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一四二回 封刘贺废王善终 褒王成循吏接迹-西汉野史
第一四二回 封刘贺废王善终 褒王成循吏接迹
话说前昌邑王刘贺,自从被废之后,连王号一概削除。昌邑归汉为山阳郡。上官太后仍许刘贺归到昌邑故宫居住,赐以食邑二千户。刘贺回到昌邑,终日幽囚宫中,如同犯人,若是他人,早已忧郁不堪。偏他却也不知愤恨,依然安闲过日,但不比从前那种快意。到了地节三年,霍光已死。宣帝亲理政事,念起刘贺也曾为帝,今虽被废,住在昌邑,难保不谋恢复帝位。
万一有人蓄意作乱,托名推戴故君,煽惑人心,聚众起事,岂非养虎贻患。因想到山阳太守一缺,须任用能吏,随时防范,方可放心,于是就群臣中选得张敞,遂命之为山阳太守。
张敞字子高,平阳人,昭帝时官为太仆丞。杜延年甚奇其人。适值刘贺被征即位,种种举动不遵法度。张敞上书切谏,刘贺不听,未几遂为霍光所废。张敞由此显名,擢为豫州刺史。
宣帝即位,召拜太中大夫,与于定国同判尚书事。张敞遇事守正不阿,因此忤了霍光之意,出为函谷关都尉。宣帝久知张敞才具过人,故特用为山阳太守。张敞在任年余,闻知霍山、霍云因事免官归第,遂上书奏道:“大将军决大汁,安宗庙,定天下,功固不校今欲保全功臣之后,应由朝臣倡议,请罢霍氏三侯就第,及卫将军张安世一并赐以几杖,许之归老。陛下见奏,下诏不许。群臣固争,然后许之。如此则天下皆以为陛下不忘功德,朝臣能知礼节,霍氏子孙,亦可长享富贵,不忧后患。今朝廷不闻直言,反使陛下亲诏罢免。两侯既出,臣料大司马及其支属必然畏惧,似此近臣自危,甚非得策。臣愿就朝廷发议此事,因守远郡,无由自达,惟陛下留意。”宣帝得书,甚以为然,但因山阳要地,一时无人可代张敞,故亦不召其来京。及霍氏既灭,宣帝对于刘贺,终觉放心不下,元康二年,乃遣使赐张敞玺书,令其谨备盗贼,查察往来过客,并勿将此书宣布。张敞得书,便料到宣帝意中猜忌刘贺,不便明言,故有此诏。于是张敞修下表章,备陈刘贺近状,以安帝意。原来张敞于地节三年五月到任视事,查得故昌邑王刘贺现居旧宫,奴婢等在宫者共有一百八十三人,闭起正中大门,但开旁向小门,选吏一人为之主管钱物,每日买入食物一次,除食物外,其他不得出入。又用督盗一人,专掌稽察往来之人。更由王家出钱雇用士卒,巡逻宫墙,清除中禁,防备盗贼。张敞时遣属吏前往察看。到了四年九月,张敞亲自入宫视察情形。刘贺闻信,急出接见。张敞留心观看刘贺,见他年约二十六七岁,面带青黑色,小目尖鼻,须眉稀少,身材却甚长大。只因酒色过度,得了痿病,行动不便。身穿短衣大裤,腰佩玉环,头上插笔一枝,手中持着木简。张敞暗想从前我与他本是君臣,如今他并无爵位,算来反不如我,时异势殊,令人不胜感慨。张敞一路行进,到了中庭,与刘贺叙礼,分宾坐下。张敞欲探刘贺之意,借着恶鸟动他,遂开言道:“昌邑枭鸟甚多。”刘贺急应道:“是,从前贺到长安,不闻有枭,及回时东行,到了济阳,又闻枭声。”张敞听他说话毫无意思,遂不再言。
此时守官吏入见太守到来,便照例将刘贺妻子奴婢财物簿册,呈请张敞点验。张敞点至刘贺之女持辔,刘贺便跪起说道:“持辔之母,乃严长孙女也。”张敞久知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有女名罗敷,前为刘贺之妻,现已身死,闻言点头无语。共计刘贺妻妾十六人,子女二十二人,张敞逐一点验已毕。又与刘贺坐谈数语,见他言语举动衣服装饰,知是痴騃之人,遂即辞别刘贺归去。过了一时,张敞又查知昌邑哀王刘髆有歌舞女张修等十人,未生子女,且在后宫并五位号。哀王既死,例应发遣回家,乃太傅豹等擅将诸人留居哀王墓园,有违法制。张敞遂上书朝廷,请皆遣散。刘贺闻知此事,便说道:“此等守园之人,有病不必诊治;有自相杀伤者亦不必究办,原欲令其速死,太守何故欲使罢遣归家?”有人将刘贺言语报与张敞。张敞听了,心想此人天性专好做那乱亡之事,始终不知仁义,与他更无话说,只得付之一笑。后来张敞奉到朝廷批准,竟将张修等十人一律遣发。如今接到宣帝玺书,张敞便将以上各事详细陈明,并将刘贺妻子奴婢财物等造成清册,交与使者带回京。
