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五-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卷五
[卷五\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证三条、方九首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原注〕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妊娠脉经作躯。此证。作娠。绝之下。有方在伤寒中五字。)〔尤〕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
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内多热也。一作呕。亦通。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已。无寒热者。无邪气也。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
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绝之。谓禁绝其医药也。娄全善云。尝治一二妇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
〔程〕此证有缺文。
〔鉴〕脉平无寒热。用桂枝汤。与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义断续不纯。其中必有脱简。
案楼氏纲目云。绝之者。谓绝止医治。候其自安也。予常治一二妇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绝之旨。遂停药月余自安。真大哉圣贤之言也。楼所载如此。以炒糯米代茶汤。见于魏注。必有所据。桂枝汤可疑。程注金鉴似是。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脉经。无宿有症病四字。有妊娠二字。赵本害下。有一圈。。作不血二字。非。三因方。作妇人宿有症病。妊娠经断未及三月。即动。此症也。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当去其症。案是以意改者不必有所本也。诸注害下为句。魏以害妊娠为一句。似是。)〔魏〕妇人宿有症病。旧血积聚之邪也。忽而经断。未及三月。即上条六十日以下。见渴不能食证之候也。又忽尔经血至。且得漏下不止之证。以为胎堕乎。胎固在腹中。但动而不安。有欲堕之机矣。是症之为病。而累及于胎者。如症在脐下。邪居于下。可以随血漏而症散。止漏安胎。病去胎全矣。如症在脐上。邪居于上。虽血漏不止。而症自沉痼。名为症痼。势必令胎中之气血。先随血漏而堕。所以可决其害将及于妊娠也。此就宿血积聚。居于胎之上下。以卜血漏不止。有无干碍妊娠之义也。再或妊娠六月矣。胎忽动者。此亦宿血痼症所致。又当明辨其孰为正胎。孰为症邪而治之。前三月之间。经水顺利。得其正道。无胎应行则行。有胎应止即止。此胎之正也。至三月以后。邪症为患。忽而漏血不止。此血非关胎血。乃断经之后。三月之血闭而未行。于邪症之所在。必加添积聚。成为血。所以漏下不止。而自与胎不相涉也。惟久久不止。方害及于胎耳。血不止而痼症不去。必累害于胎。当下其症。症自下而胎自存。
所谓有物无殒者。亦此义也。(胎与之辨。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有冒经下血者。则经断必成。此说较前注之说。明畅易晓。附载于此。以质高明。)〔鉴〕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
其中必有缺文。姑存其理可也。方氏曰。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故胎动宜行气。胎漏宜清热。
楼氏纲目云。凡胎动多在当脐。今动在脐上。故知是症也。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程〕牡丹桃仁。以攻症痼。桂枝以和卫。芍药以和荣。茯苓以和中。五物相需。为治妊娠有症痼之小剂。
〔徐〕此方去症之力。不独桃仁。症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案桂枝。取之于通血脉消瘀血。犹桃核承气中所用。张氏医通。改作桂心。非也。千金。恶阻篇茯苓丸注肘后云。妊娠忌桂。故熬。庞安时云。桂炒过。则不损胎也。此等之说。不必执拘。陈氏伤寒五法云。桂枝不伤胎。盖桂枝轻而薄。但能解发邪气。而不伤血。故不堕胎。○案炮炙论序曰。大豆许。取重十两鲤目比之。如兔屎。十二两鲤目。梧桐子。十四两鲤目。如兔屎。小于梧桐子。
妇人良方。夺命丸。专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胎尚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此方的系异人传授。至妙。(准绳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即本方。以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淡醋汤送下。速进两丸。至胎腐烂腹中。危甚者。立可取出。
济阴纲目。催生汤。候产母腹痛腰痛。见胞浆下方服。
即本方。水煎热服。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原注〕方未见○愈胀。脉经。作逾腹。扇下。有之状二字。)〔尤〕脉弦发热。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脏开不能合。而风冷之气乘也。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内热则消。寒则胀也。
〔徐〕子脏者。子宫也。开者不敛也。
宜以附子汤温其脏。原方失注。想不过伤寒论中附子。合参苓术芍之附子汤耳。
案金鉴云。方缺。文亦不纯。必有残缺。然尤注义通。今从之。张氏医通云。妊娠脉弦为虚寒。虚阳散外。故发热。阴寒内逆。故胎胀。腹痛恶寒者。其内无阳。子脏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觉寒气。习习如扇也。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圣药。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
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阻。脉经。作漏。半产。脉经。作中生。)〔鉴〕五六月堕胎者。谓之半产。妇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堕胎。而下血不绝者。此症痼之害也。若无症痼。下血惟腹中痛者。为胞阻。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妊娠经来。脉经。以阳不足。谓之激经也。半产者。
以四五月堕胎。堕胎必伤其血海。血因续下不绝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为胞阻。则用胶艾汤以治。
巢源云。漏胞者。谓妊娠数月而经水时下。此由冲脉任脉虚。不能约制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冲任之脉。
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是二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有娠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以养胎。而蓄之为乳汁。冲在气虚。则胞内泄漏。
不能制其经血。故月水时下。亦名胞阻。漏血尽则人毙也。
芎归胶艾汤方
(〔原注〕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案原本缺两数唯徐沈尤用六两千金干地黄四两艾叶三两余各二两外台引集验同)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程〕胶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养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
〔魏〕用芎。行血中之凝。阿胶甘草当归地黄芍药五味。全补胞血之虚。艾叶。温子脏之血。寒证见。加干姜。
热证见者。干姜烧灰存性。温经散寒。开凝通阻。而血反止矣。干姜之加。乃注中所增。
实不易之药。余治妇人经血。屡试屡效者也。故竟僭而添入方中。高明鉴焉。
