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十七-重修臺灣府志
卷十七
物產(一)
五穀蔬菜貨幣金石
「爾雅」註蟲魚得列於經,而「周禮」職方氏相天下物土之宜,九榖、六畜有別;所以裁成輔相,俾上下鳥獸、草木咸若者,固恃有道也。臺海土壤肥沃、生殖滋豐,而蚩蚩者氓曾不知所以撙節而愛養之,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司牧者當思以人事補天道之所不逮,庶幾物用不匱,豈徒誇嘉禾、異卉、珍禽、怪獸為足以陋「齊諧」已哉?志物產。
五穀
蔬菜
貨幣
金石
·五穀
早占(有赤、白二種。粒小早熟。種於二、三月,成於六、七月。田中種之)、埔占(殼白、米赤,皮厚。種於三、四月,成於八、九月。園中種之)、圓粒(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穫與埔佔同。但米多而為飯則少)、尖仔(純白者佳,諸稻中極美者。種於五、六月,成於九、十月。田中種之)、三杯(形似尖粟)、天來、內山早、清游早、紅腳早(以上俱早成)、大頭婆(米粒圓而味香)、過山香(粒大倍於諸米,極白。用少許雜他米中作飯,盡香美)、大伯姆(種於窪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七十日早(種於早春,七十日可成)、安南早、白肚早(其肚甚白)、一枝早、呂宋占(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穫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糯米(即秫也)、赤殼秫(殼赤、米白。一名占仔秫)、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竹絲秫(米青白色,故名)、尖仔秫、生毛秫(殼有毛,俗呼為大武壠秫)、鴨母潮(性極黏)、禾秫(鳳山八社種於園。米獨大)、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以上稻之屬。
附考
三縣皆稱沃壤,水土各殊:臺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使槎錄」)。
稻有粳、糯。粳稻,種於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於園者,曰埔佔,色赤。糯稻種於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於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筆談」)。
穀之產有數種:一曰黏谷,皮厚而堅,可以久貯;一曰埔黏,兼可種於旱園;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貯。臺、諸兩邑皆種黏穀,鳳邑黏榖、埔榖並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穀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穫。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之所無也(「臺灣志略」)。
番黎愛種糯稻,八月可收(同上)。
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亨坐獲;每畝數倍內地。近年臺邑地畝水衝沙壓,土脈漸薄,亦間用糞培養。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洩,灌溉耕耨,頗盡力作(「赤嵌筆談」)。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榖,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諸羅縣志」)。
大麥(立冬種,清明熟)、小麥、蕎麥、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一葉一穟,穟數白粒)。--以上麥之屬。
附考
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南方麥花多開於夜,臺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熱。黍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薔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肌袪熱。間有為飯者(「赤嵌筆談」)。
南路地熱,二麥不宜;北路稍寒,可以種麥。三月告成,與淮北各省麥秋迥異(「臺灣志略」)。
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黃粟(稷之別名)、芝麻(即胡麻)、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釀酒甚美)。--以上黍稷之屬。
