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之十一津梁志-晋江县志道光本
卷之十一津梁志
古不称桥,梁即桥也。文王造舟为梁,后世遂有比舟以渡之法。然近者以多舟联之,远者仍以孤舟泛之。以舟联者,不若徒杠舆梁之便而成;以岁戍亥月,又不若石桥之久而坚。我晋洛阳一桥为宇内推,而安平西桥虽居其亚,长且过之。他如笋江、顺济,皆能于洪波巨浪之中,截险阻而奠康庄。车马安驱,蛟龙退避,真雄观也。计全邑之桥,无但用木以致毁。昔人艰难成之,后人修举废坠,功勿让于古人,德且与石而并寿。至于远济之津,约举其处,不患欲问而迷矣。志津梁。
子城外濠桥当与城池部叙池参看。无名者以其地及宫巷之名标之。旧志失其次序,且或举古名,或举铺名,又不尽详其原委。更有遗漏,有差错,故改订之。
泉山桥在北泉山门外,今北门街示现庵前。
梅花桥在子城外东北,水心亭顶,广平仓口。桥畔有小宫,两面,分南北向。
迎春桥在东行春门外。近里美巷口,桥已不存。水关尚在其下。
坂仓桥“坂”作“板”。非。在于城外西北、新街顶西、清军驿东。
肃清桥在西肃清门外,北裴巷口、南井亭巷口。
放生桥在子城外西南,梦果巷尾,真济宫前。
登瀛桥在子城外东南,桂檀巷尾,伯府庭头,佛祖宫前。因上横铺小版,行者不悟。然宫后沟自明。现子城中水,及以上六桥之水,皆归此桥。县志不载,大错。又崇阳门外西,梦果巷口东,小泉涧巷口大街中,当有一桥。盖收坂仓、肃清、放生三桥之水,以归登瀛者。时未拓罗城,至镇南桥当如此。后拓至镇南。(近泮宫处。)则坂仓、肃清、放生三桥水,可由西南直注镇南桥。而崇阳门前之桥,可省矣。故城池图于放生桥至登瀛桥用一黑线,以其迹已失也。后拓罗城至翼城,而为今之德济门并镇南门亦可省矣。故镇南门亦无其迹也。
子城中支沟桥
四科桥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今亭已废。从粜籴庙西数十跬步观之,可见领南街右坊巷口内之水以注沟尾下者。左坊巷口内就玉犀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文锦桥在西街头造士、多士两坊中间,(多士坊,匾已失。)领南街右坊巷口之水,以注崇阳门内大街中镇抚桥而入沟尾下者。右坊巷口内就奎章巷、通政巷、员石巷、奎霞巷口内数步观之自悟。
镇抚桥在崇阳门内,大街中西奎霞东,镇抚两巷相对处。盖收南街右巷坊之水入镇抚巷,与左坊巷之水相会,以归承天巷内之登贤矫。
观东巷口桥在府署前大街辑和五邑坊内。即旧志城池部所云:县前东沟者是。循观巷东注观口桥。
观口桥在元妙观前左畔。收观东巷口桥水入豆腐巷,由观前外横巷以注于登贤桥。
詹厝巷口桥在詹厝、邱厝西巷相对之西数十跬步,即旧志城池部所云中和坊东之车坊沟并小注,即今前田巷口者是。然车坊已无迹,而去前田巷口更远矣。故曰詹厝巷口此桥水,经前田巷尾由观前外横巷以同注于登贤桥。
帽巷口桥在肃清门内,黄养蒙会魁前水,今止由奎章巷北注南街右坊巷支沟。按以上四科、文锦、观东巷口、詹厝巷口、帽巷口五桥,即所云子城内支沟五是也。观口桥则县署东水所经镇抚桥,则凡西水皆会。
登贤桥在承天巷内,登贤宫前。即旧士所云沟尾桥也。收五支沟水,由清源书院口桥,注子城外登瀛桥。
书院口桥在今清源书院口下,入书院内,出子城外登瀛桥。
子城外支沟桥
一峯书桥以近罗一峯梅石书院,故名。此只收湖坝顶等水,注杜厝池出北门水关。
十一版桥在东门内沟墘古井处。收前营庭、广平仓、水心亭、中营街、后营前等水。
七版桥、六版桥二桥相近,在城边收十一版桥水,出东门水关。
东城门兜桥收行春楼、县学口东流之水,北向注沟墘十一版桥,以出东门水关,不南流矣。
西城门兜桥收西城街水,南流注于城边田。
奉圣宫桥在奉圣宫口,亦收西街水南流注田。
甲第巷口桥在恩荣坊下。收半巷及大街水,东流注于开元寺口井前桥。
开元口桥在寺口井前。收西塔前大街水,经新巷古榕宫后及古树下,注镇南门外大濠。注处近叠芳桥。
旧馆驿口桥在巷口大街。收西街水,经古榕宫前,至古树下。与上条同流。
官园桥在庄府巷内,凤春宫前。收放生桥水以南注。
又:官园桥此在金鱼巷内。收放生桥及上官园桥水,南注镇南门外大濠。按:镇南门外大濠,从西而东,由临漳门(即新门。)水关至通淮门(即涂门。)水关,共十四桥间列于后。
临漳桥在临漳门北水关处。
留先生巷桥在留先生巷中。收龙头山以下之水。
铺仔巷桥在铺仔巷内。收赵厝园、塔仔下、玉霄、绛宫、崎头庙等水。
通津桥在傅府前之东,状元坊之西。折南,将出新门街处,与师公宫相对,收傅府前之水。府志谓,临漳门内四桥联络:一水关贴城,一留先生巷,一铺仔巷,一状元坊西。此桥正在状元坊西而居第四桥。桥碑明镌“通津”。县志补一句云:上四桥皆为临漳桥。而下条别载一通津桥,似误。
叠芳桥在金鱼巷尾,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尚在井巷之西。
井巷桥在金鱼巷中,折南,将出新门街处,北在叠芳桥之东。巷口有井,故曰井巷。
镇南桥在旧镇南门前。今府学之西,一名“南门桥”。又以蓝贞烈名“蓝桥”。详见烈女。崇阳门外。南街左右坊巷口内。东小泉涧、大泉涧,西梦果巷、庄府巷、金鱼巷又各有小沟之水,同注此桥。
府学内桥在府学门内,棂星门外。
洙泗桥在海滨邹鲁亭前。
祖师巷桥在祖师巷内,将出涂门街处。
礼拜寺桥一名清净寺桥,在寺内。
隐居桥在后城街中。折南,将出涂门街处。城中桥版皆平,惟比穹窿而上,如瘻痀然。易以美名,故曰隐居。非因名人隐此也。
舍人宫桥在舍人宫巷。将出涂门街处。
兵马司桥在通淮门北水关处。自临漳桥至此凡十有四,皆镇南门外大濠也。依序自西而东焉。
登仙桥一名离井桥,在登仙宫前西北。收登瀛桥水,东南注兵马司桥,以出涂门水关。
田中央桥在田中央。水出舍人宫桥,注涂门水关。
鹊鸟桥原名“通籴桥”。在南薰门(即水门)右水关处。
八兴桥在马坂巷内。接鹊鸟桥,以注于花桥。
花桥在保生大帝宫前大街。接八兴桥,注通淮桥。
通淮桥在涂山街头、燕支巷口。收花桥水,北折入镇南门外大濠,注府学内桥。按:通淮桥即“通远桥”。府志分为二,于通淮条谓为子城外濠桥。府学前河乃罗城外濠,殊欠明白,不知子城正南外濠桥已无迹也。
文相桥在溪亭铺大街,即排铺街文天祥庙前。以水路已失,不列图。
灵慈宫沟桥在惠义铺灵慈宫前。以今水源短,不列图。
