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白话北史-唐·李延寿
白话北史目录:
《北史》简介
魏先世纪
神元帝纪
太祖道武帝纪
太宗明元帝纪
世祖太武帝纪
高祖孝文帝纪
孝武帝纪
西魏文帝纪
东魏孝静帝纪
齐高祖神武帝纪
世宗文襄帝纪
显祖文宣帝纪
废帝纪
孝昭帝纪
后主纪
幼主纪
周太祖文帝纪
宣帝纪
隋高祖文帝纪
炀帝纪
魏献明皇后贺氏传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
孝文幽皇后冯氏传
宣武灵皇后胡氏传
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
齐武明皇后娄氏传
蠕蠕公主郁久闾氏传
彭城太妃尔朱氏传
冯翊太妃郑氏传
文宣皇后李氏传
武成皇后胡氏传
后主皇后穆氏传
冯淑妃传
周宣皇后杨氏传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传
宣华夫人陈氏传
炀愍皇后萧氏传
华山王元鸷传
元苌传
元子华传
上党王元天穆传
东阳王元丕传
河间公拓跋齐传
元志传
拓跋屈传
拓跋瞜君传
卫王拓跋仪传
元祯传
元寿兴传
元晖传
元赞传
元淑传
元亨传
陈留王拓跋虔传
朱提王拓跋悦传
拓跋崇传
义宁公元晖传
拓跋瞝传
毗陵王拓跋顺传
拓跋窟咄传
清河王拓跋绍传
元法僧传
元和、元鉴传
南平王元浑传
元霄传
江阳王元继传
元叉传
元善传
乐平王拓跋丕传
元..传
元孚传
元仲景传
元暹传
元遥传
元弼、元晖业传
元诞传
元修义传
元文都传
元褒传
东平王元匡传
任城王拓跋云传
元澄传
元顺传
元嵩传
南安王元桢传
中山王元英传
元熙传
东平王元略传
元徽传
安定王拓跋休传
元景山传
元琛传
元延明传
咸阳王元禧传
元坦传
赵郡王元干传
元谧传
元谌传
广陵王元羽传
高阳王元雍传
彭城王元勰传
元韶传
北海王元详传
元颢传
废太子元恂传
京兆王元愉传
清河王元怿传
汝南王元悦传
刘库仁传
穆崇传
穆寿传
穆亮传
穆绍传
奚斤传
叔孙建传
叔孙俊传
安同传
安颉传
庾业延传
王建传
楼宝传
和跋传
燕凤传
崔宏传
长孙嵩传
于栗瞡传
于烈传
于忠传
于谨传
王昕传
古弼传
刘洁传
王洛儿传
来大干传
慕容白曜传
公孙表传
公孙轨传
李先传
窦瑾传
李瞣传
毛..之传
寇瞦传
寇俊传
郦道元传
韩秀传
尧暄传
尧雄传
柳崇传
陆俟传
陆瞨传
陆腾传
陆丽传
陆子彰传
陆瞫传
陆睿传
源贺传
源子邕传
源彪传
源师传
源雄传
刘尼传
司马楚之传
司马悦传
萧宝夤传
萧赞传
卢伯源传
卢思道传
卢叔彪传
卢同传
卢勇传
高..传
崔鉴传
崔伯谦传
崔仲方传
李绘传
李子雄传
高闾传
刘延明传
王劭传
郑道邕传
薛胄传
薛聪传
薛道衡传
薛瞮传
杨大眼传
裴安祖传
裴伯茂传
裴佗传
裴让之传
裴诹之传
裴矩传
裴侠传
裴肃传
裴文举传
房豹传
房彦谦传
毕义云传
羊祉传
韩麒麟传
韩子熙传
韩显宗传
程骏传
李彪传
甄琛传
高聪传
杨侃传
杨椿传
杨津传
杨逸传
杨..传
杨素传
杨玄感传
杨约传
杨宽传
王肃传
刘芳传
刘逖传
常景传
郭祚传
张彝传
邢峦传
邢邵传
李崇传
李平传
李谐传
李庶传
崔光传
崔亮传
崔光韶传
裴叔业传
裴植传
裴粲传
夏侯道迁传
夏侯..传
李元护传
江文遥传
张谠传
傅永传
傅竖眼传
张烈传
张普惠传
