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一 户政三理财下-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三十一 户政三理财下
遵 旨停止捐输并变通常例捐款疏光绪五年 户部
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钦奉 上谕。前因军务未平用款不继不得已开捐纳职藉济饷需乃近来中外捐纳各员其为守兼优才具可用者固不乏不而滥竽充数甚至有玷官箴者实属不少至各属办理捐输原不无实事求是有裨国计之处而行之日久捐资之影射捐生之取巧及委员等种种獘窦不一而足于澄清吏治之道既多窒碍于饷需亦多有名无实自应及时停止以肃政体着户部及各省督抚通盘筹划务将京捐局及各省捐局每年入项若干详细查明将此项作何支用之处设法筹款相抵一面奏明停止捐输毋得藉词款项难筹有意延宕钦此。钦遵。由内阁抄出到部。仰见 皇太后 皇上肃清政体澄叙官方之至意。钦佩莫名。当由四百里飞咨有捐省分各督抚。赶紧筹款。奏明办理外。伏查会典内开。户部捐纳房。掌捐纳之事。凡报捐贡监职衔加级纪录 封典等项。俱由部具呈。交银给与执照。凡遇暂开事例。一管核等因。所谓暂开事例者。于常捐之外。暂准捐纳实职。历溯从前。或因军务。或因河工。款项不足。开捐济饷。事竣即停。迨咸丰元年十一月间。奏开筹饷事例。其时军务迭起。需饷浩繁。部库空虚。岌岌可虑。不得已为权宜之计。捐输之外。如钞票官钱票铁钱当百当十等大钱。皆仓卒补苴。以资周转。然行之未久。獘窦丛生。不特无裨国储。抑且有妨民用。业经陆续奏请停止。循行至今者。惟当十大钱及捐输两事。当十钱。京城市廛行用。相沿已久。未便遽议更张。捐输则于库款度支。不无裨益。且系捐生情殷报。并无抑勒苛索等獘。是以未请停止。惟是开捐以来。各省相继奏请设局。减成折收。捐纳实职。条例繁多。内如关系较重之捐纳武职。捐免离任。捐免验看等项。已经臣部随时酌核。先后奏停。而捐章收数既减。捐生集资较易。一经核准。铨选分发。即是实官。其中贤否错杂。一时诚难辨别。且捐局林立。各不相下。收捐上兑。互有低昂。亦难保无影射取巧之獘。诚如 圣谕。自应及时停止。以肃政体。至筹款相抵一节。查咸丰四年七月间。臣部奏设捐铜局。同治十三年六月奏改京捐局。并令礼部铸造条记。派员经理收呈发照等事。按卯具奏。其银由捐生自行缴库。以近年收款论之。各项实官。外省减成较多。捐生避重就轻。在局报捐者少。约计一年所收。不过五六十万两。其中以分先前。分间前。尽先前。新班遇缺。新班遇缺先。谓之银捐。外省不准兑收者。银数为较多。此京捐局每年入项之大概也。若支用之款。除宝泉宝源两局。每年工食银二万四千两。京捐局每年经费两次奏销银二千四百两。均由余平项下开销。不动正款外。惟内外火器营差操公费一万二千两。遇闰之年。加增银一千两。由该营奏准于捐项下支给。此外均归大库搭于兵饷之用。若将银捐停止。则常捐应收者。如加级纪录免保举等项。以现在计之。一年若可收银十余万两。将来外省捐局。一律停止。归复捐纳房收捐发照旧章。则库款尚可加收。如目前实有不敷。再由臣部体察情形。于续拨京饷案内奏明办理。此京捐局支用之大概也。
至京捐局银捐等项。及各项实官。并常例未载条款。同火器营章程。臣部自奉到 谕旨后。业经停止收捐。统俟具奏四年分十二月卯各捐生励。及四年分下半年经费奏销时。将臣部京捐局即行裁撤。条记送部缴销。所有常例应收之款。如加级纪录等项。统按旧章。归臣部捐纳房付库兑收。随时核准给照。归入咨案办理。其京捐局经费。亦即停止。至火器营差操公积。核计常捐所入。尚敷支放。仍令照旧开支。其户工两局工食。向系平余项下开放。此次银捐既停。平余自少。不敷之数。即由捐款项下动支。俟铜运畅行。再复旧制。此京捐局裁撤以后之大概也。伏念肃清政体。自以停止捐纳实官为第一要义。应请将筹饷事例条款。概行停止。以昭画一。并请 饬下有捐省分各该督抚。遵照 谕旨。一面迅速设法筹款。一面将捐务赶紧清厘。造册报部。随即裁撤捐局。所有照根空照。分别截清数目。咨部缴纳。统限于本年五月悉数截止。其有于限外投册者。无论出咨在先。概行发还。所有填发空照核驳之案。迭经臣部于核覆请奖奏咨案内。随时行令追缴。应通行各局。将前奉奏咨驳令追缴空白执照各捐案。赶紧勒限追还送部。仍先行开列清单报部备查。至各处捐生。前经部驳令补交银两者。限外应令在部库补交。均不准改奖移奖。其办理赈捐省分。但据奏报捐数。业经奉 旨照章给奖。并未造册到部。及尚未奏报者。若不示以限制。则请奖实官。与捐纳实官无异。应令于限内赶造清册报部。由臣部核给。若逾限到部。不准再请实官。此外工程请奖报军火廉俸赏抵捐等项。向按例银核奖。或按例银加成核奖者。仍准请奖。惟限外祗准本身子弟请奖虚衔。其未经截限以前。向由部库兑收者。仍归银库上兑。如此。京局先行裁停。外局严定期限。该督抚等当念 朝廷澄清吏治之意。决然定计。筹款抵补。不得轻听局员率请展限。希图延宕。至常例报捐。载在会典。本与暂开事例不同。现在通行常例。系属同治五年九月间奏定。臣等逐条查核。均非捐纳实官。自应照旧办理。其中亦有应行变通者。谨按条声晰。另清单。恭呈 御览。如蒙 俞允。即由臣部通行京外各衙门。即以此次奏案为定。不准再请推广。至兑收捐款。或以实银核算。或以银票各半核算。或以米票分搭核算。头绪繁则趋避多。应请嗣后常捐。无论何项。统按奏定常例所载银数。按库平实银交银库兑收。由臣部核准。给予执照。以归简易而复旧制。是否有当。恭候 圣裁。
一捐加级纪录
一捐复降革留任
一捐复降革离任
一降革加五捐复
一捐复原衔
一捐入补班
一捐复原资
一捐免坐补
一捐免试俸
一捐免实授
查以上十条。均应照例定银数办理。
一捐免保举
查常例内开。劳绩人员。凡系生监吏员出身。从未捐资。统因劳绩递保正印官阶者。无论何项劳绩。均毋庸捐免保举。既经捐资。无论先捐后保。先保后捐。亦无论所保所捐何项名目。统令补交免保举。半银半票。又同治二年。议覆湖南巡抚恽世临案内。奏准捐纳出身道府直隶州州县五项官阶。其捐免保举银两。令照例定银数。赴京局全数呈交实银。毋庸减成各等因。嗣后应请酌量变通。除统因劳绩递保正印未经捐资者。仍毋庸捐免保举外。此外道府直隶州州县五项官阶。无论先捐后保。先保后捐。不分捐纳劳绩。悉照例定银数呈交免保举实银。由银库兑收。毋庸以半银半票核算。
一捐免考试
查八旗汉军候选官员。先令捐免考试。方准补用。其捐纳贡监报捐职官。亦令捐免考试。至由捐纳贡监出身道府直隶州州县五项正印。及劳绩保奏州县以上正印各官。比照汉员捐免保举新章。将应捐免考试银两。分别捐纳劳绩。令赴京局上兑。此次停止筹饷事例。除捐纳贡监之汉军不准报捐职官外。所有道府直隶州州县五项官阶。应比照汉员捐免保举之例。不分捐纳劳绩。悉照例定银数呈交实银。由银库兑收。
一离任
查离任一条。指应升人员而言。现在捐升既经停止。其因劳绩保升。及业经捐升现任人员。仍应令其报捐离任。方准离任。至各项武职捐升。业经奏停。所载例定武职离任银数。应请删除。
一职衔
查由俊秀贡监报捐文武职衔。各有各项例定银数。此系
顶戴荣身。无关治体。即实职各官报捐升衔。其意相同。应请嗣后实官捐纳升衔。无论文武。均准其报捐。仍附入职衔条下办理。至贡监肄业太学。为士子进身之始。既拟肃清流品。自当详加慎重。应令捐生报捐后。仍取具图片印结呈明。方准给照。其供事照衔议叙一节。亦请照例定实银办理。
一捐封典
查此条历经推广。均与实官无涉。应请照例定实银办理。
一捐分发
查常例祗载分发银数。其指省银数。系同治五年纂入。此次分发指省。仍应照例定实银办理。
请饬力筹节用永停捐输疏光绪五年
监察御史黄元善
奏为敬陈管见。请 旨饬下中外大臣。仰体 德意。寓生财于节用之中。俾捐输得以永停事。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伏读 上谕。前因军务未平各省办理捐输行之日久种种獘窦不一而足于饷需有名无实自应实时停止等因钦此。又光绪五年正月二十一日。伏读 上谕。户部奏遵旨停止捐输一折有捐省分各督抚将筹饷事例概行停止等因钦此。凡在臣工。稍知政体者。读之无不感颂。捐输之害。人人知之。惟当此国用支绌之时。无人敢言。言之亦不敢尽。我 两宫皇太后 皇上毅然决计。内断于中。将捐输永远停止。仰见宵旰勤劳。精求上理至意。 国家保世滋大之鸿规。决本于此。各省督抚大员。皆系受 恩深重。此时势艰难。 宸衷干惕。断无不激发天良。仰体 圣意。特恐但顾目前。不筹久远。或不免藉词款项维艰。仍迫 朝廷以不得不再行开捐之势。臣不胜鳃鳃过虑。以为与其事后周章。不如事先筹划。与其开从前未有之利源。不如节从前未有之浮费。且于节用之中。即可裕生财之道。并使所生之财。皆为自然之利。所有应行酌减酌裁浮费。与节财生财之道。不一而足。该大臣等果能公忠体 国。自当随时随事。共济时艰。臣谨就管见所及。缕陈 圣听。一各局宜裁减也。查向来各省。祗有发审清查各数局。嗣后办理军务。设局渐多。曰防剿。曰捐输。曰牙厘。曰后。曰营务。曰忠义。曰书局。曰工程。种种名目。更仆难数。多一局即多一开销。多一员即多一薪水。在该员等以为支销由局。而不知涓滴皆公。现在军务告竣有年。而各省各局。尚未裁撤。臣愚以为与其多留一局而安插员。不如多裁一局而节省浮费。拟请 旨饬令该督抚等悉心体察。除发审清查各局外。其余各局。应即裁减归并。以节糜费。一厘獘宜清剔也。近年各省厘金。所有报部之数。较从前少至数百万两。虽谓洋税加增。然所加之数。究不敌逐年所减之数。同一厘务。何以昔日科条尚。货物不无疏漏。而收数仍多。今日稽察较密。商人屡受苛罚。而收数愈少。推原其故。胡林翼开办之初。时艰正亟。人知儆惕。官场气习。亦尚未深。又派员改装易服。不时访查。是以獘绝风清。涓滴归公。嗣后所用人员。半由钻谋而来。局中司事人等。又皆视为利薮。近来法网愈严。巡查愈密。讹索留难。商贾畏之如虎。并有滥支浮冒。及将罚款饱入私囊情事。以故大卡每年除薪水外。所沾润者。为数甚巨。莫可穷诘。其亏欠正款。节经大吏参撤者。所在多有。若不亟思整顿。患将不可胜言。拟请 旨饬令各疆臣等。正己率属。革除一切陋规。严禁一切獘窦。择正途人员为守并优例应实时补缺者。委令办理。祗以三年为限。并将该委员衔名。随时报部。如查有前项情獘。永停叙补。其亏挪侵吞者。并从重治罪。庶人知劝惩。洁己奉公。而厘务日有起色矣。以上各条。臣谨就管见所及。缕晰沥陈。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饬内务府撙节用款疏同治十一年 户部