南门城中桥在德济门下墙与关之中。收铳池天妃宫左畔之水,出第二城门外之右一桥,以注今罗城外濠。按:以上六城门皆有水关。北门、西门、新门、水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右。东门、涂门,其关皆在城门之左。惟此不在左右,直从城门閾内横过,未有言其故者。
城外附近之桥
仁风桥在仁风街尾。南唐保大间建。按:环城之水归于东南。此自北而南者,下则自西而东。
甘棠桥出临漳门外,第一桥,明宣德间里人张实修。
棠阴桥出临漳门外,第二桥。
龟山桥出临漳门外,第三桥。〔宋淳祐志〕以上三桥庆元四年僧了性重修,嘉定己卯真文忠公立石。
石笋桥在临漳门外笋江。宋皇祐初,郡守陆广造舟为梁,名日“履坦”。一名“浮桥”。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绩梁道,改名“通济”。淳熙间,桥北有亭,以为放生处。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弟贺州同谋,枢密□公及僧文会助之,作石桥,长八十余丈,翼以扶栏。明景泰间,同知谢琛倡修。弘治间,南梁断,知府李哲修。正德间,北梁断,知府葛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倭寇至,佥事万民英断桥梁以御寇。国朝康熙二十七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桥崩,知县叶祖烈修。〔宋王十朋诗〕记清源郡城之西,有渡名笋溪,与江会,险而深,涉者病之。初,浮木为梁,屡修屡坏,议更以石,费重而役艰。时提刑陈君慨然为之倡,弟贺州叶其谋,今枢密□公力助之。经始于绍兴庚辰,讫工于乾道己丑。提刑屡约予观,夫果。明年春三月庚寅,(己丑之明年是庚寅,乾隆府志作卒酉,误。)迓客出郊,过而观之,因记以诗: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二三大士为时出,目睹狂澜心不忍。小试闲居济川手,远水孤舟寇忠愍。亦有山僧愿力深,解使邦人捐仓囷。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硺山登峋嶙。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趾于千尺鲛人室,护以两旁狮子楯。南通百粤北三吴,担负舆肩走騋牝。论功不减商舟楫,遗利宜书汉平准。莫将风月比扬州,二十四桥真蠢蠢。我昨出郊春雨后,鹭点沙汀扬鹰隼。江亭矫首独遐观,有客南来杯共引。欲咏河梁拟苏李,颇类鑑湖逢元稹。江山不逢贤太守,袖手沈吟觉才窘。况无铁笔拟端明,徒使时人笑蚯蚓。绣衣屡约吾来游,未遂堪嗟德星陨。向来尝以记属我,固避牢辞惭不敏。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明朱鑑记略〕通济桥者,泉郡晋江之名桥也。宋皇祐元年,太守陆广守是邦,始造舟为梁于石笋之江,民得履坦,因名浮桥。嘉祐间,守卢革及僧本观重修,又于两岸作亭以翼卫之,名曰“济民”。至元丰七年,转运判官谢仲规再修,断舟以续梁道,改名“通济”。绍兴三十年,陈提刑、□枢密、僧文会作石桥一十六间,长七十丈五尺,广一丈七尺,翼以扶栏,镇以浮屠,如桥之长,两夹之。越乾道五年,始克落成。后至庆元间,有僧了性者,复修三小石桥。于是桥之北相贯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逮永乐十有一年,桥中石断一梁。洪熙间,复断一梁,往来险之。里人张实,以木梁暂葺,以通人行。惟皇上御极之四年,郡之别驾四明谢公琛。由进士来佐是邦。一日公余,经是桥而目击之,愁然谓曰:惠民莫先于为政,作善莫大于修桥。遂命张实之子钦领其事。复命禅师愍默董其工。虽不能如僧文会之取大石成功于前,亦能捐赀募匠,复取木石收功于后。至于三小石桥,亦皆修葺,焕然一新,俾往过来续之人无病涉之虞者,皆钦辈之力也。
巨济南桥在石笋桥西。明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济、林健建。长十八丈,阔八尺。
浯浦桥在德济门外。
浯浦东桥在德济门外左。
车桥在车桥市东。〔隆庆府志〕海舶聚此。国朝乾隆十一年,令裘思通立石示禁,不许跨桥盖屋,以避水灾。
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闽书》: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以其造于石笋桥后,俗呼新桥。元至正间,于那烈那达修。明成化七年,知府徐源修。复疏桥东小浦,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嘉靖五年,同知李缉修;十四年,知府王士俊修。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知县叶祖烈修。八年知县王之琦修。乾隆十六年,知府黄昌遇修。十八年圮,复修。二十二年复圮,知府怀荫布、知县干从濂,委贡监生李保、柯廷锡大修。〔明顾珀记〕镇南门外有浯江,江百溪汇也。江之横二里许,亘江之横虹跨于其上而石之,是为顺济桥。宋嘉定四年,实始之。泉之界可千里,络络于于,日不下蚁。舟楫木浮所辏,日夜撞击。重以阴风怒号,霖潦暴溢,巨涛翻天,惊雷撼地,汹涌激射之患,可畏也。元至正辛巳,桥梁圮;国朝成化庚寅则又圮;嘉靖丙戌则又圮。悉修之如式。嘉靖丁亥五月,桥之东一梁断,彻夜鸣声,令续之以木。今乙末三月,又一梁断。郡守安福王公士俊,召晋安驿丞陈士显,溪民陈润、潘政、林铨、陈华、林涣、徐概等董役,相时度工,计佣受直,伐松于山,驱石于海。楯之倾者、欹者,梁之;木之续者,新断者,扶栏之;颓者、圮者,俱松之、基之、石之、易之。悉经始于是岁春三月,至秋八月落之。縻金三百六十两有奇,皆取诸赎。夫举羸者伤财,怠事者病民。君子曰,是举也,有五美奠焉:早为之所,财不妄费也;易危以安,民不病涉也;工出于佣,民不苦劳也;金取诸赎,民不虐输也;修废坠,成伟观,以利于无穷,真得先王桥梁道路之遗休者。呜呼,是可以观政矣。予望后之人,有以永公之功,遂纪于石。〔何乔远记〕浯渡桥者,郡南门桥也。是所取漳潮道南乡海滨之民,悉兹来往。桥造于宋嘉定之季,所从来矣。维桥之前,累石为堡,以临重渊。维上有台,浮屠截然,石人有二介,而戟门诸门,岁月既久,灰缝离次,撑柱将颠。