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四-藏山雷学
卷四
第一节 帝王神迹
[一]
关于地理类象,我们往往用中国的地理版图配上后天八卦,其类象根据是“一物一太极”--理虽不错,其用也不错,但其缺陷则在于不明这种类象发生的机制,即:为什么人为的地理版图竟然也可以类出完整的后天八卦之象来;另外,这种类象方法所选用的对象没有充足的说服力。
作者选用的地理类象是针对整个地球来的。用整个地球进行地理类象,更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在球体上找出八卦座标方位来是很困难的,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世上的事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明明没有意义,但由于约定俗成而习惯了,因习惯也就有了意义。比如说,中国自称是东方古国,但作为一个球体何来东方与西方?地球上何处不可以成为东方?但是不仅中国人认为中国在东方,而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并明确地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作本初子午线,把地球分成了东西两半球〔我们在后文就会知道:人世间的任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都是有某种深意的〕。
对于地球的地理类象,为了避免人为的附会,我们须遵守如下三条类象规则:
第一、类象的中心原点定在北极--我们将想象站在北极往赤道周围找后天八卦的分布。
为什么不以南极为坐标中心?这是由手征性决定的。因我们在感觉中可以把地球分为阴阳两大块:阳性的大陆和阴性的海洋。北半球陆地多,属阳性,吻合易学中的阳手征性〔有人也许会想,如果用非易学类的手征性逻辑来寻找新的地理分布情况,就应该站在南极了,但这种观点却是错误的,因为非易学的地球研究并不是“类象逻辑”,故不会以南极作为坐标中心,而会把逻辑起点定在赤道上的某个点上。换言之,将采用与经度分布相反的纬度分布来研究地球〕。
第二、把北极定为中心原点之后,某卦的定位一旦定准,在各类分析中就不再改动,以保证逻辑的一致性。
第三、由于地理区域中的地理之象很多,故必须以地理中的世界之最为类象之表征。
有了上面三条规则,我们就先来定点。我们首先就以坎卦作为类象起点。
坎卦:其象为沟、谷、水沟、陷入,故类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以及世界上最大最多的海盆区--太平洋海盘。在类象图中记作B区。
艮卦:艮之象为山,为止,故类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以及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在图中记作A区。
震卦:震之象为雷电,为地震,为爆炸,故类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火山地震带--环印度洋、太平洋的地震带。图中也记作A区。
巽卦:巽之象为长状物、瘦高物、河流象,故类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在图中记作G区。
离卦:离之象为太阳、大火、燥热,故类世界上最热且最干燥的地方--撒哈拉大沙漠。在图中记作F区。
坤卦:坤之象为广阔、地势平坦、大地,故类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在图中记作E区。
兑卦:兑之象为缺,为湖泽、水泊,故类世界上最大的湖--苏必利尔湖。在图中记作D区。
乾卦:乾之象为纯阳,纯阳无体,故其象可借兑〔此说见江永《河洛精蕴》〕而生其象,有海洋映天、旋转、大红、刚阳健体、气势不断等象,故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世界上最长且势横南北半球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按:科迪勒拉山系跨南北美洲,看上去是旋转的C字形〕;图中记作C区。
上述八象可得图■。
[图,地理类象图]
[二]
在上面的“地理类象图”中,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看出,地球地理的分布为一个后天八卦式的遁甲分布图。
下面,我们可以一步步地来分析此图中各方面的奥义:
1、在后天八卦中唯一的“对待卦轴”--坎离轴,正好都对应在零度本初子午经线上。要知道,零度本初子午经线的区划纯粹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按:是巧合吗?肯定不是!如果赋予“巧合”以新义,也或以说“是的”,作者在此透露一点机关:这是一种自然本体的任运功能〕。
2、号称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以及印度,也恰巧分布在后天八卦的东震方及东北艮方;不用说,西方国家也分布在西南坤方和西兑方了。是巧合吗?既是,也不是,理由同上〔明白此理,你还可以在中国以及任何一国的版图上作类似的地理类象,虽不如此图表现突出,也有其同等的内涵〕。
3、你们还可以发现,在a区艮、震二卦的地理类象是连在一起的,这当真是山连山,山连震,震连震,甲戊同体。
地震带与高原带连在一起〔与之对立的是“d、e”二区〕,在此正好是情景感知功能最发达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而且其密集中心地带是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此二区是神秘的宗教、瑜珈、各种神秘主义最发达的地区。
不过,如果观察地图,还会发现地震带还可延伸至坎b区,本图没画出来。我们在第三章第三节里已经提到,坎也有丙戊连山象,它与四柱中神煞原理有关,后面还会有分析。
4、作为纯阴之卦的坤卦,所类的地理之象则与其余七卦不同,它不在北半球而在南半球。其原因有二:
其一,一开始我们就已提到,南半球多海水属阴;坤为纯阴之卦故位于南半球;
其二,纯阴之卦若换用非易学式的逻辑环境来看,是纯阳之象--这与东西方文化定义双手的阴阳属性截然相反的道理一样。
以上两种解释都可成立。
5、从四阳卦与四阴卦在地理分布地带的占空比来看,是阳多而阴少,呈5:3的比例。其理我们在《阴众阳寡》一节里已有论述。
在地理常识中,我们知道,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是5:3。不仅如此,我们在各类系统中常可发现阴阳分布比例不均的事实,这可能同震卦的反相纳支是相同的原理。不过,在以往各种分析中,为什么有时说是阳多阴少,有时说是阳少阴多,这与分析者如何定义事物的阴阳属性有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对此都有自己的定义标准。就拿硬币来说,正反面的定义是有两种对立标准的。
[三]
地理类象图如果再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还可读出更深层的意义来。
人类对文明的自觉性的发生,一个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宗教,在世界宗教之中,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佛教和基督教。如果连山、归藏的某种“特异事件”象征,那么这两大宗教的产生及演化与连山、归藏中的“遁甲现象”会有联系吗?
我们将对此作了一个猜想。
佛教渊源--
佛教的发源地是在印度,即地理类象图中震A区之位,也就是天地雷图的震三宫甲木之位。其创始人为印度某国国王之长子“释迦牟尼”。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却也灭亡于印度,佛教的真正发展却在中国,并演化为两大中国化的佛教,一派是藏传佛教,另一派是汉土的禅宗。
如果用遁甲操作来解释佛教的演变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佛教类为震雷甲木,震卦象征“帝王、神、玄空、紫气”等,这与释迦牟尼未出家时的身份吻合;其次,我们喜欢把“精神人物”的到来称为“紫气东来”〔这同西方天主教身著紫衣作为身份象征相似〕,此正与位于“震东”方向的印度佛教来到西藏与中土之象相吻合。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可以象征成甲木遭庚金的对冲;佛教在西藏及汉土的传承,却是甲遁入戊〔或曰甲戊同体〕的体现,因为西藏在青藏高原上,正处甲戊奇点之艮八宫。
作为位于“玄空之象”所在地的印度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空灵虚寂”气质的民族,这个民族很长的时间没有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数量概念。他们擅长玄思冥想,往往不能区分梦境、现实和神话,乃至于除了口头传说之外不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到印度沦为英殖民地之后,经过英人的搜集和整理方第一次有了文字历史;至于印度宗教之丰富和发达是任何民族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印度很像是人类的“人文奇点”。
基督教渊源--
在遁甲过程中,壬水是自发空亡的,它归藏于申仪,这同西方的基督教的创建史也有其相当的行为象征。
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与埃及地区,在地理类象中大约是“离宫壬水”的所在地。
基督教成立的依据为“言成肉身”的“耶稣”--耶稣基督“午时”被钉在十字架上,申时绝气;七日之后又重新复活,此后基督教才得以在西方盛传;且基督之故乡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也被灭国而流落他乡〔主要是西方〕。
耶稣是人还是神,以及是否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最后又复活,我们不能它当作历史神话看待,而必须把它当作即是真实事件又是非真实事件的历史意象、宗教体验来看才更有意义,实际上,这可能同壬水为“玄武”之象,其象有欺骗、谎言、阴谋有关〔关于“言成肉身”事件,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历史意象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验的外化〕。
如果说佛教灭于印度而盛行于汉藏是甲遁于戊,那么耶稣之死以及基督复活于西方,则可认为是壬水空亡而归藏于申金之理的再现,此与“甲遁于戊土”以及“壬水归藏于申金”又何等之契合。
[四]
运用遁甲原理来对照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是很有兴味的。当今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位于艮宫的中国和位于坤宫的美国。从我们的文明角度上看,中国是“生门”而美国是“死门”;从西方的文明角度上看,美国是“生门”,而中国就成了“死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都有各自的形态发展内容,而这些内容中的代表人物的生活琐事、仪式都被当作是启示录。虽然启示录所记载的都是些所谓的“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具有大秘密。如释迦为什么是观北斗七星而成佛?释迦为什么出家有五个随从?耶稣为什么出生在“马槽”旁?为什么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为什么耶稣是第十三个门徒出卖了他?他为什么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佛为什么称东方虚空、西方极乐?为什么原罪的引发是蛇的诱惑?等等。这些都需要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千万不要误以为这些都是偶然的借喻。
第二节 星系风水 遁甲之地
[一]
如果把宗教看成是人类自觉意识在某个历史阶段飞跃与崛起的象征,那么地球生命的产生也可以看成是宇宙自觉意识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体现。我们已经知道,前一种自觉意识与遁甲现象相关联,那么后一种是否同样如此呢?
