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七-水经注疏
卷三十七
◎淹水 叶榆河 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氵艮水
淹水出越旧遂久县徼外。
(守敬按:《山海经》,有巴遂山绳水出焉。《汉志》越西郡遂久,绳水出徼外。《说文》则作淹水,此《经》同。盖因字形近而传写者异。水即今金沙江也。源出卫地巴萨通位木山,东南流经四川西,皆古徼外地。至云南中甸厅入边,早遂久到地也。汉置县,属越西郡,后汉因。蜀属云南郡,晋因,后放心。在含水量甸厅金沙江之北。)
吕忱曰:淹水,一曰复水也。
(守敬按;桂馥云,疑复水当为姨复水。盖以淹水迳姑复县也。余谓复水或是绳水之误。
东南至晴蛉县。(戴晴改青。会贞按:不必改,详见《江水注》一仆水下。)
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悠忽,民多见之。汉宣帝遣谏大夫王A8祭之,欲致其鸡、马、A8道病而卒,是不果焉。
(会贞按:自县有禺同山以下,《华阳国志)
四文。青蛉禺同山有金马、碧鸡,见《汉志》。《汉书·王A8传》,方士益州有金马碧绿鸡之宝可祭祀致。宣帝使A8往祀,A8於道病死,皆常氏所本。《后汉书·西南夷传·注》,禺同山在A8州扬波县。《环宇记》载禺同山答卷姚州姚城县,当在今大录县境。乃《明史·地理志》谓昆明东有金马山,与西南碧鸡山相对,乃后人傅会。)王A8《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
(朱《笺》曰:王A8《碧鸡颂》曰,持节使者敬移金精神马票彡票彡碧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来翔兮,何事南荒也?戴改缥碧之鸡,作缥缥碧鸡。会贞按:《后汉书·西南夷传·注》引《碧鸡颂》,作骠碧之鸡,骠、缥形近与郦所见本同。朱《笺》所据则见《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胡刻《文选》作剽剽,戴盖但依《笺》改,而变票彡票彡为缥缥也。)
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悠忽而耀仪。
(会贞按:赋见《文选》,影作景,耀作曜。)
又东过姑复县南,
(守敬按:汉县属越西郡,后汉、蜀因,晋属云南郡,后废。在今永北厅东南。)
东入于若水。
(守敬按:《若水》篇见前,《汉志》以绳水迷正流,故言若水稿费绳水,《经》以若水为正流,故言淹水入若。)
淹水迳县之临池泽,
(全云:《汉志)
越西郡姑复县,临池泽在南腔北调又青蛉县,临池A6在北。泽之与A6,不知何以分也?赵云:按A6即泽也。二县地界以此而分。《方舆纪要》,姑复放心县在四川会川卫南。沈约《志》云南有东西二古复县,即汉姑复县。青蛉放心县在云南姚州大姚县北。守敬按:《续汉志》姑复,《注》引《地道记》作盐池泽。赵氏谓汉姑复、青蛉之界以泽分,甚是,惟引宋云南之东、西古复则非故县地。陈澧曰,临地泽即今永北厅程泽也,姑复近鸦龙、金沙,二江合流处,大泽惟程海。)而东北迳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
(守敬按: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蜀、晋为云南郡治。晋、宋、齐、梁因。大宝后荒放心,在今云南县南八十里。今金沙江自中甸厅东南流,经丽江县、鹤庆州、宝川州、永北厅、姚州,至会理州西,与鸦龙江合,即《经》淹水入若之道。如郦所叙似误以今出姚州南,东北流入金沙江之大姚河当之。然大姚河远在古云南之东,不能迳其西,不尽合也。)
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
(守敬按:当人叶榆河出益州叶榆县北界,《经》变文书之,为避复省字耳。《汉志》作叶,《续汉》《晋》、《宋》、《刘志》作??,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蜀属云南郡,晋因,后属东河阳郡,宋、齐、梁因,大宝后荒放心。在今太和县东北。《华阳国志》四,叶榆有河,《续汉志·注》同,即《经》所谓叶榆河也。《通鉴》隋开皇十七年,《注》西洱河即叶榆河。今西洱河源出渡穹县北罢谷山,即故叶榆县之经境。)
屈从县东北流,
(守敬按:《经》首言叶榆河出叶榆县,即今之西洱河,下言过不韦,出益州,入?柯西随,过交趾{米尼}冷入海。即今蒙化之阳江,东南流曰大厂河,曰礼社江、曰沅江、曰河底江,至越南为龙门江,入富良江以入海。《经》原不误。惟今阳江与西洱河不通流,或是伏流复出,或是郦氏所见图籍有误微异耳。今水东南流,经字盖传钞偶差。孙澧乃谓此指今云南县之一泡江,东北流入金沙江。下过不韦县乃指今大厂江,并谓二句之间各有阙文,似非。)
县故滇池叶榆之国也。
(会贞按:滇及叶榆见《汉书·西南夷传》、《史记》作??,是二国。颜《注》地有滇池,因名滇,此言故滇池叶榆之国,岂以叶榆亦滇境乎?)
