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之八-皇明经世文编
卷之八
华亭宋征壁尚木 徐孚远闇公 陈子龙卧子 何刚悫人选辑
宋子建存标参阅
叶居升奏疏(疏)
叶伯巨
疏
万言书
万言书【分封用刑求治】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有三、曰分封太侈也。曰用刑太繁也。曰求治太速也。何以明之、日者、君之象也、月者、臣之象也、五星者、卿士庶人之象也、臣愚不知星术、姑以所闻于经传、并摭前世已行之得失者论之、诗曰彼月而食、则惟其常、阴盛阳微、则为不善矣、今日刑于月、犹之可也、而曰日月相刑、则月敢抗于日者、臣敢抗于君矣、切明 主上之有天下。扫除雄。如践草芥。包络豪杰。如臂使指。今公卿大臣数十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之使召之。则拱手听命。无敢后时。况敢有抗衡者乎。传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使上下等差。各有定制。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乎上。所以强干弱枝。以遏乱原而崇治本也。国家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以树藩屏。以复古制。汉高及我太祖非不知分封太广之患亦势之不得巳也葢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也。然而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各尽其地而封之。都城宫室之制。广狭大小。亚于天子之都。赐之以甲兵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起其怨。如汉之七国。晋之诸王。否则恃险争衡。否则拥众入朝甚则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也。此皇天眷顾之甚。或者谴告以相刑之象欤。今议者曰诸王皆 天子亲子也。皆皇太子亲弟也。分地虽广。制度虽侈。所谓犬牙相制。盘石之宗。天下服其强耳。岂抗衡之礼邪。书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今王亦爵也、汉谓诸侯王。亦不过三分之一耳。礼莫大于分。使王侯之国。与京畿同。则为列国矣尚有君臣之分乎今秦晋燕齐梁楚吴闽诸国。皆连带数十城。而复优之以制。假之以兵。议者何不摭汉晋之事以观之乎。孝景皇帝。汉高帝之孙也。七国之王。皆景帝之同宗父兄弟子孙也。当时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之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拥兵。以危皇室。遂成五胡云扰之患。繇此言之。分封踰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祸者欤。公与贾生之论同但贾生言于文帝之时而公言于太祖之日公所以不免也昔贾谊劝汉文帝早分诸国之地空以待诸王子孙、谓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而无邪心向使文帝尽从谊之所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兵限其疆里。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圣贤之德行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藩辅可以与国同休。世世无穷矣。割一世之恩、以制万世之利。以消天变。以安社稷。天下幸甚、臣又观列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尚德缓刑而结千民心。亦未有不以专事刑罚而失民心。国祚短长。悉繇于此。三代秦汉隋唐享国之数。具在方册。昭然可观。其故何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可以见天地好生之心。与圣人守位之道矣。然而禁民 非之义。特居末者。明不得巳而用刑。而不专任刑罚也。古者断死刑。天子为之彻乐减膳。而寓惨怚之意于其间。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教养之。俱欲其并生于天地之间也。然而不率教者人于其中。则不得不刑之耳、故其仁爱之笃洽于民之肌肤。沦于民之骨髓民思其德愈久而不忘。故其子孙享国久远者六七百年。近者亦三四百年。岂偶然而巳哉。今议者曰宋元中叶之后。纪纲不振。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此行小仁而灭大义虽有其位而不能守之。 主上所以痛惩其弊。而矫枉之过者也。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闻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合准绳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刑罚贵乎得中。过与不及。皆非天讨有罪之意也。使刑政不立。