我们的猜想工具也是运用万物类象手法进行的。
根据奇点理论和遁甲理论,由于震宫连山,甲遁入戊,甲戊同体,甲戊艮宫为开盲点,它是连接外界与内部的接口,这是信息与能量最活跃的地带。地球人类自觉意识的崛起密集在印度与中原大地这一遁甲地带。如果把此类象手法扩展到太阳系,那么唯一有生命发生的地球也就应当是太阳系的艮八宫了。根据这一思路,是否也可以丝丝契合地把太阳系配成一个遁甲的后天八卦系统呢?我们前面的一整套理论是否也可以毫不牵强附会地在此得到映证?为了不落入牵强附会的窠臼,我们首先也必须如地理类象一样制定大家可以认可的类象原则。
我们首先开始制定太阳系八卦类象的总原则:
第一、类象系统只有八卦,即八象,而太阳系却有九大星球〔暂时还只发现有九大星球,虽然有报导说可能已发现了第十颗星球,但还没有肯定〕,故我们只能采用机械的逻辑进行取舍,即以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八颗〔包括太阳〕星球作为优选星球〔其他星球亦有深义,本文不作论述〕,它们是:太阳、水星、金星、月亮、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第二、由于易学类象逻辑是建筑在表观感受〔即情感知觉〕的基础上,故我们的取象也必须以八个星球整体上给予人类的表观感知为基准取象。
第三、必须采用易经的一些经典取象,唯新发现的震宫反相的新象除外。并且应以表观感受之象为基象,如坎为水,它泛指液体状、不定形状,而不专指“水”〔H2O〕,因为类象是不作化学成份分析的。
有了上述三条原则,可得:
1、离卦:离为火焰,为光明美丽,为燥热,为日,理所当然地类太阳;
2、兑卦:兑为缺,为沼泽,为清纯之液体。为裂口裂缝。水星表面上一个最大的特征是有一个巨大的冲击盆地,直径达1400公里。盆地四周有山环绕,山比盆地外围的平原高2公里,盆地底部有严重裂缝和起皱,裂缝宽度从8公里到几百米。此盆地名叫卡路里〔拉丁文“热”的意思〕,白天温度可达摄氏400多度,足以使锡和铝熔化成像水一样的流体,故兑类水星〔按:本节星球性状摘录自陈福生《漫游太阳系》和张敏《太阳壮观》〕。
3、震卦:震之象有惊雷、火山、奔逸、虚空以及新发现的“反相”之象,故类金星。金星有四大特点:
[1]、金星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颗逆时针自转的星球,站在其他星球上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唯有站在金星上却是日出西方;
[2]、金星是公转最快的星球,为典型惊变奔逸之象;
[3]、金星体表温度极高--480°,比距太阳最近的水星温度还高,且终年终日不变,它的大气中有硫酸蒸气,土层中含硫磺,大部分球面上覆盖着一层浮土,据分析,这是金星表面多火山所致;
[4]、金星多雷电,“金星”12号曾记录到一个持续15分钟的大闪电,其“惊雷震动”之象发挥到了极致。
4、坎卦:其象为陷,为沟,为谷,为不定形,为斑痕阴影,故类月亮,因为月亮上到处是地坑与谷,地球人类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不断变化的,坎类月本来就是典型的古象;
5、艮卦:其象为山,为止,为甲戊奇点所在,有灵变之象,故类太阳系上唯一有生灵的地球。
6、巽卦:其象为长状物,为河流。故类火星。因为火星上有许多类似运河的细条状物,故以前曾有火星人之类的猜想。
7、乾卦:其象为旋转,为大红,刚阳健,气势宏大,且借兑水之质.故类木星。因为木星在太阳系的行星中自转最快,体积最大,并且木星为液态氢所构成,其上有巨大的旋转大红斑。
8、坤卦:坤卦之象为众、为直方大,故类土星。土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最多的行星,为众之象;又土星表观象密纹唱片,呈一层层的笔直的横块面,土星之体积仅次于木星,为典型的直方大,故类坤。
[二]
上根据上述类象,我们可以有图■。
[图,太阳系星球类象图]
图注:饶有兴味的是,这种阴阳二宫速度的对称性是我们按类象法则类象之后才发现的,而不是先计算了公转速度的相互关系后,“先入为主”地配成此八卦类象图。
此图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图中每一星球所在宫位上都有一数字,表示的是各星球公转的速度〔单位:公里/秒〕,至于太阳是以绕银河系的公转速度为标准,月球则以绕地球为其公转速度,其余则为绕日之公转速〔按:本书星球转速引自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天文》一书之约速〕。图中之连线为术数中的六合关系,即一、八宫相合、三、六宫相合、四、七宫相合、二、九宫相合〔详见第五章第一节〕。六合连线上之数为二星球速度之和。即:
坎宫月亮+艮宫地球=1+29 =30〔公里/秒〕
震宫金星+乾宫木星=47+13=60〔公里/秒〕
巽宫火星+兑宫水星=24+36=60〔公里/秒〕
离宫太阳+坤宫土星=20+10=30〔公里/秒〕
按,根据“惊伤互移”的原则〔后文会在说这个原则的〕,水星取木星的速度,木星取水星的速度。
从图示可以看出:
阴阳二宫六合之速度值有对称关系,即:
30:30=60:60=1
阴阳二宫速度之和相等,即:
30+60=60+30=90〔公里/秒〕
第二、更巧妙的东西还不是这种速度值上的规律,太阳星系的线性排列形式还透现出某种浓郁的术数意味--即有刑、冲、合、害的规律的线性排列组合。
所谓太阳系的直线排列,是以太阳为起始点,按各星球距太阳的轨道远近为标准而排列出的直线性结构,其次序为:太阳、水星、金星、月亮、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它们之间的刑、冲、合、害、比可绘成图■。
[图,太阳星系的线性排列形式与刑冲合害的规律]
图注:圆图中的线性排列形式显示出刑、冲、合、害的规律来。我们可以猜想:利用术数中“肆互壹局”的性质来分析太阳系中各星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也许还会有出人意料的新发现。
第三、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连山之象是否在星球中有体现,答案让我们来共同寻找。
所谓连山之象,甲戊同体之象,是指此二宫属性自我相关,十分近似,而艮八宫的地球与震三宫的金星正有此特征:
1、半径近似--从外表上看,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地球半径为0.6371万公里,金星为0.6056 万公里,二者只相差315公里。这从天文尺度上看几乎无区别。
2、质量与密度近似--金星之质量与地球也差不多,约为地球的82%。金星之平均密度是5.3克/立方厘米,而地球之平均密度为5.5克/立方厘米。
紧挨地球--除月亮是地球之卫星外,与地球相距最近的就是金星。正因为上述原因,金星和地球真象个双胞胎,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叫做地球的“孪生姐妹”。
3、化学成份近似--金星大气中含大量二氧化碳,与地球相似,只不过含量更高,达97%以上。不仅如此,“根据‘先锋--金星号’探测器发回的资料,科学家分析结果认为,在40亿年前,金星非常象地球,也曾有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太阳也不象今天这么亮和热。金星的温度可能比现在低得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是中等数量。当时金星上具备了适宜的温度、浩瀚的海洋、火山活动、闪电、大气等等,这些都是有机物和原始生物诞生的材料和‘沃土’。如果金星的发展变化跟地球差不多,那儿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就会出现生命,然而,今天这颗星球并没有成为生命的乐园,反而成了地狱般的世界。这是为什么?……由此估计,金星表面或许还留下生命的遗迹,未来的宇宙飞船在金星上寻找古代的河谷和海洋存在的证据。”〔摘自陈福生《漫游太阳系》〕
综上所述,反相自旋的金星与地球何得不是“连山”之象?此外,月亮本为地球之卫星,不也有“连山”之象吗?此与地球上地震带从震宫延伸到坎宫相似。
如果金星上曾有生命的假说能被未来的宇宙探测证实的话,那么金星之甲木〔此处可指“生命”〕遁于戊土乃得生长之说,便可天衣无缝了。据现代科学家的分析,金星之所以最终没有生命存在,是由于金星距离太阳太近且太阳温度增高而产生“温室效应”所致。那么,金星之反相之旋以及我们的遁甲理论是否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揭开生灵诞生的奥秘呢?对此,我们也抱有乐观的态度。
如果说甲戊同体之象鲜明显著的话,“壬申同气”也有一些蛛丝马迹。