维桥之西,溪海之会,风潮之所撞射,或激而斗,或洪而怒。惟桥之东,海船所凑,无地系缆,椿于桥梁之下,风执船力,时与石斗,椿去而石砉然离。此皆桥害也。城门之轨,两马之力欤?一以历岁久,一以阅人多。晋江令江夏宜苏陈公目而形言:吾有俸金,五能捐之,少不足以给也。吾欲令募施如僧道者,非吾理人之体也。且夫谁可任者?安溪詹公仰宪,居则布德惠人,动则舍力为公。公乃往请:子有厚德,且有计心,为吾任之。詹君曰:小人亦有囊中之蓄,眎公俸锱铢耳,勿募以施从其人欲,顾亦不足以佐。抑有图焉:桥东西南,傍有官地可鬻也。鬻可得金若干。傍留其一屋以居桥卒,使之监桥。风潮之荡射,则系于天矣。海舶之缆,卒使禁之。桥庶几无虞十之一。公可之。壬子夏月而载工,癸丑春月而毕事。亦维鬻地与夫助工者之力,詹君之劳。然自非公形言捐俸,为之详计,亦无由固以捷若是也。于是詹君谓何生某记之。予惟天下之事,有成也,必有亏也。惟于其中有人治其潜蛊,遏其将衅,则绳绳永永,可以千万崴而无害,盖天下国家莫不皆然,而桥特其小耳。公之为吾晋邑也,所以治蛊遏衅不可胜言,而兹桥亦特其一事。然以一桥之小,而公系心如是,则其大者、远者,可以类而推也。自詹君之外,又有耆民邵某、林某皆有劳于桥,并附而书之。且以见公善任能之一端云。〔庄一俊诗〕江树离离若可齐,江门之水下浯溪。诸峯返照潮声远,万户沧洲烟火低。来听渔歌鸥泛泛,去随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伤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国朝黄昌遇记略〕泉郡德济门外有顺济桥,建自宋郡守邹公,岁久渐堆。雍正四年,前任叶公修葺。岁庚午,水涨桥断两道。余偕绅士修筑,民免病涉。无何,客岁壬申,淫霖肆虐,溪流湍激,复圮。双孔通桥栅亭尽坍。余议重修,复延惠绅通守陈君文辉董理,培基架梁,翼栏立亭,仍其旧制而缮葺之,愈加巩固。经始于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告竣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费朱提若干,爰操翰而为之记。〔怀荫布记〕周官司险知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郑注谓,以桥通之。夏令曰,十月成梁。桥梁,诚王政哉。其时用民之力,伐木为之,费省而工不劳。岁岁举行,至便也。后世易以石,其制遂坚且久。若乃洪波激湍之中,甃石累基,长虹绵亘;前者创始,后者踵修,尤非旦暮事矣。泉州桥梁虽更仆数,其跨江而当孔道者,东有万安,南有顺济。万安桥,宋蔡忠惠守泉时所建。顺济桥,则嘉定四年,前太守邹景初建也。桥在德济门外,长百五十余丈,广丈四尺。为间三十有一,扶栏夹之。以其建在石筍桥之后,又名新桥。浯江横贯二里许,桃源、武荣诸山流由此入海。霖雨暴涨,巨浪拍天,其地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也。自斯桥成,而肩摩踵接,直蹑风涛于足下,而恬然不知,厥功伟矣!历元明至今,圮而复修者非一,大抵因而补葺之,而费均不赀。乾隆二十一年秋,予来守是邦。越明年,桥之七、八、九三坎倾毁殆尽,民以舟渡,屡濒于危。予惕然曰:是不可缓须臾也。亟偕邑令干君从濂,亲诣相度,倡首捐资,仍劝谕绅士商民随力输助。先于断处续以木桥,俾便行旅。继乃集材鸠工,将已毁三坎增石筑之。及新令王君勋接任,又以一坎至六坎将近坍塌,十六、十七两坎欹侧可虑,爰复捐俸劝输,一并拆卸改筑,为一劳永逸之计。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兴修,二十四年八月告竣。縻白金四千七十五两有奇。予乐郡人慕义者多,既经行县议,详转请奖励,并勒石书名以劝来者。而诸士民欣然于桥之成也,请予为文记之。夫出险履夷,爱民之心也;兴废举坠,长民之责也。当日邹公俶造即有望于后人之缮修。今也费以累千,迟以岁月,上下交励,绩用底成。继自今官斯土者先事图维,因时葺治。俾往来如织之赤子,永免病涉之虞焉,是尤予所望于后人者也。遂濡笔而为之记。嘉庆己卯重修。〔萧汉杰记〕顺济桥,自宋太守邹公创建后,历元明国初,旋坏旋修,载于旧碑者详矣。乾隆丁酉,吊桥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庆癸亥,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时。丁丑,石版折坠,暂架以木,即黄君清和。己卯狂飚折阑,伐石修整,即林君文献。乃工成,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欹倒,呼工估价修葺,非数人所能共功。于是,王君日曜、黄君清和、林君文献、陈君鸿谟、石君焕章倡议捐修。幸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蒇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从兹易危为安,履险如夷。诸君子利济之功,岂不伟哉!爰勒捐赀名姓,使费数日,以誌善心,以劝来者。按是役共费白金近二千二百元。南邑黄纶恩,自补造三石塔及吊桥。
城外各都之桥
建隆桥在一二都,宋绍兴十六年建。
梅溪桥在一二都。〔万历府志〕南北二溪流,自南安县弥陀、梅花二岭,合于此桥,抵清洋陂、出小桥。大桥长五十余丈。宋绍兴十六年,里人苏展建。
甆市桥在二都。里人苏展建。
湖柄南桥、湖柄北桥以上二桥俱在一二都。宋元符间建。南桥,构亭曰喜雨,北桥,构亭曰“攀龙”。
古陵桥在三都。长一十七丈。宋绍兴三年建。〔府志〕桥下溪水发源罗裳山,其流逢烟浦埭。
马平桥在四都后头坑乡。