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
(会贞按:《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华阳国志》四,晋宁郡下亦云,本益州也,元鼎初,属)
柯越西,元封二年,叟反,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而於宁州下先云,武帝拜唐蒙为都尉,开?柯。盖郦所本。益州郡治滇池,见《温水》篇。)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
(朱脱八字,赵同,戴增。)
有吊鸟山,
(会贞按:《有一统志》,风羽山在浪穹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罗浮山,蒙氏改名。《方舆纪要》凤羽山即吊鸟山。)
众鸟千百为群,共会
(戴改共作其。)
鸣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
(赵作集。)
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誉来吊,夜燃火伺取之。
(朱伺讹作而,赵同,戴改。)
基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
(朱无鸟字,《笺》曰;脱一鸟字。赵增。)
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
(赵增曰字。)
吊鸟。
(朱《笺》曰:离义恭《广志》作吊鸟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作每岁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则上,岁凡六至。又《九州要记》云,一岁必一度大集,是凤皇死也。李彤《四部》云,吊鸟山,俗伟凤死於上,每岁七月至九月,群鸟常来集其处。会贞按:《注》此条全本《广志》。《续汉志》??榆,刘《注》引《广志》比朱《笺》尤详,作八十里,作每岁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则止,岁凡六至同,又作伺取作义鸟。朱氏引《广志》,又引《九州要记》、李彤《四部》者,因此七八月云云,《广志》既异,二书尤异,历举以表异同也。惟《环琮记》姚城县下引《九州要记》云,岁凡六大集。弄栋县下云,一岁必一度大集,不引《要记》。朱偶误。朱引李彤见《御览》九百十五,又二十五引李彤,九月下有晦望二字,参观之,是七、八、九三月,每晦一至,望一至,三引六至,以岁计即每岁六至,作一岁一度集进误。然则《广志》八月二字当作至九月三字,此七八月至十六六字,当作七月至九月晦望至集九字,七日,疑当依《广志》作六日。)
县之东有叶榆泽,
(会贞扫:《汉志》叶榆,叶榆泽在东。《续汉志》刘《注》引《地道记》,亦云有泽,在县东。今曰洱海,在太和县东。)
叶榆水所锺而为此川薮也。
(赵云:《禹贡锥指》曰,《蔡传》述程大昌之论曰,樊绰以郦水为黑水,恐其狭小,不足为界。其所称四洱河者,?与《汉志》叶榆泽相贯,广处可二十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又正趋南海。又汉滇池即叶榆之地,武帝初开滇、西时,其地古有黑水旧祠,夷人不知载籍,必不能附会。而绰及道元皆谓此泽以榆叶所渍得名,则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且其地乃在蜀之正西,又东北距宕昌不远。宕昌即三苗种裔,与三苗之叙于三危者,又为相应,其证莫此之明也。而傅同叔非之。杏溪之识,远过九峰矣。叶榆本蛮语,与中国文义不同,安知为榆树之叶?泽以榆叶所渍得名,检郦《注》无此言,盖亦出樊绰。韩安节云,此说尤不通。源之黑或由榆叶所渍,若流去数千里。其以尚不变,有是理乎?且他处黑水甚多,未闻皆有树叶落其下也。宕昌国唐为宕州地,州南至扶州四百一十里,北至岷州二百五十里,盖古梁州之北界。而程氏支,叶榆河在蜀之正西,东北距宕昌不远。计宕昌西南距大理,凡三千馀里,而犹谓之不远,岂生不见图籍乎?县叶榆县在益州西七百馀里,县东有叶榆泽,其下流虽迳滇池县南,而未尝有黑水之称,发得谓其所祠即黑水之源哉?一清按:叶榆,范《史》滇王、哀牢《传》俱作??榆,章怀《注》云,??或作蝶,则此水果非因榆叶所渍致黑足以折九峰之妄,而拄樊生之口矣。樊绰,唐咸通中为安南都设蔡袭从事,著《蛮书》十卷,见《唐书·艺文志》。)
过不韦县。
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有牢山,
(守敬按;《明一统志》谓之九隆山,今山在保山县西十里。)
其先有妇人,名沙壹,
(朱作台,赵同。《笺》曰:《后汉书》作沙壹。戴改壹,又引《华阳国志》作壶,以表异同。守敬按:《御览》三百六十一引《益部耆旧传》作壹。)
居于牢山。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产十子。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九子惊走。小子不能云,
(朱小讹作一,赵据黄本作小。戴改同。守敬按;明抄本作小。)
小
(守敬按:《华阳国志》作陪。)
龙而坐,龙因舐之。
(朱舐讹作扌它,《笺》曰:《后汉书》作舐。戴、赵改。)
其母鸟语,谓北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为九隆。
(戴云:按《华阳国志》作元隆,云元隆犹汉言陪坐也。)
及长,诸兄遂相共推九隆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
