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儿科萃精-未知
儿科萃精目录:
简介
序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简介
儿科萃精 民国·陈守真(1881~1960年),字礼庭,竹山县竹坪乡人。自幼学业有成,1901年始教私塾。1928年,弃教拜江湖名医李会初为师,主攻《温病调辨》一书。擅长内科、妇科,以温病最为精通。1939年大旱,草木枯萎,民不聊生,瘟疫流行。病人头痛、高烧继而抽搐,危及生命。陈翻山越岭义务诊病,运用“大定风珠汤”佐以它药救治,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一日深夜,为救一垂危病人,到十华里以外的药铺取药,并煎熬汤药守护病人通宵达旦,病人得救,可他的长子却被狼活活咬死。其后,他强压失子之痛,更坚定了为民除病的信念。他深研医技,勤勉终身,常年
...更多
序
李序
天下事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极精以穷变必本见微知着之旨,就形而求理尤赖慎思明辨之功,是以疾在腠理扁鹊论其易治,病居膏肓秦缓知其难效。若夫河内出蛇之奇,海陵走獭之变,伯宗之徙痈于柳,秋夫之针鬼于茅,要皆病之变者,亦即医之精也。唯能神而明之,自可习而化之耳。
医道一端,茫无涯,始于黄岐,圣于仲景,递演相传,名家辈出,撰述千百,阐发靡遗。降及今日,斯道凌夷,或剽窃肤辞,或拘泥古法,偶阅本草,粗记成方,既盲于心,复昧
...更多
凡例
——是书以普及儿科医学常识为职志,凡家置一编披览记忆,便得保赤诚求之要道。
——小儿病证共分三十六门,每门先有详细讲解,次则各证必分其种类,各病必究其原因,对证下药,无庸假借,古方固不可磨灭,然参以数十年临证经验治之而应如桴鼓者,不敢不笔之于书。
——总论中护胎并脏腑生成诸说,为父母者不可不知,寿夭之征,勿疑为伪,变蒸之日,莫信为真,此亦育儿者所当领悟也。
——儿之初生调护得宜,易于抚养,自能出
...更多
卷一
[卷一\总论] 胎婴说
上古元气浑庞,太和洋溢,八风正而寒暑调,六气匀而雨若,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浓,迨开辟既久,人物繁植,发泄过伤,水旱刀兵,灾迭见,而况膏粱藜藿,遭遇不同,殚精竭神,耗伤元气,故胎元之受于父母也薄,赋禀既分浓薄,断不能执古方以治今病可知矣。
[卷一\总论] 护胎说
天地好生,万物化生,胎元长养,关乎造化自然,兹将成胎之后,照《颅囟经》按月次第列之。
...更多
卷二
[卷二\初生门] 初生保护
甲、穿衣不宜过暖,最好用老人旧袄旧,改作衣衫,取其真气相滋,令儿多寿,盖被用新弹旧棉絮最佳。
乙、睡时不宜枕臂,须制小枕,或装绿豆壳,或装芦絮,左右调换侧卧为安,勿使正面仰卧,恐易酿成惊疾,又小儿同母睡时,切忌鼻风口气吹儿囟门,致成风疾。
丙、灯火切不宜炙,古法有初诞之时,便用灯火于头额发际灸之,又有用全身灯火,按穴灸之,彼以为有经有府,有理有法,能截风路,适足以大开
...更多
卷三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首叙四诊要言)
[卷三\身体诸病门] 面部五脏部位
额上属心火居南。左颊属肝木居东。鼻准属脾土居中。右颊属肺金居西。颏下属肾水居北。
[卷三\身体诸病门] 察面色
青为肝色,如面青病在肝,主多腹痛,又主惊风之证。赤为心色,如面赤病在心,主火热。黄为脾色,如面黄病在脾,主伤食
...更多
卷四
[卷四\伤风门] 风解
风者,善行而又善变者也。然风之所以善变,一则随天行四时之气候而变,再者随人具五脏六腑之气候而变。其变随四时之气候者,风在春为调畅之温风,在夏为南北薰之热风,在秋为凄其之凉风,在冬为发之寒风,此风随天时而变之出乎天然也,其变随脏腑之气候者,风在肝则为热,风在脾而兼在肾则为寒为湿,风在胃而兼在肺则为燥,风在脾而兼在肝,则又为痰为湿,此风随脏腑而变之本乎自然也。经曰∶贼风虚邪,避之有时。何以谓之贼风。如立春日起,肝木主七十二日,西风为贼邪,金克木也。立夏日起,心火主七十二日,
...更多
卷五
[卷五\惊风门] 惊风辨
惊风二字,立名不慎,小儿之罹其厄者,指不胜屈,揆厥原因,实不能归咎于钱仲阳,虽喻嘉言欲纠正之,莫能翻其成案,吁!可慨也。考惊风古有八候之名。
一曰搐,谓肘臂伸缩也。
二曰搦,谓十指开合也。
三曰掣,谓肩头相扑也。
四曰颤,谓手足动摇也。
...更多
卷六
[卷六\霍乱门] 霍乱解
经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又曰,不连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此病起于仓猝,挥霍扰乱,无有或止,然小儿得之,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泻,烦躁闷乱,即此证也。盖人有三焦,上焦受纳水谷,主入而不主出,中焦腐化水谷,流行于五脏六腑,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主纳,故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大凡湿霍乱能吐能泻,则邪气上下得出,迨秽滞出尽,则吐泻自止,故治之尚易。若干霍乱则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脾胃六邪,毫无出路,若加喘满作搐
...更多
卷七
[卷七\痰证门] 痰证解
痰本水谷所化,其所化何以变为痰,盖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变为浊液,故书多责于脾。谓脾气清澈则痰不生,脾气浊混则痰始成。小儿之痰,多由乳食无节,或过食浓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若阴气素盛,则化为饮;阳气素盛,则化为痰。书又言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盖以脾属后天,肾属先天。凡后天之病,未有不根先天之所致也。表痰宜散,热痰宜吐,实痰宜降,寒痰宜燥,痰之变幻万端,然在小儿只分燥湿两种。此治小儿痰证最简便最切要之良法也。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缪荃孙
明·瞿佑
宋·元照
宋·士衡
清·蘧园
金·尹志平
(清)劉良璧 纂輯
南北朝·傅昭
清·林纾
清·富察敦崇
晋-干宝
元·胡祇遹
唐·义净
(宋)审安老人
清·弘璧
清·沈雪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