奏为内务府拨款日增。部库存储将罄。通盘筹划。兼顾维艰。遵 旨核议据实陈奏。仰祈 圣鉴事。窃臣部接准内务府咨送原奏。内称恭备 大婚典礼。需用银两。请由臣部核议。于四月内筹拨银六十万两。五月内筹拨六十万两。六月内筹拨六十万两。共银一百八十万两。万勿迟缓等语。本年四月初二日。奉 旨依议。钦此。钦遵行知。并迭次片催到部。臣等接阅之下。当将部库现存银数。与各项应放银数。比较核算。非谓不能相抵。实属大相悬殊。焦灼万端。莫知所措。谨将实在情形。为我 皇太后 皇上敬陈之。京师旗营兵饷。及马银马钱等项。每月约需银四十万余两。兵米折银及神机营经费。每月约需银二十万余两。此外直隶练饷。热河兵饷。察哈尔官兵俸饷。暨一切正杂各款。统笼牵算。每月又需银三十万余两。综计每月例放之项。不下九十余万两。稍有不给。舆论哗然。此部库有定之放款万不容缺乏者也。直隶之察哈尔。山西之绥远城。为西北扼要关隘。现在西北两路。兵事方殷。该将军都统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之将军大臣。时有请拨部帑之奏。若不酌加接济。其隐患不可胜言。又 坛 庙 东陵 西陵各项工程银两。有必不可缓者。亦须随时拨给。此部库无定之放款宜预为筹及者也。现在部库正项银两。除祖宝样银。及奏明另款存储以备不虞之四成洋税二百万两外。所存仅一百一万余两。查本年各省欠解京饷约六百余万两。即使全数解到。合之部库存款。亦仅敷本年例放之数。而江宁江苏杭州粤海等处织造监督。差务浩繁。迭次奏拨现银。扣抵京饷。为数甚巨。本年四月十三日。何璟恩锡奏传办缎紬款项不敷折内。沥陈苏省各库匮乏情形。可见外支之款日多。即解京之款日少。此部库空虚饷源不足之实在情形也。部库放款如此之浩繁。进项如此之支绌。内务府于甫经拨银一百二十万两之后。旋即奏拨银一百八十万两。在总管内务府大臣专司供奉。但知工程活计。均关紧要。而不知兵饷之例款。军务之急需。京饷之有减无增。部库之出多入少。其竭蹶情形。更有大于工程活计者。臣等综核度支。若不预为筹划。坐视帑藏全空。至于事不可为。束手无策。彼时虽将臣等治罪。而大局已难补救。此又不敢不缕晰陈明者也。溯自恭办 大婚典礼以来。至本年春季止。除内务府寻常借款不计外。业经由部库拨过银四百五十万两。其各省动支传办物料等项。除未经报部不计外。江宁织造已动支银五十五万余两。苏州织造已动支银一百八十二万余两。杭州织造已动支银一百十万余两。两广总督已动支银三十七万两。粤海淮安等关已动支银一百十七万余两。共银五百余万两。统计京外拨过银将及一千万两。
伏念 大婚为 朝廷之巨典。府库为天下之公财。际兹库储支绌。物力艰难。迭奉 谕旨。诸求撙节。所费已及千万。拨款不为不多。而内务府原奏。犹称停工待饷。相应请 旨饬下内务府大臣。查照臣部所陈各节。统计各款工程活计。及各省传办物料。可缓者分别停缓。其最关紧要者斟酌核实兴办。即在甫经拨给之一百二十万两内撙节动用。其续拨部帑。应请由臣部查存款之盈虚。定拨款之多寡。本年四五六三个月。每月至多以十万两为率。仍逐事撙节核实办理。其各省传办物料。凡动用正款者。由各督抚先将用款数目。专案驰奏。交部查核。庶内务府所请拨款。与兵饷一切应放要需。均不致遽行缺乏。臣等与内务府大臣同受 国恩。同具天良。凡事之有关 国家大局者。均应酌其缓急。权其轻重。是以内务府于江苏省应办活计四单。将淮安关监督两淮运使二单奏请停办。其历次请款折内。亦皆有由部核议字样。臣部于内务府奏拨用款。从前部库尚可敷衍。无不设法通融。不敢有烦 圣虑。既以无限之拨款。取诸将匮之库储。事处万难。关系甚重。用敢披沥上渎。伏乞 训示遵行。
声明内府外库定制疏同治十二年 户部
奏为内府外库。定制攸分。各宜量入为出。不可牵混。以示限制而清界限。请 旨饬遵事。窃维 国家定制。户部综核天下之钱粮。内务府备 内廷之供应。故各省地丁关税盐课正项。皆输之户部。而各关额外盈余。解交内务府。诚以京外兵饷军饷动用正款。均由户部供支。内务府惟供备 内廷传用及 紫禁城值班兵丁钱粮等项。出款有繁简。进款故有赢绌。各动各款。不相牵混。此 列圣定制。良法美意存其中也。道光以前。年远不可纪矣。溯自道光元年以来。以及咸丰初年。户部用部库之钱粮。内务府动内府之进款。时有特沛 恩旨颁发内帑。以为赈济河工军饷之需。从无内务府向户部拨借银两之事。迨咸丰七年以后。始因 内廷供应不敷。初向户部借拨银数万两。在彼时军务方兴。各省解款寥寥。内务府或有万不得巳之势。乃于咸丰七年闰五月间。臣部奏各衙门请筹之款。万难兼顾。钦奉 上谕。着该堂官查明实系刻不可缓之需方准自行奏请不得纷纷咨部筹拨以节糜费而重库储钦此。仰见 文宗显皇帝轸念时艰。于万不得已之中。犹存慎重库储之意。所以存 列圣之定制。而节国用之糜费者。至深且远已。查臣部库钱粮。皆出自各省之财赋。而各省地丁关税盐课。除本省留支兵饷及协济军饷。所留余者已无几矣。近年来臣部提拨京饷。多至七百余万。已竭各省之精力。是京饷无可加拨之实情也。至封存之四成洋税。奏明另款存储以备不虞者。此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臣部忧深虑远之谋也。查此项四成洋税。原系各国扣款。迨扣款已完。始得积存此总数。总理衙门不敢丝毫开销。尽数提解部库。现在部库除借动外。所存尚不及半。不知者视为寻常存款。亦可随时挪用。岂思敌国外患常伏于隐微。而深谋远虑宜备于无形。万一有不测之虞。部库既无可分筹。存款又挪移殆尽。此时弭患无术。其贻误军国有不可胜言者。此封储四成洋税。实臣等思深虑远之苦心。乃 国家有备无患之要策。万万不可轻为挪移者也。各省京饷既无可添拨。封储洋税又不可轻动。则臣部之所入者。亦祗有此数而已。欲量入以为出。必经费之有常。户部经费之有常经。而内务府之借款无定数。近年来多至一百三四十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去年岁底。竭力挪凑。部库已罗掘一空。截至十二月二十二日。除封储四成洋税及祖宝漕折等项外。所存正项银祗有二万余两。若非挪动四成洋税。几至放无可放。所谓一年之蓄者安在乎。臣等仰屋而叹。焦灼万分。无论库款不支。就此内府外库。频频借拨。漫无限制。亦大非 国家之定体。即以从前亦有动拨内帑之时。然皆钦奉 特旨。且因河工赈济军需紧急要款。并非寻常动用。况历年动过内帑八百万。近年借过部库亦八百余万。已足相抵。自宜划分界限。
伏思内务府有内务府之钱粮。所有天津长芦各款。粤海关公用。各关价。以及庄园头租银。宜权一年之进款以为出款。傥谓例解之款。各省关每多积欠。第从前各省军务未靖。催提为难。现在两淮山东等处早经肃清。如困内务府实力整顿。进款自当日增。渐符旧额。至臣部有臣部之钱粮。即有臣部之出项。每年酌提京饷。准一年之用项以为衡。亦不敢轻易添拨。内府外库各动各款。出入均有常经。乃所以明 祖制。守成法。而为 国家经久之道。相应请 旨饬下内务府大臣恪遵定制。所有供应 内廷一切用项。即动用内务府广储司银库钱粮。仍懔遵咸丰七年 上谕。嗣后该堂官不得纷纷咨部筹拨。以重库储而节糜费。并请 饬令该大臣。将各省关例解内务府之款。认真整顿。严定处分。傥再仍前拖欠。即由内务府将该督抚监督盐运使等实予参革。以为玩视 内廷要需者戒。庶内务府自用自款。不至再行借拨部库钱粮。俾臣部经费有常。得以量入为出。为天下节省一分财赋。即为 国家培养一分元气。于 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臣等为内府外库定制攸分。各宜权衡出入。不应频为借拨。以示限制。所有声明定制缘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 圣鉴。
请饬稽查直省悬宕款目疏道光十年
徐法绩
臣闻自古理财之策。与其就未然之利创为谋之。不如就已然之利因而理之。周官言理财。三府以下。主会计者什居六七。不遗纤悉。后代善理财者。无过唐之刘晏。晏以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择通敏廉勤之士。检校簿书。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敢发一言。其官属虽千里。奉令如在目前。无能欺绐。当时宿重兵。所费不赀。皆取办于晏。可知句稽之效。信而有征。今户部总制天下出纳之数。若认真核查。则宿逋所收。浮费所减。月计岁积。何啻千百万。此无俟他求者也。即如直省每年正杂钱粮。开除实在款目。多不能逐案清结。或开除在数年前。报销在数年后。或暂行借垫。久忘归款。或多年挂搭。未经剔出。旧案未结。新案又来。头绪既已纷繁。款目又复参错。上司以间款充私用。属员以新款弥旧亏。公项可使拖欠。私利则必取盈。间有动拨不发。则以别款支销为解。名为拨空。虽经户部节年行查。而外省延不登覆。则亦不复究诘。是有用之钱粮。皆悬于空虚之处。吏蚀官侵。久皆无着。至如现任官员积欠。本属有力完缴。往往于去官身故无力完缴时。始行参出。其未参者。已可想见。即借支养廉一节。为数无多。往往服官多年。尚未扣缴。其它项未扣者。更可想见。至清查各款。咨查各款。抄产变价各款。色目繁多。户部应查不查。应催不催。及虽查而或漏查。虽催而或漏催。皆所难免。是外省獘混之故。实亦户部稽查之也。若使按年比校。则浮冒者出。逐款清厘。则滞积者出。核对分明。则影射者出。至登覆迟延。亦当秉公参究。不得概诿之无策。外省无可支饰。自必为筹补之方。又如户工二部交涉事件。如地方各项工程。一经奏准。外省即列入开除。而工部行查。有一二十年尚未核减者。户部咨查工部。不准报销。此项历任交代。着落何处。节年报部清册。归入何项。其中腾那牵混之獘。不问可知。加以书吏乘机舞獘。压搁文案。不行呈出。司员稍不加检。则例案不符。依样照覆者。不知凡几。赋税如故。耗费日增。若先时不为整顿之方。恐日久遂有支绌之虑。臣愚以为除獘即以兴利。治法必需治人。事固有名为精详而实则疏。名为慎重而实则纵弛。名为责成而实则诿谢者矣。请 旨饬下户部。就各司详选勤慎司员。将外省积年悬宕文案。及一切未完各款。细加检查。分别何者最要。何者次要。奏请勒限严催。逐款声覆。如有仍前玩延。即据实参奏。以示惩创。设司员查催不力。亦应分别记过。案参劾。至外省悬宕之由。实以上司因循所致。该大臣身受 重恩。自当讲求 国计。并请 饬下各督抚认真确查。将现任官员名下未完各项。设法催提归款。亏短之数。按年弥补。核归实存数内。依限报部。抑臣更有请者。从前直省藩库。例有封储银两。以备要需。现在部库赢余。而封储不无短绌。若纷纷提解。非惟往来运费滋繁。而各省逐渐空虚。亦非万全之策。臣愚以为款项但能核实。则封储各省与解归部库。其为实存则一。此项节追银两。除例应报拨外。仍节次核入储封。声明咨部。如此逐渐积累。内外皆归殷实。臣为筹划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请每年清查以杜獘源疏道光三十年
四川总督徐泽醇
现今急务。得人之外。重在理财。 国家经费有常。以各省地丁盐课关税约计。一年所入所出。臣虽未得其详。然量入为出。总有盈余。间有偏灾歉岁。亦不过减去十之一二。近来帑项动形支绌。论者不以年岁荒歉为词。即以用项繁多借口。以臣幼年所闻。乾隆年间。东南两河。以及各项工程。所用倍于今日。而库丰盈。今则较前事事从俭。而益形不足者。理财之政不讲。于钱粮盐课税务。不能认真讲求。祗奉行了事故耳。即如地丁一项。藩司每年循例详明督抚。督抚按其所详具题咨部。部中由书吏办稿送该管司员。司员按册核实呈送堂官。内外相维。法制可谓慎密之至。不知积习相沿。其见诸案牍者。不过奉行故事。而朦混侵蚀之獘。即伏于其中。盖一州一县。地丁皆有定额。而不肖州县。或预为侵蚀地步。则有以无灾而灾者。有以不欠而为民欠者。除其报灾报欠之数。而以余数禀知。藩司核其数目相符。详明督抚。即委员往查。不过以并无饰一禀塞责。据此具题咨部。名曰照例。不知獘已伏于例之中也。此外假办公流摊名目。暗饱私者。更无论已。以此为理财。财何能足。此天下之通病。而财赋最多之处。其獘为尤甚。如臣前在山东办理清查。分别有着无着之款。共亏有六百余万两之多是也。臣于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山东藩司任。至二十八年二月接征二十七年钱粮。又于六月到山东巡抚任。赶办清查。至二十九年七月合计一年有余。所征地丁钱粮。较二十七年以前多至四五十万。曾经奏明在案。一则因清查持之严。而故态不敢复萌。一则有另立钱粮总簿。而欺隐无所施其计。防獘必于其微。立法不厌精详。敬为我 皇上陈之。现在各省清查。将次完竣。清查所以欲知从前所亏之数而设法弥补。清查后尤必预杜新亏之渐。欲杜其渐。莫如将各省州县地丁税课一年一清查。臣阅邸抄。见科臣有言之者。而尚未尽悉外间情形。其清查之要。藩司于各州县额征钱粮及杂税款目。于寻常号簿外。另立钱粮专案号簿一本。杂税专案号簿一本。将应征数目。载入某州县名下。遇上忙征解钱粮。于某州县禀报起解银两时。即将起解日期并银数登记簿内。到库时亦将收库日期登记。其有逾限未解到者。即可按册而稽。严行追解。不致受其虚报征解之獘。亦可随时考核征解之多寡。其历年未完陈欠。亦另簿登记。臣前在山东藩司任内曾行之。并于接见州县时。诘其历年所欠分数。有籍可稽。无词可饰。是以征解见有起色。并将各专案另立册籍两本。循环呈送督抚备查。年终将州县所征钱粮。分别已完未完数目。开具清单项目具奏。奏销时。再将年前未完分数。或全完。或尚未全完。亦另行开单具奏。其各关税盐务。亦照此办理。遇有偏灾。必令该州县将被灾处所。是某村庄。在某州县城之何方。距城若干里数。详悉随禀开具清单。不得概称某乡等。希冀含混隐饰。出具并无饰切结。
