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二-資治通鑑 胡三省注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五月,盡柔兆執徐(丙辰)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下
顯德元年(甲寅、九五四)
1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于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
〔已而潘叔嗣殺王逵,而周行逢收田父、漁者之功矣。〕
2丙子,帝至晉陽城下,
〔帝自上黨趣晉陽,七日而至。〕
旗幟環城四十里。
〔史言周兵之盛。幟,昌志翻。環,音宦。〕
楊哀疑北漢代州防禦使鄭處謙貳于周,召與計事,欲圖之;處謙知之,不往。袞使胡騎數十守其城門,處謙殺之,因閉門拒袞;袞奔歸契丹。契丹主怒其無功,囚之。處謙舉城來降。丁丑,置靜塞軍於代州,以鄭處謙為節度使。
〔創置方鎮以懷撫鄭處謙。處,昌呂翻。〕
契丹數千騎屯忻、代之間,為北漢之援,庚辰,遣符彥卿等將步騎萬餘擊之;彥卿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
〔九域志:忻州秀容縣有忻口寨,在石嶺關南。〕
丁亥,置寧化軍於汾州,以石、沁二州隸之。
代州將桑珪、解文遇殺鄭處謙,
〔沁,七鴆翻。解,戶買翻,姓也。姓苑云:自唐叔虞食邑於解;晉有解狐、解揚。〕
誣奏云潛通契丹。
符彥卿奏請益兵,癸巳,遣李筠、張永德將兵三千赴之。契丹游騎時至忻州城下,丙申,彥卿與諸將陳以待之。
〔陳,讀曰陣。〕
史彥超將二十騎為前鋒,
〔二十太少,恐當作「二千」。〕
遇契丹,與戰,李筠引兵繼之,殺契丹二千人。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筠僅以身免,周兵死傷甚眾。彥卿退保忻州,尋引兵還晉陽。
〔還,從宣翻,又如字;下同。〕
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將州兵來朝;
〔將,即亮翻。〕
辛丑,復置永安軍於府州,
〔復,扶又翻。漢乾祐二年罷永安軍,見二百八十九卷。〕
以德扆為節度使。
時大發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蒲、陝,以攻晉陽,不克;會久雨,士卒疲病,
【章:十二行本「病」下有「及史彥超死」五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乃議引還。
〔陝,失冉翻。考異曰:世宗實錄:「徵懷、孟、蒲、陝丁夫數萬攻城,旦夕之間,期於必取。會大雨,軍士勞苦,又聞忻口之師不振,帝數日憂沮不食,遂決還京之意。」晉陽見聞錄:「六月旦,周師南轅返獏,惟數百,間之以步卒千人,長槍赤甲,衒趫捷跳梁於城隅,晡晚殺行而抽退。」今從世宗實錄。〕
初,王得中返自契丹,
〔北漢主遣王得中求救於契丹,見上卷本年三月。〕
值周兵圍晉陽,留止代州。及桑珪殺鄭處謙,得中,送于周軍,帝釋之,賜以帶、馬,問「虜兵何時當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楊袞,他無所求。」或謂得中曰:「契丹許公發兵,公不以實告,契丹兵即至,公得無危乎﹖」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兵據險以拒之,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縊殺之。
〔王得中之死,知所惡有甚於死者也。〕
乙巳,帝發晉陽。匡國節度使藥元福言於帝曰:「進軍易,退軍難。」
〔進軍者,或乘初至之銳,或乘屢勝之勢,敵人自畏讋自守,不敢迎戰,故易。退軍者,士有歸志,敵人據險遮其前,率眾躡其後,輜重老弱皆足為吾之累,故難。易,以豉翻。〕
帝曰:「朕一以委卿。」元福乃勒兵成列而殿。
〔殿,丁練翻。〕
北漢果出兵追躡,元福擊走之。然軍還忽遽,
〔還,從宣翻。〕
芻糧數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
〔剽,匹妙翻。凡行軍所欲得以為用者,皆謂之軍須。勝,音升。〕
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惟代州桑珪既叛北漢,又不敢歸周,嬰城自守,北漢遣兵攻拔之。
〔前所謂都府未拔,雖得屬郡而無益者,要其終也。〕
乙酉,帝至潞州;甲子,至鄭州;
〔以乙巳發晉陽甲子至鄭州考之;中間不應以乙酉至潞州,恐是乙卯。〕
丙寅,謁嵩陵;
〔嵩陵復土,帝適有軍旅之事,不獲親之;此其謁陵,與彝制謁陵其情有不同者。〕
庚午,至大梁。
3帝違眾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於上而已。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諫,以為:「四海之廣,萬機之眾,雖堯、舜不能獨治,
〔治,直之翻。〕
必擇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親之,天下不謂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舉不信群臣也!
〔褊,補典翻。〕
不若選能知人公正者以為宰相,能愛民聽訟者以為守令,
〔守,式又翻。〕
能豐財足食者使掌金穀,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獄,陛下但垂拱明堂,視其功過而賞罰之,天下何憂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職,屈貴位而親賤事,無乃失為政之本乎!」帝不從。錫,河中人也。
4北漢主憂憤成疾,悉以國事委其子侍衛都指揮使承鈞。
5河西節度使申師厚不俟詔,擅棄鎮入朝,
〔太祖廣順元年,申師厚鎮河西,事見二百九十卷。〕
署其子為留後;秋,七月,癸酉朔,責授率府副率。
〔唐制,東宮十率府,皆有副率,其後遂以為赜散之官。申師厚以藩府失職牙將而得節,棄鎮擅歸,雖加責授,猶勝故吾。〕
6丁丑,加吳越王錢弘俶天下兵馬都元帥。
7癸巳,加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范質守守司徒,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長山,漢於陵縣地,江左僑置廣川郡及武強縣,隋廢郡,改武強曰長山,唐屬淄州。九域志:在州北五十五里。景,姓也。姓苑云:齊景公之後。余姑以春秋時言之,晉、宋皆有景公,何獨齊哉!〕
