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之一百二十二-皇明经世文编
卷之一百二十二
华亭陈子龙卧子 徐孚远闇公 宋征璧尚木 顾开雍伟南选辑
吴钦章含文参阅
姜中丞奏疏(疏) 范□□奏疏(疏)
姜中丞奏疏(疏)
姜洪
疏
陈言疏
陈言疏
臣蒙 先帝拔擢、待罪言路、三年于兹、无一言禆益时政、无一言上答国恩。尸禄旷官、忧惭切至、尽忠补过夙夜不宁、不幸 先帝奄弃万国、哀号远闻、 皇上绍履尊极、未及逾月、刚明神武、励精图治、知怀恩以忠见逐、即复召用、知梁芳陈喜常与奸邪误事、俱各斥贬、李孜省等左道害政、罪不容诛、皆谪戍远方、施钦等医业庸流、滥玷清班、皆削夺官职、又禁番僧方士之妖术、罢内府工作之淫巧、纵放禽鸟弃毁珍玩、禁造寺观、罢省贡献、此皆帝王盛德事也、人心仰望更化已久、而 皇上一旦行之、不以为难、四方闻之、无不以手加额、欣欣相贺、以为 圣明天子出焉太平指日可待焉、臣见人心如此、则喜不能胜、岂敢终忘超擢之恩、以亏臣子尽忠之道、谨奏八事、仰赞圣明、赣陋狂瞽、触冐忌讳、罪诚万死、伏望幸察、
一曰正君心、夫自古天下治乱。系君心邪正。君心正事事皆正。天下莫敢不正。君心不正。事事皆邪。虽欲正人。亦不可得而正。大学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许衡曰心犹印板、板正不差、虽千万纸不差、本既差矣、摹之于纸、无不差者、故人君必心正而后可以致天下之治者也。然人君一心。攻之者众声色之丽。货玩之奇。异端之纷杂。便佞之谄谀。一为所溺。则不得其正焉。 皇上即位之初。清心照理。是非不惑。心固无不正矣。但声色货利。易于溺志、异端谗谄。易于惑人。操存之功。一有不至。则乘间伺隙而进。清明之天。不免为其所杂也。伏望 皇上持守此心、动静隐微、无时不谨、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则虚灵常存、万理昭著、而治道所出者正矣、
二曰务圣学、夫古先圣王为治之道。历代兴亡治乱之迹。用人立政之方。爱民利物之术。皆载诸经史。人君必学而知之。则法古为治。鉴古为戒。所好所欲。自然不离于正理。而王道王化所由以成也。若不学则正理不明。心志不定。多听易惑守善不固。虽欲言治苟焉而巳。书曰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又曰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故、自古人君未有不学而能致治化之隆也。然学问之道。不可间断一暴十寒。亦为无益。近年虽设经筵。而寒暑之外。举行不过数次。开卷之时。解释不过数行。讲官兼旬累月、不蒙诏对。以此而欲进学问之功。求为治之方。恐亦不可得焉。 皇上聪明睿哲。超越千古。正宜及时讲学以隆一代治化。当妙选儒臣。日御经筵。无畏劳苦。无间寒暑。上至六经。下至史鉴。取其节要有关至道者。善恶皆讲。劝惩皆知。辨析几微。礼毕方退。又当轮流直日。以备顾问。则日就月将。圣智益明。王猷允塞矣。
三曰纳谏诤、夫人君统临天下。深居九重。闻见不出阙庭。必开言路以广耳目。则下无隐情。上无壅听奸宄不生。祸乱不作。若君恶直言。谏臣杜口。则奸邪肆志。蒙蔽聪明。养成祸患。以坏天下。故大舜告庙即位之初、先明四目达四聪、高宗宅忧谅阴、之后、传说告以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此古帝王皆以从谏为首务也。我 太祖高皇帝欲广耳目、以防壅蔽。建设科道之官。专任言路之责。未闻有恶其言之直切而罪之也。近年御前奏事之例既废。群臣大小章疏。皆出内批。通政司每日惟掇拾四方小事以应故事。