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白话北史-唐·李延寿
白话北史目录:
《北史》简介
魏先世纪
神元帝纪
太祖道武帝纪
太宗明元帝纪
世祖太武帝纪
高祖孝文帝纪
孝武帝纪
西魏文帝纪
东魏孝静帝纪
齐高祖神武帝纪
世宗文襄帝纪
显祖文宣帝纪
废帝纪
孝昭帝纪
后主纪
幼主纪
周太祖文帝纪
宣帝纪
隋高祖文帝纪
炀帝纪
魏献明皇后贺氏传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孝文幽皇后冯氏传
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
齐武明皇后娄氏传
蠕蠕公主郁久闾氏传
彭城太妃尔朱氏传
冯翊太妃郑氏传
文宣皇后李氏传
武成皇后胡氏传
后主皇后穆氏传
冯淑妃传
周宣皇后杨氏传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传
宣华夫人陈氏传
炀愍皇后萧氏传
华山王元鸷传
元苌传
元子华传
上党王元天穆传
东阳王元丕传
河间公拓跋齐传
元志传
拓跋屈传
拓跋瞜君传
卫王拓跋仪传
元祯传
元寿兴传
元晖传
元赞传
元淑传
元亨传
陈留王拓跋虔传
朱提王拓跋悦传
拓跋崇传
义宁公元晖传
拓跋瞝传
毗陵王拓跋顺传
拓跋窟咄传
清河王拓跋绍传
元法僧传
元和、元鉴传
南平王元浑传
元霄传
江阳王元继传
元叉传
元善传
乐平王拓跋丕传
元..传
元孚传
元仲景传
元暹传
元遥传
元弼、元晖业传
元诞传
元修义传
元文都传
元褒传
东平王元匡传
任城王拓跋云传
元澄传
元顺传
元嵩传
南安王元桢传
中山王元英传
元熙传
东平王元略传
元徽传
安定王拓跋休传
元景山传
元琛传
元延明传
咸阳王元禧传
元坦传
赵郡王元干传
元谧传
元谌传
广陵王元羽传
高阳王元雍传
彭城王元勰传
元韶传
北海王元详传
元颢传
废太子元恂传
京兆王元愉传
清河王元怿传
汝南王元悦传
刘库仁传
穆崇传
穆寿传
穆亮传
穆绍传
奚斤传
叔孙建传
叔孙俊传
安同传
安颉传
庾业延传
王建传
楼宝传
和跋传
燕凤传
崔宏传
长孙嵩传
于栗瞡传
于烈传
于忠传
于谨传
王昕传
古弼传
刘洁传
王洛儿传
来大干传
慕容白曜传
公孙表传
公孙轨传
李先传
窦瑾传
李瞣传
毛..之传
寇瞦传
寇俊传
郦道元传
韩秀传
尧暄传
尧雄传
柳崇传
陆俟传
陆瞨传
陆腾传
陆丽传
陆子彰传
陆瞫传
陆睿传
源贺传
源子邕传
源彪传
源师传
源雄传
刘尼传
司马楚之传
司马悦传
萧宝夤传
萧赞传
卢伯源传
卢思道传
卢叔彪传
卢同传
卢勇传
高..传
崔鉴传
崔伯谦传
崔仲方传
李绘传
李子雄传
高闾传
刘延明传
王劭传
郑道邕传
薛胄传
薛聪传
薛道衡传
薛瞮传
杨大眼传
裴安祖传
裴伯茂传
裴佗传
裴让之传
裴诹之传
裴矩传
裴侠传
裴肃传
裴文举传
房豹传
房彦谦传
毕义云传
羊祉传
韩麒麟传
韩子熙传
韩显宗传
程骏传
李彪传
甄琛传
高聪传
杨侃传
杨椿传
杨津传
杨逸传
杨..传
杨素传
杨玄感传
杨约传
杨宽传
王肃传
刘芳传
刘逖传
常景传
郭祚传
张彝传
邢峦传
邢邵传
李崇传
李平传
李谐传
李庶传
崔光传
崔亮传
崔光韶传
裴叔业传
裴植传
裴粲传
夏侯道迁传
夏侯..传
李元护传
江文遥传
张谠传
傅永传
傅竖眼传
张烈传
张普惠传
成淹传
鹿..传
董绍传
冯元兴、曹昂传
袁翻传
袁聿修传
阳尼传
阳固传
阳休之传
贾思伯传
贾思同传
祖莹传
祖[王廷]传
朱荣传
朱文略传
朱兆传
朱彦伯传
朱仲远传
朱世隆传
朱天光传
斛斯椿传
斛斯征传
樊子鹄传
侯深传
贺拔胜传