其一、从广义的角度看,太阳系的行星全都是太阳的卫星,故太阳和土星都有坤卦众多之象;又,太阳光明美丽,木星也有美丽的光环和纹理,故太阳、木星同为离象。我们也可看成太阳系是大宇宙,而“土星系”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离火生坤土,故太阳系生“土星系”也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壬申同气。
其二、太阳是炽热的火球,不会有水存在。有趣的是,土星内部“归藏”着水。据科学家分析,土星最里面是岩石核心,其直径有2万公里,在岩石核心外面包围着5000公里厚的冰壳,再外面是8000公里厚的金属氢,最外面是大气,大气的主要成份是氢和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归藏之象。
其三、更有意义的是,太阳是个液态的氢球,其中不断进行着氢热核反应,并产生氦气。而土星几乎保留着几十亿年前在它刚形成时期所拥有的全部氢和氦。太阳内部由于核反应,它的氢和氦早已不是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了。而九大行星与太阳几乎是同一时期形成的,因此研究土星的成分,等于研究太阳系形成初期原始成分,这对了解太阳内部活动及其演化有很大价值。〔上述分析见《漫游太阳系》〕
我们知道,甲遁于戊是先天并入后天,而壬藏于申实际上是后天并入先天。因为若把天干看成优选逻辑的话〔即看成后天〕,则地支就变成天干的在先逻辑映射体。我们进行上面化学成分分析时,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与后天八卦手征性相反的定域性逻辑系统分析法,只不过已把这种定域化逻辑非定域化罢了。太阳目前的化学成份与状态是一种“后天”的性质,其先天之性质归藏在土星里面,这即是“壬水归藏于申金”〔按:太阳之“氢”为液态,为壬水,而土星之氢为固态,为申仪,也与壬水藏于申仪之象相符。〕之象。
综上所述,太阳星系是一个典型的遁甲系统。甲遁于戊,蕴含着生命创生的奥秘,而壬藏于申仪,则另有宇宙创生的奥义存焉。
[三]
太阳系的天文类象,早在 1940 年就有法国大学的刘子华博士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八卦所类的星球与我们的不同。图表4.4即为刘子华的星球类象表。
[图,刘子华星球类象表]
刘子华对星球所类之象作了详细的分析,各星球在八卦的方阵中也有极明显的规律,读者有兴趣可找原著一读。在此,我们想解释的问题有两个:其一、为什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类法?其二、哪一种类法最正确,即哪种类法具有唯一性?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有关联的。
据常识就可以明白,任何存在的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分类法;即算是特定事物本身也能根据分类的层次把特定的事物归入不同的类别。
我们不妨以刘子华对星球的类象为例。
1、木星被类为震卦,其理由是“木星之自转极强”;
2、土星被类为乾卦,因土星有极美的小行星环,这与太阳在太阳系中最雄美而特殊之现象相通;
3、金星被类为巽卦,因金星之公转最快的缘故等等。
从易学分类的传统角度来看,刘子华的类象犯了几个大忌。
首先,他的易卦分类手法取象任意,又带有西方观点的分类方法,并且还无一致性类象原则。要知道,采用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同一个星球类成任何一卦。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土星除按我们的和刘子华的标准类成坤和乾之外,还可以这样类:土星极美丽,故类离卦;土星上风力极大,约为木星上风力之4倍,可类巽;土星外虚内实,可类坎;土星表面会出现白斑,兑色白,且白斑也象是上有缺口,故土星可类兑;土星上氢极稳定,还保留着几十亿年前刚形成时的原态,稳为止,故可类艮;土星带有光环,形似冠冕,为帝象,故可类震。实际上,很可能是刘子华根据西方逻辑数理分布规律把星球分类之后再配入八卦,带着先入为主的完整模式对号入座。
当然,如果类象的目的不是给事物分类〔例如卜筮〕而仅仅只给单个星球类象,上述类象方法都不算错;但若是为了给一大群事物分类,就得制定统一的类象标准,正如我们所规定的那样:以整体事物的表观感觉为标准,并取最基本的原始之象。
我们不妨介绍一下我们给太阳系类象分类的经历,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最初我们类出此套类象图时,雷学中基本原理尚处于朦胧阶段,天地雷图尚未制出,遁甲原理也没有发现,仅凭《金花左道》中的类象原理而类出此图。后来天地雷图制出,遁甲原理成熟后,此类象图竟能与遁甲原理丝丝吻合。
那么,刘子华的分类法为什么还是极有规律性呢?第一种可能是刘子华先有分类模式,再按模式分类而类象;第二种可能是刘子华受了西方人的分类法的影响,不自觉地采用非一致性标准类成了此图,又从此图中竟又找出了规律。
我们从最好的猜测方式断定他是处于第二种状态之中,对此,我们可从自然本体的性质着手分析。
大家已从前文中明白了自然本体在逻辑奇点处描述时的自我相关性。太阳系毋容置疑的是一个自我相关的遁甲式系统。一个自我相关系统是可以有很多种逻辑描述形式的,这是因为自然本体在理论中可以用不同双边逻辑形式来描述。在太阳系中,双边逻辑的描述可以有多种星球方阵分布,而刘子华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肯定还会有其他方阵排列。我们之所以说是方阵排列而不说八卦排列,是由于这些星球的各种方阵排列,有的是与后天八卦无关的。
从超对称性分类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分类法是唯一的,但从其他分类法来说,可以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排列方阵。这些不同排列的成功,都是由我们所指的超对称性的排列方阵所给予了的,因超对称性系统可以使得自身分化出各种弱对称性系统,从而可以体现出各种规律现象出来。
第三节 甲戊经脉 申仪脏腑
[一]
从本节起,接连两节都是关于中医学和人体科学最原始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其中的每一节都可以独立地发展成较长的论文,我们这里限于能力,只是提出一些提纲性的解说。
从易学角度讨论中医,首当其冲的就是经脉脏腑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学过命理的人都知道,四柱中的干支组合运算是以天干为统摄的,即以日柱天干为命元,这同《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的干支运算法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用前文论述过的手征性逻辑的角度来解释,就是由于术数理论中的地支是代表优选逻辑的,而天干则是此优选逻辑的在先逻辑。地支这种优选逻辑和任何逻辑系统一样是不可能完备的,它是有奇性存在的。天干就是作为此奇性的互补逻辑而出现的,故命理以天干作统摄以弥补地支运算的不完备性。
命理术数如此,中医对人体各部分的分类也是如此。中医理论把人体分成两种基本形态系统:器质性系统和循环性系统。器质性系统中医理论用脏腑来象征分类,在学理上则与天干相对应,见图表4.5。
[图,天干与脏腑]
中医的脏腑并非解剖学中的实指,仅是一种泛指,如肾脏不仅仅是指肾脏器官,它还是一些主生殖主性腺发育的器官的统称。肾功能是由肾、肾上腺、各类男女性腺、大脑分泌生殖发育性的细胞腺体等发出的,肾不过是其中最典型的类象代表。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实体器官称之为脏属阴,虚体器官称之为腑属阳,故阴干类脏而阳干类腑;循环性系统是经脉,《内经》称经脉之气是如环流动的,且每个时辰所动经脉之气都是固定的。一天十二个时辰可对应人体十二经脉,见图。
[图,地支与经脉]
中医的辨症施治与命理四柱的断法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关心的不是那些具体的治病方案,而是与本书的遁甲、六壬、奇点等术数原理有关的现象。下面我们将分为几个要点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讨论人体形态发生在中医理论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把生命存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胎阶段,第二阶段是出生以后的阶段。显然,人体的形态发育在母胎中应定义为先天,而出生以后则定义成后天。当然,也可以把生命链再向前推。
先天我们用天干象征,后天则以地支来象征。
根据我们的遁甲理论,天干的奇点〔起点〕为甲木。中医是怎样论述甲木的呢?
