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十八


  (一)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箕,國名。子,爵名。微子,紂之庶兄。箕子、比干,紂之諸父。微子見紂無道而去。箕子諫不聽,因以為奴,乃佯狂受辱。比干強諫被殺。三人皆意在安亂寧民,行雖不同,而其至誠惻怛心存愛人則一,故同得為仁人。孔子又曰:“有殺身以成仁。”然仁不在死,三人之仁,非指其去與奴與死。以其能憂亂,求欲安民,而謂之仁。

  此篇多記仁賢之出處,列於《論語》之將終,蓋以見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處之義。先之以此章,見殷之亡由於不用賢;[光案:“不用賢;”之分號,東大版原作“不用賢,”之逗號。]傷今思古,所以歎孔子之道窮而斯民之不能脫於禍亂。

  【白話試譯】

  微子避而去,箕子囚為奴,比干諫而死。先生說:“殷在那時,有三位仁人了。”

  (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光案:“子未可去乎”,似為“子未可以去乎”之誤植,漏一“以”字。經查新興書局版,何晏《論語集解》;藝文印書館版,程樹德《論語集釋》;世界書局版,朱子《四書集注》;世界書局版,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三民書局版,謝冰瑩等之《新譯四書讀本》,均作“子未可以去乎”。若然,三民版、東大版、聯經版俱誤。]”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師:典獄官。

  三黜:三被黜退。

  焉往而不三黜:舉世濁亂,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將何往而不被黜?[光案:“將何往而不被黜?”之問號,東大版原作“將何往而不被黜。”之句號。]

  何必去父母之邦:欲求不黜,惟有枉道。苟能枉道,則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譴黜。柳下惠於魯公室尚在五服之內,與孔子以魯為父母之國者又不同,故義不當去。

  孟子稱柳下惠“聖之和”,[光案:“孟子稱柳下惠‘聖之和’”,東大版原作“孟子稱柳下惠聖之和”,“聖之和”三字無引號。]觀此章,辭氣雍容,可謂和矣。然其不欲枉道之意,則確然有不可拔者。故孟子稱其“不以三公易其介”。惟玩其辭氣,終若視一世皆枉道,無可與為直;[光案“無可與為直;”之分號,東大版原作“無可與為直,”之逗號。]其惓惓救世之心則淡矣。故孟子又謂“柳下惠不恭”。[光案:“‘柳下惠不恭’。”之句號,東大版原作“‘柳下惠不恭’,”之逗號。]此所以異於孔子。本篇所記古之仁賢隱逸之士,皆當與孔子對看,乃見孔子可去而去,不苟合,然亦不遯世,所以與本篇諸賢異。

  又按:此章無斷語,因無子曰字。義明不待有斷。載在《論語》,其為孔子言可知。

  【白話試譯】

  柳下惠當魯國的獄官,三次被黜。有人說:“你還不去往他國嗎?”柳下惠說:“我以直道事人,去到那裏將不被黜呢?我若能枉道事人,又何必定要離去父母之邦?”

  (三)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間待之。[光案:“以季、孟間待之”,似為“以季、孟之間待之”之誤植,漏植一“之”字。經查新興書局版,何晏《論語集解》;藝文印書館版,程樹德《論語集釋》;世界書局版,朱子《四書集注》;世界書局版,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三民書局版,謝冰瑩等之《新譯四書讀本》,均有“之”字。若然,東大版亦誤。]”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魯三卿,季氏最貴,齊景公謂我不能如魯君之待季氏者待孔子,遂以季氏、孟氏之間待之,其禮亦甚隆矣。然又曰:[光案:“然又曰:”之有一冒號,東大版原作“然又曰”之無一冒號。]“吾老矣,不能用。”此非面語孔子,蓋以私告其臣,而孔子聞之。孔子以齊君不能用而去,則齊君之禮待,不足以安聖人。又按:孔子在齊止一次,以昭二十五年魯亂去,兩年而返。[光案:“兩年而返。”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兩年而返,”之逗號。]時景公蓋年近六十。

