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全臺軍制條目-台湾文献丛刊055 台湾采访册
全臺軍制條目
鎮守臺澎總兵官一員(駐劄府治,統轄全臺水陸一十六營官兵。雍正十一年,準照山陝沿邊之例,掛方印)
鎮標中營
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五員(舊制六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營一員)、額外三員、馬四十匹、馬兵四十名、步戰守兵七百八十六名,共八百二十六名,俱駐府治中路口。
鎮標左營
遊擊一員、守備二員(舊制一員,道光六年裁右營守備改添一員)、千總三員(舊制二員,道光六年再添一員)、把總五員(舊制四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一員,道光六年裁歸北路右營一員,並將府治右營額裁歸三員共五員)、外委十員(舊制六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水師一員,道光六年裁歸北路右營一員,並將右營原額六員裁歸)、額外五員(舊制三員,道光六年裁歸二員)、馬八十匹,配馬兵八十名(舊制馬兵四十名,道光六年將右營四十名裁歸)、戰守兵一千三百十二名(舊制八百零六名,道光六年裁一百名歸北路右營,將府治右營六百零六名裁歸),共一千三百九十二名,駐府治南北路口。
鎮標右營(道光六年裁)
舊制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一員)、把總四員、外委六員、額外三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一員)、馬四十匹、馬兵四十名、戰守兵八百零六名(以上舊制),道光六年裁遊擊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一員、戰守兵二百名,歸北路右營添防。其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兵四十名、戰守兵六百零六名,歸府治左營兼管。
城守營
參將一員(駐劄府治,統轄左右兩軍官兵)、左軍守備一員(駐防崗山)、千總一員(與把總遞年輪防羅漢門、岡山等汛)、把總二員(一員隨防府治、一員與千總輪防岡山)、外委四員(遞年輪防鹽水埔、猴洞口、茂公、羅漢門等汛)、額外一員(協防府治)、馬二十匹、配馬兵二十名、步戰兵二百二十一名、守兵二百九十四名,共兵五百三十五名,內戰守兵二十八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道光五年裁歸噶瑪蘭營,添防戰守兵四十名)。現製馬步戰守兵四百九十五名(以八十五名隨防府治,以一百四十五名分防岡山汛,兼轄山頭、山腰、山尾等塘,以七十七名分防羅漢門,以八十一名分防猴洞口,以二十八名分防茂公汛,以一十九名分防鹽水埔,以六十名分防塗塹埕、南砲臺、港岡、埤仔頭、角帶圍、大湖、半路竹各塘)、右軍守備一員(駐防下茄苳汛)、千總二員(內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一員隨防府治,一員分防下茄苳)、把總二員(遞年輪防目加溜灣、大武壠等汛)、外委六員(內三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遞年輪防舊社、大穆降、大排竹、麻荳、目加溜灣等汛)、額外一員(協防舊社)、馬二十匹、配馬兵二十名、步戰兵二百六十名、守兵三百五十二名,共兵六百三十二名(內戰守兵二百一十五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道光五年裁歸噶瑪蘭營戰守兵三十名)、現製馬步戰守兵六百零二名(以一百七十三名隨防府治,以七十名分防大武壟,以九十一名分防下茄苳,以四十一名分防目加溜灣,以四十六名分防大穆降,以四十四名分防舊社,以三十名分防麻荳,以四十五名分防大排竹,以六十二名分防北砲臺、柴頭港、蔦松、木柵、灣里港、茅港尾、鐵線橋、水堀頭、急水溪、八獎溪、北勢埔各塘)。
南路營
參將一員(駐劄鳳山縣治,統轄本營下淡水營官兵)、中軍守備一員(舊制駐防鳳彈下埤頭,乾隆五十三年移駐水底藔汛)、千總三員(內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一員隨防縣治,一員分防石井,一員分防水底藔)、把總四員(遞年輪防縣治、攀桂橋、石井、舊城等汛)、外委六員(遞年輪防蘭坡嶺、坪仔頭、蕃薯藔、竿蓁塘及隨防縣治)、額外四員(隨防縣治)、馬三十匹、配馬兵三十名、步戰兵四百零九名、守兵六百名,共兵一千零三十九名,以五百二十名駐防鳳山縣治,兼轄坪仔頭、打鹿潭、苦苓門等塘,以一百五十名分防水底藔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石井汛,兼轄蘭坡嶺、觀音山、小店、竿蓁、二濫、溪邊各塘,以一百一十六名分防番薯藔汛)。
南路下淡水營(乾隆三十三年分設)
