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痫论候法)凡十二门

  [卷第十一] 痫论第一

  《千金》论曰∶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痫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岁而痫者,亦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

  (《婴儿方》云∶其一月三十日以上至期岁而痫者,皆由五脉不流、骨怯不成,或乳养失所、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

  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凡脉浮之与沉,以判其病在阴阳表里耳。其浮沉复有大小、滑涩、虚实、迟诸证,各根据脉形为治。《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也。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痫。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龙胆汤也。(方见一切痫门中)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耳。十人之中惟有一二是食痫者。

  凡是先寒后热发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猪心汤。食痫当下乃愈,紫丸佳(方见变蒸门中。)凡小儿所以得风痫者,缘衣暖汗出,风因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者,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此食痫,早下则瘥。四味紫丸逐癖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差,病重者当用之。(本无赤丸方,诸医方并无。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赤丸差,病重者当用之。今《千金》癖结胀满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双丸者,用朱砂色当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此紫丸当。疑此即赤丸也。)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以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方见一切痫门中。)风痫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痫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方见壮热门中,)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痫心气不定(一作足),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凡养小儿,皆微惊以长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复与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二方并见壮热门中,)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膏涂脐中。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大便皆醋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不醋臭乃止药也。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常令多少有常剂,儿渐大当稍稍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微服药,勿复哺之,但当与乳,甚者十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此即难治矣。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速愈矣。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若白而醋者,此挟宿寒不消也,当服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药,令小下;皆复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此伤矣。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常审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则难疗矣。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疗,若至指则病增也。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热,寒热则血脉动,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痫发速也。

  《婴孺》论小儿惊啼,睡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勿针灸爪之也,动其百脉,因惊成痫也。唯阴痫噤痉,可针灸爪之尔。

  《婴童宝鉴》论病有变痫证。凡小儿如有小疾,早为寻医,勿致稽迟,皆能害命。凡小儿有数疾,久而不医,尽变为痫。壮热久不治为痫;夹惊伤寒不瘥为痫;痰饮不瘥为痫;发惊不已为痫;洞泄不止为痫;咳嗽不瘥为痫;夜啼不瘥为痫;客忤发不止为痫;霍乱吐泻不止为痫;乳不瘥为痫;脐疮不干,常有青黄水出,久则为痫。以上病状,皆能变为痫疾也。

  《惠眼观证》论∶夫小儿惊不医者成风,风不医者成痫,痫不医者成痉,既成痉则难以用药。痫亦分数种,有惊风痫,多惊即发;有乳风痫,食乳冲肺即发,发即吐乳急急;有肝风痫,四季多发,发即寒热噤;有肺风痫,冬月多发,发即口噤面黑。大抵痫病不能害命,只邪气在心,须重吐下,常服镇心汤药。如觉发时一边手足动,此不可吐。微觉麻痹不能举手,兼说话亦不分晓,牙齿皆黑,此风涎及邪气闭塞窍内也。

  [卷第十一] 痫候第二

  《巢氏病源》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诸方说痫名证不同,大体其发之源,皆因三种。三种者,风痫、惊痫、食痫是也。风痫者,因衣浓汗出而风入为之。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然小儿气血微弱,易为伤动。因此三种,变作诸痫。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捉持之,捉则令曲戾不随也。

  茅先生小儿生下有中惊痫候∶瞪目,手双搐搦背脊强直,手足掣缩,壮热,数齿,时常发为惊痫。

  茅先生小儿有中风痫候∶眼细,头项返辄,啼叫螈,肚中膨紧,屈指。此候春夏发或四季发,故为之风痫。惊痫、风痫,凡有此二候,本因母将摄失理;或衣浓而出,腠理开张,风邪乘虚而入。所治者,才见发时,急用睡惊膏(方见慢惊风门中)一服,半日间通下风涎恶物,便进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一方见慢脾风门中)。与调,后常服朱砂膏(方见惊积门中)、雄朱散(方见惊痫门中),与服即愈。

  大凡痫病,亦分脏腑。浑身先微热而后发痫,即为腑病。其寸口脉浮,为阳痫,此犹易治。若先体不热,不因惊触不啼不唤,而得脏病,为阴痫。脉证更。目直,不作声,眼生白障,牙关噤,肚胀不进食,下黑血,死候不治。

  汉东王先生《家宝》∶凡婴孩小儿累受其惊,用药不瘥,变作惊风。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

  风痫者,因出汗解脱,因风而入,谓之风痫。食痫者,因乳哺失节,多食硬物,致伤脏腑;或失疏利,结积成块,变成其患。惊痫者,或因惊扑,大人高声叫唤,孩儿血气未成,精神未实,遂发惊痫。如有此三痫,牙关不开,进药不得,宜先用开关散(方见一切痫门中)揩口两角,口自然开。然后根据次第用药,取效。

  《婴音宝鉴》痫病死候∶手足螈,脉沉,身体软,不时醒,卧久不寤,腹满转鸣,口噤不进乳,反张强直脊,吐痢不止,厥痛时起,下血,身热,痉,直视瞳子不动,汗出发热,不时手足螈,喜惊。

  《惠眼观证》小儿痫候云∶发痫者,只因惊后,取惊气未尽;或当风坐立;或再惊着。其邪愈传归入心脏,每邪气潮心,故令眼目翻张,非时搐搦。

  《秘要指迷》痫候云∶凡痫疾有数般,不可尽述,且说五脏表里受风形状。初受惊痫,目反视,踞坐举头,唇支青色,面青黄,此乃病传于肝。若唇黑,眼慢,旬日死。风痫口吐白沫,已传受心脏。放齿咬人,或即口颊手指青黑,或醒而发。若指黑色面青黑,乃五日内死。脐风发痫,面虚肿搐搦,手足摇动,两睑白,病已传肺。面如土色者,七日而死。搐搦,或梦中啼笑,下齿咬人,乃似慢脾形状。若眉带黑色,病传入肾。肾已绝,旬日而死。脾痫之状,喉如锯鸣,多睡不进乳,口干唇赤,眼白多,此病旦夕而死。

  [卷第十一]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

  汉东王先生论∶惊、痫、忤三候,大抵略相似,皆口面青黑,呕吐涎沫,头项强直,手足摇动。但惊即发拳搐;痫即搐搦;忤即掣。惊则喉中涎响;痫则口中涎出,亦涎响;忤则口吐青黄白沫。惊则双目直视;痫则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忤则眼不上插;不可得而同也。然病初治之,亦可一法。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惊、痫、忤,手足螈,头项强直,状似角弓。

  归魂散方

  蝎梢(一钱半,炒)蜈蚣(赤脚者半条,炙)水银粉麝脑(各一字)花蛇肉(酒浸,炙黄色,秤一钱)天南星(切碎,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令为末,秤半钱)川乌头尖(七个,生)上为末。每服婴孩半字或一字,二、三岁一字以上,四、五岁半钱,金银薄荷汤调下,量儿虚实加减。

  [卷第十一] 候痫法第四

  《巢氏病源》欲发痫候∶夫小儿未发痫,欲发之候,或温壮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睡里惊掣,数啮齿。如此,是欲发痫之证也。

  《千金》候痫法云∶夫痫,小儿之恶病也。或有不及求医而致困者也。然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婴童宝鉴》云∶耳后高骨上有三伍路青脉,如线起者,宜为爪破,令其血出也。)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目闭青,时小惊,是痫候。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身热,吐而喘,是痫候。

  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目瞳子卒大,异于常,是痫候。喜欠,目上视,是痫候。咽乳不利,是痫候。身热,小便难,是痫候。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是痫候。弄舌摇头,是痫候。

