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十二-医灯续焰
卷十二
[卷十二] 胀满脉证第七十一
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胀,谓胀于外。满,谓满于中。排脏腑而廓胸胁,急皮肤而露筋脉,脐凸腰圆,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间亦有胀及于头面四肢者,与水肿大同小异,而此则无水耳。大抵饮食不节,起居失宜,房室过劳,忧思无极,久久皆足以耗其守阴,衰其阳运,致气壅滞留中,而胀满之疾渐起矣。故实者少,虚者多。热者少,寒者多。
成于他脏腑者少,成于脾胃者多。盖虚则气空浮,故易鼓而大。寒则气凝滞,故易壅而坚。脾胃居中,以胸腹为宫城,属土而化湿,性缓气屯,故亦易胀易满。此但言其常耳。至若五脏六腑盛衰之胀,五运六气胜负之胀,有实者,有热者,有成于他脏腑者,又不能以此数端尽也。在圆机者自为审别,再宜参看张景岳水胀一论,斯得之矣。《灵枢》诸胀,则有本神篇所云∶肾气实则胀;(肾主藏。藏已中实,而更加以实,其为胀也,不言可知。)经脉篇所云∶胃病,则大腹水肿,(胃属土而主中焦。土病不能制水,则水泛滥而腹大矣。)又云∶胃中寒,则胀满,寒则气滞而壅塞故。又云∶足太阴虚,则鼓胀;(脾足太阴主运,虚则不运。不运则胀。虚则空,故如鼓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所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三焦主气,为游行之部。病则气化滞而游行阻,故病如是。在太阳者,三焦联系膀胱耳。)热病篇所云∶男子如蛊,女子如。(蛊者,蛊毒也,胀急如蛊蓄。者阻也,阻滞如怀孕。皆形容腹之大。)《素问》诸胀,则有脉解篇所云∶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亦气藏而中实,故病如是。)大奇论所云∶肝满、肺满、肾满皆实,即为肿。肺之壅,喘而两满。肝壅,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肺主气而呼吸应。两肝,主惊主疏泄而经两,肾经胫与髀,而少腹乃其部分。故肺壅实则气喘而两满,肝壅实满卧惊而艰小便,肾壅实则少腹满而胫髀大跛偏枯。)调经论所云∶志有余则腹胀;(志为肾所藏。有余则实,实则胀,与肾气实则胀之义同。)脉要精微论所云∶胃气实则胀;(胃脉下膈属胃络脾。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实则经脉泷涌,故胀。)阴阳应象大论所云∶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实则从内泻之,如攻下之类。若虚满、虚胀,泻之反成其害也,不可不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浊不降而阴滞于上,胀生焉。)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气者荣卫脏腑之气也。流行如常,何肿之有。设或不调不顺,则壅滞而形肿于外。四维乃人之四肢,为诸阳之本,更代俱病,阳气不从此衰竭乎?即本篇所云失之则外壅肌肉、卫气散解之义。)太阴阳明论所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饮食起居为内伤,内伤则阴受之而入脏。故内则病满闭塞也。)平人气象论所云∶盛而紧曰胀;(此言胀病之脉也。盛则气实,紧则气强。皆中有余邪,故胀。)异法方宜论所云∶脏寒生满病;(此言胀病生于方土也。北土地寒,乳酪为食。外寒敛而内滞腻,故满病生焉。)五常政大论所云∶适寒凉者胀;(适,往也。适往寒凉之处,外闭内郁,故胀。)刺热篇所云∶下牙车,为腹满。(此言外部之色应腹中而知胀满也。牙车即牙床转动之处。牙车之下,正应腹中。腹胀者,牙车下当见青白色。青白为寒,寒则凝滞,故胀也。)《金匮要略》论诸胀满有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微弦之脉,阳不能运,腹自当满。设不满亦当便难、两痛,正不运、不通故耳。然见于胃足趺阳之脉,则知虚寒自下逆上也。服以温药,则能通、能运而愈矣。
如枳实理中汤之类。)又云∶病者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正虚于内,按以实其虚,故不痛。邪实于内,按以实其实,故痛。)又云∶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为寒,当与温药。(得暖必减,如理中汤加丁桂之类。)又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又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下固可下,要审其满痛者为何物。)宜大柴胡汤。又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诸胀诸满,虽种种不同,然而无一不关于脾胃者。盖脾胃者,土也。居中而溉四脏,胸腹乃其城府。胸腹胀满,犹城府崩裂。未有城府崩裂,而土能独全者。有诸中,形诸外,此必然之理也。脉若见弦,知木来侮土,更为不吉。若见数洪,必湿热之郁。若见迟弱,乃阴寒所凝。浮则气散,外虽满而中必虚。紧则气敛,外固坚而中更实。浮而大者,元气之振作,与病形相宜,故云可治。虚而小者,知元气之衰微,又与病形相反,故云危极。外有肠覃、石瘕二种,女子之病也。宝鉴言之甚详。以其类乎胀满,故附录于此。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气散则清,气聚则浊。结为瘕聚,所以恶气发起,肉乃生。小渐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如怀子之状也。此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应时而下,本非妊娠,可以此为辨矣。露丸、木香通气散主之。)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夫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今寒客于子门,则气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以留止,结硬如石,是名石瘕也。