(守敬按:《后汉书》有兄弟二字。)
皆以为妻,遂因孳育,皆书身像龙文,衣皆著尾。
(守敬按;《后汉书·注》以上见《风俗通》,今本无之。)
九隆死,世世不与中国通。汉武二十三年,王遣失
(戴增来字。守敬按:无来字自通。)
乘箪船南下,攻汉鹿{艹多}民。
(朱?作革,下同,又下字下衍水字。又{艹多}讹崩,下同。《笺》曰:《后汉书》云,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贤粟遣兵乘?船南下江汉,击附塞夷鹿{艹多}。《注》云,?音蒲佳反,缚竹木为?以当船也。{艹多}音多。戴仍革删水。赵改?,仍水并改{艹多}。)
鹿{艹多}民弱小,将为所擒,于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风漂起,水为逆流,波涌二百馀里,?船沈没,溺死数千人。后数年,复遣六王,将万许人攻鹿{艹多}。鹿{艹多}王与战,杀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但见骸骨,惊怖引去乃惧,谓其耆老小王曰:
(赵耆超级大国移谓其上。守敬按:小字衍,当承王遣兵名,只作一王这,移乃惧上方合。)
哀牢犯徼,自古有之。今此攻鹿{艹多},辄被天诛。中国有受命之王首?何天佑之明也。即遣使诣越西奉献。
(朱诣作道,奉作奏,《笺》曰:道,一作诣。戴改诣,改奉。会贞按:明抄本作诣。黄本作奉。)
求乞内附,长保塞徼,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置为永昌郡。
(朱昌讹作永平,《笺》曰:当作永昌。《汉·郡国志》,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永昌郡。戴、赵改昌。守敬按:自县考试九隆以下,本《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参以《华阳国志》四。)
郡治不韦县,
(守敬按:《续汉志》永昌郡下,先书华阳国志不,不韦,故永昌郡治。汉置县,属益州郡,后汉、魏、晋为永昌郡治。宋省,齐复置,属永昌郡,梁末荒废。在今保山县北二十里。)
盖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故以不韦名县。
(沈氏曰:常璩云,武帝置不韦越直吕嘉宗族于此,因名不韦,以章其先人之恶,非秦徙也。守敬按:《蜀志·吕凯传·注》引孙盛《蜀世谱》,初,秦徙吕不韦子凝宗族於蜀。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郦本孙盛,但有脱文耳。《后汉书·注》交载孙、常说,盖两丰之,《一统志》则谓常说近是也。)
北去叶榆六百馀里,
(赵无馀字。)
榆水不迳其县,
(戴、直榆上增叶字,下同。会贞按:上作叶又作叶榆水者一,作榆水者五,盖郦氏故意错出,不然,何脱地字如此之多也?戴、赵不察耳。)
自不韦北注者,卢仓、禁水耳。
(守敬按:《若水》篇叙兰仓水、禁水,并误。)
榆水自县南,迳遂久县东,又迳姑复县西,焉淹水合。又东南迳永昌邪龙县,
(守敬按;汉置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蜀属云南郡,晋因,后省。齐复置,仍属云南郡,梁末荒废,在今蒙化厅境。)
县以建兴三年,刘禅分未云南,
(守敬按:《华阳国志》四,云南郡,蜀建兴三年置。盖置郡时改未之。)
于不违县为东北。
东南出益州界。
叶榆水自邪龙县东南,迳秦臧县,
(朱臧讹作藏,县下有也字,《笺》曰:孙云,《汉志》作秦臧,赵仍藏删也。戴改臧删同。守敬按:县详《江水注》一布仆水下。)
南与濮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
(朱滇作填,无池字,《笺》曰:《汉志》濮作仆,填作滇。加然、双柏二县,名,赵改仆,依《汉志》改滇,增池字。戴仍濮,改、增同。会贞按:《华阳国志》四作濮水,濮、仆通用。仆水详《江水注》一。而陈澧云《水经》无《仆水注》,亦不言仆水所出,盖失检《江水》篇耳。叶榆与濮水同流,为今之大厂河,本东南流。如郦所叙,是今新平县城西东北流,经易门县,安宁州,至昆明县入滇池,又东迳呈贡县,宜良县绝八达河,又东经路南州、师宗县,再绝八达河,又南迳邱北县、文山县、安平厅,下入越南。脉水寻梁,殊非关究,此必不能为郦氏回解者,盖所见之图谬耳。)
榆水自泽,又东北迳滇池县南,
(朱迳讹作流,戴改,赵流下增迳字。守敬按:县详《温水》篇。)
又东迳同并县南,
(守敬按:两《汉志》作并,《宋》、《齐志》作并。汉县属?柯郡。颜《注》引就劭曰,故同并侯邑。后汉属同。蜀属建宁郡,晋咸宁时省,后复立,人属建宁郡,齐同,梁末荒放心。当在今宜良县东。)
又东迳漏江县,
(守敬按:汉置县,属?柯郡,后汉因,蜀省,晋武帝复立,属建宁郡,宋、齐因,梁末荒废。当在今路南州东。)
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
(守敬按:《蜀都赋》刘《注》漏江在建宁,有水道,伏流数里复出,故曰漏江。《华阳国志》四,九十里出?宾口。数里、九十里异、?宾口与此蝮口异。)
左思《蜀都赋》曰:漏江γ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杨涛,沛若蒙?之涌波。
(守敬按:《蜀都赋》李善作伏流,五臣作)
流。《楚辞》,日出于阳谷,入于??。)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
(守敬按:《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三年春,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注》引《汉晋春秋》,亮在南中,所在战捷。)