加樞密使、同平章事鄭仁誨兼侍中。乙未,以樞密副使魏仁浦為樞密使。范質既為司徒,司徒竇貞固歸洛陽,府縣以民視之,
〔府縣,謂河南府及洛陽縣也。〕
課役皆不免。貞固訴於留守向訓,訓不聽。
〔以竇貞固漢之舊臣故也。考古驗今,今何足怪。〕
初,帝與北漢主相拒於高平,命前澤州刺史李彥崇將兵守江豬嶺,遏北漢主歸路;彥崇聞樊愛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漢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貶彥崇率府副率。
8己巳,廢鎮國軍。
〔唐末,以華州為鎮國軍。〕
9初,太祖以建雄節度使王晏有拒北漢之功,
〔王晏拒北漢事見二百九十卷太祖廣順元年。〕
其鄉里在滕縣,徙晏為武寧節度使。
〔武寧軍,徐州滕縣屬焉。九域志:滕縣在州北一百九十里。〕
晏少時嘗為群盜,
〔少,詩照翻。〕
至鎮,悉召故黨,贈之金帛、鞍馬,謂曰:「吾鄉素名多盜,昔吾與諸君皆嘗為之,想後來者無能居諸君之右。諸君幸為我語之,使勿復為,
〔幸為,于偽翻;下請為同。語,牛倨翻。復,扶又翻。〕
為者吾必族之。」於是一境清肅。九月,徐州人請為之立衣錦碑;
〔衣,於既翻。〕
許之。
10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坐納笹稅,
〔笹,禾稈也。〕
場官擾民,多取耗餘,
〔場官,笹場之官。耗餘者,於納笹東正數之外,又多取之,言以備耗折也。〕
賜死。有司奏漢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懲眾耳!」
11己酉,廢安遠、永清軍。
〔唐以安州為安遠軍。晉以貝州為永清軍。〕
12初,宿衛之士,累朝相承,務求姑息,不欲簡閱,恐傷人情,由是嬴老者居多;
〔嬴,倫為翻。〕
但驕蹇不用命,實不可用,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
〔如唐閔帝、潞王是也。〕
帝因高平之戰,始知其弊,癸亥,謂侍臣曰:「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嬴者斥去之。
〔去,羌呂翻。〕
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藩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
〔今之班直是也。五代會要曰:時詔募天下豪傑,不以草澤為阻,送於闕下,躬親閱試,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為殿前諸班,因有散員、散指揮使、內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之號。〕
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
〔帥,所類翻。〕
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史言周世宗強兵之效。〕
13戊辰,帝謂侍臣曰:「諸道盜賊頗多,討捕終不能絕,蓋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檢,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還,專委節鎮、州縣,責其清肅。」
14河自楊劉至于博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派,匯為大 澤,
〔派,普拜翻。匯,戶罪翻,水回合也。〕
彌漫數百里;又東北壞古堤而出,
〔壞,音怪。古隄,前代所築以防河者;河屢徙,故古隄在平地。〕
灌齊、棣、淄 諸州,至于海涯,漂沒民田廬不可勝計,流民採菰稗、捕魚以給食,
〔勝,音身。菰,音孤,蔣也。稗,旁卦翻,草似穀者。〕
朝廷屢遣使者不能塞。
〔塞,悉則翻;下同。〕
十一月,戊戌,帝遣李穀詣澶、鄆、齊按視隄塞,役徒六萬,三十日而畢。
15北漢主疾病,命其子承鈞監國,
〔疾甚曰病。〕
尋殂。
〔年六十。考異曰:劉恕云:世宗實錄、薛史帝紀、僭偽傳皆云:「顯德二年十一月,劉崇卒。」大定錄云:「顥德二年,春,旻病死。」紀年通譜:「顯德二年,崇之乾祐八年,冬,崇死。顯德三年,承鈞改元天會。開寶元年,承鈞之天會十三年,死。開寶二年,繼元改元廣運。興國四年,繼元欴廣運十一年也。」河東劉氏有國,全無記錄,惟其舊臣中書舍人、直翰林院王保衡歸朝後所纂晉陽偽署見聞要錄云:「甲寅年春,南伐,敗歸。夏,周師攻圍,旼積憂勞成心疾,是冬,卒。鈞即位,丁巳年,正月旦,改乾祐十年為天會元年。」又云:「鈞丙戌年二十九嗣位;年四十三卒。」右諫議大夫楊夢申奉敕撰大漢都統追封定王劉繼顒神道碑云:「天會十二年,今皇帝踐阼之初年也。十七年,繼顒卒。」末題「廣運元年,歲次甲戌,九月丙午朔」。今按周廣順元年辛亥,旻即帝位,稱乾祐四年。顯德元年甲寅,旻之乾祐七年也。旻卒,鈞立。顯德四年丁巳,鈞改乾祐十年為天會元年。宋開寶元年戊辰,鈞之天會十二年也。鈞卒,繼元立。開寶七年甲戌,繼元改天會十八年為廣運元年。據曆,是歲九月,丙午朔。興國四年己卯,繼元之廣運六年也。鈞以唐天成元年丙戌生,至顯德元年甲寅嗣位,乃二十九歲矣。鈞及繼元踰年未改元,蓋孟蜀後主、漢隱帝、周世宗之比也。諸書皆傳聞相因,前後相戾,惟晉陽見聞錄、劉繼顒碑,歲月最可考正,故以為據。〕
遣使告哀于契丹。契丹遣驃騎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劉承訓冊命承鈞為帝,更名鈞。
〔鈞,漢主旻次子也。更,工衡翻。〕
北漢孝和帝性孝謹,既嗣位,勤於為政,愛民禮士,境內粗安。
〔粗,坐五翻。〕
每上表於契丹主稱男;契丹主賜之詔,謂之「兒皇帝」。
16馬希萼之帥群蠻破長沙,
〔事見二百八十九卷漢隱帝乾祐三年。帥,讀曰率。〕
府庫累世之積,皆為漵州蠻酋苻彥通所掠,
〔漵,音敘。酋,慈由翻。〕
彥通由是富強,稱王於溪洞間。王逵既得湖南,
〔去年六月,王逵殺劉言,始盡得湖南故地,事見上卷。〕
欲遣使撫之,募能往者,其將王虔朗請行。既至,彥通盛侍衛而見之,禮貌甚倨。虔朗厲聲責之曰:「足下自稱苻秦曲裔,
〔苻秦之亡,苻宏奔晉,從諸桓於荊、楚,其後無聞。彥通自以為苻秦苗裔,蓋言出於宏之後。〕
宜知禮義,有以異於群蠻。昔馬氏在湖南,足下祖父皆北面事之;今王公盡得馬氏之地,足下不早往乞盟,致使者先來,又不接之以禮,異日得無悔乎!」
〔言大兵若至,雖悔無及。〕
彥通慚懼,起,執虔朗手謝之。虔朗知其可動,因說之曰:「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
〔說,式芮翻。溪洞之志,隋、唐列為郡縣,皆屬黔中道。〕
今足下上無天子之詔,下無使府之命,
〔使府,謂湖南都府。〕
雖自王於山谷之間,
〔王,于況翻。〕
不過蠻夷一酋長耳!
