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八-皇明經世文編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八
華亭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尚木 陳子龍臥子 夏允彛瑗公選輯
姜爾珠慈授參閱
張洪陽文集(疏 揭帖)
張位
◆疏
史職疏
建輔城定兵制疏
攻守要畧疏
議邊備疏
經理朝鮮疏
條陳禦倭七事疏
○史職疏
【 史職】
臣聞古者左史記動、右史記言、故當時聖君名臣經世之蹟、炳然侈於後觀、歷代建置不同、厥任均重、我祖宗時。尚設起居注官。故 聖政記日曆諸書。謨烈孔彰。允為昭代啟佑之典。後因詳定史職。以翰林修撰編修撿討。專任紀載之事。而起居注遂罷。今國史之員雖設。其名存。其實廢矣。臣頃備員纂修。切見 先朝政事。不過櫽括章疏之存者紀之。若非出於詔令。形諸建白。則近者以無據而畧。遠者以不知而遺。中間精神脉絡。每每不相聯貫。致使 聖代鴻猷茂烈。鬱而未章。非所以媲前徽而光後範也舘職諸公以無所記載為合宜若違眾有作述則舘中多疾之不能安其官故非以功令約之雖有賢者亦不過從容待遷而已舊聞史氏中亦有隨所覩記暗疏之者因事無專責往往中綴紀載既失其職徒令野史流傳淆亂失真甚亡謂也况不值纂修則史官充位。無以自效。徒日費大官供給。循名責實。其將謂何。茲事關係不細、舉世知之、以為宜復久矣、恭遇 聖曆更新、明良會合、凡典學勤政都俞儆戒、盛美之事。有不見於章疏。而為中外傳誦者甚多。紀載無徵。誠為缺典。夫當職而不能舉。守官之恥也。 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以臣愚見、今不必大為更張。別創名秩。第令見在諸臣。日輪數人進直史舘。候有明旨。及朝講召對。宮禁遊習。凡一言一行。為師保大臣所及知者。謹據見聞敬紀之。其各衙門所奏所行大事。疏下六科者。亦據緣繇。紀其節畧。藏之秘府。以備參考。此論更見通曉且今之史官將以儲講論弼直之選者也學古而未通今奚以待用誠使之日有見聞。明習 國家政體。異時備顧問。當大事。不患無具。夫天下事。不知其非而安之。猶可言也。今明知之。轉移無難。逡廵莫肯先發。欲何待也臣切憂之。不特此一事為然。伏乞 敕下閣部、會同計議、如果臣言可采、事體無礙、特賜斟酌施行、則盛美傳、而 國典備、職業修、人才儲、於治道未必無補萬一矣、
疏上禮曹覆行事見張鳳盤集中
○建輔城定兵制疏
【 建城制兵】
奏為建輔城、定兵制、以鞏萬年 皇圖事臣聞之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書曰申畫郊圻、慎固封守、□康四海、葢險不設。則不可以守國。尊嚴王畿。則根本固而天下蒙安。 國家定鼎燕京。雄勝超越。 九重居守。三面鄰邊固與前代建都中原者不同 成祖文皇帝三犂虜庭。兵力強盛。草創建設。以竢後人。念自大寧撒防。東勝失守。關隘彌近。