再另委贤能之道府大员。前往被灾处所。勘明某村某庄系全行被灾之区。某村某庄并非全行被灾。其非全行被灾者。则将成熟地方剔除。不能成熟地方。分别灾缓。据实禀明督抚。其民欠地方。亦照前令其指明欠户是何村庄。出具切结。不得含混禀报。如此。则凡有灾区民欠。皆可得其实在。如有 恩旨缓免。照该州县所呈清单。并刊附入誊黄之末。则绅民莫不共睹其详。可杜隐饰之獘。傥有无灾报灾以完作欠者。则完粮之户必不甘心矣。臣以为天下大利必归农。而理财之要莫切于此。我 朝额征钱粮。较古制什一。尚有不足。除实系瘠贫之户。力不能完者有之。余无不输将恐后也。以 朝廷薄敛正供。听不肖州县明侵暗蚀于前。迨经查出参追。势已不能全完。况遇该上司有以揭出后虑属员藉词酬应牵制者。亦恐不免。若将地丁钱粮关税盐务。一年清查一次。分别全完未完。开列清单具奏。不惟部臣易于勾稽。而人人共见。则情节隐饰支离。亦可随时发奸摘伏矣。近时理财之要。此月计岁会之法。臣以为亟应讲求也。此外并由督抚臣转饬藩司。谕令州县将库吏库书姓名住址子孙田产。造具清册两本。一本藩司存案。一本督抚存案。并先传谕所属库吏库书。或陆续将该吏等传到省城面加训谕。如官有侵隐正项钱粮。准书吏禀明该管道府。道府隐忍不办。准进省禀明藩司督抚。所有州县亏空。书吏既已禀明。即免书吏罚赔治罪。如官有亏缺。书吏不行禀明。除将亏空之员严行治罪外。并将书吏一并罚赔治罪。臣在山东巡抚任内。曾陆续传到各州县库吏库书。当面晓以利害。令其将子孙姓名田产住址。一并叙入结内。出结以后。如有该管官侵欺钱粮。报民欠。即据实来省禀明。如有隐匿不先行禀明。情甘罚赔认罪切结。饬令藩司存案。该书吏等自顾身家。颇知畏惧。断不为官受累。行之尚未一年。得毕其事。旋即离任。若能照此认真办理。可清理财之源。则州县自不敢任意侵蚀。而该省大吏亦有所核。部臣又可以饬令司员专立钱粮号簿。注明某府州县每年应完钱粮数目。以备呈堂随时稽核。至某府所属州县地丁钱粮。何司所管。亦必分别繁简。各专派司员始终经理其事。则责无旁贷。稽查易周。不致启书吏高下其手之獘。即有不肖州县。无所施其伎俩。而帑项自日见充裕。以十八省地丁统计。除去钱粮无多尚未亏空之省分外。以十八省而论。一省至少较前总可每年多进二十万两。十省则多进二百万两。以十年计之。即地丁一项。已有二千万两矣。此 国家自然之利。不必另筹别策。而日益丰盈。夫何至偶有偏灾。一筹莫展。独贻 宵旰之忧劳乎。臣为理财杜绝獘源起见。是否有当。理合缮折具奏。伏乞 皇上圣鉴。
清查弥补章程疏道光三十年
浙江巡抚吴文镕
窃照浙江省清查。上年经 钦差臣季芝昌会同臣查明仓库挪缺大数。筹议追赔章程。先后具奏。并分年分县造具四柱清册咨部。行令将应追银数分任造册呈核。臣当查分任追数。应以册报存垫为凭。而册报存垫。尤当以原接交代为据。虽交代系统计存垫。不分正附。但其存正存附之款。确有可查。即应存应抵之银。无从掩饰。随将交代先行勒限算结。一面严饬各县按任造齐。并督饬局员悉心稽核。其正款之错列附贮者。逐为厘正。其滥款之混列摊抵者。概行剔删。统计各属共一千一百七十八任。实应追正款银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四十五两八分五厘三毫四丝三忽九微。现已分任造具清册。并将各任抵款赔款。于册内分条开注。咨部听候核办。伏查浙省挪缺仓库正项。前经臣奏准定限概议追赔。现在业将追款核明。应即分别按期限缴。惟统核分任款册。自前届清查道光二年至二十八年为止。年分既久。任数更多。各员追款。大率累百盈千。甚者数逾巨万。一员经历数任。计益复不赀。每限追银。多至五六千两不等。其间事故离浙之员。现经分请咨追。难必尽归有着。即在浙之员。公私交困。现任尚形竭蹶。候补弥觉艰难。势亦未能悉出多资。勉完巨款。伏思此次清查。既仰邀 典于前。更明定处分于后。但使力所能及。宜无不感而思奋。自顾功名。第追数积重则设措逾难。即急公者亦将束手而无策。追数减轻则补苴较易。虽惰误者亦必设法以求全。若概以法在必行。不量其力所未逮。挪缺既巨。追限追临。冀幸之路已穷。观望之心遂起。即赀产稍可措缴。而度已不足清偿。或戚友本可代筹。而苦于不能为继。势将踌躇坐视。废弃自甘。纵使立予褫革。加以查抄。在该员等身家固无所顾惜。但其所挪之款。悉关正项之银。抄封徒有严条。备抵百无一二。于 国计亏损实多。况应追之员。现多从留任。傥或迫于缴款。苟图自全。更启挪移。别滋朘削。旧未补而亏新。上未益而损下。禁防虽密。流獘何穷。此臣与司道等体察情形。图维再四。不得不以追赔为正办。而又不敢以专事追赔为完策也。恭查道光二十八年钦奉 上谕。各省清查办齐短少之项已有数目惟应速筹弥补章程不得轇轕耽延终归无着等因钦此。仰见 圣虑周详。莫名钦佩。窃思弥补固为要务。章程尤贵熟筹。浙省上届清查。本以摊捐为弥补。此次清查。前经 钦差臣季芝昌以浙省挪数较巨。缺分已疲。循案派摊。必难补足。是以奏请追赔。是目前筹补之法。固不能再议摊捐。但念各任追数之多。又不能不筹弥补。因查上年 钦差臣议定章程原奏内。节省公用一条。以浙省公用较繁。际此积獘相仍。务宜力求撙节。原系专指捐项而言。第思捐项既可裁节。即无事不可从省。一款省一分之用项。所节无多。办公无虞不足。一县得一分之节省。积以成数。通省即见有余。
现就各属情形。通筹出纳。其中实有数端可以节省者。即如通省年额养廉。前因扣款已多。原奏声请缓提。自上年以来。遵照奏定酌减公用章程。每遇捐款内动支之项。或减或裁。无不逐加确核。另行酌定。现在支款业已减折。扣款即可稍轻。是节省业有明征。养廉已可提补。又查各县批解地漕。应需银匠倾耗经解川费。及一切公用。每县多寡不等。现在核实酌减。总计两项每年约可提补银三万余两。又查存留役食等项。俱系由县坐支。司道府各书纸饭等项。亦多由县津贴。此二款俱属折钱给发。现在银价增昂。较前逾倍。循旧折给。核有盈余。各属计。每年约可提补钱八万串。如援照现届官垫民欠摊限。以二十五年为率。共可提补银七十五万两。提补钱二百万串。即补限比追限为稍。而补款必较追款为着实。惟以筹补之数。核计应存之银。如概予补完。则追数多而补码较少。通省挪缺之项。势难全数补清。如按成分补。则追数多者补码亦多。亏缺较巨之员。转得其议处。臣与司道悉心酌议。筹定章程。应请将筹补之数。即以该员完缴之数为准。如该员名下初限应缴银数。能完至五成者。其余五成即予豁除。归入筹补。完至三成者。亦准其筹补三成。其未完四成银款。应请酌展一年。着落完缴。不准再予筹补。余即照此递推。如初限届满。不能完足成数者。请即照章查办。此外升任及候补各员。亦照此一律办理。查原议定章。仿照安河上届章程。本属加紧四年。现在各省清查。福建山东等省统限八年。俱已奏明咨部覆准在案。今议将业已完足成数者。量予加展。仍较各省章程并无宽纵。且以追赔筹补相辅而行。则筹补非为滥施。即追赔易收成效。黾勉自励者予以减追。而观感必思共奋。抗延不缴者仍行参办。而法网无可幸逃。是于追补之中即寓劝惩之法。况节省不由摊派。不致藉词以启新亏。提扣悉有实银。无待虚垫而成悬款。如此变通办理。于追赔原案。并不相妨。而弥补章程。益归实在矣。据布政使汪本铨杭嘉湖道舒化民会详请奏前来。臣复核无异。除将分任各册及归补章程开具条款另行咨部外。理合恭折具奏。伏乞 圣鉴。
晋省办理清查疏光绪八年
山西巡抚张之洞
窃惟晋省患贫。至今日而极。然非匮乏之患。而獘混之患。何也。自咸丰军兴。费广用急。纷纭牵补。不为限断。以至于今。盖上距道光二十九年。未经澈底清查者。三十三年矣。外困于供亿之繁。内困于垫款之巨。亏挪掩覆。无有穷期。藩吏以淆杂为秘局。有司以拖欠为得计。若再不为之所。譬如上填下漏。虽休养数十年。岁入数百万。无救于贫。一由于军需报销之案岁月过陈。一由于善后之案挪移过巨。一由于交代之案未结过多。而三案之盈绌虚实则相为勾连。隐互于其间。三案不清。遂生五獘。一曰筹垫。第一案军需。筹垫者十三万。搭于次案。第二案军需。筹垫者五十万。搭于三案。第三案军需。筹垫者四百三十三万有奇。悬宕至今。其垫欠之主名。正杂摊捐。兵差生息。无一不有。即如岁底造送军机处户部常年藩库实存册。尚列旧管实存一百五六十万。大率皆嘉庆道光以来正杂各款之尾数。凡已用未销。确系有著者。例报实存。夫案库储之籍。则曰实存多金。检军需之案。则又曰筹垫巨款。忽盈忽绌。矛盾已极。杂摊诸款。大率类是。窃思既系部核准销之案。若当日报销时。即为核拨清楚。岂不径直分明。今拟检核司册。查对部案。凡在核准数内。军需例得动用者。即将所借之款。各就本款开支。毋庸虚立垫欠名目。徒多拨还文案。其有本款现须应用。或本款垫拨军需。又借他项以供支本款之用。必须辗转归还。势难开除者。分列简明确数。从容筹还。如此。则尘牍省。眉目分明。虽欲侵挪。无从影射。故以划清筹垫为第一义。一曰滥支。查筹垫诸款中。当日因系实在动用。屡经详核。然历年久远。有此项可就现款支持。陈款无须归还者。有前案早已渺茫。欠款无人承领者。葆亨在任时。于此等款项。放手滥发。纵容家丁书吏承领者。按成朋分。倒扣三七二八。糜费无算。今虽颓波不能复回。而覆辙不可不鉴。拟即确切查核。如有此类。即予勾除。不准再行归还。庶免以有限之正供。饱无涯之蠹。故以删除滥支为第二义。一曰拨抵。凡州县垫办兵差。核准未发者。则本员以抵解款。溯查咸丰之季。同治之初。军书旁午。供项浩繁。且其时上司执法。皆务谨严。属吏风尚。亦多厚朴。赔累诚所不免。近年巧伪萌生。开报已难深问。甚至本员兵差长余。用之不尽。并可借与他人。贱售得价。于是州县欠解实银。化为空帐。从此人人觊觎。交代谁清完。徒为藩署丁胥之利薮。病国长奸。莫此为甚。查从前已经拨抵结案者。不可胜数。碍难追究。今日所存者尚多。臣已严饬司局。速将兵差垫款。已抵未抵确数。查清截止。除本员外。不准再行借抵。俾州县不致效尤。故亏故挪。故以禁止拨抵为第三义。一曰借动。司库遇有急需。难免权宜借放。然未有如晋库帐之紊杂者。或零星凑集。并不专借一项。或辗转填补。并不随时归还。如甲既欠乙。乙又欠丙。丙或复欠甲。虽有算士法家。猝难穷其端绪。遇有动拨之款。坐听书吏指挥。吏曰拨甲则甲。吏日拨乙则乙。此皆司吏幕友。故作纷糅。以为居奇之地。索费之门。以致司库存款。孰虚孰实。州县欠款。孰完孰否。并无确数。