安平西桥在八都安海港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守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六尺。东西袤延四里余,故名曰“五里西桥”。〔令衿诗〕为问平安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明永乐甲申,里人黄韦修。天顺三年,耆民安固募修。成化乙酉,里人蔡守辉、刘耿修。国朝康熙二十二年,邑人施琅修。五十年,施韬倡修。雍正四年,知府张无咎修。乾隆五十八年,施开泰、黄世瑶等修。嘉庆十二年,黄元濬倡修。〔徐汝澜记〕泉之属,巨桥有二:一为万安,一为安平。万安之建,自蔡忠惠始,其桥为泉之通衢。圮而叠修者屡,至今完且固。而安平距郡城西南六十里,地与南接壤。由宋绍兴八年创起,历明及国朝,旋修旋废。迨雍正四年,太守张无咎再整之。越今数十载,日就倾颓,行旅往来,咸以为不便。今夫制度不能无兴废,而以时修举,俾无缺失。唯邑令实主其事,余甫莅事泉南,每思讲明而补救之者,不一而足。乃闽省下游,海氛未靖,萑苻以时窃发,有地方之责者,方苦攘除之未能;又俗尚强悍,有小愤辄群率相争,抚循劝谕之事,在上尤日不暇给。余于时虽欲修此桥,而愿曷由遂?丁卯维夏,计余从事兹土,凡七易寒暑。赖朝廷德化之宏,与上宪委任之专,遂使温陵前后道途之攘窃者日静,民间竞斗之风亦时戢。余适因公出,小驻于此,偶触于目,先捐俸议修。而邑之绅士、耆老无不踊跃鼓舞,以为修废举坠,正当其时。乃相与倾囊以资者若而人,遂从事以迄于成。计桥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有一丈六尺,从旧制也。栏楯之倾圮及桥石之中折者,乃更新之。是役也,兴工于丁卯六月,迄事于戊辰九月,计阅十七月而落成,糜金钱九千有奇。后之览桥者,知所由废,复知所由复。而又知官斯土者,非由政事之暇,虽蓄所愿,无能为民兴斯役,是则邑民之大幸,又不徒邑民之大幸也夫。〔黄仕癸记〕乾隆癸丑之岁,安平诸衿耆重修西桥。余时设帐外邑,弗及与也。溯桥之建,自宋绍兴八年,间历前明至国朝,有坏辄修。中亭碑记历历可考。至是岁而倾圮滋甚矣。盖自西埭崩颓,逆流汎滥,水势汹涌,日冲月激,遂至于斯。诸公悯往来之维艰,俾危险之无虑,修而筑之,甚盛事也。顾以陡绝之流,仍前决冲,故落成未几,不旋踵而仍坏,且有甚者。而勒碑记事,亦未及举行。兹嘉庆丁卯岁,邑侯徐公捐俸倡修。都人士踊跃奔赴,捐题者不惜厚赀,董事者不殚劳瘁,余亦从诸公襄事其间。凡阅十七月,而大告厥成。费用之繁,修筑之坚,比前十数倍,其巩固孔厚矣。顾欲纪今日之绩,不得忘昔日之劳,谨将当日董事诸公及捐题之人,开列于左,以为急公尚义者劝。二十一年,黄元礼、施继辉续修。〔徐汝澜记〕安平桥在晋江八都安海港,与南安接壤。曩余宰晋邑,尝鸠众兴修,并记其颠末于石,迄今又十稔矣。去年秋,予以知郡事再至泉州,父老复以桥圮告。盖阳侯为患,自昔已然。而以时修举,固守土者事。矧较前仅十之一,有基勿坏,不尤易为力耶?爰复捐俸倡议重修,俾附近绅耆董其事。即以是秋兴工,至次年夏仲告竣。计縻制钱百万有奇,而完固如旧,行旅便之。邦人因请记于予。夫舆梁之成,岁修有其政,当事者不足以为患,而又何赘焉。予惟是倡予和女,举重若轻,所以能继起有功,民无病涉者,则邦人之功足多焉。故为记从事诸姓氏以为后来者劝。按是桥中有水心亭,桥西有碑,镌安平桥三字。
安平东桥一名曰“东洋桥”。在八都安海港。宋绍兴二十三年,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长六百六十余丈,广一丈二尺余,酾水二百四十二道。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卢仲佃拆桥石造安平城,桥遂废。国朝康熙五十一年,施韬重建,又废。道光元年周仕鼎、蔡时绍、萧允迪等重建。
瑞狮桥在九都。长六丈五尺,阔九尺。国朝康熙六十年里人许良俊等修。
陈坑桥在十一都。《方舆纪要》:宋淳熙元年,里人陈公亮建。酾水百四十道。〔县志〕甃路八十余丈。今圮。
许家巷桥在十二都。
岐山桥在十二都,原系永宁陈佩兰建。道光丙戌年陈锡倡众重建。
义济桥在十四都。此处溪水海水交流,行人悼叹。嘉庆十一年,坑口乡蔡宗阳独力创建。乡为立碑。
溜澳大桥在十五都。乾隆三十一年,溜澳乡州同陈元灿重修。
虺湖桥在十六都。国朝康熙四十三年,施韬建。
蒋桥在十七八都。跨海。国朝康熙四十三年,施韬重建。
通济桥在十九都石湖。宋元祐间侍禁傅琎建。
登瀛桥在十九都。一名“回龙”。宋僧道询建。
厦渎桥在十九都。
普利大通桥在十九都。《方舆纪要》:宋绍兴十二年,给事中江常建。凡百十间,长二百丈。僧智资董其事。国朝康熙五十六年,邑人施韬接建锦塘桥。百五十余丈,今废。
悲济桥在十九都。其地为海之支港。〔隆庆府志〕先是民筑堤以代涉。宋皇祐间,僧法超造桥一百三十间,长八十丈,元祐中,邑人许荣于桥南复为小桥。
菜妈桥在十九都。
蚶江桥在二十三都。宋元符间,僧怀应彻石为路,自北而南二十里,中为桥三:曰前埭,曰林湾,曰高港。桥上架石为亭。
玉澜桥在二十三都。《方舆纪要》:跨海港,长千余丈。宋绍兴间,僧仁惠修。
龙尾桥在二十三都。宋宝庆二年,僧圆光建。《县志》甃石五百余丈。
应龙桥在二十五都。〔通志〕宋嘉定五年里人吴谦光建。县志云:万历志作“端拱间建”。
清风桥在二十五都,宋僧道询建。
应台桥在二十六都,宋淳祐二年建。
莲花桥、龙井桥俱在二十六都。
海岸长桥在二十六都。宋时建。明成化间圮。弘治正德间,里人林孔彰等,与僧智镜协修。〔明蔡清记〕出泉城南里许,折而东,行二十里,曰陈江;由陈江复东,历玉澜渡至于龟湖,盖又十五六里,此海滨地也。海滨之地,咸流浸润,不可田。昔人因筑大堤以止其流,而内蓄涧水以溉田,殆千余顷。傍堤之边,驾石以便行者,计七百七十余间,通名“海岸长桥”。中有亭,有庵,以为憩息祈赛之所。其工最钜,其利最溥矣。据故老遗文所传,桥成于宋乾道间。主其事者陈君亢,今亦未详何许人也。是后修治之功莫考。入本朝成化间,桥有圮者,弘治乙卯莲江林孔彰、仑后吴怀荆、桐城吴则敬、玉田詹勤立、承天寺僧智镜,各舍银两合而修之。督工者吴茂实、蔡成端也。于是圮者以完。至弘治乙丑,值洪水冲决之圮视前为甚,而前人之乐善事多已沦谢,久不克修,行者病焉。怀荆左顾无与共工者,而孔彰之子时学与怀荆复倡捐。于是则敬及余某、王某、吴某、张某、姚某、灵源室僧体然,或助以力,或督以工,而余某所助独厚。于是桥复完而功视昔为固矣。时正德丁卯也。诸里人无长少,咸壮其功。不可无纪载以示来者,遂相率诣予请记。惟古人有言: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此一事也,使有乾道之创,而无弘治之修,则先功将自成化而堕矣。有弘治之修,而无正德之续,则前功又将自今日而堕矣。今日之修者,岁久不能无圮,设当其时莫之修,则举今日之功并墮矣。且修之贵乎及时,或小圮不修,驯至于圮之甚,然后图之,则为害已多,而亦难乎其为功矣。此皆所谓莫为之后者也。此皆后人之所常念也。然则是记之作,岂但以既往。道光辛卯五月,蚶江通之续,亦将以为来者之规也。判华文瑛捐俸倡修。