科道官皆却立仗下。随班而退不得从容面陈。忤 旨往往批挞殿庭。或贬斥遐荒。夫好生恶死。人之常情谁肯进言以蹈危机。由是中外顾忌。以言为讳。上下之情。不通久矣。 皇上即位之初。正宜开辟言路。恢弘治道。然诏书无诸人言事之条。有科道风闻言事之禁。使人各生畏忌。不敢尽言。又进士李文祥言虽狂妄。志在纳忠。圣治之初。宜示优容。遽加斥逐。闻者骇愕。臣谓此决非 皇上之意。夫忠言者。乃国家之福。非人臣之利也。 明主何谓不乐闻之。此必有内外大臣怀奸不忠畏 皇上夙明恐人言攻击欲先以箝人口也伏望 皇上鉴履霜坚之渐。防大臣壅蔽之萌。体 祖宗求言之心。开御前奏事之例。科道言官。小事封章进呈。大事面折廷诤。至于大小群臣。有事亦当召对。经筵讲官。不时尤宜咨访。则下情上通。事不敢欺。百僚震悚。庶政允厘矣。
四曰辨邪正、夫国家治道否泰。系君子小人进退君子聚于朝。则奸党息。政事清明。而治道泰。小人聚于朝。则朋党相比。浊乱政事。而治道否。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此语可为今日三叹夫元首虽明而股肱不良亦难以致政事之康也伏覩 皇上即位未久。求治甚切而内外大臣。奸邪者多。何以致维新之政也。如先经科道纠劾某某数辈、中外目为邪党、尸禄旷官、曾无寸补、 皇上若以先朝旧臣。不忍谪窜。亦当罢其政柄放回田里。以为臣下不忠之戒焉。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天朝。岂乏正士。切见兵部致仕尚书王恕王竑。吏部尚书李秉。俱才德高茂。志节忠贞。去任翰林院侍讲谢铎。编修张元祯。捡讨陈宪章。行人司副庄昶。佥事章懋。评事黄仲昭。俱学问渊博。议论持正。御史强珍徐康于大节给事中王徽王让萧显贺钦。工部主事黄纯。见任南京刑部员外郎林俊。俱忠勇敢言。直节可取。武臣则指挥同知许宁廉能锐勇。军民推服。至于在位之臣。称及内臣亦官府一体之义也内则太监怀恩虽称宦臣不类同辈。忠清公亮。善守成法。外则兵部尚书余子俊马文升之任事。巡抚直隶都御史彭韶之刚介。少詹事杨守陈。工部侍郎张悦之恬退。数人而巳伏望皇上已用者信任勿疑。已去者以礼召用。或为三公六卿。或处台谏讲官。则文武得人。政事修举。 皇上可以端拱无为。而天下治矣。
五曰禁近习、夫古者宦臣充掖庭止帚除之事。传宫禁出入之命。给事左右而巳后世人君亲佞疏贤。乃委之以政。授之以权。于是特行奸慝。专作威福。若赵高之亡秦。曹节王甫之亡汉田令孜仇士良之亡唐。童贯之亡宋。皆前事之明鉴也。大抵此辈不知事君之大义惟以擎拳曲跽为敬不顾人君社稷为重惟事逢迎奉顺为悦故仇士良教其徒固宠之术。以为天子不可令闲。常以奢靡娱其耳目。日新月盛。无暇更知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弗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知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后之宦官怙宠误国。皆祖其术。噫愚弄人主。盗窃威权。彼计得矣。其如天下生灵何。其如人君社稷何。我 太祖高皇帝深鉴前代委任宦官之失。虽设监局。一监常职止五人。一局正副止二人。官不过四品。所掌不过酒埽供奉之事。未有干预 朝廷之政也。近年壹监有太监十余员。少监以下无数。四方藩镇之地。市舶财利之处。在在有之。蟒衣玉带。视为常服。名位之滥莫此为甚。然君侧之人。众所忌畏。恃埶纵横。所至害人。假称进奉。货赂公行。损 朝廷之大体。夺百姓之衣食。甚至引用奸邪。排斥正士。阻塞人言。左道害政如梁芳陈喜辈。虽百死不足以谢天也。幸赖 皇上明圣。寻皆贬黜。中外清明。人心称快。然其中亦有忠谨守法。可任使令。但不可干预政事。使弄威柄。滥设者愿加裁抑。在京仓库艹场马房九门。在外镇守市舶仓场池矿。皆非 太祖高皇帝旧设之数。悉宜取回。以免害人。 皇上退朝。惟以书史自娱。庄严自持。勿与狎昵受其献物以生彼窥伺之心勿与议论听其毁誉以乱人忠邪之正如此则政事有清明之象。生民获治安之福。宦官亦无有招权得罪者矣
