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婴儿论
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寒热之为候有风湿。有疮疹。有宿食。有惊动。皆能发寒热。须要别论。以无令误也。病患发热恶寒。脉缓者。名曰感风。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儿洒淅恶寒。毛耸身厥者。发大热。
脉急弦者发惊。病患恶寒而振。反发热。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栗鼓颔。反发热。汗流而解。反复必期时者。
为疟疾也。发热恶寒。身振栗而无汗。面红尻冷者。为痘疹。脉紧者。必发惊。儿发热呕乳。面红神昏。睡则惕跳者为客忤也。儿身热腹满。必吐乳。脉滑而实者为食饪所伤。发惊。儿发热啼哭。缓急交作。握拳啮齿者。为腹痛也。儿发热有时。其热睡则益盛者。以虫动所致也。儿微热啼号呕乳发作。肌肤渐甲错者。为缺乳也。病患脉细而数或渴或溏。
元真昏晦身热郁郁。睡反益剧者草果饮主之。
草果饮方
草果(三分)槟榔(五分)柴胡(一钱)黄芩(三分)小连翘(五分)生姜(三分)大枣(二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儿身体微热。若乳。反气力如故者。为交奶。必发疹也。儿热郁。
必发口疮。如疳热痢热。发走马疳。医须要屡视其口内也。儿发热恶风。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卧不安者。
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参(二分)白术(三分)茯苓(五分)桔梗(五分)天花粉(三分)细辛(二分)薄荷(一分)甘草(三分)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儿病者。乃饮母乳所致。宜逐疳汤。
逐疳汤方
青皮茯苓(各一钱)白术使君子红曲(炒,各五分)甘草(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儿交奶伤。与五香汤。发者。与犀角消毒饮。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二分)芍药(一钱)甘草(三分)生姜(二分)大枣(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适寒温分服。须臾热稀粥。以助药力。温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五分)麻黄(三分)桂枝(二分)芍药(五分)甘草(二分)生姜(二分)大枣(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合。去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温服。将息及禁忌。伤寒身热。
睛不了了。致血。若发惊。是以阳气重故也。伤寒脉浮紧。无汗反致者。欲解也。宜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八个)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将息。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二钱)桂枝(五分)甘草(三分)杏仁(八个)生姜(三分)大枣(三枚)石膏如弹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剂。汗出多者。停后服。伤寒阳且证医服阳且汤。尚不汗者以气运未适故也。须续服前方。后得气运适者。肌肉即和谐。
仍汗出也。大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伤寒五六日。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一钱)黄芩(五分)人参(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一钱)生姜(三分)大枣(三枚)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减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温服。大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五分)泽泻(五分)茯苓(三分)桂枝(三分)白术(五分)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潮热郁郁。呕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消汤主之。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滑。肌肤大热。反大便溏。小便白。
此为真热假寒候。宜白虎汤主之。大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二钱)黄芩(五分)大黄(五分)芍药(一钱)半夏(五分)生姜(三分)枳实(五分)大枣(二枚)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温服。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一钱)甘草(五分)芒消(五分)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一钱)浓朴(四分)枳实(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一钱)浓朴(四钱)枳实(五分)芒硝(三分)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减五合。去滓。内大黄。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
病位于开者。桂枝汤所适也。位于阖者。承气汤所适也。位于枢者。柴胡汤以和之。病患振寒大热。流汗而解。三日若四日。再三发作如故。此为温毒所致。宜达元饮主之。
达元饮方