吴店桥在二十七都。宋淳祐八年筑。蔡常卿建,凡四十间。〔县志〕并甃石路一百七十丈。
官桥在二十七都。明成化四年,里人庄士彻、林崇重建。
汾溪桥在二十七都。
横沟桥在二十七都蔡青埭。
乘驷桥在二十七都浔尾渡。宋宝历间,里人高晔建。
结甎福利桥在二十九都沟头里。吟啸桥之水经此入海。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国朝康熙间,施韬修。
后尾桥在二十九都。吟啸桥水东行一支,经结甎桥,一支经此桥。
适南桥在二十九都。宋绍兴间,司石王元建。元大德六年修。僧法助重建。〔县志〕吟啸桥之水东分一支,至陈埭西陡门经此。
涵口桥在二十九都。国朝康熙间施韬建。
陈翁桥在二十九都茅坂里、前头里交界处。结甎桥之水经此入海。宋建隆间建。旧传陈洪进筑陈埭并造此桥,故名。明崇祯壬午重修。国朝康熙三十三年修。
苏埭桥在二十九都苏埭里。九十九溪之水,分一支灌苏埭者,经流其下。桥凡四。《方舆纪要》:宋绍兴二十四年,僧守徽建,又造小石桥,百四十间,长二千四百余丈,以通泥淖难行处。
姑坑桥在三十都。“姑”,一作“高”。
吟啸桥在三十都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历大桥及沿江陡门,经此通烟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唐日辉(万历府志作“日映”)禅师架木为梁,刺史王延彬、余廷相继修。宋咸平中,邑人王养及僧行珍始为石桥。长十五丈,广丈余。《图经》:唐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名。〔明庄一俊诗〕欧子考盘处,潘湖是故村。偶寻山水迹,乘兴到桥门。逝者空怀古,鸥来欲断魂。平田野望阔,吾此驻黄昏。
小桥在三十一都。〔县志〕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顺流经此至沿江陡门,出与大桥之水会。
大桥在三十二都。〔县志〕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经此桥,兴沿江陡门会。以上二桥,俱宋太平兴国间建。
玉京桥在三十三都。(县志〕在金粟洞前。宋嘉定四年,道士黄去华建。
青濛桥在三十四都。(县志〕在紫帽山东、龙首山北。宋淳化中建。
御亭头桥在三十五都。元至正二十三年,僧法助建。
下辇桥在三十五都。〔隆庆府志〕宋幼主自万岁山南行,经此下辇,故名。元至正间,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明洪武间,桥南沿江一带陷于江。二十九年,参议李庸、知府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黄胜生,募赀徙入田中。
东山桥在三十五都。旧以舟济,名“东山渡”。国朝康熙间施韬建。桥长五里余。
上保桥在三十五都乌洲洋。
下保桥在三十五都乌洲洋。已上二桥,俱宋淳熙间建。
停车桥、王桥俱在三十七都。
万安桥在三十八都,晋、惠交界,跨洛阳江,一名“洛阳桥”。桥中有台,又有济亨亭。宋宗室赵不骀书额有“泉南佛国”。亭元至正间建,四明张即之书匾。又有镜虹阁。《名胜志》:旧为万安波,宋庆历初,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郡守蔡襄建石桥,长三百六十余丈,广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扶栏,为南、北、中三亭。桥下种蛎,固其基。绍兴八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以余金分诸刹权子母,为修桥费。淳熙间,郡守张坚、颜思鲁修。嘉熙初,郡守刘炜叔复修。淳祐十二年,郡守汪应元修。明永乐间,知府胡器修。旧址低下,潮至,桥梁俱没?宣德六年辛亥,池店乡李俊育讳英,奉知府冯祯命,捐己赀甚多,与僧正淳,增高三尺。《闽书》:宣德间,蔡锡以给事中知泉州。先是洛阳桥圮坏,故石有刻文云:石摧颓,蔡再来。至是,锡捐俸修之。海深不可址,锡檄文海神,遣卒投之。卒醉卧海上,寤,视檄面题一“醋”字。锡曰:“酉月廿一日”也。至期潮果不至。桥成,民祀于蔡忠惠祠畔。明列卿传亦以移檄海神为蔡锡事。按:宣德止十年,何以六年李俊育奉冯祯命,已费多金修之。三年始毕,而蔡锡又修乎?查官职部,蔡锡又即继冯祯后,皆宣德间任。此处《闽书》及志乘当有误。恐是宣德初,蔡锡重正其基,至六年,冯祯再命李俊育增高耳。蔡当在冯之先也。附此俟考。景泰四年,桥梁断三间,知府刘靖、同知谢琛修。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乾隆府县志皆作二十九年,误。)知府方克修。三十七年倭入寇,桥亭改为砦隘。〔万历府志〕隆庆元年,知府万庆重修,仍严取蛎之禁。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桥梁圮,复低陷,知府姜志礼修。桥南晋江詹仰宪董其役,桥北惠安李呈春等董其役。国朝康熙二十二年(府志作二十年,与下记不符。)总督姚启圣、提督万正色重修。雍正八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乾隆二十六年,知府怀荫布、署府嘉谟倡募重修。《泊宅篇》: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刘鋠据岭表,留从効等据漳泉,恃此以负固。蔡襄守泉州,因故基修石桥。两岸依山,中托巨石,桥岸造屋数百楹为民居,以其僦直入公帑。三岁,度一僧掌桥事。春夏大潮,水及栏际,往来者不绝,如行水上。十八年桥乃成。(据下蔡公记止七年。)即多取蛎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元丰初,王祖道知州奏立法:辄取蛎房者,徒二年。《闽中疏》:闽中桥梁甲天下。盖闽水怒而善崩,故以数十重木压之。中多设神像,香火甚严,然无如泉州万安桥,蔡端明名与此桥不朽矣。