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命理探源-未知
命理探源目录:
命理探源简介
卷一 本原
卷二 起例
卷三 强弱
卷四 宜忌
卷五 化合刑冲
卷六 先贤名论
卷七 润德堂藏稿
卷八 星家十要
跋
命理探源简介
命理探源简介
《命理探源》民国袁树珊著。星命之学,通人未必习,习之者未必皆通。人以其书或有文无诀,或有诀无文,究其诀与文,又类失之鄙俚,俗积学之士,不得其诀,遂厌其文,游食中流,不讲其文,专秘其诀,故学者难之。袁君是书,举前人之诀,悉发其秘,穷源竟委,了无余蕴,虽无师传,可以执卷而求,不致怅恍迷离,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崖岸,其嘉惠后学,岂浅鲜哉。至文章渊雅,议论明通,涤尽鄙俚惮俗之迹,稗俗士读之,绝无扦格之弊;通人读之,益相赏干扰牡驱黄之外者,又其余事也。
...更多
卷一 本原
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为十二地支。
《五行大义》云: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蔡邕《月令掌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之,谓之干。作子丑以名之,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用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干支名也。支干者,干字有三种不同,一作竿,二作干,三作
...更多
卷二 起例
推年法
推年之法,视人所值生年干支为主,以立春节为纲,其区别有三,如在本年正月立春后生者,皆以本年干支为主;在本年正月立春前生者,皆以上一年干支为主;在本年十二月立春后生者,皆以下一年干支为主。
手掌图
假如今年乙卯,其人四十九岁,欲知所生之年为何干支,须用掌上捷法推之,便自确当。由本年一岁起乙卯,十一岁起乙巳,二十一岁起乙未,三十一岁起乙酉,四十一岁起乙亥,由乙亥再逆行八位,即知四十九岁为丁卯
...更多
卷三 强弱
天干生旺死绝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此十干寄临十二名词也。
甲木长生在亥,乙木长生在午,丙火、戊土长生俱在寅,丁火、己土长生俱在酉,庚金长生在巳,辛金长生在子,癸水长生在卯。阳干顺行,阴干逆行。自长生、沐浴、至胎、养,十二支周矣。
五阳干生旺死绝定局
甲 丙 戊 庚 壬
...更多
卷四 宜忌
论天干宜忌
《滴天髓》云:甲木参天,脱胎要火。春不容金,秋不容土。火炽乘龙,水宕骑虎。地润天和,植立千古。
纯阳之木,参天雄壮。火者木之子也,旺木得火而愈敷荣。生于春则欺金,而不能容金也;生于秋则助金,而不能容土也。寅午戌,丙丁多见而坐辰,则能归;申子辰,壬癸多见而坐寅,则能纳。使土气不干,水气不消,则能长生矣。
乙木虽柔,刲羊解牛。怀丁抱丙,跨凤乘猴。虚湿之地,骑马亦忧。藤萝系甲,可春可秋。<
...更多
卷五 化合刑冲
论十干从化
经云:甲遇己,得辰戌丑未则旺相。乙遇庚,得巳酉丑则掀轰。丙遇辛,得申子辰则奋发。丁遇壬,得亥卯未则清高。戊遇癸,得寅午戌则显荣。是以五运以五宫为正庙,我入母宫为福德,我入子宫为盗泄,我入鬼宫为刑伤,我入妻宫为财帛。然子能制鬼,不可概作凶言,当以五运深浅,及生克制化评断。总之,化气主体,首重日干,年月时次之,须要日辰得旺气,始为美备。若得月中旺气,又得时上旺气,固妙。若不得月中旺气,仅得时上旺气,亦可用。若月日时具得旺气,则富贵寿考矣。《渊海子平》云:化之真者
...更多
卷六 先贤名论
子平源流考、明通赋、元理赋、气象篇、五行生克赋、六神篇、碧渊赋、玄机赋、形象论、方局论、八格论、体用论、清浊论、真假论、寒暖燥湿论、论盖头、论阴阳生克、论十干有得时不旺失时不弱、论外格取舍、论时说拘泥格局、论杂格、 论星辰无关格局
以上各篇录自《星平会海》、《三命通会》、《渊海子平》、《子平真诠》、《神峰通考》《滴天髓》。此处省略。
...更多
卷七 润德堂藏稿
为某君推
戊子 乙卯 戊戌 甲寅
安命癸亥
初二丙辰 十二丁巳 廿二戊午 卅二己未 四二庚申 五二辛酉 六二壬戌 七二癸亥
戊属中央之土,生二月,春气秀泻,万物发生,土之功用,可谓大矣。惜甲寅与乙卯齐逢,木盛又嫌土衰,必须火以生土,金以制木,而后乃为完全。今观八字,金与火皆暗藏,其力太微,以致椿庭先逝,功名无成,然堂棣
...更多
卷八 星家十要
学问
长安赵展如中丞序《自评真诠》云:星命虽为小道,而所系大焉。近世术士,为糊口计,莫能深究其理,故学术多不精。学术不精,则信者寡。信者寡,则非分之营求愈炽,而安命者愈稀。君子忧之,观此可知学问之道,贵乎深究其理。然欲深究其理,宜多读书。不仅宜多读星命书,凡经、史、子、集,有关于星命学者,亦宜选读。既增学问,又益身心。用之行道,则吉凶了然,批谈不俗;用以律己,则行藏合理,人格自高。有心斯道者首当知此。
另有:常变、言语、
...更多
跋
星命之学,通人未必习,习之者未必皆通。人以其书或有文无诀,或有诀无文,究其诀与文,又类失之鄙俚,俗积学之士,不得其诀。遂厌其文,游食者流,不讲其文,专秘其诀,故学者难之。袁君是书,举前人之诀,悉发其秘,穷源竟委,了无余蕴,虽无师传,可以执卷而求,不致恍惚迷离,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崖岸,其加惠后学,岂浅鲜哉。至文章渊雅,议论明通,涤尽鄙俚俾俗之迹,俾俗士读之,绝无扦格之弊;通人读之,益相赏于牝牡骊黄之外者,又其余事也。丙辰八月,蜀南刘汉光缉熙甫谨跋
...更多
1
2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刘蒙
清·劳孝舆
清·方世举
金·太玄子
清·黄遵宪
元·王好古
烟霞逸士
明·陈师
清·潘永因
汉·桓宽
元·汤垕
(宋)何去非
(清)海宁陈元龙广陵
宋·陈直
清·舒继英
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