此病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则可宣导而下出者也。《难经》云∶任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此之谓也。非大辛之剂不能已也。可服见丸、和血通经汤。)诸胀满病,腹胀,身热。或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或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或呕咳,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或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或腹胀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或手足掌纹不见,或脐凸气促等证,皆主必死。
[卷十二\胀满脉证第七十一] 附方
枳实理中汤
(见第十七)
金匮浓朴七物汤
浓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锉)桂枝(三两)生姜(五两)水一斗,煮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仲景大柴胡汤
柴胡半夏(各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
宝鉴露丸
治寒伤于内,气凝不流,结于肠外,久为瘕,时作疼痛,腰不可伸。
京三棱蓬莪术(二味各一两,并酒浸。入巴豆三十粒,切碎同炒深黄色,去巴豆不用)干漆(洗去腥,炒烟尽)川乌(炮,各半两)砂(四钱,另研)轻粉(一钱,另研)茴香(盐炒)青皮(去白)雄黄(另研)穿山甲(炒,各三钱)麝香(五分,另研)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生姜汤下,温酒亦得。
宝鉴木香通气散
治寒气结瘕,腹大坚满,痛不可忍。
木香戎盐(炒)京三棱(炮,各半两)浓朴(一两姜制)枳实(麸炒)甘草(炙,各三钱)干姜(炮)蓬莪术(炮,各二钱)上为末。每服三钱,食前淡生姜汤调下。
宝鉴见丸
治寒气客于下焦,血气闭塞而成瘕聚,坚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脐,四钱)鬼箭羽紫石英(各三钱)泽泻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钱)槟榔(二钱半)血竭(一钱半,另研)水蛭(一钱,炒烟尽)京三棱(五钱锉)桃仁(三十粒,汤浸去皮尖,麸炒研)大黄(二钱锉,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为末,入另研二味和匀,用元浸药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淡醋汤下,温酒亦得。
宝鉴和血通经汤
治妇人室女受寒,月事不来,恶血积结,坚硬如石。
当归京三棱(炮,各五钱)广术(炮)木香熟地黄肉桂(各三钱)红花贯众苏木(各二钱)血竭(一钱另研)上十味,除血竭外,同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忌生冷,及当风大小便。
[卷十二] 积聚脉证第七十二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生,沉细者死。
《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阴沉而伏,阳浮而动。又曰∶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越人以阴阳分脏腑。既分脏腑,自有五六之名。但历考《灵》、《素》积聚瘕之类,亦不全以脏腑分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初成,必先身形自虚,而后外邪中伤,始于皮肤、腠理、毛发,次络脉,次经脉,次输,次伏冲,次肠胃,次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此言邪气自浅入深之常道也。然亦有不必传至极处。邪之所在,无论浅深,若有积留,即积于彼。故本篇岐伯又曰∶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后复详言留着成积之病状,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饮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又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又云∶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又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最后黄帝始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五脏之五伤也。虽不详言成积之状,谓之五脏所生可也。谓之即成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五积之因亦可也。据本篇全文,及《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又五脏生成论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赤乃其色。