〔宋蔡襄自为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工。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縻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讌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记所作,勒于岸左。〔陈傅良诗〕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霞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刘子辇诗〕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雄如建业虎城峙,势若常山蛇陈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景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王十朋诗〕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空江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萧元吉纪路〕陇西李公俊育讳英,世居凤池。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韬光不仕,好义乐施。衣食不给者周之,纷争不解者断之,人皆詟服,目为义长者。宣德六年辛亥,太守冯公、县尹刘公请公,谓曰:洛阳万安桥,南接漳广,北通江浙,往来者殷。曩以舟济,宋蔡忠惠公始造石桥。然遇秋潮涌起,桥落石没,渡者罔济,君知之矣。余欲增而高之,难得其人,君其殚心覆力以成厥事,何如?俊育曰:某固有志,今得其命,其又奚辞!遂捐己赀,邀僧正淳董之。起是年十月,越三载而毕。高增三尺,行人便之。夫获带还妇,身都将相,编竹渡蚁,名魁天下。以公方之,受福岂可量乎!行见身康强而后昌大,绵绵无极也。于是乎书是碑在蔡忠惠公祠内。〔明王慎中记〕出迎恩门(即仁风门)以东二十里,长江限之。有石跨江,蜿若卧波之虹,其修逾数千丈,名曰万安之桥。有宋蔡忠惠公守泉时所造。由皇祐以来,五百余年间,东西行者,履砥视矢,凌风波于趾踵之下,而若不知。苟有昔人临河以望,思禹而兴叹者之意,想夫营度架结之所由,岂不喟然有叹于斯人哉!桥之钜,与万安埒。与亚之者,在泉州所以三四数,民皆由焉而不言,而独好言万安。其言往往多异,以谓撰时揆日,画基所向,锲址所立,皆预檄江水之神,而得其吉告。至于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繂,每有危险,神则来相。址石所垒,蛎辄封之。而公自为记,无是也。岂其驾长江之洪流,冯虚以构?实其役有足骇人者,昧者惊焉,而言之异。亦以贤者之所为,兴事起利,人乐其成,而赖其功,故托于神,以美之耶?今其言虽不为缙绅所道,然贤士大夫之至泉者,莫不临江顾望,慨然思当时之风烈而壮其所为,亦以其人之故也。嘉靖辛亥之秋,宪使济南王公以事过泉,盖临江而慨然者,既想其人,尤访其为桥之详,益知其成之不易。思所以久之,使勿少坏,而永为吾民之济。于是翼栏之欹缺者,累址之陁折者,途坂柱亭之罅析者。目揣心量,靡有漏失。授意于郡守方侯,会财计功,覈上其议。乃檄晋江主簿陈冕往讫修桥之役。议定檄下,是为壬子仲夏。役且及半,王公去为浙江右布政使,今四明范公来代。公风裁独持,神明傍周。不出堂序八郡之远,如是身到。斯役之有会于官,有赋于民,一一察知,而督之加严焉。于是,以秋讫役。公驰币郡中,属方侯来,请记。王公于斯役,其出费庀徒,已为尽心,而尤属意于取蛎之禁。盖蛎附址石,则涂泥聚而石得相胶蟠以固。故忠惠公于桥之南北,表石为台,以识其界。禁敢取蛎界内者。岁久禁弛则界有窃者,而附址之蛎,亦且为窃者所剥。人莫不虑此,而亦莫为告。王公一日而得其利病之大端,可谓难矣。观其檄下所司之文,亹亹可记也。范公名钦,字尧卿,靳县人。王公名昺,字承晦,章邱人。方侯名克,字惟力,桐城人。今为陕西苑马少卿。修桥之役,始壬子五月,毕于八月二十日,记之为癸丑夏六月既望。适钱塘童公汉臣来为郡公,由桥入境,未见吏民,已慕忠惠之风,慨然有踵盛绳美之想。故于斯石之役属意焉,亦可书也。按:桥中亭侧有西川甘雨碑,为方克立。相传嘉靖辛亥岁亢旱,祷雨未应,方公誓于府城隍之神曰:三日不雨,则系神之主,同投洛阳江以死耳!夜梦神谓曰:已借西川雨来矣。果如言,后人为之立碑。乾隆府志名宦传不及此事。县志并其传而没之,何欤?〔康朗记〕万安桥去郡郭东二十里,而当惠安属邑与莆阳三山、京国孔道。近郭而当孔道,故往来于其上者,肩毂相踵也。又其长三百六十丈有奇,跨江接海,若飞虹然,其势为至险。宋皇祐五年,郡守蔡忠惠公始克成之。是后屡有增修。前人之述备矣。历千百年而济是江者,去危履坦,谁之赐也?世传忠惠之始造桥也,借潮于海神。又《传谶记》有云:洛阳沙平,泉南公卿。其事不经,学者所不道。然以今观之,桥据江海之中,夹峯峦之秀,尝试登梁以望,波涛汹涌,云物满江,令人有逍遥傲世游仙之思,慷慨题柱击楫之气。嘉靖之末,倭寇煽患,设守者城其桥之中亭,寇由是不敢越桥而西以犯郡畿,环桥居民数百家,亦得依堡而脱于锋刃之惨。则桥之力,而忠惠之余泽也。泉古称多才,而自国初以来,未有登八座舆及第者。今桥下之沙且平矣,而泉之人士遂相继为尚书,岂桥之灵异使然如传闻所云耶?太守万公莅泉之三年,政洽民谧,百废俱举。凡郡城内外川渠桥梁,如八卦沟之类,靡不开治,以复其故。是年三月,万安桥之南偏,石梁一并栏楯,折坠江中,石柱、石基损坏数处。公惧其大坏也,亟鸠工修筑。功方就,而黄生及第之报适至。夫人才之兴,云蒸雾滃,各有所适,岂在于此?而机有相召,气有相应,则亦岂偶然哉!然则是桥之修否,岂惟系于济川之安危,其有关于吾泉之形胜气运,固不少欤?〔姜志礼记〕自蔡忠惠公建洛阳万安桥以来,凡几修至今上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刹胥就颓,桥圮尤甚。桥跨海,亘南北,中流大石雄屹,吞吐洪涛,称郡东北之胜。旧有中亭,有石门,有镇风塔,俨然巨观,一时悉坏。会余来守是邦,凡百拮据,乃首议修文庙城雉,渐及道路桥梁。方举事,忽桥子报,桥喊有声,大石梁折入于海。