〔酋,慈秋翻。長,知兩翻。〕
曷若去王號,自歸於王公,王公必以天子之命授足下節度使,與中國侯伯等夷,豈不尊榮哉!」彥通大喜,即日去王號,
〔去,羌呂翻。〕
因虔朗獻銅鼓數枚於王逵。
〔谿峒諸蠻,鑄銅為大鼓,袑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釵,執以扣鼓竟,乃留遺主人,名為「銅鼓釵」。俗好相殺,多構仇怨,欲相攻,則鳴此鼓,至者如雲。〕
逵曰:「虔朗一言勝數萬兵,真國士也!」承制,以彥通為黔中節度使;
〔黔中,自唐末至二蜀為武泰軍節度。黔,其今翻。〕
以虔朗為都指揮使,預聞府政。
【章:十二行本「政」下有「虔朗桂州人也」六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預聞湖南都府之政。〕
逵慮西界鎮遏使、錦州刺史劉桊為邊患,
〔王逵之逐邊鎬也,以劉桊鎮遏群蠻。〕
表為鎮南節度副使,
〔鎮南軍,洪州,屬唐;王逵表以其號寵劉桊耳。〕
充西界都招討使。
17是歲,湖南大饑,民食草木實;武清節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
〔自彭師暠等擁立馬希萼於衡山,自署武清節度使,王逵因之以授周行逢。〕
開倉以賑之,全活甚眾。行逢起於微賤,知民間疾苦,勵精為治,嚴而無私,
〔治,直吏翻。〕
辟署僚屬,皆取廉介之士,約束簡要,
【章:十二行本「要」下有「吏民便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其自奉甚薄;或譏其太儉,行逢曰:「馬氏父子窮奢極靡,不恤百姓,今子孫乞食於人,又足效乎!」
〔為行逢跨有潭、朗張本。〕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
〔諱榮,本姓柴氏,邢州龍岡人。柴氏女適太祖,是為聖穆皇后。后兄守禮生帝,從姑長於太祖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以為子。〕
顯德二年(乙卯、九五五)
1春,正月,庚辰,上以漕運自晉、漢以來不給斗耗,綱吏多以虧久抵死,詔自今每斛給耗一斗。
2定難節度使李彝興
〔李彝興,即彝殷也,避宋朝宣祖廟諱,始改名彝興。史以後來所更名書之。難,乃旦翻。〕
以折德扆亦為節度使,與己並列,恥之,
〔夏州自唐以來,為緣邊大鎮,李氏又世襲節度使。府州,漢氏方置節鎮,折氏父子又晚出,故恥與並列。〕
塞路不通周使。
〔塞,悉則翻。〕
癸未,上謀於宰相,對曰:「夏州邊鎮,朝廷自來每加優借,府州褊小,得失不繫重輕,且宜撫諭彝興,庶全大體。」上曰:「德扆數年以來,盡忠刃力以拒劉氏,柰何一旦棄之!且夏州惟產羊馬,貿易百貨,悉仰中國,
〔貿,音茂。仰,牛向翻。〕
我若絕之,彼何能為!」乃遣供奉官齊藏珍齎詔書責之,
〔風俗通云:凡氏之興九事,氏於國者,齊、魯、宋、衛是也。余按左傳衛有大夫齊氏,此豈氏於國乎﹖〕
彝興惶恐謝罪。
3戊子,蜀置威武軍於鳳州。
4辛卯,初令翰林學士、兩省官舉令、錄;除官之日,仍署舉者姓名,若貪穢敗官,並當連坐。
〔敗補邁翻。〕
5契丹自晉、漢以來屢寇河北,輕騎深入,無藩籬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殺掠。言事者稱深、冀之間有胡盧河,橫亙數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胡盧河,俗謂之葫蘆河,即衡漳水,在東光縣西三十里。〕
是月,詔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
〔周改曹州威信軍為彰信軍,避太祖諱也。〕
將兵夫浚胡盧河,築城於李晏口,留兵戍之。
〔冀州蓨縣東北有李晏鎮,時築城屯軍,以為靜安軍。按薛史,其軍南距冀州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夾胡盧河為壘。將即亮翻。〕
帝召德州刺史張藏英,問以備邊之策,藏英具陳地形要害,請列置戍兵,募邊人驍勇者,厚其稟給,自請將之,隨便宜討擊;帝皆從之,以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藏英到官數月,募得千餘人。王彥超等行視役者,
〔行,下孟翻。〕
嘗為契丹所圍;藏英引所募兵馳擊,大破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此河南,謂胡盧河之南也。〕
6二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7蜀夔恭孝王仁毅卒。
〔仁毅,蜀主之弟也。〕
8壬戌,詔群臣極言得失,其略曰:「朕於卿大夫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
〔行,下孟翻。〕
燔其意而察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知任用之當否!
〔當,丁浪翻。〕
若言之不入,罪實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將誰執!」
9唐主以中書侍郎、知尚書省嚴續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0三月,辛未,以李晏口為靜安軍。
11帝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
〔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入長安,自此之後,強藩割據,中國日蹙矣。〕
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會秦州民夷有詣大梁獻策請恢復舊疆者,
〔以唐全盛版圖言之,蜀亦舊疆也。以漢、晉事言之,則契丹入中原,重以王景崇之亂,階、成、秦、鳳遂入於蜀。〕
帝納其言。
〔為取階、成、秦、鳳張本。〕
蜀主聞之,遣客省使趙季札按視邊備。季札素以文武才略自任,使還,奏稱:「雄武節度使韓繼勳、
〔蜀置雄武節度於秦州。使,疏吏翻。還,從宣翻,又如字。〕
鳳州刺史王萬迪非將帥才,不足以禦大敵。」蜀主問:「誰可往者﹖」季札請自行。丙申,以季札為雄武監軍使,仍以宿衛精兵千人為之部曲。
12帝以大梁城中迫隘,
〔隘,烏懈翻。〕
夏,四月,乙卯,詔展外城,先立標幟,
〔幟,昌志翻。〕
俟今冬農隙興皮築;東作動則罷之,更俟次年,以漸成之。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標七里之外,其標內俟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
〔廨,古隘翻。〕
聽民隨便築室。
13丙辰,蜀主命知樞院王昭遠按行北邊城寨及甲兵。
〔以備周也。行,下孟翻。〕
