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之一 山川形势之一-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
卷之一 山川形势之一
《安溪县志》卷之一
山川形势 之一
(前志凡四则,隶于左,有小引)
原县 分野 舆域 奠方
体国经野,先王所重;封山浚川,古帝肇焉。则夫辨丘陵、坟衍原隰,周知广轮之数,与有斯民之责者,乌得置诸弁髦,故修志者必以此为第一,岂非为国家计长久也哉!
原县
自禹平水土,益作《山海经》而有闽。自秦废闽越王,而有闽中郡。自隋开皇而有泉州。自唐景云二年,而泉州始不兼统福州,而专为泉州。自唐咸通而始析南安县地为小溪场。自五代周显德二年而南唐始以小溪场为清溪县。自宋宣和三年,寇起睦州清溪洞,时恶其名,始改清溪为安溪。明仍之。
为坊者一,为乡者四,乡为里者十七。其乡曰归善、积德、金田、修仁。其里曰永安,统图一;曰长泰,统图一;曰光德,统图一;曰依仁,统图一(是属于归善)。曰新溪,统图一;曰新康,统图一;曰崇信,统图一;曰龙涓,统图一(是属于积德)。曰龙兴,统图二;曰还集,统图二;曰感德,统图一;曰常乐,统图一(是属于金田)。曰感化,统图一;曰来苏,统图一;曰崇善,统图一(是属于修仁)。其地在泉州之西。东抵南安界于高田,西至漳之龙溪界于银场,南至南安界于笔架山,北抵永春界于吉漈岭,东南至南安界于大宇桥;东北至南安界于眉田,西南至同安界于东岭,西北至漳之漳平县界于臭铜。东至泉州府一百五里,东北至省城五百一十五里;三千三百六十里至于南京,七千三百六十里达于京师。
星野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而《史记正义》及两汉、晋、隋、唐、宋历代史书,俱以斗、牛、女三星为吴越之分。唐一行以天下山川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至朝鲜,是谓北纪;南戒自岷嶓至东瓯闽中,是谓南纪。但吴越之地在南,而星纪在北,其相配之理有未明焉。明《天文志》以闽郡邑并属斗、牛之分,《一统志》则以为牛、女之分。诸说各明一理,皆不可废。安溪县分星几度未详,备录之以俟后考。
舆域
山
凤山 在县治北。一峰峙立,分为两翼,若凤翥然,故名。一名"凤髻山",又名"展旗山",实县治之主山也。文凤山山人序略曰:"山深窅而袤长,虚静而广漠,珍禽奇羽,多集于中,故曰凤山。"昔朱文公临县治标八景云:"凤麓春阴,龙津夜月,阆岩夕照,薛坂晓霞,芦濑行舟,葛磐坐钓,东皋渔舍,南市酒家",是山所谓凤麓也。五代刘乙、詹琲并隐其下。山顶有观曰:"通玄",庵曰:"凤池"。朱文公来县按事道中,见山水清澈,山石奇峭,喜其大类建剑间,有诗录于《征文》。及至留宿此庵,题庵壁曰:"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山顶,不是人间。"明令龚颖改庵为书院,以祀文公。山有善惠院,今废,宋初建。山麓有东岳行宫,结构爽闿,邑人多游焉。下有凤池桥,桥宋开禧三年,令杨承祖建;嘉定六年,令陈宓易以石址木梁,上覆屋四十六间。邑人刻石曰:"陈公桥"。宓嫌掩前人之美,投石于湍,改名"凤池"焉。宓《劝民歌》:"我有衍土,凤山之阳。昔焉芜秽,今则民歌农桑,既温且饱,复习乎典章。于乎!帝力于我其忘!"(在县治北)。
黄龙山 凤山对山也,下有黄龙津,又名"登高山",宋令陈宓修禊于此,而登凤池桥抵流惠亭,有序。按:"流惠亭,在县西陈塘上,旧名水花亭,有苏氏子于此遇尉不避,尉谯呵之,命为赋。赋立就,乃释之。故以'流惠'名亭,后以塘生双莲改曰'瑞莲'。嘉定间,以塘为放生池,复名'流惠'"。龙津桥,宋令赵师戬所建。凤池桥则陈宓所建者。令赵彦侯记曰:"自建二桥,邑人物始盛"。
