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第十一-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一
◎河南道七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曹州,济阴。上。开元户七万三千一百六十一。乡一百四十九。 《禹贡》豫州之域。於周又为曹国之地,後属於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阴、东平。汉为济阴郡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阴郡,属兖州。後魏於定陶城置西兖州,周武帝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 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阴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东都六百六十五里。西南至汴州二百四十五里。东至兖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郓州三百三十里。东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蛇床子,葶苈。赋:绵,绢。 管县六:济阴,冤句,乘氏,成武,南华,考城。 济阴县,紧。郭下。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济阴县,属曹州。皇朝因之。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齐”,是也。 水,在县南。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位於水之阳。张晏曰:“水在济阴界。取其受弘大而润下。”按今水县东亦有高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高祖为皇帝,通於定陶就其仪”,在济阴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 《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 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域。《帝王世纪》“舜陶於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阴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陶丘”,成,犹重也。 古曹国,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後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记》曰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封於曹。鲁哀公八年,宋灭曹,执曹伯阳。自曹叔至伯阳,凡十八叶。又范蠡相越平吴後,变姓名为朱公,居於陶,号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伊尹耕於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地。 三亭,古国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汤伐桀,遂伐三,俘厥宝玉。注曰:“三,国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县,紧。东至州四十七里。本汉旧县也,汉初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阴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是也。 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明照一室,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於凡禾,因名秀。光武皇考为济阳令。 袁本初故城,在县北七十里。袁绍所筑。 乘氏县,紧。南至州五十四里。本汉旧县也,属济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大业末年废,武德四年重置。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县东四十五里。隋末贼帅孟海公所筑。 成武县,紧。西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也,属山阳郡,後汉改属济阴郡。隋於此置戴州,成武县属焉。大业二年省戴州,县移理州城中,後属曹州。武德五年於金乡县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又属曹州。 故宅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为宅侯。 南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离狐县也,属东郡。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後汉属济阴郡。《魏志》“李典从太祖,迁离狐太守”,然则魏时离狐,郡也。晋属济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英公李、左仆射彭城郡公刘晏,皆此县人。 濮水,在县南五里。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至投濮水而死,谓此水也。 考城县,紧。东北至州九十五里。古戴国也,《春秋》隐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後属宋,楚灭宋,改名曰。汉以为县。《国都城记》曰:“县西南有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馀里。”盖本戴国,取此陂水为名也。汉之兴也,其邑多,年数不登,故邑曰“”。孝章帝柴於岱宗,过县,诏御史曰:“陈留县,其称不令。故高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闻喜而显获嘉,其改县为考城县。”至晋属济阴郡。高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移成安县理此。隋开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县,属宋州。武德五年,改属曹州。 葵丘,在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左传》“齐桓公会诸侯於葵丘”,是也。 大剂陂,即戴陂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与宋州襄邑县中分为界。 濮州,濮阳。上。开元户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一。乡九百一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也。後汉献帝於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後改为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後为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东平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此重置濮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郡七百九十五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黄河二十里。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 管县五:鄄城,雷泽,临濮,濮阳,范。 鄄城县,紧。郭下。本汉旧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德四年重置濮州,鄄城县又隶焉。 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 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成阝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於成阝,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复泽为名也,属濮州。 历山,在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耕者让畔。” 氵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氵、沮二水,会同此泽。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於姚墟。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 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於碑。 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临濮县,上。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德四年重置。 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 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於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 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奉邑食俞阝,俞阝在河北,河决而南,则俞阝无水灾。乃言“江、河之决皆天事,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复塞。後二十馀岁,岁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沈白马玉璧,自将军以下皆负薪,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於是,卒塞瓠子,筑宫於其上,名曰宣房。其後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是,尊躬率佐吏民,沈白马,祀水神,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是。水盛是坏,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动,而水渐退。 范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也。高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 故顾城,在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於桀,皆为汤所诛。” 密州,高密。中。 《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於春秋时为莒、鲁之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属琅邪郡。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高密。宣帝更名高密国。後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之密水为名也。隋乱陷贼,武德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细布,牛黄,海蛤。赋:纟布。 管县四:诸城,高密,辅唐,莒。 诸城县,上。郭下。