附考
稷之屬有細米,黃、白二種;蕭壠、麻豆諸社有之(「使槎錄」)。
北路多種黃粟。穟似鴨掌,粒頗細碎(「臺灣志略」)。
黃豆(粒大倍於內地)、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黑豆(土產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種,八、九月收)、米豆(皮色白,可和米煮食。九月收)、綠豆三、四月種,九月收)、紅公豆、刀豆、土豆(即落花生。蔓生,花開黃色;花謝於地即結實,故名。一房三、四粒,堪充果品用;以醡油可代蠟。北人名曰長生果)、扁豆(俗名肉豆,一名蛾眉豆)、菜豆(莢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加雪豆。--以上菽之屬。
附考
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其余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內地,而收穫較早(「臺灣志略」)。
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於街頭;名落花生包(「赤嵌筆談」)。
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臺海采風圖」)。
裙帶豆,子黑、莢綠;紅公豆,子紅、莢紫。原只一種,莢長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為豆結(同上)。
御豆,一名觀音豆。熬食蒸豚,味尤鬆甘(同上)。
番豆,花銀紅色,殼硬、粒圓。土人取為粉糍等餡,較綠豆價為廉(同上)。
·蔬菜
薑(春種夏熟)、蔥(有香蔥、麥蔥、風蔥三種。風蔥可療風疾)、韭、薤、蒜、番薯(皮有紅、有白,蔓生。其根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作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鬆,種出文來國)、山藥、芥菜、田薯(有紫、白二種。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長五、六尺如短柱,重十余斤)、白菜、莧菜、隔藍菜、莙薘(即厚茉菜)、頗蔆(種出西域頗蔆國,頗訛為菠。俗呼為赤根菜,方士隱名為波斯草)、甕菜(種來自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莧荽(「本草」所謂葫荽是也)、茼蒿(葉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味香)、芹菜、絲瓜(或呼鼠瓜,老則成布。臺地種於園中,蔓延於地。俗呼為天羅布,亦名菜瓜)、金瓜(一名南瓜。有大、小二種)、王瓜(一名莿瓜,以皮有微莿也。「月令」:『四月王瓜生』。臺地十二月即有之)、苦瓜(一名錦荔枝)、冬瓜(臺地四時皆有)、匏(有長匏、有勁匏。老則皮堅,極大者土民鏤作器)、筍(臺地產者味苦)、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生海中)、蘿蔔(秋、冬、春三時皆有)、涵瓜(有青、白二色,醬豉糖醋皆宜。或名菜瓜、或名菜瓜,臺則名為涵瓜;一物而異名也)。--以上蔬菜之屬。
附考
鳳山縣有薑,名三保薑。相傳明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香祖筆記」)。
番薯,明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閩海而南有呂宋國,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莖蔓生,如瓜蔞、黃精、山藥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粉;亦可釀為酒。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薺。生貯之,有蜜氣,香聞室中。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吝而不與中國人。有截取其蔓咫許以來,於是入閩十余年矣。何鏡山頌曰:『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佐五穀,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於士君子也,以代匱焉,所以固其廉;以廣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閩小紀」)。
或云: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熟是?余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經見也(「赤嵌筆談」)。