  以上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乃绝,亦根据方与汤。

  (《婴孺》云∶并服五石紫丸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寤;手足掣,喜惊。

  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盒饭时灸之。

  《千金》又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根据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得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后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直根据其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根据,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二剂未效,便谓不验,以后更间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以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不根据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卷第十一] 截痫法第五

  《圣惠》论∶小儿未发痫之前及欲发痫之后,或壮热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眼目抽掣,如此是欲发痫,宜早疗之也。

  张涣论∶小儿惊不已,即变成痫疾。又有不因惊而变成痫者,然初亦有证可验。未发之前,身体壮热连滞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声;或摇头弄舌,眼目斜视,眠睡惊掣。如此必是欲发痫之证,宜截之。

  《外台》∶《救急》

  中军候黑丸

  疗诸癖结、淡饮等大良方。治小儿欲发痫方。

  桔梗桂心(各四分)巴豆(八分,去心皮,熬)芫花(十二分,熬)杏仁(五分,去皮尖、二仁者,熬)上五味,先捣桔梗、桂心、芫花成末,别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一千杵,下蜜;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浆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儿生十月欲痫发,可与一、二丸如黍米大。诸腹不快,体中觉患便服之,得一、两行利即好。忌猪肉、生葱、芦笋等物。

  《圣惠》治小儿未满百日,聚口吐沫,此欲作痫候,腹内有冷热癖实。宜服

  牛黄散方

  牛黄(细研)细辛黄芩当归(锉,微炒)甘草(炙微赤,炒)防风(去芦头。各一分)柴胡(一分半,去苗)川大黄(锉碎,微炒)蜣螂(微炙。各三分)蚱蝉(三枚,微炙)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和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心腹结实,身体壮热,四肢不利,心神多惊,欲发痫者。

  茯神散方

  茯神元参(各一两半)川升麻秦艽(去苗)龙胆(去芦头,各一两)寒水石(二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川芒硝(各三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早晨、午后各一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或时时四肢抽掣,多吐白沫。宜服

  钩藤散方

  钩藤甘草(炙赤,锉)川升麻石膏(各半两)人参(去芦头)子芩犀角屑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分)蚱蝉(三枚,微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牛黄末一字。看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心神惊悸,多啼,或吐白沫。

  龙齿散方

  龙齿川芒硝(各一钱)钩藤川升麻子芩防风(去芦头)犀角屑(各三分)麦门冬(一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分为二服,日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宜服退热

  清凉散方

  白药子甘草(炙微赤,锉)郁金黄芩天竺黄(细研。各一分)麝香(半分,细研)朱砂(半分,细研,水飞过)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均。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

  《圣惠》治小儿头额体背俱热,大便秘涩,眼赤心闷,乍睡乍惊,精神昏浊,与人不相主,当欲作痫状。

  蓝叶

  散方

  蓝叶人参(去芦头)知母(各半两)钩藤川升麻葛根(锉。各三分)子芩犀角屑射干(各一分)元参(二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五岁儿以竹沥半合,调半钱服,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若未辨合,煎药可服,元参、生犀、升麻、葛根、竹沥、生姜汁、大豆汁、地黄汁皆可单服。又取少蚯蚓粪,水调服之,良。

  《圣惠》治小儿惊热入心,拟成痫疾,面色不定,啼泪不出,发热作时,不吃乳食,大便秘涩,眼翻露白,手足逆冷。

  牛黄丸方

  牛黄(细研)川大黄(锉碎,微炒)独活(各一分)川升麻琥珀绿豆粉大麻仁(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熟水研一丸服之。至五七岁,加金箔、银箔各五片,药两丸,研化下服之。

  《圣惠》治小儿欲发痫,极热不已。

  生葛汁饮子方

  生葛根(汁)竹沥(各一合)牛黄(如杏仁,细研)上件药相和,每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欲发痫,壮热如火。

  洗浴石膏汤方

  石膏(五两)菖蒲(二两)雷丸(二两)上件药捣碎,以水煮取三升。适寒温浴儿,并洗头面佳。

  《婴孺》治小儿惊热欲发痫。

  消热定惊煎方

  柴胡升麻栀子仁芍药(各七分)子芩知母(各八分)寒水石(十二分)竹叶(切,一升)甘草(二分,炙)杏仁(六分,去皮尖,炒,别研)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半,绞去滓,内蜜、葛汁,于文武火煎,搅勿住手,至一升二合。一月内及初盈月儿,一合为三服,中间进乳。出一月,一服半合。五、六十日儿,一服一合;百日儿亦一合。出一百日,服一合半。一、二岁,二合。日二夜一,冬温服之。

  《婴孺》治少小心惊,防病牛黄汤;又治痫发,众医不复治者方。(《圣惠》方同)牛黄芍药杏仁(炒,去皮尖)蜣螂蜂房黄芩人参葛根甘草(炙)蚱蝉(炙)芒硝芎桂心(各一分)大黄(三分。《圣惠》用半两)当归(二分)石膏(四分,碎。《圣惠》用半两)上前件药细切,取豚五脏及卵,以水一斗煮脏、卵,得三升,去滓,澄清;纳诸药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烊尽。一服一合,日三夜一,临卧末牛黄纳汤中,常用大验。(一方,蚱蝉、蜣螂各五个,无芒硝,用生姜三片,水一升,煮取二停。)《婴孺》治少小痫候,夜啼不止。

  鸡脑丸方

  雄鸡脑丹砂(各三分)牛黄当归(各三分)上为末,以鸡脑和,杵七百下,丸麻子大。百日儿服一丸,日二。量儿大小加减。

  《婴孺》治少小痫候,胎寒,舌下唾聚,夜啼不止。

  雀屎丸方

  雄雀屎(炒)麝香牛黄(研入。各一分)上为末,蜜丸黍米大。一月儿与一丸,日一服,服时极送药着咽中,吮乳,令实时咽喉,不久停口中而散也。后稍加之,百日儿麻子大一丸,日二,临服旋丸,勿先丸。下四十日后,牛黄与麝香可加使多也,为是一岁儿也。

  《婴孺》治少小滞实不去,内有热,摇头弄舌,欲作痫,

  茯苓汤方

  茯苓(二分,一云∶茯神)蚱蝉(三个,炙)雀瓮(二个,炙)蛇蜕皮(半分)铁精芍药麻黄(去节)黄柴胡当归人参(各一分)上切,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沸,去沫、纳诸药,煮一升五合。为四服,百日儿一日服尽。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始盈月变蒸,时患惊,欲作痫。已服四味汤及紫丸,已大下热犹不折,腹满胀、目视高者,宜此除热。

  地黄汁汤方

  地黄(汁,半合)黄芩(三分)大黄甘草(炙。各一分)栀子仁(二分)上切,以水八合煮至四合,去滓,下地黄汁。服一合,日进三服,夜一服。

  《婴孺》治七日儿生后有热,欲作痫。

  茯苓汤方

  茯苓黄芩钩藤大黄(各一分)上切,以水一升煮三合,为三服或五服。热多者加黄芩一分;生三七日以后者,加大黄一分。量儿大小加之。

  张涣

  独活散方

  祛风截痫。

  独活羌活川升麻(细锉)酸枣仁(拣净)人参(去芦头。以上各一两)琥珀川大黄(细锉,微炒。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金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不拘时候。

  张涣

  定心膏方

  安神,治欲发痫。

  生葛根(取汁半合许。如无生者,只用干葛锉细,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竹沥(半合,根据法旋取)大麻仁(研,一分)以上三味同研匀,次入∶朱砂(半两,细研,水飞)牛黄麝香(各一分)绿豆粉(一两。以上并研匀)上件同于石臼中捣三二百下,成膏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参汤化下。

  张涣

  清凉丹方

  治壮热连滞,欲作痫。

  郁金黄芩犀角(末。各一分)白芍药(半分)以上同捣,罗为细末。次用脑、麝(各研,一分)天竺黄(一分,细研)好朱砂(半两,细研,水飞)上件一处拌匀,炼蜜和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参汤化下。