千金。胶艾汤。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据。胎动不安。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方。(外台。引集验同。即本方。)又损伤门大胶艾汤。治男子伤绝。或从高堕下。伤五脏。微者唾血。及金疮伤经方。即本方。加干姜。
煮法后云。此汤治妇人产后。崩伤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又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方。
即本方。去芍药地黄。不用清酒。
又治产后下赤白。腹中绞痛方。
即本方。无芎。
和剂局方。胶艾汤。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堕。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即本方。
妇人良方。陈氏六物汤。治血痢不止。腹痛难忍。
即本方。去甘草。
又四物汤。治妇人经病或先或后。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产恶露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产后块不散。或亡血过多。或恶露下。服之如神。
即本方。去阿胶艾叶甘草。
此药不知起于何代。或云始自魏华佗。今产宝方。乃朱梁时节度巡官昝殷所撰。其中有四物散。国朝太平兴国中。修入圣惠方者数方。自后医者易散为汤。自皇朝以来。名医于此四物中。增损品味随意。虚实寒热。
无不得其效者。然非止妇人之疾可用而已。施氏医方祖剂云。仲景芎归胶艾汤。
乃四物汤之祖剂也。中间已具四物。后人裁而用之。
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娠。赵本。作妊。徐沈尤同。)〔尤〕按说文。。音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无痛乎。芎归芍药。益血之虚。苓术泽泻。除水之气。赵氏曰。此因脾土为木邪所客。谷气不举。湿气下流。
搏于阴血而痛。故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亦通。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乙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程〕腹中无因而作痛。或邪热所干。或胎气壅盛。用茯苓之淡以渗之。泽泻之咸以泄之。白术之甘以补之。和以酒服者。藉其势以行药力。日三服。则药力相续。而腹痛自止。案金鉴云。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详其义。必是脱简。不释。此说却可疑。
三因方。本方煎法后云。元和纪用经曰。本六气经纬丸。能祛风补劳。养真阳退邪热。缓中安和神志。
润泽容色。散邪寒温瘴时疫。安期先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后仲景增减。为妇人怀妊腹痛方。本方用芍药四两。泽泻茯苓川芎各一两。当归白术各二两。亦可以蜜丸服。(案此说涉荒诞。不可信据。)和剂局方。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
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即本方。妇人良方同。)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魏〕妊娠呕吐不止者。下实上必虚。上虚胸胃必痰饮凝滞。而作呕吐。且下实气必逆而上冲。亦能动痰饮而为呕吐。方用干姜。温益脾胃。半夏开降逆气。人参补中益气。为丸缓以收补益之功。用治虚寒之妊娠家。至善之法也。
张氏医通云。此即所谓恶阻病也。先因脾胃虚弱。津液留停。蓄为痰饮。至妊二月之后。浊阴上冲。
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遂涌。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参补虚。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程〕寒在胃脘。则令呕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娄全善曰。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亦有故无殒之义。临病之工。何必拘泥。
〔尤〕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饮者设也。夫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
而妊娠之体。精凝血聚。每多蕴而成热者矣。按外台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
麦冬人参。各三两。为治胃热气逆呕吐之法。可补仲景之未备也。
圣惠半夏丸。治妊娠恶阻病。醋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方。
即本方。三味等分。捣罗为末。以地黄汁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尤〕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本草。当归。补女子诸不足。苦参入阴利窍。除伏热。贝母能疗郁结。兼清水液之源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原注〕男子。加滑石半两。○诸注本。删此七字。唯魏本有。)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张氏医通云。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以清肺开郁。苦参以利窍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热结也。
案贝母。本经甄权并云。治产难。而外台子痫门。短剧葛根汤方后云。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升麻代之。此说虽不可信。然足见其亦有利窍之功。本方所用。盖取之于利窍耳。金鉴云。方证不合。必有脱简。不释。殆不考药性也。
时氏产经。苦参丸主疗与原文同。
当归贝母苦参(各三两)滑石(半两)上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米饮下二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沈〕此胎压卫气不利致水也。
〔鉴〕妊娠外有水气。则浮肿。洒淅恶寒。水盛贮于肌肤。故身重。内有水气。则小便不利。水盛阻遏。阳气上升。故起即头眩也。用葵子茯苓者。是专以通窍利水为主也。
妇人良方云。产宝论曰。夫妊娠肿满。由脏气本弱。因产重虚。土不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胀。手足面目皆浮肿。小便秘涩。陈无择云。凡妇人宿有风寒冷湿。妊娠喜脚肿。俗为皱脚。亦有通身肿满。心腹急胀。名曰胎水。(巢源名子满体肿。)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张氏医通云。膀胱者。主藏津液。气化出溺。外利经脉。上行至头。为诸阳之表。今膀胱气不化。
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经脉。所以身重洒洒恶寒。起即头眩。但利小便。则水去而经气行。表病自愈。用葵子。直入膀胱。以利癃闭。佐茯苓以渗水道也。
千金。治妊娠小便不利方。(即本方。外台引千金翼。主疗亦同。千金注。引本经文同。)妇人良方。葵子散。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眩晕。及水肿者。王子亨云。妊娠小便不通。特避寒药。(又名茯苓汤。)葵子(五两)茯苓(三两)上二味。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小便利则愈。
时氏产经云。如不通。恐是转胞。加发灰少许调服。极妙。(葵子。用黄葵子。)圣惠方。葵子散。治妊娠身体浮肿。小便不利。洒淅恶寒。
即本方。加汉防己。凡三味。各二两。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脉经。此下。有即易产无疾苦六字。)〔尤〕妊娠之后。最虑湿热伤动胎气。故于芎归芍药养血之中。用白术除湿。黄芩除热。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