贺拔岳传
侯莫陈悦传
雷绍传
毛鸿宾传
辛雄传
辛琛传
辛术传
杨机传
高道穆传
高谦之传
山伟传
宇文忠之传
费穆传
齐赵郡王高睿传
清河王高岳传
高劢传
阳州公高永乐传
高元海传
高思好传
平秦王高归彦传
永安王高浚传
彭城王高氵攸传
上党王高涣传
任城王高蔆传
高阳王高..传
冯翊王高润传
河南王高孝瑜传
广宁王高孝珩传
河间王高孝琬传
兰陵王高长恭传
安德王高延宗传
渔阳王高绍信传
范阳王高绍义传
乐陵王高百年传
南阳王高绰传
琅邪王高俨传
韩贤传
薛孤延传
慕容绍宗传
薛修义传
慕容俨传
厍狄伏连传
潘乐传
彭乐传
皮景和传
綦连猛传
元景安传
独孤永业传
傅伏传
孙腾传
高隆之传
司马子如传
司马消难传
司马膺之传
窦泰传
尉景传
厍狄干传
厍狄士文传
韩晋明传
段韶传
段孝言传
斛律金传
斛律光传
斛律羡传
孙搴传
陈元康传
杜弼传
房谟传
张曜传
王瞺传
唐邕传
元文遥传
赵彦深传
冯子琮传
冯慈明传
魏收传
魏澹传
魏兰根传
周豳国公宇文广传
宇文护传
广川公宇文测传
宇文深传
宇文孝伯传
东平公宇文神举传
宇文庆传
卫剌王宇文直传
齐炀王宇文宪传
赵贵传
李贤传
李崇传
李敏传
李远传
李穆传
梁睿传
李弼传
李密传
宇文贵传
宇文忻传
侯莫陈崇传
王谦传
王谊传
独孤信传
窦炽传
贺兰祥传
阎毗传
权景宣传
王罴传
王思政传
尉迟迥传
王轨传
苏绰传
苏威传
韦孝宽传
达奚武传
蔡..传
耿豪传
唐瑾传
韩禽传
贺若弼传
赵刚传
王悦传
杨..传
韩褒传
张轨传
李彦传
辛庆之传
辛昂传
杜杲传
宗懔传
刘..传
刘行本传
柳遐传
隋河间王杨弘传
房陵王杨勇传
秦王杨俊传
越王杨侗传
高赹传
牛弘传
李德林传
虞庆则传
元胄传
达奚长儒传
史万岁传
刘方传
杨义臣传
刘窻传
郭衍传
张衡传
裴蕴传
袁充传
元岩传
宇文瞖传
李圆通传
李安传
来护儿传
樊子盖传
卫玄传
裴政传
李谔传
鲍宏传
柳..传
赵绰传
鱼俱罗传
陈眣传
宇文述传
宇文化及传
王世充传
冯熙传
高肇传
胡国珍传
儒林传序
孙惠蔚传
徐遵明传
李业兴传
权会传
熊安生传
黎景熙传
何妥传
刘炫传
文苑传序
温子传
王褒传
庾信传
颜之推传
虞世基传
许善心传
孝行传序
张元传
王颁传
节义传序
张须瞓传
尧君素传
窦瑗传
孟业传
苏琼传
樊叔略传
酷吏传序
于洛侯传
李洪之传
田式传
隐逸传序
眭夸传
冯亮传
崔廓传
徐则传
张深传
李顺兴传
信都芳传
吴遵世传
皇甫玉传
陆法和传
庾季才传
萧吉传
杨伯丑传
张胄玄传
徐謇传
姚僧垣传
许智藏传
何稠传
谯国夫人洗氏传
刘昶女传
王睿传
仇洛齐传
抱嶷传
刘腾传
韩凤传
后秦姚苌传
高丽传
契丹传
流求传
氐传
吐谷浑传
西域传序
蠕蠕传
高车传
突厥传
王建传
王建是广宁人。他父亲的姑姑是平文帝的皇后,生下昭成皇帝。伯祖父丰,因为是皇帝的舅舅而显贵并受到敬重。丰的儿子王支,娶昭成皇帝的女儿,很受信任。王建从小就娶了公主为妻。登国初年,任外朝大人,跟和跋等十三人连续主管日常事务,参预国家大计。道武帝派王建出使慕容垂,王建言辞声音洪亮高亢,慕容垂赞赏他气壮。回来后任左大夫。王建的哥哥王..,当时任大夫,几个儿子大多不守法令,王建把详细情况上奏,王..父子都被杀。他就是这样刚直。
他跟随皇帝攻打各国,打败了二十多部。又从征卫辰,击败了他,被任命为中部大
...更多
楼宝传
楼大拔的孙子楼宝,字道成,性情淳厚朴实,喜欢读书。魏明帝时,官至朔州刺史。当时边境时常发生战争,民众大多流亡逃散,楼宝来到后,才稍微安定并回归。凡是残破的旧屋,他都让人加以修建,回归的民众一路络绎不绝。朝廷岁考时,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