天干之奇点甲木在人为胆。故《黄帝内经》的脏象篇中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为什么十一脏会取决于胆,诸书都解释不清楚,有的则干脆避而不谈。之所以不可解,是由于这句话是站在先天逻辑角度来说的,而人体医学大部分却站在后天地支逻辑角度予以论述。在一般易学或医学常识的理解中,人体的生命功能的发源和发挥取决于肾气的作用,故《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这正是从后天逻辑的角度来说的。
前人不明先后天逻辑的相互关系,又想调和这两种观点,则提出“肝肾同源”之说,这样一来,胆肝互为表里,则肾和胆也扯上了关系。此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因为从地支经脉所对应的脏腑来看,子水为胆经,丑土为肝经,子丑相合,而肾又属水,故胆肾同源。不过要真正理解肝肾同源的真实内涵还得从遁甲系统中着手。因为遁甲后太乙进位,肝之乙木代替了胆之甲木,肝就等同了胆,这样一来,一方面子水为肾,另一方面子水为太乙进位之后的肝,故“肝肾同源”了。但这种说法仍然不可得究竟,同为天干之先天逻辑和地支之后天逻辑由于出发点不同,故脏腑天干之五行所属是不可能与经脉地支之五行所属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只能在奇点〔即逻辑起始点〕上才能生效。
我们可以另换一个角度来解说。
在遁甲系统里,由于震卦的反相,太乙进位成了太乙奇点,故乙木之肝为先天脏腑之源,而后天的地支则以坎宫子水为同源对称的起始点;先后天的起始点应当如“时空桥”一样相通的,故乙木和子水同源,即肝肾同源。
如果说肝肾是同源的,这共同之源又在哪里呢?我们从人体形态发生点来看,无疑是胎儿与母体相连接的肚脐这一奇点了。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肚脐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处〔按:从数学几何的观点来看,黄金常数也是一奇点之数,只不过这一奇点之数不是用易学中的“八宫”来表示的,而是一个无理数的形式〕,解剖学表明,肚脐在胎儿时期,其表面有羊膜,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胎儿出生后脐带被切断,脐动脉和脐静脉之外口封闭。胎儿的脐静脉非常丰富,它直接与肝脏的门静脉相连。可见,胎儿的肝脏与母亲的子宫有直接的通道,而子宫又属肾,这也是肝肾同源的另一佐证。肝脏者,太乙也,肝脏太乙奇点和肚脐奇点是自我相关、自相缠绕的同构映射体;肚脐奇点又与属肾的子宫相连,这又是另一种同构映射形式。故中医理论中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之说。由此可见,人体遁甲系统之理在医学中已经很明了了。
《会元针灸学》曰:“神阙〔即”肚脐“〕者,神之舍也。”阙在古代是指君王居城之中门,而神即帝,为震,为甲木,亦为乙木进位后的太乙东皇,故神阙是太乙奇点出入的中门。显然,肚脐、太乙奇点、神阙是一回事。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神阙与肝相连而非甲木之神阙与胆相连?道理很简单,所谓人体生育的先天与后天之分,是双边逻辑的分析角度不同而造成的,而人体的真实面貌即自然本体却是一个超对称系统,它本来就没有什么先天后天之分。如果把人体的生长发育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即从胎儿到成熟是一个整体行程,那么胎儿期间超对称系统就已经形成,所以我们在前文中说遁甲系统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非操作所得。
[三]
既然人体本来就是一个超对称系统,那么遁甲理论中的连山之象是否会在人体中有所反映呢?
从遁甲义理上讲,甲戊同体是说甲就是戊,戊就是甲,二者无所谓区分。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中医理论中乙肝、甲胆和戊土的论述。
1、《素问·灵枢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宫,决断出焉。”《灵枢·本脏篇》称胆是“中精之府”;《中藏经》和《千金要方》又称之为“中清之府”。这里的“中正”、“中精”和“中清”都是指甲木之胆具有“中土”之功能,脏象中可得中央之气者只有戊土之胃,且“腑”本来就是“府”的引申义。从现代解剖学可知,胆分泌胆汁进入小肠助消化,其功能与胃本质上相同。这是甲入戊土的第一证据。
2、肝为脏,胆为腑,但胆又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一些形态上为管腔性器官似腑而功能上主藏精气而似脏的腑。故胆腑亦有脏之象,与肝脏相同,这是连山之象的第二证据。
3、其他脏腑在人体中都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唯有肝胆不同,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成语就有“肝胆相照”之说。这是连山之象的第三证据。
4、中医脏腑五行都有自己的德,如金主肃降,土主运化,水主收藏。其他脏腑之五行各主一“德”,唯肝木不同,它即主曲又主直,即主开又主合,即主藏血,又主疏泄,故肝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肝木此性之由来,与雷学中的肝为乙木之阳极化有关,是为太乙进位而连山的第四证据。
5、《血证论》说:“肝与胆相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也就是说,中焦与胃相连,三焦又主相火宣布而寄于胆,胆又位处中焦,这是甲戊同体的第五证据。
另,中精之“精”为精华之引伸义,甲胆遁于戊胃,而甲胆之精汁来源于乙肝分泌,胆汁流入戊胃需经过丙火小肠传递,也就是说胆汁是由小肠流入胃中的,“丙戊”的这种脏象之理,同天文中的月球绕地球转,地震的延伸带等是同一义理之显现,可叁见前文的第四章第二节。
显然,在人体脏腑这一超对称系统中--甲戊同体,确有连山之象。
[四]
脏腑有连山遁甲、太乙进位之象也许得到了证明,那么,与遁甲相反的壬水归藏之象也应该是有表现的。
与脏腑天干所代表的器质性系统对立的就是地支所表示的循环性系统--经脉。
由于天干有统摄作用,十二经脉的命名都冠上了脏腑的名称,如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等。这种称呼与四柱命理中地支之六神名称跟着天干跑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的外化而五脏六腑是十二经脉的内化。反过来说也行,这得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
申支在十二经脉中配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此经脉极为特殊,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1、壬水在脏腑为膀胱,申支所配之经脉亦名为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壬水和申金是互变同构映射体,这正是壬申同气的表现形式。而且膀胱所容纳的又恰恰是“尿液”,不折不扣的“水”,所谓膀胱即为“津液之府”是也。
2、人体的经脉有个特点,即每一条经脉上都各自有穴位,且穴位的命名基本上都源自于穴位的性质或功能;在每条经脉上一般都只有一根经线,也就是一条经脉只有一条运行轨迹。但申支之膀胱经却有两条运行轨迹,它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经额上行,交于头顶百会穴,由此分出一支经脉从头顶两侧下行至耳上角〔请注意:耳朵的奇穴听宫穴是天地雷图坤宫手太阳小肠未经的终止点〕。其直行的经脉分别向后行至天柱穴分为两脉,一脉偏背部外侧下行,一脉斜交督脉于大稚穴,复分离夹脊下行穿过臀部至委中穴与另一支脉会合,继续下行到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如图所示。
[图,足太阳膀胱经]
在图表80中,足太阳膀胱经靠近脊中且与奇经八脉之一的督脉在大椎穴中相交的一支,这条经脉就是遁甲学中的“申仪”,此经脉我们可称之为“申仪经”。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有三点理由:
第一、督脉在八卦中早就被类为离卦〔按:任脉被类为坎卦,任督相交就被称为“水火既济”〕,而离卦是壬干所在之位,大椎穴即壬水流向申仪的通道。本来壬水是天干,属脏腑范畴,似乎与属经脉的申仪挂不上钩,但申仪上的穴位全是一些以脏腑命名的俞穴,人体的俞穴几乎全部集中在申仪之上,而且这些俞穴与人体内的脏腑严格地处在同一水平投影区上。俞本是“■”之简化,有输送之意--我们可以认为申仪是脏腑的体表投影。
第二、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全息论》一书中作者宋为民和吴昌国曾引用他人的实验论据指出:“最重要的发现是背部膀胱经都与其他十一经相通。针刺一风湿性关节患者的心俞有感传通心经传向手,联想到针肺俞也会有感传通肺经,结果正是这样。以后依次针厥阴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其感传都通向各自本经;体会到古人所以在膀胱经内侧线上命名十二俞是根据这些通往各经的感传线命名的。其他十一经无此现象。这些传感无双向性,即只从十二俞走向四肢,而无四肢走向十二俞的感传,这与一般的传感不同,说明背部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且耳部的感传性也和十二经相通〔按:此一现象另有深意,见后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其全身的沟通性,背部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相通只有离心的传感,这使人们产生了膀胱经是十二经的核心的概念。”