  【白話試譯】

  齊景公待遇孔子,說:“像魯君待遇季氏般,我就不能了。以在季孫氏、孟孫氏之間的禮貌待孔子。”但他私下又說:“我已老了,不能用他了。”於是孔子也離開齊國了。

  (四)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歸讀如饋。季桓子,魯大夫,名斯。《史記》:“魯定公十年,孔子為魯司寇,方當政。[光案:“當政。”之句號,東大版原作“當政,”之逗號。]齊人謀沮之,饋魯以女樂。[光案:“女樂。”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女樂,”之逗號。]定公與季孫君臣相與觀之,廢朝禮三日,孔子遂行。”本篇均記古今仁賢出處,此兩章記孔子之去齊、去魯以見折衷。可以行則行,可以止則止,所以為時中之聖也。

  【白話試譯】

  齊人送來一批女樂隊,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舉行朝禮,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了。

  (五)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光案:據此下錢子“楚狂接輿”條之註解:“故稱其人曰狂接輿”,故此處之原文私名號似誤,宜將“楚狂接輿”之“狂”字亦加私名號,作“楚狂接輿”。]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楚狂接輿:楚之賢人,佯狂避世,失其姓名,以其接孔子之車而歌,故稱之曰接輿,猶晨門、荷蓧丈人、長沮、桀溺之例。[光案:“猶晨門、荷蓧丈人、長沮、桀溺之例”之有三頓號,東大版原作“猶晨門荷蓧丈人長沮桀溺之例”之無三頓號。]或說其人接氏輿名。今不從。或曰:狂者,孔門所與,故稱其人曰狂接輿。[光案:“故稱其人曰狂接輿。”之句號,東大版原作“故稱其人曰狂接輿,”之逗號。]今從之。

  歌而過孔子:此當是孔子乘車在途中,接輿歌而過孔子之車。或說歌而過孔子之門。或本有“之門”二字。[光案:“或本有‘之門’二字”,東大版原作“或本有之門二字”,“之門”二字無引號。]

  何德之衰:古俗相傳,世有道則鳳鳥見,無道則隱。接輿以鳳比孔子,世無道而不能隱,為德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既往之事不可再諫,繼今而來者猶可追及,謂及今尚可隱去也。

  已而已而:已,止義。而,語助辭。猶云罷了罷了。

  今之從政者殆而:殆,危義。今之從政者皆危殆不可復救治,不足與有為。或謂孔子若從政,則有仕路風波之憂;[光案:“仕路風波之憂;”之分號,東大版原作“仕路風波之憂,”之逗號。]此失之。

  孔子下:下車。或說:下堂。

  趨而避之:接輿急行避孔子,不欲聞孔子之辨白。以下數章,皆見孔子之不忍於避世。接輿諸人,高蹈之風不可及;[光案:“不可及;”之分號,東大版原作“不可及,”之逗號。]其所譏於孔子者,亦非謂孔子趨慕榮祿,同於俗情,但以世不可為,而勞勞車馬,為孔子惜耳。顧孔子之意,則天下無不可為之時,在我亦有不忍絕之情,有不可逃之義。孔子與諸人旨趣不相投,然孔子終惓惓於此諸人,欲與之語,期以廣大其心志;[光案:“廣大其心志;”之分號,東大版原作“廣大其心志,”之逗號。]此亦孔子深厚仁心之一種流露。

  【白話試譯】

  楚國一狂人,接在孔子車後而歌,越過孔子車而前。他歌道:“鳳啊!鳳鳳![光案:“鳳鳳”,據東大本,乃“鳳啊”之誤植。]怎麼你德如是般衰呀!已往的莫說了,方來的還可追呀!算了!算了!當今那些從事政治的那一不是危殆之人怎可與之有為呀!”[光案:“當今那些從事政治的那一不是危殆之人怎可與之有為呀!”,三民版原作“當今那些從事政治的那一不是危殆之人(怎可與之有為)呀!”,句末“怎可與之有為”六字,放入小括號內。小括號內乃錢子所添,以助語意之豁然,不宜刪動,當遵三民版。若然,東大版、聯經版俱誤。]孔子聽他歌,下車來,想和他說話。那狂人急行避去,不得和他說。