〔鉴〕妊娠无病。不须服药。若其人瘦而有热。恐耗血伤胎。宜常服此以安之。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汪氏医学原理有人参。)方氏丹溪心法附余云。此方养血清热之剂也。瘦人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曾半产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无患也。
王氏明医杂着云。调理妊娠。在于清热养血。条实黄芩为安胎圣药。清热故也。暑月宜加之。养胎全在脾胃。譬犹悬钟于梁。梁软则钟下坠。折则堕矣。故白术补脾。为安胎君药。
外台古今录验。术汤。疗妊娠卒得心痛欲死。千金治妊娠腹中满痛。叉心不得饮食。
即本方。去芎当归。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半日全尽。微下水。令易生。
易简方。治经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即本方。加山茱萸。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尤〕妊娠伤胎。有因湿热者。亦有因湿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归散。正治湿热之剂。
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正治湿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白术散方
(〔原注〕见外台。○外台引古今录验云。裴伏张仲景方。)白术芎蜀椒(三分去汗)牡蛎(外台白术芎各四分牡蛎二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苦痛。徐云。脱一腹字。沈本作苦腹痛。
吐痛。外台。作吐唾。为是。)〔程〕白术主安胎为君。芎主养胎为臣。蜀椒主温胎为佐。牡蛎主固胎为使。按瘦而多火者。宜用当归散。肥而有寒者。宜用白术散。不可混施也。芍药能缓中。故苦痛者加之。芎能温中。故毒痛者倍之。痰饮在心膈故令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破痰下水。半夏消痰去水。
更服浆水以调中。若呕者。复用浆水。服药以止呕。呕不止。再易小麦汁以和胃。呕止而胃无津液作渴者。食大麦粥。以生津液。病愈服之勿置者。以大麦粥。能调中补脾。故可常服。非指上药可常服也。
徐云。予治迪可弟妇。未孕即痰嗽见血。既孕而不减人瘦。予以此方治之。因其腹痛。加芍药两大剂。而痰少嗽止。人爽胎安。
和剂局方白术散。调补冲任。扶养胎气。治妊娠宿有风冷。胎痿不长。或失于将理。动伤胎气。多致损堕怀孕。常服壮气益血。保护胎藏。(即本方。三因同。)妇人良方。白术丸。(主疗同前局方白术散。)即本方。加阿胶地黄当归。上为末。蜜为丸。如梧子。米饮吞三四十丸。酒醋汤亦可。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原注〕见玉函。○玉函。伤胎。作伤寒。关元。作小肠之募。无微利之微字。)〔程〕七月手太阴肺经养胎。金为火乘。则肺金受伤。而胎失所养。又不能通调水道。故有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有如水气状也。劳宫穴。在手心厥阴心主穴也。泻之则火不乘金矣。关元穴在脐下。为小肠之募。泻之则小便通利矣。此穴不可妄用。刺之能落胎。
案金鉴云。文义未详。此穴刺之落胎。必是错简。不释。此说固是。然根据玉函。伤胎。作伤寒。
乃义稍通。徐子才逐月养胎方云。妊娠七月。手太阴脉养。不可针灸其经。
[卷五\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证六条、方八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案。沈尤金鉴。作痉为是。详痉病中。)〔尤〕痉。筋病也。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也。郁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
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也。大便难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渗灌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便难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
〔程〕产后血晕者。为郁冒。又名血厥。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原注〕方见呕吐中。)〔尤〕郁冒虽有客邪。而其本则为里虚。故其脉微弱也。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津气上行。
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阴血虚。孤阳上厥。而津气从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阴阳乍离。故厥而冒。及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也。产妇新虚。不宜多汗。而此反善汗出者。
血去阴虚。阳受邪气。而独盛。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气不可不散。而正虚不可罔顾。惟此法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
〔鉴〕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必其人舌有苔。身无汗形气不衰者。始可。故病得解自能食也。若有汗。当减柴胡。无热当减黄芩。呕则当倍姜半。虚则当倍人参。又在临证之变通也。
案巢源云。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闷。若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
二者为异。亦当候其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产后应运与不运也。然烦闷不止。则毙人。巢氏所论如此。知产后血晕。自有两端。其去血过多而晕者。属气脱。其证眼闭口开。手撒手冷。六脉微细或浮是也。下血极少而晕者属血逆。其证胸腹胀痛气粗。两手握拳。牙关紧闭是也。此二者证治霄壤。服药一差。
生死立判。宜审辨焉。而本条所论。别是一证。活人书妊娠伤寒门。载此条于三物黄芩汤之后。则知是专治妇人草蓐伤风。呕而不能食者。若以小柴胡汤为产后郁冒之的方。则误人殆多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见病中。○脉经。作此为胃热气实。程金鉴脉经。并接前条为一条。)〔沈〕此即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而病解能食也。病解者。谓郁冒已解。能食者。乃余邪隐伏胃中。风热炽盛。而消谷。但食入于胃。助起余邪复盛。所以七八日。而更发热。故为胃实。是当荡涤胃邪为主。故用大承气。峻攻胃中坚垒。俾无形邪相随有形之滞。一扫尽出则病如失。仲景本意。发明产后气血虽虚。然有实证。即当治实。不可顾虑其虚。反致病剧也。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方见寒疝中。)〔程〕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痛。内经曰。味浓者为阴。当归羊肉味浓者也。用以补产后之阴。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则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补能去弱。
三味辛温补剂也。故并主虚劳寒疝。
〔魏〕妊娠之痛。胞阻于血寒也。产后腹中痛者。里虚而血寒也。一阻一虚。而治法异矣。
〔尤〕当归生姜。温血散寒。孙思邈云。羊肉止痛利产妇。
千金当归汤。治妇人寒疝。虚劳不足。若产后腹中绞痛。
即本方加芍药。注云。子母秘录有甘草。
丹溪心要云。当产寒月。脐下胀满。手不可犯。寒入产门故也。服仲景羊肉汤二服愈。
严氏济生当归羊肉汤。治产后发热自汗。肢体痛。名曰蓐劳。
即本方。加人参黄。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鉴〕产后腹痛。不烦不满。里虚也。今腹痛烦满。不得卧。里实也。气结血凝而痛。故用枳实破气结。芍药调腹痛。枳实炒令黑者。盖因产妇气不实也。并主痈脓。亦因血为气凝。久而腐化者也。佐以麦粥。恐伤产妇之胃也。
〔尤〕产后腹痛。而至烦满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热。且下病而碍上也。与虚寒痛不同矣。枳实烧令黑。能入血行滞。同芍药为和血止痛之剂也。
