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三十一-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三十一
◎剑南道士▲四川节度使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开元户十三万七千四十六。乡二百五十。元和户四万六千一十。乡二百四十二。今为四川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十六: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邛州,简州,资州,嘉州,戎州,雅州,自雅州以下分入下卷。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维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协州,曲州。县一百一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历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髟矛}、微、卢、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号称王。秦惠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初有汉中、广汉、巴、蜀四郡,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又置柯、越、犍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孙述据成都,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郡,吴汉讨述平之,州郡复旧。灵帝末,刘焉为益州牧,初理绵竹,后遇天火,焚烧成阙,府库荡尽,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继立,后以州降先主,独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钟会、邓艾平蜀。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以皇子颖为王。惠帝时,李雄窃据,桓温讨平之。简文帝时,苻坚遣将邓羌、杨安伐蜀,益州并没于秦。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时谯纵又据益州叛,朱龄石讨平之。至梁,武陵王萧纪窃号于蜀,其兄湘东王绎讨之,斩于白帝。
西魏废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总管。至周并省,郡与州同理成都。隋开皇二年,置西南道行台。大业三年,罢州为蜀郡。武德元年改为益州总管府,三年置西行台。龙朔三年,复为大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郡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为剑南节度理,都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匹,凡衣赐八十万匹段,军粮七万石。西抗吐蕃,南抚蛮巢。统团结营,蜀郡城内,管兵一万四千人,马一千八百匹。临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临翼,今翼州。天宝军,平戎城东八十里,在维川郡东。开元二十年章仇兼琼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维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拓州。交川郡,临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川,今松州。平戎城,恭化郡南八十里。开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琼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卢山郡,临邛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
卢山,今雅州。江源郡,贞观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当州。
洪源郡,开元三年陆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军,越郡南。开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马二百匹。宁远军,越郡西昆明县南。开元中置,管兵五百人。云南军,管兵二千三百人。云南,今姚州。澄川寨,云南郡东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郡,泸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
泸川,今泸州。归诚郡。静川郡东南。管兵四百人。归诚,今悉州。静川,今静州。天宝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玄宗幸蜀,改为成都府。
州境:东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八百七十里。正东微南至简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正西微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南至眉州二百里。西南至邛州二百六十里。北至汉州一百里。
贡、赋:开元贡:罗八匹。布八匹。元和贡:高杼裨布绫罗,高杼衫段,丝布。
管县十:成都,华阳,灵池,犀浦,广都,郫,温江,新繁,双流,新都。
成都县,次赤。郭下。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城而郡县之。自秦、汉至国初以来,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离郡郭。
武担山,在县北一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经县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万顷。蜀人又谓流江为悬笮桥水,此水濯锦,鲜于他水。
州城,秦惠王二十七年张仪所筑。初仪筑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处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学堂,一名周公礼殿,华阳国志云:“文翁立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唯此堂火焰不及。扌制虽古,而巧异特奇,壁上悉图古之圣贤,梁上则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齐永明中,刘理图焉。”朱龄石平谯纵,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增饰古画,仍加豆卢辨、苏绰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县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赋云:“亚以少城,接乎其四。”
少城,在县南一十里。故锦官城也。
摩诃池,在州中城内。
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聘吴,诸葛亮祖之,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
西南两江共七桥,李冰所造,言上应七星,汉代祖遣吴汉伐蜀,谓之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
仙桥,在县北九里。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江渎祠,在县南八里。
盘石城,在县东三十里。
先主庙,在县南二十里。
邓艾庙,在县西二里。
华阳县,次赤。管县东界,郭下。本汉广都县地,贞观十七年分蜀县置。乾元元年改为华阳县,华阳本蜀国之号,因以为名。
宋兴山,在县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县南六里。
灵池县,次畿。西至府六十里。久视元年,长史李通广奏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天宝元年为灵池县,因县南灵池为名。
武侯山,在县东南十五里。
分栋山,在县东十五里。其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其于东川郡此为隔门也。
氵安江,在县北四十里。
犀浦县,次畿。东至府二十七里。本成都县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县。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都江水,在县北四里。
黄花水,在县南八里。
广都县,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本汉旧县,元朔二年置。蜀号三都者,成都、新都、广都也。先主以将琬为广都长,诸葛亮曰“琬志忠雅,当赞王业,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县。今广都县,龙朔三年长史乔师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县东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饮水,在县西三里。
诸葛亮宅,在县南一十九里。
郫县,次畿。东至府五十里。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灭蜀,因而县之,不改。