14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
〔治,直吏翻。〕
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并皆阻聲教,未能混壹,
〔吳,李氏;蜀,孟氏;幽入於契丹;并為北漢。〕
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
比部郎中王朴獻策,
〔比,音毗。〕
以為:「中國之失吳、蜀、幽、并,皆由失道。
〔梁失吳;後唐得蜀而復失之;晉失幽;周失并。〕
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姦黨內熾,武夫外橫,
〔潢,戶孟翻。〕
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
〔隱,卹也。〕
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用,所以豐其財也;
〔去,羌呂翻。〕
時使薄斂,所以阜其民也。
〔時使者,使之以時也。斂,力贍翻。〕
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願為間諜,知其山川者願為鄉導,
〔間,古莧翻;下伺間同。諜,達協翻。鄉,讀曰嚮。〕
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
〔唐與中國以淮為境,自淮源東至海幾二里。易,以豉翻。〕
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動則民疲而財竭,
〔數,所角翻。〕
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
〔帝之取江北,王朴之計也。〕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去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
〔時劉氏據嶺南,孟氏據巴蜀,王朴欲乘勝勢以先聲下之。〕
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
〔時契丹跨有燕地。燕,於賢翻。〕
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卷,讀如捲。凡兵之動,知敵之主,此以其時契丹主言之也。〕
惟河東必死之寇,
〔言北漢據河東,與周為世仇也。〕
不可以恩信誘,
〔誘,音酉。〕
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敗,
〔事見上卷上年三月。〕
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後圖,俟天下既平,然後伺,一舉可擒也。
〔是後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諸國,皆如王朴之;言惟幽燕不可得而取,至於宣和,則舉國以殉之矣。伺,相吏翻。〕
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後可以出師,
〔期,讀曰朞。〕
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
〔蓄積於邊上以為用兵之備。〕
上欣然訥之。 時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對少有可取者,
〔少,詩沼翻。〕
惟朴神峻氣勁,有謀能斷,
〔斷,丁亂翻。〕
凡所規畫,皆稱上意,
〔稱,尺證翻。〕
上由是重其氣
【章:十二行本「氣」作「器」;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識,末幾,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開封在輦轂下,事繁職重。史言世宗屬任王 朴自此而重。然朴先事上於潛藩,其君臣相得亦有素矣。〕
15上謀取秦、鳳,求可將者。
〔將,即亮翻。〕
王溥薦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
〔五代會要:漢天福十二年,廢陳州鎮安軍,周廣順二年復。〕
上命訓與鳳翔節度使王景、客省使高唐昝居潤偕行。
〔高唐縣屬博州。九域志:縣在州東一百七十里。昝,姓也,音子感翻。〕
五月,戊辰朔,景出兵自散關趣秦州。
〔趣,七喻翻。〕
16敕天下寺院,非敕額者悉廢之。
〔敕額者,敕賜寺額,如慈恩、安國、興唐之類。〕
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伯叔之命。惟兩京、大名府、
〔唐以魏州為鄴都。興唐府,晉改為廣晉府;大名府,蓋漢所改也。〕
京兆府、青州聽設戒壇。
〔戒壇,僧尼受戒之所。〕
禁僧俗拾身、斷捉、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幼惑流俗者。
〔煉指者,束香於指而燃之。掛燈者,裸體,以小鐵鉤徧鉤其膚,凡鉤,皆掛小燈,圈燈盞,貯油而燃之,俚俗謂之燃肉身燈。今人帶布枷以化誘流俗者,亦幻惑之餘敝。斷,音短。幻,戶辦翻。〕
令兩京及諸州每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是歲,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廢者三萬三百三十六,見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萬八千七百五十六。
〔見,賢遍翻。〕
17王景拔黃牛等八寨。
〔黃牛等八寨州界。〕
戊寅,蜀主以捧聖控儁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珪為北路行營都統,
〔蜀以秦、鳳為北路。〕
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筥彥珂副之,
〔武寧軍,徐州屬,周呂彥珂遙領也。珂,丘何翻。〕
客省使趙崇韜為都監。
18蜀趙季札至德陽,聞周師入境,懼不敢進,
〔德陽縣,屬漢州,去成都未遠,已懼而不敢進。〕
上書求解邊任還奏事,先遣輜重及妓妾西歸。
〔重,直用翻。妓,渠綺翻。〕
丁亥,單騎馳入成都,眾以為奔敗,莫不震恐。蜀主問以機事,皆不能對;蜀主怒,繫之御史臺,庚
【章:十二行本「庚」作「甲」;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午,斬之於崇禮門。
〔趙季札雖誅,無救於秦、鳳之喪失,是以用人當審之於其初也。〕