显然,两位作者的实验报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膀胱经并非什么十二经的核心,这不过是壬水归藏于申仪所引起的特异现象。
须知,督脉总督三阳诸脉,类离卦而藏壬水,其壬水之气经大椎穴而流入申仪经,壬水又为天干脏腑之同构映射体,归藏于申仪经之后,申仪经又可通过十二俞穴映射十二经脉之气,以致于产生了上述奇异现象。
[五]
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都是超对称性系统固有的本性。但由于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是两种对立逻辑的产物,故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甲戊同体是非定域性易学逻辑的产物,故甲戊同体之性状功能是整体性相干响应,反应在病理上是胆腑胃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由于甲戊奇点的性质,使“十一脏皆决于胆”。
壬申同气则不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它是与易学逻辑对立的定域性逻辑的产物,只是使之非定域化了,故其病理机制以及针灸功能具有定域化的性质,即孤立的单向的离心的针灸传感和治疗功能,针刺某一俞穴,只定向地单向地影射某一对应的脏腑,这正与西医神经刺激疗法或理疗是相通的。严格地讲,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外侧之一脉才是本经之脉,而申仪经十二俞穴已经有了经外奇穴的性质。但由于它已经被非定域化了,所以一方面它和西方神经刺激效法相类似,另一方面又有经络之间的传输作用,只是由双向式变成了离心式。这一现象不只是申仪经上有,耳朵上也有。
宋为民、吴昌国在《中医全息论》中又指出:“耳朵又和十二经相通,也是离心的。耳朵是感觉器官,它与全身相通,那么,眼、鼻等也是感觉器官,也应与全身相通。这种全身感受器的互相沟通,是局部影响整体的基础。这些部位都是感觉敏感区。全身感觉敏感区都可能有经络相通。已证明,耳部针刺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也已证明手背、手掌亦有各经的代表区。针刺手背、手掌皆可发生相应的感传。十四经的感传皆可发生任督二脉从下而上的感传。手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手,足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足。另进行头脑治疗时,通过头总动脉的普鲁卡因向脑注射,可产生各种经络传感。以上,通过针刺实践证明背前、耳、手及头针具有通往全身的经络。这是这些区域具有进行整体全息治疗的基础。”
这一段论述有些混乱,因为人之经脉遍布全身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相互之间有传感并不说明什么。唯有类似于申仪经十二俞穴式的定域性的离心传感才有特殊意义。据国内各种报导,能具备这一典型特征的只有申仪经针刺、耳针和足底按摩疗法。其他部位,如手掌虽也有反应,但不典型。
耳针有类似于壬申同气的现象是意料中的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百会穴有一支脉从头顶行至耳上角。而耳朵的要穴“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止处,而小肠经配未支,小肠经与离宫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在天地雷图里属阴的未土连纳离坤二宫,故属阴的小肠经是坤宫之经脉。在壬水归藏于申经的同时,有坤宫之己未进入了离宫。故可推知,足太阳膀胱经通向耳朵,也就是坤宫未土进入离宫的表现。因此,耳针也有离心的十二经络传感之理就可以明白了。有趣的是耳朵所配的八卦以及与全身的映射形式恰好是一个倒立的人形,这种“反相”现象正是坤卦纯阴之象的特征。见图。
[图,人耳与八卦]
至于足掌按摩疗法也有类似的情况,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俱通向足部,也是壬水归藏于申仪之理的发挥,只是足部非奇异区,故针刺不可能有申仪类似的经脉传感。总之,这一类疗法都是定域化逻辑非定域化的产物。
第四节 阴阳形态
[一]
在当今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最令研究者大惑不解的就是:经络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如果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形态结构吧,可为什么不管我们采用何等现代何等先进高超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怎么也解剖不出这种“脉道”?如果说它们不是一种形态结构吧,可古老的《内经》所描绘的经络脉道巡行路线不仅由大量针灸实践和大批经络敏感人所证实,而且已被大量现代探测仪器和手段从“唯象学”的角度证实了它们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有细微的修正,但仅仅是细微的修正〕。
但是,我们认为,由易学理论产生的经络之形态研究的主要还得由易学理论自己来解决。
奇点就像是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通道,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的凝聚点。奇点有大有小,小奇点由大奇点分化出来,小奇点又可分化出小小奇点,以至极大的一群。在易学中,我们讨论的奇点,都属于层次较深、作用较广泛的或较原始的奇点。
从易学的范畴来观察,人体形态的发育如同是一个由简单的阴阳系统演化到复杂的阴阳系统的过程。而易学中最简单的阴阳系统模型就是由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五行生克、太极图和天干地支五大块模型构成的易学公理系统。这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探索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并称之为相互作用自洽定则。显然,由此公理系统阐释的脏腑经脉系统可能就是最简单的生物模型。
易学模型还暗含了这样的假设:人体复杂系统的发生,不过是脏腑经络的重重映射。如:十二经脉之中可分十二别脉,十二别脉下又可十二孙络……。经脉可以如此推衍,脏腑其实也是一样;须知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仅仅是十一种最原始的归类法,每一脏腑职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如经络一般推衍下去。故中医诊断为肾病,千万不要以为只指腰间的那一对“肾”;它仅仅是一种种泛指。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产生来源于受精卵,而从分子的层次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染色体,真正的受精卵是父母基因各自一半的组合。估计,在基因重组的时候,遁甲现象即已经发生。因为超对称性的建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极性的东西互补才能达到目的。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存在的一切事物必须是遁甲系统;如不是,就不会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阴不长”是也。
当代中医研究者喜欢用全息论,可为什么会“全息”的呢?我们以为,基因只是给出了一些系统的演化规则。从这个观念上讲,全息只是与演化规则或原则之间的等价,并不是指系统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
在易学的公理体系中,是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等价或曰同构的,即一切事物都有八个卦、十干、十二支所对应的最原始的物理实在。所以,只要我们在任一系统中发现了八卦、十干、十二支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该系统最原始的生长点或是生长中心。