〔魏〕大麦粥。取其滑润宜血。且有益胃气也。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肿。以麦粥下之。
案朱震亨云。芍药产后禁用。程氏辨其误。极是。今不繁引。又案此前排脓散中。去桔梗。不用鸡子黄。用麦粥。
立方之意稍近。故并治痈肿乎。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鉴〕产妇腹痛。属气结血凝者。枳实芍药散以调之。假令服后不愈。此为热灼血干。着于脐下而痛。非枳实芍药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也。并主经水不通。亦因热灼血干故也。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赵本作二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程〕虫。主下血闭。咸能软坚也。大黄。主下瘀血。苦能泄滞也。桃仁。亦下瘀血。滑以去着也。
三味相合。以攻脐下干血。
〔魏〕此类于抵当汤丸之用。亦主经水不利。
无非通幽开积之治也。和酒为丸者。缓从下治也。
〔徐〕既曰新血。又曰如豚肝。骤结之血也。
案徐氏兰台轨范云。新字当作瘀字。此说颇有理。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见病中。○脉经。烦躁发热四字。作四五日趺阳脉六字。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八字。作谵语利之则愈六字。)〔程〕太阳伤寒。热结膀胱。则蓄血。小腹坚痛。今产后非太阳证。而小腹亦坚痛者。此恶血未尽。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宜下瘀血汤辈。若不大便。烦躁发热。则热不在膀胱。而热在胃。切其脉亦微实也。
日晡时。阳明向王时也。当向王时。是以再倍发热烦躁。则胃中实矣。胃实则不能食。
故食则谵语。转增其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条前后简错。热在里八字。当在恶露不尽之下。未有大承气汤。而下膀胱血结也。至夜即愈四字。衍文。脉经无。(金鉴同。但以至夜即愈。不为衍文。以再倍二字为衍。)〔鉴〕李曰。此一节具两证在内。一是太阳蓄血证。一是阳明里实证。因古人文法错综。故难辨也。无太阳证。谓无表证也。少腹坚痛者。以肝藏血。少腹为肝经部分。故血必结于此。则坚痛亦在此。此恶露不尽。是为热在里。结在膀胱。此太阳蓄血证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烦躁。脉实谵语者。阳明里实也。再倍发热者。热在里。蒸蒸发于外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时。故烦躁不能食。病在阳而不在阴。故至夜则愈。此阳明腑病也。宜大承气汤以下胃实。
案尤云。盖谓不独血结于下。而亦热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此解不可从。李注似允当。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原注〕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脉经作妇人产得风。心下闷。作心下坚。徐沈作产后中风续续。)〔徐〕此段言产后中风。迁延不愈。而表里杂见者。仍当去其风也。谓中风之轻者。数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责表。然头疼恶寒汗出。时有热。皆表证也。心下闷干呕。太阳之邪欲内入。而内不受也。今阳旦证仍在。阳旦汤何不可与。而因循以致误也。
案阳旦汤。徐沈尤金鉴。为桂枝汤加黄芩。而魏则据伤寒论证象阳旦条。为桂枝加附子。并误。唯程根据原注为是。
张氏医通云。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喘而。千金。作喘气。头痛。圣济。作头目昏痛。)〔尤〕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沈〕产后最易变为柔痉。故发热头痛。虽属太阳表证。恐隐痉病之机。所以方后云。颈项强。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鉴云。产后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之三字。始与方合。若无此三字。则人参附子。施之于中风发热可乎。而又以竹叶命名者。何所谓也。且方内有颈项强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证无方。则可知必有脱简。此注恐非。是方盖防发痉之渐。若至直发痉。则难奏效也。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千金作一握)葛根(三两)防风(案千金用二两)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附子(一枚炮○活人书不用)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千金。分上。有去滓二字。无一枚以下十二字。前。
赵本作煎。徐注豆大下云。该是入字。案据徐则豆下句。)〔程〕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今证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面赤头痛。亦风痉之渐。故用竹叶主风痉。防风治内痉。葛根治刚。桂枝治柔痉。生姜散风邪。桔梗除风痹。辛以散之之剂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佐人参以固卫。附子以温经。甘草以和诸药。大枣以助十二经。
同诸风剂。则发中有补。为产后中风之大剂也。颈项强急。痉病也。加附子以散寒。呕者。风拥气逆也。加半夏以散逆。
张氏医通云。此桂枝汤。去芍药。加竹叶葛防桔梗人参。
因方后所加附子向来混入方内。案医通。载本方。去附子。盖本于活人书。
又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
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如徐忠可驳正。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乳。脉经。作产。)〔程〕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产后则血气虚。而胃气逆。故烦乱呕逆。
〔尤〕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
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
案乳中。盖在草蓐之谓。故脉经作产中。而沈云。乳者乳子之妇也。魏云。乳即血也。初产血虚。
沈云。乳下。当有闭字。谓乳闭而不通也。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未详。张璐云。乳中虚。言乳哺而乳汁去多。并误。
竹皮大丸方
(活人云。治虚烦。载之于丈夫诸方中。)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活人书。柏实。作枳实。
〔程〕竹茹甘寒。以除呕。石膏辛寒。以除烦逆。白薇咸寒。以治狂惑邪气。夫寒则泥膈。佐桂枝以宣导。寒则伤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热倍白薇。白薇咸寒。能除热也。
烦喘。加柏实。柏实辛平。能治喘也。用枣肉为丸者。统和诸药。以安中益气也。
武氏济阴纲目云。中虚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众药六分。又以枣肉为丸。