榆水又迳贲古县北,
(会贞按:汉置县,属益州郡,后汉因,蜀属兴古郡,晋因,后废。疑即今弥勒县。)
东与盘江合。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盘町山
(朱《笺》曰:盘町当作畎町。《汉·地理》云,益州律高县,西,石空山出锡,东南,畎町山出银、铅。《注》云,畎音呼贝?反。赵、戴改畎。孙星衍曰:案《玉篇》、《广韵》俱无畎字,未知师古何所据而为此音合从此作盘。守敬按:《续汉志》作畎,与《汉志》合。《蜀都赋》刘《注》作盘,与此合,当两存之。汉县益州郡,后汉因,蜀省,晋咸宁元年复置,为兴古郡治,宋属兴古郡,齐因,梁末荒废。当在今弥勒县境。《南中志》之盘子江,即今北盘江,《蜀志》之盘工,即今南盘江。郦氏之所谓盘江,出律高者,今无其水。核其所叙,似今弥勒县之巴甸河,自西南而东北,倒流入叶榆者,纵川土流移,何至如此之甚?此亦必郦氏所据之图误也。)
东迳梁水郡北,贲古县南,
(朱《笺)
曰:梁水字误,当作卑水。《汉·地志》,越西有卑水县。赵云:案《温水注》云,温水上合梁水,自下有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盘南,置郡于梁水县也。《宋志》,梁水太守,晋成帝分兴古立。《晋书·王逊传》云,分永昌为梁水郡,盖西晋废而东晋复置耳。若卑水是县名,越西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误矣。会贞按:梁水郡详《温水》篇,《晋书》分永昌当依《宋志》作兴古。卑水县详《若水》篇。)水广百馀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
(会贞按:《续汉志》宛温,《注》引《南中志》,县北三百里有盘江,广数百步,深十馀丈,此江有毒气。《御览》七百九十一引《永昌郡传》略同。王先谦谓盘江即可渡河,则是今之北盘江,源非此地也。郦氏就所叙盘江牵合之耳,下放此。)
朱裒之反,
(朱褒讹作裒,赵同,戴改。)
李恢追至盘江者也。
(守敬按:《蜀志·李恢传》,先主薨,朱褒反叛于?柯,雍?跋扈于建宁,恢案道向建宁,被围於昆明,恢出击,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盘、盘子同。谢锺英云,按今南盘江也。)
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米尼}冷同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馀人,
(戴骆越乙作越骆。会贞按:不必乙,说见《温水》篇。)
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用为神捷也。
(守敬按:此条及下条引马援说,乃援征交?时事,而范《书》本传皆不载,当本他家《后汉书》。)
盘水东迳汉兴县。
(守敬按:蜀置县,属兴古郡,晋因,宋废。当在今广西州境。)
山溪之中,多生邛竹,桄榔树,树出面,而夷人资以自给。故《蜀都赋》曰:邛缘岭;又曰:有桃榔。
(朱《笺》曰:《博物志》云,蜀中有树名桄榔,皮裹出悄如面,用作饼饵,谓之桄榔面。《魏王花王志》曰,桄榔出兴古国者,树高七八丈,其大者一树出面百斛。《临海异物志》云,桄榔木外皮有毛,似?并榈而散生,纟乍绠,渍之不腐。守敬按:左思《蜀都赋》面有桄榔,接云,邛竹竹传节於大夏之邑。不言邛竹缘岭。今所传盖改定之本。朱所引俱见《御览》九百六十。按《蜀都赋》刘《注》,邛竹出兴古盘江以南,竹中实而高节,可以作杖。《华阳国志》四,梁水、兴古、西闰三郡少谷,有桄榔木,可以作面,以牛栈酷食之,人民资以为粮。)
盘水北入榆水,诸葛亮入南,
(赵增中字。)
战于盘东
(朱作中,《笺》曰:宋本作盘东。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东。)
是也。
入?柯郡西随县北为西随水。
(会贞按:两《汉》、《晋》、《齐志》作隋,《宋志》作随,汉县属?柯郡,后汉因,蜀属兴古郡,后属梁水郡。)
宁、齐、梁因,后荒废。阮地《云南通志》,当在今广南南境,及越南界内。《经》称?柯西随者,三国魏人作《经》,仍本汉制,於蜀、吴之改隶不照也。《经》叶榆水之道,即《汉志》仆水之道,仆水至来唯入劳水,东至糜伶入海,即叶榆水入西随过糜冷入海也。盖前汉之来唯后汉废为西随县地,俗因以县叶水,谓之西随水耳。惟县远在水东,不得言入县北,北当西之误,又以郦氏每言某水入某县例之,北字或是衍文。)又东出进桑关。进桑县
(守敬按:《汉志》作桑,《续汉志》、《魏志·少帝纪》、《晋志》作乘。汉县)
柯郡,后汉因。蜀属兴古郡,后废。《云南通志稿》,在今越南交冈境。)?柯之南部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
(守敬按:《汉志》,南部都尉治,有关。)
故马援言从{米尼},
(朱作麋,上下同,《笺》曰:宋本作麋。戴改{米尼}。会贞按:戴改是也,见《江水注》一。)
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贵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军所由矣。
(全云:《汉志》?柯郡西随县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麋冷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里。都梦县,壶水东南至麋冷,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十里。益州来唯县劳水出徼外,东至麋冷,入南海,过郡二,行三千五百六十里。是皆所云麋冷水道也。而壶水独无闻。守敬按;马援从{米尼}冷水道同进桑,是由富良江水道上溯,然至益州贲古,中隔温水,盖兼用陆路转输,故云兵车资连所由。)