都司一員(駐劄山豬毛口汛,管轄本營官兵)、千總一員(分防新園汛)、把總二員(遞年輪防萬丹、山豬毛口兩汛)、外委三員(遞年輪防阿里港、枋藔、東港等汛)、額外二員(隨防山豬毛口)、馬十匹、配馬兵十名、步戰兵三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五名,共兵五百六十九名(以二百五十九名駐防山豬毛口汛,以一百六十名分防新園,兼轄東港、枋藔各塘汛,以八十五名分防萬丹汛,以七十名分防阿里港兼武洛塘汛)。
北路協副將一員(駐劄彰化縣治,統轄本標三營官兵)
北路中營
都司一員(駐劄彰化縣治,管轄本營官兵)、千總二員(一員隨防縣治,一員駐防貓霧捒)、把總四員(遞年輪防燕霧、八卦山、南北投、外四汛、許厝埔等汛)、外委九員(內三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遞年輪防大里■〈木戈〉、葫蘆墩、二林、貓霧捒、四張犁、八卦山、南北投、崁頂等塘汛)、額外五員(內一員乾隆四十八年增設,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以二員隨防縣治,三員輪防觸口汛、牛罵頭汛、外四汛)、馬五十匹、配馬兵五十名、步戰兵五百二十一名、守兵六百五十三名,共兵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內戰守兵三百四十四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設,以六百零九名駐防彰化縣治,以八十五名分防貓霧汛塘,以九十九名分防南北投汛塘,以九十二名分防燕霧捒汛塘,以五十名分防崁頂汛,以五十名分防大里■〈木戈〉,以三十名分防觸口汛,以四十名分防葫蘆墩,以三十名分防四張犁,以二十名分防牛罵頭,以二十五名巡防外四汛,以一百名分防八卦山汛)。
北路左營
都司一員(駐劄嘉義縣治,管轄本營官兵,乾隆五十三年增設)、守備一員(舊制駐劄嘉義縣治,乾隆五十三年移駐斗六門汛)、千總三員(內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遞年輪防笨港、斗六門、水沙連等汛)、把總四員(遞年輪防縣治城內、城外、鹽水港、西螺等汛)、外委十員(內四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遞年輪防大崙腳、斗六門、虎尾溪、大埔林、他里霧、縣城、西螺、林圯埔、笨港、水沙連等汛塘)、額外四員(內一員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隨防縣治)、馬二十五匹、配馬兵二十五名、步戰兵五百八十八名、守兵六百五十五名,共兵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內戰守兵四百一十八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設。道光五年裁歸噶瑪蘭營,添防戰守兵一百三十名),現製馬步戰守兵一千一百三十八名(以五百名駐劄嘉義縣治,以六百三十八名分防斗六門、笨港、水沙連、西螺、鹽水港、大埔林、虎尾溪、他里霧、林圯埔、大崙腳等汛塘)。
北路右營
遊擊一員(舊制守備,道光六年總督孫奏準將鎮標右營遊擊改為移駐竹塹)、守備一員(道光六年移駐大甲)、千總三員(舊制四員,道光六年添二員),外委九員(舊制七員,道光六年添二員)、額外三名、馬十五匹、馬兵十五名、戰守兵舊制七百零一名、道光六年添二百名,共兵九百一十六名。以上所添官兵,系道光六年裁鎮標左右營改移駐防。
北路淡水營(嘉慶十四年裁改艋舺營)
都司一員(嘉慶十四年改為臺協右營都司,移駐安平鎮)、千總一員(隨防淡水港口)、把總二員(一員駐防砲臺,一員駐大雞籠)、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十匹、配馬兵十名、步戰守兵六百名(內六十名,乾隆五十三年增設)、戰船六只(波字四,定字二)。
艋舺營(嘉慶十四年新設)
水師參將一員(駐劄艋舺,統轄艋舺陸路、滬尾水師官兵,兼轄噶瑪蘭營官兵,原設遊擊,將臺協右營遊擊移駐,道光五年改設參將)、陸路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艋舺)、千總一員(駐防大雞籠)、把總二員(一員分防三貂港,一員隨防艋舺營)、外委五員(遞年隨防艋舺,輪防馬鍊、水轉腳等汛)、額外二員(隨防艋舺)、馬十匹、馬兵十名、步戰兵三百一十九名、守兵四百六十一名,共八百名(內道光五年裁歸噶瑪蘭營,添防戰守兵一百名),現製馬步戰守兵七百名(以四百名駐防艋舺,三百名分防大雞籠、三貂港、海山口、馬鍊等汛)、滬尾水師守備一員(駐劄滬尾砲臺)、千總一員(隨防滬尾)、把總二員(一員隨防滬尾,一員分防金包里)、外委四員(遞年輪防砲臺、石門、八〔里坌〕)、額外三員(隨防砲臺)、步戰兵三百八十八名、守兵三百一十二名(內舵水、炊工十四名),共兵七百名(以五百五十名駐防滬尾砲臺,出洋巡哨,以五十名分防金包裡,以四十六名分防八里坌,以三十名防石門汛,以二十四名分防小雞籠、北港各港口)、戰船(波字號)六只(道光四年添設守港戰船八只,知字號四只、方字號四只)。