拱衛宜嚴。形勝遠近了然在目今京東距薊鎮不二百里。京西去宣鎮不四百里。東南之去天津海口不二百里。西南之去紫荊關路不三百里。朝衝隘口。夕抵郊原。鐵騎乘風。勢不可遏。夫以天下至重之地。而伏至危之形。防護未周。形勝未備。咸抱隱憂久矣。嘉靖庚戍年間。虜騎闖入邊關。徑至城下。輦轂萬姓。米爨所需。城門一關。內困外阻。况今虜情叵測。倭防正殷。桑土綢繆。尤當亟慮。臣竊以為宜於近京周圍十里內外。卜擇水土善利要害處所。特建輔城四座。護衛京師。每城置兵萬人。內設營房。以處軍士。外設教塲。照常操練。聲勢犄角。有恃無恐此言深于防守之計猝有外患城門可開合無遵照 祖宗五軍舊制。即以三大營見操官兵為中軍大營。其四城應撥營兵各萬分練。或查取京衛五十四屯。及京營三屯餘丁。挑選精壯以充其數。擇前後左右五府見任官知軍事者統之俱聽戎政大臣節制。偏裨將領一視大營之制。城內兼置倉塲。各貯一年芻粟。再設憲司文臣二員。監操督餉。令熟兵事。以儲邊才量撥近城田地給軍耕種以優養贍四隅聯絡墩堡。以嚴守望。周遭開通溝洫。栽植樹木。以扼戎馬。險足以守。兵足以防。此誠國家強本之圖。萬年不拔之計也。嘗考漢設南北二軍。宋設禁廂二軍。彼此相制為安。我 太祖定鼎金陵長江天險。江防遺意此疏得之復設浦子口大營屯兵積餉具有深意伏見今之講武者。但計兵力。不考兵制。葢兵弱則有耗費之患。而兵強則有肘腋之虞。虎豹在山牙爪自恃。尾大不掉。輕重倒持。宜令各將官。於營軍中。揀擇壯勇千百名。稍厚廩餼。常置左右。即以此千百人充伍長甲正部隊名色視將領官職崇卑。以定多寡。差等卑。名分相維。苦樂相通臂指可使。緩急可賴將有親兵足恃則大軍自然畏服或一營揭挺彼此勢足以相制或一夫脫巾上下力足以相鈐分數既明多多益善此又為將領強本不特可行於京營而且可行於各邊者也若言四輔之城。兵力尚少。則請於畿甸八府州縣民壯中。再行挑選充數。或以入班之軍。酌量凑補。或以召募之眾。事寧續增。仍令廵視京營科道官一體稽閱分軍實張形勢此最要策此制一定不惟可壯居重馭輕之勢且可弭驕悍譟呼之事矣或謂營建多費。時詘舉贏。然久遠之圖。豈必旦夕之就。期以數歲。何患其遲。或謂守在四夷。在德非險。若為堂奧之備。恐示張皇之形。徒襲常談。終設大事。葢非常之原。黎民所懼。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今夫富人之家。欲防外侮。必須固藩籬。守門戶。而後室家即安。戒僮僕。嚴備禦。而後盜賊難犯。今建城制兵之議。是即固守備禦之策也。庶人且能為一家謀。况以 天子之尊。可不為 皇居萬世計乎。謹繪城圖一幅、恭進 御覽、伏乞 敕下該部及時會議、待邊事稍寧、次第舉行、 宗社生靈、不勝幸甚、
得旨京師根本之地、添築四城、深為鞏衛至計、該部便看議來說、
○攻守要畧疏
【 寧夏攻守】