本汉东武县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 後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後魏属高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 琅邪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邪,作层台於山上,谓之琅邪台。周回二十里。秦王乐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万户於山下,後十二年,刊石立碑,记秦功德。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卢水,出县东南卢山。水侧有胜火木,野火烧死,其炭不灰,故东方朔有谓不灰之木者也。 县理东南一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今古多收其利。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馀里,溉水田万顷。 高密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为胶西王,都高密。世祖封邓禹为高密侯。高齐文宣帝省斑密县,隋开皇中复置,属密州。 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信为万馀囊,盛沙遏水,引军击之。信伪退,且追北。信决水,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 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玄墓,在县西七十里。 辅唐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丘县也,属北海郡,後汉亦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书》旧名也,属密州。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山县取名於此。 浯水堰,《三齐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馀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故莒子国也,汉为莒县,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後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 大业三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邪郡。武德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潍山,在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也。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并皆崇峻,唯南开一门。 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於此筑城,周回四里。 汉海曲县,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属琅邪郡,有盐官。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县有吕母者,其子为县令枉杀,乃散财以招少年。 少年感母恩,问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杀县令。其後屯结至数万,赤眉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国,即旧集之所也。 海州,东海。上。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乡四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国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後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 後汉以为东海国,封皇子︹为王。晋惠帝封高密王子越为东海王。梁武帝末年,长江已北悉附後魏,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为海州。高齐文宣帝移海州理琅邪郡,改琅邪郡为朐山郡。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德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八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八到:西至上都取沂、兖路二千五百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里。东南至楚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扬州七百里。东南至泗州涟水县取辟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沂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徐州取下邳路五百六十里。北至密州三百八十四百。东至海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楚布。赋:绢,绵。 管县四: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朐山县,上。郭下。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後周武帝建德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 硕湖,在县南一百四十二里。 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锺离故城,在县南一百里。项羽将锺离所筑,即此县人。 东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後入魏,魏改青州为海州,又於此置临海镇。高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复置东海县,後遂因之。 小鬲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三面绝壁,皆百馀仞,惟东南一道略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 田横国,在县北五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於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於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於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改怀文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 怀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梁於此置北海郡,後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怀仁县理於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邪郡。 沂州,琅邪。中。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乡五十五。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邪郡,因琅邪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高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邪为郡。 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於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於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後,琅邪陷於胡寇,成帝於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寻又没於後魏、庄帝置北徐州,琅邪郡属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德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紫石英,黄银。赋:绵,绢。 管县五:临沂,沂水,费,承,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後汉改属琅邪国,晋属琅邪郡,高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於此。 王导故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 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於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起曰:“吴兵轻锐,难与争峰,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戚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高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高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高纬,先送其母妻於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於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後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 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 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汉之承县,春秋时曾阝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曾阝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曾阝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抱一犊於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回四十五里。 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并贞观元年已来修立,以溉田焉。 新泰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 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 蒙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销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莱州,东莱。下。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五。乡四十三。 《禹贡》青州之域。即古莱子国也,齐灭之,迁莱子於阝。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後魏献文帝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隋开皇二年,改光州为莱州。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綦顺,复为莱州。 