平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北,去县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晋惠帝大安二年,李雄杀汶山太守陈君遂,窃据郫城,自称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罗尚数攻之,后尚为雄所败,委城夜遁,雄遂克成都,自郫迁据焉。
温江县,次畿。东至府七十五里。本汉郫县地也,后魏于此置温江县,属蜀郡,隋开皇三年废入郫县。仁寿三年,于郫东境置万春县,贞观元年改名为温江县。
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山麸金。
氵氐江,在县西十里。
新繁县,次畿。东南至府六十里。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
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
郫江,一名成都江,经县西,去县十一里。
双流县,次畿。北至府四十里。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为名也。皇朝因之。龙朔二年,又别立广都县。宜城山,在县南十二里。出紫草。
诸葛亮旧居,在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阳。也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新都县,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兴乐县。武德二年,分成都县地重置。
丽元山,在县北八里。
新妇岘,在县北七里。
诸葛亮八阵,在县北十九里。
彭州,阳。紧。开元户五万一百二十。乡一百。元和户九千八百八十七。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地,汉分梁州为益州,即汉益州繁县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州。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交梭罗。
管县四:九陇,导江,唐昌,阳。
九陇县,望。西至州二里,本汉繁县地,旧曰小郫,言土地肥良,比之郫县也。梁于此置东益州,后魏改为九陇郡,取九陇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为九陇县,属益州。皇朝因之,后改属彭州。
白鹿山,在县西北六十一里。
九陇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峰迤逦,凡有九曲。
导江县,望。东至州五十八里。本汉郫县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直盘龙县,寻改为灌宁县,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属彭州。
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
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渝)〔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故名之。蜀后主以建兴十四年至(渝)〔湔〕江,登观坂,看汶江之流。初,白马氐侵掠益州,刺中皇甫晏表讨之,军至都(江)〔安〕屯观坂。蜀郡何旋进谏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汉高悟柏人,岑彭忌彭亡,不可不察。”晏不纳,其夜果败。
盘龙山,在县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孙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滥觞,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蚕崖关,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
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厄。
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望帝祠,在灌口镇城内。
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
司马相如墓,在县东十二里。
唐昌县,望。东至州三十里。本郫县、导江、九陇三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唐昌县。
江水,在县西北四里。
白水,在县北三里。
昌化山,在县北九里。
九陇山,在县北十三里。
岩君平墓,在县西南十里。
阳县,紧。北至州四十里。本九陇、雒、新都、新繁、什邡五县之地,仪凤二年于此分置阳县,在江之水北,因曰阳。
弥水,在县南二百五十步。
罗江水,在县北一十里。
蜀州,唐安。紧。开元户五万二十六。乡八十八。元和户一万四千五百八。
乡八十八。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东(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邛州八十三里。东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糖。元和贡:白罗,木兰皮。
管县四:晋原,青城,新津,唐兴。
晋原县,望。郭下。本汉江原县,属蜀郡。李雄时改为汉原,晋为晋原。周立多融县,又改为晋原,属益州。后因之,垂拱二年改属蜀州。
鹤鸣山,在县西七十九里。绝壁千寻。张道陵天师学道于此。
多融山,在县西南。
斜江水,出鹤鸣山,经县西四十里。
青城县,望。南至州四十一里。本汉江原县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属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垂拱二年改属蜀州,开元十八年改为青城。
青城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仙经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悬澍,一日三时洒落,谓之潮泉。
大江,经县北,去县二里。
弩机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县东南四十里。
新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又东有新津渡,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唐兴县,望。西北至州四十里。本汉江原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又徙道县于此,大业二年废入新津县,武德元年于废州置唐隆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讳改为唐安,至德二年改为唐兴县。
寿阝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出麸金。
汶井江,在县西二十里。
汉州,德阳。上。开元户四万二千五百。乡一百六。元和户二千一百一十三。
乡一百六。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分蜀郡为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之雒县也。
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县分置汉州。
州境:东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七十里。南至成都府一百里。东至梓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东北至绵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布二十匹,交梭罗。
元和贡:弥牟布,布。
管县五: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
雒县,望。郭下。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县南有雒水因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雒水,在县东一里。
马蹄水在县南二里。
绵水在县东三十里。
君平卜台,在县东一里。
鹰桥,在县南二里。
绵竹县,紧。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广汉郡,都尉理之。有紫山,绵水所出。初,刘焉为益州牧,从事贾龙选吏卒迎焉,徙理绵竹,抚纳离叛,阴图异计。其后遇天火烧,乃徙理成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境有孝子姜诗泉,故取为名。大业二年复为绵竹,属蜀郡。武德中蜀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紫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绵水,出县西北紫山。蜀都赋“浸以绵、洛”,谓此水也。蜀入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
绵竹故城,在县东五十里。诸葛瞻于此战败。
德阳县,紧。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县立德阳,属广汉郡。周闵帝元年,郡县并废。武德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县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门,故以为名。
姜诗泉,在县北三十九里。诗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侧,味如江水。
鹿头戍,在县北三十八里。