自西随至交?,
(戴改趾,下同。会贞按:不必改,见《江水注》一。)
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
榆水又东南,绝温水,
(会贞按:此即《温水》篇所谓迳来唯县东而仆水右出者也。)
而东南注于交?。
过交?{米尼}冷县北,分为五水,络交?郡中,至东界复合为三水,
(朱《笺》曰:东界一作南界。戴改南。会贞按:非也。《注》文亦作东,则东字不误。)
东入海。
《尚书·大传》曰:尧南抚交?,于《禹贡》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周礼》南八蛮,雕题,交?有不粒食者焉。
(守敬按:《周礼·职方氏》称八蛮,《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此参合为文。)
《春秋》不见于传不通于华夏,在海岛,
(守敬按:《说文》,涨中有山可依上曰岛。《禹贡》孔《传》,海曲谓之岛,此则海曲也。)
人民鸟语。
(守敬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兽居鸟语之类。)
秦始皇开越岭南,立苍梧南海、交?、象郡。
(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越传》同,无立苍梧、交趾郡事。二郡实汉下所置,然则当云立桂林、南海、象郡,此苍梧交?四字,乃桂林二字之讹衍也。)
汉武帝元鼎二年,始并百越,启七郡,
(守敬按:《汉书·武帝纪》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儋耳九郡。在元鼎六年经作二年,乃传钞之误。九郡亦有作七郡者,只数南海至日南。因珠?、儋耳二郡置於元封,元年,在后也。此云启七郡,与《氵艮水》篇所指同,互详彼篇。)
于是乃置交?刺史以督领之,初治广信,所以独不称州。时又建朔方
(会贞按:《汉志》,武帝攘?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北置朔方之州。颜《注》引《胡广记》,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刺史,别於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
明己始开北垂,
(朱明作郡,《笺》曰:旧本作明。赵仍,戴改。)
遂辟交?于南,为子孙基?也。
(戴?改址。赵云:案《后汉书》章怀《注》引《舆地志》,其夷足大指开的,两趾并立,指则相交。?与趾同。古字通用。然则非因武帝置郡则有子孙其?之说也。此盖袭应劭《汉官仪》之文。会贞按:《汉官仪》曰,始开北方,遂交於南,为子孙基?也。亦见《光武帝纪·注》。考《海外南经》有交胫国,郭《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淮南·坠形训》有交股民,高《注》,交肥肉民,脚相交切。《广韵》引刘欣期《交州记》,交?之人,足骨无节,卧者更扶始得起。《通典》、《元和志》、《环宇记》略同,然则应说诚非也。)
{米尼}冷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开,都尉治。
(会贞按;见《汉志》。)
《交州外域记》曰:
(朱州讹作?,戴、赵改。)
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九真二郡民,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索隐》,《广州记》云南越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九真二郡人,同。)
后汉遣伏波将军路博德讨越王。路将军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赍牛百头,酒千锺,及二郡民户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九真太守。
(朱此下有主字,赵同,戴删。)
诸雒将主民如故。
(全云:案交)
长称西于王,见《汉书·功臣表》左将黄同斩这,为称越,亦非迎降者。《晋书地道记》谓南越侯织封赢?娄侯,变非也。守敬按:《名堂记》路博德附《卫青传》,但言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南越传》但言伏波军至番禺居西北面,遣使者招降,城中皆降伏波。越相吕嘉、王建德亡入海,伏波遣人追之,得建德及嘉。)交?郡及州本治寺此也,州名为交州。
(会贞按:《元和志》,汉元封五年,置刺史,名曰交?。刺史以别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变为太守,共表请立州,自此始称交州。《注》就汉言,州针为交州。当作名为交?,然交?刺史实交州也。故《汉志》言交?等郡属交州。此亦变称交州。《续汉志·注》引《交广春秋》,交州治赢?娄,元封五年,移治广信,是汉初州治赢?娄。《元和志》亦云,汉交趾刺史理赢?娄,交?详下。赢?娄交?郡,故《注》系州郡治於此耳。)
后朱雒将子名诗索,{米尼}冷雒将女名徽侧娄妻,
(赵:按萦妻犹言娶妇,范《名堂·南蛮西南夷传》云,嫁为朱鸢人诗索妻,亦谬之甚矣。会贞按:章怀《马援传·注》又沿蔚宗之误。下云将诗起贼,又云,马援讨侧诗溪究,则但名诗环宇记无称交妇之人,未婚前,先送槟榔二盘,女食尽则成亲。乃此索字之确证。赵说是矣。惟失检《环宇记》,未指实索字耳。)