19六月,庚子,上親錄囚於內苑 有汝民馬遇,父及弟為吏所冤死,屢經覆按,不能自伸,上臨問,始得其實,人以為神。由是諸長吏無不親察獄訟。
〔史言帝明謹於庶獄。長,知兩翻。〕
20壬寅,西師與蜀李廷珪等戰天威武城東,不利,
〔威武城,前蜀所築也,在鳳州東北。〕
排陳使濮州刺史胡立等為蜀所擒。
〔陳,讀曰陣。濮,博木翻。〕
丁未,蜀主遣間使如北漢及唐,
〔間,古苜翻。使,疏吏翻。〕
欲與之俱出兵以制周,北漢主、唐主皆許之。
21己酉,以彰信節度使韓通充西南行營馬步軍都虞候。
22戊午,南漢主殺禎州節度使通王弘政,
〔禎州,漢博羅縣之地,梁置梁化郡,隋置循州,治歸善縣,唐因之。至南漢,改唐之河源縣為龍川縣,徙循州治焉;以循州舊治歸善縣置禎州,宋朝避仁宗諱,改曰惠州。九域志:循州南至惠州三百里。〕
於是高祖之諸子盡矣
〔南漢主龔,廟號高祖。〕
23壬戌,以樞密院承旨清河張美為右領軍大將軍、權點檢三司事。
〔清河縣,帶貝州。權點檢三司事,未除為正使。〕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穀隸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為供副。
〔供副者,供辦以應副所求。澶,時連翻。〕
太祖聞之怒,恐傷帝意,但徙美為濮州馬步軍都虞候。
〔濮,博木翻。〕
美台財精敏,當時鮮及,
〔治,直之翻。鮮,息淺翻。〕
故帝以利權授之;
【章:十二行本「之」下有「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十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然思其在澶州所為,終不以公忠待之。
〔自漢以來能如此者,吳主孫權及周世宗而已。〕
24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帝命太祖皇帝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
〔還,從宣翻,又如字。帝從之。
25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景範罷判三司,尋以父喪罷政事。
26王景等敗蜀兵,〔敗,補邁翻。〕
獲將卒三百。己未,蜀主遣通奏使、知樞密院、武泰節度使伊審徵如行營慰撫,仍督戰。
27帝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錢為器皿及佛像,錢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監采銅鑄錢,自非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鍾磬鈸鐸之類
〔觀,古玩翻。鈸,蒲撥翻。〕
聽留外,
〔句斷。〕
自餘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直;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論刑有差。
〔輸,舂遇翻。時敕有隱藏銅器及埋窖使用者,一兩至一斤徒二年;一斤至五斤處死。若納到熟銅,每斤官給錢一百五十,生銅每斤一百。〕
上謂侍臣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邪!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捨以布施,
〔施,式豉翻。〕
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廢有益。
28蜀李廷珪遣先鋒都指揮使李進據馬嶺寨,又遣奇兵出斜谷,屯白澗,
〔九域志:鳳州梁泉縣有白澗鎮。〕
又分兵出鳳州之北唐倉鎮及黃花谷,絕周糧道。
〔黃花鎮亦在梁泉縣界,有黃花川,大散水入焉。〕
閏月,王景遣裨將張建雄將兵二千抵黃花,又遣千人趣唐倉,扼蜀歸路。
〔趣,七喻翻。〕
蜀梁院使王巒將兵出唐倉,與建雄戰於黃花,蜀兵敗,奔唐倉,遇周兵,又敗,虜巒及其將士三千人;馬嶺、白澗兵皆潰,李廷珪、高彥儔等退保青泥嶺。蜀雄武節度使兼侍中韓繼勳棄秦州,奔還成都,觀察判官趙玭舉城降,斜谷援兵亦潰。
〔玭,蒲眠翻。考異曰:十國紀年:「玭召官屬告之曰:『周兵無敵,今朝廷所遣勇將精兵,不死即逃,我輩不能去危就安,禍且至矣。』眾皆聽命,舉城叛降周。斜谷援兵亦潰。」五代通錄:「官軍之圍鳳州,偽秦州節度使高處儔引兵往復援之,中塗聞黃花之敗,奔秦州,玭與城中將校閉門不納,處儔遂西奔,玭即以城歸國。」今從實錄。〕
成、階二州皆降,蜀人震恐。玭,澶州人也。
〔澶,時連翻。〕
帝欲以玭為節度使,范質固爭以為不可,乃以為郢州刺史。
壬子,百官入賀,帝舉酒屬王溥曰:「邊功之成,卿擇帥之力也!」
〔屬,之欲翻。擇帥事見上四月,帥,所類翻。〕
29甲子,上與將相食於萬歲殿,因言:「兩日大寒,朕於宮中食珍膳,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不能躬耕而食,惟當親冒矢石為民除害,差可自安耳!」
〔冒,莫北翻。為,于偽翻。差之為言稍也。〕
30乙丑,蜀李廷珪上表待罪。冬,十月,壬申,伊審徵至成都請罪。
【章:十二行本「罪」下有「皆釋之」三字;字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皆以蹙國喪師也。〕
蜀主致書於帝請和,自稱大蜀皇帝;帝怒其抗禮,不答。蜀主愈恐,聚兵糧於劍門、白帝,為守禦之備,
〔守劍門以備北兵之自岐、雍來者,守白帝以備北兵之泝峽而上者。〕
募兵既多,用度不足,始鑄鐵錢,榷境內鐵器,民甚苦之。
〔榷,古岳翻。〕
31唐主性和柔,好文章,而喜人佞己,
〔好,呼到翻。喜,許記翻。〕
由是諂諛之臣多進用,
〔諂諛之臣謂馮延己兄弟、魏岑、陳覺等。〕
政事日亂。既克建州,破湖南,
〔克建州見二百八十四卷晉開運二年。破湖南見二百九十卷太祖廣順二年。〕
益驕,有吞天下之志。李守貞、慕容彥超之叛,皆為之出師,遙為聲援,
〔援李守貞見二百八十八卷漢隱帝乾祐元年。又援慕容彥超見二百九十卷太祖廣順二年。皆為,于偽翻。〕
又遣使自海道通契丹及北漢,約共圖中國;值中國多事,未暇與之校。
先是,每冬淮水淺涸,唐人常發兵戍守,謂之「把淺」,
〔先,悉薦翻。把淺之處,自霍丘以上,西盡光州界。〕
壽州監軍吳廷紹以為疆埸無事,坐費資糧,悉罷之;
〔史先敘唐所以蹙國之由。埸,音亦。〕
清淮節度使劉仁贍上表固爭,不能得。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穀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兼知廬、壽等行府事,以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副之,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將以伐唐。令坤,磁州武安人也。