今拟层递拨正。从流溯源。务令本款之有无多少。一一披露。以后各支各款。不许纷纷借动。其有必须移缓就急者。宜整勿散。刻期归还。即将簿内札库借拨之条注销。如此。则可以得存款欠款之实。而量入为出之策有所施。故以厘正借动为第四义。一曰隐匿。晋省近日法纪废弛。迥异他省。往往入款出款至数十万。而漫收漫放。不奏不详。抚臣并不与闻。必待他年报销而后知。则已时过人非。虚实莫辨。即如臣六月十二日所奏。查出善后余款两起。共三十七万有奇。此款从何而来。以前臣衙门并无只字案据。实属骇人听闻。此外牵涉之处尚多。现仍以次清理。又如光绪六七两年拨解曾国荃山海关防饷四十八万之内。有二十三万两。直待光绪七年十二月曾国荃撤防半年而后补详请奏。四十八万之外。又有十万两。直待本年五月曾国荃来咨造销而后得知。种种参差。多不可解。巨款如此。何论其余。现饬司局将各案通盘澈查开报。并饬按月详报收支。其有动用巨款及不在例支之内者。随时详核。庶几一切均有限制。故以稽核隐匿为第五义。盖筹垫清则度支之数确矣。滥支除则侵盗之风息矣。拨抵禁则州县之亏少矣。借动止则书吏之权衰矣。赶办奏销以察新亏。除免摊捐以省司垫。裁减浮费以节众流。皆与清查库款相为表里。除随案分别饬办外。统于此次一律清理。夫繁碎缴绕者。吏之所乐而官之所苦也。混淆牵搭者。盗臣之利而 国家之害也。能去以上五獘。则简易明白。盈虚在目。废弛过久。积案如山。首尾二三十年。款目四百余万。而其事又为作獘者之所不便。必将百计推宕而阻挠。盖此实为奸蠹窟穴之所藏。而帑藏漏卮之所在。若不于此着手。晋省终无理财节用之方。臣于上月奏设清源局。此项库款兵差交代摊捐借款拨款各案清查。统归一局办理。庶可通盘呈露。查藩司方大湜起家州县。利獘素悉。且到任未久。无所用其回护。臣即责成该司会同臬司冀寍道并添委补用道高崇基督饬局员迅速办理。限以五个月于年内将各案一律清查完竣。相应请 旨严戒晋省大小官吏勒限办理。庶各该员知所悚惕。不致诿延。总期于断棼丝而挽宏纲。塞旁流以归正派。臣赋性迂直。不敢避劳怨而不为。俟办有规模。再行详晰奏闻。并开单咨部查核。
京饷宜解实银疏同治三年
谢膺禧
窃维行政之要。足用为先。足用之道。京师尤重。臣见近来各省解部之款。每以道路多警为辞。率用银号会票。乃从前未有之事。此端一开。流獘有不可胜言者。夫各省地丁关税等项。银两均有定式。并镕成县名关名年月匠役姓名。故平色从无不足。款项毋容牵混。法至善也。若会票者。委员潜携至京。觅投所兑银号。银号存银无多。则供给委员用度。俟措买足数。再行交纳。号商办理既熟。难保不与库中吏役丁匠交通舞獘。收时则平色含混。放时则搀兑弥缝。在赴库领银者。应具并无短少低潮甘结。盈千累百。库内势难逐件辨认。领出后化开翦碎。虽有潮假。业经具结在案。无可如何。祗得于众人名下摊扣。当此减成支放之时。何堪再受平色亏折之累。且市间之银。并非商人自外运京也。凡领得官库银两之人。无不就近向钱铺兑换钱票现钱。便于使用。钱铺零星兑收。汇总赴市兑换别铺钱票与钱。备抵本铺票存。彼此驾空渔利。故兵丁每月领饷时。钱铺必勒价贱买。会票到京用银时。钱铺必价贵售。解部之款。动逾巨万。会票一到。银价立昂。去冬岁暮已迫。会票积多。银价大长。已属明证。如同时并到。市银不敷应用。则购足者先尽交纳。不足者俟库中放出。由钱铺兑换复鬻于市。再行办理。如此出入轮转。以十万两计之。十次即抵百万会票之用。在库中视之。已进百万之帑。以京中计之。未进一两之银。窃恐银日少而价日昂。百物之价。无不因之以长。而民生以困。是用会票之獘。显亏平色者小。隐虚京储者大也。应否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各关监督。嗣后解部之款。仍照例镕成纹银批解。毋得借口路警。率行会兑。其业经奏明会兑者。到京交库时。由该管大臣督饬库官认真兑验。若未专折奏明。朦混擅用会票。查明从严参办。臣为根本重地兵民生计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停京员津贴暂济饷需片光绪十年 户部
光绪九年三月间。户部于议覆御史李肇锡刘恩溥奏请酌加京官养廉一折。陈明养廉碍难加给。奏明京官苦况。廉俸所入。不惟不足以赡身家。并车马衣服之需。亦无所出。敬考康熙三十九年乾隆元年两次钦奉 恩旨。谕及京官贫苦俸禄所入未足供其日用深为廑念等因。是以请由各省关外销闲款项下。每年共凑拨京官津贴银二十六万两。解交户部饭银处存储。以备分给四五品京堂及翰詹科道宗人府内阁六部理藩院办事官员。奏准通行。嗣于本年二月。户部会同吏部定章。按三届分放。现尚未满一年。而于各项京官生计。一似不无裨益。方今各省增兵筹饷。用款倍增。此项津贴。虽出于各省各项外销款中。无关正帑。为数虽仅二十余万两。通计边海防饷。亦不足供其十日用需。特值此时局。既奏令各省裁减用款。一意供军。则部库先应豫议及可减可裁之道。查今年各省截留京饷。为数颇巨。部库支绌。傥明年防务。一时未能全撤。近畿一带兵勇。仍须在部领饷。即各省应解京饷无欠。仍难敷用。部库他款。殊难议减议裁。惟此项津贴。系新增款项。尚可暂停开放。挪作正项动用。然各省必须仍照原拨数目。依限批解户部(饭)[饷]银处存储。听候移交户部银库。以补库款之不足。际此时会艰难。臣下愧筹措无方。报无力。以此 恩施之款。作应急之用。义所宜然。惟京官困苦。久在 圣慈洞鉴之中。现在岁暮。所有本年年底应放津贴。恳 恩仍前开放。至光绪十一年满年津贴。即拟概行暂停一年。至光绪十二年春间。再核部饷力。如实敷用。仍恳 恩准照前奏定章程放给。以广 皇仁。应随时体察情形。由户部奏明请 旨办理。再津贴京员银两。去年各省关解尚按期。今将届岁阑。本年各省解未及半。殊为迟缓。现请将此款暂为充饷。开春即应匀挪。尤不可稍有延误。应并请 旨饬下各省关务。将上年本年尚未批解之款。迅速解部。年清年款。以应急需。是为至要。所有臣等筹饷豫陈暂停京官来年津贴。并催解欠款各缘由。理合附片具奏。伏乞 圣鉴。
京员津贴甫经议行因边事方棘拨充饷需旋准加京员全俸而津贴遂停止此非理财大端特存之以备掌故焉
札荆宜施道
胡林翼
盐课为军饷之大宗。实楚省之大政。自五六年以来。该道竭力奉公。廉正自矢。每次批解鄂城征兵饷糈。力全大局。人仅知马队水师及李方伯湘军功勋莫二。而不知该道筹饷之功。大有裨于吾楚。异日之天心嘉贶。岂有涯哉。本年水陆东征。曾与该道函约。每月银钱搭放。约以月供十二万串为衡。以宜沙两处合力办此。实为处其有余。该道复函。欣然无难色。兹阅来详。并不如式。应一并饬查禀复。本部院尝反复于古今治乱之故。而知乱世之财与治世之财。其盈绌之数不在兵荒。而在人心。即如有明之季。四海困穷。人所共悯。我 朝入关以后。并未携带饷银。而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兵。削平祸乱。沛然有余。无他。奉公则日见有余。奉私则日形不足也。该道胸有千秋。目营四表。尚其追思前鉴。力挽颓澜。以军事为事。以兵心为心。则浔皖金陵之事。将惟吾楚军是赖。
荆门州禀陈设法筹解各款批
胡林翼
理财之事。原本圣贤。其体在正心。其用在知人。嘉庆道光以后。度支渐绌。驯至近年。支绌更甚。其獘由于钱漕盐课关政不得其理。上下相蒙。相率为伪。若使此数大政。得人而治。勒归旧额。则又何须以捐输大钱钞票为事哉。近人日议生财之法。不知本原。愈议论而愈纷。愈更张而愈坏。锢蔽于卑琐之计。以此求富。由北辙而南辕也。该守尚其实力整饬。催征还款。必期综核名实。条理精密。可行久远。若仅补苴于一时。仍于 国计无裨益也。
覆王筱泉廉访书
曾国藩
承示豫省粮赋漕税以及厘捐各项。每年应得五六百万金。而岁入乃不及三分之一。谓损下即以损上。良为名论。抽厘劝捐。一时权宜之计。办理得人。实有裨于军务。无甚损于民生。近来筹饷之路愈广。养兵之资愈绌。非筹饷之不得其术。乃办理之不得其人。此天下之通病。非仅河南一省而已。清查昔年之亏空。捐扣现任之廉俸。已为獘政。至无可捐扣。则又令另行筹银。赔补官项。以致上下苟且。虐取百姓。此则各省所无。往时张凯章廉访。并未到开归道任。豫省行文至敝处。令其解银赴豫。以补前任亏空。阅之深为骇叹。友人严仙舫先生。曾任河南州县十余载。尝谓豫省亏空有日甚之势。无弥补之期。作论豫省亏空书数千言。至详且切。大致与阁下所论相符。弟在江西。将摊捐亏空奏请一概豁免。河南似可仿照办理。否则大小官吏。视河南为畏途。势必率一二自爱者而趋贪污。江河日下。诚未知世变之所终极矣。豫勇日食银一钱。马日食草料银五分。口粮太少。日用不敷。势必百獘丛生。似宜酌量增加。俾令衣食有资。而后可责以不扰民圩。兵不扰民。而后可责民圩以不抗官长。完纳丁赋。其论似迂。其效颇速。兵勇虽贱。亦人子也。彼负血肉之躯。正与吾辈同耳。饥寒之不免。而欲其争先死敌。秋毫无犯。此必不可得之数。今敝处拨刘军门大军驻扎周家口。河南即可省出万人之饷。或匀加于他军。由少而增多。虽一钱人亦知感。刍荛之论。聊备采择。圩寨间有赂贼求免之事。大抵迫于无可如何。目今欲办坚壁清野之法。必须官民一气。分别良莠。乃为有益。风行草偃。惟上所令。去其害马者。而众民之不愿为匪者。固尚多也。雉河一军。已于初三日解围。弟暂驻临淮。拟俟凉风到树。仍驻徐州。以符原议。
吴德旋
天地之生人也。必有以给之。唐虞三代之时。民各安其居。乐其业。生养休息。千有余年。而人无饥寒之患。今之论者。咸以为承平久而生齿日繁。天之所生。地之所出。不足以给人之用。是不考其实。而失天地所以生斯人之心也。夫三代井田之制。见于载籍。而其详已不可得闻。至如晋太康时。男子一人。占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唐武德中。天下丁男十八以上者。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田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史册具在。班班可考。然犹以为承三国亡隋之后。土广而人稀。非累世相承民生不见兵革之比。乃若汉平帝元始二年。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七千。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户合得田六十七亩百四十六步有奇。则自高帝诛秦灭项。与民休息。重之以文景之恭俭爱人。虽更武帝聚敛征伐之耗。而昭宣元成。世并称小康。故元始民户数为汉之极盛。而考其田谷所出。未尝不足以供人之食。然则民之嗷嗷若救死而不赡者。毋以山林薮泽之地之犹有遗利也。逐末者多而游惰之民不尽归农也。俗竞于奢而嫁娶丧祭服食之度漫无品节也。崇本而抑末。其勤而警其惰。示之以俭而革其靡。则食无患于不足矣。是良有司之责也。
汉循吏召信臣传书后
邹鸣鹤