金龟山 以形名,县东南水口山也,上有金龟塔。先是万历二十二年,令章廷训以安邑形势来自西北,东南虽有葛磐之石,横据溪中;顾午山高抗,龙形卑不敌,乃建塔石上,名曰"文昌"。至四十七年,令贺详又即是山建塔,以壮县势,以兴人文,即名其塔曰"金龟塔"。按:旧有谶云:"龙向江头跃头角,龟向东缠开祥瑞。"谓黄龙、金龟二山也。
三公山 山有三峰,中似"公"字,又曰"文笔峰",旁有龙水岩。东峰顶有池,大旱不涸,旁有仙人石棋盘,即南安界之丽碧山也。峰峦秀丽,山石娟好,故名"丽碧"。山下有龙潭,宋守真文忠于此祷雨,其文曰:"丽碧之山,龙湖在焉。渊渟莹彻,盖有神物宅其中。某以城钥之守,弗克躬造,命邑尉致祈,谨拜于庭,遥致忱悃。伏愿云兴雨注,以震耀龙君之威灵,俾岁则有秋,人弗告病。"
北观山 山有石笋,高五丈,曰"牛心石"。下有溪水,回环县治,名北地湾。谶曰:"水流北地湾,安溪出状元。"
黄檗山 一名"南山",又名"午山"。深林邃谷,有笋蕨、棱稻之饶,神仙之迹。旧传有入山遇仙者,从之而往,越旬方归。山腹有五峰岩,又名"头陀岩"。
产坑山 唐处士周朴居此。有瀑布泉,其前有塘,又名"周塘山"。
象山 又名"象运山",界南安。
林尾山
宫 山 山半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其中空虚如宫然。
旗 山
阆 山 又名"浪来",谓其山势似蹙浪然。其半为阆苑岩。先是清水岩普足禅师尝坐是山,指曰:"真佛家乡也,后数十年当现身于此。"宋建中靖国元年,示寂。绍兴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烧山,自夜达旦,乡人异之,跻攀崖险,至石门人迹不到处,见白菊一丛,姜三丛,香炉一,普足在焉。俄顷云雾拥之上升,遂即其地创庙宇,为清水别岩。普足详见下蓬莱山。又有仙姑岩,相传有马氏女采花岩中,后成仙去。宋有扶风马大仙庙,下有月潭,以其形如半月。大旱而雩,鼋浮即雨。潭中莲花石,出水高三丈余。
牝牡山
(以上永安里)
参山 自凤山迤而东为参山。山半有石嵌,可容数十人。黄氏世居是山之下。黄氏,本州黄守恭之孙也。守恭,唐垂拱时人,家本素封为长者,所居州西城外。昼梦有僧欲化其宅为寺。守恭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忽见千手千眼菩萨腾空而上,不数日,宅中桑树尽生莲花。守恭即舍宅为寺,今州开元寺也。守恭因请释匡护为择地,分居其子于四安,则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而参山其一云。
马旗山 山中有三层漈,龙潭凡三,幽黝深静。上有龙王庙,旁祀一尉。按:尉尝祷雨于此,诃责道士必求见龙,龙见形示尉。尉还,大雷雨击尉,毙之,故祀于庙旁。《宋志》:"参村龙潭庙,方二丈余,侧有大石,遇祷雨时,龟见则旱,蛇见则雨。"明嘉靖七年二月旱甚,令黄怿免冠帅士民祷潭下,三步一拜,果雨。三十一年六月,令汪瑀望潭请水,徒跣路拜,雨亦随应。是山也,又名"展旗山",以山形有跃马展旗之象,上有鬼穴通清水岩。
大眉山、小眉山 二山也,其形如眉,又名"眉田山"。宋令黄锐有诗。
罗汉山 自大眉发脉,下有罗汉渡。周显德中,建智度院。今废。
灵湖山
高田山 与大、小眉俱界南安。
(以上长泰里)
卢山 山下有卢氏居之,五代行传禅师修行山中,常有二虎驯伏卢门前。数松一夕自仆,师为起之,卢遂徙宅而延师。唐天祐中,建上乘院、净果院。宋乾兴中,建超觉院。
乌岩山 地名"贵湖"。有瑞莲、龙安二岩,幽蔚胜概,里中巨观。山又有惠岩院,后梁时建;净土院、法轮院,后晋时建。今废。
白菊山 山多白石,望之如菊。
荷叶山 以形名。