噶瑪蘭營(嘉慶十七年新設)
都司一員(駐劄五圍,管轄本營官兵,原設守備,道光五年守備移駐頭圍,增設都司)、守備一員(駐劄頭圍)、千總二員(內一員道光五年增設,遞年輪防頭圍等汛)、把總二員(一員隨防五圍,一員駐防溪洲)、外委四員(內二員道光五年增設,遞年輪防五圍、梗北關等汛)、額外三員(隨防五圍、頭圍)、步戰兵四百五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名,共兵六百九十五名(內三百名,道光五年增設,以三百六十名駐五圍噶瑪蘭廳治,以三百四十五名分防頭圍、溪洲、梗北關、三貂各汛塘)。
臺灣水師協副將一員(駐劄安平鎮,統轄本標三營官兵)
臺協中營
遊擊一員(副將中軍,駐劄安平鎮,管轄本營官兵)、守備一員(駐劄安平鎮)、千總二員(一員隨防安平鎮,一員駐防鹿耳門口)、把總四員(二員隨防安平鎮,一員分防大港汛,一員分防蛟港汛)、外委五員(舊制六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營水師一員、額外三員、步戰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內除舵工、炊糧十五名、烏龍江水兵一名),實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十七名駐防安平鎮,以一百五十名分防鹿耳門汛,以五十名分防大港汛,以一百名分防蚊港汛,以四十名分防茄藤仔、喜樹仔、崑身頭、蟯港、南鯤身、青鯤身、北門嶼、馬沙溝各塘)、平字號戰船十五只。
臺協左營
遊擊一員(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守備一員(駐防笨港)、千總二員(一員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一員隨防鹿仔港)、把總四員(遞年輪防笨港、新店、鹿港等汛)、外委六員、額外二員(舊制三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營水師一員)、步戰兵三百二十六名、守兵三百九十八名(內除舵工、炊糧十六名、烏龍江水兵一名),實共兵七百零七名(以三百零七名駐防鹿仔港,以一百名分防王功大突港口,以一百十五名分防笨港,以七十五名分防新店,以五十名分防三林港,以一十名分防水里港,以二十名分防海豐港,以三十名分防番仔挖、■〈魚逮〉仔挖、猴樹各塘)、定字號戰船十六只。
臺協右營
都司一員(舊制遊擊,嘉慶十四年移駐艋舺營,將北路淡水營都司裁改臺協右營都司,駐劄安平鎮,管轄本營官兵)、守備一員(駐防安平鎮)、千總二員(一員隨防安平鎮,一員駐防鹿耳門)、把總四員(內一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營水師添防)、外委五員(舊制六員,嘉慶十四年裁歸艋舺營水師一員)、額外三員、步戰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內除舵工、炊糧十五名、烏龍水兵一名),實共兵七百五十七名(以四百二十七名駐防安平鎮,以一百五十五名分防鹿耳門汛,以六十名分防打鼓山,以五十名分防東港汛,以六十名分防蟯港、赤嵌、萬丹、岐後、大林埔、下淡水、西溪、加藤、大軍麓各塘)、澄字號戰船十五只。
澎湖水師協副將一員(駐劄澎湖媽宮,統轄本標二營官兵)
澎湖左營
遊擊一員(駐劄媽宮,副將中軍,管本營官兵)、守備一員(駐防媽宮)、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遞年輪防媽宮、將軍澳、大媽祖澳)、外委六員、額外三員、步戰兵四百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內除舵工、炊糧十六名、水兵…名),實共兵九百零二名(以四百五十六名駐防媽宮,以一百名分防媽祖澳港口,以二十八各分防媽祖澳新城內,以二十八名分防挽門汛,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東港,以二十八名分防水垵汛,以三十名分防嵵里汛,以二十五名分防嵵里炮臺,以六十名分防將軍澳,以九十名分防文良港,以十名分防風櫃砲臺)、綏字號戰〔船〕七只。
澎湖右營
遊擊一員(駐劄媽宮,管轄本營官兵)、守備一員(駐防媽宮)、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遞年輪防媽宮、北山、媽祖澳等汛)、外委七員、額外三員、步戰兵四百一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內除舵水、炊糧十五名、水兵一名),實共兵九百零三名(以三百二十三名駐防媽宮西路,以一百名分防媽祖澳,以二十八名分防新城西砲臺,以二十八名分防媽祖澳新城內,以一百名分防西嶼內塹汛,以二十八名分防內塹砲臺,以五十名分防外塹汛,以五十名分防外塹砲臺,以三十名分防小門汛,以一百名分防北山汛,以一百名分防吉貝汛)、寧字號戰船一十六只。