余色变,即书其报牍曰,端明有遗迹,桥断我当修。亟往眎,梁果沉海,折不可续。而桥北石址塌低于南四尺,奇潮至,辄没,人不能行。渊址剥落,十仅存三四耳。大抵岁久,水道更移,而由中桥深坎酾水,而后沙平水隘,穿溪荡浦而北,风涛复噬啮之,故今坏更甚也。余是以谋于观察姚公,采石修之,南北并举,于桥北尤所重云。时有进拆楯之说者,余谓楯拆则石梁无所寄。动移一损,费出不经。则议设弥天之架,横木悬梁上,可通人行,下不碍工作。其法用定嵌金□柱策。每伺潮退,辄从海底将新旧石互取结址垒垒,以连于顶,梁道载平。造墩二十二,修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楼亭榭及忠惠公祠俱加庀,焕然一新。余因而追维其事,非但人力,盖亦有神助焉。当经始初,潮水浩弥,巨浸滔天,匠师患无所措其手足。余为祷之,潮不至者数日,一异也。大石梁折,戴石补之,舟至泊于桥,择四月之十八日,乘潮长而上。连三日潮俱小,舟不加浮。匠师告惫,余曰,昔忠惠公以二十一日安桥,岂须是耶?及是日,滔天之水,果自东来,石梁遂上,二异也。悬空挈石,一绳千钧,架高千仞,下临深渊,每值狂风巨浪,人尽危之。自经始迄告成,木不摧,绳不断,石不损,无几微虞,三异也。桥北之役,郡人李呈春董之,以僮李魁视督石事,坐卧舟上,忽入海不知所往。呈春奔涕,余亦泫然。令渔人捞获之,归槥行索断,不可去,瘗于桥左。世传忠惠公造桥,有夏得海之事。有无不足凭,乃今而有李魁赴渊,四异也。夫缔造难,修旧亦不易。而缮修于倾圮既极之后,尤不易。桥南之修,因仍居多。桥北之修,改作,半之功。非天不因,非人不成,事从时起,废乃以兴。此徼海若之灵,忠惠之佑,与诸大夫国人之伐也。工始于戊申春,终于己酉夏。事既竣,郡缙绅陈公名华、刘公宏宝、蔡公应麟、李公懋桧、庄公懋华、何公乔远、蔡公彭、苏公懋,相载酒邀余而乐之。余亦幸有藉乎以谢诸公,乃若申禁取蛎坏墩,以绵忠惠公之绪。则维今日,与继今者,先后同心图之耳。是役也,晋江李令待问、惠安甯令维新,与余协谋以底厥成。督工力,檄钱粮,则惠安李主簿嘉禾。董役则詹生员仰宪、李署丞呈春、张生员翰臣、魏阴阳官岳玉、省祭官宋振、吏李焕章、老人黄烈。石匠则曾赞、杨维远。奔走则保长黄祖禹。若詹仰宪之尚议捐赀,视为己事,不言劳,不言功,尤不可泯,并记于石。时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冬立。按:此碑字九百有奇。大只寸余,但作一片。又碑字百四十,大满四寸、却作两片,亦姜公自撰。盖恐细字易漫漶也。文云:洛阳桥造于蔡忠惠公,利赖至今。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梁折人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有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址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捕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楼亭榭一新。縻缘金千三百。桥载安董事詹仰宪、李呈春、张幹臣等七人。役始戊申春,终己酉夏。是冬入觐,道出斯桥,追感前人遗绪,不觉低徊。因纪年月于岸左。〔蒋德璟镜虹阁记〕崇祯戊寅春,万安桥新建,镜虹阁成。晋江汤侯、惠安李侯,以其事谂史璟曰,是宜指张公意也。公按泉从桥,谓架江海雄胜为九州冠。而腰有小屿,屿有城,尤奇。城内舍稍庳隘,宜有高阁以称之。时李侯方自惠署晋,公遂捐俸,俾扩新。未几,汤侯至,困合荚躬行营表,各佐俸百金。即旧址为厅事,上增三楹为合,高山睥睨。旁为耳房,供燕息。翼以回廊,向仆厨从,各有宁次。木巨而坚,垣甍言言。一切购募,皆眎民间平值。董以土著之好义者,不进胥,不持檄,费省工倍。阁竣而民不知,郡人美之,为之赋子来。君子曰,是举也,具三善焉:泉水国也,夹以两江。笋江绾西北水入海,有石笋顺济二桥。雒阳江,绾东北水入海,有万安、乌屿二桥。皆鞭石潜犀,力相伯仲,然而万安独显当时。至进图,为神宗嘉赏。而故老相传,谓忠惠揆日锲址,皆预檄江水之神。以至辇石悬木遇危险,辄得神相。址石所累,蛎辄封之。王公慎中谓,贤者之所为,人乐其成,而赖其功,或托于神以美之!似矣。然以三千六百尺之石,斗空而行,为千万年履海之康庄,不谓有神司如禹之灵威,玄夷不可而得。是阁以为之圭表,云楶兰拱,宛在波心,忠惠灵杰,斯为光大。其功在前贤。天官家:东井为黄道所经,天之亭堠,介两河天阙间为关梁。内有积水,主酒食,积薪,主庖厨;坐旗,主台榭望气。晋志曰:天驷旁为天桥,阁道南北有天厩,主驿传及宾客之馆。今桥北为惠,桥南为晋。车马剧骖而行,卢湫逼棨戟之重,间僦民居,是子产单襄公所讥也。以桥象井,以阁象营室,爽垲宏丽,便栖憩而明等威,其功在宾旅,虽然独其小也。易称天险,地险,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墨子城三十步置坐楼,百步木楼,二百步立楼,皆为险设。自嘉靖末,倭寇阑入,陷莆掠泉,连破永宁、崇武,故万佥宪就小屿,筑城为兵备行营。且门其北为万胜,南为万全,以为关南第一关。计垛口仅四十七,而巨石崇墉稳若天堑。今以城扼桥,以阁凭城;城取诸豫,阁取诸大,壮而合之。桥有习坎重险之象,天地之险,尽为用矣。其功在封守,斯三者于法皆宜书。故曰:一举而三善备也。然而封守大矣。若夫枕双阳,面沧海,峯峦环匝,潮汐噏嘘,禽鱼卉木之观,烟蜃风虹之态,登眺之美,则不可胜书也。昔诸葛武侯所至,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日之行,不改其初。公观风度桥上亦暂耳,而即图久远若此,计是阁与桥终始,则公亦当与忠惠并传。而两侯又能承公德意,于二邑界协恭共济,下不扰民,上不耗官,几于古所称不日成者,宜乎有子来之赋也。镜虹公所署名,盖取虹势亘天,水光如镜之义。而公之风采赫耀,澄清山海之槩,亦具露一班矣。阁坐乾向巽,建于春正月十八日,成于三月十五日。广三丈,高二丈六尺,深三丈八尺。张公讳肯堂,华亭人,天启乙丑进士。汤侯讳有庆,长洲人。崇祯丁丑进士。李侯讳沾,华亭人,戊辰进士。而当戊辰之岁,有雷电从阁址起,绕城三匝,裂雉堞者三,实为鼎新之兆云。董其事者贡生蔡嗣铨,尝以千金助边,诏旌其门曰忠义者也。