侧面为人有勇将诗起贼,朱诗讹作妻,戴改。赵据黄本改云:盖徵侧将其夫作贼也。守敬按:明抄本作诗刊。)攻破州郡,服诸雒将,皆属徵侧为王,治{米尼}冷县,得
(戴改复。)
交?、
(朱此?字及下交?精兵作趾。会贞按:黄俱作?,本篇全同。)
九真二郡民岁调赋。后汉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讨侧,诗走入金溪究,
(全云:按金溪,范《史》作禁溪。章怀《注》引《越志》作金溪穴。赵云:按公安部乃究字之误。守敬按:《温水注》引竺芝《扶南记》,山溪濑中谓之究。洪颐煊谓究,蛮夷附落名,非也。章怀曰,其地今峰州新昌县。)
三岁乃得。
(守敬按:章怀引《越志》二年乃得之,《舆地广记》亦作二年。据《援传》言明年斩侧,则作二是。)
尔时西蜀并遣兵共讨侧等,悉定郡县为令长也。
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泾讫,便吞,头角
(会贞按:《御览》九百三十三引此作合头角?敢之,此有讹脱,又九百六引《永初山川记》,髯蛇吞鹿,至角乃上。《环琮记》武平县下引《交趾记》,蚺蛇吞鹿,率至角上。异。)
骨皆钻皮出。
(会贞扫:《御监狱》九百六引《南中八郡志》,麋冷县深山中,有大蛇,长数丈云云,与此正略同。)
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
(会贞按:《淮南·精神训》,越人得蚺蛇,以为上ゾ。)
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
(赵云:按《隋书·经籍志》,《交州异物志》一卷,杨孕撰。)
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牵,其文锦章。食豸吞鹿,
(会贞按:《御览》九百二古二引豸作灰误。《续博物志》八引作犬异。)
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言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
北二水:
(朱北讹作此,赵同。戴改。)
左水东北迳望海县南,建武十九年,马援征徵侧置,
(守敬按:《马援传》,建武十九年,援奏请分西于县置,后汉属交趾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越南境。)
又东迳龙渊县北,
(守敬按:县详下。)
又东合南水。水自{米尼}冷县东,迳封溪县北。
(守敬按:县亦建武十九年援奏请分西于县置,后汉属交趾郡,吴属武平郡,晋、宋、齐因,梁陈间省。在今越南境。)
《交州外域记》曰:交?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肥。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
(守敬按:《通鉴》汉建武十五年,《注》引《交州外域记》至此,稍略。)
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乐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索隐》,《广州记》交趾有骆田云云,与《交州外域记》略同。据《广州记》,安阳王治封溪县,故郦氏引《交州外域记》於此。《环宇记》平道县下引《南越志》,雒作雄。)
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军住琥宁县。按《晋太康记》县属交趾。
(朱无属字,《笺》曰:一本作县属交)
。戴、赵增。全云:九字《注》中《注》。守敬按:吴置县,属交趾郡,晋、宋、齐、梁因。在今越南境。)越遣太子名始,
(赵越上增南字。)
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字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眉珠,
(赵改眉作媚,云:《南越志》作媚珠。戴改同。守敬按:《日南传》作眉珠,与此同。《舆地广记》亦同。)
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越王。
(戴、赵越上增南字。)
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
(守敬按:《书钞》一百二十五引刘欣期《交州记》,安阳王者,其城在平道县之东北。《元和志》,安阳王故成在宋平县东北三十一里,盖昔交州之地。《环宇记》引《南越志》,安阳王治交趾,其国城在今平道县东,其城九重,周九里。)
《晋太康地记》县属交?。
(全支流:九字《注》中《注》。)
越遂服诸雒将。
(赵越上增南字。守敬按:《御览》三百四十八引《日南传》,《环宇记》交趾县下引《南越志》,叙安阳王事,与《交州外域记》有详略异同。)
马援以西南治远,路迳千里,分置斯县。治城郭,穿渠,通道
(戴改导。)
溉灌,以利其民。
(会贞按:《马援传》,援奏言西于县远界去庭千馀里,请分为封溪,望海二县。又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云云,郦氏则皆专指封溪言也。)
县有猩猩兽,形右黄狗,又状?。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郦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中以断谷,穷年不压。
(会贞按:《周书》王会,犭生犭生若黄狗,人面能言。《类聚》九十五引《广志》,猩猩似犭亘。《尔雅·释兽》郭《注》,状如犭屯。《韵会》,?通作犭亘。《集韵》,亦作?。字书无字,犭屯即也。《吕氏春秋·本味,昔有人以猩猩饷封溪令,令问饷何物?猩猩自於笼中曰:但有酒及仆耳。元他饮食。尤封溪猩猩之切证,而郦氏不载。)