臺灣府治(總兵官一員,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五員,把總十一員,外委十六員,額外八員,共兵二千五百一十八名,馬兵一百二十名,城守營參將一員,左軍把總一員,額外一員,兵八十五名,馬二十匹,右軍千總一員,兵一百七十一名,馬二十匹。
嶽帝廟堆(中營安兵五名)、府衙門堆(中營安兵五名)、十字街堆(左營安兵五名)、關帝廟堆(左營安兵五名)、枋橋頭堆(右營安兵五名)、開仙宮堆(右營安兵五名)、塗墼埕塘(城守左軍安兵五名),以上俱府城內。
南砲臺塘(在府治小西門外,安兵五名)、鹽水埔汛(在府治南十里,外委一員,安兵一十九名)、角帶圍塘(在府治東南十三里,安兵五名)、港岡塘(在府治東南十里,安兵六名)、埤仔頭塘(在府治南十五里,安兵十名,嘉慶十年移雁門關塘置此)、大湖搪(在府治南二十里,安兵五十名)、半路竹塘(在府治南二十五里,安兵六名)、崗山汛(在府治東南三十里,駐防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安兵一百四十五名,嘉慶十五年裁山頭、山腰、山尾三塘,並入此汛)、羅漢門汛(在府治東六十里,駐防把總一員,外委……,安兵七十七名,嘉慶十五年裁康蓬……瀨口、南至一塘並入此汛)、猴洞口汛(在府治東三十五里,外委一員,兵八十一名,嘉慶十五年裁……口汛、狗昆崙、磱碡坑,土地公嶺各塘,並入此汛)、茂公汛(在府治東一十五里,外委一員,安兵二十八名),以上系城守營左軍管轄。
北砲臺塘(在府治小北門外,安兵五名)、柴頭港塘(在府治北五里,安兵五名)、蔦松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木柵塘(在府治北十里,安兵五名)、大穆降汛(在府治東北二十里,駐防外委一員,安兵四十四名,嘉慶十五年裁小橋、大灣、崁下三塘並入此汛)、舊社汛(在府治東二十五里,駐防外委一員,額外一員,安兵四十四名,嘉慶十五年裁撥佳里興汛、北岸塘並入此汛)、灣里溪塘(在府治北三十里,安兵五名)、麻荳汛(在府治東北三十里,駐防外委一員,安兵三十名)、目加溜灣汛(在府治北二十五里,駐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四十一名,嘉慶十五年裁撥水仔尾、烏山頭、茇仔林三塘並入此汛)、水堀頭塘(在府治北三十五里,安兵五名)、茅港尾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安兵五名)、鐵線橋塘(在府治北五十里,安兵五名)、大武壟汛(在府治東北六十里,駐防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七十名,嘉慶十五年裁撥本縣莊汛並入此汛)、急水溪塘(在府治北六十里,安兵五名)、下加冬汛(在府治北七十里,駐防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安兵九十一名)、八獎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北勢埔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五名)、大排竹汛(在府治東北八十里,駐防外委一員,安兵四十五名,嘉慶十五年裁撥三嵌汛、哆囉嘓塘並入此汛)。以上系城守右軍管轄。
二濫塘(在府治南三十里,安兵五名)、竿蓁塘(在府治南四十里,外委一員,安兵十五名)、小店塘(在府治南五十里,安兵五名)、觀音山塘(在府治南六十里,石井汛千總管轄巡防,安兵十名)、蘭坡嶺塘(在府治東南七十里,外委一員,安兵十名)、石井汛(在府治東南六十里,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安兵一百二十名,分防觀音……)、溪邊塘(在府治東南七十五里,安兵五名)、苦苓門塘(在府治南七十里,安兵五名)、鳳山城(在府治南八十里,參將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二員,額外四員、兵五百名,馬三十匹)、打鹿潭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安兵五名)、坪仔頭塘(在府治南九十里,外委一員,安兵十名)、攀桂橋汛(在府治東南八十里,把總一員,安兵五十一名)、舊城汛(在府治西南六十里,把總一員,安兵一百六十名)、蕃薯藔汛(在府治南六十五里,外委一員,安兵一十二名)、水底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六十里,駐防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安兵一百五十名)。以上系南路營管轄。