臣竊見寧夏討叛一事、初以招安而計畫多誤繼以攻城而士卒受傷。師久無功。祗緣未得攻取良法故耳。夫攻城古無善策。而况暴露炎暑之際。仰面堅城之前。賊逸我勞。賊狡我拙。徒驅數萬人日就死地。不亦誠可哀憐矣乎。臣前遺魏總督及廵撫諸邊臣書極言冒暑攻堅、兵法所忌。惟當分兵退虜。分兵圍城。分兵護粮。分兵廵堡不當攻城城固不可攻當斷其外援絕其樵蘇之路惟當困城定時而迭擾之署部而專責之。務令我兵常得休息。彼賊日夜應接不遑。不出十日。必將內亂。乘其倦怠。賈勇先登。未有久而不破者也。二事指畫清明臣又惟叛賊之所恃者惟虜故。討賊必以退虜為先我兵之所恃者惟粮故進兵必以護粮為亟今將士咸聚攻城。而莫肯別調者。則以封拜重賞。歆動其心。功在他人。必爭必忌。各懷一意。終難齊心此言更透情事且禦敵圍城有難有易自求便利。人之常情竊以為莫若重申軍令。定更番之計。遂報効之情。一月為期。兩將迭換。若成功時。退虜護粮。查照功次。一體優敘。雖無封拜之錫。亦膺茂賞之恩。庶幾勸勵均而眾志定。亦或一策也。輔臣趙志皋、與臣在閣、相與殫心竭力、每日商量調度東西邊事、凡選將徵兵、儲粮運餉、及一切條陳章奏、種種要務、俱定議與該部施行、無容煩凟、臣於辦理公務之暇、簡尋故牒、及參以日所訪聞、遂掇拾編次、為戎器要畧八事、攻城要畧二十事、謹開列於後、 進呈御覽、雖未閑軍旅之事、亦聊竭圖報之心、倘蒙 皇上俯納芻蕘、 敕下兵部、行與寧夏邊臣酌議施行、或以安邊討賊、未必無補萬一矣、古有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里之外者。臣竊慕之。此外足兵足食、安邊要法、尚容思竭一得之愚、務令胡塵不驚、四塞寧靖、臣之願也
○議邊備疏
【 禦虜防倭】
竊惟軍旅之事、其變不可先圖。其謀則當預定。謀必先定。而後擔當者。有所恃而不搖。變無中制。而後决勝者無所忌而自展。自古國有大事。必先定謀。若謀不預定。而泛泛為之。則聽言行事。何所適從。盈庭為政。而耳目心志惶亂矣。又况邊疆重務。可嘗試而漫為之哉。愚見以為今日西事。只宜緩困。不宜急攻。東事祇當近防。不當遠出。此其定謀之大槩也。今聞倭勢甚兇。海防宜備。請以邊防及海防分為四鎮。如東則薊遼保昌為一鎮。專以防虜。山海至登萊為一鎮。專以防倭。西則宣大山西一鎮。陜西延寧甘固一鎮如故。四鎮除戍卒照舊外。此則以戰為守有先人奪人之心故雖少而足用各練精兵三萬每營三千人車三百輛每鎮各聯列十營。擇謀臣猛將統之。禦虜防倭。不啻足矣。四鎮計兵十二萬。半騎半步。總用馬六萬匹。即以省軍之餘。寓裕餉之策。又以省馬之費。裕足軍之需。即厚給優養。還省邊費大半。足食足兵。不必他求矣。再如前所建白、京師四面增設輔城四座。墩四十座。除京營外。各練精兵三千。亦半騎半步。倘信其言而實行之。金甌磐石。不啻固矣。此外若開荒地而聯保甲。廣積粟而練民兵。富強之策。莫善於此。至於輕車當置。器械當備。召募宜速。訓練宜精。主張宜定。信任宜專。議論宜省。怠緩宜徵。皆切要也。若西事。分兵禦虜。分兵困城。分兵護粮。分兵廵堡。以蕭李二將。各掌主客二兵。畫地圍城。以麻董二將。各統本鎮之兵。畫地防虜。多備粮餉。為持久計。賊困日久。必將突迯。或設伏而擒之。或多方以購之。西方之所當定者止此矣。若東事。當設總督重臣。北自山海。南至山東地方。撫臣以下。俱聽節制。濟寧以北。漕河以東。悉屬統轄。仍設總兵一員。