  (六)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兩人並頭而耕,謂耦耕。或說前後遞耕謂耦耕。

  問津:津,濟渡處。

  執輿者:執輿,執轡在手也。本子路御而執轡,今下問津,故孔子代之。

  是知津矣:言孔子長年周流在外,應知津渡之處也。

  滔滔者:滔滔,水流貌。字亦作悠悠,即浟浟,同是水流之貌。水之長流,盡日不息,皆是此水;[光案:“皆是此水;”之分號,東大版原作“皆是此水,”之逗號。]因在水邊,隨指為喻。猶今俗云:天下老鴉一般黑。[光案:“猶今俗云:天下老鴉一般黑”之有一冒號,東大版原作“猶今俗云天下老鴉一般黑”之無一冒號。]

  誰以易之:以,猶與也。言一世皆濁,將誰與而變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而指子路。辟讀避。辟人之士,指孔子。避世之士,沮、溺自謂。[光案:“沮、溺自謂”之有一頓號,東大版原作“沮溺自謂”之無一頓號。]人盡相同,不勝避,故不如避世。

  耰而不輟:耰者覆種。布種後,以器杷之,使土開處復合,種深入土,鳥不能啄,以待時雨之至。耰而不輟者,亦不告子路以津處。

  憮然:猶悵然,失意貌。

  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者,與同羣。孔子謂我自當與天下人同羣。隱居山林,是與鳥獸同羣。

  丘不與易:孔子言正為天下無道,故周流在外,求以易之。若天下有道,則我不復與之有變易。隱者之意,天下無道則須隱。孔子意,正因天下無道故不能隱。蓋其心之仁,既不忍於忘天下,亦不忍於必謂天下之終於無道。

  【白話試譯】

  長沮、桀溺兩人作對在田中耕,孔子路過,叫子路去向兩人問前面濟渡處。長沮說:“那執轡在車上的是誰呀?”子路道:“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孔丘嗎?”子路道:“是的。”長沮說:“那他自知濟渡之處了。”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呀?”子路道:“是仲由。”桀溺說:“是那魯國孔丘之徒仲由嗎?”子路對道:“是。”桀溺說:“你看那水流滔滔,天下都是一般,和誰來變更它呀?而且你,與其跟從避人之士,何如跟從避世之士呀?”一面說,一面不歇地杷土。[光案:“一面說,一面不歇地杷土”,三民版原作“(一面說,一面)不歇地杷土”,“一面說,一面”五字加小括號。]子路離開兩人,把來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停頓]着一會,說:“鳥獸是不可與同羣的呀!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羣,又和誰同羣呢?若使天下已有道,我也不來和他們有所變更呀!”

  (七)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榖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從而後:子路從孔子行,相失在後。

  遇丈人:遇者,不期而相值。丈人,長老之稱。

  以杖荷蓧:蓧,竹器名。荷,擔揭也。丈人以杖揭一竹器籮簏之屬在道行,子路借問見夫子否?

  四體不勤,五榖不分:或說:分,借作糞。丈人言:我四體不及勤勞,五榖不及糞種,何從知汝夫子?或云:五榖不分,指播種遲早燥濕當一一分辨。或說:此丈人譏子路,值亂世,不勤勞四體以播五榖,而周流遠行,孰為汝之夫子而向我索之乎?據下文,丈人甚有禮貌,似不邂逅子路即予面斥.。當從前兩說。