州境:东南四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九百里。东北至登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北至大海五十里。西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黄银,文蛤,滑石器、牛黄。赋:绵,绢,赀布。 管县四:掖,即墨,昌阳,胶水。 掖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按;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 万里沙,在县东北三十里。《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 浮游岛,在县西北四十里。遥望岛在海中,若浮游然,故名。 海,在县北五十二里。 胶水,西去县七十五里。 海神祠,在县西北十七里。 即墨县,中。西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本汉旧县也,属胶东国。城临墨水,故曰即墨。高齐文宣帝并入胶水县,隋开皇末又於此置即墨县,属莱州。 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晏谟《齐记》曰:“太白自言高,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於此。” 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一百里。 壮武故城,在县西六十里。晋封张华为壮武侯。 昌阳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九十九里。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名昌阳。有盐官。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 黄银坑,在县东一百四十里。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於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大业末,贞观初,更沙汰得之。 奚养泽,在县西北四十里。《周礼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奚养。” 胶水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胶东国之地,後汉省胶东国为胶东县,属北海国,後魏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仁寿元年改为胶水县。 即墨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古东齐之地,《史记》苏秦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此其处也。齐氵昏王时,燕将乐毅伐齐,下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不下。田单设奇策破燕军,迎襄王於莒,尽按齐地,封单为安平君。《汉书》曰:“汉元年,项羽徙齐王田於即墨,为胶东王。田荣怒杀於即墨,自立为王,遂并三齐之地。”汉胶东国领八县,理即墨,即此城也。 平度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七里。城西北有土山,古今煮盐处。 淄州,淄川。上。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乡七十一。 《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浸、时”,州盖取淄水为名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之地,在汉为济南郡之般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於今理改置淄州,隋乱陷贼,武德元年重置淄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五里。东至青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至沂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防风,理石。赋:绵,绢,米,粟。 管县五:淄川,长山,邹平,济阳,高苑。 淄川县,上。郭下。本汉般阳县也,属济南郡。在般水之阳,故名。後汉属齐国,晋省。宋於此置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属淄州。 淄水,出县理东南原山,去县六十里。俗传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 长山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本汉於陵县地也,宋武帝於此立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属淄州。武德元年置邹州,县又属焉。八年废邹州,依旧属淄州。 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济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邹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自梁邹城移平原县入邹平城,属齐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旧名也。 黄河,西北去县八十里。 济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济阳县,上。东南至州九十四里。本汉梁邹县也,属济南郡。隋文皇於後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大业二年省。景龙元年於汉梁邹城置济阳县,属淄州。 八会津,在县南一里。相传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 济水,在县南,又东北入高苑县界。 高苑县,上。南至上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千乘国。後汉属乐安国。 宋於此置长乐县,属渤海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县,大业三年改为高苑县,取县东南高苑故城为名。隋末陷贼,武德元年重置高苑县,属邹州,八年废邹州,县属淄州。 济水,北去县七十步。 千乘故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汉千乘国也。 登州,东牟。中。开元户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乡三十六。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子之国,《春秋》“齐侯灭莱”。至汉,为东莱郡之地。後魏孝静帝分东莱於黄县东一百步中郎故城置东牟郡,高齐废。隋开皇三年改置牟州,大业三年废。武德初又置,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於县理置登州。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东都二千一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过大路。正北微东至大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二十里。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东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牛黄,水葱席。赋:麻,布。 管县四:蓬莱,牟平,文登,黄。 蓬莱县,中。郭下。本汉黄县之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於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贞观八年,於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县,中。西至州二百里。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垣,故曰牟平。《汉书》齐悼惠王子将闾为牟平侯。後属莱州。武德四年於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县属焉。贞观元年,牟州及县俱废。麟德二年,析文登县於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文登县,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里。本汉牟平县也,属东莱郡。高齐後帝分牟平县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界县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县属莱州。武德元年,改属登州。 之罘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勒石纪功。”《封禅书》曰:“齐有八祀,之罘为阳主。” 成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史记》曰:“秦始皇二十九年,又东游,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纪功。”《郊祀志》曰:“齐有八祠,成山为日主。”《封禅书》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县西北九十里。 海,在县南六十里。县东一百八十里。三面俱县於海。县东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桥,今海中时见有坚石似柱之状。 东牟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汉高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侯。 不夜故城,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属东莱郡。春秋时莱子所置,初筑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黄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武德四年属牟州。神龙三年置登州,黄县割属焉。《汉书》曰:“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於黄、垂、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黄即今黄县,垂即今文登县,属东莱郡。垂,直瑞反。北河,朔方已北。六斛四斗曰锺。计道路所费,凡用一百九十二斛,乃能致一石。 莱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封禅书》曰,齐之八祀,“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故黄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之国,《春秋传》曰“齐侯灭莱”,杜注曰:“今莱黄县是也。” 大人故城,在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於此。 蓬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 海渎祠,在县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晋·陈延之
清·孙承泽
宋·邵彦和
唐·李恕
清·吴兰修
清·周声炣
清·何良栋
宋·杜大珪
明·王玉峰
柯劭忞
(清)唐芸洲
战国·孙膑
汉·袁康
(清)周元文 纂輯
邓析
清·陈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