六曰黜异端。夫佛道二教、自古害政为甚、佛乃西域胡人。言妖路远、假轮回生死地狱天堂之说、以惑人心。道则假称老子、依仿释氏、又有神仙长生方士修练之术、以文奸伪皆欺世诬民、充塞仁义、斁我彝伦、为世大蠹、庶民庸愚。信其欺诳。犹为不可。况 天子之尊。生则与天地同体。没则与天地配享。天下百神。皆其所主。岂有求媚鬼神以要福哉。故二帝三王之时。未有佛道之教。然享年永寿。国祚灵长。汉唐之季。佛道始盛。天下庶民。无不敬奉。然政教废弛。祸乱相寻。载诸史册。历历可见。我 太祖高皇帝。禁人私剏寺观。僧道不许与民俗往来。其数府不过六十。州不过四十。县不过二十。无游手游食之民。天下获富庶之效。近年营造寺观。岁无宁日。繁丽相胜。不论财力。僧尼道士。充满道路。番僧有法王国师之号。道士有真人天师之称。又有方士怪诞之人。皆冐滥赏赐。恩幸无比。去岁灵济宫修造甫毕。今岁永昌寺营建又成。殚费财物。不可胜计佛道有灵。宜降福祥。然而频年水旱灾异。百姓饥冻流离。 先帝寻亦晏驾。皆 皇上之所亲见者。其法不足信也。亦巳明矣。 皇上近将法王番僧方士邪人。俱各查取革退。可谓 圣明所为。出于寻常万万然不去其蠹。不拔其根。其害不息。内府或有佛道精舍胡鬼塑像。乞皆撒毁以绝羣疑。天下僧道寺观。亦当查究以清邪伪若以嗣位之初。未欲惊骇此辈。且可一二十年不令度人不修寺观使自销铄则数百年异端害政之敝至 皇上而始正矣
七曰省进奉、夫人君极天下之尊。固宜享天下之养。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明君亦不以一人之欲。而劳损天下之民也。臣巡河一年、见南京并四方贡献。中间可以减省。如时鲜段疋兵器等类。或荐 太庙或供国用。固不可缺其余花石禽鸟虎豹。皆玩好不急之物。筛簸板枋巾帽染造布帛。京师亦有匠料可为、进贡亦不害人。惟以内官监运。其弊始多。假如木犀龙衣。岂独扰驲传并隐商课而延途害人又勿论矣二船装载足矣。额外多讨船。少者七八号。多者十余号。其余滥讨。皆如其例。俱满载私货。附搭闲人往往将贡物迟误亵渎。每起贡船发行。舳舻先后相接。撑夫挽卒。昼夜喧呼。南北往来。道路如织。皆恃势纵横。强索财物。凌辱官吏。驱迫军民。官司欲盘诘。辄称御物。人不敢相近。怨嗟满道。所不忍闻东南一方。民力殚矣。 皇上即位之初。常贡之外。悉加裁省。民皆欢呼。如获更生。但所有内官。仍旧监运。不免如前害人。虽有诏旨谆谆。军民恐不蒙恩也。伏望 皇上念此生灵。乞敕南京兵工等部会议。合无今后军器段疋等项。该部径自差委所属大常寺等衙门的当官员进贡严立限期。不许迟悞。其板枋木柜等类。每年芦沟等处抽分木料无数。如藤篾油漆等项。北方所无。仍令南京并出产去处供送京师。住坐轮班。各色人匠。无下数万。着令依式制造。尤为近便。若以外官不堪进奉。则如宁国等府。每年进奉梨栗等物。止差吏役。亦不见有违悞。如此观之。则内官不必差遣明矣。伏乞停止以苏民困
