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者。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故云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陈雄曰】大涅槃经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众生。然后成佛。故度一切众生者。我佛之所应为也。不然。则绝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众生已灭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李文会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师利云】心如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百丈禅师云】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成也。

  【黄檗禅师云】心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念。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已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月。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析。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岂非为续来听者问乎。佛再言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为妄尔。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乃在于实字。谓究其实。则真性中无此也。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此又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者是也。

  【颜丙曰】当生如是心者。当发这个心。佛度众生已尽。性本空故。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若生四相望报心。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不受一尘。何有于法。

  【李文会曰】即非菩萨者。谓二乘之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见前。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意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云】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萨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乃释迦牟尼佛本师也。佛呼须菩提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所得。名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须菩提谓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川禅师云】若不同床卧。争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再称如是。复呼须菩提而随其言。以为实无有法。如来所得。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即传之矣。何待授记当来世。方得作佛耶。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释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化从母右2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濯太子身。名悉达多。此言顿吉。至穆王五十三年。岁次壬申。二月十五日。于俱尸罗国大城。娑罗树间。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一注本不显名曰】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心即有碍。若于觉有证。是于有我。能所未除。佛岂即证哉。授记者。谓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会曰】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性。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记。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日往月来。不知是谁。噫。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王日休曰】且此所谓如来者。本谓真性佛。盖如者。谓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现而为一切。无不可者。故谓之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名如来。是如来者。真性之名也。故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然则佛与如来者。有时指色身而言。若如来有肉眼不。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则谓真性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谓外物皆妄。唯性为真。其言如者。乃上文所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现之意也。故以真实之性为真如。而又谓之如来也。

  【僧若讷曰】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故云即诸法如义。

  【陈雄曰】佛辨论如来膺释迦尊号者何故。盖以了诸法空。得如如之义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李文会曰】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盖由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即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须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川禅师云】且住且住。文殊与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著。动著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尽外妄。乃见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得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陈雄曰】如来于菩提无上道。得之心传。于法实无所得。不善言如来者。言如来有所得。是不明如来心传之语。佛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实无有法可得。盖沮人言之谬妄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王日休曰】如来所得正觉之法者。谓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实。谓亦为妄也。然必赖于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

  【陈雄曰】如来了无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无上道耳。盖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间。实而无实。虚而无虚。与十四分如来所得法同。

  【僧微师曰】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李文会曰】于是中者。清净心也。无实者。真空无分别。故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说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则法又岂可以无哉。今禅家绝不用法。大背经义矣。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岂可绝无法哉。傅大士之颂曰。渡河不用筏。到岸不须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须船者。岂不自溺于苦海。且误人于苦海哉。

  【陈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则必有佛法。如来说一切法。无一切外道邪说厕于其间。故断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著衣吃饭。言谭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家。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须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实一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虚名为一切法而已。

  【颜丙曰】如来者。即诸法佛义。乃如如不动之意。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者。向甚处摸索。无虚者。何处不分明。虚实乃断见常见。大士云。断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会曰】谓于诸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泼泼。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秪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菩提以尝闻佛说此语。故晓此理。乃呼世尊而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二分。)

  【李文会曰】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

  【黄檗禅师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是什么处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盖谓觉众生者。亦非为真实。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徒虚名而已。何则。真性中岂有觉众生哉。惟有佛谓之觉。觉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谓以众生为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灭度。如此见识。则不可名之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于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有为也。

  【李文会曰】即不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王日休曰】佛又自问。何故上文之意。谓一切众生为有者。不名为觉众生乎。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者。谓真性中实无法以名为觉众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实无有法者。特谓真性中无此法耳。

  【李文会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谓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之说也。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谓佛说诸法。皆谓我人众生寿者本无有也。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此众生既本无有。乌得有觉众生乎。

  【陈雄曰】上文言实无有法。尚何有法可说耶。然佛本无言说。其所说者。不过真空无相。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我佛无所说。

  【颜丙曰】色身长大。争奈有生灭。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迷则佛众生。悟则众生佛。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四相可得。

  【川禅师曰】唤牛即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疏钞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相。云何庄严。若有庄严。法即是增。

  【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菩萨如是。岂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种相未除。即凡夫之见。其谁名为菩萨耶。

  【李文会曰】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作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此明不达法空。取庄严净土。故非菩萨。复明离相无为庄严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一分。)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说下文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佛土本来清净无相。何假庄饰。故云即非庄严。常人以庄严为庄严。而如来则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其为庄严也。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世人著世间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复言。救弊云尔。

  【颜丙曰】心常清净。不染世缘。是为庄严佛土也。虽曰庄严。不可作庄严相。故曰即非庄严。但强名而已。

  【李文会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逍遥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王日休曰】据楞伽经说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故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颜丙曰】通达无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双忘。只这真是菩萨。更莫别求。

  【李文会曰】通达无我法者。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曰】寒即普天寒。热即普天热。颂曰。有我元无我。寒时烧软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别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