仍以一丸饮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省。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脉经。作热痢重下新产虚极。千金。利虚间。有兼字。)〔尤〕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汤。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案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不合。不释。盖以其虚极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千金。名白头翁汤。)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案千金各二两)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张氏医通云。伤寒厥阴证。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苦寒治热。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故加阿胶甘草。然下利血滞也。古人云。血行则利自止。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千金。烦者。作烦热。)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千金。二两上。有各字。)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千金。六升下有去滓二字。)〔徐〕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上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头不痛。故以黄芩消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
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
案别录云。苦参除伏热。本方所用。盖不在杀虫。当考千金伤寒杂治门。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千金。刺作。中急作拘急。无摩字。宜作方。)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千金作五两)生姜(三两○千金作六两)甘草(五两)大枣(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案内衄。千金作内竭。非也。千金翼。与本条同。巢源云。吐血有三种。一日内衄。
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或去数升。乃至斛。是也。若无生姜以下。千金无。)〔沈〕产后体虽无病。血海必虚。若中气充实。气血虽虚。易能恢复。或后天不能生血。充于血海。
则见虚羸不足。但血海虚。而经络之虚。是不待言。因气血不利。而瘀则腹中刺痛不止。冲任督带内虚。则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脾冒气虚。则吸吸少气。不能食饮。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当归欲补血之功居多。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乃血海真阴大亏。故加地黄阿胶以培之。方后云。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温补之中。兼引血药入血分生血。其义更妙。
张氏医通云。按此即黄建中之变法。彼用黄。以助外卫之阳。此用当归。以调内营之血。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药汤。治产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汤。用胶饴八两。
[卷五\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来。伤寒论。太阳下编。作得。断下。有者字。)〔程〕妇人伤寒中风。六经传变治例。与男子同法。唯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漏带下。则治有殊也。妇人经行之际。当血弱气尽之时。邪气因入血室。与正气相搏。则经为之断。血为之结也。血结则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与小柴胡解表里。而散血室之邪热。
〔尤〕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以下二条同。)许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
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尔断绝。
即于小柴胡汤。加生干地黄。
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寒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选腊辰日制。详见于本书。)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脉经注。二焦字疑。)〔程〕伤寒发热。又值经水适来之时。则寒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室。夫邪去阳入阴。则昼日明了。阴被其邪。故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也。无者。禁止之辞。犯胃气以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血室中。则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来寒热如疟。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章则无上下二证。似待其经行血去。邪热得以随血出而解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
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太阳下编。得下。有之字。)〔程〕发热恶寒。则风邪在表。未入于里。值经水适来。至七八日。则邪热乘虚而内入。入则表证罢。
故脉迟身凉和也。胸胁者。肝之部分。灵枢经曰。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其正经。则布胁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胁满。如结胸状也。肝藏魂。热搏于阴。故令谵语也。
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其实。
许氏本事方云。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涵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前药。
予曰。小柴胡用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
或者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也。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活人书。海蛤散。治血结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详伤寒论辑义阳明篇。者。太阳中篇。作则。)〔尤〕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来。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热。
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脔。脉经作腐。)〔尤〕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浓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半夏浓朴汤方
(〔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脔字。)半夏(一升)浓朴(三两)茯苓(四两○赵作二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千金云一方无干苏叶生姜)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壳诃黎勒皮。
王氏易简。四七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
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即本方。)又云。妇人情性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绝。产妇尤多。此证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妇人恶阻。尤宜服之。间以红丸子尤效。一名浓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