駐札適中處所。偏禆將領。分守海口。一如邊口矢?見模。即以順天廵按御史兼廵視之事。急宜查視海口要害。聯墩犄角。多為溝澗之險。多備火藥之器。分兵畫地。多方備之。南方海船搖蕩。北人眩瞀難堪。有船無人。空費可惜止宜多造漁船并募漁戶無事時聽其生理有事時資其哨探。凡遇村堡人稠。則教以團練鄉兵。人自為守。堅璧清野。毋賫盜粮。再行朝鮮謀舉義兵四起。教攻擊之法、助以火藥之具。待至鴨綠江邊。彼我前後夾攻。東方之所當定者止此矣。夫變未形而預言之。每忽而不從。變既至而方圖之。徒悔而無及。如信其言而行焉斯國家之福、芻蕘之願也、伏乞 敕下九卿科道、會議而行、人各有見、不必為同人各為圖、亦不必為異、總在 聖明為 社稷自斷而已、時哉機不可失、臣愚不勝惓惓、
○經理朝鮮疏
【 經理朝鮮】
竊見倭入朝鮮以來、 皇上廓如天之仁、授之一封、以罷戰息民、至恩也、乃倭自絕於天、復渡海來、則廷臣交言朝鮮當救、我師當出矣、顧師當出而用兵方畧、尚宜講究、昔漢臣趙充國有言、帝王之兵、以全取勝、兵法言善戰者、先據不可勝之地、以示敵之可勝、則所謂以全取勝也、否則佳兵不祥、易動難靜、 國家之力專于一隅、脫四夷內外、或有蠢然而起、又何以應之前者屢奉 聖旨、敕朝鮮自行修備、中國决無數千里轉餉為屬國防禦之理、 聖慮至深矣、今朝鮮既不自強、而必恃我以為強、倭去復來、知我虗實、亦必念前計之未工、將後謀之益狡、此非可以虗聲下、偏師克者、當作萬全之計、絕僥倖之意、多官所議、但詳言設官遺將、出兵處餉之事。而於戰守機宜、進止緩急、尚為濶畧、或欲搗釜山。據全愛。守烏嶺。恐有輕進玩敵之虞。或欲扼旅順。守鴨綠。屯寬奠。恐有隔遠遲誤之患。臣等以為兵欲爭利。當為自固之謀。先宜擇要害適中處所。以立根本不拔之基。使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戰則决能制勝。守則必其無虞。我欲戰則戰。非人可迫之而戰。我欲止則止。非迫於人而止。如此。始為萬全無憂之計。莫若于開城平壤二處。開府立鎮。練兵屯田。西接鴨綠旅順之師。使有所望而歸依。東為王京烏嶺之援。使有所恃而奮躍。勢便則遣輕兵而趨利。與倭决勝。勢不便則虎踞此處。足以壓其邪心。而禁其無橫逸。須得實心練事才力兼全者。為廵撫司道。而專任之。聽其便宜行事余意方今鮮折而属奴非其本心中國雖兵力不足宜募有才失志之人授以朝命使之就用鮮人以拒奴為上策也中國之人欲以功名自見于萬里外者不少不問品流願從者聽就中選其才能者數十輩分署各處為之長師就朝鮮之人雜之以漢人。齊之以漢法。教之以漢戰。變其偷惰之風。作其敵愾之氣。因而務農勸織。通商惠工。廣樹蓄之源。問山澤之利。其地多銅。即山鼓鑄。以資軍興。張公極留意於東事止因薦引失人以致得罪去國然其論東事不可廢也一年之後本地之錢粟可以為餉本地之士民可以為兵中國之轉輸歲減一歲而本地之物力歲饒一歲但資以火藥利器。供其所乏。而不必一一盡仰於 朝廷。直待夷氛悉淨。然後議撤。如此。則賊知我之久屯不去。必且鳥驚魚散。朝鮮知我之久屯。必且景附響從。以朝鮮防朝鮮。不煩中國。