色赤而脉喘坚,则知病为心痹。下文仿此。)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又平人气象论云∶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又云∶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又大奇论云∶肾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又云∶三阳急,为瘕。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又卫气篇云∶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又《难经》十八难云∶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又《脉经》云∶脉迟而涩,中寒有结。又云∶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又云∶弦小者寒癖。由是观之,则脉之小也、微也、小急也、弦急也、沉也、沉伏也、迟也、涩也、实也、数绝也、沉横也、结伏也、长而左右弹也,是皆阴寒敛实之脉。则知积之成也,亦多属阴寒阴寒则不能温散,而易于凝着。始则毫厘之留,日以增益,如堆然。久久则小者大,软者坚,虚者实,无形者有形。越人言其始发也,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又云∶积者,阴气也。又云∶阴沉而伏,皆中的之语。
聚则不然。越人谓聚者,阳气也,六腑所成。又云∶阳浮而动,病发无根,痛无常处。夫无根无常,则气不留止。偶与气血相搏,则邪正相干。气聚而痛,气散则解,非若积之留止不移不散也。如肠腹攻冲,疝瘕热,胸腹胀满,切痛雷鸣等证,皆聚之类也。古人论积聚,分脏腑者,亦不过以沉伏留止不移者属阴,阴则为脏,浮动聚散不常者属阳,阳则为腑耳。治之者,当于留止聚散上相机,不当于脏腑二字上作工夫也。其脉实强者,阳脉也。一以征邪正之相搏,一以征元本之壮实。从腑从阳,故曰生。其脉沉细者,阴脉也。一以征邪气之深入,一以征元本之衰微。从脏从阴,故曰死。以上积聚二证,楫引灵素难经金匮诸书,其病因病状,可谓详且悉矣。但言证处,不斩然,亦不全属一证。故虽有成方,不能插入。今历观积聚之由,似宜温行,不宜寒敛,似宜运动枢机,不宜专尚攻克。是选名方十九首,以便择用焉。
[卷十二\积聚脉证第七十二] 附方
济生大七气丸
治积聚瘕,随气上下,心腹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京三棱蓬莪术青皮陈皮(各去白)藿香叶桔梗(去芦)肉桂(不见火)益智仁(各一两半)甘草(炙,七钱半)香附(炒去毛,一两半)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
东垣肥气丸
治肝之积,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疟,连年不已。其脉弦而细。
柴胡(二两)黄连(七钱)浓朴(半两)甘草(炙,三钱)椒(炒去汗、去目及闭口者,四钱)广术(炮)昆布人参(各二钱半)皂角(去皮弦子煨)白茯苓(去皮共一钱半)川乌(炮去皮脐,一钱二分)干姜巴豆霜(各五分)上除茯苓、皂角、巴豆外,为极细末。再另研茯苓、皂角为细末,和匀,方旋旋入巴豆霜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两丸加服起,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东垣息贲丸
治肺之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其脉浮而毛。
浓朴(姜制,八钱)黄连(炒,一两三钱)人参(去芦)干姜(泡)白茯苓(去皮、另末)川椒(炒去汗)紫菀(去毛,各一钱半)桂枝(去粗皮)桔梗京三棱(炮)天门冬(去心皮)陈皮川乌(炮去皮脐)白豆蔻(各一钱)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药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起。煎淡姜汤食远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五钱,通前一两三钱。黄连减七钱,用六钱。
金匮鳖甲煎丸
治疟母。
鳖甲(炙,三两)乌扇(烧)黄芩鼠妇(熬)大黄桂枝石韦(去毛)浓朴紫葳阿胶(各七钱半)干姜人参瞿麦桃仁(各五钱)柴胡蜣(熬,各一两五钱)芍药牡丹皮虫(炒,各一两二钱半)蜂窠(炙,各一两)葶苈(炒)半夏(各二钱半)赤硝(三两)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二升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以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和丸。)
东垣伏梁丸
治心之积,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其脉沉而芤。
黄连(去须,一两半)人参(去芦)浓朴(去粗皮,姜制各半两)黄芩(三钱)肉桂茯神(去皮)丹参(炒,各一钱)川乌(炮、去皮脐)干姜(炮)红豆菖蒲巴豆霜(各五分)上除巴豆霜外,为末,另研巴霜,旋入和匀,炼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黄连汤下,食远,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半两,通前共一两。减黄连半两,只用一两。黄芩全不用。
半夏汤
治肺积息贲咳嗽。