龙塘山 山曰"龙塘",岭曰"龙门",庙曰"龙王",庙下潭曰"龙塘潭",悬瀑数十尺,二壁夹立,旧尝祷雨,有龙见。古有龙门驿,通同安县。
陈旗山 其形似旗,能兴云致雨。中有雌雄大石,容百余人。陈氏聚族此山之麓。
铜锣山 与陈旗对峙,高屹秀拔。昔山人仲逊隐此。
铁峰山 山顶石起数丈,如铁砧,俗名"铁砧山"。万历中,里人林怀鸾塔之,下有慈济岩。
(以上依仁里)
驷马山 山势如马,亦名"驷岭",俗讹为"赤岭"。唐天祐中,建安常院。其下有石,广二丈余,人呼则应,名曰"应石"。又有"双鲤石",在驷岭霞坑潭,巨石两片,形似双鲤,亦名"筊杯石"。又有龙虎石、芹石。芹石有五片,在岭林芦汀、霞坑二水合流之处。高广数丈,可坐数十人,回顾驷岭。明参政吴鹏大镌"芹石"二字。
(以上新溪里)
龙踪山 山势蜿蜓,石上有龙迹,拱照虎丘林氏祖居。
弥勒山 山有员顶,状似弥勒,故名。
大帽山 有林氏者世居之。按:林氏祖名乾,故居德化梓溪,好堪舆之术,射猎旁近地,至大帽山下,见一麇运地,停而观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回睇盼,不觉日暮,欲求止宿,人家殊远,便于柏木下磐石宿焉,梦白头翁与语曰:"大帽山前,麇运鹿眠,金鸡玉犬,是尔良缘。"既,惊怪其梦,觉后,闻鸡鸣犬吠之声,心念自喜,此金玉之应也,且复周览其地,决意卜居,遂口占为诗,指柏为号,号曰"柏叶山"。自梓溪迁居之,今驷岭林氏之祖也。
崎 山 一名"崎石山"。层峰联翔,磊矗递峙,竖石累累如人行。
马 山 巍然北峙,登眺其巅,可望泉、漳诸峰。西有大马山对峙,像乎武侠,其麓多出技击之士。
天 山 起湖山。叠巍耸峻,脱突二峦,东俯马山,西伏鳌峰。下名芹藻洋,其流关百丈而锁龙潭。张氏祖直讲圣行子满进,卜居于此山之阳。右有鳌峰山环拱。
羊角山 峰头爽峙,状如羊角,蜿蜒数十里,历涂楼格、丁山,抵虎丘,为林氏来龙之祖。
(以上新康里)
佛天山 以形名,又名"佛耳"。詹敦仁谢令隐此,作堂"清隐",自为记,记文别见。又有《题佛耳山》诗。始敦仁悦是山,将隐其下,披荆榛,见鹿群。敦仁曰:"无惊使骤。"遂即鹿傍,结庐居之,鹿与人驯扰相得。是山也,在崇信里,其名"崇信"者,以留从效辟敦仁书有"崇待笃信"之语,故以名里。
九峰山 在佛天山前,詹敦仁作望云亭面之,目曰"九仙"。旁有根竹山。
北岩山 上有石鼓、石棋盘古迹在焉。
鹤顶山 在珍山乡。本自佛耳山,蜿蜒数十里,顿起高峰,崔巍插汉,惟秋冬时露山尖。陟其巅,瞰望千里。为泉、漳界一巨镇。昔有名僧爱此山耸秀,结庐为庵,凡事前知,有卜雨旸休咎者,无不如响。漳尝苦旱,郡守舁僧至,问之,曰:"日中而雨"。候午初,犹炎。守怒,责以杖。顷之,云兴滂沱。守惭,以彩舆送归山。僧谓其徒曰:"佛有八难,是之谓乎?"未到岩而化,为圆光祖师。迄今香火赫奕。
白叶山 山产白竹叶,地名"白叶坂"。嘉靖二十七年,佥事余爌于此平贼,筑城堡,移源口巡检司戍守之。今废。
(以上崇信里)
石鼓山 磐石中有石如鼓,若人抱置者,手抱痕及跻迹皆明,好事者以为仙人所为。又有石如兔望月,又有巨人手迹。
笔架山
(以上龙涓里)
阳益山
后洋山 山最高,下有大洋田,一名大洋山。
天马山 三笏山 大寨山 虎耽山
戴雾山 自陈五郎叠峰而至,势甚峻峭,云烟常绕,非极霁不见山顶,登之瞰数百峰。其下黄家族于斯。按:黄祖守恭,由晋开元寺分派蓝邑参山,复分派于此地,号科名,子姓蕃衍。其乡又有大樟树,周围五丈,高二十余丈,覆荫数十丈,故老相传为唐所植。元至正间,有章大材应乡试得隽,报者依住址寻到,仅一大树,始知乃其神也。明进士黄森赠以联云:"科场夙蜚声,端赖神光赫濯;远近承樾荫,莫非枝叶扶疏。"今菁茂未艾。乡人祀之,祈祷如响。
鸡髻崎山 形似鸡冠,因名。自麓至巅,路十余里,为下六里及上游等府必经之途,不殊蚕丛九折。
盘龙山 山形蜿蜒,如龙盘踞,因名。
(以上龙兴里)