又东迳浪泊,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此。
(守敬按:《马援传》,十八年军浪泊,既平交?,谓官属曰,吾从凝少游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斯可矣,致求盈馀,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末灭时,毒气薰蒸,仰视飞鸢ㄢㄢ堕水中,念少游语,何可得也!《通鉴·注》,浪伯在交趾封溪县界,马援以其地高云云。《一统志》,在交州府东关县,一名西湖。)
又东迳龙渊县故城南,又东大革命中北水。
(朱北讹作此,赵、戴改。)
建安二十三年,
(赵云:案《氵艮水》篇《注》作二十二年,会贞按:建发中,交州自广信迁番禺。工作十五年,或作十六年,说见《氵艮水》篇。彼篇谓二十二年,迁州番禺,是讹文,县与迁州龙编无涉赵氏援以表异同,乃误。之误矣。)
立州之始,蛟龙蟠编于南、北二津,
(朱于下衍水字,赵同,戴删。)
故改龙渊,以龙编为名也。
(守敬按:《宋志》,交州刺史,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献帝建发八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交州迁治龙编。《晋志》略同,是《注》所云立州者,自番禺迁州於此也。又《元和志》龙编县下,立县之始,蛟龙蟠编於江津之间,因以为瑞而立县,则立州当作立县。如《注》说,改龙渊为龙编在建安时。而两《汉志》皆作龙编。《通鉴》晋义熙七年,《注》以为师古、章怀避唐讳改渊为编。《方舆纪要》说同。然《晋》、《宋》、《刘志》皆作编。岂尽唐人改乎?今越南河内省治。)
卢循之寇交州也,交州刺史杜惠度,
(赵改惠作慧,下同,云:惠,《晋书》作慧,古二字本通用。《论语·释文》云,小慧,鲁读慧为惠,可证。戴改同。会贞按:《魏书·岛夷传》作惠充。)
率水步军,晨出南津,
(朱步下无军字,戴、赵同。会贞按:《宋书》有军这,领导产。《元和志》、《环宇记》军字倒错,在水步上。)
以火箭攻之,烧戎船舰,一时溃散,扦亦中夭赴水而死。
(朱水讹作火,赵据《晋书》改,戴改同。)
于是斩之,传首京师。惠度以斩循动,封龙编侯。
(会贞按:《宋书·良吏杜惠度传》文,亦略见《晋书·卢循传》赵所据也。)
刘欣期《交州记》曰:龙编县功曹左飞,曾化为虎,数月,还作吏。既言其化,亦化无不在,牛哀易虎,不识厥兄,
(守敬按:《淮南子·ㄈ真训》,革公牛哀转病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食之。高诱《注》,公牛氏,韩人。转病,易病也。)
当其革状,安知其讠为变哉?其水又东驼曲易县,
(朱《笺》曰:孙云,曲易当作由易。《汉志》,交趾郡有由易县。赵云:按《汉志》、《续志》、《晋志》,皆作曲易,易,古阳字,无作由易者。守敬按:《汉》、《晋》、《宋志》作易,《续汉》、《齐志》作阳。汉县属交趾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在今越南境。)
东流注于氵艮郁。
(朱氵艮作浪,《笺》曰:当作氵艮。戴、赵心。)
《经》言于郡东界,复合为三水,此其一也。
(全云:当作此其二也。二水谓南水、北水,其次一水谓中中水,合之为三水。戴改二。会贞按:一字不误,全未明郦《注》之旨,说乃大误。惟《经》言分类五水,后合为三水。《注》有人流之五水,而合流只二水,与《经》不符。按其次一水至稽徐县,泾水注之,而泾水入稽徐县,乃不言注次一水,而言注于中水,显有夺误,当作入稽徐县注于次一水,又东注顾,此其二也。盖上北雨水合为一水,此次一水合泾水为一水,下中水、南水又合为一水,各注郁,方足三水之数。)
其次一水东迳封溪县南,又西南迳西于县南,
(守敬按:汉县属交趾郡,后汉、吴、晋、宋、梁因。《后汉书·注》,故城在交州龙编县东。在今越南清化府境。)
又东迳赢?娄县北,又东迳北带县南,又不迳稽徐县,泾水注之。水出龙编县高山,
(会贞按:《初学记》八引刘澄之《交州记》,龙编县有高山,泾水之所出。)
东南流入稽徐县,
(朱徐人度,赵据《汉志》改,戴心同。)
注于中水。中水又芝迳赢?娄县南,
(朱《笺》曰:赢?娄音莲篓。会贞按:两《汉》、《宋》、《齐志》作羸,《晋志》作赢;两《汉》、《晋》、《齐志》作?娄;《宋志》作娄。汉县为交?郡治,后汉属交?郡,吴、晋、宋、梁因。《元和志》,在宋平县西七十五里。在今越南河内省西。)
《交州外域记》曰:县本交趾郡治也。
(朱县本讹作本县,戴、赵乙,会贞扫:《旧唐志》,汉交趾郡治赢?娄。后汉移治龙编。《环琮记》同。足证《交州外域记》指前汉言也。)
《林邑记》曰:自交?南行,
(朱记曰下有县本二字,赵删县字,戴并删。)
都官塞浦出焉。
(会贞按:《温水注》言,交?郡南都官塞浦。)
其水自且东迳安定县,
(守敬按:《汉志》、《晋志》作安定,《续汉志》、《魏志·少帝纪》、《宋志》、《环宇记》宋平县下引《交州记》作定安。疑安定是至《蜀志·张嶷传》之安定,乃安上之误,与此无涉。汉县属交?郡,后汉、吴、晋、宋因,齐废在今越南境内。交趾程安县。)
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
(会贞按:《续汉志》定安,《注》引《交州记》,越人铸铜为船,在江潮退时见。《书钞》一百三十七引称越王铜船。《御览》七百主十和引尤详。)
其水又东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户王所筑也。
(会贞按:《环宇记》宋平县下引刘欣期《交州记》,断绝黎城在定安县东南,隔水七晨,阿育王所造塔、讲堂尚在。泥犁城详《河水注》一。)
又东南合南水。南水又东南,