  植其杖而芸:芸,去田中草。植,豎也。丈人既答子路,行至田中,豎其杖插土中,俯身芸除田中草。

  拱而立:拱,叉手,古人以為敬。子路知此丈人非常,故叉手旁立以觀其芸,亦表敬意。

  止子路宿:時值日暮,此丈人止子路且勿前行,宿其家。

  見其二子:丈人殺雞,作黍飯享子路,又介紹見其二子。

  至則行矣:[光案:“至則行矣”之無逗號,據原文當作“至,則行矣”之添一逗號。若然,三民版、東大版、聯經版俱誤。]子路反至丈人家,而丈人已出。

  子路曰:此乃子路對其二子言。所言大意,當即孔子所授,欲以告丈人者。

  不仕無義:仕非為富貴,人之於羣,義當盡職,故仕也。

  長幼之節不可廢:丈人之見其二子,是不廢長幼之節。長幼之節不可廢,君臣之義亦如何可廢![光案:“君臣之義亦如何可廢!”之驚歎號,東大版原作“君臣之義亦如何可廢。”之句號。]

  潔其身而亂大倫:大倫即指君臣言。一世濁亂,欲自潔其身,隱而不出。茍盡人皆隱,豈不亂君臣之大倫?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行否屬命,人必以行道為己責屬義。雖知道不行,仍當出仕,所謂我盡我義。

  以上三章,緊承孔子去齊、去魯兩章後,[光案:“緊承孔子去齊、去魯兩章後”之有一頓號,東大版原作“緊承孔子去齊去魯兩章後”之無一頓號。]見孔子雖所如不合,終未恝然忘世。然味此四人之言,想其清風,亦足起敬。彼等於孔子尚所不滿,置身世外,真如鳳翔千仞之岡,自非孔子,焉得而輕議之?

  【白話試譯】

  子路從行,落後了,遇見一老者,杖頭擔]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光案:“杖頭擔着一竹器,在路行走。”,三民版原作“杖頭擔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在路行走”四字加小括號。疑三民版宜改作“杖頭擔着一竹器(,在路行走)。”,即將逗號亦置入小括號內。]子路問道:“你見我的先生嗎?”老者說:“我四體來不及勤勞,五榖來不及分辨,那是你的先生呀!”走往田中,把杖插地,[光案:“走往田中,把杖插地,”,三民版原作“(走往田中),把杖插地,”,“走往田中”四字加小括號。疑三民版宜改作“(走往田中,)把杖插地,”,即將“,把杖插地”之逗號亦置入小括號內。]俯下身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立在一旁。老者止子路勿前行,留到家中過夜。殺一雞,做些黍飯,請子路,又叫他兩個兒子來和子路見面。明天一早,子路告辭,見到孔子,[光案:“子路告辭,見到孔子,”,三民版原作“子路告辭,(見到孔子),”,“見到孔子”四字加小括號。疑三民版宜改作“子路告辭(,見到孔子),”,即將“子路告辭,”之逗號亦置入小括號內。]把昨日事告訴了。先生說:“這是一個隱者呀!”命子路再回去見他。子路到他家,人已出門了。子路和他二子說[光案:“子路和他二子說”,三民版原作“子路(和他二子)說”,“和他二子”四字加小括號。]:“一個人不出仕,是不義的呀。長幼之節不可廢,君臣之義又如何可廢呢?為要清潔己身,把人類大倫亂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盡他的義務罷了。至於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八)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光案:“謂:”,東大版原作“謂”,無冒號。]“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光案:“謂:”,東大版原作“謂”,無冒號。]“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逸民:逸者,遺佚於世。[光案:“遺佚於世。”之句號,東大版原作“遺佚於世,”之逗號。]民者,無位之稱。下列七人,皆逸民也。

  虞仲:或謂即仲雍。然仲雍在夷、齊前,又繼位為吳君,不當入逸民之列。或說:《史記》吳君周章弟虞仲,武王封之故夏墟。此虞仲雖亦為君,然其有國出於意外。由前言之,亦逸民也。今按:此虞仲本是吳君周章之弟,何以知其為虞君之前乃一逸民?竊恐亦未是。或疑乃春秋時虞君之弟,故繫以國名而稱伯仲,殆亦讓國之賢公子,而書傳失其記載。