而籓籬可厚。倭奴可驅矣。中國之大。無難於一倭。所為難者。道路遠而費用多。往返難而人馬敝。彼為主。我為客故也。今倭屯釜山者數年。且耕且輸。巳握勝筭。吾不能然。第欲以一旦之調發。千里爭鋒。利在速戰。不利持久。勝負之數。恐未有歸儻因粮于朝鮮而不我繼求戰於倭奴而不我應一乘吾敝。禍不可言。即善能相持。而軍無固志士有歸心。勢亦危矣。倭有屯蓄。吾亦有屯蓄。倭有轉輸。吾亦有轉輸。自寧前距開城。一千四百里。巳據朝鮮之半。益以朝鮮諸道之力。乘瑕避堅。可緩可急。休息待時。雖不速進。葢巳不為退計矣。况以吾之步卒。加之以馬騎。而當倭之徒步。以吾之兵矢。益之以火器。而當倭之徒兵。則必勝之術。始制於我。開手既定。得一步。則進一步。次第取慶尚忠清黃海等處屯守又如前法日逼月削而蹙之倭可立盡無疑矣善于筭畫之言凡舉事必先為久計。而偶值其早完則可。苟先為暫計。而若不克如願。豈不終可慮哉。今談者但忿倭之不恭。動以滅此朝食為言。徒求快心。不念危計。不若從長計議。設置廵撫司道。帶領見調人馬。先屯二處。以資接濟。以立根本。仍明示德意。不責捷于旦夕之間。而以經畫長久為計。鳥嶺以南。相機進止。毋得浪戰損威。鳥嶺以比。還定安集。不許尺寸有失。務使事舉而國不告乏。兵出而人不知勞。儻朝鮮人不為吾使。朝鮮財不為吾用。又須更奏別議。勿悞大事。庶幾奏全勝之功也。既定此策。即當通登萊入遼之海路。從此轉餉以資軍興。從此渡軍以講水戰。使往來之人。不疲於陸。且令二鎮聯絡。可以相援。又以通朝鮮之黃城島。涉釜山而歸對馬。此為長策當急行者也。言者欲轉浙直舟師。從海入遼。北海風高少山。無嶼棲泊之所。且船各有宜。宜于南者。不宜于北。以不習之卒。涉波濤之險。又經萬里之遠。大是危事。不若從內地至登萊。駕登萊之舟以入遼。此最便安穩之計登萊舟雖不能猝辦。從今議造。亦未為晚。又今言兵者。動稱南兵。夫南方久不用兵。所稱南兵。非經戰之士。盡市井之少年耳。虗有其名。實須教習。且南人風氣柔弱。不耐寒苦。體力之強。亦不能過北人用南人之長兼北人之力則兵精矣獨其攻殺擊刺之法與器械戈甲之利本為制倭設者不可不循倣而用彼方老將。猶能言之。臣等以為招南兵不如求南將教練甚易。與所募南兵參而用之。此亦長久之計也。昔趙充國欲困先零。則屯金城。諸葛亮再出師伐魏。則屯渭濱。羊祜圖吳。則襄陽墾田八百餘頃。其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積。葢以兵非嘗試之物。不得巳而用兵。則當老成持重。長策而行之。今忠猷滿庭、臣等亦試陳其愚、雖機宜未必中、而意則昔人之意不無可采、伏望 皇上敕下兵部、再加酌議施行、臣等不勝幸甚、
○條陳禦倭七事疏
【 禦倭】
昨接到總督尚書邢玠揭報、內稱朝鮮南原全州巳失、倭勢甚大、該國官民紛紛迯散、漸遺空城、不惟不助我兵、不供我食、且將食粮燒毀、絕軍咽喉、反戈內向、蕭墻變起、數枝孤軍、禦倭且難、又禦朝鮮之賊、益難臣見此言、不勝駭嘆、看此景象、不但朝鮮難以保守恐強倭乘此西犯、不數日可至天津、在我備禦之策尚可泄泄而不為亟圖乎、除用人選將聽該部公舉外、據臣愚見、謹將目下當行要緊事件例開。進呈御覽、夫七年之病巳深、三年之艾未蓄、備而待用、猶患其遲、用而無備後悔何及、伏乞 聖明採擇、亟 敕該部、作速議行、 國家不勝幸甚、