所谓最原始的生长点也就是是复杂系统形态分化发生的中心点。拿人体来说,人体的形态极度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过是以脏腑与十二支经脉为中心发生出来的。既然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形态发生的中心点,那么中心发生点必定是信息或化学物质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体脏腑是“化学信息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十二经脉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代的经脉研究已经发现,在人体的穴位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线粒体〔一种贮能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的细胞具有生殖能力,这些特性是其他非穴位区域所没有的。这样的报导比较多,现仅引用一则较有代表性的报导:
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指出:“人体在生长发育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流变,是通过经络系统 一些特定的细胞群及组成结构 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经络被穴位分隔成不连续的节段 生殖分化体系节段,穴位区域是产生吸收并维持脉络物质动态平衡的主要场所,具备调节转换统领的地位;经络细胞与多功能生殖细胞、干细胞一样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即细胞内能产生生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经一定路径传递给周围特定的细胞群受体,起动它们进行相应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同时经络细胞自身也进行着特定的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潜态流变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因此经络发育历程中同时进行着严格的流变;正是在这些严格流变的生殖分化灵枢的调控下,简单的生殖细胞得以增殖分化成各式各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并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发育成复杂的生命。因此经络系统是多细胞真核生物〔人体〕普遍根本的、独立完备的超系统。经络是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是与古代精神学说、现代功能态理论相吻合的。”
从人体形成发生的角度看,脏腑和经络谁是更根本的原始点呢?根据超对称原理,二者是自我相关、互为因果,同时发生的。由于经络系统遍布在人体形体之外表构成人体形态场,我们不妨用经络形态场的角度分析人体形态之发生,当然用脏腑系统进行分析也是殊途同归的,但由于易学是建筑在情景感知即形态感知上的非定域化系统,所以我们偏重于易学优选逻辑的分析,即属阳的经络形态场的分析。
[二]
若用易学逻辑分析,从更深层次来讲,八卦所对应的奇经八脉比十一脏腑、十二经络更原始。这一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奇经八脉与人体的生殖有极大关系,其中冲、任、督俱起于女子胞〔子宫〕,故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之说,等等。《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且带任二脉上之神阙穴正是胎儿与母体精气血的通道;
2、任脉行于前而督脉行于后而妊养总督诸脉,带脉则约束诸脉,故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3、任带脉上的神阙是经络系统与脏腑表里的唯一直接通道,且神阙又为十一脏腑的太乙奇点,神阙可通过横向的带脉收束控制所有的纵向经脉。
形态发育可看成是一种递归演化,而递归中心就好比是形态发育的中心,而此中心也是奇点之所在。
奇点如表现在人体的形态上,就是一些几何曲率变化极大值的区域。所谓几何曲率极大点就如同磁场的中心点一样,该点即为人体表面形态上的凸凹点。如图所示:
图,体表形态的经络穴位示意图
图注: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点”即为人体的穴位;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带”即为人体的经络。
凹凸点从大的角度来看,是奇经八脉总形状的凹凸,然后再是十二经脉之类的较大凹凸,它们是形态变化的总框架。故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在人体形态的分布上,非内侧即外侧,换言之非大凹即大凸,如同电场中的正与负一样。因此内侧之凹形态与外侧之凸形态可以认为是大的奇性控制形成的阴阳形态。
从小的角度来说,人体形态的小凹凸就是由经脉上的穴位区构成。显然,人体穴位之分布正与理论的推衍相吻合。大凡人体之要穴如神阙、大椎、百会、会阴、十冲、十宣、天突、委中、曲池、合谷、曲骨、足三里、涌泉、人中、睛明、听宫、肩井、命门、中脘、关元等等穴位都是一些人体形态上几何曲率极大或甚大之处。
又奇点还有分化中心之意,故各经脉一方面在全身躯体上由要穴分化为左右两支,另一方面很多要穴还处于骨骼与肌肉的联合处,如委中、曲池、督脉诸穴等等。人体就象是一个大奇点递次分化到小奇点的奇点网,此网的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非凹即凸的形态发生点。网的凹处为阴,如阴经阴穴,反之,网的凸处为阳经阳穴。
人体穴位凹凸之奇点如果追溯到受精卵,当然是精虫与卵虫之凹凸之联接,事实也是精虫突破卵子细胞壁进入细胞内而成孕的,再追溯到分子层次,便是父母遗传基因凹凸的互补即阴阳两个极性的互补,即父母染色体硷基的相互配合了。
[三]
我们再换一个思路来讨论。
易学的感知方式是情景感知,易学的操作方式是万物类象,而万物类象发生的物理机制就是形态发生。因此,形态发生在易学中的解说逻辑就是后天八卦和十二地支,因为它们是同一范畴的同构体。
但是,我们如果希望用后天八卦或十二地支来完备地描述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已有反复的论证。
十二地支在形态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控制体表各种形态的分化位置。问题是,谁来控制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分化形态呢?也就是说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形态分布是由什么样的“内在形态”来控制呢?
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得由互补逻辑天干脏腑来回答。十二经脉形态场的中心质点就是脏腑。可脏腑是如何转换成经脉的,也就是十干与地支是怎样过渡的?显然,天干是通过壬水〔即督脉〕把脏腑之精气输出到地支申仪经,即壬水归藏于申仪。我们在前文里已经论证了,申仪经上十二经俞穴是体内脏腑定点的平行投影,故脏腑之质〔或曰场源〕就是以一种投影的形式送到各自的俞穴,再由俞穴以单向离心的方式输送到十二经脉。
甲戊同体与壬申同气是两种不同的逻辑现象。壬申同气之壬为天干,申为地支,壬水归藏于申金是天干系统向地支系统的转换和过渡,是两种不同手征性逻辑的转换,只不过是一种定域化逻辑使之非定域化后的表述,故其映射方式是孤立的、单向的定点的传递,即十一脏腑孤立定点地投射到各自对应的俞穴,各俞穴也孤立定向地传输到各自对应的经脉。甲戊同体是天干与天干之间的自我缠绕,不存在着天干地支之间的传递,它是为了消除后天地支逻辑中的破缺而进行的逻辑操作。太乙奇点和甲戊奇点是同在性的,反映在人体上,太乙就是神阙,神阙就是“乙肝”,“乙肝”就是太乙。故胎儿出生后脐带切断,母子分离,然而在此奇点处脏腑和经络之间仍然有“时空桥”相连,这是一种同在性的相干关联,其间信息的传递是即时相干响应,脏腑有了病变,经络即时有反应,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从两种不同的逻辑角度上来讲,脏腑在人体内部的存在位置是由经脉决定的,而经脉在人体的形态发生是由脏腑控制的。而二者之间的转换输送口则是由壬干与申支来完成的。我们在中医系统中讨论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是使用的地支及后天八卦逻辑系统。
大家请注意,从西医的角度来探讨形态发生,实际上是结构定位,并非真实的表观形态发生;中医的形态发生是带有目的论意味的,换言之不同的形态结构是有不同的功能的。
从形态发生的动力学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态发生学,其形态动力学是由外向内发生的分化,也就是说体表经脉的阴阳形态之凹凸以及穴位的形态凹凸是决定性的,脏腑的定位是被动的。脏腑好比是一个电场的中心质点,经脉则是能场之外观形态。
本文当然不是什么探究形态发生动力学方面的书,只是附带对此发挥一点感想,我们的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寻找人体形态发生的奇点。
[四]
欲在人体体表形态寻找奇点,首先就得把奇经八脉与后天八卦的对应作一分析。
奇经八脉在后天八卦中的归属如图。
[图,奇经八脉类象表]
