处于无权。而旋转之机。始有可验者。所谓干戈起而文法废。文法废而人才出。人才出而事功成也。安常习故时。刀笔筐箧之士。奉行例案。亦可从容各奏其能。至事故迭生。则非其人其材。不足以当之矣。天之生才不易。人之应运非偶。古今以奇才异能着闻。而大名盛业。足重当时传于后世者。亦有几人。苟能补救世局。卓然有所表见。即不得谓非一时之选。然即此已不易得。矧时会方殷。待人而理。需才之亟且众。如今之陕甘。甚于各省。今之新疆。又甚于陕甘。岂可刻以相绳也。将营广厦。须购众材。将合力。必呼邪许。不蓄三年之艾。何以治七年之疾。不挈旧识侣伴。何以为万里之行乎。将士远道从征。劳苦过于内地。又皆昔时谪戍之乡。其于役也艰矣。其称名也又非甚美。所以争赴前行。矢效死力者。感 朝廷豢养之久。体念之深。两次 允颁部款。又适当征军待发之际。将士怀忠抱悫。急于赴敌。求纾 宵旰忧勤。是其明效。论功请奖。何独不然。近来保案过多。臣亦何尝不以浮滥为虑。特用兵日久。战事又多。保奖稠迭。既不容已。则奏咨两案。不得不宽。局外虽诧其多。局中则犹觉其少也。溯维同治五年二月。钦奉  谕旨。从前南省勇丁以甘肃地方瘠苦多不愿往若将调赴甘肃勇丁酌增饷银若干或再将员弁勇丁之从征西路者变通章程从优保举当可乐于从事益加奋勉等因钦此。臣入关度陇。奉以周旋。罔敢失坠。军行寒苦荒瘠之区。复当兵燹之后。物产既绌。陆运又极艰难。正饷外须分途设局。采运军火军械粮料草束棉衣单袷巾履。以及军中必需之件。非别筹经费采运不可。非别筹津贴不可。客军饷需。由各省给领者。越境以后。该各省只照旧供支额饷。饷数本薄。军粮马干驼干为数极微。万难敷衍。又非由臣别筹津贴不可。是甘肃新疆与各内地情形。本不相同也。采运劳费。既与各省内地悬殊。而又非人不理。非才不办。则劳绩之优绌。亦因之有异者。势所必至。部臣意在示限制。拔真才。致多驳斥。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外间之碍难遵照。理有固然。揆诸重内轻外之常经。外僚自应恪遵部议。以收和衷之益。汉臣诸葛亮所谓赏罚臧否不宜异同也。臣于部章。固不敢坚持异论。然遵照办理。实苦窒碍难行。伏恳  天恩饬下吏部兵部。甘肃新疆保案从宽核议。照甘肃现行州县补缺部章。酌予通融。以广搜人材。期收实效。但令拔十得五。于时局必有所裨。部臣于外省汇保各案。奉  旨交部议奏者。按照新章。分别准驳。本其职分所当为。至已奉  旨允准。见诸施行。部臣但当钦遵办理。不可再加指驳。否则部章转尊于  纶綍。事近颠倒。实非所宜。恐启下陵上替之渐。往代封驳之事。以黄门给谏任之。亦缘阶远秩卑。非若亲近大臣。地偪势疑可比。故令制御史风闻言事。给事中主封驳。秩仍五品。可覆按也。唐臣颜真卿谓朝廷纪纲须共存立。臣故不能无言。应恳 饬下部臣。一熟思审处。以免自干咎戾。伏候  圣裁。臣因部章难遵。体制宜慎起见。据实陈明。伏候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施行。