什邡县,望。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旧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应劭曰“什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齿城。周闵帝改为方亭县,武帝省。武德三年复置,垂拱二年割入汉州。
洛通山,在县西三十九里。李冰导洛通山,谓此也。
雍齿城,在县南四十(里)〔步〕。
金堂县,上。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牛な县地,属犍为郡。咸亨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仪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
昌利山,在县东北一十里。
望蜀山,在县东南二里。
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
毗江水,在县西二里。
邛州,临邛。上。开元户一万三千五十二。乡六十三。元和户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六。乡六二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临邛县地也。宋及齐、梁不置郡县,唯豪家能服獠者名为保主,总属益州。梁益州刺史萧范于浦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獠,名为蒲口顿,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领依政一县。隋大业二年废,以县属雅州。武德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县置邛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十里。东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蜀州八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丝布一十匹。元和贡:丝布一十匹。
管县七:临邛,大邑,安仁,依政,临溪,火井,蒲江。
临邛县,紧。郭下。本汉县也,属蜀郡。晋末李雄乱后,为獠所侵。后魏废帝二年定蜀,复于旧城置临邛县,仍置临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二年属雅州,武德中复属邛州。
铜官山,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白术水,经县南二里。
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蜀都赋云:“火井沈荧于幽泉。”
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
大邑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本汉江原县地,咸亨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县西七里。
安仁县,紧。西南至州二十八里。本秦临邛县地,武德二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元年依旧置。
斜江水,经县南五里。
依政县,上。西至州五十七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依政县,属蒲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邛州,大业属雅州,武德中复属邛州。
噫棘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县界。
白术水,东南经县南一十里。
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理临邛,谓此城也。
临溪县,中下。东至州六十二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于此置临溪县属浦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邛州,后因之。县城三面据险,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县东十九里。有铁矿,大如蒜子,烧合之成流支铁,其刚,因置铁官。
火井县,中下。东北至州六十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县,属雅州。
武德元年,割依政等五县置邛州,县属焉。县有盐井。
蒲江县,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置广定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定为蒲江县,南枕江水,因以为名。后因之。
车应山,在县南八十里。
蒲江水,经县南二百步。
盐井,距县二十里。
简州,阳安。直。开元户二万二百二十三。乡三十九。元和户二千五百二十二。乡四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武帝分置犍为郡,今州即犍为郡之牛な音髀。
县也。李雄据蜀,夷獠内侵,因兹荒废。南齐于此置牛な戍,隋仁寿三年于此置简州,因境有赖箭池为名。大业二年省,武德三年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九百里。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资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绵绸一十五匹。元和贡同。
管县三:阳安,金水,平泉。
阳安县,上。郭下。本汉牛な县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武德三年置简州,县又来属。
分栋山,在县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な水也。昔罗尚乘牛な水冻征李雄,即此水也。
赖简池,在县东九十六里。
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的牛な等四井,公私仰给。
金水县,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广汉郡之新都县地也,县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东晋义熙末,刺史朱龄石帅建平生〔獠〕征蜀,仍于东山立金泉戍。
后魏平蜀,置金泉县,隶金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尧讳,改为金水县,属简州。
金堂山。在县北二十四里。
铜官山,在县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县北三十里。
平泉县,中。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牛な及符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闰县,属益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平泉县,以县内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为名。隋仁寿三年置简州,以县属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县西北六十三里。与分栋山连属,南入陵州界。
赤水,经县南七十步。
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取给。
婆闰故县,在县南四十六里。
资州,资阳。上。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乡五十三。元和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乡五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属,为属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资阳郡,武德元年复为资州。
州境:东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遂州路二千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简州三百二十里。正北微东至普州一百七十里。正西至昌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荣州二百六十里。东至合州五百六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麸金。赋:绵绢。元和贡:麸金,柑子,麻布。
管县八:盘石,资阳,内江,丹山,银山,龙水,清溪,月山。
盘石县,上。郭下。本汉资中县地,后为夷獠所居。周武帝于汉资中故城置盘石县,属资中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资州。皇朝因之。
牛な水,合仙江水,南去县二十步。多鱼鳖,亦出麸金。
资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资中县地,属犍为郡。李雄乱蜀,县荒废。后魏废帝二年始通巴、蜀,开拓资中。周明帝于资中县置资阳县,因资水为名,属资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资州。
牛な水,东去县二十一里。
王墓,在县西北十五里。,资中人也。宣帝使祠金马、碧鸡,道病死。
内江县,中。西北至州九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后汉分置汉安县。李雄之后,陷于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滨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属资中郡。隋文帝避庙讳,改为内江县,属资州。皇朝因之。