八曰慎始终。夫自古帝王之治。在于谨始。而善其终则能保天下之大。而久享太平之乐。如犬禹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咸和万民、二圣君者。治道虽成。功德虽隆。犹慎终如始。不敢豫逸。故能永保天命。世跻雍熙。而万世称仰不可及也。晋武帝焚雉头裘。初政仁俭。而末年游宴后庭。不恤国务。遂起五胡之衅唐明皇焚珠玉锦绣。躬履节俭。而末年信谗好色。穷奢极欲。遂起天宝之祸。二君者皆以盈成之业可恃。敬畏之心不存。末年所为。比其它奢侈之君。殆又甚焉。先治后乱。为天下后世笑。故人君初政之美。而能克终者。为尤美初节之难。而能保晚节为尤难。 皇上即位之初。求治之心。如日初升。如川方至。虽大禹文王何以过此苟持此心始终不变。则唐虞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日矣。若少有怠忽。则物欲抵隙。小人乘间。事类相激弊端益甚。然 皇上明见始终。坚如金石。如臣所言。固万万无之。但臣区区爱君之甚。不敢不虑于未然也。伏望念负荷之重。知保守之难。兢兢业业。日甚一日。虚心求治。常如不及。不以久安而忽怠、不以盛治而满假。则海宇熙宁。万世无疆也。
范□□奏疏(疏)
范珠
疏
修政弭灾疏略
修政弭灾疏略【弭灾】
一选谏官以开言路、臣闻汉文帝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夫后世官以谏名。得专其任。奋忠死义。代不乏人。而时君每加奖异。以暴白其心志。如史可考。难以悉举。我 太祖高皇帝特置科道、职专谏诤、虽有簿书刑狱。乃其余事。国初以来。不轻用人。务求精选。以言著名。先后相望。一二年间。科道官员。惟知作崖岸。修边幅。旅入旅出。随沉随浮。以敢言为轻率。以缄口为得体如此者每得京卿士何由劝或满考而未尝举劾一人。或解任而不闻建明一事。骨鲠之风。扫地尽矣。假使其时爵赏果轻。有如释之一斥啬夫者乎。事佛果侈。有如韩愈之谏佛骨者乎。贡献果滥。有如温造之劾李佑者乎。奸佞果盛。有如朱云之论张禹者乎。一切不逮古人。诸事委干时势万一事关。国。家忧系社稷。亦将如是而默默耶。是盖上有纳言之君。下无敢言之臣。颓靡至此。可为太息。臣请敕吏部。今后选用科道官员。先求其气节学识。次取其人品标格。负气节。则执持坚固。埶利难夺。足以建事功。有学识。则冐术高明。献纳平允。足以禆化理。苟不由斯二者。而徒拘于人品。虽有伊尹周公之圣。晏婴裴度之贤。亦为今之弃人矣。今言官每云各修聀业弗务多言不知言官舍言而外又有何聀业耶夫既因言选官。必欲循名责实其各官考满到部。要见平素举劾何人建明何事以此定其殿最议其黜陟庶使人皆効职。官不徒设。然选用既精。而言不见纳。亦虚有其名耳。臣见往时言者。稍侵权贵。轻则棰楚之加。重则狴犴之入。甚者迁谪遐荒。冤死日昧。唐陆贽对德宗云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容。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此。皆为盛德。臣伏望 陛下求贤若渴。从谏如流。官既务于得人。言必贵于采纳。如此简贤。如此纳言。何劳广设访察。何必大张法网。数年之后。奸慝不去。忠贤不进刑赏不清。举错不公。休祥不至、灾殄不除。中国不安。外夷不服。乞将臣戮于市曹。以正今妄言之罪。
一复耆旧以慰人望、臣闻诗曰国无典刑、尚有老成人、言老成人重于典刑也。故古者人君其臣阅世既久。更事且熟。系国家之安危。为士庶之属望。虽年当休致。必再三勉留。非特尊宠耆旧亦以爱惜人才也。臣访得吏部尚书李秉、兵部尚书王竑都御史韩雍夏埙高明李侃、历仕年久、颇有令望。或因谗谤而解官。或托微恙而去任。臣与各官素不相识。亦不曾亲覩其谋猷设施。果超出于流辈。果无媿于古人。但闻其命下之日。趣装即止帚。略不顾惜。弃捐华要。自分幽闲。其与夫驰末景于桑榆。负厚颜于锺漏。惟念子孙之计。殊愆羞恶之心。老病侵寻。强自支持。乞哀权贵。冀复容留者。霄壤悬绝。况各官犹皆强徤。未即衰疴。七林仰慕。时论攸止帚。名下必无虚士。珠玉岂宜暗投。臣伏望 陛下将各官收用、以补两京之缺员。以慰天下之人望。无使小人肆其离间。不以微疵掩其大节。彼必感激思奋。将俾政绩有成。又足以彰我国家举擢之无遗才也。