阿猴塘(在府治東南一百里,離鳳山縣二十里,安兵十名)、山豬毛口汛(在府治東南一百一十里,離鳳山縣三十里,都司駐劄,把總一員、額外二員,安兵二百五十九名,馬十匹)、阿里港汛(在府治東南八十里,外委一員,安兵六十名,兼武洛汛)、新園汛(在府治南一百里,千總一員,安兵一百名)、東港汛(在府治西南一百一十里,外委一員,安兵四十五名)、萬丹汛(在府治東南一百里,把總一員,安兵五十名)、茄藤港塘(在府治南一百一十里,安兵五名)、放■〈糸索〉塘(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安兵五名)、大崑麓塘(在府治南一百三十里,安兵五名)、枋藔汛(在府治南一百四十里,外委一員,安兵三十名)。以上系下淡水營管轄。
水堀頭塘(在府治北九十里,安兵六名)、八獎溪塘(在府治北八十里,安兵一十名)、嘉義縣城(在府治……一百里,都司駐劄,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四員,安兵五百名,馬三十五匹)、外四汛(把總一員,巡防兵二十四名,駐嘉義城外)、山底塘(在嘉義縣東門外,安兵六名)、牛稠溪(在府治北一百五里,安兵五名)、打貓塘(在府治北一百十里,安兵五名)、大埔林汛(在府治北一百二十里,外委一員,安兵二十名)、斗六門汛(在府治東北一百四十五里,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一百八十名)、虎尾溪汛(在府治北一百四十四里,原設外委一員,安兵一十九名)、虎尾溪塘(在府治北四十里,原設兵五名)、他里霧汛(在府治北一百三十里,設外委一員,安兵四十名)、中路頭塘(在府治北一百四十里,原設兵十名)、西螺汛(在府治北一百五十里,設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六十九名)、三條圳塘(在府治北一百五十五里,原設兵十五名)、大崙腳汛(在府治北一百里,原設外委一員,安兵三十九名)、林圯埔汛(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原設外委一員,安兵三十名)、笨港汛(在府治西北一百里,原設千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八十九名)、鹽水港汛(在府治西北八十里,原設把總一員,安兵一百名)、水沙連汛(在府治東北一百七十里,原設千總一員、外委一員,安兵一百名),以上系北路右營管轄。
東螺塘(在府治北一百六十里,兵十名)、大武郡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兵五名)、燕霧汛(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把總一員,兵四十名)、燕霧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五里,兵五名)、番仔溝塘(在府治北一百七十里,安兵五名)、枋橋塘(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里,兵五名)、溪口藔(兵一十名)、二林汛(在府治西北一百五十里,外委一員,兵五名)、赤塗崎塘(在府治北一百九十里,兵五名)、南北投汛(在府治東北一百九十里,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九十九名)、彰化縣城(副將駐劄,都司一員、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兵五百六十五名,馬五十匹,在府北二百里)、外四汛(把總一員、額外一員,巡防兵四十五名,駐彰化縣北門外)、底塘(在彰化縣南門外,兵五名)、八卦山汛(在彰化縣東門外,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一百名,嘉慶十五年裁柳樹汛,並入此汛)、貓霧捒汛(在府治東北二百二十里,千總一員、外委一員,兵八十五名)、葫蘆墩汛(在府治東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員,兵四十名,嘉慶十五年裁柳樹湳外委一員、兵三十四名、二八水兵六名置此)、大肚溪塘(在府治北二百十里,兵五名)、四張犁汛(在府治東北二百二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嘉慶十五年裁移馬芝遴、大突、二林、二八水各塘置此)、沙轆塘(在府治北二百二十里,兵五名)、牛罵頭汛(在府治北二百三十里,額外一員,兵二十五名)、大里■〈木戈〉汛(在府治東北二百二十五里,外委一員,兵五十名,乾隆五十三年設)、觸口汛(離府治一百六十里,額外一員,兵三……)、崁頂汛(離府治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員,兵五十名,嘉慶十五年裁虎仔坑兵十名,並入此汛)。以上系北路中營管轄。
