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一-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一
◎关内道一 【京兆府】雍州。开元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九。元和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二。 《禹贡》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是也。)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县是也。)谓之三秦。高祖入关定三秦,复并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後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又置司隶校尉以总之。光武都洛阳,以关中地置雍州,寻复立三辅。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隶。 晋初省司隶,复置雍州。愍帝之後,刘聪、石勒、苻健、姚苌相继窃据之,苌孙泓为刘裕所灭。东晋复置雍州及京兆郡,寻为赫连勃勃所破,遣子贵镇长安,号曰“南台”。後魏太武破赫连昌,复於长安置雍州,孝武自洛阳迁长安,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自长安故城迁都龙首川,即今都城是也。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大明宫即圣唐龙朔二年所置。高宗尝染风 ,以大内湫湿,置宫於斯。其地即龙首山之东麓,北据高原,南俯城邑,每晴天霁景,下视终南如指掌,含元殿所居高明,尤得地势。大明东南曰兴庆宫,玄宗藩邸宅也。废京兆尹,又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武德元年,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谨按:汉五年,高祖在洛阳,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周之都洛,以为此天下中,丁仲反。四方纳贡职,道里均,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阻险,令後世骄奢也。今陛下而欲比隆成、康之时,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猝然有急,百万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胜。今陛下入关而都,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则亡,不如都周。高祖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驾西都关中。 六年,擒韩信,田{冖月}贺高祖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理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阻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汉至今,常为王者奥区。 府境:东西三百一十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八到:东至东都八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西南至洋州六百三十里。东至华州一百八十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正西微北至凤翔三百一十里。西北至州三百里。东北至坊州三百五十里。正东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葵草席,地骨白皮,酸枣仁。赋:绵,绢。 管县十二,又十一:万年,长安,昭应,三原,醴泉,奉天,奉先,富平,阳,咸阳,渭南,蓝田。 万年县,赤。本汉旧县,属冯翊,在今栎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周明帝二年,分长安、霸城、山北等三县,始於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开皇三年迁都,改为大兴县,理宣阳坊。武德元年,复为万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县,理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天宝七年,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为万年县。 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据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一,隆崛崔”。潘岳《西征赋》云“九{山截},太一あだ,面终南而背阳,跨平原而连れ冢”。然则终南、太一,非一山也。 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云“毕,终南之道名也。”《书序》云“周公薨,成王葬於毕”,是也。 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 长乐坡,在县东北十二里。即川之西岸,旧名坂,隋文帝恶其名,改曰长乐坡。故轵道,在县东北一十六里,即秦王子婴降沛公之处也。 细柳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云周亚夫屯军处。今按亚夫所屯,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 杜陵,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宣帝陵也。 渭水,在县北五十里。旧云北去县五十里。 霸水,在县东二十里。霸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在旧所创制为南北二桥。 樊川,一名後宽川,在县南三十五里。本杜陵之樊乡,汉高祖赐樊哙食邑於此。 御宿川,在县南三十七里。汉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长安县,赤。本秦旧县。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於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至隋开皇三年,迁都长安,移至长寿坊西南隅。乾封元年,分置乾封县,理怀直坊,长安三年废。 龙首山,在县北一十里,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版筑,高出长安城。《西京赋》所云“疏龙首以抗殿”也。《三辅黄图》曰“营未央宫,因龙首制前殿也。” 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 长安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旧都,惠帝修筑,本秦离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六月,发徒隶二万人常役。至五年正月,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九月而城成。 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周回六十五里。 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热,公卿重请修筑,於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改为翠微宫。今废为寺。 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於此,镐京遗址沦陷焉。 秦阿房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庭中可受十万人,又置铜人十二於宫前。 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 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并在长安故城中。 汉建章宫,在县西二十里,长安故城西。太初元年,柏梁台灾,越巫以厌胜之术请作建章宫,为千门万户。 桂宫,在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汉武帝所造。 柏梁台,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渐台,在未央宫西,王莽死於此。 神明台,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 汉博望苑,在县北五里,武帝为太子据所立,使通宾客。 上林苑,在县西北一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相如所赋也。 酒池,在长乐宫中,汉武帝所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低头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於商辛,追覆车而不悟。” 子午关,在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魏遣锺会统十万馀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多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昭应县。缺新丰故城,在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县城也。汉七年,高祖以太上皇思东归,於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并移榆旧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男女老幼,各知其室,虽鸡犬混放,亦识其家焉。 古戏亭,在县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於戏,即此也。周章军西至戏,秦将章邯拒破之,亦此地也。 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县东八里。始皇即位,治骊山陵,役徒七十万人。今按其陵高大,亦不足役七十万人积年之功,盖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取大石於渭北诸山,其费功力由此也。 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三原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汉池阳县。{山截}山在今县西北六十里,苻秦於此山北置三原护军,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 後魏太武七年罢,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萧宝(寅)〔夤〕逆乱,毛洪宾立义栅捍贼,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洪宾为刺史,亦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县於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雍州。 高祖献陵,在县东十五里。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天齐祠。 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後汉李亻乱政,天子东迁,三辅饥歉,乃移保黄白城,即其地也。 秦曲梁宫,在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 醴泉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沟洫志》云:“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人得其饶,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後。举成,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此也。後汉及晋,又为池阳县。