〔磁,詳之翻。〕
32汴水自唐末潰決,自埇橋東南悉為污澤。上謀擊唐,先命武寧節度使武行德發民夫,因故堤疏導之,
〔自埇橋東南抵唐境,皆武寧巡屬也。埇,余拱翻。〕
東至泗上;議者皆以為難成,上曰:「數年之後,必獲其利。」
〔謂淮南既平,藉以通漕,將獲其利也。〕
33丁未,上与侍臣论刑赏,上曰:"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赏人。"
34先是,大梁城中民侵街衢為舍,通大車者蓋寡,
〔先,悉薦翻。〕
上命悉直而廣之,廣者至三十步;
〔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世宗志識宏遠,不顧人言,然仁人不忍為也。〕
35王景等圍鳳州,韓通分兵城固鎮以絕蜀之援兵。戊申,克鳳州,擒蜀威武節度使王環是年正月,蜀置威武節度於鳳州。〕及都監趙崇溥等將士五千人。崇溥不食而死。環,真定人也。
〔蜀將士多中原人,蓋後唐遣之戍蜀,為孟知祥所留者也。〕
乙卯,制曲赦秦、鳳、階、成境內所獲蜀將士,願留者優其俸賜,願去者給資裝而遣之。詔曰:「用慰眾情,免違物性,其四州之民,二稅徵科之外,凡蜀人所立諸色科傜,悉罷之。」
36唐人聞周兵將至而懼;劉仁贍神氣自若,部分守禦,無異平日,眾情稍安。
〔劉仁贍之善守,於此已見其方略。分,扶問翻。〕
唐主以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將兵二萬趣壽州,
〔趣,七喻翻。〕
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
〔唐置奉化軍於江州。〕
常州團練使姚鳳為應援都監,將兵三萬屯定遠。
〔舊唐書地理志曰:定遠,漢曲陽縣地,隋置定遠縣,唐屬濠州。九域志:在州南八十里。〕
召鎮南節度使未齊丘還金陵,謀國難,
〔還,從宣翻,又如字。難,乃旦翻。〕
以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為吏部尚書、知樞密院。
37李穀等為浮梁,自正陽濟淮。十二月,甲戌,穀奏王彥超敗唐兵二千餘人於壽州城下,
〔敗,補邁翻;下同。〕
己卯,又奏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敗唐兵千餘人於山山鎮。
〔此時,唐蓋置鎮於六安山口。按薛史本紀:顯德四年,劉重遇奏殺紫金山潰兵三千人於壽州東山口。又疑置鎮於此地。未知孰是。〕
38丙戌,樞密使兼侍中韓忠正公鄭仁誨卒。上臨其喪,近臣奏稱歲道非便,上曰:「君臣義重,何日時之有!」往哭盡哀。
39吳越王弘俶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入貢,
〔朝廷授弘俶天下都元帥,故置元帥府判官。〕
帝以詔諭弘俶,使出兵擊唐。
〔使出兵常州以擊之,則唐有反顧之憂。為吳越兵為唐所敗張本。〕
三年(丙辰、九五六)
1春,正月,丙午,以王環為右驍衛大將軍,賞其不降也。
〔以王環堅守鳳州,城陷而後就擒也。〕
2丁酉,李穀奏敗唐兵千餘人於上窰。
〔窰,餘招翻,又作「窯」。〕
3戊戌,發開封府、曹、滑、鄭州之民十餘萬築大梁外城。
〔曹、滑、鄭皆近京之州。九域志:開封府西至鄭州界一百一十五里,北至滑州界一百里,東北至曹州界一百四十五里。陳、許亦近郡而不發者,以方征淮南,道上供億故也。〕
4庚子,帝下詔親征淮南,以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權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王朴副之,彰信節度使韓通權點檢侍衛司及在京內外都巡檢。命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李重進將兵先赴正陽,河陽節節度使白重贊將親兵三千屯潁上。
〔潁上縣,隋置,唐屬潁州。九域志:在州東一百一十七里。宋白曰:潁上縣,漢慎縣也。南北畫淮為守,關防莫謹於此。隋大業二年,於今縣南故鄭城置潁上縣,以地枕潁水上游為名。〕
壬寅,帝發大梁。
李穀攻壽州,久不克;唐劉彥貞引兵救之,至來遠鎮,
〔九域志:壽州安豐縣有來遠鎮。今按來遠鎮即東正陽,西至粋河十里。〕
距壽州二百里,又以戰艦數百艘趣正陽,
〔趣,七喻翻;下同。〕
為攻浮梁之勢。李穀畏之,召將佐謀曰:「我軍不能水戰,若賊斷浮梁,
〔斷,音短。〕
則腹背受敵,皆不歸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車駕。」上至圉鎮,
〔九域志:開封雍丘縣有圉城鎮。〕
聞其謀,亟遣中使乘驛止之。比至,
〔比,必利翻,及也。〕
已焚芻糧,退保正陽。丁未,帝至陳州,
〔九域志:開封府南至陳州三百三十里。〕
亟遣李重進引兵趣淮上。
辛亥,李穀奏賊艦中流而進,弩禄所不能及,
〔艦,戶黯翻。禄,與砲同,普教翻。〕
若浮梁不守,則眾心動搖,須至退軍。今賊艦日進,淮水日漲,
〔春水方 生,故李穀慮淮水日漲。〕
若車駕親臨,萬一糧道阻絕,其危不測。願陛下且駐蹕陳、潁,
〔陳、潁,二州名。〕
俟李重進至,臣與之共度賊艦可禦,浮梁可完,立具奏聞。
〔度,徒洛翻。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李穀之退,未為失計也。〕
但若厲兵秣馬,春去冬來,足使賊中疲弊,取之未晚。帝覽奏,不悅。
劉彥貞素驕貴,無才略,不習兵,所歷藩鎮,專為貪,暴,積財巨億,以賂權要,
〔萬萬為億,億億為巨億。詩所謂「萬億及秭」。孔穎達所謂「大數」也。〕
由是魏岑等爭譽之,
〔譽,音余。〕
以為治民如龔、黃,用兵如韓、彭,
〔龔遂、黃霸,漢之良吏。韓信、彭越,漢之良將。治,直之翻。〕
故周師至,唐主首用之。其裨將咸師朗皆勇而無謀,聞李穀退,喜,引兵直抵正陽,旌旗輜重數百里,
〔重,直用翻。〕
劉仁贍及池州刺史張全約固止之。仁贍曰:「公軍未至而敵人先遁,是畏公之威聲也,安用速戰!萬一失利,則大事去矣!」彥貞不從。既行,仁贍曰:「果遇,必敗。」乃益兵乘城為備。
〔以城中戰兵乘城益守兵。〕
李重進渡淮,逆戰於正陽東,大破之,
〔淮水西岸謂之西正陽,屬潁州潁上縣界;東岸謂之東正陽,屬壽州下蔡縣界。此據九域志地里。〕
斬彥貞,生擒咸師朗等,斬首萬餘級,伏尸三十里,收軍資器械三十餘萬。是時江、淮久安,民不習戰,彥貞既敗,唐人大恐,張全約收餘眾奔壽州,劉仁贍表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皇甫暉、姚鳳退保清流關。
〔梁置南譙州於桑根山之陽,在滁州清流縣西南八十里。隋始置清流縣,唐為滁州治所。清流關在縣西南二十餘里,南唐所置也。〕
滁州刺史王紹顏委城走。
壬子,帝至永寧鎮,
〔九域志:黃州麻城縣有永寧鎮,此非也。麻城在壽州西南數百里,帝猶未渡淮,安得至麻城之永寧邪!又考九域志,潁州汝陰縣有永寧鎮,又東百餘里至正陽,此則是也。〕