而强暴得以相凌。则国非其国矣。若刑罚繁苛。而政治促急。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姑以当今刑罚言之。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出 圣衷。致使治狱之吏。务从深刻。以趋求上意。深刻者多获功。平允者多获罪。或至以赃罪多寡为殿最。欲求治狱之平允。岂易得哉。近者特旨杂犯死罪免死充军。其余以次仿流徒律。又删定旧诸诸律条、减宥有差此渐见宽宥。全活者众。而 主上好生之仁。已譪然布乎宇内矣。然未闻有戒治狱务从平允之条是以法司之治狱。犹循旧弊。虽有宽宥之名。而未见有宽宥之实所谓实者在 主上不在臣下也故必有罪疑惟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必有王三宥然后刑之政。而后有囹圄空虚之效。此非可以浅浅致也。唐太宗谓侍臣曰。即路温舒之论鬻棺之家、欲岁之疫、匪欲害于人、欲利于官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以成其考、今作河法使得平允、太宗矫隋之暴刑罚务从宽宥、犹患及此。况今立严密以矫宽。纵能无是失。何以明其然也。古之为士者。以登仕版为荣。以罢黜不叙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务无遗逸。有司催迫上道。如捕重囚。比至京师。而除官。名以貌选故所学或非其所闻而其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言动一跌于法。苟免诛戮。国家自宣宗以后士大夫有仕宦之乐矣则必屯田工役之科。所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率是为常。少不顾惜。然此亦岂 人主乐为之事哉。欲人之惧而不敢犯也切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细矣。而犯者日月相踵。岂下人不惧法哉。良由激浊扬清之不明。善恶贤愚之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以致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宋程颐有言曰、君子小人常相半也、天下治则小人多化为君子、而君子多于小人、天下乱则君子多化为小人、而小人多于君子、此言在上之人有以化之耳。有人于此。廉如夷齐。智如良平。一或不谨少戾于法。上之人将录其所长弃其所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长指其所短而寘之法乎苟取其长而舍其所短。则中庸之才。争以为廉为智。而成有用之君子矣。苟取其所短。弃其所长。为善之人皆曰某廉若是。某智若是。少不如法。朝廷不少贷之。吾何所容其身乎。致使今之居位者。多无廉耻。当未仕之时。则修身畏慎动遵律法。一人干官。则以禁网严密。朝不谋夕。遂弃廉耻。或事掊克。以修屯田工役之资者。率皆是也。若是非用刑之烦者乎。汉之世。徙大族于山陵矣。未闻实之以罪人也。今凤阳 皇陵所在。龙兴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以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朝廷非所以恭承宗庙意也近令就中愿入军籍者。听其免罪。复官者宥之。而犹闻有拘其余丁家小在屯。此皆有司不行请明之故夫有罪之家长既赦而任之以政矣余丁家小复何罪哉夫摧强敌垒。则扬精鼓锐。奋三军之气。攻之必克。擒之必获可矣。高帝时乃有此当时谋臣大将何在也今贼人伪四大王突窜山谷。如狐如鼠。无窟可追。以计获之。庶或可得。而乃劳重兵以讨之。彼之惊骇溃散。兼之深山大壑。人迹不能追从之地。与之较奔走。则彼就熟路而轻行。与之较生死。则彼负必死之气。三军之众。孰肯舍生而争锋哉。今捕之数年。既无其方。而乃归咎于新附户籍之细民而迁徙之。骚动四十里之地。鸡犬不得宁息。况新附之民。日前兵难流于他所。朝廷许之复业而来归者。今既附籍矣。乃取其数而尽迁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夫有户口而后田野辟。田野辟而后赋税增。今责守令年增户口。正谓此也。近者巳纳税粮之家。虽承特旨。分释还家。而其心犹不自定。已起户口。虽蒙怜恤。见留开封听候。今军土散漫村落。居民不知所为。讹言惊动。况太原诸郡。外界边鄙。民心如此。甚非安边之计也。臣恐自兹之后。北郡户口。不复得增矣。何者。小民易动而难安。今之小民以为新籍在官。乃见迁徙。反易逃匿。若欲迁徙。槩而迁之。我奚先受其殃乎。凡此皆臣所谓太过而足以召灾异者也。未见其可以结民心而延国祚者也。晋郭璞有言曰、阴阳错缪。皆烦刑所致。今之天变、岂非烦刑所致者乎。臣愿自今朝廷宜录大体。赦小过。明诏天下。修举八议之法。严禁深刻之吏。断狱平允者。则超迁之。苛刻聚敛者。则罢黜之。凤阳屯田之制。见在家小住屯者。听其耕种起科。已逃户口见留开封者。悉放复业当差。如此则 人主足以隆好生之德。以树国祚长久之福。兆民自安。天变自消矣。昔者周自文武至于成康。而后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后号称富庶。文王武王高帝之才。非不能使教化行以致富庶也。葢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之故。致治之道。固不可骤至。