瑞竹堂经验方。四七汤。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调服。
仁斋直指。桂枝四七汤。治风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汤。加枳壳人参。
又四七汤。治惊忧气遏上喘。(即本方。)又加减七气汤。治气郁呕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气汤。(桂枝。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去紫苏。
又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于本方。加茯神远志甘草石菖大枣。
三因七气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药陈皮人参大枣。
孙氏三吴医案云。张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运。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疼。小水淋沥而疼。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浓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鉴〕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案沈尤以脏为子宫。甚误。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三因。名小麦汤。袖珍。名甘草汤。)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案温分徐沈尤作分温。是。)〔程〕内经曰。悲则心系急。甘草大枣者。甘以缓诸急也。小麦者。谷之苦者也。灵枢经曰。心病者。宜食麦。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问。以小麦为心之谷。千金云。小麦养心气。本方所主。正在于此。而金鉴云。方义未详。必是伪错。此说大误。验之于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许氏本事方云。乡里有一妇人。数欠。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予忽忆有一证云。妇人脏躁云云。急令治药。尽剂而愈。古人识病制方。种种妙绝如此。试而后知。
陈氏妇人良方云。乡先生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与巫兼治。皆无益。仆年十四。正在斋中习业。见说此证。而程省元皇皇无计。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说。
记忆先人曾说此一证。名曰脏躁悲伤。非大枣汤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对证。笑而治药。一投而愈矣。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妇人下。千金。有霍乱呕逆二字。泻心汤上。千金有甘草二字。)〔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为方不一。亦当合伤寒论中痞证诸条。参观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龙汤方
(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案惊悸所载即三黄泻心汤。此恐不然。据千金。当是甘草泻心汤。)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
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未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
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辩记。勿谓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误。程尤作来多。程云。谓崩带之属。金鉴亦作来多。云来字。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水断绝之病。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是传写之讹。案撰金鉴者。何不考之正脉等本。可疑。沈魏并仍原文。令阴。赵本作冷阴。非。)〔鉴〕此条为妇人诸病纲领。其病之所以异于男子者。以其有月经也。其月经致病之根源。则多因虚损积冷结气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经水断绝。至有历年。寒积胞门。以致血凝气结。而不行者。先哲云。
女子以经调为无病。若经不调。则变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经之变病。其变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之异也。如寒外伤经络。其人上焦素寒。则凝坚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伤肺。则气滞阻饮。故呕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热。寒同其化。久则成热。热伤其肺。故成肺痈。而形体损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则在中盘结。故绕脐疝痛也。或两胁疼痛。是中焦之部。连及肝脏故也。或其人中焦素热。则不病寒疝。而病结热于中矣。中热故不能为寒疝。而绕脐之痛仍在关元也。其人脉数当生疮。
若无疮则热必灼阴。皮肤失润。故肌粗若鱼鳞也。然此呕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鱼鳞等病。亦时着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谓经候不匀。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阴中掣痛少腹恶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气街急痛。腰膝疼烦。皆胞中冲任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极奄忽眩冒。状如厥癫。亦痛甚之常状也。若其人或有忧惨悲伤多嗔之遇。
而见此眩冒厥癫之证。实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冲任血病。皆能病带。故谚曰十女九带也。然带下病久。津液必伤。形必羸瘦。诊其脉虚。审其多寒。岂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变万端矣。虽千变万端。然审脉阴阳虚实紧弦。与病参究。行其针药。治危得安也。其有病虽同。而脉不同者。则当详加审辨。故曰子当辨记。勿谓不然也。
〔尤〕甚则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而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
案史记扁鹊传云。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知古所称带下。乃腰带以下。经血诸疾之谓也。金鉴云。此皆带下一句。当在非有鬼神之下。文义相属。是传写之讹。此说非也。本条隔句押韵。如根据金鉴而改之。则失上下押韵之法。不可从也。巢源云。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张仲景所说三十六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挟带下。起于阴内。条目混漫。与诸方不同。据巢氏此言。则本条所谓三十六疾。今无所考欤。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许同。即日晡所之所。诸家或接下句。义不通。)〔程〕下利。当是下血。