  鄂省员缺久悬请变通办理疏咸丰七年 
湖北巡抚胡林翼

窃查湖北军兴以来。吏治废弛。已非一日。各郡州县。被扰较广。丞倅牧令。或阵亡殉难。或参劾病故。中间院司迭更。道途梗塞。每一缺出。未能随时详报。均由该管道府暂委代理。兼以文卷毁失。并不能查其因何出缺。及出缺日期。年复一年。无从清理。现在悬缺既多。为时又久。大兵之后。望治孔殷。必得贤有司休养生息。宽猛兼施。方与 国计民生。两有裨益。然或人地相宜。而格于定例。一经迁就。位置稍失其当。即施展莫称其才。臣胡林翼于上年敬陈兵政吏治之要。请 饬部臣暂勿拘臣文法资格。容臣分别委署。以试验而期实效。奏蒙 俞允在案。臣等即于接见属员时详加察访。于各员优劣。一一存记。复同司道商搉再四。实无合例可补之员。而员缺空旷。或五六年。三四年不等。若不变通办理。转恐贻误地方。查例载。知县以上官员。题补缺出。升调兼行。听候督抚酌量具题。此外应行调补之缺。均令该督抚照例于属员内对品改调等语。至简缺请补。例有轮班补用。又何项缺出。以何项人员拟补之文。立法至周至善。原不容丝毫紊越。然此特为无事时言之。若湖北地方。迭经兵燹。通计丞倅州县。悬缺至二十九员之多。历时至五六年之久。现在拣发即用大挑军功保升各员到省。多在出缺之后。实缺人员。除新选外。仅存二三员。而历俸三年者尤少。此不能不斟酌变通。碍难照例之实在情形也。所拟各员。或现经委署。缺分适当其人。或才略较优。量移方尽其用。人地均属相宜。惟于调补请补之例。多有不符。但员缺久悬。地方紧要。在朝 廷设官分职。有一缺即有一员。在臣等器使因材。补一官当收一效。且一经补定。此后循序轮流。即可轮班挨补。至各员调补之后。仍当随事随时。察看甄别。臣等固不敢存私意于前。尤不敢设成见于后。此外候补人员。尚有班次在现拟各员之前。及前后相等者。或人地未宜。或才力未逮。应再另行察看办理。据藩司马秀儒臬司罗遵殿会详前来。臣等公同复核。谨将各该员调补请补与例不符。及湖北现在难以照例办理各缘由。据实陈明。伏乞  皇上天恩。饬部核议。如蒙 俞允。各员中有应送部引 见之员。俟楚省军务告竣。再行照例给咨。除各员履历。另缮清单。咨部查核。臣等为员缺相需。因地择人起见。是否有当。谨合词具奏。伏祈 圣鉴训示。

  请变通外吏回避章程疏同治十二年    
湖南巡抚王文韶

奏为外官回避章程。于祖孙父子一条。未尽允当。拟请酌量变通。以重伦纪。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查吏部奏定回避章程。内开祖孙父子。自道府以至佐杂。各省现任及候补试用各员。如非同官。令官小者回避。系同官。祖孙父子名分攸关。无论补缺到省先后。应令其子其孙回避等因。历经遵办在案。臣尝详思其议。窃有未安。夫所谓名分攸关者。诚以父不可避子。祖不可避孙。伦纪至重。初不系乎官阶之同异也。今同官者。既以名分攸关而不论其先后之次。不同官者。又若名分可略而但计其大小之殊。是子孙以贵而加于祖父。祖父以贱而屈于子孙。苟为孝子慈孙。必将蹙然有所不忍。即臣等忝膺疆寄。遇有此等案件。亦往往不能无动于中。在部臣定章之始。亦谓内则父子。外则君臣。在家则以父为尊。在朝则以君为重。 国家设官。大小自有定分。不得尽以父子之恩。掩君臣之义也。臣因兼权其轻重。而量议其变通。凡各省督抚藩臬。以及  特旨简放之道府大员。 朝廷择人而任。简擢断自  宸衷。人臣无所容心于其间。若此者以  君命为重。应遵照章程。令其祖其父之官小者回避。至道府以下。铨选各缺。并随时拣发分发。从前指省留省各员。按班固有定章。而受职非由  特简。若此者以天伦为重。应准于赴部注册之日。自行陈明。无论官阶大小。概令其子孙回避。似此等酌量变通。凡为人臣为人子者。庶几理得心安。于君亲之间。两无遗憾。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遵行。