今国家既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纲纪大正。法令修行。亦可谓安矣。而 皇上切切以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诛而暮犯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致令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而不能相安者。甚不称 主上求治之心也。愚臣谓天下趋于治也。犹坚冰之将泮也。冰之坚。非太阳一日之光能消之也。阳气发生。土脉微动。和气熏蒸。然后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刑以威之。礼以导之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而后其化熙熙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非空言也、况今之天下。犹古之天下。民俗虽漓。而民好善恶恶之心。则未尝泯也。因其好善恶恶之心以正风俗。则求治之道在是矣。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使守知所务。使守令知所务。莫先于使风宪知所重。使风宪知所重。莫先于朝廷知所尚。则必以簿书期会。狱讼钱谷之不报为可恕。而世俗流失败坏为不可不问。而后正风俗之道得矣。风俗既正。天下其有不治者乎。古之为郡县守令为民之师帅。则以正率下。以善导民。使化成俗美者也。征赋期会狱讼簿书。固其职也。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簿书狱讼为急务。至于农桑学校。王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不问。将何以教养黎民哉。以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文帖。里中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点视种莳。次第早潦预备之具也。以学校言之。廪膳生员。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各处师生缺员者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以礼让之寔。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以社学为重。教民之急务。故屡行取勘师生姓名。所习课业。如是之详。今之社学。当镇城郭。或但置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具其名耳。圣祖时巳如是所以任法之难也守令亦未以教养为巳任。徒具文案以备照刷而已。及至宪司分部按临。亦但循习故常。依纸上照刷。亦未尝差一人巡行点视。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如此小民不知孝弟忠信为何物。争鬪之俗成。奸诈之风炽。而礼义廉耻扫地矣。此守令未知所务之失也。风纪之司。所以代朝廷倡导风化。访察善恶。条举纲目。约有万事。至于听讼谳狱。其一事耳。今专以狱讼为要务以获赃多者为称职。以事绩少者为阘茸。一有不称。虽有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虚文末节而不暇举。若是谓之察恶亦近之矣所谓倡导风化者安在哉其始但知以去一赃吏。决一狱讼为治。而不知劝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为治之大者也。此风宪未知所重之失也。守令亲民之官。风宪亲临守令之官。未知所务如此。所以求善治而卒未能也。王制论乡秀士升于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其秀士而升于太学曰俊士、大乐正又论造士之秀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其考之详如此。成周得人为盛。今使天下郡邑生员考于礼部升于太学。使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而上法成周之制矣。乡贡士此时患于用之太速其后患于用之大迟然而郡邑生员升于太学。或未数月。遽选入官者。间亦有之。臣恐此辈未谙时政。未熟朝廷礼法。不能倡导德化。上乖国政。下困黎民、虽曰国家养育之仁。然世间奇才。罕有如颜回耿弇邓禹者。固可拘于常法。虽贾谊之才。汉朝以年少难任委之。开国以来。选举秀才。不为不多。选任名位。不为不重。自今数之。贤者宁有几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年所举之人。岂不深可痛惜乎。凡此皆臣所谓求治太速之过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倪赞元
宋·宋祁
唐·海云
(宋)朱辅
宋·寇宗奭
周·慎到
清·黄宗羲
(清)史册
符秦·僧伽提婆
清·方熏
清·周玺
清·王国维
明·吴殳
晋·陈延之
阮逸
(明)冯梦龙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