槟榔(五分)浓朴(五分)知母(三分)芍药(五分)黄芩(三分)草果(三分)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七叶)石膏(五分)半夏(五分)人参(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三分)麦门冬(五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病患脉微弱。而气逆面红。小便难。时时呕。不食者。犀角辰砂汤主之。
犀角辰砂汤方
茯苓(一钱)犀角(五分)辰砂(三分)食盐(二分)生姜(三分)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大阳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凉和。反脉弦紧。此为疟疾也。
大阳病。热忽退。身凉。头痛未歇者。为疟邪也。病患恶寒。脉数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疟疾也。柴胡干姜桂枝汤主之。
柴胡干姜桂枝汤方
柴胡(五分)黄苓(三分)半夏(五分)桂枝(三分)干姜(二分)生姜(二分)人参(二分)大枣(二枚)甘草(二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疟病。必振寒。而发热。ht作难愈者。食鱼为妙。附子摩散主之。
附子摩散方
附子(一块,去皮)上一味。研如泥。醋调。发前一时。敷脊骨自验。疟疾。若温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热。此为余热未解。宜竹叶石膏汤主之。疟病夜发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当归汤若欲截邪者。斩鬼丹主之。
斩鬼丹方
黄丹(研)独头大蒜(研如泥)上二味。同捣为丸。发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钱匕。伤寒。若瘟疫。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五分)桂枝(三分)干姜(三分)栝蒌根(三分)黄芩(三分)牡蛎(三分)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再煎。二三沸。分温服。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五分)附子(三分)白术(五分)桂枝(三分)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三服。风湿在表者。开鬼门。在里者。洁净腑。宜渗湿汤。
渗湿汤方
仙遗粮(二钱半生半炒)茯苓(一钱)黄柏(黑炒三分)生姜(三分)大枣(二枚)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五分)桂枝(三分)甘草(二分)杏仁(七个)白术(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皮水为病。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一钱)黄(五分)桂枝(三分)茯苓(一钱)甘草(二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二钱)栀子(一枚)大黄(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陈。减五合。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一钱)五苓散(一钱)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黄。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生萝卜取之。诸病黄家。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汤。欲下之。宜大承气汤。夏热所伤。
头痛身热。脉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黄连香薷饮主之。
黄连香薷饮方
香薷(三分)浓朴(五分)黄连(三分)白扁豆(五分炒)甘草(二分)生姜(三分)大枣(三枚)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大阳中热足也。脉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涩者。五苓散加辰砂三分服之。夏月伏热烦渴脉微数。若泻黄者。大顺散主之。
大顺散方
桂枝(四钱)杏仁(四钱)干姜(四钱)甘草(二钱)上四味。捣研筛。每服一钱七。以白饮服。儿体羸弱。少气力。适感触夏热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脉微弱者。解暑补真汤主之。
解暑补真汤方
黄(五分,蜜炒)参叶(三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个)麦门冬(五分)黄连(二分)茯苓(五分)白术(三分)陈皮(五分)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暴卒腹痛。若霍乱吐泻。四肢厥者。宜藿香饮。
藿香饮方
藿香(三分)木香(三分)益知(三分)白术(三分)木瓜(三分)食盐(二分)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身热焰焰。烦渴舌焦。脉滑而数。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参叶汤主之。
喝病身热。烦闷大渴。少气倦怠。或霍乱昏眩。吐泻冷汗者。湿霍乱也。不吐泻者。此为干霍乱。难治。紫霜丸服之。
伤寒若中喝。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三分)干姜(三分)甘草(三分)上三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再服。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五分)附子(五分)干姜(五分)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身体暴厥。以阴阳难顺接故也。若脉滑而厥者。
热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汤。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五分)人参(五分)生姜(五分)大枣(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病患奄忽而厥者。发大热。前热者后必厥。厥剧者热亦剧。厥微者热亦微。