一固門戶、今倭兵西向之處。天津一門戶。登萊二門戶。淮陽三門戶。南京四門戶。浙江五門戶。福建六門戶。廣東七門戶。皆當預為防守者。前三門戶在北勢近、後四門戶在南勢遠。今倭兵傾國而來。其意在北宜抽調在南四處之兵。前來應援。今日奴巳并鮮天津正為要地請於天津近便地方。特設海防廵撫一員。總兵一員。各給 敕書。專治海上事務。續調水兵。俱屬管領。聽其相險分布。以備戰守。仍令山東保定廵撫恊力防禦。毋分彼此。其天津登萊遼海兵道。皆屬統轄。濱海軍衛有司、及各官兵俱聽調遣。俾其增設險隘、葢造墩營繕治戰船。督護粮運。訓練土兵。安排火器。料理屯田。北援遼東、旅順南控登萊。淮揚。聲勢運絡、大振軍威。此第一首務也
一懸爵賞。今罷閑罪廢將士。豈無抱才自惜。思以功自贖者乎。士民之中。豈無天生英傑、扼腕自負、欲以建功名於世者乎。誠宜下令。有罷閑罪廢將士。自率家丁其費不貲但云有功陞賞而巳何足以為鼓舞乎能自率家丁出身赴敵者。但有功之日。一體陞賞。罷閑者用。有罪者貸。功高者一併優敘。儻能自備粮餉。不費國給、更視差等加旌。又下令天下。不拘文武士商人等。如有能自出智力。潛詣日本。此言大而不實擒斬關猷者許以封侯能擒斬清正行長。及在倭有名頭目者。授以都督錦衣所等官。乞 敕該部。定為賞格。頒示天下。將見海內豪傑。必有奮身報國者矣。
一詰戎器。倭之長技。惟刀與鳥銃二者。舊聞破倭利器。筤筅最善。夾以鎗棍、前展大旗。亟宜多造教習。至若臣昔年為西征事。所奏輕車皮牌紙甲床子弩千里城等器。巳曾奉 旨行於京營、九邊必有知之。曾經繕就者。宜查式給送。此外水陸火器等項。砲鎗弓箭。及部庫所收硝黃見貯若干。俱即查數應用。若有不足。急為儲峙。皆不可缺者也。
一備海船。此議乃足濟實用所取南船。宜速令赴登萊天津二處候用、或繇外洋。或繇內河。各從其便。昨聞閩中海市商船。五六百金可買一隻。用六萬金。可買百隻。每船即募彼地慣熟操戰者百人。每人安家銀五兩。每千餘金、可得一船。為船百隻。可得萬人。併行粮等件。所費十五六萬足矣。即令閩中廵撫議處。所能辦也。
一重餉務。今督臣羽檄紛紛。惟以告餉為急。若大軍齊集。師徒眾多。則其所需芻粮尤廣。此不可省之費、亦不易集之務也乃今以部屬郎官任之。勢雖行於各省。意難達於部院。官卑力薄。掣肘奚勝。亟宜特設才望大臣一員。專理邊海東征粮餉。多方講求足食之策。搬運之方。庶事權崇重。運量不難。此目前要緊一著也。
一調土兵。聞各處土官。素蓄土兵。願報効建功者亦多。宜下詔頒示。但有各處土官。情愿領兵征倭効用者。令其自備衣甲盤費。俟到朝鮮之日。給以行粮有能擒斬立功。日後優敘。各於祖職上不次加陞世襲葢調土兵。最為便利前無募費後易解散誠宜取而用之。但貴賞格優而命令信矣。
一敘舊勞。前者平壤王京之捷。凡征用將帥。召募南兵。無非為國効死耳。奈何功久不敘。人心觖望。且疑上命不信。恐蹈前轍。事雖巳往。功係將來。宜令兵部將巳前東征功次。悉依按臣查覆者。分別具奏陞賞。以示鼓舞。斯羣情思奮。後効可期。統乞 聖明裁之。