同发山 高山也,又名"铜钹山"。山大脉行后墘镇尾。
朝天山 山最高也,上有天宁岩。
南斗山 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又有大帽山、迎富松洋山。
坑源山 高山也,上有普陀庙。
吴岐山 山畔有紫云仙殿,岭后两列诸山,其形似钟,峰回路转。又有密洋山,旁有庵,名曰"正觉庵"。
(以上还集里)
大深山 下有大深汤。
峨眉山 宋秘书郎里庐,其冢尚存。
铁矿山 以产铁名。旁有桃洲山。
(以上感德里)
高旗山
石门尖 高峰绝顶。其麓有宋灵医吴真人祖迹在焉。
覆鼎山 界永春,不生草木,形如覆鼎,是生武侠之士,其人皆拳勇技击,面永春而居者。正统中,有郭荣六之徒,凡二十七人,击走沙尤寇,卒死于难。
(以上常乐里)
陈五郎山 山最高,晴明可眺海。上有石平广,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迹,旧号"仙铺庭"。下有龙潭,祈雨辄应。障水口者,有五山。
翠屏山 山有巨峰,介还集、来苏、龙兴、感化四里间,故名大尖。宋宣和间,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小尖,自小尖徙此。初徙时,尖有异光,人怪之。往观,则惠胜在焉。因岩架屋,屋用铁瓦,悉飞递而至。绍兴甲寅示寂。水旱应祷,或有青蛇之异,人因去其尖上"小"字,名曰"泰山"。后有显应大师修行其上。师永春黄氏子,精禅契佛。乡值旱,祷不应,师曰:"我能。"人未然之。聊就诵经,经罢,曰:"大众急归。"少选滂沱。时号黄水车,后坐化。
碧翠山 两峰壁立,甚峭。山半有魁岩,又名"碧翠岩"。
小尖山 在翠屏东。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此,号曰"宝峰",结台峰顶,曝身求雨。既徙居于大尖。语人曰:"此地后必为于城市,刘宝来,吾庵其为厅事乎?"其后临汀寇至,乡落寨尖顶御之,朝廷遣官捕寇,兵果驻故庵,其官姓刘名宝。
雪 山 古有庙,山上有积雪。岁旱祷之,若岩溜滴沥,即雨。
(以上感化里)
鲎 山 以形名,又名"侯山"。上多石,下有龙仙庙。明洪武间,胡氏女名仙英,婿来亲迎,女乃白日飞升。次日山旁有降真藤,盘结如椅,女现身坐寂焉。里人异之,遂葬于山巅。旁有升平山、东甲山。 (来苏里)
蓬莱山 故名"张岩山"。岩水清洌,名清水岩。岩列三楼,绕壑而至。唐人诗:"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是岩似之。
舟 山 峰头亘峙,其形如船,遥望之,宛宛星槎银河间。壮踞安、南、永之界。昔有祖师炼真于此,石上多奇迹。迄今庙宇巍然,山势逶迤。下有东溪陈氏世居之。
瑞峰山 下有三惠院,梁开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贞明中建;鹫台院,后唐长兴中建,亦名"员教院",今废。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梁家山也。
龙 山 山有纡回盘曲之势,一名"山母",亦云"盘龙山"。梁氏卜居其麓之坂,即"八景"中"薛坂晓霞"之故地也。
大漈山 与观音山叠峰而来。下有数十丈潭漈,水深而碧。
内龟山 在仙苑薛坂内。有一山如金星龟形,亦名"后蒋山"。
高盖山 一名"芹山",乃清水发源而来,高可望海,形展
如盖。
间平山 乃观音山下平处,亦名"南坪山"。
(以上光德里)
岭
东 岭 与龙门岭俱通同安县。(依仁里)
大宇岭 长泰里,界南安县。
磨枪岭 新康里,通长泰县。
吟诗岭
石人岭 下有三石如人。(以上崇信里)
石梯岭 巨石高峻,有五十余层。(龙涓里)
寓思岭 界龙兴、感化二里。