图注:唯“阴卦兑宫”配阳乔是极有深意的,大家不可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奇经八脉比十二经脉具有更大的奇性,奇经八脉是一个超对称系统。故我们的分析主要放在连山、归藏之象上。其馀卦象只约略提及。
阳维脉交会于手足三阳和督脉,有维络诸阳之用,故类乾;阴维脉交会于足三阴和督脉,有维络诸阴之功,故类坤;任督为人身之阴阳对称轴,分别类坎离;阴乔止于睛明,有濡养眼目之功故类兑,阳乔止于风池,与阴乔相对待,且风者巽也,人体伤风感冒其穴感应最大,故类巽。下面重点分析冲、任、督、带四脉。
冲脉--
冲脉在震宫。冲脉者,又名太冲脉,太乃极顶之意,阴阳中和谓之冲,是以有太乙阴木阳极化之象。其脉起于气冲穴上行至于头,中途与任脉之阴交穴相连,下行至于足,贯穿全身,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
带脉在艮宫。它与其它经脉不同,是唯一横行的经脉,约束诸脉,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有横艮一身之象。且带脉上有人体最大的奇点肚脐,而肚脐是胎儿时期能量的输入输出口。此与甲戊奇点的开盲点之性质相同。
任脉--
冲任带一源三支,有连山之象,见图。
[图,冲任带的“一源三支”关系]
督脉--
督脉为离卦,为壬位,它的大椎穴与申仪经脉相通,为壬水归藏申仪之路。
从形态发生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它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奇经八脉的“大爆炸”奇点,此奇点在奇经八脉的震艮二宫的甲戊同体之处即神阙穴,不仅人体形态之发生由此而起,“大爆炸”的原动力也由此而入,这当然指胎儿之脐带与母体子宫之相联了。在人的形体这个小宇宙里,神阙穴处的脏腑与经脉自我相关,互因互果构成婴儿之形体。婴儿出生以后,肚脐奇点封闭,外来的原动力消失,人体又通过离卦之大椎穴,将脏腑之气血流入申仪经,然后遍布十二经脉。
第五节 汇点传真
[一]
前面,我们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天文、地理、人文、人体中的连山归藏现象。连山和归藏虽然重要,只不过是雷学中的主要部分而已。本节我们零散讨论一些与天地雷图原理有关的现象。
“八门”与“三刑” --
在奇门遁甲中,八宫有“八门”之说,今人往往把八门仅仅视为术数中的旁门左道。从上面奇点理论的分析中已可看出生门、死门、景门俱有抽象理论意义和物理实证,可见八门之称并非随意所指的命名。若按雷学配干配支之后,其物理实证的比例更有增加。另十二地支有“三刑”之论,也有物理现象之显现,一并论之。
程国俊氏1984年在《上海针灸杂志》发表论文,文中就1137例死亡病人进行死亡时间的调查和统计,发现:
1、1137例死亡病人中,十干主日死亡率最高者为辛日,共137例,占总数的12.1%,比平均值高20.5%;死亡率最低者为戊日,共98例,占总数的8.6%,比平均值低13.8%。
2、又以时辰为标准进行了统计,死亡率最高者为未申之时,比平均值高16.6%。
从上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位于生门的戊干死亡率最低,而位于死门的辛干未申支死亡率最高。一生一死有着强烈的对比。它说明“八门”之性即生、死、开、杜、休、景、惊、伤是有深刻内涵的,不是随意定名的。这与后文中刑冲合害干支运算的规则是一脉相承的。
吴国俊氏的文章我们只引用了其中一部分,实际上各种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峰值。如癌证就是在卯、戌、丑三时辰里死亡率最高,而卯、丑、戌正是术数三刑的主体。不过,即使是同干,而日干与时干的死亡率也有所不同;不同病证也有不同的日时干支规律,作用极其复杂,不可一概论之。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一门术数统计学,需要极大量的统计资料方可作出完整的判断。
当然,“生门、死门”的概念显然是不能拘泥的,它可以理解成人的出生和死亡、病愈病凶、事物的变化、静止……等等一切带来创造性与毁灭性的过程。例如假定戊日的新闻多、出生的人多、创造发明最多,等等都可认为是“生”;又如,中医界有“戊己易变天”之说,即戊日己日〔生死之门〕天气最容易变化,我们观察过一段时间,确有此现象,有心者可验之,我们估计这也是“生门、死门”概念的延伸。
[二]
寅经与经气流注--
一九七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络敏感人》里“经络敏感人经络刺激感十二经循环观察报告”一文中曾指出:“经络敏感人罗××同志的经络刺激感的十二经循环,除肝经未向肺经传导外,其他各经之间,均按祖国医学中经络学说的传注,出现了刺激感传导。”也就是说,经络传感从寅经出发,途中经过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一直到丑经结束均有传感。……在全部39次观察中,除足阙阴肝经〔即丑经〕向手太阴肺经〔即寅经〕始终未出现传导外,其他各经间都程度不同地按祖国医学记述的十二经循环顺序出现传导。“具体实验过程可详见该文。
《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记载也是说,人体的经气始于寅经,终于丑经。为什么丑寅经之间中断了呢?读者自然会明白,地支环流是不完备的,它在艮八宫的甲戊奇点处是断开的。从术数的角度上讲,在此断开之处起联接作用的是天干。《周易》有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戊土,艮土也;甲遁入戊土,是甲所代表的天干之气〔即外界输入的信息或能量〕进入了寅丑之间。虽然是从外界输入了信息或能量,但还必须通过甲气的过滤才能保证它们不是有害的能量。
再换一个思路来讲,甲干是奇点,此奇点如同人的记忆中心,它高度浓缩了人体的自我记忆,换言之甲是免疫识别中心的象征。甲入戊土,而戊土为胃,人胃是吸收外界能量物质的地方,但如果不加区别地吸收物质能量,人体可能就会中毒。此时甲气就可以起作用了,它如同自我识别的过滤器一样,凡是“同我”的物质能量就可以吸收进人体,而“非我”的异己则应排除在外。这种观点是甲戊同体的另一种深层次内涵。
甲遁于戊和甲戊同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甲遁入戊,也就是肝胆遁于胃,肝胆分泌胆汁进入消化系统,一方面是助消化,所谓助消化就是把“非我”的营养物质同化成“本我”的物质从而得以吸收;另一方面是解毒,我们知道,肝脏是人体解毒能力最强的器官,所谓“解毒”无非是过滤排除“异我”的有害物质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第二、甲遁入寅丑之间,而寅经配手太阴肺经是有深意的。因为肺是人体与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的主要脏腑,肺所吸入的能量〔可能不单纯是氧〕可能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和某种现在还不知道的通道进入申仪经上的肺俞穴。在前文里我们已知道申仪经脉上的脏腑俞穴有向本经离心的传感,于是就由此输入了寅经。
[三]
不变的活寅时--
王怀玉氏在一九八二年的《新中医》第十期上报导:“实践证明,按寅时针刺天泽穴效果显着〔按:天泽穴为寅经上的穴位〕。我们也曾对10例病人进行过非‘寅’时针刺观察,效果均不满意。同时,我们在临床中还发现,针刺时,选择早晨正值病人将睡未醒,然后将其叫醒,立即行针,效果最隹;如果病人已睡醒多时,虽在‘寅’时则效果不隹。”
王怀玉认为此现象与气血运行“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的时机有关。
我们以为,此现象实际上与艮八宫的奇性有关,乃艮之气止而后得之故也。因艮在象为止,为不动中有动。人浅睡时气终止于丑经,初醒时则始于寅经。故在小睡小醒、小静小动、勿忘勿动、不过不及之中和戊气中可显比象,此象为雷气遁土之象。故在人体生物钟中,小睡初醒时便相当于内秉的“寅”时;人醒已久,虽为地球钟之“寅”时,已非人体生物钟中的“寅”时了,我们可称之为“寅时不变性”。当然,在针灸中,若人体生物钟之内秉“寅”时与地球钟之“寅”时吻合,做到“天人合一”,疗效就更隹了。
此外,作者曾再内修实验中,由于玄关之气〔即艮宫甲戊之气〕自发内动,每天凌晨之寅时必醒无疑,另一友人陈先生也试练过一段时间,亦是如此,无一天例外。相信练过与“玄关一窍”有关功法的人亦有此相同体验。
[四]
地震与五运六气--
何裕民氏在一九八五年的《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第四期中曾指出,我国境内从公元前 780 年起,至 1976 年止 2700 多年中,被记录下的且估计其震级等于或大于 6 级的强地震共有 656 次。从运气学说来看,这些地震处在许多运气不同的年份,发生频率不一,其中以木运、土运之年的地震发生率为最高。如图所示。
[图,五运六气与地震]
这些图表中显示,强地震在土木运气当令时发生率特别高,且以土运最高,木运次之。读者可自作统计比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黄帝问到五运太过或不及时有何情况发生,歧伯答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这很像是对地震及山洪暴发时的描述,只不过地震是山洪暴发的触发原因。而其他诸运过郁的描述则完全不同,读者可详见《素问》一书,在此不作过多的转述。
以上现象也是雷学中遁甲现象的表现之一--艮为八宫为山,为能量活跃区,甲木者雷木震木也,甲遁入戊,能量激增,故多地震,此理不是明白无误吗?
