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一百 刑政三律例下-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一百 刑政三律例下
申明公论疏同治元年
李棠阶
近日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之事。经大学士会同刑部定拟罪名。以情罪较重。拟照守边将帅被贼攻围不行固守而辄弃去因而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上从重拟以斩立决等语。当日奉有会议之 旨。适臣被 命派阅拔贡试卷。于初八日入闱。未得与议。嗣十四日出闱。知已奉有 谕旨。按律科断。不必从重。此自系查照定律。详慎用刑之故。然臣有不可解者。伏读 上谕。何桂清以总督大员驻札常州当丹阳失守贼氛紧逼节节退避苏州上海等处以致苏常太各府州全省相继沦陷皆由该革员之所贻误且于革职拏问之后辗转借故逗留两载延不赴部苟且偷生罔顾法纪等语。罪状如此。岂寻常失陷城寨所可比乎。即 上谕不亦曰情浮于罪乎。既情浮于罪。则大学士会同刑部定拟从重。不庶几情罪相符。适得其平乎。乃旋奉 上谕。有何得任意出入于律外复加从重之语。窃以为用刑苟得其平。则从重正合律意。何得云任意出入乎。夫饬问刑衙门以后不得因何桂清一时之事混行从重以酿深刻之弊可也。而竟加以任意出入之罪。则臣所不解者矣。要之人心之不振。由于法纪之不肃。法纪之不肃。由于赏罚之无章。而赏罚之无章。则由于是非之不明。今 朝政维新。正当振饬法纪之时。而所以措置此案布告中外者。乃如此。使公论不伸。人心愤郁。臣恐天下有以窥 朝廷之浅深。而外夷与逆匪。且不免易而侮之。气益张。心益肆矣。臣亦知大局已定。言亦无及。然区区之心。谬欲存是非之大分。使人心犹知所向往。法纪可藉以不坠。而 朝廷悟之于前。慎之于后。则天下犹有望也。管窥所及。不敢缄默。恭折具奏。伏维 圣鉴训示。
请申明 谕旨以杜流弊疏同治元年
张德容
窃见本月十三日。大学士等定拟何桂清罪名。奉 上谕。何桂清着仍照本拟改为斩监候等因钦此。同日奉 上谕。嗣后问刑衙门务当恪遵成宪专照本律科罪等因钦此。又奉 上谕。余光倬平日办事情形及载垣端华当事之时其逢迎锻炼各情是否出该员一人之手即着刑部堂官查明参奏等因钦此。仰见 皇太后 皇上圣意。原以刑法不可以不平。官方不可以不饬。至深远也。而人言藉藉。咸谓失守逃避者。自此皆可以不死。而承审问拟之员。且将得罪。窃窃私议。盖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彼不知 朝廷明罚法。澄叙官方之本意。而但见何桂清余光倬之牵连而及。不以为失守地方之罪止斩候。而以为何桂清之不死。由于诸臣之保救。不以为承审官应持一定之律例。而以为余光倬之查参。由于定拟何桂清之罪名。分而观之。 朝廷之旨意。本属并行不悖。而连类及之。民闲之私意。遂至另有揣摩。其恐滋流弊者约有数端。一则恐启人心玩视之端也。方今军务未平。全在有功必录。有罪必诛。庶足以振人心而作士气。以何桂清之误国殃民。奉 kwanado 文宗显皇帝严旨拏问。而延至数年。始行解送到部。当其时。人心震耸。岂非皆知何桂清情罪重大。一经问拟。即难邀宽典乎。即何桂清之迁延时日。亦岂非自知其情罪重大。而希冀须臾无死。幸逃法网乎。今 旨意以法必持平。罪宜按律。将何桂清改为斩候。本属一秉大公。将来 皇上予以勾决与否。亦非臣民所敢擅测。惟第见何桂清之由决改候。且又恭逢停勾之年。难保不以私意窥测 朝廷。谓凡丧师失律闻警先逃者。皆可以幸邀宽典。而军务将不可问。此诚非细故也。一则恐启法官轻纵废弛之渐。而开掊击刁健之风也。夫 国家颁定律例。详细深切。又历奉随时修改。诚以事变万端。律文各有所指。不惮详求。以期折衷至当。刑员从事其闲。随时比引。尚须再三考核。而谓素未习刑名之人。一加指驳。即能允协。诚未见其然也。即如祁寯藻等所引嘉庆四年 谕旨一道。谨查名例内。加减罪例条例云。审拟罪名。除奉 特旨发遣黑龙江新疆等处外。其余罪应军流徒杖人犯。悉照本条律例问拟。不得用不足蔽。辜无以示惩从重加等及加数等字样。拟改发新疆等处。并不准用虽但字样。抑扬文法。其案情错出。律无正条者。应折衷至当。原引他律例比附酌核。或实在案情重大。罪浮于法。仍按本律例拟罪。均于疏内声明。恭奉 圣裁等语。此条系嘉庆六年修改。详读例文。即系遵嘉庆四年 谕旨议定。而绎例文语意。曰除。曰其余。曰拟改发。是此条系专指军流徒杖以下加意发遣者而言。其情罪重大者。仍准于疏内声明请 旨也。现刑部将何桂清拟照守边将帅失陷城寨斩监候律上。声明情罪重大。拟以立决。仍恭候 钦定。亦属援照例文办理。
道光二十二年定拟余步云罪名。其称从重问拟。与何桂清之案相同。如刑部错误。当在办理余步云案之时。而非误于今日也。且祁寯藻当日系原审定拟之员不以为误。而今日乃以为误。其是非当必有辨矣。至余光倬之为人。言者以为载垣端华当事之日。刑部办案。每多苛刻罗织。曲加重典。则固有未尽然者。端华为步军统领。与刑部交涉之事最多。其时刑部案件。与之龃龉者亦复不少。并有抵牾不合。司员执定律例。因而救正者。当其时刁健之徒。知端华等之与刑部不合。案情变幻。往往讦告司员。其无阿附情节可知。且言者一有风闻。未悉案中曲折。即以不实不尽一面之词。径行参奏。两造尚未有端倪。而承审官已获罪矣。且上年钦奉 谕旨。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事权所属诸臣等何能与之绝无干涉此后朕惟以宽大为心不咎既往尔诸臣亦勿许再以查办党援等事纷纷陈奏致启讦告诬陷之风。仰见 圣谕煌煌。至公至明。今余光倬与何桂清牵连而及。而又牵及于载垣端华当事之日。此风一开。恐将来诘告掊击者。皆得援载垣端华为辞。必致问刑司员。意存退缩。交相推诿。不复敢有认真办事之人。而轻纵废弛之弊。将无所底止矣。一则恐开门户之风也。夫刑赏者。天下之大公。而好恶者。各人之私意。是以赏人刑人。必奉 圣裁为断。如何桂清之情罪。自江苏人民论之。则皆谓死不足以蔽辜也。自天下人民论之。则与余步云青等无异也。今何桂清交大学士等公同会议。在 皇上原以明慎用刑。必当询谋佥同。归于一是。而诸臣之异议者。并许专折陈明。所以示大公也。乃因诸臣之异议。而愈不免于浮言者何也。彼见盈廷之议皆同。而此十数人独异。遂以为何桂清之得改为监候。皆由此十数人之力。此其流弊所至。恐将来遇有众议事件。是彼者非此。是此者非彼。浸成门户之习。尤不可不察也。章京因物议滋多。谨陈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代奏施行。
按刑部原疏。援余步云青之例。定为立决。其勘语有云。论疆寄则文臣较武臣为重。论军律则逃官与逃将同诛。时吾郡余君幼冰总司刑曹。寔主疏稿。当何督就逮。大僚多有为之营救者。余君持议甚坚。疏上。竟改从缓决。余君亦遘罪罢去。而何督旋奉 特旨正法。 kwanado 天威独断。非臣下所能窥测矣。
山东委员被害案刑赏失中疏
礼科给事中王昕
窃维刑赏者。驭天下之大柄。毫厘之差。圣王谨之。唐虞岂有过举。必以协中垂训者。盖至当不移。乃为得中。不必是非颠倒。而后为失中也。近如山东委员高文保被害一案。经尚书广寿侍郎钱宝廉查办定拟。奉 旨照准。夫刑者刑。者。 朝廷赏罚。岂不谓然。第事关纪纲风教。几微毫忽之差。即不免为 圣朝之累。此臣所以深忧过计。而不能已于言者也。查刑律。谋杀造意者斩。加功者绞。乃为谋杀凡人言之。若夫奉命出使。为所在官吏谋杀。不论造意加功。首从皆斩。此案为县令者朱永康。藉事贪赃者朱永康。抗不遵提解交人证者朱永康。朱宝森虽系经手过财之人。于分为卑幼。于事为听从。若非朱永康从中主使。焉敢背其尊长而致人于死。即谓高文保之死。实由朱宝森下手致命。不过顺朱永康之意旨。倚朱永康之权势。为朱永康之爪牙。即使到案自首。供认不讳。正与刑律谋杀使命首从皆斩之条。适相合。况朱永康既知高文保被杀身死。何故捏禀自戕。既知朱宝森为杀人正凶。何难立时拏获。由此以推。杀有使之杀者。逃有使之逃者。造意首犯。非朱永康而谁。夫以造意谋杀之犯。被杀者又系因公奉使之人。并不科以寻常谋杀之罪。元恶轻纵。情状显然。 朝廷以刑赏御臣下。凡有关法戒之大端。必不容丝毫之未尽。臣恭查嘉庆十三年。山阳赈案。我 仁宗睿皇帝重惜李毓昌之死。赫然震怒。将主谋之知县王伸汉斩决处死。将知情之知府王毂绞决处死。将下手之家丁二人坟前正法。而总督铁保仅止失察。亦发往乌鲁木齐矣。布政使杨頀按察使胡克家仅未能指驳。亦均照部议革职矣。至李毓昌则褒其忠。旌其节。崇衔以之。加以荣之。赏其子李希佐以举人。赏其叔李泰清以武举。而 圣心恻然未已。又亲制悯忠诗三十韵。为之阐扬幽郁。勒诸贞。用垂不朽。夫李毓昌一死耳。抵其命者至四人之多。蒙优之典。有加无已。仰见 kwanado 大圣人扶振纲常。虑及万世。意至深远也。今峄县一案。无异山阳。而朱永康金刃杀人。不同药毒。其凶悍甚于王伸汉。高文保佐杂末吏。不同进士出身。其守正尤难于李毓昌。而案情显明昭著。罪有攸关。更不同山阳之案阴谋诡秘。非悉心研鞫不能得实。今以造意首犯。仅与失察之总督同科。而所指谋杀正凶。乃在远扬无踪之人。所拟加功之千总。并未照知情之知府治以绞决之罪。高文保虽蒙守正不阿之 谕。曾不及李毓昌典万分之一。臣愚以为当此吏治败坏人心颓靡之时。以穷凶极恶之朱永康谋人至死。尚不欲寘之于死。天下岂复有畏法之官。以惨遭奇祸之高文保因公致命。并无人立抵其命。 朝廷何所为教忠之典。近年州县犯赃。委员受贿。扶同徇隐之案多矣。此端一开。愈无忌惮。谁敢为高文保。而不为朱永康。伏愿我 皇上深维 祖宗用法之意。 宸衷独断。将朱永康立正典刑。将高文保破格赐。而承审此案中外各员。亦当治以应得之咎。以为大臣敷衍了事者戒。庶 国法申。人心快。而纪纲风教。为之一振矣。天下幸甚。万世幸甚。