  请变通委署州县章程疏光绪二年   
湖南巡抚王文韶

臣维州县为亲民之官。必须久于其任。方能有益地方。现奉部定章程。委署有人之缺。祇准十分之一。自系为整饬吏治起见。然其中不无窒碍之处。欲求推行尽力。不得不量拟变通。查州县署事。一年期满。各省沿为故事。其实本非定章。湖南早已不拘此说。遇有留心民瘼之牧令。往往不轻更调。俾得从容展布。与民相安。从未敢狃于调剂之私。致涉瞻徇。其未经分发人员。非特不准委署代理。并不令禀到当差。知府为州县该管上司。从不委署知州知县。更无佐杂滥署州县之事。遇有缺出。应须依限请补。并无空缺久悬。藉为更署地步。此部臣所指各项獘端。皆臣与藩司等日夕兢兢。恪守限制。而不敢稍有逾越者。奏咨具在。部臣固可按牍而稽也。惟现定新章。州县除调署。及委署无人之缺。并暂时代理外。其委署有人之缺。每年不得逾十分之一。此则办理不无窒碍。其情形有可条晰指陈者。实任调署别缺。州县与佐杂并计。例准十分之二。此项调署遗缺。皆应委员接署。今委署不及调署之半。则其余非互相更调不可。设遇更调之员。人地或有未宜。欲遵例则有误地方。欲择人则有违 功令。此其窒碍者一也。凡遇委署。有人之缺较多。无人之缺较少。无人之缺。不能久悬。或由外按限拟补。或由部按月归选。接准部覆。及领凭到省。均不过半年数月间。随时见缺。既不能不即委署理。选补有人。又不能不即饬赴任。展转更替。为期更促。为治愈难。此其窒碍者二也。实缺例应引 见人员。均有交代。或因正款杂项未清。或因患病措资乞假。交卸起程。远省往返。动辄需时。若一概作为有人之缺。此项人员。正复不少。限以十分之一。其它委署。更属无多。设有应行撤任察看之员。势不能以额满而多所迁就。此其窒碍者三也。湘省地杂苗猺。素称难治。散勇之多。尤甲于他省。州县一不得人。其患可以立见。新选人员。情形未熟。留省学习。往往有之。又或准补之员。先期承办重大差使。一时未能竣事。若因委署额满之故。不论情形之是否熟习。差使之曾否完竣。克期饬令赴任。诚恐无益民生。有妨要务。此其窒碍者四也。臣于此次接奉部文后。督同藩司通筹综计。业将人地不宜各员。或开缺另补。或彼此对调。核明分别具奏在案。本应查照部议。一一遵行。无如额限过少。牵掣滋多。悉力以就范围。实不能无逾溢。盖湖南州县共六十七缺。以十分之一计之。每年委署有人之缺。至七缺而止。既不敢强就新章。因噎废食。又不敢坚持成见。阳奉阴违。惟有据实缕陈。仰恳  圣恩。饬下吏部覆加核议。可否量为变通。将州县委署有人之缺。查照实缺调署之例。一律办理。与佐杂并计。不得过十分之二。其选补各员。业已领咨到省。接准部覆。而尚未到任者。定例不食廉俸。又调取引 见人员。亦应停支养廉。以上各项。均请免其并入有人之缺计算。似此一转移间。于严定限制之中。不至有格外难行之处。臣仍当督饬藩司。互相讲求。实事求是。断不敢为人择缺。实不能不为缺择人。总期于吏治民生。两有裨益。以仰副 朝廷整饬地方之至意。