〔鉴〕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李曰。妇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大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利。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正当少腹部分。冲脉挟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挟口环唇。与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取。徐沈尤。并作治。是。)〔程〕妇人有瘀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经来过多。及过期不来。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台引千金。名温经汤。斛。作斗。)和剂局方。温经汤。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干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医学入门。名大温经汤。)王氏易简云。若经血不调。血脏冷痛者。当用小温经汤。
即本方。别本。以当归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载本方。案已名小温经汤。恐非本方。
百一选方。正经汤。
于本方。去芎甘草。加熟地黄。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案本草纲目。土瓜条。经下。补或字。义尤明。金鉴改再作不字。非。)〔尤〕妇人经脉流畅。应期而至。血满则下。血尽复生。如月盈则亏。月晦复也。惟其不利。
则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经一月。而再见矣。少腹满痛。不利之验也。
土瓜根。主内痹瘀血月闭。虫。蠕动逐血。桂枝芍药。行荣气而正经脉也。
土瓜根散方
(〔原注〕阴肿。亦主之。)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带下。故以为君。虫下血闭以为臣。芍药通顺血脉以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为使。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肿。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尤〕本文已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复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旋复花。
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阴脏。而含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之说也。
〔鉴〕此条详在伤寒论辨脉法篇。错简在此。旋复花汤主之一句。亦必是错简。半产漏下。则气已下陷。焉有再用旋复花下气之理。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原注〕臣亿等校诸本。
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楼氏纲目云。即芎归胶艾汤。一云。加干姜一两。)〔鉴〕李曰。陷经漏下。谓经脉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气不摄血也。黑不解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荣气腐败也。然气血喜温恶寒。用胶姜汤。养气血则气盛血充。推陈致新。而经自调矣。按此条文义。必有缺误。胶姜汤。方亦缺。姑采此注。以见大意。
〔尤〕陷经。下而不止之谓。黑则因寒而色瘀也。
胶姜汤。方未见。然补虚温里止漏。阿胶干姜二物已足。林亿云。恐是胶艾汤。按千金胶艾汤。有干姜。似可取用。
巢源。载五色漏下。其五曰。肾脏之色黑。漏下黑者。是肾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黑色也。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如敦状。脉经作敦敦状更四字。注。要略云。满而热。案徐沈。生。改经。误。)〔尤〕敦音对。按周礼注。盘以盛血。敦以盛食。盖古器也。少腹满。如敦状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状。与内经胁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难。病不独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气热不化。生后。即产后。产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结。而病属下焦也。故以大黄下血。
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瘀浊。而兼安养也。
案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郑注。敦。盘类。古者以盘盛血。以敦盛食。尤注本于此。又广雅。释器。ht。盂也。尔雅释丘。郭注。敦。盂也。知本条如敦状。谓如盘盂之形也。脉经如敦敦状。而千金云。阴交石门。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则脉经似是。然如字。竟无着落。沈云。人敦而不能起。言其下重之情也。金鉴云。敦。大也。皆于文义。不相叶。今从尤注。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原注〕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尤〕经水不利下者。经脉闭塞而不下。比前条下而不利者。有别矣。故彼兼和利。而此专攻逐也。然必审其脉证并实。而后用之。不然。妇人经闭。多有血枯脉绝者矣。虽养冲任。犹恐不至。而可强责之哉。
〔鉴〕妇人经水不利下。言经行不通利快畅下也。乃妇人恒有之病。不过活瘀导气。调和冲任。足以愈之。今曰抵当汤主之。夫抵当重剂。文内无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利。发狂善忘。寒热等证。恐药重病轻。必有残缺错简。读者审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千金桃仁煎。治带下月经闭不通。
本方。去蛭。加朴硝五两。
千金翼。抵当汤。治妇人月水不利。腹中满。时自减。并男子膀胱满急方。
本方。去虻虫。加虎杖二两。一云虎掌。
又杏仁汤。治月水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月不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
于本方。加杏仁三十枚。(千金同。)李氏必读。代抵当汤。行瘀血。(如血老而甚者。去归地。加蓬术。)生地黄当归尾穿山甲(各三钱)降香(一钱五分)肉桂(去皮一钱)桃仁(去皮尖炒二钱)大黄(去皮三钱)芒硝(八分)水二钟。煎一钟。血在上食后服。血在下食前服。
张氏医通云。水蛭如无。以陵鲤甲。生漆涂炙。代之。
又代抵当丸。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于前方。去降香。加蓬术为末。蜜丸。蓄血而上部者。丸如芥子。黄昏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喉。
以搜逐瘀积。在中部食远。下部空心。俱丸如梧子。百劳水煎汤下之。汪氏医方集解同。但去降香莪术芒硝。用玄明粉。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沈〕脏。即子宫也。坚癖不止。止当作散字。坚癖不散。子宫有干血也。白物者。世谓之白带也。
〔魏〕藏坚之脏。指子宫也。脏中之脏。指阴中也。
〔尤〕脏坚癖不止者。
子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脏之湿热。矾石却水除热。合杏仁破结润干血也。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内之。
〔程〕矾石酸涩。烧则质枯。枯涩之品。故神农经以能止白沃。亦涩以固脱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带。
以矾石质枯。佐杏仁一分。以润之。使其同蜜。易以为丸。滑润易以内阴中也。此方专治下白物而设。未能攻坚癖下干血也。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尤〕妇人经尽产后。风邪最易袭入腹中。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种未详。