近世长吏。以养民为心者鲜矣。即以养民为心。而泛泛焉行之。亟亟焉图之。不能相天时。度地利。用人和。举尚书六府三事。周官大司徒之职。以真精神融贯其间。而遂谓能尽养之之事。穷养之之效哉。若班史之纪召翁卿。乃真能养民者矣。养民而民不知所以养。故始之以躬耕劝农。出入阡陌。所以先之劳之也。先劳尽矣。而民仍不知所以养。故继之以行视水泉。开通沟渎。起提阏数十处。沟渎与提阏。功相济也。而常至相悖。有沟渎无提阏。则泄。提阏于所不当提阏。则壅。泄与壅各宜其宜。因地因时因人。乃悉宜之。必深明水性。而后实获水利。此真养民之大经济哉。虽然。经济宏矣。兴其利而不防其害。无益也。翁卿乃为作均水约束。刻石田畔。水多均之少。水少均之多。水近远。则均以引近至远。水高下。则均以引高就下。争尺寸。争杯勺。争刻晷。约束之使无争。庶几无獘而利真兴矣。虽然。开其源而不节其流。仍无益也。民富则易奢靡。民富则好游敖。翁卿乃制为嫁娶丧葬之礼。务出俭约。而斥罢其不勤田作者。利用厚生先以正德。三事所以维六府也。大司徒所属诸职大都言养。而统之以掌邦教。教正为养计也。翁卿其真能养民者哉。虽然。有司鸠之聚之。而一人耗之。奢侈者久必掊克。吾为小民虑矣。翁卿之奏请上林宫馆。勿复治。共张减过泰半。为天子崇节俭。正为百姓足财用。计虑至深远也。虽然百物产于地。而实生于天。顺时则生气遂。违时则生气竭。冬生葱韭菜茹。为物虽微。大官重此不时物。民间必有效尤者。悉行奏罢。生气遂矣。百物昌矣。以饬化责之人。以则壤责之地。而以调燮权之天。翁卿精神融贯如是。是真穷尽养民之事之效者哉。元始四年。诏书祀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应。而九江以召父应。文翁之教。千古教民之法。召父之养。千古养民之法也。盛矣哉。
敬陈民生吏治大概情形疏道光八年
陈肇
本月初四日。奉 上谕。见在回疆底定首重抚绥欲戢众心先清獘窦自应明定章程以垂久远等因钦此。仰见我 皇上深谋远虑。无微不烛。夫回疆抚驭得人。诚为善后第一要务。而内地百姓。尤当加意抚绥。窃见民间生齿日繁。谋生之途日隘。即遇丰年。盖藏并不充裕。此时安辑抚恤。一宜严禁朘削。一宜保护善良。查州县朘削斯民。如钱漕之浮收勒折。久已习为固然。近来日加日多。靡有底止。如山东钱粮。嘉庆年间。每两收至三千一二百文。今有加至四千文者。以市价二千六百文计之。折收几于加倍。穷檐小民。其何以堪。此外如偪富户之捐输。勒里长之摊派。养牛马者按头索息。作商贾者逐户敛钱。种种朘削。鸡犬皆空。夫古人藏富于民。以民富则易于为善。穷则易于为非。故当严禁朘削。方能舒民困而安众心。至善良之民。地方之福。 国家之元气也。乃近日良民。既被州县之朘削。复遭胥役之陷害。臣闻外省办一窃盗。必择殷实良民。教贼诬扳。或言曾为伊寄顿。或言曾买伊赃物。陵偪勒索。轻则倾其家赀。重则酿成命案。其它藉端诬捏。乘机吓诈者。不一而足。又士为齐民之秀。似宜少加体面。令人知所慕效。现在州县动云刁生劣监。凡生监有事到官。不分曲直。擅自责打。或纵令吏役陵辱。百方挫折。士类既已短气。齐民愈怀不平。不知此等或被人牵连。或实有屈抑。并无劣迹可指。而真正刁劣者。其权力诈术。足以挟制官吏。把持公事。地方官畏之如虎。又何尝过而问乎。夫为善而获荣。尚未必其。为今者善良蒙害而奸徒肆志。是示民以善之不可为。而诱民以为恶也。夫少一善良。即多一匪类。幸遇丰年。可保无事。一遇荒歉。良可寒心。前年山东寿光等县。因岁灾歉。匪徒即乘间蔓延。肆其煽惑。今岁东省年成。已属丰熟。而劫盗之案。仍复频闻。结会敛钱之徒。依然不净。又赌博为盗贼之原。匪类之薮。而乐安益都一带。沿街大路。摆设赌局。毫无畏忌。其无赖少年。身无寸缕者。三五为。所在多有。查上年疏失饷鞘重案。即系斯地。故臣以为滋事之后惩办一二以塞责。皆属苟且之计。不如平日保护善良。劝化导。使民知为善之可乐。善良不遭荼毒。则为善者众。奸诈者不能以善良为鱼肉。则其技无可施。久之亦化为善矣。以培 国本而养元气。此诚正本清源之急务也。臣管见所及。据实直陈。伏乞 皇上圣鉴。
备陈民间疾苦疏
曾国藩
臣窃惟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而忽致乱亡。民心去也。莫贫于汉昭之初。而渐致乂安。能抚民也。我 朝康熙元年至十六年。中间惟一年无河患。其余岁岁河决。而新庄高堰各案。为患极巨。其时又有三藩之变。骚动九省。用兵七载。天下财赋。去其大半。府藏之空虚。殆有甚于今日。卒能金瓯无缺。寰宇清谧。盖 圣祖爱民如伤。民心固结而不可解也。我 皇上爱民之诚。足以远绍 前徽。特外间守令。或玩视民瘼。致 圣主之德意。不能达于民。而民间之疾苦。不能诉于上。臣敢一一缕陈之。一曰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也。苏松常镇太。钱粮之重。甲于天下。每田一亩。产米自一石五六斗至二石不等。除去佃户平分之数。与抗欠之数。计业主所收。牵算不过八斗。而额征之粮。已在二斗内外。兑之以漕斛。加之以帮费。又须去米二斗。计每亩所收之八斗。正供已输其六。业主只获其二耳。然使所输之六斗。皆以米相交纳。则小民犹为取之甚便。无如收本色者少。收折色者多。即使漕粮或收本色。而帮费必须折银。地丁必须纳银。小民力田之所得者。米也。持米以售钱。则米价苦贱而民怨。持钱以易银。则银价苦昂而民怨。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买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朝廷自守岁取之常。而小民暗加一倍之赋。此外如房基。如坟地。均须另纳税课。准以银价。皆倍昔年。无力监追者。不可胜计。州县竭全力以催科。犹恐不给。往往委员佐之。吏役四出。昼夜追比。鞭扑满堂。血肉狼籍。岂皆酷吏之为哉。不如是。则考成不及七分。有参劾之惧。赔累动以巨万。有子孙之忧。故自道光十五年以前。江苏尚办全漕。自十六年至今。岁岁报歉。年年蠲缓。岂昔皆良而今皆刁。盖银价太昂。不独官民交困。 国家亦受其害也。浙江正赋。与江苏大相似。而民愈抗延。官愈穷窘。于是有截串之法。截串者。上忙而预征下忙之税。今年而预截明年之串。小民不应。则稍减其价。招之使来。预截太多。缺分太亏。后任无可复征。虽循吏亦无自全之法。则贪吏愈得借口。鱼肉百姓。巧诛横索。悍然不顾。江西湖广。课额稍轻。然自银价昂贵以来。民之完纳愈苦。官之追呼亦愈酷。或本家不能完。则锁拏同族之殷实者。而责之代纳。甚者或锁其亲戚。押其邻里。百姓怨愤。则抗拒而激成巨案。如湖广之耒阳崇阳。江西之贵溪抚州。此四案者。虽闾阎不无刁悍之风。亦由银价之倍增。官吏之浮收。差役之滥刑。真有日不聊生之势。臣所谓民间之疾苦。此其一也。二曰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也。
庐凤颍亳一带。自古为盗之薮。北连丰沛萧砀。西接南汝光固。此皆天下腹地。一有啸聚。患且不测。近闻盗风益炽。白日淫。捉人勒索。民不得已而控官。官将往捕。先期出示。比至其地。牌保辄诡言盗遁。官吏则焚烧附近之民房。示威而后去。差役则讹索事主之财物。满载而后归。而盗实未遁也。或诡言盗死。毙他囚以抵此案。而盗实未死也。案不能雪。赃不能起。而事主之家已破矣。吞声饮泣。无力再控。即使再控。幸得发兵会捕。而兵役平日皆与盗通。临时卖放。泯然无。或反借盗名以恐吓村愚。要索重贿。否则指为盗伙。火其居而械系之。又或责成族邻。勒令缚盗来献。直至缚解到县。又复索收押之费。索转解之资。故凡盗贼所在。不独事主焦头烂额。即最疏之戚。最远之邻。大者荡产。小者株系。比比然也。往者嘉庆川陕之变。盗魁刘之协者。业就擒矣。太和县役卖而纵之。遂成大乱。今日之劣兵蠹役。豢盗纵盗。所在皆是。每一念及。可为寒心。臣在刑部。见疏防盗犯之稿。日或数十件。而行旅来京。言被不报。报而不准者。尤不可胜计。南中会匪。名目繁多。或十家之中。三家从贼。良民偪处其中。心知其非。亦姑且输金钱。备酒食。以供盗贼之求。而买旦夕之安。臣尝细询州县所以讳盗之故。彼亦有难焉者。盖初往跴缉。有拒捕之患。解犯晋省。有抢夺之患。层层勘转。道路数百里。有繁重之患。处处需索。解费数百金。有赔累之患。或报盗而不获。则按限而参之。或上司好粉饰。则目为多事而斥之。不如因循讳饰。反得晏然无事。以是愈酿愈多。盗贼横行。而良民更无安枕之日。臣所谓民间之疾苦。此又其一也。三曰冤狱太多。民气难伸也。臣自署理刑部以来。见京控上控之件。奏结者数十案。咨结者数百案。惟河南知府黄庆安一案。密云防御阿祥一案。皆审系原告得实。水落石出。此外各件。大率皆坐原告以虚诬之罪。而被告者反得脱然无事。其科原告之罪。援引例文。约有数条。或曰申诉不实杖一百。或曰蓦越进京告重事不实发边远军。或曰假以建言为由挟制官府发附近军。或曰挟嫌诬告本管官发烟瘴军。又不敢竟从重办也。则曰怀疑误控。或曰诉出有因。于是有收赎之法。有减等之方。使原告不曲不直。难进难退。庶可免于翻控。而被告则巧为解脱。断不加罪。夫以部民而告官长。诚不可长其刁风矣。若夫告奸吏舞獘。告蠹役诈赃。而谓案案皆诬。其谁信之乎。即平民相告。而谓原告皆曲。被告皆直。又谁信之乎。 圣明在上。必难逃洞鉴矣。臣考定例所载。民人京控。有提取该省案卷来京核对质讯者。有交督抚审办者。有 钦派大臣前往者。近来概交督抚审办。督抚发委首府。从无亲提之事。首府为同寅弥缝。不问事之轻重。一概磨折恫喝。必使原告认诬而后已。风气所趋。各省皆然。一家久讼。十家破产。一家沈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者。臣所谓民间之疾苦。此又其一也。此三者。皆目前之急务。其盗贼太众冤狱太多二条。求 皇上申谕外省。严饬督抚。务思所以更张之。其银价太昂一条。必须变通平价之法。臣谨摅管见。另拟银钱并用章程一折。续行入奏。国以民为本。百姓之颠连困苦。苟有纤毫不得上达。皆臣等之咎也。区区微诚。伏乞 圣鉴。
条陈与民休息疏
马元瑞
窃臣见军兴以来。各路军营奏报。获一胜仗。则曰斩馘甚多。复一城池。则曰杀贼无算。而贼仍未净尽者。缘民之纷纷从贼也。夫民具有天良。岂甘心从贼。缘职牧民者。驱之从贼也。今欲杜其从贼之路。宜令各省大吏督率地方有司。正本清源。与民休息。臣于应行事宜中。择其最要者四条。为我 皇上敬陈之。一薄赋税以厚民生也。我 朝定赋。轻于前代。即不得已劝捐抽厘。亦非强民以难堪之事。无如经手各员。额外需索。祗知为己营私。不顾为 国敛怨。虽经 皇上多方诰诫。而积习相沿。弗思变计。不知民至今日。其困苦不堪言矣。兵燹之余。流离失业。室家旷废。田土荒芜。而犹以已竭之脂膏。填无底之溪壑。嗷嗷之哀鸿。几无生理。况贼匪之狡诈多端。不惟胁民以威。亦且诱民以利。为民则饥寒莫诉。从贼则衣食有资。愚氓无知。几何不为其惑耶。拟请再行严禁地方各官。不得于正供而外。任意侵渔。为小民开一生路。即为贼匪减一分来源。所谓厚民生以正民德也。一慎讼狱以平民怨也。今之州县。往往自耽安逸。于一切词讼。委诸佐杂。彼既身在局外。岂复出以审详。其贪酷之辈。又贿赂公行。是非颠倒。不知一人号屈。万众寒心。一旦风鹤告警。或至乘机生变。是岂民命之不古哉。叹息愁恨之心蓄于中者久矣。嗣后大小词讼。责令亲身研鞫。无枉无纵。盖欲使天下无叛民。必先使天下无怨民也。一善抚循而使民得所也。国家设亲民之官。所以安民。非所以害民也。乃自军兴以来。派兵车则四邻皆扰。立团练则私橐必盈。无事任疮痍之满前。而不为设法。有事恐饷需之累己。而不为请兵。官之虐民也不一。民之怨官也必深。偶有不逞之徒。一为煽动。往往聚众抗官。酿成巨案。此其咎不尽在民也。嗣后不论完善之地。残破之区。责令悉心筹划。俾小民得所。则上抚字其民。而民。犹背叛其上。有是理哉。一勤晓谕而使民咸劝也。昔黄霸守颍川。选择良吏。宣布诏令。使民咸知上意。遂致教化盛行。盗贼止息。 朝廷旰食宵衣。勤求民瘼。诚能家喻户晓。当无不感激涕零者。乃 皇上之恩纶屡下。而州县多延搁不行。以其无利于己也。上下暌违。情志不通。职此之故。嗣后蠲缓 恩旨。固令迅速刊布。至一切 谕旨之关系民事者。亦俱令剀切晓谕。俾穷乡僻壤。无不共闻。庶民情固结。而贼匪之势日孤矣。以上四条。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洁己率属。实力奉行。其地方有司。破除积习。着有成效者。准破格保荐。不次擢迁。而仍蹈故习。及奉行不力者。予以严参。将风声既树。转移自速。不惟贼氛可以扑灭。而郅治自臻上理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利农恤商培养元气片光绪五年