  知县外补壅滞请量予变通片光绪三年 
山西巡抚张之洞

窃臣接准吏部咨。议覆前给事中戈靖等条奏。内开嗣后各省知县参革一项缺出。令归部铨选。并将知县终养与降补二项所出之缺。暨修墓等项。比照终养之缺。一并改归内选。不得扣留外补等因。奏准通行。自应遵照办理。惟查定例。知县班内。即用候补两项。遇有升调病故休所遗选缺。各按轮次序补。又知县终养改教撤回降补回避遗缺。以即用候补两班相闲酌补。又知县丁忧参革遗缺。专以军功候补人员酌补。原以即用候补两项。班次最优。军功人员。劳绩最着。而即用候补军功各班。人数亦最多。是以较各项试用人员。于轮补外更有酌补专补之缺。原所以区别而优异之也。溯自军兴捐广。捐保人员接踵而至。而即用大挑人员各班。故自签发无期。近年因疏通选法。各优贡截取孝廉方正教习教职各班。复皆得呈请分发。班次愈多。轮补愈滞。升调二项。为各班轮补之途。晋省缺少人稠。数十年尚未一转。其中即用候补两项。自光绪四年七月。分班请补以后。非数年十数年不能轮到。病故休三项。每年虽出数缺。然以即用候补大挑三项并正班之员及分缺先前分缺间前挨班序补。即用候补所得不过十之一二。历年以来。惟恃有终养等五项杂缺。藉以疏通。至军功一班。以丁忧参革之缺并归此班专补。自同治七年。部议将丁忧一项拟归部选后。缺数已去其半。兹以疏通选班。续将专补军功之参革并即用候补应补之终养降调修墓等项之缺。一并改归内选。则外省即用之补班益隘。而候补军功之补班。殆将无期矣。在部臣所议以降补参革终养修墓数项拟归内选。以撤回改教回避数项留为外补。似欲使内外各得其平。无可畸重。然撤回与修墓较。则修墓略少。撤回略多。降补参革终养与改教回避较。则降革终养出缺甚多。而改教回避者。往往经年无一焉。用意虽欲持平。核实太形轩轾。方今捐例甫罢。需项仍多。窃惟吏部古号铨曹。今日亦言铨选。铨者。称也。谓立法量才各称之平也。臣愚以为外补难则害官方。内选滞则困寒畯。选补并重。斯为大公。且即用一班。乃 国家取士抡才。为民社择人之上选。军功候补两途。皆由历练辛苦而得。滥竽虽不能免。每自干练为多。若事急则优其阶资。时平则扼其仕进。亦无以昭大信而劝将来。因查保升捐升及大计参劾。本为内选之班。升调病故休。本为外补之班。均可毋庸更议。其余外出之丁忧参革终养降补修墓葬亲撤回改教回避各缺。拟请统改为一咨一留。于咨报开缺时。随案声明。再行照例截缺。自可无虞轇轕。即使一时一项。略有出缺多寡之不同。而选补各不偏枯。自无觖望。既以昭平允之定法。亦以示易简之宏纲。其遇留归外补之缺。按班请补。一如旧例。毋庸更张。合无仰恳  天恩。俯准饬部核议施行。再知县丁忧起复。选缺极难。是以言官建议。部臣改章。查此项人员。以礼去官。非有过谪。考之汉魏以来。弃官行服者。史册称美。今若如吏部所称应补者册逾百员。百年不能选毕。则是一遭大故。永远沈沦。谨厚者自无怨尤。浇漓者竞思取巧。现经部议。增入单月五缺后插选一条。具见力筹疏通。特插选有限。终无大益。

窃思外省丁忧起复人员。自以仍回原省归候补班序补。毋庸另捐分发指省补班加成各银。于理为长。于事亦顺。虽非旧例所有。当此选法壅遏。 庙堂百司。事事整顿。何不可因时变通。至于户部所虑免交银两。有碍常捐。是则同一无过之官。有用之才。有力者进用。清贫者投闲。似尚未极平允。我   皇太后  皇上奋然停捐。  圣政卓越。知必不惜此区区也。大抵外省牧令。奇士罕觏。中材居多。要在洞悉一方民情。多识本省成案。则驾轻就熟。其信易孚。其政易成。古语有之。大巧绌于熟习。若起复者仍归原省候补。于吏治亦有裨益。夫停有限之常捐。而可以全无穷之政体。此亦厚风俗惜人才之一道也。且原系此省有缺之员。即使得缺甚易。同僚不得而忌之。如此全归外补。不占选缺。于他项选班。疏通多矣。此外由府州下至佐杂。事理相同。似亦可类推酌议。谨附陈管见。伏乞 圣鉴。