大 岭 在县西北,通永春,界崇善、感化等里。训导吴彬筑室读书于其下。
打鼓岭 来苏里,通永春县。
吉漈岭 界永春。
岩
仙境岩 明莆田卓晚春游此,题岩壁有诗。晚春有道术,莆人呼为小仙。
天际岩
(以上长泰里)
水湖岩 在光德里。山辟一湖,奇泉怪石,树林深茂。其顶之上,可望清、紫,乃县学之后照山也。宋普足禅师住持清水,时时来往,憩而乐之。嗣后化身清水,飞炉于此。每风清月白,常闻钟鼓之声,里人因为建岩立像,宋敕封金牌。湖内有水,大旱不涸;湖外有曝谷石,广而坦,游者坐览,眼界豁然。
新 岩
(以上光德里)
圣泉岩 在驷马山左。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产茶甚佳,而亦绝少。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祷雨有应。宋裴道人游憩石旁数月于此。
碧水岩 岩背有石,可容百余人。水出其下,曰"碧水"。(以上新溪里)
洪恩岩 右有漈水百余丈,树林幽胜。(新康里)
金沙岩 在依仁里双髻山之西。肇自有宋建炎元年,兴刹时,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明郡人会状庄际昌曾游于此,留题志胜。
瑞莲岩 岩有巨室,可容二百余人。前有池,尝产双莲。
龙安岩 今名青林岩。邑岩之最大者,宋时岩清水为上,青林次之,前有石笋卓立溪心。五代时,清豁禅师居焉。清豁名玄应,福永泰张氏。闽龙启初,肄业神晏国师,具戒事。参谒永和,坐夏招庆法因席,夜闻油灯声,为偈曰:"分明坐里见身光,迥迥虚明照四方。复见身于光里见,身将光相不相妨。凡圣共同真去处,非凡非圣莫思量。"以似因,因曰:"上座自证之心,乃异于昔,而异非异,善自保持。"还,同冲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遂诣杉庵,晤语及夜,豺虎驯扰。豁为如更室大章山。旋移莆中庵居,去见睡龙道溥,与相证明。溥大悦,许之。南唐保大末,置泉开元上方院。既,留从效延主漳之保福寺。宋建隆三年,辞众归山,至贵湖,爱其精邃,休居焉。剌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豁所居,门无壮钥,薄曲障风而已。太平兴国元年冬,戒门人以其遗骸食虫蚁,勿塔。入嵁岩,坐磐石上长往,留七日,神色俨如入定。火而散之,得舍利三百。宋淳熙中,道人了员即清豁遗迹,拓为殿堂,令陈宓记之。明万历间,邑人詹咫亭偕泉乡绅憩游,有诗在《征文》。崇祯间,有重眉禅师嗣法于雪峰亘信和尚,寻隐此山。古迹有十景,同孝廉池显方作十咏。邑令关弘异抵岩中,捐俸起盖寿禅寺,有记。里衿陈毓恺、施振侃、白江盱、庄养鳞建祠焉。继邑令杨贞亦有题韵。
铁峰岩 一名"慈济岩",在铁峰山之阿。建自宋,祀清水祖师。今,康熙庚戌仲春,岩左片石高大数丈,忽有声而坠,诸佛像竟无毁。咸咤神力,因募化重建。(俱依仁里)
九仙岩 宋有名僧来此,一日腾空而去。又名"罗汉岩"。(崇信里)
乌石岩 其石如屋,方圆十余丈。宋释头陀居之,名"护国岩"。(龙涓里)
九峰岩 其地有三尖山,皆员秀耸列。岩在第三尖下,四畔树木蓊郁,怪石盘踞。明崇祯间,岩后有石周围约丈许,坠下穿破西壁,转向中门跃出,所经楹柱阶庭一无所损,今其石犹在也。
白衣岩
(以上兴一里)
达磨岩 故名玳瑁。宋僧达磨创居,因名。达磨岩有石狮,宋令陈宓扁曰狮子峰。
太湖岩 宋绍定中,有道人张道源者,遇异人于德化之九窦溪,使负之渡,乃曰:"我泰山佛,传汝心印。"自是灵异。又一夕,梦神人道往险境。山中有地曰"龙湖",古木流泉,石岩可居。与乡人至山巅,宛如梦中所见,遂居之。已,自龙湖来居安溪山。龙湖一名太湖,道源遂以太湖名岩,仍旧隐也。其起手时,邑有巨室,山多杉木。道源往施,巨室曰:"视木末折者,即以奉君。"亡何,风大起,木尽折。既得木矣,又莫致之。乃自山顶湖中先后挺出。匠告曰:"木足矣。"遂止不挺。今木头半挺尚在湖中。安溪称三岩之奇曰:"普足构清水自出米,法胜构泰山自出瓦,道源构太湖自出木。"邑人称普足曰"昭应祖师",道源曰"惠应祖师",惠胜曰"显应祖师"。明令汪瑀有诗。(以上还集里)
