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易读-未知
本草易读目录:
简介
序
例
脉法总括
本草易读卷一
本草易读卷二
本草易读卷三
本草易读卷四
本草易读卷五
本草易读卷六
本草易读卷七
本草易读卷八
简介
本草易读 清 汪讱庵 公元1644-1911年
...更多
序
《本草》一经,撰自炎农。其种三百六十五,以象周天之数。汉末张仲景悉以《本经》撰方,治疗疾苦,其效如响。此《伤寒》、《金匮》所由称方药之祖也。自唐以降,药品日增,而性味多未研究,率皆师心自用。沿及宋、元,药益称倍,仍相谬误。即以《本经》制方,其精无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异质,一时难以推测。故特即诸家增补,择其稍精详者,附诸《本经》,合为一体,兼为稍敛句法,以便诵读。其土产形状,真赝谬误,悉折衷于李氏《纲目》,如是而已。盖本草之撰,代有其作,试举其目,兼约其略。陶氏参《别录》而名医仍旧,(萧梁陶弘景增补《名医别录
...更多
例
一、昔唐慎微撰《证类》,悉收古今验方附入,《纲目》因之增广数倍。第收括太繁,未经详择,优劣并载,不无包荒。兹于千万方中,加意去取。凡险危峻猛、赝伪邪僻之品,用之而意有畏难者,并弃如遗。所有精详真实、轻淡简便之剂,试之而效如应响者,悉收入录。更于诸家大剂,选其尤切实者,与所带试奇效大小诸方,随附每味之下,则庶几因症查方,任意驱使,可无畏缩忐虚之虑。
二、医家本草不读,则药性不明;即偶读矣,或旋忘之,虽读如无读,而仍药性不明;药性不明,于病之寒热
...更多
脉法总括
肺心∶浮脉主表,浮紧伤寒,浮缓伤风,浮数风热,浮芤失血,(边有中空为芤)。浮洪主火,浮濡阴虚,浮滑痰热,浮弦痰饮,浮散危候,浮革劳极,(浮如鼓皮为革)。浮大内虚,多在右关。肾肝∶沉脉主里,沉紧内痛,沉弦伏饮,沉数内热,沉实热甚,沉迟内寒,沉滑宿食,沉细湿寒,沉弱气郁,沉牢固冷,沉伏霍乱。脾脏∶迟脉主脏,迟浮表虚,迟沉里寒。有力为痛,无力寒虚。迟缓沉实,阳盛之端。迟细难涩,(涩脉)。阴衰可见。一息三至,脉现三关。心腑∶数脉主腑,有力为热,无力为疮,细数为劳,滑数痰火。数止为促,阳盛之候,一息六至,数脉不谬。胆肝∶弦脉主饮,弦数为热,
...更多
本草易读卷一
汪庵先生秘本清御医吴谦审定
[本草易读卷一] 中风部一
中风口噤(白术第九,验方十四。)中风口噤(荆芥七十三,验方四。)中风口噤(竹沥三百三十八,验方一。)诸风口噤(南星一百四十,验方三。)牙关不开(南星一百四十,验方四。)口噤身冷(独活三十三,验方一。)口噤痰壅(皂角三百零四,验方一。)中风不语(独活三十三,验方四。)中风舌强(黑雌鸡三百八十七,验方一。)中风不遂(黄第二,诸方六。)卒风不语(黑豆二百零七,验方三。)中风失音(槐米三百零一,验
...更多
本草易读卷二
[本草易读卷二] 目部六十三
一切目疾(甘石四百三十七,验方三〔批〕内服。外点,见主治。)一切目疾(黄丹四百二十三,外点,验方一。)一切目疾(碱四百十八,外点,验方一。)一切目疾(羊肉三百九十四,内服,验方三。)一切目疾(白芷五十,验方二十。)天行赤眼肿痛泪(羌活三十四,诸方二。)目赤肿痛(火硝四百五十五,验方四。)目赤涩痛(葳蕤第六,验方二。)目花赤痛(葳蕤第六,验方三。)目赤甚肿(三七二十五,验方五。)暴赤目痛(黄连二十六,验方十九。)火眼肿痛(艾叶七十八,验方三。)目热赤痛(茵陈七十九,
...更多
本草易读卷三
[本草易读卷三] 甘草第一
去赤皮切用。蜜炙补中,生用泻火。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
甘遂、海藻。大而紧结者良。
味甘,气平,性缓,无毒。入脾胃二经。和诸药,解百毒;养育二土,培植中州。上行宜头,下行宜梢。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咽喉肿痛,一切疮疡,并宜生用。生河西山谷积沙山及上郡。枝叶如槐状,结角如相思子。二八月采根。满家忌之,呕家无用。(按仲景治满家诸症,俱用之,是满家不忌甘草
...更多
本草易读卷四
[本草易读卷四] 草豆蔻五十七
面包煨去皮用。
辛,温,无毒,性浮。入足太阴、阳明。下气开郁,燥湿驱寒,消食醒酒,化痰攻积。解霍乱而止泻痢,辟瘴疠而退寒疟。除口气之臭,杀鱼肉之毒。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姜,二月开花作穗。时珍曰∶今建宁所产草豆蔻,大如龙眼,形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砂仁。滇广所生草果,长大如诃子,皮黑浓而棱秘,其子粗而辛臭。盖草蔻、草果虽是一物,而微有不同尔。南人复用一种大杨梅,伪充草果,其形圆而粗,气味
...更多
本草易读卷五
[本草易读卷五] 甘遂百三十二
旧面包煨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苦,寒,有毒。入足太阳经。除大腹之肿满,消面目之浮肿,解阴囊之肿坠,敷香港脚之肿核。留饮宿食之滞,症瘕积聚之坚,痰迷癫痫之疾,隔噎痞塞之。虚人忌之。生中山,二八月采根,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亦有色白者。水肿腹满,同黑丑为末,水煎时呷。(验方第一。)身面洪肿,为末,入猪肾内,煨食,日三。(第二。)四肢肿痛,腿膝挛
...更多
本草易读卷六
[本草易读卷六] 绿豆二百一十
连皮用。
甘,寒,无毒。清热解毒,下气消肿。利小便而止渴,治泻痢而除胀。解一切菜物、草木、牛马、金石、砒霜等毒。十种水气,绿豆半碗。黑附子一大枚,去皮脐,切作两半,同豆煮熟,空心卧食豆。次日将附子两半作四半,再入绿豆如前煮食。第三日另以绿豆、附子如前法。肿自消也,未消再作。忌生冷、盐、酒六十日。此方非近世宜用。(验方第一。)消渴饮水,煮汁煎作粥服。(第二。)心气痛,绿豆二十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汤服。(第三。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朱世杰
明·李赞
元·曹世荣
张震南
王逸塘
杨班侯
明·田艺蘅
清·陈忱
明·韩奕
宋·吴曾
(南朝宋)范烨 编(唐)李贤 等注
明·冯梦龙
宋·宝昙
唐·地婆诃罗
(宋)袁燮
明·郑若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