红蓝花。苦辛温。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风药者。血行而风自去耳。
红蓝花酒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红蓝花(一两)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外台。近效。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方。
红蓝花三两。新者佳。以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稍冷服之。
妇人良方。红蓝花酒。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言语错乱。恶血不尽。腹中绞痛。胎死腹中。
红蓝花一两。上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盏。童子小便二盏。煮取盏半。候冷分为二服。留滓再并煎。
一方无童便。(本出肘后。○徐氏胎产方。治产后血晕。昏迷心气绝。)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徐〕此言妇人之病。大概由血。故言诸疾痛。皆以术苓泽归芍芎主之。谓即有因寒者。亦不过稍为加减。非真以此方概腹中诸痛也。
〔鉴〕诸疾腹痛。谓妇人腹中诸种疾痛也。既曰诸疾痛。则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岂能以此一方。概治诸疾痛耶。当归芍药散主之。必是错简。
当归芍药散方
(见前妊娠中。)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徐〕此言妇人之病。既已由血。则虚者多。从何补起。唯有建中之法为妙。谓后天以脾胃为本。胃和而饮食如常。则自能生血而痛止也。小建中。即桂枝汤加饴糖也。言外见当扶脾之统血。不当令借四物之类耳。前产后附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正此意也。
小建中汤方
(见前虚劳中。)朱氏集验方。加味建中汤。治女人虚败腹痛。
本方中。加当归琥珀木香。
施丸端效方。大加减建中汤。治妇人胎前产后。一切产损。月事不调。脐腹痛。往来寒热。自汗口干烦渴。于黄建中汤。去胶饴。加当归川芎白术。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能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以胞以下。脉经。作此人故肌盛。头举身满。今反羸瘦。头举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服肾气丸。以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虚劳中。)〔尤〕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与缭戾同。胞系缭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
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下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缭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
巢源云。胞转之病。由胞为热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气还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内外壅胀不通。故为胞转。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张仲景云。妇人本肥盛。且举自满。全羸瘦。且举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转。(朱氏格致论。引妇人本肥盛云云。而曰。其义未详。)案了。缭并音聊。缭。缠也。绕也。千金有四肢痿缭戾等文。舒氏女科要诀云。了戾者。
绞纽也。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千金翼用桂附各二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详于虚劳。及消渴中。当参考。)〔鉴〕赵良曰。此方在虚劳中。治腰痛小便不利。小腹拘急。此亦用之何也。盖因肾虚用之也。用此补肾则气化。气化则水行而愈矣。然转胞之病。岂尽由下焦肾虚。气不化出致耶。或中焦脾虚。不能散精归于胞。及上焦肺虚。不能下输布于胞。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
李曰。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肾气丸也。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脉经。作妇人阴寒。温阴中作药。蛇床子散主之。徐程魏尤金鉴并同。)蛇床子仁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合。赵作令。是。)〔徐〕坐。谓内入阴中。如生产谓坐草之坐也。
〔程〕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尤〕阴寒阴中寒也。寒则生湿。蛇床子温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湿也。此病在阴中。而不关脏腑。故但内药阴中自愈。
案千金注云。坐药。即下着坐导药。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尤〕脉滑者湿也。脉数者热也。湿热相合。而系在少阴。
故阴中即生疮。甚则蚀烂不已。野狼牙味酸苦。除邪热气疥疮恶疮。去白虫。故取治是病。
案龚氏外科百效云。如因妇人子宫。有败精带浊。或月水未净。与之交合。后又未洗。男子肾虚。邪秽滞气。遂令阴茎连睾丸肿疮。小便如淋。名阴蚀疮。然妇人亦有之。据此则阴蚀。乃霉疮之属已。
野狼牙汤方
(外台引千金云。疗人阴虫疮方。案千金云。治阴中痒入骨困方。与外台所引异。)野狼牙(三两○千金作两把)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外台古今录验。妇人阴蚀。苦中烂伤。野狼牙汤。
野狼牙三两。咀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内苦酒。如鸡子中黄一杯煎沸。适寒温。以绵濡汤。以沥疮中。日四五度即愈。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尤〕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失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案金鉴云。膏发煎导之五字。当是衍文。此谷气之实也之下。当有长服诃黎勒丸之六字。后阴下气。谓之气利。用诃黎勒散。前阴下气。谓之阴吹。用诃黎勒丸。文义始属。药病相对。盖诃黎勒丸。以诃黎勒固下气之虚。以浓朴陈皮平谷气之实。亦相允合。方错简在杂疗篇内。此说未知是否。姑附之。
萧氏女科经论云。按妇人阴吹证。仲景以为谷气实。胃气下泄所致。此之病机。有不可解。云来注云。
胃实肠虚。气走胞门。亦是随仲景之文。而诠之也。夫人谷气胃中。何尝一日不实。而见阴吹之证者。未之尝闻。千百年之书。其缺疑可也。予甲寅岁。游峡右。有友吴禹仲来询云。此镇有一富室女。阴户中时簌簌有声。如后阴之转失气状。遍访医者。不晓此何病也。予曰。阴吹证也。仲景之书有之。禹仲因叹予之读书之博。案阴吹非罕见之病。简前年疗一诸侯夫人患此证。寻为瘵。药罔效而没。
膏发煎方
(见黄胆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案本草纲目。二味等分。日。作月。)〔程〕小儿胃中有疳热。则虫生。而牙断蚀烂。雄黄味辛。葶苈味苦。辛苦能杀虫故也。按张仲景有口齿论一卷。(案见宋艺文志。)今未之见。岂被处简脱于此耶。而妇人方后。不应有小儿方也。
案玉函经第八卷末。亦载治小儿药三方。盖另有幼科书。而亡佚者。此类岂其遣方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李京
南唐·谭峭
清·盛康
唐·殷璠
宋·罗泌
鹤市道人
清·汪琥辨
(晋)郭义恭
唐·李翱
(宋)曾布
唐·法琳
(清)玉泉樵子 填词
明·王大纶
符秦·僧伽提婆
(元)程端礼
清·黄之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