後魏改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县,以县界有周醴泉宫,因以为名。 太宗昭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山。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十八里武将山。 奉天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光宅元年,割醴泉、始平、好、武功、新平郡之永寿五县置。 梁山,高宗天皇大帝乾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其山即《禹贡》所云“壶口理梁及岐”,又古公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奉先县,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秦重泉县,後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县置南曰水县,西魏改为蒲城县。本属同州,开元四年以县西北三十里有丰山,於此置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隶京兆。 玄宗泰陵,在县东北二十里。 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 惠宣太子陵,在桥陵东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桥陵东三里。并在柏城内。 富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後魏文帝自怀德城移於今理,周闵帝於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改属雍州。 中宗定陵,在县西北十五里龙泉山。 代宗元陵,在县西北四十里檀山。 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瓮金山。 节愍太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禹贡》云“荆、岐既旅”,是也。 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後周文帝成陵,在县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县东北三里。 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 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护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刘、石、苻、姚因之。 魏罢护军,更於今理别置阳县,隋因之。武德元年,分置石门县。三年,於石门县置泉州。贞观元年废州,改石门县为阳县。 德宗崇陵,在县东二十里。 嵯峨山,一名{山截}山,在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必雨,常以为候。 甘泉山,一名磨石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回六十里。 车箱阪,在县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折,单轨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 泾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初,郑国分泾水置郑渠,後倪宽又穿六辅渠,今此县与三原界六道小渠,犹有存者。谨按:秦始皇元年,韩闻秦好兴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郑国说,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宽,秦欲杀国。国曰:“始臣为,然渠成亦秦之利。”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既成,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关中无凶年,命为郑国渠。 後至汉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岁,倪宽为左内史,又奏请穿六辅渠,以益溉郑渠旁高之田。後十六岁,赵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泾水注渭中,溉田四千馀顷,人得其饶而歌之。大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馀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止溉一万许顷。”於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献公为工部侍郎,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拆去私碾七十馀所。岁馀,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利所及才六千二百馀顷。 汉阳故县,在县西北八十里。 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馀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已来祭天圜丘处也。齐人少翁谓武帝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於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铜柱、承露盘、仙人掌之属。帝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还。 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 咸阳县,畿。正东微南至府四十里。本秦旧县也,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阳,自、陇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庄襄王、始皇、胡亥并都之。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锺钅,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庭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每破诸侯,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以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充之。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土木皆被绨绣,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至。胡亥时,天下叛秦。汉元年,秦王子婴降汉。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及汉兴,以为渭城县,属右持风。按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二里,汉渭城县亦理於此,苻坚时改为咸阳郡。後魏又移咸阳县於泾水北,今咸阳县理是也。隋开皇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大业三年废入泾阳县。城本杜邮也,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 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毕、原、丰阝、郇,文之昭也”,即谓此地。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并在其上。 短阴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南去县三里。 临皋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馀五陵各千户,皆属太常,不隶於郡。 秦兰池宫,在县东二十五里。 秦慈石门,在县东南十五里。东南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累慈石为之,著铁甲入者慈石吸之不得过,羌、胡以为神。 细柳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柳,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疏远。 棘门,在县东北十八里。本秦阙门也,汉文帝使将军徐厉屯棘门,谓此也。 兰池阪,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尝微行,遇盗於兰池,见窘,使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驾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像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故造此桥。汉未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後魏重造,贞观十年移於今所。 便桥,在县西南十里,驾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 白起祠,在县城中。 汉长陵,在县东三十里,高帝陵也。 安陵,惠帝陵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阳陵,景帝陵也,在县东四十里。 平陵,昭帝陵也,在县西北二十里。 渭陵,元帝陵也,在县西北七里。 延陵,成帝陵也,在县西北十三里。 义陵,哀帝陵也,在县北八里。 康陵,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太公墓,在县东北十里。 周公墓,在县北十三里。 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蒙恬祠,在县西北十五里。 渭南县,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本汉新丰县地,苻秦时置。後魏孝明帝亦云孝文帝。於今县东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二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武德元年属华州,五年改属雍州。 倒兽山,一名玄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王子年隐处也。 渭水,北去县四里。 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入渭。 隋崇业宫,在县东十五里。 秦步高宫,在县西南二十里。 蓝田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本秦孝公置。按《周礼》,“玉之美者曰球,其次为蓝”,盖以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周闵帝割京兆之蓝田又置玉山、白鹿二县,置蓝田郡,至武帝省郡复为蓝田县,属京兆,後遂因之。 县理城,即柳城也,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 蓝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车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白鹿原,在县西六里。晋桓温伐苻健,督护邓遐等奋击於白鹿原,即此地也。 霸水,故滋水也,即秦岭水之下流,东南自商州上洛县界流入,又西北流合水入渭。 思乡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关中,筑城於此,南人思乡,因以为名。 蓝田关,在县南九十里,即关也。秦赵高将兵拒关,沛公引兵攻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张岱
明·兰茂
清·壮者
清·王先谦
宋·黄昇
清·陆应旸
徐哲身
宋·史正志
清·熊应雄
清·无垢道人
明·许次纾
(北宋)王巩撰
明·张宇初
清·颜习斋
明·黄衷
清·蒋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