  张涣

  知母散

  治心热弄舌,欲作痫。

  知母(一两)钩藤升麻葛根(锉)黄芩(各一分)蓝叶人参(去芦头。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竹沥三两点,煎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

  洗浴菖蒲汤方

  散风截痫。

  菖蒲(三分,一寸九节者)防风荆芥穗(各二两)石膏梅根(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粗末。每用五匙头,水三碗,煎三五沸,适寒温浴儿。先洗头面,次浴身体为佳。

  《孔氏家传》治小儿因吐利欲作痫,宜服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卷第十一] 五脏之痫第六

  《千金》论五脏之痫(灸法并在后篇也。)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婴童宝鉴》云∶手足螈。)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婴音宝鉴》云∶短气微喘。)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婴童宝鉴》云∶肺痫,面目反视,如枯骨,口吐涎沫。)肾痫之为病,面黑,目正直视不摇,如尸状。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肠痫之为病,不动摇。(《婴童宝鉴》云∶肠痫,身体手足并不动摇,但直而不至痉。)上五脏痫证候。

  《婴童宝鉴》∶五脏痫外,又有异痫,面白啼呼,色有变易。

  钱乙论∶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手,鸡叫,肺也。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钱乙论五色丸方

  朱砂(半两,研)水银(一分)雄黄(二两,熬)真珠(末一两,研)铅(三两,同水银熬)上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银薄荷汤下。

  [卷第十一] 六畜之痫第七

  《千金》论六畜之痫(灸法并在后篇。)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猪痫之为病,喜吐沫。(《婴童宝鉴》云∶猪痫口吐涎沫,根据目视人)。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

  (《婴童宝鉴》云∶手屈两足拳挛。)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

  上六畜痫证候。

  《婴童宝鉴》六畜痫外,又有乌痫,唇口撮,聚目,手俱摇。蛇痫,身软,头举吐舌视人。

  《博济方》治小儿五般痫∶牛痫,即牛声;马痫,即马声;狗痫,即狗吠;羊痫,即羊鸣;鸡痫,即鸡鸣。

  五痫病者,腑脏相引,邪气盈起,寒厥,各识手顾,口吐沫,须臾如苏,复作。神效雄黄丸方与钱氏五色丸同,但《博济》水银用八分耳。(钱氏五色丸方见前篇。)

  [卷第十一] 一切痫第八

  《外台》∶《短剧》载《元中记》曰∶天下有女鸟,一名姑获,又名钓星鬼也。喜以阴雨夜过飞鸣,徘徊人村里,唤得来也。是鸟淳雌无雄,不产,喜落毛羽于中庭,置入儿衣中,便使儿作痫必死,即化为其儿也。

  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张涣论小儿痫疾最恶病。自古说痫止有三种,至晋唐间,神仙、名医、诸人方治讲究一切诸痫。

  《惠眼观证》痫病形候大抵数类,皆因积惊,过时而发,邪气传归心脏。每发时屈指如数物,良久眼直视,口嚼涎沫,腰背强直,忽然死,良久即苏。一日之中,常三五次发。其候手足逆冷是也。医者只作惊风治之,必难得痊。此病惊,邪气传入筋骨,以睡惊膏重下数口白涎(方见急惊风门中),次用朱砂膏(方见惊热门中),夹用去风药调理。如吐后或不说话无妨,为吐损心气。至来年此时,又恐再发,复下前件药即瘥。

  《吉氏家传》∶痫有八候,前曰仆,后曰僵,昼曰阳,夜曰阴,骂人曰颠,笑人曰邪,一日十数次发曰痫,小年有此患曰呆。

  茅先生小儿初受痫病歌∶浑身壮热腰背强,两眼瞪是寻常。四肢抽掣多啼叫,时发时醒仔细详。

  又小儿痫病死候歌∶四肢螈脉还沉,身体如绵不暂醒,紧噤牙关难进乳,更兼腹满转虚鸣。汗出热来时又至,浑身壮热喜生惊,直饶便是卢医手,手足踪横也不停。

  《石壁经》三十六种惊风三发恶候歌∶搐来三度便成痫,爱哭心中聚毒涎,曾被医人频为取,散入筋间病益传。(凤髓经》云∶心脉传。)双眼有如羊未睡,四肢软弱不能安,(四十八候歌同此一句,乃云∶口生白沫不堪言。《凤髓经》云此一句云∶涎如脓白不能安。)涎生光泡无他事,却请医流仔细看。

  此始初失治,则便有此候。本法当散其风,须表之类。其目如羊眼,半开半合,手足皆软。若色光明,并睡易觉,即易治;若睡重,面无光泽,其睛不转者不治也。

  《凤髓经》此歌亦同,仍有注云∶与白鹤丹(方见慢惊门中)、生银(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惊风三发恶候歌一同。后云∶此病惊风后,医人取散、惊涎入经络为痫。每发口生白沫如水泡光者,医得;若同碎点者难除。若要患痊,宜久服丸,此药不吐不泻,只磨经络惊涎。(丸方见本门中。)《本草》治小儿痫方。

  乌鸦(一枚,腊月者)上入瓦缶,泥煨烧,为灰饮下。

  《子母秘录》治小儿痫方。

  鳖甲(炙令黄色)上捣为末,取一钱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

  《子母秘录》治小儿痫方。

  刮青竹茹(三两)上以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儿口噤体热病。一方只用竹沥一合,温与儿服之。

  孟诜治小儿痫疾方。

  牡鼠(一枚)上取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勿令食着骨,甚瘦人。

  葛氏方治小儿方。

  卒得痫,刺取白犬血一枣许,合之,又涂身上。

  《葛氏肘后方》治卒得痫。

  钩藤甘草(炙)上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枣大,日五夜三。

  《葛氏肘后》又方水银(小豆许)上先将水银安一瓷盏中,沉汤煮之一食久。服时勿大仰儿头,恐入脑。亦可以压切热矣。近世多不煮,只以纸裂过服。

  《葛氏肘后方》小儿百日病痫。

  蛇蜕汤

  蛇蜕皮(三寸,炙。《圣惠》用五寸)钩藤黄细辛甘草(炙。各二分)大黄(四分)蚱蝉(去足,四枚,炙。《圣惠》去头足)牛黄(五大豆许)上八味切,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合。百日小儿一服二合,甚良。《外台》∶《备急》云∶疗少小百二十种痫病,胸中病,若穷地无药,可一二味亦合,不可备用,然大黄不得阙。

  《葛氏肘后》小儿二十五痫。

  大黄汤方

  大黄甘草(炙)当归(各一两)细辛(二分)上捣、筛,以一指撮着一升水中,煮取二合。一岁儿温与一合,日二,得下即愈。

  《葛氏肘后》

  江荔万病汤

  主小儿痫方。

  当归细辛矾石(烧)甘草(炙。各一两)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白蜜、鸡子。大分为五服,当日令尽,则大良。

  《葛氏肘后》疗小儿痫极方。

  茯苓龙齿(各二分)钩藤芍药黄芩(各一分)甘草(半分)蚱蝉(二枚,去翅足,炙)牛黄(二大豆许)上捣,细研末,入竹沥一合研,候汤欲成下;以东流水二斗,银器煮金银各十两,取五升,入药煎取一升半,间乳细细与服。此疗未出月小儿,若大即加药。此方是张大夫家秘。

  《千金》

  龙胆汤

  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若日月长大者,以次根据此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六铢,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耳。

  龙胆钩藤(皮)柴胡黄芩桔梗芍药茯苓(《千金翼》作茯神)甘草(炙。各六铢)(二枚)大黄(一两)上十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减药与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儿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复服也。