  夷逸:或疑“夷逸”非人名,[光案:“或疑‘夷逸’非人名”,東大版原作“或疑夷逸非人名”,“夷逸”二字無引號。]因虞仲逸於夷,故曰夷逸。然依逸民伯夷之類,當稱夷逸虞仲,不當曰虞仲夷逸。且逸於夷之虞仲,終為吳君,不得曰隱,又不得曰廢。夷逸殆亦人名,而書傳無考耳。

  朱張:此下孔子分別評說諸人,而獨缺朱張。或疑“朱張”當作“譸張”,[光案:“或疑‘朱張’當作‘譸張’”,東大版原作“或疑朱張當作譸張”,“朱張”與“譸張”二處無引號。]譸張為幻,即陽狂也。曰逸民,曰夷逸,曰朱張,三者品其目;[光案:“品其目;”之分號,東大版原作“品其目,”之逗號。]夷、齊、虞仲、惠、連,五人舉其人。然夷逸已辨如前。柳下惠、少連並非陽狂。[光案:“柳下惠、少連並非陽狂”之用“並”字且添一頓號,東大版原作“柳下惠少連亦非陽狂”之用“亦”字且無頓號。疑“並”乃“亦”之誤植,當遵東大版。]或疑朱張即孔子弟子仲弓。[光案:“或疑朱張即孔子弟子仲弓。”之句號,東大版原作“或疑朱張即孔子弟子仲弓,”之逗號。]然孔子評述古昔賢人,不應以己弟子厠名其間。蓋朱張之言行,孔子時已無可得稱,故孔子但存其名,不加論列耳。

  少連:其人見《禮記》〈雜記篇〉,東夷之子。孔子稱其善居喪。

  不辱其身:夷、齊隱居餓死,是不降志。不仕亂朝,是不辱身。心迹俱逸。柳下惠、少連並仕於魯,柳下惠三黜不去,則已降志辱身矣。

  言中倫,行中慮:但能言應倫類,行應思慮,不失言行,則所謂降辱,亦惟有委屈之迹耳。故為次也。

  身中清,廢中權:隱居獨善,合乎道之清。放言自廢,合乎道之權。身清猶孟子謂“潔身”,[光案:“身清猶孟子謂‘潔身’”,東大版原作“身清猶孟子謂潔身”,“潔身”二字無引號。]無行可舉,故以身言。放言者,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謂放廢其言也。是二人者,更無言行可舉,故又其次也。或說:放言如後世孔融跌蕩放言之例。[光案:“放言如後世孔融跌蕩放言之例。”之句號,東大版原作“放言如後世孔融跌蕩放言之例,”之逗號。]今不從。

  無可無不可: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光案:“可以速則速。”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可以速則速,”之逗號。]故曰“無可無不可”。[光案:“故曰‘無可無不可’”,東大版原作“故曰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五字無引號。]

  本章列舉隱遯者七人。[光案:“本章列舉隱遯者七人。”之句號,東大版原作“本章列舉隱遯者七人,”之逗號。]伯夷、叔齊,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蓋已遯世離羣矣。此為逸民之最高者。柳下惠、少連,雖降志而不枉己,雖辱身而非求合,言能合於倫理,行能中於思考,是逸民之次也。虞仲、夷逸,清而不滓,廢而有宜,其身既隱,其言亦無聞,此與柳下惠、少連又不同,亦其次也。此等皆清風遠韻,如鸞鵠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視世俗猶腐鼠糞壤耳。惟孔子之道,高而出之。故孔子曰:“我則異於是。”[光案:“‘我則異於是。’”之句號在引號內,東大版原作“‘我則異於是’,”之逗號在引號外。]正見其有相同處,故自舉以與此輩作比,則孔子之重視逸民可知。小人無忌憚,自居為中庸,逸民清士皆受譏評,豈亦如孔子之有異於此輩乎?學者當審別也。

  【白話試譯】

  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先生說:“守其志不屈,保其身不辱,這是伯夷叔齊吧!”先生說:“柳下惠、少連,志不免有降抑,身不免有污辱了。但所言能合於倫理,所行能合乎思慮,能如此也算了。”先生又說:“虞仲、夷逸,隱居棄言,但他們的身是合乎清潔了。他們的廢棄,也合乎權衡了。”先生又說:[光案:“先生又說:”,三民版原作“(先生又說):”,“先生又說”四字加小括號。疑三民版宜改作“(先生又說:)”,即將冒號亦置入小括號內。]“我就和他們不同,我只是無可無不可。”