一通事情以防壅蔽、臣闻记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是知人主一号一令、有目皆见、一赏一罚、有耳毕闻可以质诸鬼神、可以播诸夷狄如二帝三王君臣同心。翊赞戒敕之言。礼乐法度之施。使其秘而不传。则书不得而载。诗不得而诵。史官无以记录。后世何以考据。我 祖宗列圣号令赏罚、如雷霆霜雪。人皆见闻。虽有奸谀。无从为计。往时朝廷降旨。许各衙门传报。事无壅遏。情亦浃洽。万一用或非人。行或乖当。大臣得以申论。谏官得以抗言今一切旨意。不许传报。此必明知文措以此掩塞人言将使羣下聩眬瘖痖。面墙而立。赏不知其所从。罚莫测其所自。机关巳发于四方、是非独蔽于目前。若以为抄誊劳人。则各官自有操牍执翰之徒。未尝言已之病、若以为漏泄机密。则 朝廷必无远嫌避忌之事。未尝畏人之知。所以不令传报。莫解其由。将恐小人乘此为壅蔽之计肆奸罔之奸塞下之耳目蒙上之聪明其患亦非小也。臣请今后凡遇内降 旨意悉听各衙门官吏于午门前互相抄写。通行报知。示以大臣至正之道。不为琐屑较计之私。事既无壅。情亦获通。诚裨助化理之一端也、
一重守令以施教养、臣闻汉宣帝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声。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明帝又曰、郎官出宰百里。苟非其人、民受其殃、是则亲民之职。莫若守令。然汉史所载。循吏颇多。今之府州县正。或自京职升补。或从科目除授。选用非不精。委任非不专。而迄无循良之风者。皆以教化之不立。抚字之无方。大槩俗弊。任有司者以催办钱粮为能事。以奉承上官为得体。而司之临府。府之临州。州之临县。不察俗之厚薄。不问民之休戚。首先计其送迎之远迩。伺其拜跪之疾徐。假公营私。要一奉十。稍拂其意。便有文翁之教化。阳城之抚字。轻不免于骂詈。重莫逃于棰楚。每三年朝觐到部拣选之际。而部院二三大臣。岂能悉知天下之贤否。其去取进退。每狥于方面府正之一言。其问善于奉承者。贪墨指为公清暴虐称为平恕。失于阿附者。发须微白。即目为老疾钱谷少负。遂排为罢软。部院既云拣选。若不因以去人又无从以塞责致使熏莸莫辨。玉石俱焚。夫以有虞建官。三考黜陟。在汉为吏或长子孙。吏久于官。则人情不苟。官久于事。则化理有成。今之有司。不待考绩而巳罢官。或未及生育而先去任。为其身谋不暇。孰肯以教养斯民为心哉。且近例外官年及六十则去。独不思许丞廉吏。重听何妨。汲黯多病。淮阳卧治。人非圣贤。寸长可用。甲以墨而黜。代甲者狼毒益滋。乙以耋而免。继乙者龙钟益甚。恐如此而望斯民沐教养之泽难矣。臣伏望 陛下痛惩此弊。特敕部院。今后拣选不宜泛。去其贪暴柔懦之尤着闻者以示激劝。博访有司任内人和俗美虽科征少缓不害为良牧则褒旌之恐后。若民穷盗聚。虽钱谷。办。集未免为酷吏则黜逐之必先。其方面府正。非宿德重望者不推。州县正官。非科目出身者不与。申风宪之职。严赃滥罚。使上下相维。革去俗弊。免其更代之频。冀收教养之绩、则人有恒心。事不苟作。而民间送迎之费。可以少损。庶几汉廷循吏。复见于今日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郭思
元·倪维德
宋·李焘
宋·吴可
宋·胡三省
清·彭希
(宋)罗大经
明·张松源
南唐·何溥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元)陈准
唐·易静
(明)欧大任
宋·余允文
西秦·圣坚
唐·王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