半夏(汤泡去滑,焙干)细辛(去苗叶)桑白皮(炙)前胡(去芦,各一两半)桔梗(炒)贝母(去心)柴胡(去苗)诃黎勒(煨去核)炙甘草人参(去芦)白术(各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各一服。
东垣痞气丸
治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其脉浮大而长。
浓朴(制、半两)黄连(去须,八钱)吴茱萸(泡,三钱)黄芩白术(各二钱)茵陈(酒制、炒)缩砂仁干姜(炮,各一钱半)白茯苓(另为末)人参泽泻(各一钱)川乌(炮、去皮脐)川椒(各五分)巴豆霜(另研)桂(各四分)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为末旋入外,余药同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甘草汤下食远,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东垣奔豚丸
治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其脉沉而滑。
浓朴(姜制,七钱)黄连(炒,五钱)苦楝子(酒煮五钱)白茯苓(另末)泽泻菖蒲(各二钱)玄胡索(一钱半)附子(去皮脐)全蝎独活(各一钱)川乌头(炮)丁香(各五分)巴豆霜(四分)肉桂(二分)上除巴豆霜、茯苓,另为末旋入外,余药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
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盐汤下食远。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二两,通前一两二钱。如积势坚大,先服前药不减,于一料中,加存性牡蛎三钱。疝、带下勿加。如积满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积。当先服本脏积药,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积皆然。如服药人觉热,加黄连。气短加浓朴。闷乱加桂。
三因奔豚汤
甘李根皮(焙)干葛川芎当归白芍药黄芩甘草(炙,各一钱半)半夏(汤泡七次,二钱)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万病紫菀丸
(见第三十二)
太无神功助化散
专治男子妇人腹中痞块,不拘气血食积所成。此方之妙,不可尽述。
地蓄瞿麦穗大麦(各五钱)神曲(二钱半)沉香木香(各一钱半)甘草(五钱)大黄(二两)上为细末净,根据分两和匀。男以灯心、淡竹叶二味等分煎,及无灰酒同调服,汤多于酒。妇人用红花、灯心、当归等分煎汤,及无灰酒同调服,酒多于汤。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事一月。药须于黄昏服。大、小便见恶物为度。
宝鉴醋煮三棱丸
治一切积聚,不拘远年近日,治之神效。
京三棱(四两醋煮软,竹刀切片,晒干)川芎(二两,醋煮微软,切片)大黄(半两,醋浸,湿纸裹煨过切)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无时。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
宝鉴圣散子
治远年积块,及妇人干血气。
砂大黄(各八钱)麦(六两,炒取净面)干漆(炒烟尽,二两)蓄茴香(炒)槟榔(各一两)妇人干血气,加穿山甲二两炮。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临卧温酒调下。仰卧,此药只在心头。至天明大便如烂鱼肠,小便赤为验。药并无毒,有神效。小儿用一钱,十五以上三钱。空心服之,更效。(此按古方校定。今纲目刻本砂六两,大黄八两,岂不误人。)
三圣散
消积块,进饮食。
橘红(一斤,净)甘草(四两)盐(半两)用水三、四碗,从早煮至夜,以烂为度。水干则添水。晒干为末,淡姜汤调下。有块者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者,加沉香半两,另入。噤口痢,加莲肉二两,去心另入。
控涎丹
(见第二十二)
云岐牡丹散
治妇人久虚羸瘦,血块走注,心腹疼痛。
牡丹皮桂心当归玄胡索(各一两)莪术牛膝赤芍药(各三两)京三棱(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酒各半钟,煎服。
三因化气丸
(见第三十二)
保和丸
(见第三十七)
沉香化气丸
专攻赤、白、青、黄等色痢疾,诸般腹痛,饮食伤积,酒积,痰积,血积、跌扑损伤,五积六聚,胸膈气逆痞塞,胃中积热,中满腹胀,疟痞茶癖,及中诸毒恶气,伤寒大便不通,下后遗积未尽,感时疫气,瘴气,并诸恶肿疮疡肿毒,及食诸般牛畜等物中毒。不问妇人小儿,并皆治之。
大黄(绵纹者)黄芩(条实者,各一两)人参(官拣去芦)白术(去芦,肥者各三钱)沉香(上好角沉水者四钱,另为末)上将前四味锉碎,用雷竹沥七浸七曝。候干,为极细末,和沉香末再研匀,用竹沥入姜汁少许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晒干,不见火。每服一钱,淡姜汤送下。小儿六分。
[卷十二] 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不善之谓恶。暗袭潜侵,忽然倒仆,昏不知人,或手足厥寒,或肌肤粟起,或语言错妄,或唇齿噤关,或肢体不仁,或面目青黑,即客忤卒厥,鬼击飞尸之类。
涉水登山,穿冢入庙,夜行露卧,吊死问丧者,多得之。然非正气之大虚,邪亦不能一时中伤如此也。初宜灌以苏合丸。候窍开气转,再以调气平胃散与服。若服后吐下者,如六君子汤、香砂四君子汤,皆中的之药,视与证相宜者,投之自无不效也。人之正气,自内达表,自胸腹而达四肢者,其常也。卒中外邪,则正气不能达外,而反退缩于中。退缩于中,则气机敛实,而紧细之脉象见矣。腹安得不胀?药力一助,正气必张,邪气必散,紧者仍舒,细者仍充,而本来之面目可还也。故知其生。若脉浮大,则正先散越。散越于外,则里更虚。里更虚,则邪必深入,而欲为之治,不亦难乎?