◆揭帖
論東倭事情揭帖
請止搭賣官鹽揭
回奏御扎揭
○論東倭事情揭帖
【 禦倭三策】
竊見 皇上軫念東征將吏為國効勞、 嚴旨催部、宣捷告 廟、大行陞賞、臣不勝歎羨、 朝廷之上、功罪明、賞罰信、俾捨身報國之士、不陷於忌功妒能之口、真 至聖至明、一大作為也、臣見前者、廷臣紛紛爭辯、東倭封貢、蒙 旨一切停罷、眾皆坐視無言、兵部亦未見善後方畧、今倭使小西飛巳去、若倭奴忿其不遂、逞兵西向、則朝鮮東南之事、尚未息肩、豈可因目前未來、遂僥倖無事、而晏然不為料理乎、夫謀不先定、則不可以應卒、事不預備、則不可以待敵、當無事而懈怠、遇有事而張惶今日廷臣、習態如此、非一朝二夕之故矣、臣竊計馭倭有三策、一曰戰、二曰守、三曰市、請言三策之利害焉、夫言戰者、急著也。聞倭大兵巳去。惟留清正行長二枝。尚在釜山。以待夷使回報消息。彼久戍思歸。人心多懈。倘以精兵三五萬。擇勇敢之將。徑趨釜山。乘其不備。出其不意。一鼓而殲諸海上。令其畏威。永不敢犯。此一策也。但連年士馬凋殘。粮餉匱乏。若倭或無意西犯。我不自取挑釁。而多事乎。此戰之說。未必可遽行也。夫言守者。緩著也。自古中國未有為外國遠戍之理也兵疲絕域餉苦遙輸乃自耗耳。即甚富甚強。尚且不可。而况今日所處之難乎。只宜撤兵。近守鴨綠江界。積粮備器。選將練兵。若倭不來。可無慮矣。倭果再犯。朝鮮與國告急。則當命師撻伐。再為收復。然後專遣文武重臣。往鎮其國。而代之治。仍封朝鮮國王。食租稅如故。督其民以興農積餉。教其民以習戰戍守。更置其長吏。而修明其約束。以朝鮮之民力。守朝鮮之土地。中國不利其一絲一粟。以示 天子無私。彼再詘於力。而不能支。有不願從者乎。然所以必為此者何葢朝鮮南界為我東海障蔽倭奴據之。切近被灾。此必不可不守者。此一策也。但中國人鎮鮮者豈能愛惜鮮人而為之生聚乎必且虐用其民彼將生心故有他變可慮也但恐朝鮮懷疑。事未遽就。代守日久。或生他變。又或倭捨此南向。終涉無益。曷若仍令朝鮮自修之為便乎。此往守之說。又未必可行也。夫言市者長筭也。何也此為制倭一策但庭臣不肯任此馭夷之道在量夷之情倭之求封者因何豈圖空名哉終而為求貢也其求貢者因何豈真犯中國哉不過利中國之貨物而有無相易也。此其情也。前見倭志所載。彼地產金銀。而不用金銀。所少者。中國絲綿器用諸物耳。今閩越商船販海。未嘗禁絕。皆私行耳。非 國家明與開市也。何不因小西飛未到。倭情未定時。與之約曰。汝人來貢。不可為也。我船往市。兼可受貢也。於閩浙海上。擇商人有身家者。定其船隻。定其人數。定其貨物之等。定其去來之期。不許私帶禁貨。不許私擕非人。臨時司道郡縣。親為簡驗。面看開洋。及至回轉。仍舊細查。嚴為禁例。犯者重治。或遣一佐貳文職押舡同行。倭有貢表方物。即令回船帶歸。次年給賞貢市一事于中國有利無損但不當急而後許之不但無費財之慮每船還量徵稅金以資海上軍餉又一利也惟有此一策也。既順夷情。又免海患。行之若久。永保安靜。不猶愈於徵兵費餉。處處防禦之勞。無巳時乎。以此往諭倭奴。彼或不從。則遼左徵兵運餉。我之內備如故。靜以待之俟其來犯。一大創之。原無相妨也。除此三策之外。恐良平莫知為謀矣。臣為 國効忠、一得之愚如此、伏望 皇上細覽臣此三策、如以為可行、將 御批特下兵部議行、庶東方之事方有結局、不致臨期錯亂、致誤軍國大事矣、