大甲溪汛(在府治北二百五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今奏請添兵,將守備移駐)、吞霄塘(在府治北二百七十里,兵十名)、貓盂塘(在府治北二百六十里,兵五名)、大安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二百六十里,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七十四名)、白沙墩塘(在府治北二百九十五里,外委一員,兵十名)、加志閣塘(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八名)、後壟汛(在府治北三百一十里,千總一員,兵五十三名)、中港汛(在府治北三百二十九里,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五十八名)、香山塘(在府治北三百三十五里,兵十名)、海口汛(在府治西北三百四十五里,額外一員,兵十二名)、竹塹廳治(在府治北三百五十九里,守備駐防,今奏請將鎮標右營遊擊移駐,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兵二百九十四名,馬十五匹)、楊梅壢汛(在府治北四百里,把總一員,兵六十七名)、桃仔園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里,把總一員,兵一十五名)、南嵌汛(在府治北四百三十九里,外委一員,兵二十六名)。以上系北路右營管轄。
艋舺營汛(在府治北五百二十八里,參將駐劄,陸路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二員,兵四百五十名,馬一十匹)、大雞籠汛(離艋舺六十里,千總一員,兵九十名)、馬鍊汛(離艋舺九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水轉腳汛(離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五名)、三貂港汛(離艋舺一百零一里,把總一員,兵三十名)、海山口汛(離艋舺十里,外委一員,兵六十名)、三瓜仔汛(離營汛七十里,外委一員,兵十名)、龜山崙嶺汛塘(離艋舺二十五里,兵十名)、暖暖塘(離艋舺營汛五十里,兵十名)、燦光藔塘(離艋舺營汛八十五里,兵十名)。以上系艋舺陸路管轄。
滬尾砲臺汛(水師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三員,兵五百三十名)、八里坌汛(離艋舺三十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金包里汛(離艋舺九十二里,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兵五十名)、石門汛(離艋舺十二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小雞籠塘(離艋舺五十二里,兵十名)、北港塘(離滬尾四里,兵五十名)。以上系艋舺滬尾水師管轄。
噶瑪蘭五圍廳治(離艋舺營汛二百一十里,都司駐劄,千總一員、外委二員、額外一員,兵三百六十名)、頭圍汛(南至三圍塘十二里,北至砲臺塘五里,守備一員、外委一員,兵一百名)、三貂汛(南至北關汛六十里,北與艋舺分管交界十里,千總一員,兵五十名)、溪洲汛(北至五圍城汛十二里,南至加禮遠汛二十里,把總一員,兵四十名)、蘇澳汛(離加禮遠汛二十里,把總一員,兵五十名)、加禮遠汛(北至溪洲汛二十里,南至蘇澳汛二十里,額外一員,兵五十名)、北關汛(南至砲臺塘十里,北至三貂汛六十里,外委一員,兵四十名)、三圍塘(離頭圍汛十二里,兵十名)、砲臺塘(離頭圍汛五里,兵十五名)。以上系噶瑪蘭管。
安平鎮(臺協水師副將駐劄,臺協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五員,兵四十七名,臺協右營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兵四百二十七名,離府治水程七里)、鹿耳門口汛(臺協中營千總一員、臺協右營千總一員,兵各一百五十名,駐防中右兩營,遊擊、都司、守備按季輪防,離府治水程三十里)、大港汛(把總一員,兵五十名,離府治水程七里)、茄藤仔塘(兵五名,離府治二十里)、喜樹仔塘(兵五名,離府治三十里)、崑身頭塘(兵五名)、蟯港塘(兵五名,離府治三十里)、蚊港汛(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離府治五十三里)、南鯤身塘(兵五名,離府治水程四十里)、北門嶼塘(兵五名,離府治四十里)、馬沙溝塘(兵五名,離府治三十里)。以上系臺協中營管轄。
打鼓汛(把總一員,兵六十名,離府治西南八十里)、蟯港塘(兵五名,離府治三十五里)、赤嵌塘(兵五名,離府治四十里)、萬丹塘(兵五名,離府治南六十里)、岐後汛(兵十名,離府治南九十里)、大埔林塘(兵五名,離府治南一百里)、下淡水塘(兵…名,離府治南一百零五里)、西溪塘(兵十名,離府治一百五里)、東港汛(把總一員,兵五十名,離府治西南一百十里)、茄藤港塘(兵五名,離府治一百一十三里)、放■〈糸索〉塘(兵五名,離府治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大崑麓塘(外委一員,兵五名,離府治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系臺協右營管轄。