四川东乡县案是非未明疏光绪四年
四川学政张之洞
窃四川东乡县一案。昨经 钦差恩承童华查办审拟奏覆。 饬下刑部议奏。在恩承等研鞫数月。自当详慎。部臣公同核议。自当平允。惟是此案之真正本源紧要关键。似尚有未尽缕晰上闻者。道路传闻。人言藉藉。不敢不为我 皇上陈之。伏思此案之查办。由于滥杀。滥杀由于误叛请剿。误叛请剿由于聚众闹粮。聚众闹粮由于违例苛敛。各禀各疏中。所谓署东乡县知县孙定扬议派捐输每正银一两多加钱五百文是也。查四川之捐输。与他省异。咸丰中叶。军饷无出。计臣议于四川钱粮之外。加收津贴。津贴者。按粮摊派。正赋一两。则津贴亦一两矣。咸丰末年。更议于津贴之外。加收捐输。捐输者。亦按粮摊派。川省一百六十州县。除最瘠数十州县外。余皆派及或一年一派。或两年三派。由藩司临时斟酌。大约每县地丁五六千金者。捐输派至万金上下。而钱粮最少之户不派。正赋一两。则捐输并不止一两矣。此皆报部充饷之正款也。而耗羡解费不与焉。不特此也。川省杂派最多。若夫马局。若三费局。有者什之八九。此外地方公事。各局名目不一。皆取之于民。皆派之于粮。局绅议之。官吏敛之。大率每地丁一两。合之津捐杂派。大县完多。将近十两。中县完少。亦须五六两。粮民交纳者。先完杂费。继完津捐。然后许完正赋。杂费不完。串票不可得。无串票。则官得治以抗粮之罪。其术亦巧而毒矣。非若他省捐输。偶一为之。即有勒派。止累富室而已。川省捐输之数。向由藩司派定。照文征收。无可加减。故东乡之多收五百文。非勒捐富户也。乃加赋也。非为国聚敛也。乃肥己也。此等情节。度 朝廷未必尽知也。考川省蕃盛。自雍正闲招民垦荒始。 国初以来。辟地少。定赋轻。故司农屡次加派。而百姓黾勉输将。盖蜀民涵沐 圣泽。亦知急公纾难之义。不忍吝也。官吏于是谓蜀人富而且愚。因之苛敛不已。然而百姓亦能曲谅官吏办公之无资。私用之不给。民力已竭。仍不敢怨也。何至旧章之外。复又增加。且东乡自同治八年以后。局中有巨万之征收。无一纸之清帐。乡民愤激清算。遂发兵以剿之。且举无数无干之老弱妇孺而屠戮之。此不得不为四川百姓痛哭流涕。而诉之于天地父母者也。且 皇太后 皇上亦思发捻所以削平之故乎。咸丰以来。贼氛几天下。师老饷匮。岌岌可危。然而以次扫荡。重升平。诚有如宋韩琦欧阳修所云。臣等五六书生。辅佐太后。而天下听从者。此岂尽师武臣力之所致哉。良由 kwanado 列祖 kwanado 列宗深仁厚泽。积累沦浃。故 kwanado 皇天眷佑我 圣清。而使然也。
我 朝深仁厚泽。固属美不胜书。然大要则有两事。一曰赋敛轻。一曰刑罚平。赋轻则不至竭民财。刑平则不残民命。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谕曰。官吏朦混倍征者杀无赦。十三年。严征收加派之禁。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特颁永不加赋之谕。为古今数千年所无之善政。至于好生恶杀。慎重刑辟。乃 列圣相传之心法。顺治十年六月。 kwanado 圣谕有云。死者不可复生误者不可复改此悔此怨咎将谁归务平心守法使人不冤。康熙十二年十二月。饬刑部将逆案千连人等情罪稍可矜疑者概行省释。康熙元年三月。定录供不全引律不确之禁。二十二年十二月。 kwanado 谕大学士等曰。人命重大无辜枉死上干天和。二十四年四月。定有司诬良为盗照故入平人例从重治罪之禁。九月。定贪官不入缓决之例。四十七年二月。遣侍郎穆丹审浙江大岚山贼案。 kwanado 亲书谕旨。令察审时毋得恐吓良民。并谕除贼犯正身外株连人等用刑尤宜谨慎。乾隆五十年七月。河南王金等纠众拒伤兵役一案。李二等六十七犯持械助势。奉 kwanado 旨从宽免死。至大清律一书。原本唐律。斟酌尽善。最为精详平允。二百年来。君臣上下。准此断狱。无敢意为重轻。所以培元气而笃丕基者。在此两端而已。尝考从古帝王。所以享国久长者。财力兵力权谋术数。皆不足恃。惟民心为可恃。诚使君仁民悦。则虽积贫积弱。而不至于危。虽有四裔强邻。见其国之民气固结。天心眷注。则隐然有不可动摇之势。而不敢生其陵侮觊觎之心。即如近年北省奇灾。饿莩野。以寻常事势论之。足以生事。然人情帖然。饥而不害者。此乃天鉴我 皇太后 皇上有爱民之心故也。今孙定扬横征暴敛。妄召外兵。残民以逞。民不叛而诬为叛。城不围而捏为围。兵已临而不乘机抚定。将欲剿而无一语阻拦。流毒半年。杀人如草。假使非该员捏于先。则督臣剿洗之批何从而下。非该员怂于后。则各营妄杀之念何自而萌。原明有形同叛逆县城危在旦夕之语。谓之蓄意诬民为逆。百喙何辞。查例载诬告叛逆已决者斩。律载故入人罪至死者坐。今闻恩承等不引确切之本律。而牵合告重事不实之条。况例载告重事不实并全诬十人以上发边远充军。如有干系重大事情临时酌量办理。何又将后二语删去乎。此非孟子所谓刺人而杀诿罪于兵者哉。臣愚以为不诛孙定扬不惟无以谢东乡千百之冤魂。无以服袁廷蛟。并无以服李有恒。使 kwanado 皇太后 皇上早闻四川官吏贪残剥削之状。亲见东乡百姓焚杀糜烂呼号宛转之形。不知若何悯恻。若何震怒。乃案悬四年。两被京控。三经纠参。两易督臣。三奉查办。而卒之舍首恶而不诛事无真是非。刑无真罪名此臣之所大惧也。夫臣亦何恶于孙定扬而必欲诛之。所惜者。 国家之法纪。 kwanado 祖宗之德泽。苛敛屠杀不忍背叛 朝廷之民心。近年承军务之后。封疆牧令。心粗手滑。动辄用兵。即如去年浙江金屺兰私垦升科一案。山东陵县抗漕一案。杀戮亦为过重。然且姑置勿论。
盖事未上闻。则咎在督抚。案已到部。则权在 朝廷。若再不遏其流。以后日肆贪虐。必致驱民为盗而后已。臣前奉 命视学蜀中。光绪二年夏闲。考试川北。即闻物议沸腾。拟俟回省详考本末。如实有颠倒。即当上陈。乃秋闲到省。已经台臣参劾。得 旨查办。自不便再行渎奏。今日狱成罪定。而是非未明。臣来自蜀中。实有见闻。若不一言。上无以对 朝廷。下无以对四川通省之士民。此案卷牍太多。如蒙 饬将孙定扬诬叛请兵原原供摘出上呈。一经 御览。真情立见。或谓屡经查办。关涉大员太多。岂能再为平反。不知失出一案。处分颇轻。果为 国家所倚任之大臣。用舍操纵。 朝廷自有权衡。何必顾忌牵制。致紊大法哉。臣愿 kwanado 皇太后 皇上深维 kwanado 祖训至严。人命至重。民言可畏。 kwanado 天鉴难欺。关系至大。不独一蜀。应如何核议之处。恭候 圣裁。
请申明殴期亲旧章以符定律议
唐鉴
窃维礼分尊卑长幼。所以明人伦。而出乎礼即入乎刑。刑审大小重轻。所以止罪恶。而失于刑即乖于教。查律载。弟妹殴同胞兄。以未伤已伤。分徒二年半徒三年之罪。折伤者满流。笃疾者拟绞。注云。各依首从法。言虽殴而未死。故有等差。亦分首从。至死者皆斩。注云。不分首从。言殴期亲尊长至死。若再分首从。则伦常斁矣。至若案情不一。有因误而杀者。有救亲情切而杀者。有听从尊长威吓勉从而杀者。各按本律定罪。而原其致死之由。究非有心干犯。不可不少为区别。故又有夹签声请之条。迨九卿核议。改为斩候。归入服制情实。办理本极详慎。自道光三年十二月。刑部由江西司现审文元主使胞侄殴死其胞兄一案。先经刑部照例将文元依故杀胞侄例定罪。其听从殴死胞兄之犯。照律不分首从。拟以斩决。因系尊长主使。被逼勉从。照例夹签。奉 旨改斩监候在案。后因升任御史万。以乾隆四十五年刑部通行。有听从尊长殴死期亲以次尊长止科伤罪之文。声明前后办理舛谬。具折参奏。奉 旨派大学士尚书核议具奏。将所有听从尊长殴死期亲以次尊长之案。前经拟以斩决。夹签改斩监候者。悉行更正。均科伤罪。拟以徒流绞各罪。增入例册。某绎此例文。揆以情理。窃见流弊所至。其所关系有三焉。一则人心浇薄。凶横易生。所赖者见法而生畏。闻刑而改勉耳。若毙一尊长。而得以主使威吓。止科伤罪。是弟与次兄有隙。可援长兄以殴其次兄。侄与胞叔有隙。可援胞伯以殴其胞叔。弟妹与胞有隙。可援兄以殴其胞姊。与先母所出之兄若有隙。可援后母而殴其先母所出之兄。其或兄弟数人不相睦。私于长。即可仇于次。伯叔数人不相能。昵于伯。即可以忿于叔。是例一行。将何以消乖戾。何以导善良。此关于人心者也。一则俗有漓。化操自上。风有美恶。教为之先。弟毙其兄而得脱罪于其长。侄毙其叔而得脱罪于其伯。弟妹毙其而得脱罪于长长兄。其有父在者脱罪于父。有母者脱罪于母。无不可脱罪之案。即无不可被殴之人。兄弟相残。叔侄相害。至逆事也。而乃皆得避重就轻。一家为之。孝弟安在。一乡效之。凌竞必多。是例一行。将何以兴仁让。何以泯祸乱。此关于风化者也。一则律由礼出。称情而行。例从律生。与礼相准。兄弟叔侄。一本之亲。以弟而殴兄。其情尚可问。而况殴而至死乎。殴而至死。而犹以伤之轻重。科罪之大小。是为次兄者。不幸而有长兄。为叔者。不幸而有伯。以至被殴至死。竟无抵命之人。在俗吏执救生不救死之说。正乐得有主。使威吓之尊长。以开一从宽之路。而为尊长者。或贪其财贿爱其私昵。又明知不至于死。何苦而不为之承认乎。是衡情则似为周详。而揆理则大失平允。
且较之殴大功以下尊长各条。亦多不合。向来断罪。期功各有差等。惟至死则期功从同。今将殴期亲尊长。伤轻者。止科伤罪。而殴大功者。自折伤以及误伤致死。情有可悯者。并余限外因伤毙命者。当拟以绞决绞候。归入情实。则期亲反轻于大功矣。是例一行。将何以明大义。何以符旧典。此关于律令者也。至若万御史执有乾隆四十五年刑部通行为据。不知刑曹修例。五年小修。十年大修。其有窒碍者。概行删除。故例首凡例。有修例后前此一切通行不得引用之条。则所执本不足为据。某不揣冒昧。窃见止科伤罪之例。实有窒碍难行。不敢因其增入例册。遂为膜视。谨据情议上。伏祈奏交刑部核议停止。仍遵不分首从本律施行。谨议。
请饬议尊长谋杀卑幼罪名专条疏光绪五年
钱宝廉