诸生吴其泓、张廷荐,皆附桥,人亦有劳,得附书。〔徐■〈火勃〉诗〕路尽平畴水色空,飞梁遥跨海西东。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郊野尚留棠树绿,岁时犹荐荔支红。行人幸不为鱼鳖,细看丰碑利涉功。〔祖熙寅诗〕树底孤帆带夕晖,闲亭下马拂征衣。天回戌垒春流迥,风静官桥晚浪归。水国蒹葭长淅淅,沙汀凫雁远微微。昔贤已去荒祠在,淅沥桐花满钓矶。〔顾大典诗〕沧波欲尽海云垂,千尺晴虹挂水湄。寂寞寒潮自来去,行人惟说蔡公祠。〔又〕鱼子腥闻山市近,蛎房寒浸海潮生。日暮驱车桥上过,断肠秋色似江城。〔凌登名诗〕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澒灏澎湃潮汐之奔驰。石梁亘其上,震啮永不移。千秋万岁功利溥,直与天壤无休期。巍然巨石中流峙,群神百灵共栖止。约东涛浪鞭蛟螭,雄镇东南数千里。遥望扶桑海日升,山头松柏常青青。揽衣登蹑还四顾,使我醉眼惺然醒。天空云滃沧海阔,东风吹云海水裂。宇宙神物能有几?如此大观亦称绝。蓬莱仙阙蛟人宫,夜半仙人骑玉龙。倘于石上求奇事,为言狂客留题处。〔黄克晦诗〕松花小径过柴车,乱石荒苔去去徐。数里一沾惊蛰雨,二旬三食洛阳鱼。春来为客多堪恨,乱后空村有废居。安得闾阎无警报,在家长读古人书。〔何乔远诗〕天上遥闻白玉庭,北风吹起戏龙醒。扶桑挂影初无障,海若司潮似有灵。楼外行人亭寂寂,尊前逋客鬓星星。昔贤修禊来题柱,篆笔摩挲眼尚青。〔又〕落日望长桥,虚亭正在腰。度关时小骑,阁汐有轻船。蛎趾初支壳,蛏田别种苗。摩挲看题柱,高兴感遥遥。〔黄凤翔诗〕龙峤三千仞,琼楼几万重。虹垂天际石,云抱水中峯。急雨潮声壮,微晖树色浓。任公闲把钓,独与野鸥逢。〔苏茂相诗〕群山匡卫此中亭,蹑屐登临酒易醒。秋至奔流朝海若,月明清韵听湘灵。只今虹影闻吞浪,何客槎头可犯星。堞外纵横千里目,遥天直北数峯青。〔国朝万正色记〕忠惠蔡公始造万安桥,历今七百有余载。履劫蛟宫,毁拆至再。扶栏基址?各有啮风涛而漫漶倾圮者,余虑不早葺,费且不赀。因縻金伐石八百六十,松杉半之,进原游击洪忠董厥工。悉数绸缪垒址重构者,梁二十有八。荷蒙神庥,潮涨者十,汐涸者三,程工五万,狻猊墩塔焕然一新。计资给白金二千三百有奇。始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三月甲子,迄十二月壬戌告成。庶巩往迹,且冀人怀利济,毋或胥戕云。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二月立石。〔阮曼锡诗〕白虹饮大江,偃卧长不起。何用祖龙鞭,横跨东海水。巨石驾蛟宫,飞栏翼雁齿。巍然忠惠碑,详哉岁月纪。醋字或讹传,后人诧神鬼。壮观甲中州,亨途通万里。诗书邹鲁匹,江山洛阳似。倦客设留题,且食蛎房美。〔张云翼诗〕端明学士守泉时,万安渡头行人悲。天吴日驾踊灵壑,狂潮横海走蛟螭。累址于渊架石梁,长波凌跨玉虹垂。砻石作记清且遒,银钩铁画同纷披。何年烽火照桥畔,倾斜石垣如巾欹。一朝自立屹然正,如有神物相护持。闻公正色知谏院,直声早振四贤诗。经国文章饰吏治,朱轮皂盖青云移。循绩千秋受余荫,七百里长松风吹。我寻东堂听寒声,日丽潮平动远思。〔黄孙馨诗〕玉冻盘空明镜悬,题来人在碧云边。双阳势转依江尽,两岛波澄向水连。伐竹徒劳司马造,潜犀不藉祖龙鞭。至今士女村家度,结构犹追嘉祐年。
凤屿盘光桥在三十八都,即乌屿桥。《方舆纪要》:旧有石路,潮至不可行。宋宝祐间,僧道询募建石桥。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广一丈六尺。《闽书》: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
旧铺桥在三十八都,近五里亭。嘉庆十一年,守徐汝澜重修。
惠济桥在三十八都田头亭。嘉庆十一年,守徐汝澜重修。有碑在亭内。
偃月桥在三十九都。五代、唐天成三年建。
龙津桥在四十一都,旧名濠溪。长二十六丈,宋绍兴间建。嘉熙六年,尚书杨炳重建。改今名。
长溪桥在四十一都,苦店乡。长二十六丈,宋绍兴间建。淳祐六年蒲开宗重修。国朝乾隆丙戌,知县王勋重建。
谷口桥在四十一都。周显德三年建。府志“谷”作“穀”,非。
岭脚桥在四十一都。国朝康熙五十六年施韬建。有碑。
仙溪桥在四十二三都。元僧道嵩建。
濠市桥在四十都。《闽书》:宋大观间,僧宗爽建。旧石址木梁,火毁。明邑人都督俞大猷重建。万历二十七年圮于水。知县顾士琦命里民童豪募造石梁。国朝康熙九年施韬重修。乾隆元年又圮于水。七年,知县江夏胡重修。乾隆府志云:按是桥隆庆志不载,下有濠溪桥,在四十五六都。隆庆志作宋大观间僧宗爽建。疑即此桥,姑两存之。今查濠溪桥即此桥,不必两存,故下删之。
马夹桥即安济桥夹府县志作甲在四十四都。国朝康熙四十四年施韬建。碑文云:马夹桥,即郡志之安济桥也。乾隆府县志皆分马甲、安济为二桥。且以安济为四十五六都,误。
五版桥在四十四都坑边乡。无碑。
济龙桥在四十五六都。宋淳熙十四年建。
康溪桥在四十五六都。〔隆庆府志〕、《闽书》俱云,溪中巨石峻激,不容舟揖。宋庆元二年,僧绍杰始建桥溪上,而〔万历志〕作大观间建,未知孰是。
金溪桥在四十七都。宋乾道八年僧继辨建。
万金桥在四十七都。宋淳熙四年建。淳祐四年里人洪政重建。
龙潭桥在四十七都。碑文云:龙潭溪者,晋仙交界地也。其桥俗号广桥。宋淳熙间里人彭映、僧白昕始建。明嘉靖间赖沆重建。国朝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施韬倡建。又一碑云:乾隆五十七年,公捐再建。对面有白虹漈。
林田桥在四十七都。宋端拱二年建。
永安桥在四十七都。
玉虹桥在四十七都玉虹村。《闽书》:里人彭映建。
渡
石井义渡在府城西南。宋尚书杨柄造舟以济人。
东石渡在十都。
祥芝渡在二十一都。
蚶江渡在二十三都。
溜石渡在三十都。
东山渡在三十五都。
浔尾渡在三十七都。里人胡宁请渡朱建船造桥以济往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孟森
符秦·僧伽跋澄
元·金月岩
清·高积厚
(宋)李昉
(清)王闿运
张神峰
宋·洪知常
元·陈元靓
清·顾炎武
战国·吴起
宋·高先
明·杨抡
清·文海
清·赵濂
(西汉)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