监察御史黄元善
再治世之道。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利民即所以裕国。有子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似迂远。及观我 朝 历代德政。与近年 皇太后 皇上颁发晋豫振项。东南各省士民。无名捐款至数十万不等。而后知有子之言为不虚也。臣上年道出金陵扬州一带。见该处设有晋豫捐局。沿街张贴图说。具述灾民之苦。设立钱筒。任民自投。不书名氏。俟有成数。制备衣粮。解往各该省接济灾民。固由民情好善。亦由我 朝深仁厚泽。休养生息所致。夫施不望报。助国养民得之民间。诚不易易。然益足见长民者当保民之富。富之当藏于民。查此项捐款。皆系出之商民。兵燹以来。民气未复。商贾之利。万万不及从前。而急公好义。尚复如此。是诚不可不有以养之。且大江南北。自城市以至乡隅。人民稀少。田土荒芜。所在皆然。地方官徒知城市情形。并不设法招徕。全行开垦。即勉强举行。而胥吏苛索之獘未除。他省客民。仍复裹足不前。况重以言利之徒事事与民争利。不知为国养民藏富于民之道。民果困穷。缓急又将何恃。其患有不可胜言者。现在捐务既停。度支未裕。若于常法之外。另设加增。是不为民间培养元气。即不为 朝廷培养元气也。为今之计。惟有招徕薄赋以利农。厘减征以利商。勿朘民之生。勿夺民之利。实为保世滋大第一要图。拟请 旨饬令各省封疆大吏。督率属员。悉以为国养民为务。凡有益于农商者。次第举行。农田则设法招徕开垦。勿任胥吏勒索。厘税则严禁各局流獘。勿因捐输停止。额外抽加。以外如稍有病民病商之处。随时裁损。勿使厉民。则民生益富。民情益善。而国本益固矣。为此附片具陈。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论东路事宜启
胡林翼
下游情形。殆哉岌岌。姑即愚陋之所及知者而言之。已不下十数事。麻阳船户。辰沅水手。皆强悍有力。镇远以上。驿路夫。亦游荡不。两三月来。客商裹足不前。无所得食。人心皇皇。殆不可支。夫以官养民。不如使民自养。为盗而死。忍饥而死。等死耳。犯法可以赊死。忍饥则将立毙。可虑一也。各府各厅之寨苗。大者一二百家。小者三五十家。连年盗劫。积蓄一空。为良则畏盗。而又畏官畏差。为盗则一无所畏。是将迫之使为盗。可虑二也。良苗终日采芒为食。即陟彼阿邱言采其之四时不能得一粟入口。耕种所入。遇青黄不接之际。借谷一石。一月之内。还至二石三石不等。名为断头谷。借钱借米亦然。甚至一酒一肉。积至多时。变抵田产数十百金者。心怨之而口不敢言。其黠者则怨恨所积。引盗以仇之耳。而汉奸终不自悟。方且失之于盗劫。而取偿于盘剥。可虑三也。苗产尽入汉奸。而差徭采买。仍出于原户。当秋冬催比之际。有自掘祖坟银饰者矣。蒿目痛心。莫此为甚。各厅并无钱粮赢余。专恃差徭采买。一切陋规。以为公私之用。近年民力日绌。官事日多。即令如数收纳。尚呼瘠苦。何能禁止而强以不情。且力役粟米之征。一概停止。则苗民脱身化外。不复知有上下之分。是禁之固难。将纵之而任其多取乎。则穷愁怨叹。苗民日见其蹙。将更法而归于受田之汉民乎。则差徭采买。有己成之俗例。而非赋役之正供。苗寨本无钱粮。汉民岂领受。讦告纷纷。上下其手。可虑四也。官取于苗者十之三。土司通事差役之取于苗者十之七。取良民之精血。以供其宴安酖毒之资。台拱丹江古州八寨清平。其獘尤深。可虑五也。汉奸恐喝苗民。无所不至。即如上年十月。倡言某人带兵。见黑便杀。苗民青衣。故云见黑便杀虽大张晓谕。开布公诚。而浮言不止。其造言恐喝之人。即平日盘剥之人。即异日倡乱之人。欲藉以快其私耳。人心思乱。无理可喻。可虑六也。官兵数万。已成废器。即令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屯军九千余名。布置各堡。本极周密。然虚籍徒存。实政无补。数十年之积獘。不能一旦挽回。今日之食屯田者。半是刁生劣监。一旦绳之以法。则捏造黑白。勾煽愚苗。其祸且益速。操之太急。是错峭直之獘。委心任运。是胡广中庸之诮。可虑七也。邪教之兴。随地皆是。根柢既深。萌芽已露。惟大臣持正而不阿。小臣奉公而洁已。则无隙可乘。尚可不即举发。黔中近年大宪。兢兢业业。察吏颇严。然在上有震动恪恭之心。在下有得过且过之意。未经患难。不知恐惧。公牍所到。寓目已忘。可虑八也。天下治乱之机。不外乎义利二字。人心嗜利则乱。嗜义则治。近年嗜利之人。岂惟官哉。凡在官之人皆然也。即在野之人。亦骎骎乎其莫不然。用人而不得所养。虽尧禹之忧勤不能以治。天下乱则耗财多。处已乱将乱之时。则赏不得不重。罚不得不轻。故耗财尤多。度支已竭。仰屋空嗟。可虑九也。祸积于萧墙。势处于危急。而不能不资成案。秉旧例。绛侯之乞怜于牍背。魏尚之见屈于刀笔吏。古今同慨。必至决裂不可收拾。例案一无所施。而后节目疏阔。则事已不可为。可虑十也。
勤王事者食于官。举义旗者食于民。舍穑事而割正夏。汤是也。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诸葛之言是也。南阳太守稽留义师。斩一守而人皆奉令。孙坚是也。天下非鄙吝之人不能聚财。非抑勒不能散鄙吝之财。明怀宗之劝慰而不助军饷。李自成之脑箍而尽数以献。叔季人心。大抵类是。逆入鄂。括取民财。计逾千万。设官为董劝。则十万亦难。不至此时。不知悔惧。人心又大抵类此。黔中官兵。仰给于藩库。藩库又仰给于邻省。转运则有所不能。抑勒则有所不敢。畏首畏尾。势必致官危而民亦不安。可虑十一也。兼弱攻昧。取乱侮亡。言道学者疑之。而英君贤相之方略。实不外此。自强者天道之所取。自弱者洪范谓之极。帝王驭世之微权。必取强桀之人预为驾驭。为我用而不为人用。 世庙募武力绝伦之人。令史相国统领驻防。岂为驻防哉。所以消天下之英杰而不觉耳。姚启圣督浙闽。署中岁费以百万计。不数年而海澄公施侯归于麾下。今欲镇摄边陲。必须日日练兵。贵东一路。幅员至大。非挑练精兵八百人。分防分捕。且战且守。则不足以摄奸萌而资防范。一年之费。又将安出。可虑十二也。黔饷设令不继。则兵民皆困。祸不旋踵。将任其自乱而自已乎。抑将养壮士而去老弱。核名实而察空旷乎。非常之原黎民所惧。行之不善。是明季裁驿卒之事。行之而善。是商鞅变秦法之事。成则为怨府。败则为祸阶。可虑十三也。保甲团练。实救时之善政。委员之办事。其时甚暂恐民不信。其势相隔。恐民不亲。则非牧令不为功矣。然而奉虚文者无实意。察小害者忘大利。大宪之董戒。不啻秃而唇焦。各属之奉行。惟有禀复与告示。可虑十四也。大江东去。望风瓦解。刺臂奸细。反来黔地。即是逃匿之余。亦恐勾煽之祸。可虑十五也。以上十五事。姑即东路而言之。然而言易行难。病多药少。非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挽回。亦非空言剿说所能补救。约而言之。则亦不外练兵求才察吏筹饷四事耳。已乱易治也。而将乱难治。林翼之愚陋。即使殚精竭力。亦无补于万一。况一人之精力几何。一人之才识又几何。如石填海。如蚊负山。固自知其不堪矣。区区愚诚。尚祈鉴察。
天津创设广仁堂疏光绪八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
窃天津河间等属。地瘠民贫。迭遭灾歉。孤儿嫠妇。往往无以自存。情甚可悯。必须创设善堂。兼筹教养。前于光绪四年旱灾后。据南省劝赈绅士。前署陕西藩司王承基。候选道郑官应。主事经元善等。集捐洋银一万元。经臣商属前督办河间赈务今太仆寺卿吴大澄。候选知府李金镛。先于津郡东门外南斜街。暂设广仁堂。收养天津河间两府属遗弃子女贫苦节妇。一面倡劝捐资。多多益善。饬道员盛宣怀等。督同绅董。筹经久之策。嗣因经费集有成数。遂于西门外太平庄。卜地建堂。共盖屋二百八十余间。将南斜街原收妇孺。归太平庄。于堂中分设六所。一曰慈幼所。收养男孩。初收则为涤垢治病。继则分拨各所授事。二曰蒙养所。设义塾整齐。择聪俊者延师课读。三曰力田所。于堂之左右购置地亩。种植木棉稻黍菜蔬。择麤笨者雇老农教习。四曰工艺所。择不能耕读者。令习编藤织席刻字印书。俟年长业成。听其出堂自谋衣食。五曰敬节所。收养青年节妇。及无依幼女。无家可归。俟长成为之择配。六曰戒烟所。广延良医。妥置方药。疗治鸦片瘾病。俾吸烟者有自新之路。庶烟禁不致徒设。各所均派诚实司事专管。其敬节所系妇女。终日扃锁。以慎关防。饭食等项。悉由转桶出入。公举年高有德之节妇。在内管束。俟守节年例相符。由在堂绅董出结。移县转请 旌表。现计开办三年。屋宇一律竣工。章程亦皆妥定。耕读纺织。成效昭然。而戒烟除瘾者。亦有二千余人。实于风俗人心。大有裨助。嗣后应责成绅董。遵照定章。实心经理。以垂永久。溯查道光年间。保定省城。创设全节堂。其时只收养妇女五十名。今津郡广仁堂。定额七百五十名之多。各所收养穷民亦众。岁需教养费用。生息之款无几。诚恐未能持久。除督官绅随时设法募捐接济外。查上年京城仿照津章新设广仁堂。经顺天府尹奏奉 谕旨。每年赏给米三百石。钦遵在案。津郡创设广仁堂。实为北省赈抚善后一大义举。与京城善堂情事相同。相应奏明 饬部立案。吁恳 天恩。准自本年起。每年赏给南米三百石。于江苏海运漕粮项下。在津就近拨领。以广 皇仁。
普济堂并育婴堂条约
栗毓美
一查办宜核实也。收养贫民。有普济堂。政先堂。体仁堂。广仁堂。养济院。留养局。名目不一。总为收养寡孤独废疾贫民而设。凡收养之初。必将籍贯住址年貌。及残废笃疾。先由地方官捐刷呈式。逐细注明。亲身点验。如果与所开相符。即注册给与腰牌。准其收养入院。不得任听书役代报捏禀。以杜冒滥。非意存苛刻。缘少一名浮冒。即多一名实惠。全在地方官实力奉行。慎勿始勤终怠。
一额数宜增广也。州县收养孤贫。准于地丁内报销者。每处不过数名及数十名不等。此外或有官地官房收租。或醵金交商生息。经费有限。而额数亦拘。往往因现在孤贫业已额足。其陆续呈报者。或因无项可支。候缺挨补。有候至数年而不得一缺者。枵腹以待。未免向隅。应查明收养在堂者。实有若干名。报明未入堂者。尚有若干名。酌量增广二三十名。至八九十名。均无不可。在州县每岁捐费。不过数十金及百数余金。而穷民受惠实多。若再能筹款生息。以垂永久。则受惠之日更长矣。
一口粮宜亲身散放也。凡散放口粮。各州县有在初旬者。有在下旬者。须示以定期。令贫民等齐集亲领。地方官亲身赴堂点名发给。如遇公出。即移委典史教官前往散放。不得任令胥役及堂头代领。致滋獘端。至年老残废。或距城稍远。不能亲到者。亦可查验腰牌。准人代领。但须查问明确。以杜捏冒干没之獘。一捐棉衣宜认真也。各堂贫民。隆冬皆散棉衣。然往往委之胥吏。托诸罔利之裁缝。棉花则易新而旧。减厚而薄。甚至以敝衣充数。御寒何资。不若于冬初散放口粮之时。当堂查问。情愿自行裁做者。每名发给大布一疋。棉花一斤。不能自做者。官为制造。务派诚实家丁。认真稽查。花须足斤。布须足尺。不得稍有克扣。