窃惟刑律严明。最重服制。尊卑名分。难例平人。即如同一强盗。在平人则首从皆斩。在尊长则按服制科断。无死罪也。同一谋杀。在平人则首犯斩候。加功绞候。在尊长则首犯绞候。为从即应递减。非死罪也。同一图财害命。在平人则造意加功均予斩决。不加功者斩候。不行而分赃者拟军。在尊长则惟图产争袭谋杀卑幼者拟斩监候。为从亦应量减。并未定为死罪也。诚以亲属重奸不重盗。即因寻常相盗杀伤。仍依服制科断。例有专条。不得与平人牵混。本年河南秋审李金木一案。该省原拟缓决。刑部以罪疑惟轻。照议入缓。经太仆寺少卿锺佩贤奏称与例不符。奉 旨饬部复核。刑部将其改入情实。其忍心蔑理。诚属法所难宽。但于例意不明。刑章有碍。不能不详悉具陈。以免将来歧误。查李金木为李淦小功尊属。听从李泳杜诱摘伊侄项戴银圈。因其哭喊。恐事败露。复听从李泳杜致死灭口。核系临时致死。与预谋害命者不同。该省原拟照谋杀幼孩本例科罪。实为此案正条。查例载。如将十岁以下幼孩逞忿谋杀者。首犯拟斩立决。若系图财。加以枭示。从而加功之犯。俱拟绞立决。与图财害命罪名。首从均不相同。未可相提并论。除起意为首同族无服之李泳杜。罪应斩枭。业已监故戮尸无庸议外。其加功从犯李金木。则系死者小功尊属。若照平人加功拟以绞决。则与尊长谋杀之例不符。若照尊长加功之例减等拟流。又与谋杀幼孩之例不合。例无尊长图财谋杀十岁以下卑幼明文。惟查有功服以下尊长。若挟有卑幼之父兄伯叔夙嫌。将其十岁以下子女弟侄迁怒杀害者。照凡人例拟斩监候。又功服以下尊长杀死卑幼。如系图谋财产。强盗放火杀人。图奸谋杀。照凡人例拟斩监候。二罪相等。从一科断。是以比照尊长图谋财产例定拟。实因死本幼。比较各例。从其重者。所谓断罪无正条。比照他例也。又因例无为从之文。既不便照尊长加功减等拟流。又未敢照平人加功擅拟绞候。不得不照原例科断。以待秋审之时量为区别也。但详绎例文。既有云图谋财产。则是专言产业。有非致死不能入已者。并非可窃可攘。寻常财物也。故下文有云。其余寻常亲属相盗。及图诈图赖他人财物。谋故杀卑幼者。仍依服制科断。所谓寻常相盗。即指攘窃财物而言。苟非图产图奸。强盗放火杀人。皆当以寻常论。又恐因盗杀伤。误作图财害命。特加谋故字样以明之。言寻常相盗。虽谋故杀者。亦依服制科断。例意本为周密。但未显言耳。此案李金木所犯各节。当在寻常相盗谋杀卑幼之列。核其为从加功。应从末减。原题因死系幼孩。不能不比较各条。从复位拟。秋审因犯非造意。不能不参稽各例。酌量照缓。若原题业已从严。秋审又将入实。不特与为首尊长无分。且较加功平人转重矣。
设将来遇有似此案情。而造意加功。均系尊长。固不能将为首之犯。例外加重。又不能将加功之犯。再行轻减。此外如有同行不加功。与夫同谋不行者。又将如何科拟。傥或谋杀一人。而有三四尊长加功。势必至以尊长数命。抵卑幼一命。从来无此办法。况图财谋杀幼孩。平人加功。止于绞决。以尊长而加以实斩。亦觉轻重失宜。总总格碍。殊鲜遵循。且原例既无不分首从之义。则为从之必有区别。与为从而系平人。亦必不能较尊长转轻。自非明定章程。恐不足以昭法守。相应请 旨饬部核议。另立专条。务期情法两平。以饬纪纲而资引断。臣为慎重刑章起见。是否有当。伏乞 kwanado 皇太后 皇上 圣鉴训示。
尊长谋杀卑幼定罪议光绪五年 刑部
查律载。谋杀人造意者斩。从而加功者绞。人必先挟雠蓄怨于心。而后起意杀人以泄其忿。而为从者。则非必有雠怨而欲杀也。原情定罪。自不得一律同科。若图财害命之案。系彼此同欲得人之财。而不置之死地。则财不可得。因同谋毙命。共取其财。有何首从之可言。故定例不分首从。俱拟斩决。至尊长因图谋争夺卑幼财产。杀害卑幼之命。按殴条例。期亲则拟绞候。功服以下则拟斩候。其将十岁以下卑幼杀害者。则各拟斩候。又恐问刑衙门。拘泥服制。曲为开脱。特加不得复依服制宽减等语。盖深恶其忍心害理而严之也。而要同一图财害命也。平人则斩决。尊长则斩候。是于不宽减之中。已寓宽减之意矣。又查尊长谋杀卑幼。各依服制。分别首从科断。而图财杀害卑幼各条。并无分别首从之文。此岂独有疏漏。窃意同谋其财。同害其命。心无二心。恶同一恶。亦若平人之不得以首从论也。若尊长与凡人同谋杀死卑幼。似尤不可以凡人为首。而尊长为从。谨按谋杀祖父母等律。注云。其为从有服属不同。自依缌麻以上律论。有凡人自依凡论。辑注又推其意云。子孙等至与别亲凡人同谋杀祖父母等。当以子孙等为首。若非子孙等先起谋杀之念。而别亲凡人。即有仇恨。岂敢与谋。殴期亲尊长律。辑注云。卑幼与别亲凡人同谋。共殴期亲尊长。亦当以卑幼为原谋。盖非卑幼起意。则别亲凡人。不敢谋及其尊长也。由此推之。卑幼不起意。外人不敢谋杀其尊长。则尊长不起意。外人焉敢谋杀其卑幼。不亦可以互参律意乎。
遵议为人后者本身及子孙为本生亲属服制疏刑部
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内阁奉 上谕。御史汪鉴奏各部例案疏舛请饬厘正并条列各案开单呈览一折各部办理案件必应厘定画一用资遵守傥彼此两歧前后互异办理未能允协必至流弊滋多该御史条列疏舛各例案着该部详细查核妥议具奏单并发等因钦此。钦遵抄出到部。臣等查清单内称。礼与刑相资为用。故律例必首列服制图。例载为人后者为本生亲属俱从正服降一等。此礼之正也。礼例通礼。均与刑例同。又载为人后者之子孙。于本生亲属。祗论所后宗支亲属服制。如于本生亲属有犯。俱照所后服制定拟。其异姓义子。与伊所生子孙。为本生父母亲属孝服。亦俱不准降等。各项有犯。仍照本宗服制科罪。此条前半所论服制。惟仪制司例相同。通礼与祠祭司例均不载。揆之天理人情。殊欠允当。后半所论刑名。若以俱照所后服制定拟句。善为解释云。明称之为本生。原非所后。然究系己所自出。恩谊重而服制轻。如有所犯。俱照所后服制定拟者。谓照未尝为人后之本服定拟。则与下文亦俱不准降等。有犯仍照本宗服制科罪。针锋相对。情理允当。否则如所后系本生之无服远宗。则为人后者之子孙。为本生祖父母伯叔父母。亦皆无服。应以凡论。岂合情法之平。且与下文亦俱不准降等句相龃龉。况女子内夫家。外母家。女适人。男出后。均降父母之服为期。事极相类。女子之子为外祖父母。服虽小功。如有犯。照期亲尊长论。辑注谓母之所自出。即己之所自出。故服虽轻而恩义重。此极平允。且干资始重于坤资生。为人后者之子孙。为本生亲属服制。应加重于女子之子为外家甚明。今乃定为无服以凡论之例。礼与刑胥缺乏矣。似应改为凡为人后者本身及其子孙为本生亲属均照正服降一等。有犯仍照本宗服制定拟。庶礼教刑威。均足以使民敦爱敬而重犯法。宗人府每有行查礼部。为人后者之子孙应为本生祖父持何服之案。礼部事隶祠祭司。既不忍据刑部及仪制司条例。荅以祗论所后亲疏。盖嫌其所后系疏房遂无服也。其时掌印司员。又不敢据臣说比照外孙。斟酌于大小功之闲。回堂定议。于是直以例无明文覆之。臣盖不慊于心也久矣。又同治十年。直隶民人王必俭。以大宗子兼祧小宗。殴殒小宗庶母王赵氏一案。断此狱者。若先握定大宗兼祧小宗应降小宗之服服制图。王必俭为庶母正服杖期。比照通礼照正服降一等之文。定为王必俭应为王赵氏降服大功。岂不直捷了当。乃该省误拟。刑部知其误。一再行查礼部。礼部曲为援引。比例孙为庶祖母服小功。显与道光四年 钦定凡降服均照本服降一等之例相背。盖孙为祖父母服杖期。不解任辍考。兼祧子为小宗父母降服不杖期。应解任辍考。是兼祧父母之服。本与祖父母不同。即兼祧庶母之服。大非庶祖母可比。理不难知。此皆礼刑二部例案之疏舛者也。等语。
查例载。本宗为人后者之子孙。于本生亲属孝服。祗论所后宗支亲属服制。如于本生亲属有犯。俱照所后服制定拟。其异姓义子。与伊所生子孙。为本生父母亲属孝服。亦俱不准降等。各项有犯。仍照本宗服制科罪。各等语。此条例文。系乾隆二年。九卿遵 kwanado 旨议定。原为异姓义子及所生子孙。与本生亲属有犯。而设其本宗为人后者之子孙一层。系属对举以见义。谓但系本宗。即不分亲疏远近。有无服制。悉以所后宗支为断。以示限制。与异姓过房之子孙。迥不相同。故一则可照所后服制定拟。一则仍照本宗服制科罪也。例内亦俱不准降等一语。系专指异姓义子而言。检查九卿原奏内称。其异姓义子及伊所生子孙。为本生父母及亲属孝服。俱不准降等。即已立为嗣。原系律应归宗之人。其本身及伊所生子孙。为本生父母亲属孝服。亦俱不准降等。数语分晰极明。该御史以俱照所后服制者。谓照未尝为人后之本服定拟。则与下文亦俱不准降等。有犯仍照本宗服制科罪。针锋相对。否则即与此句龃龉。是以两层并作一层强为解释。自属臆度之辞。盖未就原奏所云。详加考核耳。然此例所云祗论所后宗支亲属服制。虽由乾隆二年议准。而其实则非始于乾隆二年也。查服制悉根于礼经。仪礼于为人后者为其本宗之服。惟载父母昆弟妹。余皆不见。元儒敖继公谓本服降一等。止于此亲尔。所以然者。以与己为一体也。自此之外。凡小宗之正亲旁亲。皆以所后者之亲属为服。不在此数。 kwanado 钦定仪礼义疏。不主其说。而谓贾疏本生余亲悉降一等。足补礼经之所未备。律是以有为人后者于本生亲属服皆降一等之语。至为人后者之子孙。为本宗亲属如何持服。不特礼经并无明文。即历代典章。亦俱未议及。惟我 朝徐干学纂辑读礼通考。引唐杜佑通典内数条。始有应为制服之说。然亦第指本生祖父母而言。其余旁亲并不在内。查所引各条。贺循则云。初出情重。故不夺其亲而与其降。承出之后。义渐轻疏而绝其恩。崔凯则云。经文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周。为其兄降一等。此指为后者身也。不及其子。则当以父所后之家。还计其亲疏为服纪尔。刘智则云。礼为人后者。为当惟出子一身还本亲。孔正阳亦云。为人后者。服所后之亲。若子为其本亲降一等。不言代降一等者。以为至其子以义断。不复还本亲故也。是为后者宜降一等。而为后者之子。不得随父而降一等。晋宋以来。已有此议。例内所云祗论所后宗支亲属服制等语。并非无所依据。迨后乾隆二十四年。又定有为人后者。于本生伯叔兄以下有犯。均依律服图降一等科罪之例。道光四年。又以礼部则例及刑律内。所载为人后者本生亲属服制。阙略不全。经大学士九卿奏明。凡会典未载入者。悉照降一等之文。逐条增补。俱极详备。而于为人后者之子孙。应否为本生亲属持服。亦均无一语叙及。岂真见不及此耶。窃以为古人立后。多取亲支。此情理之常也。故所后之服。与其父所降之服。尚不至互相参差。