成淹传
鹿..传
董绍传
冯元兴、曹昂传
袁翻传
袁聿修传
阳尼传
阳固传
阳休之传
贾思伯传
贾思同传
祖莹传
祖[王廷]传
朱荣传
朱文略传
朱兆传
朱彦伯传
朱仲远传
朱世隆传
朱天光传
斛斯椿传
斛斯征传
樊子鹄传
侯深传
贺拔胜传
贺拔岳传
侯莫陈悦传
雷绍传
毛鸿宾传
辛雄传
辛琛传
辛术传
杨机传
高道穆传
高谦之传
山伟传
宇文忠之传
费穆传
齐赵郡王高睿传
清河王高岳传
高劢传
阳州公高永乐传
高元海传
高思好传
平秦王高归彦传
永安王高浚传
彭城王高氵攸传
上党王高涣传
任城王高蔆传
高阳王高..传
冯翊王高润传
河南王高孝瑜传
广宁王高孝珩传
河间王高孝琬传
兰陵王高长恭传
安德王高延宗传
渔阳王高绍信传
范阳王高绍义传
乐陵王高百年传
南阳王高绰传
琅邪王高俨传
韩贤传
薛孤延传
慕容绍宗传
薛修义传
慕容俨传
厍狄伏连传
潘乐传
彭乐传
皮景和传
綦连猛传
元景安传
独孤永业传
傅伏传
孙腾传
高隆之传
司马子如传
司马消难传
司马膺之传
窦泰传
尉景传
厍狄干传
厍狄士文传
韩晋明传
段韶传
段孝言传
斛律金传
斛律光传
斛律羡传
孙搴传
陈元康传
杜弼传
房谟传
张曜传
王瞺传
唐邕传
元文遥传
赵彦深传
冯子琮传
冯慈明传
魏收传
魏澹传
魏兰根传
周豳国公宇文广传
宇文护传
广川公宇文测传
宇文深传
宇文孝伯传
东平公宇文神举传
宇文庆传
卫剌王宇文直传
齐炀王宇文宪传
赵贵传
李贤传
李崇传
李敏传
李远传
李穆传
梁睿传
李弼传
李密传
宇文贵传
宇文忻传
侯莫陈崇传
王谦传
王谊传
独孤信传
窦炽传
贺兰祥传
阎毗传
权景宣传
王罴传
王思政传
尉迟迥传
王轨传
苏绰传
苏威传
韦孝宽传
达奚武传
蔡..传
耿豪传
唐瑾传
韩禽传
贺若弼传
赵刚传
王悦传
杨..传
韩褒传
张轨传
李彦传
辛庆之传
辛昂传
杜杲传
宗懔传
刘..传
刘行本传
柳遐传
隋河间王杨弘传
房陵王杨勇传
秦王杨俊传
越王杨侗传
高赹传
牛弘传
李德林传
虞庆则传
元胄传
达奚长儒传
史万岁传
刘方传
杨义臣传
刘窻传
郭衍传
张衡传
裴蕴传
袁充传
元岩传
宇文瞖传
李圆通传
李安传
来护儿传
樊子盖传
卫玄传
裴政传
李谔传
鲍宏传
柳..传
赵绰传
鱼俱罗传
陈眣传
宇文述传
宇文化及传
王世充传
冯熙传
高肇传
胡国珍传
儒林传序
孙惠蔚传
徐遵明传
李业兴传
权会传
熊安生传
黎景熙传
何妥传
刘炫传
文苑传序
温子传
王褒传
庾信传
颜之推传
虞世基传
许善心传
孝行传序
张元传
王颁传
节义传序
张须瞓传
尧君素传
窦瑗传
孟业传
苏琼传
樊叔略传
酷吏传序
于洛侯传
李洪之传
田式传
隐逸传序
眭夸传
冯亮传
崔廓传
徐则传
张深传
李顺兴传
信都芳传
吴遵世传
皇甫玉传
陆法和传
庾季才传
萧吉传
杨伯丑传
张胄玄传
徐謇传
姚僧垣传
许智藏传
何稠传
谯国夫人洗氏传
刘昶女传
王睿传
仇洛齐传
抱嶷传
刘腾传
韩凤传
后秦姚苌传
高丽传
契丹传
流求传
氐传
吐谷浑传
西域传序
蠕蠕传
高车传
突厥传
乐陵王高百年传
乐陵王高百年,孝昭帝的第二子。孝昭帝即位,在晋阳朝臣们请求建立宫殿,确立太子,孝昭帝谦让,没有同意。京城的臣僚再次请求,孝昭帝才称言是太后的命令,立百年为太子。孝昭帝临去世时又立下遗诏传位给兄弟武成帝高湛,并亲笔写有手书。遗诏的末尾说:“百年没有罪,你乐于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只是不要仿效前人。”太宁时,武成帝封百年为乐陵王。