狮子岩 旧名"欧岩"。宋淳熙间,道人张法慈创居。(感化里)
惠林岩 宋乾道中崔道人修行之地。嘉定中,陈宓扁额
"惠林",又名"月峰岩"。开宝二年,建檀林院。(来苏里)
太平岩
清水岩 宋禅师普足道场也。普足,永春人。幼出家大云院,长结庵高泰山。往事大静山明禅师,业就辞还,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元丰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刘氏与乡人谋往请之,比至,雨随沾足,众情胥悦,有筑室延居之愿。乃于张岩山成屋数架,名清水岩,奉居焉。普足术行建、剑、汀、漳间,檀施为盛。居岩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诸桥,砌洋中亭路,糜费巨万,资于施者。始草创时,其徒杨道、周明,于岩阿累石为二窣堵,临崖距壑,非人力可成,若有阴相之者。其饷工匠,岩石中自出米。匠斫手而米绝。中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普足悦之。一日嘱以后事,说颂讫,端然坐逝,享年五十七,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十二日也。远近坌集,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甃塔刻像事之。稍或不虔,辄有雷电迅击之异。岩旧巨石当路,不便往来,一夜转于道侧。有妇投宿者,岩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分身应供,现影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应。宋累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普足塑像大是黧黑。俗传初筑室是山时,有鬼窟,畲鬼故穴其中,普足与约:"吾与若以法相胜。"鬼曰:"诺。"置普足穴中,熏之七日夜,普足不死。出曰:"汝任吾治。"出一布悬崖侧,请鬼坐其上,鬼尽往坐,布断尽坠岩底,遂逐而穴闭之。今像黧黑,被畲鬼烟熏致然也。又传山寇至,斫断像鼻,僧人取以傅之,了然无迹,顾居常在也。有不惬,鼻辄不见,顷之,或得诸袍袖中,或得之胸腹前。今郡邑祈雨,必奉而求之。有截竹径,径有含笑花,普足所种,其枝至径而返,寻复内向;又一奇也。宋嘉定中,令赵彦侯建来憩亭,甃池引泉,公暇则携琴游息于此。后真文忠守泉,迎奉大师祈雨疏,疏云:"伏惟盛夏,实司长养,久阙甘霖;与此邦有大因缘,莫如清水,肆迎法驭,来驻梵宫。昔混迹世间,不惮曝身而救旱,今游神天上,岂难翻手以为云?愿垂慈悯,遂降滂沱。"明邑人詹仰庇诗载《征文》。邑令周宗璧重建山门,有记。
皇清康熙辛亥年四月,感化里人李梦植重建觉亭。岩有罗汉松,亦普足所种者。(崇善里)
石
纱帽石 在县治蓝溪之旁,以形似,故名。(在坊里)五音石 在坊大岭后倪家之阳,石色深青坚润,稍方而阔若榻。叩之声如洪钟,有五音天然之妙。倪家得于凤山之巅。郡人詹守斋顾而悦之,载归。夜梦神人为仇,遂抱病。复托梦,舁石回而痊,人以为奇。今存。
莲花石 在永安里月娘潭中,石出水高三丈余。
应 石 在新溪里驷马山。石广二十余丈,人呼之则应。