后世立后。兼取远族。此情事之变也。故所后之服。与其父所降之服。或至大相悬绝。至最亲者莫如祖父母。为人后者。有本生父。故称情推及于所生。为人后者之子孙。并无所谓本生父。故据礼难同于上杀。祖父母且然。况降于祖父母者乎。古人不立此等服制。而以所后宗支为断。其以此欤。昔唐王元感欲增三年之服为三十六月。韦绦又欲加外祖父母大功舅妻小功堂姨舅降一等。意亦可云从厚。而张柬之裴耀卿等均具疏力争。其议遂寝。至今论者。不以张柬之等为非。而王元感等为是。可知先王制礼。无太过也。无不及也。亦为酌乎人情天理之中而已。若受人之重已闲世矣。复欲厚服其私亲。则嫌于贰祖矣。议礼者所不敢出此也。且此条例文。非特见于刑律也。查道光九年。礼部奏独子之子。承祧别房者。其本身及其子孙。为其本生亲属之服。亦系援引刑例定断。议将独子之子承祧别房者。其本身为本生亲属俱从正服降一等。其子孙为本生亲属祗论所后宗支亲属服制等因。通行内外各衙门。迄今遵守。以明明礼部奏准之专条。乃谓通礼与祠祭司例均不载。遂以为揆之天理人情。殊欠允当。不知系何见解。按之定例。证以礼经。均无为人后者之子孙应为本生亲属持服之文。似未便任意推广。致涉纷歧。如谓亲属干犯。例以服制之亲疏。定罪名之轻重。以祖父母伯叔父母之至亲。乃因其父出继远族。竟至无服。有犯遽以凡论。似觉未尽允协。不知本生祖父母。系属正尊。为父所自出之人。服虽降而罪无可降。例内祗言本生亲属。并无祖父母字样。是否统祖父母在内。固难臆断。惟参观为人后者于本生祖父母有犯。仍照殴祖父母定罪之例。正与前例互相发明。有犯自可援照定断。若杀伤祖父母而以凡论。古今无此刑章也。其本生伯叔父母以下。究系旁尊。与祖父母之一体不同。在为人后者。既可照律服图降罪一等。则为人后者之子孙。即可按照所后服制定拟。非薄于伯叔父母也。盖宗无二统。即亲有必杀。本身尚可递降。异世似难旁推。其父既以继别之宗为重。则于父之本支即可从轻。既于干犯本生祖父母者科罪从重。则干犯本支旁亲之罪亦即应从轻。此服纪之等差。亦法制之精意。昔人所谓绝其恩断以义者此耳。再此等由期功降为无服案件。定谳虽以凡论。秋审则大有区别。历经办有成案。自来会议各衙门。从不闻有谓为办理失当者。何至今忽生他议也。若夫外姻服制。与本宗本难强同。即如姑与妹。出嫁则降服一等。如两人俱出。则期即降为小功。小功即降为无服。而母姨及表妹。无论出嫁与否。母姨俱服小功。表妹俱服缌麻。是外姻反有较本宗为重者。其又何说以处此。本难等量而齐观。自未便执此以例彼。所有该御史请将为人后者本身及其子孙为本生亲属均照正服降一等有犯仍照本宗服制定拟之处。应毋庸议。该御史又称同治十年直隶民人王必俭殴死兼祧小宗庶母王赵氏一案办理疏舛等语。
查王必俭系以长房子兼祧叔父次房。王赵氏系伊兼祧叔父生有一女之妾。因与王必俭口角。致被摔掽毙命。王必俭系大宗子兼祧小宗。与王赵氏究竟有无服制。查据礼部覆称。侄于伯叔庶母。例均无服。兼祧者以本支兼承旁支。若照嫡子众子之例。为兼祧庶母服期。则嫌与本支无别。如照侄之例。为兼祧庶母无服。又无解于兼祧之义。援照孙为庶祖母服小功之例。为兼祧小宗庶母持服小功。当将王必俭比照殴死庶祖母例。拟以绞候等因在案。是王必俭为王赵氏所持。系属义服。与由正服降等之例。并无干涉。至此等服制。无论大功小功。殴死罪止绞候。谋故杀亦罪止斩候。并与干犯本宗功服尊长问拟立决之例。亦属不同。该御史不知此义。斤斤于大功小功之分。而于罪名则毫无出入也。究竟王必俭应否持服小功之处。事隶礼部。相应请 旨饬下礼部查核办理。所有臣等遵 旨详查妥议缘由。谨恭折具奏请 旨。
驳崔三过失杀父议
徐时栋
郑凌以鸟枪击贼而误杀其母。奉 旨绞决。事在乾隆二十八年。其后枣强县民崔三。与父锯木。大风倒木毙其父。所司议曰。律称过失杀。注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凡初无害人意而偶至杀人者。皆准杀律收赎。此为平人言之。子孙之于父祖。伦理攸关。以可以伤杀人之物。出自其人之手。纵使无心。而为子若孙者。亦复何颜偷生视息。故郑凌误杀其母。钦奉 kwanado 圣谕。免其凌迟。而予以缳首。今此案核与不及不到之义适符。第名教所关。不得不抑情就法。于是援前例以绞决定议。驳曰。议者非也。夫因锯木而故以木杀其父。其罪当凌迟。手抱木力弱。或小木支大木不固。以至死其父。其罪当依过失律绞决。不者当勿论。王者以孝治天下。旌孝子而诛不孝。而过失杀者亦诛之。所以教天下之子孙。兢兢焉慎事祖父。必周详其视听。无或有几微之失以惊其亲。而至父为木所压。而杀其子。于义何居。 kwanado 圣人之定律也。案其事而度其心。当其情而顺其理。律曰。子孙过失杀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kwanado 高庙定郑凌之罪。改为绞决。夫未敢有逆志。而所生身死其手。苟有人心。能一日生乎。将怡然而就戮也。杀之所以成其志。将哀吁于有司。而以为无辜也。杀之且以诛其心。其夫入暗室。伪为邻人而挑其妻。妻以为真也。拒之力而杀之。官原其情。妻仰天呼曰。嗟乎。吾不杀吾夫。而吾夫我杀之。吾奚生哉。卒受刑而死。故为父报仇。而杀而旌之者非也。夫擅杀有罪人。与既蒙赦而雠之者。皆有明禁。然而不惜身蹈国法。以抒其不共戴天之积忿。彼知有父母而已。知有身乎。不知有身而望名乎。夫孝子之心如是其至也。 圣人之律如是其精也。而取无辜之人而坐之以不孝。可乎。可以伤杀人之物。鸟枪也。非木也。出自其人之手。郑凌也。非崔三也。猝然墙圯而压其父。父将死。而子畏避而不救。罪当坐。父猝压死。子不当坐。何则。虽有曾闵之孝。贲育之勇。而已无及矣。律曰。凡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私和者徒。受贿者流。子妇杀翁姑。而其夫不能管教者。杖且枷。贫不能养而父母自缢者流。夫受贿而私和。已与乎杀其亲矣。不能教养以死其亲。已身乎杀其亲矣。然而刑止于枷杖。罪止于流徒。今风击木而木击其父。为与乎杀其亲乎。为身乎杀其亲乎。而又加之重焉。为于律有征乎。为于例有当乎。以目击其父之死而坐。则胥天下之侍病者。孰不送父母之终者乎。以其父之惨死而坐。则将胥天下畏压溺之子孙而尽诛之乎。夫律者至精。而例者至繁。援例不当。则断狱不明。无以服死者之心。而解天下之惑。易曰。失之豪厘。缪以千里。援郑凌以断崔三。所谓豪厘千里者也。
秋审人犯情罪较重请饬详议疏
监察御史王茂荫
伏惟近来问刑衙门。多溺于救生不救死之说。往往装点情节。避重就轻。经 皇上训诫谆谆。而积习总难骤改。上年陕抚题凶犯拜双文等共殴无服族叔拜景文身死将该犯依律拟以绞候一案。刑部会题臣道。臣即以案之情节。似多可疑。恐该县原详。尚有不实不尽。移商刑部奏驳。嗣据刑部移覆以为不必。臣由户部司员出身。刑名素所未习。当画题时。意此等凶犯。将来秋审定入情实。亦足以稍儆凶暴。今查刑部送到秋审册内。该犯仅拟缓决。复思狱贵得情。各省具题之案。难免装点。其情原不可得。然不能亲讯以得其情。要可因案以察其情。情有轻重。罪即缘以轻重。伏查此案。凶犯胞弟拜双荣以还价未买之马。不准拜照临买。拜照临即畏事退还。该犯兄弟平素凶横之势。已可想见。已死拜景文因闻胞侄拜照临之言。往向理论。亦属人情。但甫至门首。未必即行喊骂。又见该犯执刀在手。未必即敢扑殴。且该犯已被斥回骂。并非猝不及防。死者已七十岁。亦未必一举拳而该犯即行闪跌。所见会题命案。无非死者肆行喊骂。先行动手。此臣所以疑其情之未尽实也。至拜双荣在家闻闹。而即携刀以出。其凶很可想。拜继隆因唤。而即持棍同出。其为帮护又可想。于此而谓拜双荣为出视。拜继隆为拉劝。出视必携刀耶。拉劝必持棍耶。其为曲笔尤属易见。至拜景文初被该犯刀伤右脚跟。又被拜继隆戳伤右肐肘。拜双荣刀伤左腿。斯时右臂伤矣。犹称转身夺刀。两脚俱伤矣。犹称举脚轮踢。七十岁人何能如此。窃以为此实徒手者当刀棍齐至无可抵御无可奈何情形。而办案者。遂装点以附殴之律也。至拜双荣用刀伤其左手腕。又用刀连伤其右肕。查原验此处。一连三刀。有一刀伤深骨损。又刀伤其左腿后。弃刀逃跑。此处关键。尤为明白。拜双荣之凶如此。设非见拜景文之伤已甚重。何肯弃刀而逃。该犯眼看拜双荣之用刀连戳。弃刀逃跑。岂不知拜景文之伤已甚重。而犹敢用刀砍。用力猛而左脚跟筋断骨损。此其心为何心。原题称拜景文弯身拾刀。该犯恐被拾起受亏。并非有心致死。夫七十岁人。已棍伤者一。刀伤者七矣。拜双荣且见伤重而逃矣。而犹称能弯身拾刀乎。而犹称非有心致死乎。即非有心。而其情固已忍矣。此臣所以移商刑部也。兹据刑部。以拜景文年虽七十。究系回民犷悍性成。举臣所疑各节。悉指为健情形。且以伤俱轻浅。犹能弯身拾刀为可信。夫已死者为回民。凶犯等亦回民。犷悍健四字。不加于持刀杀人之壮回。而加于徒手受死之老回。果老回足当健字。又何以所伤并非致命。而移时即已殒命。臣固已不能甚解。今见刑部以殴非预纠。伤无致命。定为缓决。则臣尤不能解。夫必预纠而后定罪。则是临时虽纠合多人攒殴毙命。而并无死罪也。必致命伤而后定罪。则是除致命外。虽多用刀致毙。而亦无死罪也。