謂侍臣曰:「聞壽州圍解,農民多歸村落,今聞大軍至,必復入城。憐其聚為餓殍,
〔復,扶又翻。殍,被表翻。〕
宜先遣使存撫,各令安業。」甲寅,帝至正陽,以李重進代李穀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以穀判壽州行府事。
〔宋敏求曰:凡節度州為三品,刺史州為五品。國初,曹翰以觀察使判潁州,是以四品臨五品州也。同品為知,隔品為判;自後唯輔臣、宣徽使、太子太保、僕射為判,餘並為知州。〕
丙辰,帝至壽州城下,營於淝水之陽,
〔淝水自安豐縣界流入壽春縣界,經壽春城北入于淮,去城二里。水北為陽。〕
命諸軍圍壽州,徙正陽浮梁於下蔡鎮。
〔唐潁州有下蔡縣,時廢縣為鎮,西抵正陽五十五里。〕
丁巳,徵宋、亳、陳、潁、徐、宿、許、蔡等州丁夫數十萬以攻城,晝夜不息。唐兵萬餘人維舟於淮,營於塗山之下。
〔塗山在濠州,本塗山氏之邑,禹會諸侯處也;今在鍾離縣西九十五里。濱淮有漢當塗縣故城,南北朝兵爭之際,為馬頭郡城,淮水逕城北而東流,渦水自西北來注于淮,謂之渦口,南岸正對馬頭城。〕
庚申,帝命太祖皇帝擊之,太祖皇帝遣百餘騎薄其營而偽遁,伏兵邀之,大敗唐兵于渦山,
〔敗,補邁翻。渦,音戈。〕
斬其都監何延錫等,痔戰艦五十餘艘。
〔艘,蘇遭翻。〕
5詔以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逵為南面行營都統,使攻唐之鄂州。逵引兵過岳州,岳州團練使潘叔嗣厚具燕犒,奉事甚謹;逵左右求取無厭,
〔犒,苦到翻。厭,於鹽翻。〕
不滿望者譖叔嗣於逵,云其謀叛,逵怒形於詞色,叔嗣由是懼而不自安。
〔為潘叔嗣殺王逵張本。〕
唐主聞湖南兵將至,命武昌節度使何敬洙徙民入城,為固守之計;敬洙不從,使除地為戰場,曰:「敵至,刖與軍民俱死於此耳!」
〔何敬洙為將,亦唐之良也。因王逵有潘叔嗣之難,又以成其名。〕
唐土善之。
6二月,丙寅,下蔡浮梁成,上自往視之。
戊辰,廬、壽、光、黃巡檢使司
【章:十二行本「司」上有「元城」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超
〔司,姓也。左傳鄭有司臣。〕
奏敗唐兵三千餘人於盛唐,
〔唐,補邁翻。盛唐本唐初之霍山縣也,開元二十七年更名盛唐,屬壽州,宋朝開寶四年改為六安縣。九域志:六安縣,在壽州南二百一十里。〕
擒都監高弼等,獲戰艦四十餘艘。
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襲清流關。皇甫暉等陳於山下,
〔陳,讀曰陣。〕
方與前鋒戰,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後;暉等大驚,走入滁州,
〔宋白曰:滁州之地,劉宋為新昌郡,梁立南譙州於桑根山西,今州西南十八里南譙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徙新昌郡,今州城是也。隋廢州,以其地為清流縣,唐為滁州。〕
欲斷橋自守,
〔斷,音短。〕
太祖皇帝躍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
〔為,于偽翻。〕
願容成列而戰。」
〔皇甫暉受唐莊宗畜養之恩,一旦作亂,莊宗以之喪亡。棄中國而奔江南,委質於唐,乃言人各為其主,蓋兵鋒所迫,食皇失措,為是言以款敵耳。〕
太祖皇帝笑而許之。
〔太祖自審智勇足以辦皇甫暉,故許之。〕
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項突陳而入,
〔陳,讀曰陣。〕
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
〔呼,火故翻。手,式又翻。中,竹仲翻。〕
并擒姚鳳,遂克滁州。後數日,宣祖皇帝為馬軍副都指揮使,
〔宣祖諱弘殷。〕
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太祖皇帝曰:「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
【章:十二行本「命」下有「明旦乃得入」五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史言太祖勇於戰,謹於守。〕
上遣翰林學士竇儀籍滁州帑藏,
〔帑,他朗翻。藏,徂浪翻;下同。〕
太祖皇帝遣親吏取藏中絹。儀曰:「公初克城時,雖傾藏取之,無傷也。今既籍為官物,非有詔書,不可得也。」
〔竇儀有守。〕
太祖皇帝由是重儀。
〔太祖之識度,豈一時將帥匠能及哉!〕
詔左金吾衛將軍馬崇祚知滁州。
初,永興節度使劉詞遺表薦其幕僚薊人趙普有才可用。會滁州平,范質薦普為滁州軍事判官,太祖皇帝與語,悅之。時獲盜百餘人,皆應死,普請先訊鞫然後決,所活十七八。太祖皇帝益奇之。
〔太祖重竇儀,奇趙普,皆在潛躍之時。普自此為佐命元功,儀乃為普所忌而不至相位。〕
太祖皇帝威名日盛,每臨陳,必以繁纓飾馬,鎧仗鮮明。或曰:「如此,為敵所識。」
〔陳,讀曰陣。繁,蒲官翻。〕
太祖皇帝曰:「吾固欲其識之耳!」
唐主遣泗州牙將王知朗齎書抵徐州,稱:「唐皇帝奉書大周皇帝,請息兵脩好,願以兄事帝,歲輸貨財以助軍費。」
〔好,呼到翻。輸,舂遇翻。〕
甲戌,徐州以 聞;
〔九域志:泗州西北至徐州七百五十里。王知朗不敢詣軍前而抵徐州,恐犯兵鋒而死也。〕
帝不答。
〔以唐主猶敢抗禮,欲為兄弟之國也。〕
戊寅,命前武勝節度使侯章等攻壽州水寨,決其壕之西北隅,導壕水入于淝。
太祖皇帝遣使獻皇甫暉等,暉傷甚,見上,臥而言曰:「臣非不忠於所事,但士卒勇怯不同耳。臣曏日屢與契丹戰,
〔皇甫暉本魏兵,唐莊宗使戍瓦橋拒契丹,因而作亂。其自謂屢與契丹戰,蓋戍瓦橋時也。〕
未嘗見兵精如此。」因盛稱太祖皇帝之勇。上釋之,後數日卒。
帝詗知揚州無備,
〔詗,古永翻,又翾正翻。〕
己卯,命韓令坤等將兵襲之,戒以毋得殘民;其李氏陵寢,遣人與李氏人共守護之。
唐主兵屢敗,懼亡,乃遣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李德明奉表稱臣,來請平,獻御服、湯
【章:十二行本「湯」作「茶」;乙十一行本 同;孔本同。】
藥及金器千兩,銀器五千兩,繒錦二千匹,
〔繒,慈陵翻。〕
犒軍牛五百頭,酒二千斛,壬午,至壽州城下。謨、德明素辯口,上知其欲遊說,
〔犒,苦到翻。說,式芮翻;下欲說同。〕
盛陳甲兵而見之,曰:「爾主自謂唐室苗裔,
〔南唐祖唐太宗之子吳王恪。〕
宜知禮義,異於他國。與朕止隔一水,
〔謂南唐與周以淮為界。〕
未嘗遣一介脩好,
〔好,呼到翻。〕
惟泛海通契丹,捨華事夷,禮義安在﹖
〔自徐溫專吳政,屢泛海使契丹,欲與共圖中國;至唐烈祖及今主皆然。〕
且汝欲說我令罷兵邪﹖我非六國愚主,豈汝口舌所能移邪!
〔言六國皆愚主,故蘇、張得行其遊說;仗遇英明之君,雖辯如蘇、張,不能移也。〕
可歸語汝主:
〔語,牛倨翻。〕
亟來見朕,再拜謝過,則無事矣。不然,朕欲觀金陵城,借府庫以勞軍,