河清三年(564)五月,白天虹将太阳包围了两重,虹横贯太阳而不能到达边缘。夜晚,赤星出现,武成帝用一盆子水接住赤星的影子而将它盖在盆中,一个晚上盆子自己破裂。他想到百
...更多
南阳王高绰传
南阳王高绰,字仁通,武成帝的长子。他生于五月五日辰时,到了午时,后主高纬才出生。武成帝因为高绰的母亲不是正娶,所以将他贬为第二。最初取名叫融,字君明,过继给汉阳王高洽。河清三年,他被改封为南阳王,朝廷又另外为汉阳王找到了继承人。
高绰才十多岁就奉命留守晋阳。他喜欢波斯狗,尉破胡谏阻他。他忽然杀死数只狗,弄得满地狼藉,尉破胡吓得逃走,不敢再劝谏。他后来任司徒、冀州刺史。喜欢让人脱光衣服,学着野兽的样子,让狗去扑食他们。又迁任定州刺史,命人提取井水灌满府中的后池。他坐在楼上,还用弹弓打过往的行人。喜好便服微行
...更多
琅邪王高俨传
琅邪王高俨,字仁威,武成帝的第三个儿子。开始被封为东平王,朝廷授予他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任大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北魏旧制,中丞出行,一千步以内要肃清道路,不准行人通过;中丞要与皇太子分开道路,王公们都要远远地停住自己乘坐的车辆,解下拉车的牛,把车辕放在地上,以等待中丞通过。如果谁动作迟缓,就用红颜色的木棒打他。自从迁都邺城,建立北齐,这种礼仪已经停止。武成帝想过分地宠爱高俨,便命令完全恢复旧的礼仪。高俨刚从北宫出来,将到中丞府,所有京畿中的步兵骑
...更多
韩贤传
韩贤,字普贤,广宁石门人。体格健壮,颇有武功,最初随葛荣作乱,葛荣被平定后,..朱荣选拔他作自己的左右随从。..朱荣死后,..朱度律任他为帐内都督,封为汾阳县伯。后来任广州刺史。
天平初年,他被东魏朝廷任命为洛州刺史。州人韩木兰等人起兵造反,被他率军镇压。他亲自检收战场上丢弃的盔甲武器,有一个敌兵因形势危迫藏在乱尸中间,看他快到旁边,突然跳起挥刀砍来,韩贤的小腿被砍断死去。汉明帝时,西域用白马驮佛经送到洛阳,因而建造了白马寺。这些经书被保存在这座寺内,代代相传。经书的形状古朴厚重,世代都作为文物珍藏。韩贤
...更多
薛孤延传
薛孤延,代地人,少小骁勇果敢,跟随神武帝高欢起兵,因建立军功多次受封,位至仪同三司。跟随高欢西征,到达蒲津。当时窦泰与宇文泰交战失利,高欢率军撤退。薛孤延断后,且战且退,一天砍断了十五把刀。高欢曾在北边的草原检阅骑兵,路上遇着暴雨,隆隆的雷声震动着大地,雷电击燃了一座佛塔,高欢命他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他挺起长矛向前冲去,大声呼喊着环绕佛塔奔走,火焰便熄灭。他回来后,胡须和马尾都被烧焦。高欢很佩服他的勇猛,说:“薛孤延能和霹雳争斗!”被封为平秦公。后来,与诸将讨伐颍川,他负责建造土山,因醉酒误事,被敌人偷袭占领。颍川被讨平,诸将返回
...更多
慕容绍宗传