伏读秋审册内。载乾隆二十二年 kwanado 高宗纯皇帝上谕。内外问刑衙门办理刑名案件往往惟事姑息一切情罪之应正法者苟可巧为开脱辄文饰狱词拟入监候缓决一入缓决则每年秋审例得屡邀恩宥该犯徒负一斩绞之名转得偷生视息以囹圄为送老地幸遇宽典或且安然事外坐使冤死者无偿命之期而刁恶莠民益无所警畏近来刑名案牍日多一日未必不由于此即如一殴杀也狱成定谳必以为曲在死者凡属此类招册中不可枚举总以辗转回护曲为之贷殊不思人命关天必期生死两无所憾若徒为生者力为保全则死者不且重被冤抑乎将为生者之命可惜则死者独非命乎在督抚州县等以为如此办理可使该犯留一之生而部臣定拟亦以已成之案乐于从宽完结不知事关刑狱务期情罪允当有意从宽与有意从严其为刑罚不中一也等因钦此。又乾隆四十二年 kwanado 上谕。殴之案情形本自不同有并非互殴亦援殴律条问拟因系积久相沿姑因其旧而秋谳之分别情实缓决则轻重当有权衡如彼此俱以手足相殴及各持金刃互格因伤重致毙者两造情事相等原可入于缓决若死者仅以骂詈起或用手足先殴而凶犯辄持金刃抵拒杀伤其为逞强毙命已可概见且金刃本可杀人之物若死者并非持械岂能徒手相当即非顿起杀机其与故杀亦所差一闲此等而不入于情实又何以惩暴除凶为法司者惟当准酌情理务得其平若稍存阴之见曲从开脱实非明允之道嗣后内外问刑衙门于秋审殴案犯并当遵旨悉心定拟毋稍枉纵庶好勇很之徒共知警戒不敢轻蹈法网所全实多是即辟以止辟也等因钦此。以上二条。一以见凶犯之不可巧为开脱文入缓决。一以见金刃杀徒手者之宜入情实。煌煌 kwanado 圣训。教戒无遗。自当永远遵守。今此案已死拜景文之喊骂扑殴以及凶犯用刀各情形。正 kwanado 圣训所谓狱成定谳必以为曲在死者若死者仅以詈骂起或用手足先殴而凶犯辄持金刃抵拒杀伤其为逞强毙命已可概见也。夫以金刃杀人。即两相殴。已为逞强毙命。今该犯以兄弟二人共享刀杀一徒手之老族叔。且于犯弟以见伤重逃跑之后。该犯复行凶砍各情形。则又 kwanado 圣训所谓金刃本可杀人之物若死者并未持械岂能徒手相当即非顿起杀机其于故杀亦所差一闲也。刑部将该犯拟以缓决。则又 圣训所谓此等而不入于情实又何以惩暴除凶也。核按情罪既有未平。紬绎 圣训又有未合。事关人命。不厌详求。相应请 旨饬下九卿再行详议。期无枉纵。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训示。
命案有关断离援拟请 旨疏刑部
刑科抄出山西巡抚张之洞题萨拉齐厅寄民杜存等共殴潘广录身死余人杜四到官病故一案。光绪八年八月初六日题。十月十七日。奉 旨该部核拟具奏钦此。查原题内称。缘杜存籍隶河曲县。寄居厅属。将女杜氏。嫁与潘广录之子潘汰为妻。杜氏平日侍翁孝顺。潘广录素性急躁。杜氏作事稍不遂意。时常殴骂。杜氏未敢言语。杜存痛惜其女。心怀气忿。光绪七年闰七月初四日。潘广录因杜氏造饭迟延。又复詈骂。杜存闻知。气忿莫遏。欲与理论。次日至潘广录家。斥其不应时常殴骂儿媳。潘广录斥言。杜存偏护互争。杜存之子杜伏娃子赶往解劝。路遇族叔杜四。告述前情。邀允同往帮劝。杜伏娃子上前拦劝。潘广录疑帮互詈。彼此揪扭跌倒。杜四用铁镢殴伤潘广录脊背近右。杜存用木棒连殴伤潘广录右臀等处。潘广录拔刀称欲与杜伏娃子拚命。杜存用木棒将刀格落。殴伤其脑后。松喊倒地。维时潘汰与杜氏均在地内摘豆。闻知回家看明。讵潘广录至初六日因伤殒命。报验审讯。余人杜四在押患病。保医在店。因病身死。将杜存援例减等拟流等因。具题前来。查例载。共殴案内。下手应拟绞抵人犯。遇有余人内殴有致死重伤之人。到官以后。未结之前。监毙在狱。准其抵命。将下手应绞之人减等拟流等语。此案。杜存因出嫁之女杜氏。被氏翁潘广录时常殴骂。心生痛惜。往向潘广录争论。辄同杜四等将潘广录共殴身死。查潘广录身受各伤。惟后被杜存殴伤脑后骨损为重。应以拟抵。第余人杜四所殴致命脊背一伤。重致骨损。亦足致死。业于到官在押病故。命已有抵。自应将下手应绞之犯。按例减等问拟。应如该抚所题。杜存合依共殴案内下手应绞人犯遇有余人内殴有致死重伤之人监毙在狱准其抵命将下手应绞之人减等拟流例。拟杖一百流三千里。至配折责安置。仍追埋葬银二十两。给付尸亲具领。以资营葬。该抚疏称杜伏娃子合依余人杖一百律拟杖一百。杜四在押病故。店保人等并无凌虐情弊等语。均应如该抚所题办理。杜氏一犯。该抚以未能先事承劝。起酿命。比照子贫不能养赡致父母自缢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例。拟流收赎。系属酌量办理。至杜氏应否离异归宗。该抚并未议及。自系因律无专条。未便例外加重。臣等伏思事无害于伦常。民闲可听其自便。义有时而断绝。门内难掩以私恩。案情百出不穷。往往有律例未尽赅载。全在司谳者准情酌理。折衷至当。所以春秋比事。不废属辞。汉唐引经。用断疑狱。自古为然也。况案关父仇。事值伦变。若拘泥例无明文。而不厘正其失。则因仍苟且之闲。即乖明刑教之道。今潘汰之父。被杜氏之父殴死。则杜氏乃仇人之女。潘广录之死。杜氏虽不知情。实由杜氏而起。则杜氏亦潘汰之仇。以仇之女为妻不可。以仇为妻更不可。
春秋公羊传曰。仇不交婚。谷梁传曰。仇之人。非所以接婚也。夫鲁忘仇为齐主婚。春秋犹非之。而况自为妻乎。文姜孙齐。春秋削其姜氏。左氏曰。绝不为亲。夫母尚可绝。又何有于其妻乎。汉时梁人有后妻杀夫。其子又杀之。孔季彦议以非司寇而擅杀。夫因父仇杀母。尚以擅论。又何有于离异其妻乎。唐律户婚篇云。诸凡义绝者离之。长孙无忌等疏义。谓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姊妹自相杀。皆为义绝。唐律集秦汉以来法书大成。斟酌最为尽善。明言应离。更属可则。又考之隋史。南阳公主适宇文士及。士及兄化及行逆。公主为尼。士及请见。公主不许。曰。我与君仇家。今所以不手刃君者。谋逆之日。察君不与知耳。诃令速去。夫妇女有从夫之义。尚可以仇而绝夫。而谓夫不可以绝妻。其义安在。宋元丰中。寿州民杀妻之父母兄弟数口。州司以不道缘坐其妻。刑曹驳之曰。殴妻父母。即是义绝。况是谋杀。不当坐其妻。又莆田氏杨讼其子妇不孝。官为逮问。则妇之父为人殴死。杨亦与焉。坐狱未竟。遇赦免。妇仍在家摄守。陈振孙谓两下相杀。义绝之大。初问杨罪时。合勒其妇休离。当离不离。则是违法。即有相犯。并同凡人。此妇不合收坐。斯二案皆义绝之事。明臣邱浚载入大学衍义补。其按语。谓生身之恩。重于伉俪之义。女子受命于父。而后有夫。因夫而有舅姑。异姓所以相合者。义也。义既绝矣。恩从而忘。名儒之论。足维世教。正可与此对观。然犹异代事也。国朝道光十一年。山东两令约为婚。尚未迎娶。后因事婿父戕女父死。女不忍事仇。自经死。 kwanado 诏旌其孝。此女卓绝之行。善处变以全节。固不可望之乡闲愚妇。而当时议者。咸谓女即不死。其义已绝。后有此比。宜请断离。由是以推。则潘汰之不应以杜氏为妻也明甚。或谓妇女一与之齐。终身不改。中道断离。设有无所归者。改适则失节。不嫁则无依。亦堪矜恤。岂知床笫之闲。变成仇敌。即不离异。未见其能久相安。设有椎鲁无知。仍能顺处。是敦夫妻之爱。薄父子之恩。于情为逆。于理为悖。即治以违法。亦非过刻。而顾可从而遂其私乎。至离后妇女再醮。原所不禁。若能守贞不二。如山东令女。则又有 旌表之例在。固未可狃小节而沦大纲也。总之仇不共天。法尚宽其报复。道由人合。礼原酌其去留。杜氏无罪。已不当与潘汰完聚。杜氏有罪。潘汰更不应与之合和。潘汰终为杜氏之夫。必使潘汰无父而后可。潘汰既为潘广录之子。必以杜氏不为妻而后可。稽诸古训。参以往行。似应以断离为是。再此案风化攸关。例所不及。是以改题为奏。以昭慎重。合并声明。
徒流加等议
郭安仁
据山东巡抚咨称。王耀曾诬告王氏扎伤马王氏因风身死一案。审依诬告人死罪未决律。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徒役三年。声明该犯系已革兵丁。照例加一等。拟以附近充军。咨部在案。当奉交馆核驳。仍令依诬告本律拟流加徒。并经申明例义。至为详悉。惟所称三流仅加徒役一年。于加徒一年上再加二年。按徒半年为一等。是于满流罪上加四等。今将该犯拟军。系于满流上加一等。非于满流加徒上加一等。名为加重。其实从轻。与加减之法不符云云。似有不能无疑者。查五刑加等之法。十笞为一等。而一杖抵二笞。由笞加杖。是比笞倍加也。徒半年为一等。折杖二十。由杖加徒。是比杖倍加也。三流皆准徒四年。以一年为剩罪。折杖四十。由徒加流。是又比徒倍加也。由此言之。徒虽以半年为一等。而流之准徒。则以一年为一等。犹之十杖为一等。而徒之折杖。则以二十杖为一等。故各项罪名加等。祗有进加之法。不闻有退扣之法也。若以满流加徒役二年为加四等。必将以加徒三年为加六等。设如罪犯杖六十徒一年。再加一等。则应杖七十。徒一年半。岂可不以加徒半年为一等。而转以加杖之十为一等。且遂以加至杖一百。即为加四等乎。再如杂犯流二千里。应准徒四年。如依流罪实发。系于满徒上加一等。兹于满徒上再加徒一年。而仍按半年为一等。不将疑为加二等。而杂犯反重于实犯乎。逐类推求。均似不相符合。又查律载。诬告人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诬告人至死罪未决者。其情节较重。不当第拟以流。而究尚未决。岂容反坐以死。故于流罪上加徒役三年。以期合乎加罪三等之文。而仍不失乎罪止满流之义。至由满流加徒上再加一等。除充军外。似别无加等之法。盖加徒役三年。役满仍可安然为流民。军则入当差。终身劳苦。是军之为罪。较满流加徒为重。而与祗问流罪并无加徒之说者。更属悬殊矣。如泥满徒为六等。而以拟附近军为从轻。则虽由满流上加至极边烟瘴。亦祗为加五等。犹不可与加徒三年之罪相埒。势必加之至于死而后为加重也。设有诬告死罪未决。而又系例内指明于诬告加等律上再加一等治罪之犯。又将何以办理。查道光九年。安徽省秦学建捏款妄揭印官。曾经审依枉揭上司例。于诬告死罪未决拟流加徒律上。再加一等。拟以附近充军。安得以拟流加徒。不与军流同为一减。遂谓军之名重实轻欤。今该抚将王耀曾依律拟流加徒。又加一等拟军。似属照例办理。其可否照覆之处。恳再交馆核办。是否有当。伏候钧裁。
请盗案仍照原律定拟疏同治十二年
王榕吉