[五]
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中存在着“八音律”的周期现象。所谓“八音律”现象是指元素似乎具有一种每隔八位为一周期就有性质相似的元素重复。最早的“八音律”周期表就是门捷列夫化学周期表。
门氏周期表虽然立足于“八音律周期”,但不能机械地按此规律贯穿到底。门氏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新周期表,大都没有再按“八音律周期”排列了。之所以不再采用此法,是因为这些新元素周期表中反映的元素性质的重复并非是这样一种“八音律”式的机械重复排列。我们以为,这很可能是不能再从中发现新的“八音律周期”重复的新性质有关,也许“八音律周期”性质的重复性越来越隐蔽。
我们以为,根据八卦万物类象的普遍性推断,更严格的“八音律周期”性质的重复性是存在的。我们还是根据这一思路排出了一种新的八音律式的元素周期表,并与六十四卦相对应,以待精通化学的有心人来重新作出阐述,也许能从此表中得到某些出人意料的启示。我们估计,如有新解释和新发现,那么,这种阐释可能同现有的西方化学解释法有所不同,这种新解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术数为基础的,正像我们解释天文、地理、人体现象一样。新化学元素周期表如图。
[图,新化学元素周期表]
之所以上图把六十四卦方阵图扭转180°,并与元素周表相合,是考虑到东西方逻辑具有相反的手征性的缘故。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采用了手征性反相的手法,导致了许多新发现,我们相信在此表中采用此手法,可能也会有此效果。另,读者可以从表上粗略地看出,艮八宫的元素有不少是人体生理活性极强的物质,是能量与信息作用明显的元素,如:磷、硫、钠、等等。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奇点理论很吻合。
本书作者对元素的化学知识贫乏,固不可能有什么肯定性的解释。我们之所以仍然排出此表,是因为我们从按雷学原理机械地排出了一些类象表,当时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随着新的研究,这些不起眼的纯逻辑的推衍表,竟然迸出了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前文中的天文、地理、人体类象都是这样。故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这一张元素类象表很可能也会导致新的发现,固仍然把它介绍出来。读者如有兴趣,可参用我们的雷学以及他人的易学体系来分析,当然,最好是用术数理解,如把六十四卦安上天干或地支,运用五行的生、克、刑、合、害、比来研究。
[六]
粒子幽灵--
自然的构成是怎样的?这是今天的粒子物理学最想搞清楚的。目前,粒子物理学家已知终极粒子夸克和轻子各有六种,每两种各分属一代,且同层次的夸克和轻子性质相似,如下图所示:
[图]
作为易学工作者,我们很容易猜想,夸克与轻子是不是共有八种呢?上帝也许只用最隹最简的系统来创造宇宙,那么用八个卦与之对应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可得下图:
[图]
此图也是按与西方手征性逻辑反相而机械地配卦的。即从坤配到乾,原因与前文中所论的原理相同。本图的关键是位于震宫的τ粒子,它是违反宇称守恒定律的粒子,它就好像是太阳系中的金星,人体内的肝脏。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机械地配图,τ粒子竟然不偏不倚地落在震宫上,它使我们感到鼓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将由今后的物理学来回答。
[七]
密语世界--
遗传密码是现代化分子遗传学上的重大发现,它实质上是发现了生命发生的逻辑符号。是基因逻辑奠定了形态的发生规则。
遗传物质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酸〔dna〕两大类,两类核酸的硷基都是四种。rna含有腺膘呤〔a〕、乌膘呤〔g〕、尿嘧啶〔u〕、胞嘧啶〔c〕;dna含有a、g、c,但不含u而含胸腺嘧啶〔t〕。
dna由两条多核糖酸链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即两条多核糖酸通过硷基的氢链相连而成为双链结构。硷基在配链时的规律为:A与T〔u〕配对,C与G配对。
dna的复制过程中,双螺旋链先后从某一特定的链头处断开,断开的两条单链在断开处吸收在细胞中游离的相配对的硷基,如此而逐步形成两个完整的dna。
一九八六年m·nireuberg等人发现,蛋白质合成中是以“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硷基次序链确定氨基酸的排列次序。mrna每三个相邻的核糖酸为一组,它规定一种氨基酸,于是把一个核糖酸的排列次序称为三联体密码。简单一点说,硷基如同“词素”,三联体密码如同“词”,每三个词素构成一个词。所以任取三个硷基组合,共有六十四种组合形式,这就是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子。
在六十四个密码子中有三个终止密码子,即uag、uaa、uga;有一个起始密码子aug。已经证明,关于蛋白质的合成与终止,都取决于一定的密码子。如uag、uaa、uga是终止密码子,由于不存在和mrna密码子〔即uag、uaa、uga〕相对应的trna〔反密码子〕,所以蛋白质合成到终止密码子时,mrna就离开核糖体,使蛋白质合成终止。
现代遗传学者根据基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某些同构关系,给基因密码配上了卦,其具体配法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把四种硷基与四象的同构对应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
[图]
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对应方法,是由于各人对硷基的阴阳极性理解不同所致,有的把氢键的数量之奇偶作为阴阳根据,有的以硷基的强弱作为阴阳判断根据,有的以硷基数的奇偶作为阴阳判断标准。但以上的各种标准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到底是那一种标准更根本,一时半刻难以下结论。
当然,也可能不同的配法都有可能部分解释遗传基因的某些性质,但如果有一种配法最根本,很有可能揭示出生命发生最本原的奥秘。
我们的思路是,首先以起始密码子aug同风雷益卦对应起来。为什么这样作?这是由于所谓“起始复制”的内涵即为“创造增益”,或者说“起始密码子”是遗传基因的卦生成横图里卦即为奇点之卦,为先天震巽二宫扭结之卦。创生奇点。在六十四卦生成横图里,益卦即为奇点之卦,为先天震巽二宫扭结之卦,见图。
[图]
[图]
图注:一九九六年美国的nirenberg,美籍西班牙血统的ochoa开始,还有德国的math-aei他们在实验室研究遗传密码时,不是从aaa开始,也不是从ggg开始,偏偏是以坤卦的uuu开始,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吧?如果把发现的逻辑看成是数学的逻辑,那么西方人以坤卦为起点展开对六十 四卦密码字的发现过程、东方的中国人却是以乾卦为起点发现六十四卦的,其间的正反相对现象是不同文化、不同感知、不同数学在此事件中的反映吗?
[图,六十四卦生成圆图]
在先天八卦里,震卦就是对称性破缺的中心,是一种从“外界”向内部输入能量物质的地方,六十四重卦以下卦为体,故益卦是从属体卦的震卦。
益卦本来就是指增益、造化、增加的含义,前人对此早有不少论说。于是,有aug与■相对应。即有a配■、u配■、g配■,剩下的就是C配■。见图。
三个终止密码子则为:uag对旅卦、uaa对蹇卦、uga对咸卦。此三密码子所对的重卦之体卦皆为艮卦。艮者,止也,与其密码功能相似。且阴阳爻不平衡之蹇卦,其破缺终止之意最明显。今本周易云:“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蹇卦坎上艮下,坎险在前,艮止在后,不能前进,故终止死亡。利西南死门,不利东北生门。是故我们猜想,蹇作为终止密码子之象,是与其他两卦有不同内涵的。也就是说,其余两个终止密码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止密码子。
如果我们再分析益卦的密码子所属的氨基酸--甲硫氨酸,似乎是唯一〔或者不是〕的含其他元素的氨基酸。同时又有联想:地震、火山处都有大量的硫化物,是不是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八]
混沌之眼--
[图,人眼的结构]
人眼最敏感的感光点是眼底中央凹,也称黄斑区;这可看成是信息或能量的输入口。中央凹从类象的角度来看是凸形,如山形,又是黄色,故可类艮;黄斑区内侧〔图中为上方,在人的眼内是内侧,下面的分析准此〕为视神经盘,它是人眼形态发生的根部,又是人眼内的感光盲区,故类震;黄斑区外侧之上方有泪腺,故类坎;坎之外侧是最大的眼面区,故类乾;瞳孔有缺,当然是类兑了;瞳孔之内侧内眼角里有泪囊,泪腺所分泌的泪水储藏其内,正是壬水藏于申金之处,此处又是最易犯眼疾之处,为“死门”,故类坤;坤之后方有管道通向鼻咽,故类巽。
视神经盘是人眼形态的发生点,它本身不能感光,是个盲区,但又必须通过它把黄斑区所接收的光信号传递给大脑。从信息接收和传递角度上讲,信息的接收装置必须同传递装置等价--用易学的术语就是“连山”及“甲戊同体”;如果不是等价装置,那么,若接收装置接收某种特定频率光信号的波段为“A”,传递装置却只能传递“B”波段的光信号,人眼就不能视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范致明
明·宋应星
金·侯善渊
明·洪自诚
清·悟进
明·阎秀卿
明·魏焕
宋·赵希弁
宋·史堪
明·陈玉秀
清·李光庭
明·朱星祚
許之衡
清·心禅
晋·习凿齿
清·朱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