一器具宜周备也。楚省郧阳一带。居民近山者。闲有暖坑。其余或用木。或用地铺。各随地方风气。而收养穷民。木易于损坏。应于修理院房时。即在屋内门之下。两面靠墙。用修砌围坑。高一尺五寸。三尺。大者可住三人。小者可住一二人。贫民入院之初。每人给草簟一个。或用稻草。或用谷草。另给麦一大捆。席一领。铺设既厚。则寒湿之气不侵。再各给粗碗一个。砂锅一个。粗瓦盆一个。冬月屋门用草帘遮挂。棂用厚纸裱糊。以御冽风。此外如桌凳之类。量为置备。各随地方情形。变通办理。并将所有器具。造具清册两本。一本存案。一本交管堂人照料。以凭随时稽查。如有盗卖毁坏情事。地方官查明。责令赔补。至堂内尤宜洒扫洁净。不得听管堂人等作践蹧蹋。院中须广栽果木。并杨柳树株。数年之后。夏日既可乘阴避暑。秋冬取材落实。兼可添补柴薪。
一男女宜分院也。收养贫民。男女切忌混杂。如旧有堂院。仅止一宅。宜按计房间。相度形势。应于何处立墙或分左右。或分前后。异院出入。以别嫌疑而免混杂。若本系夫妇。宜另隔小院。内拨闲房。同室而居。俾资团聚。
一堂内宜整肃也。向来普济各堂院。均有管门及孤贫头堂头等名目。此种人役。原为经管堂务。照料贫民而设。往往有勾通书役。捏名影射。及勒索进堂使费。克扣廪粮。凌弱侮老等情。地方官须随时体访严行惩治。以肃堂规。
一育婴堂宜并建也。查恤孤保赤。仁政所先。不得因民间现无弃儿溺女之事。并育婴堂而遽废之。嗣后有堂者务须实力奉行。无堂者亦即筹款兴建。或先于普济等堂女院内。另拨闲房。通融试办。如有将儿女送入堂内。并呈报有遗弃者。即觅雇奶妇乳哺。仍准其随带自生子女。每月给工食钱二千文。岁给棉布二疋。夏布二疋。隆冬加赏棉衣棉被以御寒。至婴儿三岁后。能食米饭。先尽本身父母领回。如父母已故。奶妇仍愿抚养者。听其自便。如不愿抚养。查有亲属可依靠者。呈明地方官。责令抚养。傥亲属贫难兼顾。仍照孤贫之例。支给口粮棉衣。地方官不时存恤。如并无亲属。而民间有艰于子嗣。愿领为义子。并领女孩为媳者。由地方官确查实系良民。准其承领。取具地邻甘结存案。以杜转卖为婢为奴之獘。如该地方实无遗弃婴孩。此项经费。即作为收养贫妇之需。扩充普济等堂之所不足。
一疾病宜医治也。贫民衣食不给。寒暑不时。易生疾病。地方官应随时查察。如有感时疾患疮疡者。即责成官医生调治务痊。优加赏赉。若时疫流行。将患病贫民。另置一院。以免传染。
一施棺宜从厚也。贫民孤苦零丁。死亡谁问。应饬管堂人随时呈报。地方官查无别情。即捐给棺木。在于义地埋葬。毋许浅埋暴露。向来收养贫民。皆有发给棺木钱文。但恐虚应故事。或堂头从中短扣。全在地方官严切稽查。庶免有名无实。
一义地宜添置也。各州县皆置有义地。为贫民埋殡之所。然历年既久。则葬无隙地。而堂头地保。草率了事。因埋新棺。遂弃旧骨。以致尸骸暴露。且有不深挖。旋埋旋发者。查掩骼埋胔。仁政所先。凡城乡暴骨露棺。均应妥为收瘗。不独在堂收养之孤贫也。地方官亟为添置义地。仍派诚实官亲。周历查勘。
一流民宜递送回籍也。各州县于普济等堂之外。另立留养局者。原为外来流民而设。查此种流民。固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穷无所归。亦有因投亲不遇。或中途患病。一时旅费无措。流落异乡者。此等人。最远者不过千余里数百里不等。每日所需路费。不过五六十文。地方官应随时查察。按其道里之远近。一捐发路费。仍备文沿途递送。酌给口粮。在流民既可生还故土。不致流为乞丐。转为盗贼。亦绥靖地方之一端也。
一筹备经费修盖房间须通详立案也。各州县收养贫民。既已尽心区画。所有经费。如置产收租。流獘尚少。惟交商生息一项。间有地方官私自提用。日久渐致侵亏。应将生息银两。晓谕各商。给以印照。不得任听官吏通挪。私相授受。违者着赔。其房间应随时补修。不得任其坍塌。每岁年终。将经费若干两。院房若干间。申报一次。以备查核。如能添筹经费。广设院房。随地随时。扩充办理。是地方官以不忍人之心。实力奉行。则生全者众。慎勿视为具文而忽之也。
育养幼孩不可领作奴仆移文
唐鉴
照得本司前以扬州府禀收养无依幼孩章程。移请饬属仿办。已于十二月十八准覆在案。顷又接到大移开称。贵司以各属经费有常。势不能不听人领养。即使领为奴役。较之冻馁毙命。已分天壤。又各就地方情形。权宜酌办。不必过于拘滞等语。本司查扬州府禀中。准人领作奴仆一条。究非善议。恐开兴贩人口之端。兴贩则必至转徙转卖。流离失所。良贱不分。纵得偷生于旦夕。实乃磨折于终身。此律例之所以必禁。地方官所以有匿不申报之议也。且人非禽兽也。既收养之。则当善全之。若救其目前。而使之转徙无定。污辱一生。虽免拘滞之。恐伤仁爱之心。本司昨在贵州。与同僚办有及幼堂一事。筹款生息。长年收养。择其秀者。教以读书写字。粗笨者。教之打草鞋。打绳索。编竹器篾篮。以及一切可以自食其力之事。其或木匠瓦匠烟铺药铺等项。有愿领为徒弟者。均听其便。一年之内。手艺未成。尚按堂中应给饭食。与以钱米。艺成而后。堂中除名。一切办法。核与贵司前在武昌筹议章程。亦相吻合。贵司念切民生。并示以悦生堂捐输旧章。甚得生息赢子缩母之法。可谓仁心而佐以仁术矣。惟准领为奴一条。不敢附和。合再移知。为此合咨贵司。请烦查照。须至咨者。
同善堂记
彭洋中
国朝深仁厚泽。二百年来。薄海内外。戴发横目之伦。休养生息。罔有纪极。风化所被。慷慨好义笃行之士。类皆仰体 皇上好生之德。良法美意。共赞高深。然大抵多见于通都大邑。仕宦商贾辐辏之区。其财易集。故其事易举。而乡里之间。地隔势散。惟各自行其力之所能为。能集众善以广其施而垂之久。自非风俗之美。慷慨好义笃行之多。往往不能。邵阳东乡太平新宁两都。有义士曰刘君青赋。苏君品汇。禹君克昌。曾君锦城。倡众捐建同善堂于其乡之龙陂。是则可风也矣。邵俗多溺女。先是郡城有育婴堂。贫不能举女者。为雇贫妇乳之。嗣多冒领雇值。乃改令产者自乳。给以值。东乡距郡城百里外。无远往领值者。刘君乃仿行之。且加其值。每名给钱三缗。又制棺以给寡孤独之贫无以殓者。岁设董事经理。由是两都无溺女之厄。无暴棺之惨。或有议其不宜限以两都者。曰。事必审其势之可行。与其力之可继。而后可以经久不废。今侈博施之名。取者既远。必有所不及。且易启冒领之獘。予者太多。必渐至不及给。且将为裁减之谋。是务虚名而失实惠也。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刘君等既仿郡城所为而推广之矣。安知各乡不有仿刘君等所为而推广之者哉。诚使皆仿所为而推广之。则都都相望。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睦任。以益成一邑风俗之盛。岂不懿欤。顷修郡志。尹生显纯采其事。备纪载。且请为之记。因亟书之。以为邑人风。且望两都董其事者。无或侵蚀废弛。以期利赖于无已也。
罪庸医议
彭崧毓
律有庸医杀人一条。而今之杀人者比比皆是。无能执律以治之。其故何耶。 国家于各州县皆设医学。而有司不以良医任其职。辄委之于庸人。于是在官之医既庸。而不属之官者。其庸复谁问耶。夫医有活人之责。有司选医。何异于将领选兵。兵失其伍。则将领不得辞咎。有司遇命盗案。凶犯在逃。则例应参处。日以医术杀人无算。而官无处分。遂置不问。非重人命之意也。今议医学必考充。优其廪饩。使招致生徒。分门肄习。大小方脉。专则易精。市上行术者。必由官医出结。如其滥保。罚必及之。此谨之于初。庶不致无知之徒以人命为儿戏。至方与证不背者。病家不得妄指。如无脉案。则证既不明。方难保其无误。有告必坐。病家不自慎重。甘为庸医所杀。罪在病家。医可勿问。
医说赠赵礼南
朱珔
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而医非儒者莫能为。推其极。盖通天地阴阳之精。大学之格物。中庸之尽性。皆有取焉。次之亦必钩考釽析。察其原而慎其用。庶不至以呼吸危亡。授权妄庸人之手。逮不能救。转诿之命与数。而曰吾可告无罪于天下。戴记言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郑注。尝。度其所堪。度其所堪者。是即知医之说也。说者但谓宜尝试之。而引春秋许世子止不尝药之文。然而平居视膳品尝食。致其谨而已足。至于药。则苟非鸩毒。无疾之人服之。害未必立见。而有疾且疾甚者。一反其宜。而遂可以丧身。然后知郑君之义为允。记又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注虽未明三世何指。而云慎物齐者。与疾医注。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语正相发。孔冲远乃以为父子相传至三世。其引旧说。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反疑其于理不当。非也。世固有非传业而自得于心者。不必三世。或传非其人。虽三世亦何足取。故欲术之精。则书之习也尤亟。虽然。自秦火后。医药书幸与卜筮并传。顾屡经窜易。王砅吴普训解多昧。而艺亦日劣。周官称十全为上。今则上焉者仅得七八。即失四犹不害为中工。三世之书。几于高阁。若夫闻声而知。神而除。今之世岂复有其人哉。且夫医有德。有品。有学。贵贱贫富之不知。皆为积思勤恳以求无误。毋偏主。毋护前。是之谓德。不以术居奇。捉搦病者之家而取其利。是之谓品。参会古书而不拘于墟。毋或如世俗秘传一二口诀。而卤莽灭裂以用之。是之谓学。德不立。品不敦。学不笃。而诩诩然鸣于众曰医。无怪乎其不能起死人。而徒以杀生人也。赵子礼南少为儒。曾再试有司。间喜作诗画。以母病。旦夕研覃。遂知医。母。余姑也。年八十余。犹健。慎齐之效。于斯可。其人醇厚而静深。资极颖。不由世授。通大义。于此而究黄农素女之微。即有不合焉者寡矣。且因所爱以及所不爱。而奏功已伙。乡里翕然誉其能。故述记语为之说以赠。他日有医案成。当更读而序诸。
玉楸药解后序
陆继辂
右玉楸药解四卷。莱州黄元御坤载着。坤载负异才。少时志甚盛。会病目。俗医治之而丧其明自知为造物所废。一旦尽弃其经世之学。而学于秦氏于氏。著书数十万言。余所见素灵微蕴长沙药解及此凡三种。夫药之有性。原其初。既不能尽知所以测之之故。后之著书者。又杂引仙经释藏稗官小说街谭里谚。以矜奇炫博无稽之言。与先圣之所手定。相乱而不可辨。虽有国工。亦无由尽得之目验。以关一世悠悠之口。然则长沙之所未经用者。其性益难言矣。抑吾闻圣人之作易也。以阳为体。以动为用。后儒不察。误以为用阳而体阴。用动而体静。医者习闻而信之。滋阴之说由此起矣。嗟乎。生人之疾。未有不由于阴盛阳衰者也。衰而至于尽则死矣。死而冥然之质具在也。是得谓之体乎。请言五藏。土之生金也。五行之序也。木之生独非土乎。虽然。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故土者。万物之所自生。而火。又土之所自生也。火自有体。而非以薪为体也。肾者。受诸藏之精而藏之者也。水之器也。水自有体。而非以器为体也。君子甚爱气而游于房。无令渗漏而已。非以水之亏盈为器得而主之也。故肾无有补法也。心气盛则土厚而膏生。中枢运则金润而木茂。四藏各率其职。以输精于肾。肾之所藏。充溢至足。蒸然上交于心。而疾之生焉者寡矣。滋阴之药。必先损脾。脾土既菀。木乘其敝。不得不求助于心。心不胜其求。则将离而上纵。为欬。为喘。为多晕眩。为欧血。清之则速灭其焰。温之则益助其炽。虽有扁仓。亦无如之何矣。黄氏之书。世不尽传。然观其论药。进苍朮益智而黜地黄。则扶阳抑阴之恉。昭然可推而知矣。余感其残废之余。不改利物济人之志。为序其后。以谂学易之君子。彼俗医承讹袭谬。溺惑既深。殆未可以口舌争也。且扶阳之过祸小而变速。滋阴之过祸大而变迟。自古阴柔之小人亡人家国。如张禹胡广之徒。微独己不任咎。即受其害者。亦岂易觉悟哉。
条陈大府通行牛痘章程
金东