番薯結實於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來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閩、粵沿海田園,裁植甚廣,農民咸藉以為半歲糧(「臺海采風圖」)。
番芋,一類數名:長曰土芝,團曰蹲鴟。又檳榔芋,中有紅根相連如檳子;又淡水芋,大者重四、五斤。其味俱佳(「臺灣志略」)。
傀儡芋,出南路傀儡番社。長可一、二尺,旁無小艿(「臺海采風圖」)。
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熟較內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地滑潤。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斤者,味佳(「赤嵌筆談」)。
內山生番不知稼穡,惟於山間石罅刳土種芋苗。熟則刨地為坑,架柴於下,鋪以生芋,上覆土為竅,火燃則掩其竅。數日取出,芋半焦熟,以為常食;行者挈以為糧(「番社采風圖」)。
臺地竹生筍,不出叢外;皆不堪食。夏月,街市亦有煮熟肩賣者;味酸苦,難以充庖。「諸羅志」謂:『竹塹、岸里之筀竹筍,味甚佳』(「使槎錄」)。
金瓜茄,葉幹同茄;花連五瓣似鴨腳,淡紫色。結實酒鍾大,似金瓜;有外瓣,初白後黃;土人以供玩(「臺海采風圖」)。
番芥藍,似菜。葉藍,其紋紅、根亦紅。種久蕃茂,團結成頂,層層包裹,彩色照耀。一名番牡丹,種出咬■〈口留〉吧;其國以為上品菜。諺云:『一叢抵一茇』;言其罕也。番銀錢小者,名茇(同上)。
·貨幣
糖(有黑、白二種)、冰糖、油(有芝麻、菜子、落花生、萆麻數種)、藤(有水藤、萪藤二種。郡所產,水藤尤多)、菁澱(可以染)、菁子(產於臺者最佳)、茄藤皮(多生海邊。皮可染絳)、薯榔(皮黑、肉紅,染皂用之)、紵、麻、炭、灰(蠣房殼燒成,用以塗墁)、鹿皮(春皮毛淺而薄、冬皮毛深而厚,為褥溫而去濕)、麋皮(鹿之大者,俗呼為蔣皮。商人販往外國)、麖皮(可作靴、襪、舄、褲)、茶(出水沙連社。可療暑疾)。--以上貨之屬。
附考
臺人植蔗為糖,歲產二、三十萬;商舶購之,以貿日本、呂宋諸國(「稗海紀遊」)。
蔗苗種於五、六月,首年則嫌其嫩、三年又嫌其老,惟兩年者為上。首年者熟於次年正月、兩年者熟於本年十二月、三年者熟於十一月,故硤煮之期亦以蔗分先後。若早為砍削,則漿不足而糖少。大約十二月、正月間始盡興工,至初夏止。初硤蔗漿,半多泥土;煎煮一次,濾其渣穢;再煮入於上清,三煮入於下清,始成糖;入■〈石屚〉,待其凝結,用泥封之;半月一換,三易而後白,始出■〈石屚〉;曬乾,舂擊成粉入簍:須半月為期。未盡白者,名曰糖尾;併■〈石屚〉再封。蓋封久則白、封少則緇,其不封者則紅糖也。所煎之糖,較閩、粵諸郡為尤佳(「東寧政事集」)。
臺人十月內築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廍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七十擔,白糖六、七十■〈石屚〉(沙土陶成);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候,湯大沸,用蠣房灰止之;將成糖,投以萆麻油,恰中其節。煎成,置糖槽內,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糖。色赤而鬆者,於蘇州發賣;若糖濕、色黑,於上海、寧波、鎮江諸處行銷。至製白糖,將蔗汁煮成糖時,入糖■〈石屚〉內,下用鍋■〈石屚〉盛之;半月後,侵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土蓋■〈石屚〉上十余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十余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每■〈石屚〉白糖只五十余斤。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每■〈石屚〉用十二牛,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余。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遞年更易栽種。廍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車工二人(將蔗入石車硤汁)、牛婆二人(鞭牛硤蔗)、剝蔗七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籜採蔗)、尾一人(〔採以飼牛〕)、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赤嵌筆談」)。
唐大曆中,鄒和尚始教民黃氏造蔗霜法。其器用,有蔗削、蔗鐮、蔗凳、蔗碾、抬床、榨斗、漆甕之屬。今蔗車兩石矗立,狀如雙碾,硤取其汁;想即蔗碾遺製。酒有蔗漿,用餳汁釀成;與荔子酒俱味極甘。北路有用梨子茇釀酒者,又在蔗漿、荔子之下(同上)。