七星石 在参溪中。七石罗列,映峙如斗。(长泰里)驿口石 在依仁里旧龙门驿口,故名。其石高百余丈,有仙人迹在。
牛皮石 在山地山巅,可望同之厦门、浯屿。石广数丈,上有一窍出水,随海潮汐,行之声如撞鼓,铛铛有响,即清豁禅师长往磐石也。其舍利塔在焉。(依仁里)
龙虎石 在新溪里赤岭乡。两石相对,一高而青,一伏而白,俗呼"龙虎石"。
白胸石 在新康里。略似人形。天旱,石带白云则雨。农家以此为验。
虎跳石 在崇善里蓬溪中。有四石高丈余,有巨人迹、虎迹。一名"仙人迹"。
仙人台石 在还集里。石台高峭,垂漈百丈,水声如雷。上有柑、桔、桃、李、仙人迹。
砥流石 在鹤顶山下。水口有石柱,高五十余丈,大数十围,亘峙水中。水为之回流,生成奇异,所稀有也。柳子
厚曰:"造化之灵,不为伟人,则为是物,理或然欤。"(在崇信里)
坑冶(附)
龙崇银场 在崇信里。宋熙宁二年发矿,元丰元年封闭。
清洋铁场 在龙兴里。宋熙宁年开,今闭。
铁矿山铁场 在感德里,地名"潘田"。
溪
湖头溪 自县北常乐、覆鼎诸山发源,至建口渡,历新魁渡,又合坑源诸山之水,至感化为下林渡,而来苏升平诸山之水注焉。溪有马上滩、渊滩,当溪阻石数百丈,水从石罅出。明正统间,邑人李森凿使深广,遂通舟楫。上有湖头市,百货所集,号"小泉州"。
下湖溪 发源铜钹山,自还集里至龙兴里,汇龙潭溪。
龙潭溪 发源自龙兴、崇信二里,达于源口渡。湖头溪之水,至此分而为二。其下为伽蓝滩,势甚奔激,而白叶坑、后洋、阳益诸山之水又注焉。中迳汤港滩、便峒滩、仙人跳滩、流倒藤滩、溪口滩、芒洲滩、石圳滩,东渊滩,至于县治西北,为吴埔渡。 蓝 溪 自北岩、根竹、吟诗诸山发源,合新康龙踪诸山之水,至大洋渡,又合依仁龙塘、乌岩诸山之水,至澳下渡,始通小舟;又流为凌渊渡而溪稍大,至于薛坂渡与吴埔渡,溪又合为一;入常洲渡,其下有芦濑滩,抵黄龙渡,曰蓝溪。龙津渡在其下,绕县东南为学前滩,历北地湾,东出罗渡,迳葛盘滩、石佛前滩,参峒滩、翠屏滩、夹门滩、象前滩、溪友滩、西渊滩、田隙滩,至南安珠渊渡,达于双溪口,入于晋江。又有派出崇信里之九峰山,有水逆流东北,则入于漳州龙溪县之九龙江;又一派出还集里之同发山,有水逆流,西是入于长泰县,是又蓝溪外之别派也。翠屏滩夹溪皆石,峰立如屏,嵌嵌翠丽,人呼"掬石港"。蓝溪以水香如蓝名。宋有驿在县治,名"蓝溪驿"也。芦濑滩以溪岸多芦花名。滩头之溪名曰"芦溪"。溪中有巨石数十,皆鸟兽之状。薛坂,云古有薛居士居此,不知是何薛也。渡头有石,刻"仙苑"二字,苍雅奇古,不知何代人书。久没溪中,常见光怪。明隆庆间,浴溪者得而出之。或传为朱文公所书。
潭
黄 潭 在长泰里大溪中,是地有黄潭村。有冢三十六,圹皆花砖。数十步有亭,号"御亭",相传为"吴王墓"。
白濑龙潭 界来苏、感化二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百丈磜龙潭 在新康里百丈磜。悬崖飞瀑,晴阴万状。同邑人池显方、郭贞一、李其蔚曾游有题。白磜层流跌纡,下为龙潭,渊深莫测。潭口巨石山立,祷雨必应。圣迹。
狮 渊 潭中一石高大丈余,状如狮踞,因名。(长泰里)
泉
圣 泉 在县治东隘门外。泉湧道旁石间,砌池潴之,石刻"圣泉"二字。
汤
上金汤 下金汤 华 汤 (俱依仁里)
温泉汤 (龙兴里)
大深汤 (感德里)
横山汤 (感化里)
建口汤 (常乐里)
蓬溪汤 在汤港滩旁,旧名"便村汤"。(崇善里)
陂
产坑陂 (永安里)
陂德陂 乌镇陂 (俱依仁里)
石蛇陂
洪岩陂 洪山陂 水来自大岩山之南者为洪岩陂;来自大岩山之北者为洪山陂。(俱新溪里)
郑岩陂 卓元东洋陂 (俱新康里)
芦汀两塘陂 (还集里)
前山坑陂 (感化里)
陂焉陂 (来苏里)
高 陂 西门陂 西陂 石鼓陂 山洋陂 亭前陂(俱崇善里)
塘
上 塘 可塘 周塘 (俱永安里)
苏 塘 上洋塘 (俱长泰里)