紫霜丸导之。病胸腹硬痛。额汁出。四肢厥寒。此为食厥。宜急吐之。发汗若下之。阴虚阳暴绝。病仍不解。烦燥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五分)人参(二分)甘草(二分)干姜(五分)附子(五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伤寒脉浮。身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三分)干姜(三分)上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若四肢挛拘而微厥者。宜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二钱)甘草(五分)附子(五分)以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温服。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二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仁)桂枝(六两)人参黄柏(各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拌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病患腹满身热。合面倦卧。其脉细数。虽腹硬不可攻之。宜柴胡平胃汤。
柴胡平胃汤方
柴胡(五分)黄芩(三分)人参(三分)甘草(三分)半夏(五分)生姜(二分)苍术(三分)陈皮(五分)浓朴(五分)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频频服。潮热反复。腹硬而肉脱。转属疳病。坏病也。宜消疳汤主之。
虚劳悸衄。身体微热。四肢酸痛者。当皈建中汤主之。
当归建中汤方
当归(五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生姜(二分)甘草(三分)大枣(二枚)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三合。日三服。气血两衰。郁火起伏。胸硬腹弱。少气悸动。兼主眼目不了了者。宜枸杞凉肝汤。
枸杞凉肝汤方
枸杞浓朴香附子(各一钱)茯苓(二钱)黄柏甘草(各五分)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羸瘠之气。腰腹拘急。四肢沉重。咽干唇燥。面颜少色。二脉不足者。
黄建中汤主之。身热发作。气血消烁。若烦渴。真热假热。俱既济汤主之。
既济汤方
生地黄(五钱,捣碎)黄连(五分)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若渴剧者。冷服真热加石膏。假热加人尿。谵语加辰砂。身体血燥。
暮时潮热。吸吸咳喘。喉内痰响者。鹿角菜汤主之。
鹿角菜汤方
鹿角菜鳖甲牛皮消(各二钱)犀角(五分)竹菇(三分)甘草(三分)上六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减三合。去滓内犀角。搅调分温服。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五分)芍药(五分)生姜(三分)白术(三分)附子(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五分)半夏(五分)人参(三分)甘草(二分)粳米(五分)大枣(三枚)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温服。大热口焦。谵语欲死者。极于阳也。厥冷郑声。须悸欲死者。极于阴也。
病属阴。脾气衰弱。口内干燥。呕而不食。其舌恰如鸟肉。名曰濡舌。试以芡实汤主之。
芡实汤方
芡实(微炒,五分)参叶(三分)莲蕊(五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加姜汁服之。伤寒若痢疾。虽客热稍解。其脾气遂失营运。食饮不思者。
当含嚼桐断令以延胃气也。病发于阳。引日者。多佳兆也病发于阴。引日者。多恶候也。病自外动者。候在于鼻也自里动者。候在于口也。病患体羸脾衰。脉微弱。食饮难进者。宜萝卜粥。
萝卜粥方
陈米(不拘多少)萝卜(去皮研作泥等分)上二味。先以水煮陈米。作稀粥。内萝卜。调和。再上火。四五沸。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剧者撮空循衣。此为气血两败也。养荣汤主之。
养荣汤方
人参(三分)黄(三分)麦门冬(五分)五味子(五分)当归(五分)地黄(五分)甘草(三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虚逆者。加人尿。厥冷者加附子。病患烦苦。忽断食者。尚可治。无烦苦渐失食者。虽今少食。不可治。儿腹癖胸满。小便如米泔。其脉紧弦细数。或能食。反羸瘠者。不可治。儿骨蒸潮热。
颈细腹大。眼睛无神。足跗微肿者死。蛔厥惊呼。烦渴而昏沉。试捻之。仍不醒者。为死候也。厥冷烦渴。面赤吐利不休。小便如血者。不可治。病态随时变动。假令朝剧暮安。若胸胁挛急。剧则四肢厥冷。此为痫厥也。四逆散主之。
柳肝加胶饴散亦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或加胶饴。搅调服之。病患体瘦。脉微面郁赤。如醉状。四肢冷。咂口捻衣。此为阳绝也。病患身热。饮食不能。反欲饮酒者。少少与饮。但勿令意极也。诸病解后。脾气必衰弱。要慎饮食。
若妄饲者。致食复。夏月腹痛。烦燥。若暴泄。身忽厥。反眼跳动。元阳欲脱者。为直中。灸之。阳复者生。不复者死。
之为恙。多脱症。须要春夏交。服健脾剂。此谓豫防。何以论之。曰病必发于吐泻故也。食厥。腹痛剧者。必反复颠倒。脉结欲死者。要吐泻。宜紫霜丸主之。暴泄忽厥。脉微额汗出者。灸天枢涌泉。厥不还。脉不鼓。反微喘者死。
病患烦动。大汗出。脉阴阳俱盛者死。体羸食减。脉阴阳俱虚。身热不解者死。诸病劳复二三。若自复。若击天和者。
俱不可治。病患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汉·王充
元·杨载
清·黄元御
元·陈准
萧衍
(明)施显卿撰
清·丁申
清·周学霆
阿阁主人
清·沈葆桢
清·陈念祖
全義李
林纾
明·元来
烟霞主人
(西漢)戴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