窃自中原兵戈满地。命将出征者数十年。糜费帑饷者几万万。生灵之惨被屠戮死于非命者。又不知几千万矣。究其祸乱之原。皆由于州县之纵容强盗。大吏之粉饰太平。养痈贻患。以至于此也。溯查 国初原定刑律。强盗已行。但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岂好为严酷哉。正欲其有所畏而不敢犯。乃辟以止辟之义也。无如州县规避处分。往往讳盗为窃。以多报少。道府以上等官。亦以少报盗案为督捕之勤。政治之美。加以幕友习气。总以开脱强盗。不轻杀人为积阴德。于是凡有报盗之案。必先设法消弭。其实在无可消弭。饬役严拏者。捕役又贿纵不肯遽拏。或不得已而获犯到官。非认把风。即认瞭望。非以未经拏获之犯为盗首。即以在狱病毙之犯为盗首。熬刑狡展。是其所长。解上翻供。尤其惯技。无可如何。拟以遣流不数年而遇赦释回。其为强盗如故也。或不俟 恩赦。中途即已脱逃。或甫经到配。旋即远扬。其为强盗仍如故也。且自恃其善逃法网。呼朋引类。号称绿林英雄。此犷悍凶很之徒。所以日积日众。而明火持械捆缚事主拒杀事主之案。所为层见而迭出也。即 辇毂之下。亦复明目张胆。肆行无忌。外省之所谓有案必破。有犯必获者。不过如是云云。实则强盗结伙横行。死者十之一。不死者十之九也。甚或已到法场。行将受刑。犹大声高唱。自逞好汉。似此愍不畏死之犯。一有倡逆为乱者。趋之如骛矣。故一贼起。而旦暮之闲可集数百。不数日而数千聚。此祸乱之所以起伏靡常。而聚众为盗。直同儿戏矣。今虽军务渐就平定。而伏莽尚多。未可以目前之安。视为可从宽典。臣亦知网开三面。原属好生之仁。然火烈民畏。胜于水懦民玩。使若辈果知强盗之有犯必诛。即知凡事可为。而强盗断不可为。惩一以警百。岂非杀一人以生百人乎。且使知凡人可从。而强盗万不可从。为从者少。即为首者亦少。从此大乱不作。其为生全何可胜数。故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况现行之例。虽云强盗无分首从。但得财者皆斩。其中遇有情节可矜。像貌尚不甚凶者。地方官亦每曲为原宥。置诸不得财之例。犯人不认。即不复深究。各省盗案题本。所称临时畏惧不前。及忽而腹痛落后者。皆莫须有之事。不过借以贷其一死耳。好生之心。尽人皆有。惟既欲安良。必先除盗。臣为预杜乱源起见。可否请 旨饬下刑部。仍照原律定拟。切毋遽议更张。庶几刑期无刑。数十年后渐成刑措之治。则良民幸甚。天下幸甚。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
修复首伙盗犯悔罪投首减罪旧例疏光绪五年 刑部
窃维弭盗之法。必以严缉首盗为先。首盗党羽既多。踪尤秘。能使其党互相攻发。庶根株可以尽拔。而渠魁不至稽诛。此臣部旧例。所以有伙盗供获首盗免死一条。立法虽似从宽。用意实为严密也。查例载。伙盗供出首盗所在确实地方。一年之内拏获者。将供出之伙盗。照例免死。减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若系例应减等之盗犯。改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又盗首伤人逃逸。若能捕获他盗解官投首者。照伤人伙盗自首例。减为杖一百徒三年。嗣于同治九年。将此两条修并。改为强盗首伙各犯。于事未发觉及五日以内。若能捕获他盗。及同伴解官投首者。系伤人盗犯。杖一百徒三年。未伤人盗犯。免罪。若在五日以外。及闻拏捕获他盗。及同伴投首者。系伤人盗犯。减为杖一百流三千里。未伤人盗犯。减为杖一百徒三年。虽立法更周。拟罪更轻。冀其自新自效。而八九年来。办理京外各盗案。从未见有捕获投首之犯。诚以事未发觉。莫不存幸免之心。及至被获供出。亦无免死之望。所以忍死隐瞒。案难全获。是严于现犯而疏于逸犯。非所以清盗源也。且旧例虽经归并。而外闲误会。往往援引多歧。未能画一。臣等悉心查核。现例归并之条。系指事未发觉而自行捕获者。所以减徒免罪如是之轻。旧例供获之条。系指到案供出。因而缉获者。所以减军减流较之稍重。情节不同。罪名各异。似未可以偏废。惟盗案现无减等之例。供出亦与捕获有差。遽减军流。似觉轻纵。而定限一年。为时过久。又恐妄供捏指。藉此稽延。尤不可不防其弊。臣等公同商酌。拟请量为修复。嗣后凡伙盗被获。供出首盗逃所。于定案之前拏获者。系曾经伤人伤轻平复之犯。减为斩监候。秋审入于缓决如系未经伤人之犯。减为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其首盗供获伙盗。及伙盗供获伙盗者。均拟以斩监候。秋审时核其情节。分别实缓。至现例首伙各盗。于事未发觉。及五日内捕获他盗。及同伴投首者。仍遵例分别已未伤人。拟徒免罪。其五日以外至一月内。或闻拏捕获投首。分别曾否伤人。亦遵例减流减徒。再查新纂条例。拏获盗犯之眼线。如曾为伙盗。悔罪将同伴指获。被供出者。如在五日以外。照伤人首盗闻拏投首例。拟斩监候。若犯事之后。五日以内。指获同伴。旋被供出获案。审明同伙确有实据者。照强盗免死减等例。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等语。此等眼线。既有悔罪之心。又有捕贼之效。若仍照例拟以斩候发遣。则与伙盗被获供出首盗者无所区别。拟请将拏获盗犯之眼线。曾犯盗案。悔罪将同伴指获。致被供出者。无论首伙。如在五日外一月内。照强盗免死例。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若在五日以内。于斩罪上减一等。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傥原伙较多。果能获犯三名以上者。准其再减一等。似此量为宽减。庶盗党互相攻发。而盗风可期稍戢。至盗首捕获他盗投首旧例。业经修并。应即删除。如蒙 俞允。臣部遵行各省督抚将军都统。一体遵照办理。
遵议盗案分别首从章程疏刑部
光绪七年七月二十日。内阁奉 上谕。御史胡隆洵奏请将盗案仍照旧例分别首从办理一折着刑部议奏钦此。臣等议得据山东道监察御史胡隆洵奏称。刑律。强盗已行。但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雍正五年。九卿遵 旨议定盗劫之案。将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分别正法及发遣。咸丰初年。逆氛窜扰。盗贼肆起。五年二月。钦奉 kwanado 谕旨。仍依本律不分首从皆斩。同治年闲。迭经给事中王宪成。升任司业孙诒经。侍郎鲍源深夏同善等。先后奏请复归旧制。刑部议俟数年后察看情形。再行奏明办理。在当时军务虽已渐平。而盗风未能尽息。执法者因时制宜。不得不留重典以绳之。方今军务肃清已久。百姓相率归业。凡各直省兴养立教诸政。无不次第举行。是今日之天下。正 国家培养元气之时。复 kwanado 祖制而广 皇仁。此时不容缓矣。欲推恤刑之心。宜先复原情之律。夫劫盗伙犯。岂尽无良。或迫于饥寒。或被人诱胁。原其情节。寔可哀矜。请将盗劫之案。于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别首从旧例办理等语。臣等查刑律载强盗但得财不分首从皆斩之文。乃惩治强盗本律。历代未或改易。雍正五年 kwanado 特命九卿定拟。将盗案内法所难宥及情有可原者分别正法及发遣等因。于乾隆八年纂入例册。虽强暴在所必诛。而 kwanado 列圣法外施仁之至意。未始不昭示于天下。咸丰初年逆匪窜扰。经王大臣会同臣部奉 旨议定嗣后盗劫案件。仍依强盗本律。不分首从俱拟斩决。其中把风接赃等犯。亦系同恶相济。不得以情有可原量减。以昭炯戒。并议将京城盗劫重犯。加拟枭示。立法固不得谓不严。而例内犹着明数年后。盗风稍息。仍旧办理。是 kwanado 文宗显皇帝于除恶务尽之中。亦未始不存宽以济猛之意。兹该御史以军务肃清已久。各省兴养立教诸政。次第举行。请将盗劫案内法所难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别首从旧例办理。奏奉 谕旨饬交臣部议奏。臣等查阅原奏。在该御史反复条陈。殷殷规复 圣训。自系因推广 皇仁起见。惟是钦恤为怀。宽厚固仁人之意。而后先有序。良法必渐次乃行。查各省盗案向例。系由该地方官申详该管上司。解省审勘。由该督抚分别题奏。将法所难宥及情有可原者。一一于疏内声明。大学士会同三法司详议。各该督抚俟奉准部覆。始行分别正法发遣。其所以重民命而杜残杀者。非不详且尽也。乃军兴以来。因剿办土匪。定有就地正法章程。从此各省相沿。即寻常盗案。亦不待审转复核。概行就地惩办。题奏之件。十无一二。而成例遂成虚设。同治八年二月闲。原任御史袁方城奏请盗案照例核办。而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曾国藩仍奏请照章就地正法。并请令山东河南一体照办。十二年。原任御史邓庆麟请将盗贼土匪仍照旧例办理等因。
奏奉 谕旨饬交臣部。臣部议请 饬下各省。体察地方情形妥奏。旋据各该省先后以游勇马贼根株未尽具奏。均未便一时即复旧制。光绪五年十一月闲。复经臣部查各省拿获土匪强劫盗犯。有照例具题者。有声称照章就地正法。并有寻常盗案该州县拏获讯明后径行处决随后始行通详上司备录供招送部者。办理纷纷。未能一律。奏请嗣后盗案。各按距省远近。分别就地正法并解省审勘等因。奏准通行在案。迄今数年之久。各直省就地正法案件。每岁犹不下数千百人。其中法无可宥者固所必有。情有可原者亦难保必无。第各省既不按例题奏。而供招又或并不咨送。是否难宥。抑或可原。臣部无从得知。又复何从核办。就令如该御史所奏。举从前成例。即予规复。亦属空言无补。在该督抚岂不知网开三面。系属好生盛德。祗以盗风既未全息。即办理不妨从严。今 朝廷方开宽大之门。而疆臣仍作权宜之计。非特无此政体。亦恐窒碍难行。臣等公同商议。法贵去其太甚。事必急所当先。必欲复情有可原旧例。莫若将就地正法章程。先行停止。相应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将军都统府尹。体察地方情形。将伙众持械强劫案件。仍照成例。解由该管上司覆勘。分别题奏请 旨。不得先行正法。迅速妥议具奏。统俟臣部汇核办理。如各省盗风一律稍息。正法可以暂迟。则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之例。亦可渐次举行矣。再盗案章程。向系王大臣大学士会同臣部核办。应俟各直省具奏到日。再行奏请。合并声明。