  《千金》治少小痫,心腹热。除热

  丹参赤膏方

  丹参雷丸芒硝戎盐大黄(各二两。《千金翼》各三两)上五味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纳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千金》∶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ktkt,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

  竹沥汤方

  竹沥(五合)黄芩(三十铢)羚羊角(镑屑)木防己(各六铢)大黄(二两)茵芋(三铢)麻黄(去根节)白薇桑寄生萆甘草(炙。各半两)白术(炮,六铢,一方作白鲜)上十二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纳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一方无萆。)《千金翼》治小儿痫方上将马绊绳煮,洗儿。

  《外台》∶《备急》又疗少小二十五痫。

  大黄汤方

  大黄甘草(炙)甘皮当归(各一两)细辛(半两)上五味捣筛,以三指撮着水一升,煮取二合,一岁儿服一合,日二。《外台》《古今录验》赤汤疗二十五种痫,吐痢,寒热百病,不乳哺方。

  大黄(五两)当归芍药黄芩栝蒌甘草(炙)桂心人参赤石脂牡蛎(熬)紫石英麻黄(去节。

  各二两)上十二味捣筛令调,盛以韦囊。八岁儿以干枣五枚,用水八合煮枣,取五合,两指撮药入汤中,煮取三沸,去滓。与儿服之,取利,微汗自除。十岁用枣十枚,三指撮药,水一升,煮三沸,服之。此汤疗小儿百病及痫,神验。

  《外台》∶《备急》又疗百日及过百日儿发痫,连发不醒及胎中带风,体冷面青,反张。宜服

  麻黄五痫汤方

  麻黄(去节,二分,《婴孺方》用一分)羌活干葛(各二分)甘草(炙,二分。《婴孺》用一分半)枳实(曲炒,二分。《婴孺方》用三分)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碎。《婴孺方》用四十个)升麻黄芩大黄(各四分)柴胡芍药(各三分)钩藤皮(一分,《婴孺方》用一分半)蛇蜕(三寸,炙,《婴孺方》用二分)蚱蝉(二枚,炙,去足翅)石膏(六分,碎)上十五味切,以水二升并竹沥五合,煎取六合。每服一合佳。(《婴孺方》用水二升半、竹沥二合,煮取六合半,为五服。

  《圣惠》治小儿五种痫,手足动摇,眼目反视,口吐涎沫,心神喜惊,身体壮热。

  朱砂散方

  朱砂牛黄(并细研)白蔹露蜂房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桂心(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五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诸痫,惊惕掣及中客忤。宜服

  牛黄丸方

  牛黄(细研)人参防风(各去芦头)细辛赤芍药栝蒌根当归(以上各半两)蚱蝉(七枚,去翅足,微炙。《婴孺》用二分)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炙)甘草(三分,炙微赤,锉)蛇蜕皮(五寸,炙令黄色。《婴孺方》用三分)麝香(一分,细研。《婴孺方》用二分)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研如膏)上件药捣,罗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初生一月至百日儿,每服一丸;一岁至三岁服两丸;四岁至五岁儿每服三丸;并用薄荷汤下,令快利为度。《婴孺方》云∶若儿惕惕惊,及中人温壮发热,腹满有不调,增服,令快利为度。量儿大小、虚实与服。

  《圣惠》治小儿未盈月及出月,壮热发痫。宜服

  钩藤散方

  (《婴孺方》用钩藤汤,分两并不同。)钩藤皮(一分。《婴孺方》用二分半)蚱蝉(二枚,微炒。《婴孺方》用一枚,去头足,炙)柴胡(去苗)川升麻黄芩(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石膏(一分,细研。《婴孺方》用二分)蛇蜕皮(五寸,微炙。

  《婴孺方》用二寸)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婴孺方》用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更煎三、两沸。量儿大小分减温服。《婴孺》云∶得利,见汤色出者停。后服至五六十日,儿一服一合。若连发不醒者,加麻黄一分,去节。

  《圣惠》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

  蚱蝉散方

  蚱蝉(微炙)赤芍药(各三分)黄芩甘草(炙微赤,锉)黄(锉)细辛(各半两)钩藤(半分。《婴孺方》用二分)蛇蜕皮(五寸,炙令黄色。《婴孺方》用二分)牛黄(一分,细研)麝香(一钱,细研。《婴孺方》用半分)川大黄(一钱,锉碎,微炒)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温服之。《婴孺方》云∶治小儿五十日发痫,诸药不愈者。又云∶五十日儿,麝香、牛黄不必两用。十一物者,治百日儿也。

  《圣惠》治小儿百日内发痫,连发不醒。及胎中带风,体冷面青,身体反张。

  麻黄散方

  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微赤,锉)钩藤(各一分)羌活柴胡(去苗。各三分)川大黄(锉碎,微炒)川升麻子芩(各一分)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葛根(锉。各半两)蛇蜕皮(五寸,炙令黄)石膏(一两半,细研)蚱蝉(二七枚,微炙)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更入竹沥半合,煎三、二沸。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诸痫,宜用

  固囟大黄膏

  方。

  川大黄(三分)雄黄丹参黄芩(各一分)生商陆(一两)猪脂(一斤)雷丸附子(去皮脐,生用。

  各半两)上件药捣碎,以猪脂先入锅中,以文火熬令熔,以绵滤过,然后下药,煎令七上七下,去滓。细研雄黄下膏中,搅令至凝,于瓷器中盛。每用少许,热炙手,摩儿囟及掌中、背胁,皆使遍讫,以蛤粉粉之。

  《圣惠》治小儿痫及百病伤寒。

  雷丸膏方

  雷丸(一分)甘草(一两。《婴孺方》用五分)莽草川升麻(各一两。《婴孺方》用二味各二两)防风(一两,去芦头。《婴孺》用五分)桔梗(二分,去芦头)白术(三分。《婴孺方》用二分)上件药捣,罗为末,以猪膏一片,先入铛,慢火煎令熔,后下药末,以柳篦不住手搅成膏,绵滤,入瓷合盛之。每有患者,摩其顶及背上。《婴孺方》云∶东郡濮阳张子良不用针灸,只用此膏。小儿痫及腹中病,热摩腹背令适,待干,粉之立愈。

  《灵苑》

  大金箔丸

  治一切风及大人小儿诸痫。解心胸壅热,消痰坠涎。

  金银箔(各一百片)辰砂(一两,研)牛黄(研)生犀(末)丁香沉香真珠(末)木香脑麝琥珀(末)硼砂乌蛇肉(酒浸,炙,去皮骨)天麻(酒浸,炙)雄黄(研)蝎梢白僵蚕附子(炮,去脐皮)天南星(炮)防风白附子甘草(炙。以上各一分)香墨(半两,烧)上件二十四味杵,罗为细末,入研者药同一处匀合,又将金银箔入水银三分,同研如泥,再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大人五丸,用薄荷酒下;小儿三丸,薄荷汤下。

  《灵苑》治大人小儿一切风及久患痫病。

  天乌散方

  (一名狐肝散)腊月乌鸦(一只,去毛羽及嘴爪肠胃)腊月野狐肝(一具,同前物入饼子内,固济,烧为灰)麝香(研)天麻犀角屑(各半两)干蝎白僵蚕蝉壳牛黄(研,更多益妙)荆芥(取穗)藿香天南星(去心)白附子腻粉(研)桑螵蛸(须用腊月抹取桑上者佳。各一两)乌蛇(二两,酒浸,炙,去皮骨)上件一十六味并精细杵,罗为末。每服半钱,用煎荆芥汤或豆淋酒调下,空心。小儿用薄荷汤调下一字。

