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楼钥传-白话宋史
楼钥传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以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打算列为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尔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置于末等。楼钥投书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铨称赞楼钥说:“真是翰林才也。”考试教官,楼钥出任温州州学教授,拜官敕令所删定官,受令编修《淳熙法》。议者想将太学释奠礼降为中祀,楼钥以为不妥,他说“:陛下亲自临幸,对于先圣则拜,对于武成则肃揖,礼仪不同,怎么可以同等对待呢?”
楼钥改任宗正寺主簿,历迁太庙、宗正寺丞,离京任温州知州。属县乐清县境内流传方腊变乱将再次发生,县令逮捕了几位散布谣言的人,押送至州府。楼钥说:“处治他们则没有获罪的理由,释放他们则会继续制造谣言惑众。”楼钥将为首者治罪,又将散布谣言者驱逐出境,民心这才稳定。宰相下文书询问原因,楼钥回答说:“苏洵曾说:‘有乱之形,无乱之实,这就叫将乱。不可因为会有乱而着急,不可因为无乱而放松警惕。’”丞相周必大认为很好。
光宗即位,召见楼钥,楼钥奏道“:人君为政之初,应当先树立大政。当前最大的政治莫如恢复国土,然而应当首先坚持人君的意志,增进君德。”又说:“现在法网甚为严,请陛下深切怀念百姓,以设立禁令为不得已,凡有立意提出增加禁令的,停止而不实施,这样才能保养国家元气。”
楼钥官拜考功郎兼礼部。典选者在官员选拔时乘机为奸,使很多人遭到阻滞。楼钥说:“简明切要清通,是尚书郎的人选。”将弊病全部革除。楼钥改任国子司业,升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代言坦明,合制书体,封还不合规定章奏无所回避。宫中有人私自请托,光宗说:“楼舍人我亦害怕他,不如罢了。”刑部奏言,天下案例大多上奏裁定,中书职责不清,应当忍痛减少它。楼钥说“:宽恕三次处刑,古来已有明训。”极力论述不可。会庆节祝寿,扈从云集,皇帝拒不出来接见。不久玉牒、圣政、会要等已撰成书,将要进奉重华宫,又一再改变日期。楼钥说“:我历年与大家一起,看见陛下至重华宫祝寿,欢声震动宇内。嘉王每天上朝拜谒皇上,坚持不懈,我料定寿皇盼望陛下前去,也是如此。”又奏:“圣政之书,全都是记载寿皇一朝之事。玉牒、会要足以完成淳熙末年之书,请尽快定下日期,不要再往后推延,以保全皇上孝子美名。”于是光宗醒悟,进书成礼。
楼钥任中书舍人,不久兼直学士院。光宗内禅诏书,就是楼钥所起草的,文中称“:即使自己在宫服丧,仍于礼文难以向天下人交代。”缙绅互相推荐,到处传颂。楼钥升任给事中。请求纠正太祖东向位置,另外建僖祖室用来代替夹室,顺祖、翼祖、宣祖神位都可以放在里面,礻合祭即于僖祖庙中合祭。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朱熹因为论事得罪了韩..胄,被任命到外地做官。楼钥上书说“:朱熹是博学之士,皇上怜悯他年纪大,站着讲经不方便,不如让他掌管京城内宫观,仍让他修史,等到春季天气暖和,再让他返回讲经。”奏书呈上没有答复。赵汝愚曾对人说“:楼公是当今的一个人物,只是担心他临事不能刚强处置。”等到他看到楼钥坚决坚持自己的看法,赞叹说:“楼公此举,大出我的所料。”
宁宗受禅继承帝位,韩..胄因为任知..门事参与传达命令,逐渐窃弄权力,作威作福,彭龟年极力攻击他。结果韩..胄官升一级,主管在京宫观,彭龟年官拜待制,离开京城去地方任知州。楼钥与林大中都上奏,请求留下彭龟年任经筵官,或者让韩..胄出外主管宫观。彭龟年最后还是被贬离京,楼钥升为吏部尚书,以显谟阁学士身份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楼钥被起用为婺州知州,改任宁国府知府,后罢免仍被削夺官职。楼钥再三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得到了准许。
韩..胄曾以楼钥为馆伴副使,因为楼钥不附会自己,深深怀恨他。韩..胄被杀,宁宗下诏起用楼钥为翰林学士,升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当时楼钥已年过七十,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超过常人,命官任职的谕旨刚传下,楼钥立即献上文书,使院吏惊讶不已。楼钥上朝,执盾于皇帝侧身的旧班侍卫仔细观看他后说:“很久不见这位大臣了。”当时宋金和议没有确定,金人索要韩..胄的人头,楼钥说“:和议等这个而议定,已死奸凶之头,又有什么怜悯的。”宁宗下诏同意。
赵汝愚之子崇宪上奏为父亲雪冤,楼钥请求治理赵师召之罪,诛蔡琏,烧毁龚颐正所著《续稽古录》,消除谤言。楼钥官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任同知,进位参知政事。在两府职五年,多次上疏请求离职,宁宗任他为资政殿学士、太平州知州,楼钥拒不接受任命,进大学士、提举万寿观。嘉定三年(1210)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赠官少师,谥号“宣献”。
楼钥所著文章既精亦博,自号攻愧主人。有文集一百二十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吕坤
明·计成
汉·于吉
卫恒
清·柯劭忞
唐·释道宣
清·沈定均
(魏)荀勖著
唐·梅彪
宋·邓椿
(清)胡蕴玉
明·黎眉
宋·潜说友
(唐)陆广微
(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注
陶望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