遵议盗案就地正法章程拟限停止疏刑部
光绪八年二月十六日。奉 上谕。御史陈启泰奏各省盗案就地正法章程流弊甚大请饬停止一折着刑部汇入各省覆奏御史胡隆洵折一并妥议具奏钦此。又于三月初二日。奉 上谕。御史谢谦亨奏盗犯就地正法章程请分别有无军务省分办理一折着刑部汇入各省覆奏御史胡隆洵折一并妥议具奏钦此。查该御史陈启泰原奏内称。各省覆奏就地正法章程。皆以势难停止为辞。所陈不过谓盗案尚多。递解虞有脱。省监聚处。或恐别滋事端。以外无他说也。夫未有新章以前。何一案不解省。何一犯不在监。今之视昔。情形不相悬绝。护解之不慎。典守之多。疆吏不能区画周详。反谓势有阻难。遂置 国家成宪于不顾。至谓便章程。行之日久。骤归旧例。州县层层解勘。经费难筹。办盗愈艰。讳盗必愈甚。不知囚粮役食。原准坐支。胥吏陋规。尤干例禁。何得以此借口。况讳盗之习。全在上司之整顿。并不视办法为转移。毋庸鳃鳃过虑。若迁就新章。流弊甚大。一案既出。但凭州县报。督抚既批饬正法。则其中以假作真。移甲就乙。改轻为重情事。皆所不免。盖地方盗案。登时就获者少。参限届满。缉无期。往往别取平民。妄拏充数。或前案人名。窜入后起。或寻常案犯。陷以重情。捏教供。刑逼诬服。但以考成为念。上司各怀瞻徇之私。委员会审者。不过一公销差。道府覆讯者。不过一空详塞责。案情既结。则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覆盆之枉。昭雪无从。且补录供招。成何信谳。按季汇报。亦刑章。等 kwanado 祖制若弁髦。视民命为儿戏。若不亟思变计。恐残杀习为故常。怨愤激成事变。从前发捻未平。匪徒起。自不妨权用重典。今海内晏然。几十二年矣。百姓相安。元气未复。休养生息。正在斯时。分别首从之例。纵未能据议改归。而就地正法之章。何不可先行停止。应请 饬令仍照旧例解勘。分别题奏。以重刑宪。毋令地方官吏久擅生杀之权。庶人命不至草菅等因。又查该御史谢谦亨原奏内称。以三牌楼之案例之。就地正法章程。一日不停。则此一日之冤杀吾民者。不知凡几。在各督抚等。或 kwanado 先朝勋旧。或 特旨擢用。无不力图报。惩咸同闲盗匪之害。以为治盗宜严。而后闾阎可靖。然正惟其急于求治。而属员之望风迎合者。益教串诬罔。以显其缉捕勤能。承审之员。又锻炼周内以附之。坦直者轻于信人。果决者亟于除盗。欲其无误能乎。章程本为军务而设。仍应分别有无军务省分。核寔办理。现在有军务省分。惟甘肃缠回时扰。广西越境剿办越南土匪。应暂缓停止。其余各省办理边防海防。皆武备之常。不得假借防务为军务。率请暂缓停止等因。先后奏奉 谕旨。着臣部汇入各省覆奏御史胡隆洵折一并妥议具奏。
臣等查就地正法章程。起于咸丰三年。原因各直省土匪。啸聚成。肆行强劫。故尔权济一时。不为典要。有牧民之责者。但令事在得已。总应力挽积习。规复解勘具奏定例。以慎刑章而重民命。不得借口递解脱。监犯滋事等情。率援旧章。致令办理之法。常与军兴时漫无区别。故臣部于议覆御史胡隆洵折内。声请 饬下各省体察地方情形。将强劫案件。仍照成例。解由该管上司覆勘。分别题奏请 旨。不得先行正法。迅速妥议具奏。统由臣部汇核办理。奏准通行各省遵办在案。现在贵州福建浙江甘肃吉林等省。能否停止就地正法。尚未据覆奏。其奉天黑龙江直隶热河察哈尔绥远城乌鲁木齐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省。先后覆奏就地正法之处。难以停止。查现在覆奏各省分。直隶称西北临边。东路滨海。时有马贼海盗勾结为患。张独多三厅。广袤千数百里。匪徒肆行无忌。西南为枭盗出没之区。去年夏闲。热河孙振邦等。聚至百数十人。盘踞围场。狡焉思逞。虽经擒斩多名。匪首迄未就获。奉天称海疆尚未大定。腹地有遣散未尽之游勇。从前漏网未获之余匪。黑龙江称时有马贼什伯为。陕西称抚回罔知法纪。江湖等会。党与动至百数十人之众。湖南北称遣撤勇丁。抢劫为生。刀痞哥会。层见出。山西称口外界连新疆。为马贼游勇出没之所。上年四月。有白昼肆掠戕官夺犯重案。山东省称西南为捻幅渊薮。东北滨海。时有马贼枭匪出没。安徽省称降众散处。不一而足。各处撤勇。纷至沓来。哥会斋匪等项。靡地蔑有。广西省称昔年肇乱之邦。犷悍成风。漏网巨憝。欲图起事。广东省称结党拜会。任意横行。甚至倚他族为护符。居山林为窟宅。上年有田冠得等。纠众起旗。谋为不轨。四川省称嘓匪会匪枭匪。寔繁有徒。加以游勇散练。动多勾聚。江苏省称滨临江海。口岸繁多。华洋辐辏。奸宄溷。河南省称归陈南汝光各属。逃捻余尚多。河陕汝一带。山径丛杂。游勇劫夺。所在皆有。河北情形亦然。江西省称斋匪土匪。焚劫杀人。遣散游勇。聚众抢劫之案。尚未尽绝。云南省称变乱垂二十年。始就肃清。外匪内奸。时相煽诱。风气所趋。尚难骤改。贵州等省。虽未覆奏到部。而与业经覆奏各省分壤地相错。情形当不甚相悬。在各该督抚将军。身任封圻。惟恐姑息养奸。致遗地方之患。是以惩创此辈。不嫌过严。盖亦除暴方能安良。水懦不如火烈之意。此次所奏。自系寔在情形。亦且不谋而合。如果奉 旨允准。即可钦遵照办。惟既经言官条奏。 特旨交臣等妥议。臣部为执法衙门。一切均有定例可稽。未便以一时权宜之计。视为经久不易之常。若如各该省所奏。盗案尚多。碍难规复旧制。试问盗风何时方能止息。似此年复一年安于便。致令杀戮之权操之臣下。终无规复旧制之时。亦殊非慎重人命之道。如谓此事行之已久。骤然停止。难免若辈不从而生心。转相庆幸。是 朝廷方慎重刑章。而宵小反诩为得计。非特无以昭炯戒。且于地方大有关系。
如东三省为我 朝根本重地。广东四川为贼盗最多之处。此外各省。如游勇滋扰。及伏莽堪虞。亦多未能尽绝。诚有如该督抚所奏者。然亦宜稍为变通。未便全无区别。总在各该督抚慎择能员。于保甲捕务寔心经理。未必不能尽绝根株。臣等公同酌议。除甘肃省现有军务。广西为昔年肇乱之区。且剿办越南土匪。以及各省寔系土匪马贼会匪游勇案情重大。并形同叛逆之犯。均暂准就地正法。仍随时具奏备录供招咨部查核外。其余寻常盗案。现已解勘具题者。仍令照例解勘。未经奏明解勘者。统予限一年。一律规复旧制办理。傥寔系距省窵远地方。长途恐有虞。亦可酌照秋审事例。将人犯解赴该管道讯明。详由督抚分别题奏。不准援就地正法章程。先行处决。以重宪典而免冤滥。如蒙 俞允。臣部行文各该督抚将军都统府尹等一体遵照办理。
酌议窿户治罪专条疏光绪九年 刑部
查例载。宛平县属西山门头沟地方开采煤窿。该县设立印簿。给发窿户。令将佣工人等姓名籍贯来去缘由。十日一报该县丞考查。并令西路同知就近稽查。如该窿户不将各项工人开报。照脱漏户口律治罪。若各项工人有犯窃犯赌。或聚众逞凶致成人命。该窿户知情不行报究。发觉之日。除本犯按律治罪外。该窿户照总甲容留棍徒例杖八十。其有开设连夏锅伙诓诱贫民偪勒入窿关禁不容脱身者。照凶恶棍徒例。分别首从科断。窿户知情纵容者。照知情藏匿罪人律治罪。各窿锅伙内。若将工作患病之人。忍心弃。及病故不即报官者。照夫匠在工役之所有病官司不给医药救疗。及地界内有死人不申报官司辄移他处律。分别治罪。其殴打致毙者。仍照谋故杀各本律问拟。又例载。捉人勒索之案。如有将被捉之人拒伤身死。或于掳捉后谋故殴杀者。首犯俱拟斩立决。为从谋杀加功者。拟绞监候。不加功者。寔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若系拒杀殴杀为从帮殴。如刃伤及手足他物至折伤以上者。俱拟绞监候。伤非金刃又非折伤者。发新疆给官兵为奴。未经帮殴成伤者。寔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如有将被捉之人任意凌虐。及虽无凌虐而致被捉之人情急自尽者。为首之犯。俱照苗人伏草捉人横加枷肘例。拟斩监候。为从帮同凌虐。及虽无凌虐而助势逼勒致令自尽者。俱发遣新疆给官兵为奴。若仅止听从掳捉关禁勒索。尚无助势偪勒情事。均寔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又律载。威力制缚人。及于私家拷打监禁因而致死者。绞监候。各等语。兹据湖南巡抚。以衡州府具。耒阳县境东西产煤。商贩云集。煤窿大小数百处。挖取年久。煤潜水底。必先将水车尽。始能开采。窿户用有管水夫之头人。名曰水承行。多系近地奸民充当。穷凶极恶。并串同地痞设立青龙会。积成巨款。局赌卖烟。诱骗穷民堕其术中。因而重利盘剥。又商串酒馆饭店。故昂其值。恣意取盈。迨穷民负欠累累。偪令卖身入窿。其人无钱还债。不得已饮泣允从。又闻有平空哄骗强捉客民之事。水承行筑有土室。幽暗深邃。外立水栅。挨窿处仅留一窦。出入启闭。由水承行主之。名曰设鼓。将诱买哄骗强捉之人。关禁鼓内。名曰水虾。概行剥脱衣履。专令轮班车水。昼夜不休。饥寒不恤。稍倦则鞭毁其脊。欲逃则刀刺其足。且窿内阴寒气盛。工作又奇苦非常。故弱者往往一半月即因之毕命。壮者不数月亦足烂腹肿。不容休息。不给医药。坐视其毙。尤可惨者。每年春闲停工。水虾幸而苟延无恙。水承行仍将其留禁鼓内。以备将来车水。名曰养老米。内外扞格。消息不通。每岁每窿。水虾之受害死者。多则数百人。少亦数十人。随就山窟掩埋。亲属既未见闻。无从报验。屡经该地方官不次严禁。而各窿户与水承行巧为规避。终属阳奉阴违。现经传集各窿户到案。谕以永远禁革水虾设鼓养老米各名色。取具甘结存卷。并再密加访察。如仍有诱买关禁前项情事。即当从重惩办。傥有衿棍胥役包庇等情。一并严行惩治。