〔勞,力到翻。〕
汝君臣得無悔乎!」謨、德明戰栗不敢言。
7吳越王弘俶遣兵屯境上以俟周命。蘇州營田指揮使陳滿言於丞相吳程曰:「周師南征,唐舉國驚擾,常州無備,易取也。」
〔九域志:蘇州西北至常州一百八十餘里。易,以豉翻。〕
會唐主有詔撫安江陰吏民,
〔江陰縣,本晉毗陵之暨陽縣也,江左分置蘭陵縣;梁敬帝時,嘗置江陰郡及江陰縣,隋廢,唐置暨州,南唐始置江陰軍。九域志:在常州東北九十里。〕
滿告程云:「周詔書已至。」程為之言於弘俶,
〔為,于偽翻。〕
請亟發兵從其策。丞相元德昭曰:「唐大國,未可輕也。若我入唐境而周師不至,誰與并力,能無危乎!請姑俟之。」程固爭,以為時不可失,弘俶卒從程議。
〔卒,子恤翻。〕
癸未,遣程督衢州刺史鮑脩讓、中直都指揮使羅晟趣常州。
〔趣,七喻翻。〕
程謂將士曰:「元亟相不欲出師。」將士怒,流言欲擊德昭。
〔吳越將士狃福州之欴勝,謂唐之可乘也。兵驕者破,豈虛言哉!〕
弘俶匿德昭於府中,令捕言者,歎曰:「方出師而士卒欲擊丞相,不祥甚哉!」
8乙酉,韓令坤奄至揚州;平旦,先遣白延遇以數百騎馳入城,城中不之覺。令坤繼至,唐東都營屯使賈崇焚官府民舍,棄城南走,副留守工部侍郎馮延魯髡髮被僧服,匿於佛寺,
〔唐以揚州為東都,故置留守。髡,苦昆翻。被,皮義翻。〕
軍士執之。令坤慰撫其民,使皆安堵。
庚寅,王逵奏拔鄂州長山寨,
〔長山,在鄂州南界。唐立寨以備潭、朗。〕
執其將陳澤等,獻之。
辛卯,太祖皇帝奏唐天長制置使耿謙降,
〔唐天寶元年,分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七載,改名天長。九域志:天長縣在揚州西一百一十里。〕
有獲芻糧二十餘萬。
9唐主遣園苑使尹延範如泰州,
〔梁有宫苑使,又有內園栽接使;唐置園苑使亦猶是也。〕
遷吳讓皇之族于潤州。
〔晉天福四年,唐烈祖自潤州遷讓皇之族于泰州,今以周師攻逼,復遷潤州。〕
延範以道路艱難,恐楊氏為變,盡殺其男子六十人,還報,唐主怒,腰斬之。
10韓令坤等攻泰
【章:十二本行「泰」上有「唐」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州,拔之,
〔南唐升海陵鎮為泰州。九域志:揚州東至泰州一百一十五里。〕
刺史方訥奔金陵。
〔自泰州南奔泰興縣,渡江取潤州至金陵。〕
11唐主遣人以蠟丸求救於契丹。壬辰,靜安軍使何繼筠獲而獻之。
〔去年帝置靜安軍於李晏口。〕
12以給事中高防權知泰州。
13癸巳,吳越王弘俶遣上直都指揮使路彥銖攻宣州,羅晟帥戰艦屯江陰。唐靜海制置使姚彥洪帥兵民萬人奔吳越。
〔帥,讀曰率。南唐於海陵之東境置靜海都鎮制置院,周取其地,置靜海軍,尋升為通州。通州南至大江二十四里,絕江而南,即吳越之蘇州界。〕
14潘叔嗣屬將士而告之曰:「吾事令公至矣,
〔屬,之欲翻,集會也。王逵兼中書令,故稱為令公。〕
今乃信讒疑怒,軍還,必擊我,吾不能坐而待死,汝輩能與吾俱西乎﹖」眾憤怒,請行,叔嗣帥之西襲朗州。
〔九域志:岳州西至朗州五百五十里。帥,讀曰率。〕
逵聞之,還軍追之,及於武陵城外,
〔朗州,武陵郡。〕
與叔嗣戰,逵敗死。
〔考異曰:湖湘故事云:「王逵奉詔伐吳,有蜜蜂無萬數集逵傘蓋。周行逢內喜,潛與潘叔嗣、張文表等謀曰:『我覩王公妖怪入傘,他時忽落別人之手,我輩處身何地!我等若三人同心,共保馬氏舊基,同取富貴,豈不是男兒哉!』叔嗣、文表聞行逢之言,已會深意,遂乃拜受此語,各散歸營。」廣本:「逵命行營副使毛立為袁州營統軍使,潘叔嗣、張文表為前鋒。軍次醴陵縣,吏請具牛酒犒軍,立不許。叔嗣、文扛姻士卒之怒,縛立,送于行逢,以兵叛告逵。逵大懼,乘輕舟奔朗州,叔嗣追至朗州,殺之。」 湖湘故事:「逵連夜走歸朗州,去經數日,潘叔嗣始到潭州,既聞王逵走歸朗州,亦以舟棹僖程而趨,至朗州,殺。」今按世宗實錄:「顯德三年二月丙寅,朗州王 進逵言,領大軍入淮南界;庚寅言入鄂州界,攻下長山寨。癸巳,荊南高保融言進逵自鄂州領兵復歸本道。」又云:「潘叔嗣為先鋒,行及鄂州,叔嗣回戈襲武陵,進逵聞之,倍道先入武陵,叔嗣攻其城,進逵敗走,為叔 嗣所殺。」又云:「三月壬寅,進逵差牙將押送淮南將陳澤等。」蓋進逵未敗前奏事,三月始達行在,與薛史承襲傳及湖南傳記略同。惟湖湘故事及丁暃馬氏行事記 載逵攻袁州叔嗣叛事,曹衍云:「逵三月至潭州。四月,叔嗣叛。」丁暃云:「五月五日,叔嗣殺逵于朗州。」皆妄也。周行逢據湖南,仕進尚門蔭,衍屢獻文章, 不得調,退居鄉里教授。及張文表叛,辟為幕職,事敗,逃遁,會赦,乃敢出,窮困無以自進,採摭舊聞,撰湖湘馬氏故事二十卷,如京師獻之。太宗憫其窮且老,授將作監丞。衍本小人,言辭鄙俚,非有意著書,故敘事顛倒,前後自相違背,以無為有,不可勝數。素怨周行逢,尤多誣毀,不欲行逢不預叔嗣之謀,乃妄造此說。凡載行逢罪惡之甚者,皆出於衍云。暃亦國初人,疑其說得於衍書,皆不可為據。今從十國紀年。〕
或勸叔嗣遂據朗州,叔嗣曰:「吾救死耳,安敢自尊,宜以督府歸潭州太尉,
〔時湖湘以朗州為督府。潭州太尉,謂周行逢也。〕
豈不以武安見處乎!」
〔言行逢必將以潭州處己。處,昌呂翻。〕
乃歸岳州,使團練判官李簡
〔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判官其屬也。〕
帥朗州將吏迎武安節度使周行逢。
〔帥,讀曰率。;下同。〕
眾謂行逢:「必以潭州授叔嗣。」
〔謂,告也,語也。〕
行逢曰:「叔嗣賊殺主帥,罪當族。所可恕者,得武陵而不有,以授石耳。若遽用為節度使,天下謂我與之同謀,何以自明!宜且以為行軍司馬,俟踰年,授以節鉞可也。」
〔觀此,則周行逢本有奉辭討潘叔嗣之心,以其迎己,故不發耳。〕
乃以衡州刺史莫弘萬權知潭州,帥眾人朗州,自稱武平、武安留後,告于朝廷,
〔行逢欲兼有潭、朗也。〕
以叔嗣為行軍司馬。叔嗣怒,稱疾不至。行逢曰:「行軍司馬,吾嘗為之,
〔周行逢為武安行軍司馬,見上卷太祖廣順三年。〕
權與節度使相埒耳,
〔埒,龍輟翻,等也。〕
叔嗣猶不滿望,更欲圖我邪!」
或說行逢:「授叔嗣武安節鉞以誘之,
〔說,式芮翻。誘,以九翻。〕
令至都府受命,此乃机上肉耳!」行逢從之。叔嗣將行,其所親止之。叔嗣自恃素以兄事事行逢,相親善,
〔行逢、叔嗣親善事,始見二百九十一卷太祖廣順二年九月。〕
遂行不疑。行逢遣使迎候,道路相望,既至,自出郊勞,
〔勞,力到翻。〕
相見甚懽。叔嗣入謁,未至聽事,
〔聽,讀曰廳。〕
遣人執之,立於庭下,責之曰:「汝為小校無大功,
〔校,戶教翻。〕
王逵用汝為團練使,一旦反殺主帥;
〔帥,所類翻。〕
吾以疇昔之情,未忍斬汝,以為行軍司馬,乃敢違拒吾命而不受乎!」叔嗣知不免,以宗族為請。遂斬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如莲居士
宋·圆悟
刘宋·佛陀什
宋·陈仁玉
唐·李世民
清·沈雪芝
唐·陆德明
李亦畲
明·袁黄
(民国)黄士衡
(宋)蔡襄
(清)邵廷采
(宋)陈世崇,徐铉著
清·杨同桂
元·马泽
清·朱仕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