宣帝见了张敞回奏,方悟到刘贺为人,不足畏忌。元康三年春,乃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刘贺得封侯爵,便由昌邑移居海昏。时侍中金安上上书宣帝道:“刘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乃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宣帝见书批准。于是刘贺虽然封侯,对于朝廷典礼,不得参预,不过得食租税,挂个空名而已。又过数年,扬州刺史上奏道:“刘贺与前太守卒史孙万世交好。万世尝问刘贺道:‘前此被废之时,何不坚守,勿出宫门,立斩大将军,竟听他人夺取玺绶。’刘贺听说急应道:‘是也,我当日失于留意。’万世又说:‘刘贺不久当为豫章王。’刘贺也信以为实,便应道:‘亦将如此。’以上两次言语,皆非刘贺所应言,应请究治。”宣帝将奏发交有司,有司查明是实,请将刘贺逮捕。宣帝命削夺三千户。刘贺方知为众人所唾弃,往往寻事与他作对,心中渐觉郁闷。他所居海昏,本豫章郡属县,有赣水绕城,东出大江。刘贺闲中乘舟,顺流东望,往往愤慨而还,后人因名其地为慨口。
后至神爵三年,刘贺身死。豫章太守奏道:“昔舜封弟于刘有鼻,及象死不为立后,因系暴乱之人,不宜为一国始祖。
今海昏侯刘贺死,有司奏其子充国当嗣爵。充国竟死,有司复奏其弟奉亲。奉亲又死,是天绝之也。陛下仁圣,待贺甚厚,虽舜之待象,无以复加,宜废其后,以顺天意。”宣帝命有司会议,皆以为不宜立嗣,于是国除为县。及元帝即位,又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传到东汉,国尚未绝,此是后话。
宣帝自霍光死后,始亲理政事,励精图治,每五日临朝一次。自丞相以下,各按职守上前奏事。一切办事皆定有章程,整齐周密,上下奏行既久,习以为常,毫无苟且之意。宣帝本来生长民间,深知民生疾苦政事利弊,故即位以来,尤注意于地方吏治。每遇新拜刺史守相,必亲自召见,问以如何治理。
及其人到官之后,又留心察其行事,是否与言相应,若有名实不符,宣帝亦必知其究竟。常自言曰:“庶民所以能安居田里,毫无叹息愁恨之心者,皆由政平讼理之故,与我共同致此者,惟有良二千石而已!”宣帝又以为太守乃一方表率,若屡行更换,则下民不安,必使太守久于其任,熟悉地方情形,吏民知其不可欺骗,方始服从其教化。宣帝既存此意,对于各地守相治理地方著有成效者,往往用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赐爵关内侯。遇有公卿缺出,依次选补,于是良能之吏,一时称盛。
当日各地守相,最先受宣帝爵赏者,是为胶东相王成。王成治理胶东,甚有名声,四方流民来归者八万余口。宣帝于地节三年,下调褒扬,赐王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宣帝正拟召用,适值王成病死,宣帝甚加悼惜。后有人言王成浮报户口,邀取爵赏,因此俗吏多务虚名。读者须知,世上除非圣贤方不务名,至于中人以下更无有不好名者,既欲博取名誉,自须建立事业。宣帝褒奖王成,原借以鼓舞百官,使之留心民事,无论王成政绩有无虚伪,经此一番提倡,自然有人闻风兴起,所以王成受赏,便引出许多循吏来。
闲言少叙,却说胶东王国本与渤海郡邻近,境界相接。自从王成死后,胶东渤海连年饥荒,人民无食,流为盗贼,到处劫掠,官吏不能擒治。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推举良能之人,前往治理,于是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共同举荐一人,奏闻宣帝。未知所荐何人,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晋·皇甫谧
王艮
(唐)令狐德棻
清·周颐
清·王彦威
清·杨守敬
清·尹会一
唐·赵璘
(清)贵筑王锦季湘
(漢)仲長統
(唐)段公路
唐·令狐德棻
宋·欧阳修、宋祁
明·钱塘散人
清·邹一桂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