后来他跟随大都督源子邕讨伐葛荣,朝廷兵败,楼宝被葛军队所囚禁,他改换姓名,藏于士兵队伍之中,因此免于受害。过了很久,贼兵中有朔州人认识楼宝的,对他说:“使君为什么这样甘心受苦?”便领着他来见葛荣。葛荣笑着说“:楼公,我正图大事,怎么这么晚才来相见!”便看着他对别人说“:这位
...更多
和跋传
和跋,代郡人。世代为部落首领,归附魏国称臣。到和跋时,他以有才识和善机变而著名。道武帝提拔他出任外朝大人,参预国家和军事上的重大谋略,很有智谋,赐封爵为日南公。跟从皇帝平定中原,因功晋位尚书,镇守邺郡。又因打败慕容德的军队,改封为定陵公。和常山王遵进攻贺兰部的别帅木易干,大破该军,出任平原太守。
道武帝对和跋宠信过于众将。群臣都注重谦恭俭朴,而和跋却喜欢沽名钓誉,炫耀自己,性情尤其讲求奢侈,过分淫乱,皇帝多次告诫而不改。后来皇帝的车驾北巡至豺山时,拘留了和跋,在路旁处死刑,他的妻子刘氏自杀以殉夫。起初准备
...更多
燕凤传
燕凤字子章,是代郡人。从年轻时就喜爱读书,博览各种经书史籍,明于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昭成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受聘。当大军围困代郡时,昭成帝对城里人说“:燕凤再不肯前来的话,我准备让兵士们屠城。”代郡人十分恐惧,便把燕凤送到军中。昭成帝用贵宾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又封他为代王的左长史,参与处置国家大事。燕凤又以经书教授献明帝。
他曾经作为使者前去见苻坚,苻坚问燕凤“: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燕凤答道“:他宽和仁爱,经略高远,是一代的雄主啊!经常有并吞天下的大志。”苻坚问“:你们这些北人
...更多
崔宏传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是魏国司空崔林的六世孙。祖父崔悦,在石季龙手下任职,为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是慕容日韦的官员,任黄门侍郎。他们都以有才学而著称。
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十分尊敬。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视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毫不拖延。苻坚知道他的才干,征召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是能够佐助帝王的良才,近代以来从未有过。苻坚败亡之后,他避乱
...更多
长孙嵩传
长孙嵩是代郡人。父亲名仁,昭成帝时是南部大人。长孙嵩为人度量宽宏,他的名字也是昭成帝给取的。十四岁时,已经代替父亲掌管事务。昭成帝晚年时,几个部落内发生内乱,苻坚让刘库仁管理国家大事,长孙嵩和元他等人率领部众归附他。
刘显策划叛乱时,长孙嵩率领旧部和普通兵士们共七百多家叛离刘显出走。当快到五原时,遇到萛君的儿子于乌渥也聚众自立,长孙嵩便打算依附他。见于乌渥后,于乌渥自称是背叛父亲的儿子,并劝长孙嵩归顺道武帝。长孙嵩心中犹豫不决,于乌渥便替他掉转牛头的方向,长孙嵩便勉力听从他,并在二汉亭见到了道武帝。道武帝
...更多
于栗瞡传