  请变通正途州县选补班次疏光绪七年 
监察御史李肇锡

臣维致治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法。莫先于择牧令。牧令之贤否。民生之休戚系焉。故欲谋保聚。重抚绥。必自慎选牧令始。自军兴筹饷以来。流品之杂已极矣。我   皇太后  皇上洞悉其獘。于库款支绌之时。毅然停止捐输。薄海臣民。莫不仰颂  圣明。共识端本澄源之至意。而臣窃以为捐输之停。所以肃清吏治也。吏治之肃清。所以期泽之下逮乎民也。夫亲民之官。孰有重于州县乎。数十年来。各省捐纳需次人员。固已不少。近则领照到省者。又复纷至沓来。此中原不乏奇杰之士。而要其得人之盛。不必过于正途。而獘之中于地方者。则惟州县为尤甚。约举之盖有二焉。溯自捐例屡次减成。殷实之家。挟赀数千金。即已俨居民上。彼其积累之余。曾无损于毫末。第以仕宦为光宠而已。而豪奢成习。幸处脂膏。则肆其挥霍。不幸而缺分稍瘠。势必至于亏帑剥民。此獘在有余者也。而竭集资之流。又往往日暮途穷。视一官为取偿之计。一旦履任。计母取赢。不充其囊橐而不止。纵或终以墨败。而宽典可邀。亦仅降调耳。褫职耳。厚资坐拥。仍不失为富民。此獘在不足者也。臣不敢谓正途人员之果无此獘。而我 朝科目取士。历久不废。事例偶开。因时辄止。此其为经为权。孰轻孰重。固已昭然可睹矣。夫既准其捐纳于前。自不能概置不用。使才俊有向隅之叹。而择其尤要者。裁制而损益之。固未尝无术也。伏查吏部奏定章程。各省道府部选缺出。本省题奏咨报所开各缺。俟本省留补二次。即应咨部铨选一次。以三缺为一周。不得参差搀越等语。盖恐选补二项。稍涉偏枯。故以限制为疏通。法至善也。臣窃请仿此意。各省州县缺出。无论繁简。留补部选。每缺用正途人员二次。始闲用捐纳人员。补选无人。始准以捐纳人员借补过班。若捐纳应补选班无人亦如之。其法于两途均属持平。毫无轩轾。特选补之缺。正途较多一次。积计之似属稍优。不知行之十数年。捐纳日见其少。而正途如故。再历数十年。将并无捐纳。而惟存正途。得缺之多于捐纳。初无所为滞碍也。拟请 饬下吏部详核定议。除军功人员。及丞倅簿尉无预地方之责者。仍照旧章铨补外。此后州县缺出。可否如臣所拟变通办理。务期于驭吏之中。寓救敝之意。

  开复人员不宜仍发原省疏       
四川总督崇实

窃维 国家无绝人为善之心。而人臣有执法不移之义。所以澄叙官方。政归画一也。查各省官员。既有三年考绩之典。复有随时甄别之条。此等人员。一经罢斥。例不录用。近以军兴需材孔亟。往往破格仍予开复。然须示以限制。方成政体。乃臣近见该革员等。有赴军营投效。经各路统兵大臣暨各省督抚。以劳绩保举开复原官者。有赴京局呈请加倍捐缴银两准其开复者。往往奏请仍归原省补用。在 朝廷宽大为政。不追既往。许其自新。以观后效。原与随时参劾之例。并行不悖。惟令仍归原省。则于治体。大有关系。盖此等大计及甄别人员。如无十分劣迹。不过止于降调。尚可容留原省。至于竟行罢斥。多系声名狼藉。众所指摘之员。若准仍归原省。则大吏弹劾之权几成画饼。而贪士梯荣之路巧于转圜。且既经开复。即当委用。而劣迹彰着。通国皆知。百姓传言以为口实。前之屏弃几成虚设。况仕路甚宽。何地不可托足。而必恋恋于原省者。苟非欲售其故技。即属自便私图。种种鬼蜮。不问可知。臣以为此等人员。虽准开复。断不可仍归原省。如系立功军营保举者。即令其服官于立功之省。如由京局捐复者。即应归部铨选。傥遇原省。亦应改掣。如此办理。似于广为延揽之中。尚寓力分泾渭之意。俾举错益昭慎重。而政体仍属两全。臣伏查四川一省。既有此等人员。谅各省当亦不免。相应请  旨敕下部臣。除因公罣误奏请开复人员。不在此例外。若遇有身被计典。及由督抚特行甄别斥革者。即使有劳可叙。并加倍捐缴银两。皆不准仍发原省。其已经发往者。均查明改归他省。明定章程。示以限制。庶于吏治不无裨益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