三縣每歲所出蔗糖約六十余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斤。烏糖百斤價銀八、九錢,白糖百斤價銀一兩三、四錢;全臺仰望資生,四方奔走圖息,莫此為甚。糖斤未出,客人先行定買;糖一入手,即便裝載。每簍到蘇,船價二錢有零。自定聯■〈舟宗〉之法,非動經數旬,不能齊一。及至廈門,歸關盤查。一船所經兩處護送、八次掛驗,俱不無費;是以船難即行,腳價貴而糖價賤矣(同上)。
海船多漳、泉商賈貿易,於漳州則載絲線、漳紗、剪絨、紙料、煙、布、蓆草、磚瓦、小杉料、鼎鐺、雨傘、柑、柚、青果、橘餅、柿餅,泉州則載磁器、紙張,興化則載杉板、磚瓦,福州則載大小杉料、乾筍、香菰,建寧則載茶;回時,載米、麥、菽、豆、黑白糖餳、番薯、鹿肉售於廈門諸海口,或載糖、靛、魚翅至上海。小艇撥運姑蘇行市,船回則載布疋、紗、緞、枲、棉、涼煖帽子、牛油、金腿、包酒、惠泉酒,至浙江則載綾羅、綿紬、縐紗、湖帕、絨線,寧波則載棉花、草蓆。至山東販賣粗細碗碟、杉枋、糖、紙、胡椒、蘇木,回日則載白蠟、紫草、藥材、繭紬、麥、豆、鹽肉、紅棗、核桃、柿餅;關東販賣烏茶、黃茶、綢緞、布疋、碗、紙、糖、曲、胡椒、蘇木,回日則載藥材、瓜子、松子、榛子、海參、銀魚、蟶乾。海壖彈丸,商旅輻輳,器物流通,實有資於內地(「赤嵌筆談」)。
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霧露蒙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效。每年,通事與各番議明入山焙製(同上)。
棉布、苧布、麻布(以上三種,俱不多產)、卓戈文(番所織氈也)、毛被(俱番婦剝樹皮和獸毛織成)、達戈紋(番所織布名,以苧為之)、番毯(以上四種,俱詳「番俗」)。--以上幣之屬。
附考
凡絲布錦繡之屬,皆至自內地。有出於土番者寥寥,且不堪用(「諸羅縣志」)。
番婦自織布,以狗毛、苧麻為線,染以茜草,錯雜成文,朱殷奪目;名達戈紋(「瀛壖百詠」)。
·金石
劍錢(以銀鑄成,重九錢。來自西洋)、圓錢(一名花欄錢;重七錢二分。亦有小者二當一,並有四當一者)、方錢(重與圓錢同。俗呼為番餅)、中錢(重三錢六分)、茇(亦銀錢。有重一錢八分,亦有重九分及四分五釐者。以上皆來自咬■〈口留〉吧、呂宋)通寶錢(臺所用,多古錢及小錢;北路即鵝眼錢亦皆通用)。--以上金之屬。
附考
銀山,有礦產銀。又有積鏹,皆大錠;不知何時所藏。曾有兩人入山,取之資用。後挽牛車至其地,恣取滿車,迷路不能出;盡棄之,乃得歸。旋亦失其故道,不能復入(「臺灣志略」)。
港底金,在蛤仔難內山。港水深而且冷,生番沉入,信手撈之;亟起,則口噤不能言語。爇火良久,乃定。金如碎米粒(同上)。
哆囉滿(亦生番社名)產金,從港底泥沙中淘之而出,與雲南瓜子金相似。陳小崖「外紀」:『康熙壬戌間,鄭氏遣偽官陳廷輝住其地采金。老番云:「采金必有大故」。詰之,曰:「初,日本居臺來采金,紅毛奪之;紅毛來取金,鄭氏奪之。今又來取,豈遂晏然無事」?明年癸亥,我師果克臺灣』(同上)。
埋金山,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道乾遁入臺,艤舟打鼓山港;相傳其妹埋金山上,時有奇花異果。入山樵採者,或見焉;若懷歸,則迷路不得出,疑有山靈呵護(同上)。
臺地交易最尚番錢,紅毛所鑄銀幣也。長斜無式,上印番字,銀色低潮;以內地兼金與之,反多滯難。用小制錢外,多用昔年所鑄臺、廣、昌、南紅銅錢,並明時舊錢;鵝眼、荷葉,散若流泉。見行鼓鑄,輪郭周好,交易則棄而不用;亦足異矣(「赤嵌筆談」)。
■〈石婁〉■〈石國〉石(生海中,皆鹹鹵結成,粗劣易腐。土人置盆碗中充玩)、文石(產澎湖。有花紋者佳,可為朝珠及扇器)、打鼓山石(崟岢玲瓏可玩)、岡山石(可燒灰墁壁)、硫磺(出淡水磺山)。--以上石之屬。
附考
骨石,沙中有骨,堅結如石;積潦衝刷,地闢沙潰始露。峰挺崿仰,皆劍攢垂非乳滴;質雖不堅,而一種爽峭竦聳之致,彷彿英石(「臺灣志略」)。
冠石,聞在南日社大山之後,有巨石峭削巍峨,出內山之巔,其形如冠。土番指石為的,登絕頂,東洋及山後諸社可一望而盡(同上)。
巨石多生於雞籠、淡水之間,突怒偃蹇,奇不可狀。土皆黃色,地脈所發生處也。南嵌以下漸無石,質亦不堅,無格理,不可以施椎鑿。宮室之用,皆載自漳、泉、寧波(「諸羅志」)。
內山有鬆石,鑿之成片,下砌為牆、上以代陶瓦;方廣一丈,望之天然石室也(「諸羅縣志」)。
硫土黃黑不一,色質沉重,有光芒。以指撚之,颯颯有聲者佳;反是則劣。煉法:搥碎如粉,日曝極乾;鑊中先入油十余斤,徐入乾土,以大竹為十字架,兩人各持一端攪之。土中硫,得油自出,油土相融;又頻頻加土、加油,至於滿鑊約入土八、九百斤,油則視土之優劣為多寡。工人時時以鐵鍬取汁瀝突傍察之,過則添土、不及則增油。油過、不及,皆能損硫。土既優,用油適當,一鑊可得淨硫四、五百斤;否或一、二百斤乃至數十斤。關鍵處雖在油,而工人視火候亦有微權也(「稗海紀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罗廪
唐·刘餗
元·潘昻霄
清·汪龙庄
(西漢)戴聖
杨维桢
张载
唐·房玄龄 等
宋·应俊
元·陶宗仪
唐·司空图
(清)何刚德
宋·宗晓
(明)悟真子
元·牛道淳
普陀洛迦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