  《婴孺》治五岁儿壮热发痫疹,自下痢。

  五痫汤方

  大黄(十二分)钩藤皮蜂房麻黄(去节。各二分)柴胡栀子仁知母芍药升麻(各七分)蚱蝉(三个)石膏(十分,碎)蛇蜕皮(五寸,炙)杏仁(六分)上水七升煮二升,去滓,稍稍如人肌暖,以拭身。

  《婴孺》治新生儿客忤、中恶、痫发,乳哺不消,中风反折,蹙口吐舌,并疰忤面青,目下垂,腹满,丁奚羸瘦胫交,三岁不能行。

  麝香双丸方

  麝香牛黄黄连(各二两)桂心雄黄乌贼鱼骨(炙)丹砂附子(炮)巴豆(六十粒,去皮,炒)特生石(烧炼半日。各一钱)蜈蚣(一个,去头足)上十一味,别研巴豆如脂,和末匀,蜜和,杵三千下,拍合,收勿泄气。十日至一月儿服一米许;百日至三百日儿服二麻子许,以意增减。儿虽小病甚者,增大其丸,不必根据此。小儿病率多耐药,服当汗出。若不汗及不觉瘥,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及瘥为限。为婴儿中人亦为客忤。妇人月水来未尽了,触儿子亦为客忤。若喜失子产生辄死者,儿落地啼声未绝,便以指刮舌上,当时衔血如薤叶者,便与二丸米大,一日一服,七日乃止,无不全者。若不全合一剂,当合半剂者,用巴豆三十个。若三分合一者,用巴豆二十七粒,亦不随余药减。其然者,正以此为良尔。若无赤头足蜈蚣者,只取赤者三条,断其头并项后二节用之。其余者,不堪用也。

  《婴孺》治小儿痫,时时发作,将成厥。宜服

  镇心丸方

  人参桂心蜀椒茯苓附子(炮。各三分)细辛干姜半夏牛黄(各二分)桔梗(十分)白薇(五分)防葵(四分)上为末,蜜丸小豆大,先食服。五岁、六岁三丸,日三。往来寒热及虚热者,可作知母丸。若胸上气胀,可作杏仁煎。

  《婴孺》黄帝石室

  紫药神丸

  治小儿十二痫方。

  丹砂(九分,别研)大黄(六分)桂心半夏(洗。各四分)牛黄黄连(各五分)云母(七分)雄黄(二分)特生石(十二分,炼)上为末,更入巴豆(二分,心去,炒)雷丸(三分)真珠(一分)代赭(二分)干姜(三分)各为末,新绢袋盛,蒸如十斛米熟方取。牛黄、桂、姜、代赭别为末,与前相和匀,以蜜杵丸黍大。一岁儿乳头上下一丸,十岁小豆大一丸,日三服。

  《婴孺》治少小百痫。

  崇命汤方

  当归细辛龙骨牡蛎(各二分)石膏大黄芍药黄芩赤石脂桂心(各一分)甘草(四分)干姜(三分)上十二味咀,五岁儿五指撮,以水七合,大枣五个,去核,煮取三合。日三服,一服一合,若夏天二服。

  自下者,用赤石脂。量儿大小增减。若有热,若惊,加黄芩二分。以韦囊盛药,大验。

  《婴孺》治少小二十五痫,日数百发者,治之无不效。

  曾青汤方

  曾青甘草(炙,二分)当归细辛芍药独活大黄麻黄(去节,各三分)上八物,水三升,煮取七合。一月儿服如杏核;二月二杏核大小,以此为准。汤讫,要当抱儿令汗出。若先下者,勿令汗出。若自汗出,去麻黄,加麻黄根一分。若腹中急痛,加当归、芍药一分。若缩口聚唾、夭者,加细辛一分。若中风身强,戴眼反折者,加独活一分。要当消息,视病所苦,根据病增减药,药皆令精新。

  或分五服,日三夜二。小有痫候便可作服,无病候亦可服,令儿终身不病痫。日中数百发者,此汤治之,无不瘥者。

  《婴孺》治少小众痫,乳哺不时,发温壮,吐利惊掣,胎寒腹痛,一十五痫。

  四味大黄汤方

  大黄(四分)芍药当归甘草(炙。各二分)上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月儿服一杏核许,日三服;百日儿二杏核大小,以此为率。若发热加麻黄二分,去节,有毒当切之,先煮数沸,去沫,纳诸药。若反折戴眼掣缩者,加细辛四分。若乳哺不消,壮热有实者,增大黄令倍诸药,不尔等分。大黄刀劈破,勿令有碎末,无其疾不须增益。儿有大小强弱,以意增减。一方诸药等分。儿下痢者,减大黄三分之一。服汤令母抱之,令小汗出;病甚者,令大汗出,毕,温粉粉之。下痢者,勿令出汗也。日夜可四服。儿夜啼,有微热,口衔乳,若不安,皆可服。一方∶治下粗筛,盛以韦囊。欲合小剂,用水一升半煮,三指撮药内汤中,更三沸,令得六合,绞去滓,服之。皆当取真新药,方可用也。小儿气弱,恶药不精,非但无益,乃更损儿,可不慎乎?此方屡试有验。王汝南方∶又戴眼中风,身体当强,增独活二分,大妙。便是《葛氏肘后》及《元和经》四味饮子,但分两不同及又有加减药尔。《肘后》与《元和经》方已收温壮门中。

  《婴孺》治少小痫,手足掣,十指颤,舌强。

  独活汤方

  独活麻黄(去节)人参(各二分)大黄(四分)上四物,水二升,煮麻黄减三合,去沫;纳诸药,煎九合,为三服,大有神效。

  《婴孺》治少小生七日已后患痫。

  茯苓钩藤汤方

  钩藤茯苓(各二分)甘草(炙)大黄(煨。各一分)上四味,水一升,煮取三合,为五服,当大验。

  《婴孺》治少小发痫,经日不解,诸治不瘥,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热。

  茵陈汤

  茵陈大黄黄芩(各四分)黄连硝石(无以芒硝代之)甘草(炙。各二分)上六物,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内硝石烊尽,为三服。

  《婴孺》治期岁至四岁儿,壮热,大惊发痫。

  蚱蝉汤方

  蚱蝉(二个,去足羽,炙)石膏柴胡(各八分)子芩升麻知母栀子仁(各六分)龙齿蛇蜕皮(炙。

  各半分)麻黄(去节)甘草(炙。各二分)生葛(五分)大黄(十分)钩藤(皮,一分半)上十四物,水三升半,竹沥一升二合,为四服。

  《婴孺》治少小痫,众医不能治。

  神明还命十味牛黄汤方

  牛黄(三大豆许)白石脂龙骨(各一两半)桂心寒水石大黄(各二两半)牡蛎栝蒌(各二两)石膏(碎)硝石(各三两)上为末,水二升,三指撮末煮五合,为三服,日三。牛黄为末,临时入。

  《婴孺》治小儿痫方。

  茯苓牛黄(候汤成研入)龙齿(各二分)钩藤芍药黄芩(各一分)甘草(半分,炙)蚱蝉(二个,炙,去羽足)竹沥(一合,煮汤成下之)上九物,东流水二斗,银器中煮金银各十两,分五升汁煎药,取一升半,间乳细细与服。此治未出月儿,若大者加少药。此方是张大夫家用,神验无比。

  《婴孺》治小儿诸痫,掣吐舌。

  钩藤汤方

  钩藤当归石膏(碎)独活桂心芍药甘草(炙)黄芩栝蒌(各二分)麻黄(四分,去节)蛇蜕皮(六寸,炙)上十一物,水三升,煮取一升。百日儿服一合,二岁二合,三岁三合半,一日一夜令尽。乳哺如故。