慕容绍宗,字绍宗。他气度恢宏刚毅,寡于言词,深沉稳重,颇有胆略。..朱荣是他的从舅的儿子,..朱荣率兵进向洛阳,私下里告诉他:“洛阳一带人马众多,骄傲奢侈已成为时俗,不除掉他们,恐怕难于将他们制服。我想趁朝廷的官员们出来迎接时,将他们全部杀死,怎么样?”他答道:“太后荒淫暴虐,天下人都很厌恶她,您既然主持正义,忽然又想诛杀那么多人,实在不是好的计谋。”..朱荣不听从。后来,他因建立军功被封为索卢侯,迁任..朱兆的长史。..朱兆失败后,他在鸟突城拜见神武帝高欢,便带着..朱荣的妻子和..朱兆的余部归顺高欢。高欢对他很是礼遇,他原有的
...更多
薛修义传
薛修义,字公让,河东汾阳人。他年纪小却狡诈豪侠,轻财好义。北魏正光年末,天下动乱,烽火四起,朝廷下特诏招募,能得到三千兵马的,封为别将。修义召集了七千多人,被封为安北将军、西道别将。因建立军功,拜受龙门镇将。
后来,北魏皇帝宗族的元凤贤等人作乱,攻城略地。修义看到天下纷乱扰攘,也举兵反叛,自称为黄钺大将军。朝廷命都督宗正珍率兵讨伐他,大军还未到来,他惭愧悔恨,上表请求给一大将的职衔就接受招安。凤贤等人仍然占据显要,不肯投降。修义写信劝谕,他才投降。朝廷授凤贤为龙骧将军、阳夏子,又改封为汾阴县侯。..朱荣认
...更多
慕容俨传
慕容俨,字恃德,清都人,是鲜卑大单于慕容蝅的后代。他容貌出众,身材伟岸,不喜欢读书,颇爱学习兵法。..朱氏败落后,他归顺了神武帝。因建立功勋,多次升迁,官至五城太守。他去见东雍州刺史潘相乐,只是双手一揖。丞尉以下的官吏,都多次因为他的傲慢而遭受刺史的责罚。大家都劝他:“府君,您为了部下,多少受点委曲吧。”他一抖衣襟说“:我仪表堂堂,只希望别人跪拜我,我怎么能跪拜别人?”神武帝听说他与刺史在边境不和睦,将潘相乐调回朝中,让慕荣俨代他任刺史。慕荣俨又迁任荆州刺史,走到长社,他忽然被部下的人抓住,准备投奔山贼张俭。因为被看守他的王崇祖偷
...更多
厍狄伏连传
厍狄伏连,字仲山,本名伏怜,讹音连,代人。他归附..朱荣,官至直阁将军。后来跟随神武帝高欢,被赐爵为蛇丘男。天保初年,被封为仪同三司,不久加封为开府。他性情质朴,勤于公事。守卫宫殿,朝夕不离开皇帝的住所,因此很被天子知遇。然而,却贪婪愚蠢凶狠。任郑州刺史时,喜欢聚敛财富。对人十分严酷,苍蝇如飞进他的住室,他就用棍棒打看门人,问:“为什么放它们进来?”他的妻子有病,用一百钱买药治疗,都心疼钱财。他不赏识读书人,开府参军一职大多由官绅士族担任,但他照样鞭扑拷打,逼迫他们去修筑城墙。武平年间,他被封为宜都郡王,任领军大将军。不久,与琅邪
...更多
潘乐传
潘乐,字相贵,广宁石门人。他家本来是广宗的大姓,北魏时被分配镇守北部边境,因而在那里定居。父亲潘永,有技艺才能,继承了广宗男的爵位。
他刚出生时,一只鸟儿落在他母亲的左肩上。占卜者都说这是富贵的象征,因而取名相贵,后来名才变为字。长大后,为人宽厚,很有胆略。最初归附葛荣,葛荣命他为京兆王。当时,他才十九岁。葛荣失败,他又跟随..朱荣。被任命为别将,去讨伐元颢,因立功被封为敷城县男。
齐神武帝高欢任晋州刺史,命潘乐为镇城将军。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广阿打败..朱兆,被晋爵为广宗县伯。积
...更多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姚莹
晋·王羲之
汉·郑玄
明·况周颐
明·孙梅锡
宋·沈作喆
南北朝·佚名
明·李春芳
全義李
苏轼
清·孙承泽
清·刘起凡
清·张志聪
清·朱用纯
(唐)刘知几
清·刘心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