○請止搭賣官鹽揭
【 鹽法】
今日發下金吾左衛副千戶尹英等一本、為澣濯丹衷、捐軀報 國、少助大工、以盡鄙忠事、內稱揚州沉匿沒官鹽引、請逐季挨次副搭變賣、一年可得銀六萬兩進獻、臣等竊惟我 朝鹽法。專備九邊軍餉而設。國計所關。莫此為重。 累朝之講畫。諸臣之條議。取盡錙銖。已無遺策矣。大約欲其上不至於虧國。下不至於病商。則其法可以久行而不廢此一語足以定變法求益之弊足以杜奸商詭詞攘利之事矣一經變動必致商賈不來國課減額矣葢商人先納粮草於邊然後許其給引賣鹽。後以積鹽過多。掣單有限。故鹽日堆積。而商人利日微。加以餘鹽新增。以致正課益壅鹽法之弊。今日為甚。設若官鹽引事。可以副搭。則廵鹽御史。久宜舉行。不待今日尹英之請矣。奸商惟圖目前自利。故求越次搭單。狥其所言。雖得小利。恐壞大法。大抵鹽之委曲。非頃刻能盡所談。商之謀利。則百計必求巧中。今持一面之詞臣等豈敢遽謂可行、所以前票擬下戶部看議、若果可行、在該部必能仰體 聖心、以裕 國用、儻事體有碍、亦望曲諒俯俞、庶幾成法不至於廢壞、邊計不至於虧損、此事關係甚大、伏望 皇上俯從、仍照前票、或竟賜停寢不行、臣等幸甚、
○回奏 御扎揭
【 皇店採礦】
臣等所為汲汲効忠者、惟 皇店採礦二事、昨所進言、雖未能即停止也、但 皇店採礦。據一歲所進。為數不多。而官民賠貱之繁、有什伯於此者。加以原奏棍徒。假公濟私。侵漁 國課。剝削民膏。 朝廷但見其進解之來。而不見其貽害之大。故臣等之意。以為採礦暫責成於撫按。店課暫責成於鈔關。即據見今巳徵在官者。盡行解進。不許短少分毫善于將順或更有餘羨亦未可知以後槩行罷停。而民間免騷擾剝削之苦。則頌聲滿道。皆欣喜愛戴 皇恩於無窮矣。其視今日愁苦怨嗟。相去豈不懸絕乎以常賦推論差官之不必用事理明鬯若以差官可信撫按部臣不可信則國家財賦千萬皆託地方有司徵解耳目眾多法度嚴密誰敢為欺其與無籍貪利之徒。漫無統紀。欺罔侵隱者。又豈不大相懸絕乎。此二事。臣等日夜思維。籌之至熟。故不厭冒凟。切切為 皇上言之、更望特發明旨。將差去採礦收店內外諸臣。盡取回京。責令該部奉行。嚴 敕專責撫按部臣。管領其事。伏乞 聖裁。
皇明經世文編卷四百八終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朱世杰
宋·谢枋得
宋·刘牧
宋·陈傅良
汉·桑钦
晋·佚名
(元)无名氏
(民国)孟森
宋·郑文宝
杨伯峻
清·吴梅颠
(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
(北齐)颜之推
逯钦立
宋·晁说之
(三国魏)邯郸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