酌拟章程。禀请察核。该县煤窿积弊已久。此时若欲一一追究。其势有所不能。惟当设为厉禁。宽其既往。严其将来。冀以挽颓风而恤民命。今耒阳县煤窿诱买穷民关禁。与例内宛平县西山煤窿情形相似。而按该窿户故纵水承行凌虐殴打。以致每岁每窿惨毙多命。并敢屡禁屡违。寔属犷悍凶很。情同光棍。较之仅止关闭不容脱身者。居心尤为可恶。现在虽经严查禁革。日久或不免故智复萌。若仅照谋故杀各本律问拟。殊觉情浮于法。惟律例并无作何治罪明文。愚民罔知儆惧。请 饬部查核议覆。并明定治罪专条。俾资永远遵守等因。奏奉 谕旨交臣部议奏。查产煤处所。工作之人。聚集甚多。其中最易藏奸滋事。而开设之窿户。大都系本地奸民。因垄利而广雇煤工。因省资而设法禁锢。以致负苦者多戕生其中。自非严加约束。妥为布置。则不法之徒。必至益无顾忌。溯查道光二年。臣部审办宛平县西山煤窿命案。究出开设锅伙诱雇良民残毙多命各情。因而酌议章程。定立专条。后即乐业相安。无复从前弊窦。今该省耒阳县煤窿及水承行设鼓。将工作者诱买诓骗强捉关禁。并立水虾养老米等名目。任意凌虐。病者不给医药。坐视其毙。每岁死者甚众。就山穵窟掩埋。亲属不得见闻。无从报验。情形殊属残忍。现据该抚查明该县煤窿积弊已久。势难逐一追究。宽其既往。严其将来。酌拟章程。请定治罪专条。系为整饬地方慎重人命起见。至谓与例内宛平县西山煤窿情形相似。而按该窿户故纵水承行凌虐殴打。实属犷悍凶很。情同光棍。仅照谋故杀各本律问拟。殊觉情浮于法。在该抚见该窿户等残虐已极。欲照光棍例问拟骈首。以冀惩一警百。且使人畏死而不敢猝犯。或可力挽颓风。用意非不甚善。惟同一煤窿毙命之案。在京畿则照谋故杀各本律问拟。在湖南则照光棍例问拟斩决。无论畸轻畸重。有失[持](特)平之道。且罪名过严。定案者因此或意存开脱。徒悬一峻厉之法。仍属有名无实。即谓立法无妨稍为变通。而论罪衡情。尤应期归允当。查窿户等虐待煤工。不过鞭策力作。本无积怨深仇。谋故杀者必少。其不加体恤。任意折磨。以致毙命者。十居七八。若必待殴打致毙。方照杀问拟。则实抵者百不获一。无以杜残杀之渐。在寻常威力制缚。因而致死者。尚应问拟缳首。况煤工关闭入窿。俨同黑狱。虽无制缚情事。而性命介在呼吸。事事操在窿户手内。忍受凌虐。戕生其中。与彼此争偶尔毙命者。迥不相同。视拷打监禁因而致死者。实无二致。似应仿照办理。俾昭惩创。至平空强捉穷民入窿。其强横情形。与捉人勒索无殊。即应按照科罪。以戢凶暴。若局赌卖烟。诱骗贫民。因而重利盘剥。逼令入窿。并未酿命之案。在设局者固属可恶。而被骗者亦咎由自取。例照凶恶棍徒问拟。已足蔽辜。自应毋庸更改。庶于从严惩治之中。仍寓分别等差之意。
臣等公同商酌。拟请嗣后湖南省耒阳县开采煤窿。令将佣工人等姓名籍贯来去缘由。十日一报。由该县按时稽查。该窿户不将各项工人开报。照脱漏户口律治罪。其经管水承行之人。如有设鼓及创立水虾养老米等名目。诓诱穷民作工。不容脱身。未致毙命者。照凶恶棍徒例定拟。如将工作之人。不加体恤。任意凌虐。以致毙命者。即照威力制缚因而致死律。拟绞监候。若无前项情事。但将工作患病之人。不为医治。及病故不即报官者。照夫匠在工役之所有病官司不给医药救疗。及地界内有死人不申报官司辄移他处律。分别治罪。其有平空强捉客民。关禁入窿。即照捉人勒索例。分别首从科断。如此明定治罪专条。庶凶徒咸知警惧。而穷民亦免受欺凌矣。再煤窿各省多有。该抚既认真查办。别省有似此情形者。亦可查照办理。如蒙 俞允。臣部行文湖南巡抚。并通行各省督抚将军都统府尹一体遵照。仍于臣部修例时。纂入例册。以资遵守。
请严办匪另立专条疏光绪十二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
窃据广东按察使于荫霖详称。查粤省民情强悍。每因睚小怨。田山细故。辄即不候官断。招雇外匪。约期械。主之人。大率系其族首族绅祠长之不肖者。名为两族两乡互。寔则临时雇募土匪盐枭海盗。及一种专习枪游手亡命之徒。号召者或数百人或千余人。附和者或数村或数十村。外洋利器。随处可购。是以洋洋枪。旗帜刀械。无一不有。又复高筑寨墙。建造台。有攻击三五年而互不已者。有已经和息而挟恨复者。临之时。高竖大旗。对放巨。若攻入彼村。即恣意焚杀搜抢。所烧房屋。动以数百闲计。所杀人口。动以数十命计。甚至掘毁坟墓。掳捉男女。拒杀兵差。凶残不法。无异化外。胜之村。动辄残毁田禾藷蔗数百亩。砍伐树林果园数千株。故此数村。经一次械。即丧失一二年或数十年之资产。其隐害民生者。尤非细微。此等恶习。惟广州府之番禺东莞增城新宁新会。惠州府之归善陆丰海丰博罗长宁河源。潮州府之潮阳揭阳为最。他郡县亦多有之。其惠州府属。近日甚至传闻有设卡断路残食人口之事。残忍藐法。各省罕有。互之村。散即止。每不据实具报。而地方文武。规避处分。亦不免代为隐饰。习以为常。即或驰往弹压捕拏。该匪等悍然不理。凶如故。或迎拒官长。不令入村。或兵役无多。不敢近前。必俟其散。然后邀致邻近绅耆。从中排解。责令交匪缴械。于是贿买顶凶。任意搪塞。所缴者皆破坏无用之械。所交者皆蠢愚老疾之人。不特必非为首。抑且并非为从。彼主谋肇衅敛钱纠众帮行凶者。转得逍遥法外。纵使悬赏拏获。而人多急。枪如雨之际。究竟何人下手伤人。何枪何之伤最重。亦属无从质证。照例惩办。罪止军流。毫无儆畏。推原其故。由于粤民聚族而处。祠产素丰。事无大小。皆听族首族绅祠长号召。族首等贤否不齐。主者既藉势豪。兼恃财力。取公帑以恣挥霍。敛众费以供侵渔。而所雇觅之匪徒。又足以为之羽翼。但有得财之乐。从无偿命之苦。地方官因无兵力。传首谋则不到。勒凶匪则不交。官法既穷。私忿益炽。以故江河日下。相效尤。历年大吏及地方官。明知其弊。特恐操之过急。激成事端。得办理不善之咎。不得不将就了结。民强官弱。法令不行。实情不敢上闻。严办诸多窒碍。所以积弊至于此极也。查从前发逆滋事。徒以养痈成患。驯至不可收拾。今外患甫平。内讧宜靖。现奉檄行文武大员。分往各县匪乡。查明新旧各案。推究致之由。判以曲直。勒交积匪。审明案据。立予严惩。各就该处情形。从民所便。责成乡长族长房长。层层钤制。约束化导。以后遇有匪徒生事。责令禀报捆送。以期永靖地方。惟查例载。广东省纠众敛费。约期械。仇杀人数虽多。致毙彼造一命者。主谋纠之首犯。发极边足四千里充军。二命者。实发云贵两广极边瘴充军。三命者。发新疆给官兵为奴。四命以上绞立决。十命以上斩立决。二十命以上斩决枭示。其随从下手伤重致死应行拟抵者。各依本律例拟抵。伤人及未伤人者。亦按本律例分别治罪。
又广东械案内。如有将宗祠田谷贿买顶凶构衅械者。于审明后。除主谋买凶之犯。严究定拟外。查明该族祠产。酌留祀田数十亩以供祭费。其余田亩。及所存银钱。按族支分散。若族长乡约。不能指出敛财买凶之人者。族长发遣。乡约杖徒。各等语。是下手伤重。方议抵偿。主谋纠。不皆重典。而为从伤人。及并未伤人之犯。照为从减等。罪止满流。即照军器伤人。亦止拟军。详译例文。自以乡里寻仇。尚非巨患。仅言。则无焚掳之流毒。仅言械。则无枪之利器。仅言纠众。则无枭匪海盗之丛集。仅言仇杀。则无抗官拒捕之重情。是以下手者仍照共殴。主谋者尚多差等。窃惟今昔情形。实多不同。变通之道。因时而宜。重典之刑。因地而用。近年广东械。联村聚众。杀害无辜。焚毁抢掳。抗官拒敌。伤及兵差。形同叛逆。罪坐所由。主纠者似无宽贷之理。而为从之犯。各项匪盗。毕萃其中。专以帮为生。不过杀人渔利。并非本族本村。与彼造夙有不解之仇。切肤之患。枪轰击之际。杀伤之多少。亦不能自为限制。下手之轻重。更无从推究主名。揆其凶悍情形。实系真正土匪。配所逃回。必更报复滋害。然非当互之时。派兵围捕。则真犯决不能拏获。主谋亦无从追究。且使此乡寻。残害彼乡。未经报复之时。若早发官兵。将肇之乡。认真围捕。能将首祸帮凶勒交数名。立置重典。则彼乡冤情既平。自不致寻仇蔓祸。保全实多。伏查同治六年。刑部奏定章程。天津锅匪。数十人以上。持械聚。杀伤抢掠。就地正法。拒捕者格杀勿论等语。其所以特从重典者。为除暴方可安良。况以广东匪。数累千百。械必枪。较之天津锅匪仅聚数十仅持刀械者。情节尤为重大。相应详请奏明另立专条。从严办理。宽免州县处分。责令实实办。以儆凶匪而遏乱萌等情前来。臣等查粤省械。实为诸匪之首。恶俗不革。内患堪虞。该司所陈。系属实在情形。惟有据实沥陈。仰恳 圣明。俯念广东械日多。情形凶悖。薮盗养匪。实为地方治乱所关。 饬部特立专条。准将粤东械匪犯。凡纠众数十人以上。招雇匪徒。施放火器。杀伤人命。掳虐男妇。焚烧房屋。抢毁资财之案。其主谋者敛钱。纠者受雇。持械帮。审明素行不法凶暴显著者。无论杀伤几命。是否系该匪所伤。均照土匪例。不分首从。一律就地正法。情节重者。酌加枭示。向来管事之该族首族绅祠长。于聚之前数日。不行出首。既之后。十日内不行交犯。即以主谋同论。至乡祠产。雇其赴他乡寻。及定地互者。除酌留香火资三十亩外。尽数入官。以为义仓社学之用。雇觅无资。则乱源可止。其因强乡生衅寻。弱乡集众应敌。因而杀伤焚掳者。但科罪。祠产免其入官。若此乡虽经受害。不候官兵拏办。自行纠匪前赴他村报复残害者。不论致先后。一律报理。其未伤人放火掳生劫财及人数较少者。暨他村寻仅在本乡自拒致有杀伤并无残暴情形者。仍照旧例办理。各属再有案。准其请兵围捕。务将主谋纠敛及各帮真犯。拏获究办。抗拒者立予格杀。并恳格外 天恩。将从前凡有案处所之地方官。无论已报未报。概免其应得处分。俾免瞻顾。以后州县遇有案。据实禀报惩办。免其议处。如再有讳匿粉饰。致主谋匪远扬者。一乡肇衅寻。地方官不早请兵获匪严办。以致酿成互巨祸者。均予从重参处。庶足以抑强安弱。渐变浇风。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战国·墨翟
清·姜廷铭
清·樊增祥
唐·陆元朗
高观国
清·顾仲
宋·曾恬
列子
汉史氏
明·匡庐逸叟
宋·寇宗奭
清·王谟
唐·冯贽
苏庵主人
(東漢)班固 編,(唐)顏師古 注
清·王士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