谨按痘之为病。昉于东汉。时维听相传染。不知有他。厥后世医始设法吹种。以人事之斡旋。弥天行之缺憾。较之听相传染者。为稍有把握。然小儿体气。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临时用药。又有泻补表托之各异。稍一错误。动辄杀人。每见素业吹种者。虽号称国手。但种至百人。即不能不失一二。以一省计。每年种十万人。即须费一二千人。是吹种虽有把握。究亦未善。夫惟牛痘自嘉庆间由西洋流入中国。其法不论虚实。不恃药剂。刮皮点种。限日程功。术而奇。效速而妥。治痘之方。斯为至善。乃数十年来。闽省仅行于会城。及厦门兴化一二府镇。卒难行于通省。岂其法亦有所未善欤。抑业之者尚少其人欤。皆非也。盖因其法虽善。远乡小民尚未周知。非惑于吹种医生之簧鼓。即夺于亲戚众口之附和听闻。一摇则信心不坚。信心不坚则不敢以子孙之性命。试创见之奇法。牛痘之所以卒难行者。职此故也。今欲行牛痘。无他。首须使民晓然共知牛痘之善。次筹禁止吹种之方。设立省局以董其事。招徕学徒以广其传。如此办理。一二年后。将见人情爱子。断无舍万无一失之牛痘。而就动常杀人之吹种矣。行通省。可翘足待也。谨将管见所及。一切应办事宜。条拟章程。恭呈钧鉴。是否有当。伏乞宪裁。
一宜使民共知牛痘。 欲使僻远小民。共知牛痘之善。莫如撰成明痘书。颁发通省。行晓示。按点种牛痘新法。中外已多着论。管窥所及。于外国所著。则有西医论。妇婴新说。内科新说诸书。中国所著。则有邱浩川引痘。鲍云韶牛痘说。又广东通志内载一条。专言牛痘。亦甚明晰。可杂录诸书。加以按语。以明牛痘之尽美尽善。万无一失。又摘取古今吹种各书。加以驳语。以明旧法之危险难恃。戒勿信从庸医。轻试爱子。将此二说。荟萃成篇。名为痘书。辞旨务期明易晓。不在繁称缛叙。由局刊印数千张。呈由藩宪札发各县。视县之若干都图。发若干痘书。大约每县发以二分。由县加示。以一分满浆实贴板上。悬挂各都可避风雨处所。责成该都地保小心看守。不得损坏。以一分给各都绅耆承领。无绅耆小都。则给医生。并医生亦无。则给识字百姓。仍谕以与人传观。不得自秘私箧。痘书给与何人。即将甚姓名及谕令传观之语。载明示上。以便乡人皆知。向其取阅。以杜阳奉阴违。仍不传。此系救婴要件。该县自当竭力奉行。文到限十日内即须行发贴。傥敢视为具文。压阁逾限。或任地保之损坏。或听书差之借端。需索滋扰。一经查出。即与撤任记过。
一宜饬县禁止吹种。 吹种一日不行禁止。则牛痘一日不能通行。牛痘一日不能通行。则小儿一日难免惨死。惟中国数千年来。但知吹种。不知其它。积习染人。甚深且久。今一旦欲言禁止。殊非容易。非但骇人听闻。势且立腾谤议。然事渐则其民不怪。因则其听易入。若遽言禁止。固属骇人听闻。因而渐禁。则谓理合当然矣。何谓因而渐禁。请由藩宪通饬各县。传集素业吹种医生到县。劝以改业学种牛痘。若遵依。即令备具改业字样甘结缴案。愿学牛痘者。由其来局学习。否则听之。傥有不依。亦即勿强。惟令备具保不杀人甘结缴案。该县即将二者姓名。并所具结语。备文详司札局知照备查。一面谕令该医生将所吹种小儿姓名居址人数。详列清单呈报。以便照单密访。并晓示百姓。傥有被吹致死。准其呈首。除严挐该医生从重究办外。遂因而出示禁止。医者不得再业吹种。家长不得信从妄吹。傥敢违禁。再致贻害。即分别坐以庸医杀人故杀子孙等罪。此所谓因而渐禁也。痘为有生所不免。不于彼。即于此。吹法既禁。牛痘自行。惟有治法。无治人。亦属虚言无补。是尤在良有司实心实力。黾勉加之意耳。傥有不肖知县。敢于不力奉行。听庸医之贻害。漫无觉察。视赤子之惨死。有如胡越。或经该局查出。或为另案发觉。即当与以严劾。为膜视民瘼者之炯戒。勿稍姑息。以杜效尤。
一宜由官办理局务。 绅士办事。举皆獘窦。顾忌之丛出。呼应之不灵。种种关碍。殆难缕述。每见各局所用绅士。诸多误事。殊少得力。今所设局。系只招徕外县生徒。学习种法。俾广传播。并非施种牛痘。须时与小民相接者比。似乎不须用及绅士。以免丛獘。请由藩宪遴委干员一人。驻局总理一切。随设痘师二人。及各项应用人等。以各司其事。所有诸人薪水工食。生徒饭食路费。并一切杂费款目。俟定有经费。另行详酌。
生徒学习。 招徕生徒。固以多为妙。惟需费未免太繁。恐难筹款。拟于通省州县。各招一人。彼学成归里。亦可转授他人。辗转相传。自然日多。由藩宪先期通饬各县。谕选该县三十岁以下二十岁以上谨厚明白绅士。或乡里称重医生一人。限期移送来局。傥逾限未来。与虽已来而人非可学习者。均惟该县是问。查学种牛痘。只学刮皮点种。与察看浆色。二者而已。二者能精。便称国手。颖悟之士。望而知之。虽极椎鲁。亦只须一月工夫。便可洞究一切。即限该痘师一月为期。便须教成。各生逾限不成。罚扣工食。均已成后。酌赏花红。该生往返路费。省局饭食。统由局给。不使自费。以示体恤鼓励。教完后。即行撤局。抑或留以续办施种。届时另议可也。
牛痘种法。最为妥善。特生人禀赋攸殊。胎毒亦有深浅。吹种通行已久。世俗狃于成见。往往因既种牛痘复传染痘毒者。辄谓牛痘为不可尽信。或谓地气不同。宜于北而不宜于南者。不知牛痘种后。传染者十仅一二。傥加种数次。决无后患。此足补章程所不及。而释议者之疑。各条中持论不无愤憿过当处。后篇答辨一书。尤觉切直伤时。然大声疾呼。以冀世俗之一悟。其用心亦良苦。自医学失传。吹种恒不如法。赤子何辜。横罹惨厄。得斯说以广流传。庶几绝荼毒而跻仁寿。亦养民之要术也。观者幸无訾议焉。
答某廉访论通行牛痘书
金东
昨奉手教。既已渥蒙训示之周详。复有平心再酌之温谕。回环雒诵。具见大君子欲收集思广益之功。不弃半解一知之论。抚衷知感。俯首思皈。敢不详陈。仰酬慈旨。东所拟条款。禁止吹种。责成州县。专派委员。三者俱蒙明示。未以为然。且以所言严与州县处分。谓命盗重案复将如何。又以所拟晓示准民首告。谓太涉张皇。骚扰在所不免。寅僚传观。无不同声赞叹宪台之宏宣恕德。曲体人情。东窃谓此特恤下之恒辞。似非济时之通论。东固不敢固执自是。学强项之所为。亦不敢妄事唯阿。等脂韦之陋习。敬敢罄其愚衷。请一陈之清听。傥亦休休有容。不弃葑菲者。所乐闻而不斥者欤。宪台谓牛痘之效一着。吹种不禁自绝。此言是已。然不知不禁吹种之法。又恶能得着牛痘之效。欲着牛痘之效。必须先禁吹种之法。理则相因。势难并行者也。假使牛痘之效。不待禁吹种而始着。则自流传以来。早应着效。既已着效。则早应通行。何至今日尚隐于一隅。而卒不能通行于全闽。岂其为法未善。与能种者尚少其人。抑为日未久。与民之未周知欤。闻见所及。从无一人为牛痘所贼害。不可谓其法之未善。就福州一府言之。能种者已有数十人。不可谓其人之尚少。牛痘自嘉庆十年传入中国。迄今同治八年。计已六十四年。不可谓为日之未久。自有牛痘以来。穷乡僻壤。小民诚未周知。若通都大邑。如福州府属之各县士大夫家。与近城之居民。岂有不周知哉。其法既善。而能种者已多。为日既久。而知之已。宜乎其通行。如疾。如奔湍。如迅翮激弩。而不可以瞬息遏矣。乃就全闽而论。以数十年之久。所行不过百里之地。就福州最称盛行而论。亦祗行于附城二三十里间。卒不能通行于全闽者。其究何也。盖吹种之法。实有以阻之也。岂别有为哉。其未能着效。既因阻于吹种而使然。则欲其着效。必待绝去吹种而后已。夫欲绝去吹种。必须官为禁止。不俟譊譊。其理自明。此东之所以有严禁吹种之说也。或谓如东前议之颁示痘书。使僻远小民。人人共知。亦可使牛痘之效着。此特通行牛痘之一端耳。岂树德务滋去莠务尽之策哉。盖贤者厌新奇。愚者怪创见。颁示痘书。其知者自知。而吹种者犹自吹种也。岂能使人人皆舍吹种而尽种牛痘耶。若曰甘露微施。聊尽吾力。慈航普济。愧谢未遑。则仅颁痘书。未可不十拯三四。傥欲沛全闽之恺泽。拯万户之苍黎。则舍禁止吹种之外。恐亦别无良策也。或谓迟之日久。亦可着效。譬如初传闽中。行者当仅数家。迄今日久。遂致日多。再迟之又迟。便可通行全省。东谓有是哉。或者之设想。忍也。夫闽疆幅员。方广千有余里。牛痘以六十年之久。仅及百里之地。若通行全省。当须六百余年。从速折半计算。犹应三百年。旷日需时。姑且勿论。三百年中。能保无恙可以安行如今日者乎。抑此三百年。即使统无痘证札厉。而死于吹种者。尚当以数十万计。使或者苟有仁心。亦何忍以人力克日可行之善举。而无故必欲俟之三百年后杀人数十万之天道耶。
昔宋张咏使民拔茶种桑。民初以为扰。后卒享其利。史册美之。当拔种时。茶之害未着。桑之利不见。咏已毅然不顾舆论。拔之不容稍缓者。诚以小民不可与虑始。除害不可不务速也。使咏稍一顾忌。即不能如此勇决矣。今牛痘吹种之孰利孰害。既已昭彰耳目。而偃然民上者。犹拘拘然虑及疑民听。拂民情。明知其害。环视而不敢除。是岂慈养元元父母斯民之谓乎。此则吹种之不可不亟禁也。今痘局之设。原为小民。则欲委之贤绅耆。俾易通达。以免龃龉。意良善也。然今之所谓乡大夫者。非凭恃干谒。睥睨闾左。即贪婪无厌。盘剥贫民。其不足以仪型乡里。取信编氓。已非一人一日矣。间有一二铮铮者。又号称不干预以鸣高。其实膜视桑梓以自逸。巢许既为明时之废物。嵇吕亦非经国之通才。束之高阁。勿论可也。其出而办地方之事者。非前所指。即古之所谓阳鱎者也。夫绅耆而类于阳鱎。是尚足委之以事哉。即谓何地无才。不可一手抹煞。然如保甲团练。乃奉 明旨派绅督办者。迄今十有余年矣。试问何郡保甲着有成绩。何县团练足备干城。是事归官办。徒存具文。事归绅办。则并具文而无之。此非其胥不足恃之明验欤。况官有考成。操纵之权。犹可归之上宪。官冀宪知。表率之方。尚得端之大府。若委绅则操纵表率。均无所施其术矣。痘局之设。或官或绅。孰宜孰舛。固不待明者而决其机也。事既归官。则责成州县以各办其地。专委局员以提调通省。事所当然。法难偏废。此则州县不可不责成。委员不可不专派也。至严与处分。似属苛求。然命盗重案。以全省计。每年约以四百案。每案统以二命计。所伤不过数百人。尚有官司之究办。凶徒之抵偿。死者既足以瞑目。生者亦可以节哀。若吹种之杀人。每年动辄数千。慈亲茹痛。老泪徒挥。赤子含冤。青天难诉。地方牧令共恝置以不闻。残贼凶医皆消遥于无事。天下事之惨酷可痛。岂复有甚于此。何命盗重案之足拟也。昔丙相问牛喘不问杀人。谓杀人常事。牛喘恐所伤者多。今命盗常事耳。吹种所伤。不既多乎。然则地方有司禁止吹种。其应得处分即不严于命盗。亦当与命盗同科。确切无疑矣。后人妄鼓唇舌。因有谓丙相为迂腐者。此是前明冯梦龙语。夫庸流俗吏。猥鄙无识。又恶足以知为政之大体哉。事虽琐。而生命所关实大。此则州县处分不可不严也。夫事有宜于从容者。龚渤海之治盗。而悉罢捕逐。范文正之救荒。而日事燕游。是也。有宜于张皇者。贾新息之严制。杀子罪同杀人。韩雍州之限盗。自首法至没孥。是也。张皇从容。惟宜之用。不可胶执。坐昧变通。夫欲为禁止吹种之地。故先晓示。准民呈首。是惟恐其不张皇。则不足以寒庸医之胆。而祛百姓之惑。宪台顾犹虑其太涉于张皇者何也。东向固谓有治法尤在有治人。苟徒有法而无其人。举凡政令。何一非厉民之具。又岂止区区一示。而遂不免骚扰乎。若必因噎而废食。则非所敢知。傥欲害除而利举。但当问其人之如何。似不宜预虞其法之滋獘。此则准民呈首。不须过虑张皇骚扰也。东素钦汪度。能赐涵容。故敢直陈。略无避忌。不然。东虽至愚。亦知三缄懔戒。巧作依违。岂敢百喙齐张。自取愆戾。伏乞宪台观过于党。以恕容人。勿与谴呵。俾全狂妄。临启无任屏营恳祷之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张位
(宋)謝希深
潘岳
清·徐颂尧
清·韩菼
坑余生
清·李涵虚
汪龙庄、万枫江
清·李冠仙
明·王士性
羊欣
清·陈忱
石玉昆
汉·扬雄 晋·李轨 注
明·冒襄
唐·李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