[卷十二\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附方
苏合香丸
(见第十八)
调气平胃散
木香乌药白豆蔻檀香砂仁(各一钱)藿香(一钱二分)苍术(一钱半)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香砂四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砂仁、木香,见第十六)
千金返魂汤
(见第三十五)
玉枢丹
(即紫金锭。见第六十三)
华佗救中恶方
治一应忤恶鬼气。
犀角末(五钱)辰砂(水飞过)麝香(研,各二钱五分)每服二钱,井水调下。如一时不能得此药,用雄黄末一钱,煎桃枝叶汤调灌之。
又无雄黄,可用着身上多时遭汗衣,或贴肉衬衣。男用女,女用男。烧存性,服二钱,百沸汤调下。
又方
韭菜捣汁滴鼻中。冬月用韭根。
又方
百会穴,人中穴,足大拇指离甲一韭叶许,名鬼眼穴,及丹田、气海诸穴,灸七壮,愈多愈妙。一二处醒,即止,不必俱灸也。以炭火烹米醋熏鼻亦妙。诸急证,宜先以牙皂末搐鼻取嚏。牙关紧者,以乌梅肉擦之自开。皆通关之法,后可进药。
砒毒
早禾杆烧灰,新汲水淋汁,绢滤过。冷服一碗,得下利即安。新汲水调白扁豆末亦好。华佗用黑铅磨浓水灌之。
附子、天雄、川乌、斑蝥毒
煮大小黑豆汁饮。
河豚毒
仓卒无药,用清油多灌之,得吐愈。
巴豆毒
煮黄连汁饮。
诸药毒
甘草、黑豆、淡竹叶等分,水一碗煎服。
刺毛虫毒
疼痛不已,蚯蚓泥干搽。又治胡蜂叮。
郁肉漏脯毒
(郁肉,密器盖隔宿者。漏脯,茅屋漏下沾着者)烧犬屎,酒服方寸匕。生韭汁亦好。
马肉毒
香豉二两,杏仁三两,蒸一饭时,杵之。酒煎服。芦根煮汁饮,亦良。
牛肉毒
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犬肉毒
心下坚,腹胀口干,发热妄语,或洞下。杏仁一升,不去皮,熟研,以沸汤三升和取汁。
分三服。利下肉片良。
中箭死鸟兽肉毒
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
诸鱼毒
橘皮煎浓汁饮之解。芦根煮汁亦食。
蟹毒
紫苏煮汁饮之。苏子亦好。
诸果毒
猪骨烧过为末,水服方寸匕,解。
诸菌毒
闷乱欲死,人粪汁饮一升。饮土浆一、二升亦良。大豆浓煮汁饮之,或服吐利药,俱可解。亦治枫树菌毒,令人哭不止。(哭,一作笑。)
野芋毒
即前方。
闭口椒毒戟入咽喉,气欲绝,或吐白沫,身冷,用肉桂煎汁饮之。或多饮冷水,或食蒜,或饮地浆,俱良。
水莨菪叶毒
人每误认作菜食,令人狂乱吐血。甘草煮汁饮之,即解。
芹菜毒
手背腹满痛,名蛟龙病。以芹上带蛟蜃精耳,用硬糖二、三升煮服之,当吐如蜥蜴者。
贪食成病方
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用盐一升,水三升,煮盐消化。分三服,当吐出食。
诸食物毒
煮甘草荠汁饮之,通能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春秋齐·晏婴
清·徐大椿
清·陈梦雷
宋·圆悟
元·戴起宗
明·张孚敬
宋·刘籍
(三国)曹操、曹丕、曹植撰
唐·施肩吾
明·陈继儒
唐·郑处诲
(清)祝纯嘏
明·乐天大笑生
(齐)司马穰苴
(民国)蔡东藩
元·曹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