盐井二十六所,在管下。
丹山县,中。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汉资中县地,贞观四年于此置丹山县,取界内崇丹山为名也。
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银山县,因县界银山为名。
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龙水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资中县地,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
清溪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资中县地,自晋讫梁,夷獠所居。
隋大业十二年于此置牛な县,因牛な水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清溪县。
月山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分置月山县。
内江水,在县南一里。
嘉州,犍为。中。开元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乡五十三。元和户一千九百七十五。乡六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今州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后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以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为嘉州。
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为。隋大业二年,并嘉州人州,八年改为眉山郡。
武德二年改为嘉州,割通义、洪雅等四县别置眉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里。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东南至戎州陆路三百二十里。东至荣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东至陵州一百九十里。正西微北雅州三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元和贡同。赋:绢,绵。
管县八:龙游,夹江,绥山,罗目,峨眉,玉津,平羌,犍为。
龙游县,紧。郭下。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隋开皇三年改为峨眉县。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别置峨眉县,改州理平羌县为青衣县,取青衣水为名也。十三年改名龙游,以隋将伐陈,理舟舰此,有龙见江水,引军而前,故名县。皇朝因之。
青衣水,经县南,去县三里。
苏稽戍,在县西南三十里。
夹江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三年,割平羌、龙游到地,于夹江废戍置夹江县,属嘉州。大业二年割属蜀州,武德二年隶嘉州。
青衣水,经县西。
绥山县,中。东至州四十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十一年,招慰生獠,立以为县,因山为名,属眉山郡,武德元年割属嘉州。
绥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九里。在峨眉山西南,其高无极。
峨眉山,在县西南三十六里。
小峨眉山,在县南六里。
罗目县,中。东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麟德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县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罗目县。前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凤三年重置,属嘉州。罗目,獠中山名,因以名县。
峨眉山,在县西四十里。
大渡水,在且北二百步。
峨眉县,上。东至州七十五里。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平羌县,后改为羌为峨眉县,又以青衣县,仍别立峨眉县。枕峨眉山东麓,故以为名,属嘉州。
隋大业三年割入眉州,皇朝武德元年又属嘉州。
峨眉大山,在县西七里。蜀都赋云“抗峨眉於重阻”。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此山亦有洞天石室,高七十六里。
中峨眉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古穴,初才容人,行数里渐宽。有钟乳穴,穴有蝙蝠,其大如筐。
车刚水,在县北二十里。
玉津县,中。西北至州二十九里。本汉南安县地,李雄时,夷獠自柯入居焉。萧纪置青州之地,隋大业十一年于此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
皇朝因之。
峨江,在县城下。
玉津镇,在县城中。
平羌县,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隋开皇四年,改州理平羌县为峨眉县,仍于今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大业十一年,夷獠侵没,移于今理。
熊耳峡,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犍为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本汉南安县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戎州,又改武阳为犍为县,前上元二年割属嘉州。
大江,在县西十步。
大鹿山,在县北一里。
沈犀故城,在县东南三里。
戎州,南溪。中。开元户六千七百八十七。乡二十五。元和户一千二百九十三。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古国也。初,秦军破滇,通五尺道,至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发巴、蜀卒通西南夷自道抵柯,凿石开道,二十余里,通西南夷,置道县,属犍为郡,今州即道县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从“人”。
李雄窃据,此地空废。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铁讨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铁为刺史,后遂不改。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二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陆相兼二千七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沪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陆路三百四十里。北至荣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石门镇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陆路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韶所居羊直咩城二千三百里。北至姚州三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布。元和贡:荔枝煎四斗。
管县五:道,义宾,开边,南溪,归顺。
道县,中。郭下。本汉旧县也,属犍为郡。永嘉后荒废。梁于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道为外江县,隋大业三年改为道县。出荔枝,一树可收一百五十斗。
黄泉山,在县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经县东北,去县十步。
马湖戍,在县西二十一里。
义宾县,中。东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天宝元年改为义宾,属戎州。
大秋溪,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有秋溪盐井,盖因此水为名也。
开边县,中。东北至州六十五里。本汉道地也,周为外江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县北一百三十里野容川置开边县,后上元元年獠贼叛乱,因而荒废,永泰二年复于今理。
小梨山,在县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县南六十里。
南广水,在县西北一里。
盐泉镇,在县西南八十里。
南溪县,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汉道县地,梁于此立南广县,属戎州,隋仁寿二年改为南溪县,避炀帝讳也。皇朝因之。
平盖山,在县东三十里。多荔枝。
可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多邛竹。
汶江,经县南,去县十步。
归顺县,中下。圣历二年析存阝马阝县地以生獠户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赵术堂
(北宋)司馬光 主編
(明清)陈克鉴
(漢)荀悅
战国齐·公羊高
(清)山阴金
清·超永
清·赵术堂
惠淇源
(唐)崔令钦撰
隋·萧吉
(唐)裴庭裕
清·王仁俊
(宋)田况撰
唐·寒山子
方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