鹿港汛(臺協左營遊擊駐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兵三百零七名,離府治西北一百九十里)、水里港汛(外委一員,兵二十名,離府治西北二百二十里)、番仔挖塘(兵五名,離府治西北一百八十里)、王功海口汛(千總一員,兵一百名,離府治西北一百八十五里)、笨港汛(臺協右營守備駐防,把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離府治西北一百里)、■〈魚逮〉仔挖塘(兵五名,離府治西北一百一十里)猴樹港汛(兵十名,離府治西北九十里)、海豐港汛(外委一員,兵二十名,離府治西北一百四十里)、新店汛(把總一員,兵七十五名,離府治西北七十七里)、三林港汛(外委一員,兵五十名,離府治西北一百六十里)。以上系臺協左營管轄。
澎湖媽宮(副將駐劄,左右兩營遊擊守備各一員,千總、把總各二員,外委九員、額外六員,兵七百七十九名)、媽祖澳港口(左右營兵各一百名,千、把總各一員)、大媽祖宮新城內(把總一員,左右營兵各二十八名)、挽門汛砲臺(兵二十八名,左營轄)、水垵砲臺(兵二十八名,左營轄),將軍澳(把總一員,兵六十名)、將軍澳砲臺(兵二十八名,左營轄)、嵵里汛(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左營轄)、嵵里砲臺(兵二十八名,左營轄)、文良港汛(外委一員,兵九十名,左營轄)、風櫃尾砲臺(兵十名,左營轄)、媽祖澳新城內(兵二十八名,右營轄)、西嶼頭(外委一員,兵一百名,右營轄)、外塹砲臺汛(兵十五名,右營轄)、小門汛(兵三十名,右營轄)、內塹砲臺(兵二十八名,右營轄)、外塹汛(外委一員,兵五十名,右營轄)、北山汛(把總一員,兵一百名,右營轄)、吉貝汛(外委一員,兵一百名,右營轄)。
(以上系曾敦仁、翁守訓同採)
北路淡水營,自乾隆二十年起,舊制原設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步戰守兵丁六百二十九名額、馬一十匹、戰船二只,分防艋舺渡頭汛、大雞籠汛、海山口汛、八里坌汛、右石門汛、金包里汛、砲臺塘、北港塘、小雞籠塘、煙墩塘、長道坑塘、斗六汛、五塘,俱系都司管轄。陸路地方東至三貂一百零六里,西至石頭溪與北右營交界三十五里,南至山林三十里,北至海三十里。水洋上至三貂一百里,下〔至〕中港溪與臺協水師左營交界一百五十里,隸北路協□將統管。所建營房、汛塘、衙署、軍□庫局,較…房,俱於嘉慶十年……月間遭…匪蔡牽幫□攻陷,焚…存署都…陳廷梅…兵打仗…續,都司陳階陞隨於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淡水接任,收回營制。嗣因兵力單薄,嘉慶十一年間奉文在臺就淡招募水兵一百五十名添防。嘉慶十五年,奉文就臺協水師三營裁撥臺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隨駕平字一號、二號、定字三號、澄字四號戰船四只,至淡添防,即將北路淡水營都司改為艋舺營遊擊。案於嘉慶十三年間奉文奏準。
臺灣北路附近滬尾之艋舺地方,遠在臺北,僅責成都司分防,每遇海口有事,不惟臺灣鎮遠在郡城,鞭長莫及,即北路協駐劄彰化,往返數日,亦屬緩不濟急。請將福建臺灣水師右營遊擊移駐艋舺,作為艋舺營遊擊,管理淡水北路營務。淡水營都司移駐臺灣水師右營,作為臺灣水師右營都司。其原設興化協右營守備,移駐滬尾砲臺,作為滬尾水師守備,管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又延平協左營守備,準其移駐艋舺,作為艋舺營遊擊中軍守備,管轄陸路弁兵。其應添千把、外委等官,準其於臺灣各營內通融酌撥等因;奉行添設在案。艋舺營遊擊改為水師參將,案於道光四年間奉文奏準,將艋舺遊擊改為水師參將,……艋舺……管轄。艋舺路中軍守備、滬尾水………備兼轄………頭圍汛守…,統轄水陸地方,水洋…大…港,與臺協…營交界起,至噶瑪蘭折入蘇澳界止,計水洋七百餘里。(附圖)
噶瑪蘭營,新闢地,始入版圖。嘉慶十八年奉文奏準安設營伍,設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二員、額外外委三員,由內地上府延、建、汀、邵撥戍兵丁三百九十五名,統歸艋舺營遊擊兼轄。守備同通判駐劄五圍,存城把總一員、協防外委一員、額外外委二員、兵丁二百一十五名。自五圍至三圍,計程十二里。三圍應設一汛,安兵十名。三圍至頭圍,計程十二里。頭圍應派千總一員、兵八十名,同縣丞駐劄防範。該地烏石港口,建築砲臺一座,撥兵架砲防守。其將近頭圍五里之外,地名硬枋,高山險峻,為噶瑪蘭全境咽喉要道,建蓋北關一座,派外委一員、兵三十名,駐劄防守,專司啟閉盤詰奸宄,毋許溷跡潛入。由北關至嶐嶐山腳,計程二十五里。嶐嶐嶺腳,安設一汛,派額外外委一員、兵二十名駐劄防守。其由五圍至溪洲,計程十二里。溪洲應派把總一員、兵四十名駐劄巡防在案。