  请停报效以存政体疏光绪十四年    
监察御史屠仁守

窃以近年创办海军。费用浩繁。筹款无策。佥壬幸进。遂托报效为邀  恩之举。始犹观望趄。颇畏清议。既而见尝试报效者。果如愿偿也。乃视为快捷方式。交骛争趋。其獘有五。而大患有三。其咎归乱政害民罔上行私而不可止。所谓五獘者。凡报效之人。不究原资。不责保认。庸流贾竖。杂出其中。金币朝输。章服夕至。流品混淆。其獘一也。散下僚。遽擢以监司。丞佐虚衔。遂畀以州县。无班可叙者。突而踞诸班之上。无缺可选者。俨然在首选之中。名器冒滥。其獘二也。革员杨某。  谕旨所谓声名平常。不应调办要差者也。以万金而录用。革员姚某。以置房赁作妓寮被参。  谕旨所斥为卑鄙无耻者也。以万金而开复。故入人罪如马某。獘混公帑如陈某。系不准捐复者也。皆以报效湔洗之。定章无论何项劳绩。不准奏保 记名简放。诚重之也。今则道员周某沈某等。皆以捐万金。遂蒙 旷典。劝惩倒置。其獘三也。由主事捐郎中分部遇缺先用。计实银一万四千余两。延某则以五千金而得之矣。由郎中捐道员分省遇缺先用。计实银二万余两。岑某亦以五千金而得之矣。其它莫不如是。名为竭诚报效。实则较捐纳犹不及半。或三四之一。名为不敢仰邀议叙。实则躐跻数等。并且京平松江银皆可交易。以致捐纳人员。相形见绌。裹足不前。部捐为之减色。求益得损。财计转亏。其獘四也。报效者不能无因而至前。则百计钻营。经手者不能空劳而无获。则多方需索。闻报效万金。其营谋关通。常三数千金不等。而副都统恩某干没独多。甚有由木厂商人及吏胥等类夤缘而进者。驵侩朋侵。莫可究诘。其獘五也。五獘既滋。三患随之。三患者何也。  恩莫先于爱民。报效之人。类皆委琐尝利。具有心计。挟操奢望。举债而来者。顾眉急以了其债。倾赀而得者。图箕敛以百其资。一旦踞于民上。巧取豪夺。恣意诛求。本为身家。何知  君国。是无异使狼刈草。生民立受其害。大患一。 国莫急于进贤。而贤则非道不进。故巨鱼必有绝大之力。骏马必无恋栈之心。今见报效得官易。循路登用难。安分而寡交者陆沈。有才而无力者坐困。则夫道德之彦。忠义英杰。恳恳报 国之心。势且招之不来。未麾即去。人才消乏。国乃空虚。大患二。 国所以立者。纪纲法度而已。流品淆。官方何由澄叙。名器滥。典则何由昭垂。劝惩倒置。又何以厉世而磨钝。理财而财失。任人而人欺。以二百余年未有之獘政。一旦行之不疑。既背定制。又拂情。使天下疑 朝廷惟利是视。而不顾心之安。惟功是图。而不念道之悖。纪纲法度。悉堕于冥冥之中。虽欲振之。其将莫及。大患三。且 国家频开捐例。因万不得已而为之者也。然有资格之限。有识认之结。有加倍加五捐复之例。有加倍半不准捐复之例。所以多其防闲。亦为深杜流獘。若可扫而空之。则自   祖宗以来有事开捐之时。曷勿竟取诸报效。又安用此纷纷条例为也。今海军之设。事体重大。宜本卧薪尝胆之苦心。为未雨绸缪之至计。但章程所定。措施所及。外闲无由悉知。则亦不能轻议。独此报效一事。街谈巷议。众说纷纭。士大夫相与偶语。亦无不私尤窃叹。戚戚于心。特以由海军衙门而达之。奉   懿旨而行之。无或敢苦口忠心。冒昧入告。遂使谤腾衢路而 朝廷不闻。患伏隐微而 朝廷不知。小得志。宠赂滋张。若不急行停止。则妨贤病国。播恶殃民。即平安无事之时犹将召乱。况时局孔艰而复益之以疾。以坏天下之事有余矣。臣待罪谏垣。职司风纪。台规所载。奉以兢兢。不敢稍存揣摩之见。不敢稍怀死辱之私。谨斋戒沐浴。缮折密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刚断施行。臣无任悃款愿望之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