  (九)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大師摯:大音泰。大師,魯樂官之長,摯其名。

  亞飯干:亞,次義。亞飯、三飯、四飯,皆以樂侑食之官。干、繚、缺,其名。禮,王大食,三侑。魯亦有亞飯、三飯、四飯,僭王禮也。

  鼓方叔入於河:擊鼓者名方叔,避隱於河濱。

  播鼗武:鼗,音徒刀反。小鼓,兩旁有耳。播,搖義。持其柄搖之,則旁耳還自擊。武,名也。

  少師陽,擊磬襄:少師,樂官之佐。陽、襄,二人名。襄即孔子所從學琴者。

  此章記魯衰,樂官四散,逾河蹈海以去,雲天蒼涼,斯人寥落。記者附諸此篇,蓋不勝其今昔之悲感。記此八人,亦所以追思孔子也。《唐史》記安祿山亂,使梨園子弟奏樂,雷海青輩皆毀其樂器,被殺而不悔;[光案:“被殺而不悔;”之分號,東大版原作“被殺而不悔,”之逗號。]此亦類於入河入海之心矣。或謂此八人乃在殷紂時,或謂周厲王時,又謂周平王時,今皆不取。

  【白話試譯】

  太師摯去了齊國,亞飯干去了楚國,三飯繚去了蔡國,四飯缺去了秦國。鼓方叔入了黃河,播鼗武入了漢水,少師陽、擊磬襄入了海。

  (一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魯公:周公子伯禽。受封去之魯,而周公告戒之。魯人傳誦,久而不忘。[光案:“久而不忘。”之句號,東大版原作“久而不忘,”之逗號。]或亦孔子嘗與其弟子言之。

  不施其親:施當作弛,忘棄義。或說:施,易義。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或說:施,與義。不私與其所親。或說:施,施罪於人。不施其親,所以隱其罪,亦親親之義。今從第一說。[光案:“施”有多義多音,今據《中文大辭典》注音如上。]

  怨乎不以:以,用義。不以,不用。怨不見聽用。

  無大故則不棄:大故謂大惡逆。

  無求備於一人:人之材性各有近,任才使能,貴不求備。

  人才之興起,亦貴乎在上者有以作育之。必能通其情而合乎義,庶乎人思自竭,而無離散違叛之心。《論語》編者續附此章於本篇之末,亦所以深致嘅於魯之衰微。

  【白話試譯】

  周公教魯公道:“君子不要忘忽他親屬。不要使大臣怨他不見用。故舊之人無大惡逆,不要捨棄他。不要求全責備於某一人。”

  (一一)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八士,舊說:一母四乳,皆孿生。或說:亦可有十二子而以伯仲之序各稱其三子者,此特見一家之多賢,何必皆孿生。[光案:“何必皆孿生。”之句號,東大版原作“何必皆孿生,”之逗號。]是也。或說在周成王時,或說在宣王時,或以為即武王時之尹氏八士,見《逸周書》。本篇孔子於三仁、逸民、師摯八樂官,[光案:“本篇孔子於三仁、逸民、師摯八樂官”之有二頓號,東大版原作“本篇孔子於三仁逸民師摯八樂官”之無二頓號。]皆讚揚而品列之。於接輿、沮溺、[光案:“沮溺”,下加一私名號,誤為一人矣。宜改作“沮溺”,分別加私名號,乃二人。]荷蓧丈人,皆惓惓有接引之意。蓋維持世道者在人,世衰而思人益切也。本章特記八士集於一家,產於一母,祥和所鍾,瑋才蔚起;[光案“瑋才蔚起;”之分號,東大版原作“瑋才蔚起,”之逗號。]編者附諸此,思其盛,亦所以感其衰。

  【白話試譯】

  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