于栗石单是代郡人。从小就学习武艺,才干和气力都超乎常人,能左右驰射。登国年间,任冠军将军,授新安子爵。他和宁朔将军公孙兰,暗地里从太原沿着韩信故道,开通井陉关的道路,在中山暗袭慕容宝。道武帝随后赶来,他见道路已经修好,十分高兴,当即赐于栗石单名马。当赵、魏两地被讨平之后,道武帝大摆筵席欢会众官时,对于栗石单说:“你就是我的黥布和彭越啊!”晋封爵位为新安公。道武帝到白登山狩猎,看见一头大熊带着几只小熊,便看着于栗石单说“:能够和它相搏斗吗?”于栗石单答“:如果打不过它,岂不是白白当作一名勇士吗?自当把它们赶到您的车驾前,轻而易举地制
...更多
于烈传
于洛拔的长子于烈,精于箭术,不爱说话,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年轻时任羽林中郎,屡升至侍中、殿中尚书。当时孝文帝年幼,文明皇后临朝听政,于烈和元丕、陆睿又、李冲等都被赐予金策,答应他们有罪也免死。晋爵洛阳侯,转卫尉卿。
当迁都洛阳时,人们留恋本土,许多人有不同看法。皇帝询问于烈,他说:“陛下雄才大略,思虑深远,不是愚臣可以揣测的。凭心而论,乐于迁徙和留恋故土,一半对一半错!”皇帝说:“你不表示可否,我深感不说的好处了。”命令他镇守代都。留在京都,凡日常事务,全部参与处置。后来皇帝重新回代郡时,握着于烈的手
...更多
于忠传
于祚的弟弟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年近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法令颇严厉,身边的侍臣们,大多因小事而得罪。于忠朴实直率,不爱说话,始终没有过错。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武骑侍郎,并赐名登。屡迁至左中郎将,领直寝。
元禧之乱时,皇帝在城外,变乱发生得十分仓促。于忠说:“我和父亲任领军,估计不必忧虑。”皇帝派于忠驰回观看情形,于烈已严加防备,果然就像于忠预料的那样。于忠回来报告,皇帝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真能让人放心。先帝赐你名登,固然是美称。我嘉美你的忠诚,现改名为忠,既表示坚定真诚,也使得
...更多
于谨传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为人深沉而有见识,略略浏览一些经籍史书,特别爱好《孙子兵法》。闲居在家,没有做官的想法。遇到有人劝时,他就说:“州郡一类职务,向来为人所鄙视的,公卿一类高位,须等待时机。”太宰元天穆见了后,感叹地说“;真是王佐之材啊!”
待破六韩拔陵为首在北境叛乱时,援引蠕蠕作为后援,大行台元纂领兵讨伐,他一向听说于谨的名声,便请他当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蠕蠕败逃出了塞外,元纂令于谨追击,前后打了十七场战斗,全部招降了敌军部众。后来曾率领车骑出塞侦察敌情,突然铁勒部几千骑人马奔驰而来,于谨因为寡不敌
...更多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朱翼中
清·薛绍元
素庵主人
清·葛士浚
明·霍韬
宋·程颐
(南朝宋)郑辑之
明·高濂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
清·王国维
清·朱元育
清·陈凤占
宋·唐积
明·谢谠
吕坤
明·张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