  《婴孺》治小儿痫,螈,呕吐方。

  钩藤独活黄芩麻黄(去节)桂心石膏甘草(炙)防风茯神大黄(汤洗。各二分)蚱蝉(二枚,炙)蛇蜕皮(三分,炙)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一岁服一合,日三服。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婴孺》治少小腹中有热,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鸣而满,惊啼。甚即发痫掣缩,休作有时。

  十味白术汤

  方

  白术当归(各一两)浓朴(炙)半夏(洗)甘草(炙)人参芎生姜(各二两)枳实(三十个,炙)食茱萸(二合)上十味,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三合,日三夜二。

  《婴孺》治小儿惊热痫,体羸,不堪余治。

  子母五痫煎方

  钩藤皮(一钱半)子芩知母(各四分)甘草(五分)升麻(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蝉(二个,炙,去羽足)蜣(炒三个)沙参龙齿柴胡(各二分)蛇蜕皮(四寸,炙)上为末,以清蜜和,使流行铜器中,置沸汤中煎,搅成饴糖状,取收之。一月儿取枣核大,一呷二枚,日再,夜五六过,不甚妨食。五十日儿呷三枚、百日儿呷四枚,二百、三百日儿五枚,一岁六枚,三四岁七枚,五岁十枚,兼夜并六七过,不妨食也。

  《婴孺》疗卒得痫方。

  蚯蚓(七个,日死者。)上取置新竹筒内,入水一升,并蚯蚓炭火内煨,水沸消尽蚯蚓,去滓澄清。每发即饮之,不服三、两度,立瘥。余当舍诸儿服之,皆验也。

  《婴孺》治百痫。

  八味固囟膏方

  大黄(十六铢)定粉(十八铢)雄黄黄芩(各六铢)雷丸(八铢)附子(一两十二铢)生商陆根(四两,切)上先煎猪膏三斤为油,去滓,下药沸七上七下,去滓;研雄黄下之,搅至凝,以摩顶、掌中、背胁皆遍讫,治粉粉之。

  《婴孺》治少小心气虚,或已发痫及未发。安五脏,定心气。

  铁精黄芩芍药芫花(炒)人参甘遂(炙)茯神(各三分)硝石牛黄(各二钱)蛇蜕皮(二寸,炙)甘草(一分,炙)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三丸,日再。不知加之,取微利为度,数试神效。

  《婴孺》治初得痫,虽时时发,先服铅丹丸,后服此方。

  铅丹丸

  方(与《圣惠》同,见痫瘥后发门中。)铁精石膏甘草(炙。各二分)当归(三分)麝香(半分)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婴孺》治少小痞癖结积,除痫止惊。

  硝石丸方

  硝石(三分)柴胡细辛当归茯神芍药甘草(遂。各二分)大黄(十分)黄芩(四分)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炒)牛黄(别研)葶苈子(炒。各研一分)上为末,蜜丸。一服胡豆大二丸。日一服,以微利为度。

  《婴孺》治小儿百二十痫,诸变蒸,腹中宿痞及饮食不节,腹满温壮,朝轻夕甚,大小便不通。胃气弱,脾冷,使之服

  牛黄雀屎丸

  方。

  牛黄芍药甘草(炙)巴豆(去心皮,炒,别研入。各三分)雀屎白(炒)干姜当归黄芩(各二分)芎人参(各四分)黄(一分)面(一合,炒)大黄(五分)上为末,蜜丸胡豆大。一岁儿未食与二丸,三二岁小豆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微利为度,常服大良。初生儿及二日五日以上,腹中满,口急不得取乳,大小便不通,通而胸中作声者,服半黍大一丸。十日儿一黍大一丸。若头身发热,惕惕惊不安,腹胀满;中恶,中客,中人,吐乳皆主之。百日见一丸。及寒热往来,朝夕温壮;或身体发热,利久不断,青黄五色;又已发痫及如欲戴眼,但欲眼上;或通夜转急,不得须臾息;及伤寒,食饮胀满;丁奚大腹,食不消化,吐逆皆主之。小儿有耐药,有不耐药,不止二丸,量儿大小服之,无不瘥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惊风痫疾,喉闭,牙关紧急。

  开关散方

  蟾酥(一小片)铅白霜(一字)上同研令极细,用乌梅肉蘸药于口两角揩之,良久便开。如不开,即用归魄散一字许,吹入鼻中(方见惊痫忤是三候门中),候喷嚏,即关开,便下归魂散一服。如惊风痫再发,须进睡红散一二服(方见急慢惊风门中),后下调胃气药,看详用之。

  张涣

  三痫丹方

  治痫疾潮搐,正发未分。

  黑锡(一两)蝎梢半夏(汤洗七遍)天南星(炮裂)防风木香人参(去芦头)白僵蚕(炒黄,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次用水银半两同石脑油半盏,研极细;入麝香一钱、龙脑半钱同研细,与诸药拌匀,枣肉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煎荆芥薄荷汤下,不拘时候。

  张涣

  铁粉丹方

  治诸痫胸膈不利。

  铁粉(一两,研)干蟾(一枚,生姜汁浸少时,炙焦黄为末)干蝎梢(七个,为末)朱砂(半两,细研,水飞)牛黄(一分,研)上件都拌匀,糯米饮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人参汤下。

  张涣

  人参茯神汤方

  治诸痫精神不定。

  人参茯神(锉)羚羊角(屑。各一两)天门冬酸枣仁白藓皮(各半两)天竺黄甘草(炙。各一钱)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四分,去滓,温服。

  张涣

  钩藤饮子方

  治诸痫啼叫者。

  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微炙)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

  露蜂房散方

  治五种痫痰,手足抽掣,口吐涎沫。

  露蜂房(洗净,焙干)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头。各半两)桂心(半两)石菖蒲(一寸九节者。各一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朱砂牛黄(各细研)杏仁(汤浸,麸炒,去皮尖,别研。各一分)上件同诸药拌匀。每服半钱,麝香汤调下。

  《四十八候》

  治痫丸方

  全蝎半夏京墨(。各半钱)辰砂铁粉人参真珠(末。各一钱)好茶(半钱)春柳芽(半钱,干者。或一钱)上为末,酒糊丸菜子大。每服七粒至十粒,薄荷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见效。

  《三十六种》治惊风

  三发成痫羌活膏

  羌活人参桂心防风(各半钱)蝎朱砂硫黄茯苓木香(各一钱)脑麝(各少许)上为末,炼蜜为膏,入金银箔各十片、衮研,加减多少,用薄荷汤下。

  《张氏家传》

  五痫丸

  治小儿五痫,惊悸狂叫,发搐,上盛涎潮等疾,如寻常涎盛,看紧慢并宜服之,不动脏腑。养小之家,宜预合,以应仓卒。其验如神方。

  皂角(去皮,捶碎,水三、四升浸,取汁滤过,银器重汤熬成膏)白矾(枯过,细研。各四两)半夏(洗七次)上等辰砂(别研)天南星(炮。各一两)蝎梢(炒)白僵蚕(直者,炒)上等雄黄(别研)白附子(各半两)麝香(别研)乌蛇(酒浸,去皮骨,焙干,炒。各一钱)蜈蚣(大者一条,去头足,酒浸,炙)上件为末,先用皂角膏子和,未能就;次用生姜汁煮糊为丸,朱砂为衣。小儿六七岁,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粒,三四岁二三十粒;一二岁,如麻子大一二十粒,并用薄荷汤下,生姜汤亦得。

  《孔氏家传》治小儿急慢惊风,天撮口搐搦;奶痫,壮热。

  定命丹

  蟾酥(一钱,干者酒洗一宿)干蝎(七个)天南星(一分)白附子(末)青黛(各半钱)麝香(少许)上件为末,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别以青黛为衣。

  湖南路钤陈防御所传

  扁金丹

  治小儿胎风诸痫,手足螈,目睛上视,颈项紧急强直。或摇头弄舌,牙关紧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宁,睡卧多惊,吐利生风,昏塞如醉方。