噶瑪蘭營添設都司案,於道光四年間奉文奏準。噶瑪蘭地方於嘉慶十八年,始入版圖。在臺灣極北,西面靠山,東臨大海。其南北兩面,皆系山海交錯,距郡一千三百餘里。該營原歸艋舺營水師遊擊統轄。惟查艋舺營由陸入蘭,程途尚須三日。若水師兵一遇順風,可以朝發夕至。該處系生番地界,匪船出沒,勢所不免。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共兵四百名(除分駐巡防外,有城兵丁□有二百一十五名,力既單薄,緝捕恐難周備。自應添設將弁兵丁,期於巡防有所裨益。艋舺營遊擊改為水師參將,專管蘭境洋面,仍兼管噶瑪蘭陸路軍務,並於北路左營及臺灣城守營抽撥戰守兵二百名,再於艋舺抽去陸兵一百名,撥入蘭營,加以原設額兵,共有七百名,兵力較厚,足壯聲威,並須添設都司一員,駐劄五圍城內,將原設五圍城內守備移駐頭圍。其原設頭圍千總,移駐三貂。再添千總一員、外委二員,以資鈐束等因。奉行添設在案。
一、乾隆四十八年,將各營分配各官養廉兵糧裁去,按縣給與養廉銀兩,其所裁兵糧,添設實兵操防。
一、乾隆五十五年,增設全臺陸路各營馬三百匹,馬兵三百名。其馬兵由內營按起撥換,其馬匹倒斃,每年由臺灣選派守備都司一員、把總一員,赴口外購回,照額勻補。
一、嘉慶十年,添設水師哨船善字號同安梭船三十只,歸臺協副將統領巡洋緝捕,分配臺協三營、北路淡水營管駕。
一、戍臺水陸兵丁,俱按照頭、二、三、四起內營按班撥換,惟噶瑪蘭營頭起三…撥換兩次,舊制新兵…戍兵班滿,兵…換回,皆由府治鹿耳門配渡。嘉慶十五年,將嘉義以北換回舊兵,改由鹿仔港配渡,竹塹以北換回舊兵,改由八里坌配渡。其來戍新兵,仍由府治鹿耳門渡臺,歸總鎮點驗,分發收伍。
一、舊制總兵官以下至都司、守備,皆三年俸滿更調,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總兵官歷俸三年,奏請升見。嘉慶十五年,奏請之例亦復停止。副將、參、遊、都、守,必俟五年俸滿,方準升調。惟水師缺多人少,不計。其千總三年歷俸,由內營選撥調換。把總由臺開缺拔補。俸滿把總回省,收標候缺。外委均隨班撥換。道光四年,將千把、外委換回之例奏停,升遷事故概就臺拔補。道光八年,仍奏復舊制。千把由內營選撥對品更調,外委隨班換戍。
一、總兵官一員,年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五百一十一兩五錢七分五釐六毫,養廉銀一千五百兩,馬乾十六匹。副將三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三百七十七兩四錢五分七釐六毛,養廉八百兩,馬乾十二匹。參將三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二百四十二兩三錢三分九釐六毛,養廉銀五百兩,馬乾六匹。遊擊七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二百三十一兩二錢三分九釐六毛,養廉銀四百兩,馬乾六匹。都司五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一百四十一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毛,養廉銀二百四十兩,馬乾四匹。守備十六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九十兩七錢五釐六毛,養廉銀二百兩,馬乾四匹。千總每員年支俸薪銀四十八兩,養廉銀一百二十兩,馬乾二匹。把總每員年支俸薪銀三十六兩,養廉銀九十兩,馬乾二匹。外委餉與步戰兵同。每員年各支養廉銀十八兩,馬戰兵每名月各支餉銀二兩,月小一兩九錢三分三釐二毛。步戰兵每名月各支餉銀一兩五錢,月小一兩四錢五分。守兵每名月支餉銀一兩,月小九錢六分六釐六毛。馬匹支草乾銀一兩,月小九錢六分六釐六毛。官馬、操馬一律。官自把總以上,副將以下,每月朋扣存司銀二錢,馬兵一錢,戰兵五分,守兵三分。外委馬步戰守兵,每名每月支米三斗,月小二斗九升。官兵俸餉廉乾等銀,按年派員赴省領運,交臺灣府庫按季按月給營支領。澎湖歸澎湖廳庫給發。噶瑪蘭由噶瑪蘭廳就地徵錢糧等項開銷發領。兵米就所屬之廳縣倉支放。
一、雍正二年,賞給戍□兵丁每戶每月米一斗,七年賞給戍兵贍家銀四萬兩,由…督勻給。歲以為常。八年,總兵王郡奏準發帑就臺購置田園、魚塭,歲收租息,賞給戍兵遊巡、紅事、白事、運殖等費。每兵遊巡日給銀一分五釐,每兵娶妻、子女婚娶各給銀三兩。每兵丁父母憂,身故妻亡,各給銀四兩。每兵身故,運骸回籍,途遠者給銀三兩,近者一兩五錢。官之收埋運柩,照其支食養廉名糧計算類推。乾隆五年,賞給戍兵更換往來盤費,以程途遠近分上、中、下游,上游銀二兩,中游銀一兩五錢,下游銀一兩。五十三年,將林爽文案內抄沒田產遞年租息,賞給戍兵加餉,每名每月加給銀四錢。
一、臺澎各營戰船,經總督滿保題定,歸臺灣道設廠監修。道光六年,奏令臺灣府勻修。於是,府亦設廠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袁采
明·周怡
梁·宝唱
宋·赵师使
明·沐昻
宋·陈师道
唐·吴兢
明·袾宏
戚饭牛
(唐)杨筠松
宋·叶釐
清·蒋敦复
战国·鬻熊
(清)丘逢甲
(清)和邦额
清·邵之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