杨柳塘 洋 塘 (俱依仁里)
黄新塘 洪 塘 (俱新溪里)
源口堵垅洋塘 (龙兴里)
井
县庭前井 在县治中东廊下。宋令龚时可凿,有《新井铭》。
县内井 在县治东廊下。明令杨纪凿,兼防火患。
下市井 在县治南。清甘不竭。本古井湮塞,明令蔡常毓重浚之。
曹主簿井 在县治东,地名下尾。宋簿曹纬凿,石阑有"主簿曹公"四字。久湮塞。
蔡公井 在县治宣化坊之旁。古井久湮,永乐中复浚。
宫后井 在四圣宫边路旁。
后园井 在县治西路旁。本古井久湮,明天顺间复浚。在民家园后,故名。
苏家井 在县治后。泉甘冽。
县前井 在县右兴贤坊,泉甘冽。
氵聒边巷内井 今废。
陈复斋井 在陈宓故祠中。祠废井存。
欧宅井 在凤山之麓,又名"后田井"。
佛泉井 相传昭应禅师过此,天暑渴甚,无井可汲,一妪汲涧泉饮之。师感其意,卓杖出泉,随甓为井。
桥渡(附)
龙津桥 已见《黄龙山》。宋绍兴八年,令倪察始作浮桥。淳熙二年,令赵善竦再修。庆元五年,令赵师戬易石址木梁。嘉泰二年,令龚晏始成之,长六十八丈,广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间。咸淳丁卯,令钟国秀重修。明天顺四年,邑人李森重建,今圯。
凤池桥 在县治西,见《凤山》下,今圯。是桥合龙津桥往来道也。当溪之湍,治数坏,渡者藉坏址为平桥,无如水涨何。万历三十年,令廖同春始作浮桥于东皋。邑人刑部侍郎詹仰庇记。三十五年,令王贤卿以行人不便移之龙津渡头,坏于洪水。四十五年,令贺详捐俸重建,扁曰"通济",邑人称曰"贺公桥",后令递修便渡。皇清顺治六年,令徐腾鲸重修,旋被大水漂荡。十五年,令韩晓再造为梁,又坏狂流,济以渡船。今康熙十二年,令谢宸荃捐俸重建浮梁,有碑记。
大岭桥 小岭桥 (俱圯)
东园桥 (俱在县治西北)
永安桥 在县治东北。宋清水岩僧惠然募建。今圯。
埔土 寻桥
两港桥 去县东十里许,跨山坑,水自丽碧山而下,横入于溪,故名。宋淳熙九年,僧性全创,久废。明嘉靖六年,令黄怿重建。(俱永安里)
白涂桥 在罗渡东。嘉靖元年,里人黄添养重建。
大宇桥 今圯。跨山坑,接南安县界。(俱长泰里)
西洋桥 今圯。
高美桥 桥路通同安。(俱依仁里)
源口埔头桥 牛岭桥 (俱龙兴里)
建口桥 明正统六年建。今圮。(常乐里)
汤头巩桥 马迹桥 盆口桥
卓舍桥 东山桥 下坑桥
黄塘桥 宋建,明里人吴煜重修。(俱感化里)
澳头桥
大演桥 在御史岭下。皇清康熙五年,感化里人李梦植重建。(俱来苏里)
芒洲桥 通永春。明邑人李森建。
金汤桥 康熙六年,感化里人李梦植重建。
石圳单板桥
溪口桥 皇清康熙七年,感化里人李梦植捐资重建,改名"魁斗桥"。
仙人跳桥 巩桥 上任下任桥 大澳桥
双济桥 宋清水大师建。绍兴中,僧惠华增高之。开禧丁卯,邑人吴逊之、僧了性重建。
谷口桥 清水大师建。今圮。(俱崇善里)
渡
常沿渡 在县治西凤池桥下。编渡夫一名。
黄龙渡 在县治南龙津桥上。编渡夫一名。
吴埔渡 在县治西北五里。
罗 渡 在长泰里。编渡夫一名。
薛坂渡 一曰"仙苑渡"。
澳下渡 (俱在光德里)
大洋渡 在新溪里。
源口渡 在龙兴里。旧巡司在焉。
建口渡 亦名"仙澳渡",在常乐里,今废。
新溪渡 又"新魁渡"。
下林渡 义民胡钦家世为舟以渡人,俗呼"黄坂渡"。
绵庵渡
(俱在感化、来苏二里间)
黄家渡 在长泰里。
(《安溪县志》卷之一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孔尚任
宋·袁采
(西汉)贾谊
(清)四明西亭凌雪
宋·陈槱
清·胡王延
陈子昂
(金)李天民
清·刘曾騄
宋·庞安石
明·况周颐
王粲
(清)钱涛
明·焦竑
(元)周達觀
(清)沉涛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