  白花蛇(去骨,酒浸,焙干,秤)防风(去芦头,焙干,秤)蜈蚣(要赤者,不去头足,全用,炙)乳香(研极细。各半两)蝎(一扁瘦全者,炙用)朱砂(研极细。各一两)天南星(火烧存性)大草乌头(火烧存性。

  各一两半)麝香(一钱,研细)牛黄(半钱、研细)上件十味除研者外并捣,罗为极细末;然后与研者药一处再研匀,用水浸,吹饼,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捏扁。每服三饼子,用荆芥汤化如稀糊,抹入口中,渐渐咽下;候一时辰,更进一服,神效。

  《吉氏家传》治暗风痫疾,取涎积倒地不知人事。

  五星丸

  此方神妙,取下病积。

  白丁香赤小豆(各三十个)乳香(一分)轻粉(半钱重)巴豆(一十四粒,去油用)上末,滴水为丸,分作十一丸。每服一丸,水半盏磨化下,临发时服,取下积涎如青黑色。是应如十年内,此一服便瘥,更无再作。以上者,半月日再一服,永除。次服朱砂镇心药。

  《吉氏家传》治一切惊痫。

  铁弹丸

  五灵脂(四两)川乌头(二两,炮,去皮脐)生乌犀乳香没香(各一两)牛黄麝香(各一分)上七味各为细末,腊日重午日,人不得语,打井花水和丸如此○大,合时忌见鸡犬妇人,收起药方得语。

  用牙隐破,荆芥汤下一丸。

  《朱氏家传》治因惊过发疳,但或受风热,积未洗除,心脏积热壅毒。虽设汤散疗治,日久不退。至热过涎生,膈上壅塞,心胸气乱,交横变生痫疾。其候发来一日数次,变候转频吐泻,气弱未曾补治,宜服

  胜金丸

  方。

  脑麝芦荟牛黄胡黄连(末)上等分,研细,熊胆汁为丸绿豆子大。每服三丸,米泔水研下。

  东京石鱼儿班防御扁金丹

  治小儿胎风诸痫,手足螈,目精上视,摇头弄舌,颈项强直,牙关紧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宁,睡卧多惊,吐利生风,昏塞如卧之疾。

  天南星(炮)白花蛇(酒浸三日,炙热、去骨)全蝎麝香(并别研)草乌头(烧灰存性。各半两)蜈蚣(一条,蘸酒炙熟)乳香朱砂(各别研一分)上件为细末,酒浸蒸饼,和作饼子如此○大。每服三两饼,薄荷汤化下,三岁以上服五饼(与陈防御方不同。)班防御又方,

  全蝎散

  全蝎(半两)白附子朱砂(别研。各三分)白僵蚕(二钱)麝香(一钱,别研)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荆芥汤入酒少许,同调服。

  [卷第十一] 灸痫法第九

  《千金》论曰∶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夭横也。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可针灸爪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爪之。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乘虚灸之。未下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时,病所在是。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

  又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害也。

  《千金》五脏痫灸法∶肝脏痫,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心痫,灸心下第一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又灸手心主及少阴各三壮。脾痫,灸胃管三壮,侠胃管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肺痫,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阳各二壮。肾痫,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膈痫,灸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肠痫,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三十壮。

  上灸五脏之痫。

  《千金》六畜痫灸法∶马痫,灸项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圣惠》灸仆参各三壮,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牛痫,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婴孺方》云∶一土烧牛蹄末服之。《圣惠》只灸鸠尾一穴三壮。)羊痫,灸大椎上三壮。(《圣惠》炙第九椎下节间三壮。)猪痫,灸耳后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圣惠》灸巨阙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犬痫,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婴孺方》云∶犬痫,灸手心一壮,灸足阳明各一壮,肋户一壮,灸脚头两室各一壮。)鸡痫,灸足诸阳各三壮。(《圣惠》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阴穴陷者中。)上灸六畜之痫。

  《千金》暴痫灸法∶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

  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头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灸两旁各一寸五壮。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上灸暴痫。

  《千金》头部灸痫法∶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发际二分许,直望鼻为正。(《婴孺方》云∶次灸额上发际五壮,不言入发二分。)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分许。(《婴孺方》同止言直上入发际,不言二分。)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两眉后际动脉是。(《婴孺方》云∶客主人在眉后发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

  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婴孺方》云∶至此又有次灸鼻人中口上,灸当令近鼻。又云∶次灸承浆。次灸玉枕,玉枕在项上高骨是也。)次灸玉枕。次灸两风池,在项后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也。(《婴孺方》至此又有太极者,可灸两眉头也。)上头部凡十九处,(《婴孺方》云∶二十三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者,具灸之;轻者,惟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婴孺方》云∶去头部凡二十三处,此亦不可一时下灸,待诸处无效即续次灸之。轻者,囟中、额中、发际、鼻人中、耳门、风池、玉枕可也。凡灸头风,大人多者不过三十壮。此则沉者,不可顿灸,可日日灸之也。又灸口吻各二七壮。)《千金》腹部灸痫法∶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脐中;(《婴孺方》于脐中字下独有百壮字。)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婴孺方》又于此注云∶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是也。)次灸胃管;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婴孺方》云∶腹部十四处。)胸堂、巨阙、胃管,十日儿可灸三壮,儿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千金》背部灸痫法∶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处,十日儿可灸三壮,一月以上可灸五壮。

  《千金》手部灸痫法∶若手足掣惊者,灸尺泽。(《婴孺方》云∶肘中约中动脉。)次灸阳明;次灸少商;次灸劳宫;(《婴孺方》云∶掌中央动脉。)次灸心主;次灸合谷;(《婴孺方》云∶手大指歧骨间。)次灸三间;(《婴孺方》云∶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臼中。)次灸少阳。

  右手部十六处。其要者,阳明、少商、心主、尺泽、合谷、少阳也。壮数如上。

  《千金》足部灸痫法∶又灸伏兔。(《婴孺方》云∶膝上六寸。)次灸三里;次灸腓肠;次灸鹿溪;次灸阳明;次灸少阳;次灸然谷。(《婴孺方》云∶在足二踝前骨下臼中。)上足部十四处,皆要可灸,壮数如上。手足阳明,谓人四指,凡小儿惊痫皆灸之。若风病大动,手足掣者,尽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节后。(《婴孺方》云∶诸穴不可悉灸,候诸处无效方灸之。《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中也。凡三处,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各等,参合如字,以一角主中央,灸下二角。夹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所灸五处各百壮,削行为度膀绳。《婴孺方》又云∶凡灸痫得啼为轻,易治;不得啼为重,难治。小儿生十数日,便得痫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壮。其要极者,三五壮。)诸家灸痫法∶《外台》∶《甲乙经》灸本神,在曲差旁一寸半,在发际。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主头目眩痛,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癫疾不呕沫,小儿惊痫。

  《外台》∶《甲乙经》灸临泣,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是少阳太阳之会,灸三壮。主颊青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小儿惊痫反视。

  《外台》∶《甲乙经》灸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灸三壮。主小儿惊痫螈,狂走疾,脊急强,目转上插。

  《圣惠》灸长强一穴,在腰俞下,脊体骸端陷者中。灸五壮。主腰脊急强,不可俯仰,癫狂病,大小便难,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儿惊痫病。

  《圣惠》灸螈脉二穴,一名资脉,在耳内鸡足青脉。是穴主头风、耳后痛,小儿惊痫螈,呕吐,泄注,惊恐失精,视瞻不明,眵梦。灸三壮,针入一分。

  《圣惠》小儿惊痫,灸鬼禄穴一壮,在唇内中央上,炷如小麦大,用钢刀决断更佳。

  《圣惠》秦承祖灸小儿胎痫、奶痫、惊痫、狐魅神邪及癫狂病,诸般医治不瘥者,以并两手大姆指,用软丝绳子缚之,灸三壮。艾炷着四处,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诸痫灸一壮,炷如小麦大。

  《婴孺方》审是痫候,急灸顶上旋发中。若眼直视,灸两目直瞳子发际各一处,心下一寸宛宛中,脊当兑骨上一处,大颧一处,各灸二七壮。顶上多灸益良。更见有痫候,灸两乳内各一寸七壮,累试大效。

  《万全方》∶小儿惊痫者,先惊怖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炷如小麦大。(一法∶灸鬼禄穴,在上唇内中央上。)小儿风痫者,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炷如麦大。

  小儿食痫者,先寒热洒淅乃发也。灸鸠尾上五分三壮。

  [卷第十一] 痫瘥复发第十

  (成痼疾也)《巢氏病源》小儿患痫瘥后更发候∶痫发之状,或口眼相引目睛上摇,或手足螈,或背脊强直,或头项反折,或屈指如数。皆由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其瘥之后而更发者,是余势未尽。小儿血气软弱,或因乳食不节,或风冷不调,或更惊动,因而重发。如此者,多成常疹。凡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持捉之。捉之则令曲戾不随也。

  《婴童宝鉴》∶痫瘥后复发者,为热未退,乳食不节,更伤风冷而复发也。

  《千金》

  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或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

  茵芋叶铅丹秦艽钩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炙)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岁以下服五丸,三岁以上服七丸,五岁以上服十丸,十岁以上可至十五丸。(《圣惠》∶《婴孺方》分两少异。)《圣惠》治小儿诸痫复发,不问风之与热,发作多少般数,并宜服

  紫金散

  方。

  紫金粉(一两半。一名赤乌脚)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三分)牡蛎粉(三分)麻黄(去根节,三分)石膏(细研,水飞过)地骨皮赤石脂(各一两)乌蛇肉(炙令黄)防风(去芦头)黄芩赤芍药葛粉甘草(炙微赤,锉)牛黄(细研)秦艽(去苗。各半两)羌活桂心(各一分半)当归(一分,锉,炒)朴硝(一钱半)寒水石(一两)虎睛(一对,微炙)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煎竹叶汤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

  《圣惠》治小儿惊痫复发,眩闷倒蹶,或汤火不避及除百病。

  铅丹丸方

  铅丹朱砂(细研,水飞过)铁粉(各半两)牛黄雄黄(各细研)细辛独活露蜂房(炙黄)人参(去芦头)汉防己桂心甘草(炙微赤,锉)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油。各一分)蜣螂(五枚,微炙)蛇蜕皮(五寸,炙黄)鸡头(一枚,去毛,炙令黄)赤茯苓(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诸痫复发,使断根源。

  天浆子丸方

  天浆子(十四个,去壳别研)蛴螬(三分,微炒)芎(半两)知母人参(去芦头)生干地黄桂心(各半两)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婴孺》用一分)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婴孺》用十分)蜣螂(三枚,去翅足,微炙)牛黄(一分,细研。《婴孺》用三分)虻虫(三枚,炒黄。《婴孺》用三分,炙)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三丸,日三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惊痫,发动经年不断根源。

  鸱头丸方

  鸱头(一枚死者,炙令黄色)桂心赤芍药茯神露蜂房(炙黄)甘草(炙微赤,锉)当归(锉,微炙)芎丹参牛黄(细研)莨菪子(炒令黑。各半两)蜣螂(七枚,去翅足,微炙)蛇蜕皮(五寸,炙黄)麝香(一分,细研)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下五丸。看儿大小加减服之。

  《婴孺》治痫,三十年患者亦瘥方。

  苦参(三大斤)童子小便(一斗二升,煎苦参取六升)上以糯米及曲和前汁作酒,十余日当熟,澄清。一服半鸡子许,四五岁儿服一升,永瘥。非止痫疾,但腹中诸病悉治,神验。曾试,亦治一切气块,宿冷瘕癖、心痛恶病皆治之。放三二年酒不坏,可多作以救人,神妙。

  《婴孺》治少小惊痫,发动经年不断根源。

  鸱头丸方

  鸦头(一个)桂心(六分)茯神(五分)蜣螂蚱蝉(各炙十四个)芍药甘草(炙)黄芩当归芎丹参麝香(各四分)峰房牛黄(各二分)蛇蜕皮(五寸,炙)莨菪子(八合,酒浸,炮干,蒸之)大黄(八分)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七丸,日三服,稍增之。(与《圣惠》鸱头丸分两味数皆不同。)《婴孺》治发痫虽瘥,余疾虑动。防疾

  镇心银屑丸方

  银屑黄大黄鳖甲(炙)甘草(炙。各四分)细辛桂心(各二分)茯苓柴胡黄芩人参芍药(各三分)葵子(二分)牛黄(一分)上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五丸,日三服。常服大良。

  《婴孺》治发痫虽已瘥,而根源不断,至长将除疾。

  银屑丸方

  银屑(一铢)紫菀细辛麻黄(去节)黄芩(各一分)人参(炙)大黄甘草(炙。各二分)牛黄(四铢)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张涣

  化痰丹

  治胞络痰涎诸痫瘥后,皆宜常服。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干姜(微炮)川黄连(去须)桂心南木香(各半两)以上先捣,罗为细末,次用∶牛黄麝香(各研一分)朱砂(一两,细研,水飞)巴豆(十个,去皮心膜,炒黄,别研)上件都一处拌匀,滴水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温粥饮下,未周婴儿乳汁下,谓如三岁至七岁不过五粒。量儿大小加减。

  《庄氏家传》

  断痫丸

  治胎惊痫,疾愈而仍发,证候多端,连绵不除方。

  黄钩藤钩子细辛甘草(炙。各三分)蛇蜕皮(三寸,炙)牛黄(五大豆许,别研)蝉壳(四枚,洗去土,微炒,去足)上七味末之,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百内三、两丸,三二岁十丸,四五岁十五丸,十岁二十丸,煎人参汤下,不计时候。

  [卷第十一] 痫瘥身面肿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儿发痫瘥后身体头面悉肿满候∶凡痫发之状,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掣,或背脊强直,或头项反折,或屈指如数,皆由以儿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也。其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因小儿浓衣汗出,因风取凉而得之。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掣是也。其痫虽瘥,气血尚虚而热未尽,在皮肤与气相搏,致令气不宣泄,故停并成肿也。

  《集效方》治小儿痫瘥后,气血尚虚,而热在皮肤与气相搏,遍身头面皆肿,宜服

  黄芩汤方

  黄芩泽泻通草(太通也。各八分)木猪苓(去皮柴)杏仁(汤浸,去皮尖。各六分)柴胡桑白皮(各七分)泽漆叶(四分)上为粗末,每服抄三钱,水盏半,煎至五分,去滓。量大小,乳食后放温服。

  《集效》又方龙胆葵子葳蕤茯苓前胡(各一分)上五味为粗末。每服方寸匕,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小儿乳食后服一合。

  [卷第十一] 痫瘥不能语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儿发痫瘥后六七岁不能语候∶凡痫发之状,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螈,或脊背强直,或颈项反折,屈指如数。皆由以儿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也。而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因儿衣浓汗出,以儿乘风取凉太过,为风所伤得之。其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螈是也。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也。

  《集效方》治小儿痫瘥后,风冷留滞于心络,使心气不和语声不发,宜《千金》

  大补心汤

  方。

  黄芩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甘草茯苓桂心石膏半夏远志(去心。各四两)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饴糖(一斤)干地黄阿胶麦门冬(去心。各三两)上十四味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饴糖半匙许,水一盏半,煮至半盏。量儿大小分减,空心乳食前服,日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