(朱作北,直同,戴改南。)
迳九德郡北。《交州外域记》曰:交卩止郡界有扶严究,
(守敬按:《吴志·孙皓传》,建卫三年,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元和志》,平道县本扶严夷地,吴时开为武平郡,并立平道县。即此究所在也。)
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江北对交?朱县,
(朱北讹作水,戴同。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明抄本、吴本并作北。《元和志》朱江在龙编县经,即??榆水之一源也。本此《注》。)
又东迳浦阳县北,又东迳无功县北。
(朱《笺》曰:无功,《汉志》作无切。戴、赵改切,下同。守敬按:《续汉志》、《后汉书·马传援》、《安帝纪》、《后汉纪》七、《旧唐志》并作功,此不当改。注远孙谓县为武帝所开,不当以无功名,亦臆揣之一辞。若然则无功又何解?《读书杂志》二,凡未书从力之字,或讹从九,故功讹作功。然则此县乃功功形近致讹也。汉县属九真郡,后汉因,后废,在今越南清化以北。)
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言:臣谨与交?精兵万二千人,与大兵合二万人,船车
(守敬按:船车当作楼船。)
大小二千艘,自入交趾,于今为盛。古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功县,贼渠降。进入馀发,
(朱《笺》曰:馀发,县名。)
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薮。犀象所聚,群牛数千头,
(戴改群作羊。)
时见象数十百为群。援又分兵入无编县,王莽之九真亭,
(全云:六字《注》中《注》。)
至居风县,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
(守敬按:当作数千百。)
九趁秘靖。
(朱作清,《笺》曰:当作靖。戴、赵改靖。守敬按:十九年进此,援击九真贼徵侧面馀党事。《马援传》,援将楼船大小二千馀艘,战士二万馀人,击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馀人,峤南悉平。比此详为略此本他家《后汉书》。)
其水又芝迳句漏县,县带江水,江水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铵定、纪粟者也。
(朱安定下衍县字,戴、赵删。会贞按:《温水注》引《林邑记》称外越这定,又引《记》称外越记粟。)
县江中有潜牛,
(赵删县字,潜下增水字,云:刘昭《郡国志·注》引《交州记》作有潜水牛。守敬按:赵增非也。刘《注》引《交州记》,有潜水牛,上岸共斗,角软,远复同。此《注》文略同,盖本《交州记》。考《文选·西京赋》?潜牛,《注》引《南越志》,潜牛形角似水牛,《初学记》二十九引《广志》、《环宇记》军宁县下引《南中八郡志》、《酵阳杂俎续集》八并作潜牛。《交州记》当同,故此作潜牛。刘《注》衍水字,正当据此以订其误。赵反依增,疏甚,疏甚!)
形似水牛,上岸斗,角?Й远入江水,角坚复出。又东与北水合,又东注郁,乱流而逝矣。此其三也。平撮通称,同归郁海,故《经》有入海之文矣。
○夷水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
夷水即亻艮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朱脱石字,《笺》曰:《后汉书·南蛮传·注》引此云分沙石。守敬按:《御览》七百八十五引亦有石字,而《通鉴》唐武德四年,《注》引无石字,则脱在宋、元间矣。《御览》六十引袁山松《宜都记》,其水十丈见底。)
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
(赵云:近应劭曰,夷山在夷陵西北。垒骈,夷水出巫,东入江,然夷水之源最远。《方舆纪要》云出蛮中,南流名柘林溪。经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县,名黔江。又云·黔江自贵州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名滩,至黔州境,分流入黔江县界为施州江,入湖广施州卫,谓之清江,是也。水源之过如此,是以善长不记其所出,而以亻艮山清江为限。至应劭所云夷山,似因夷水得名,大娄常璩漾山、漾水之殊目,不足为据。《江水》篇《经》云,江水又东南过夷道且北,夷水从亻艮山县南,东北注之。《注》云,夷道县为二江之会,是夷水出江入江。而胡フ明云,禹循江而南且东,以至于巫山,乃不出三峡,而并夷水以东,且南逾澧水、沅水以至于衡山。《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则不经三峡可知。又云,夷水首出鱼复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馀里,紧荆州之沱也。古时自巴入楚,避三峡之险,皆由此路。《史记》张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此言舟师自夷水以入楚也。《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扦关以拒之。《水经注》,江水自江关东迳弱关、扦关,盖大江出三峡,迳弱在,江沱出亻艮山,迳扦关,划然两道,仪言浮江江以下拒扦关则不迳巫峡明矣。夷水受江处,不知何时日就湮塞。后汉建武中,分不述遣将田戎等,乘枋?下江关,拔夷道、夷陵。江武命岑彭、吴汉伐之,激江而上,则皆取道于三峡而不复由夷水矣。盖其时水已浅狭,不胜战舰。自后荆、梁用师,未有不由峡江者。然郦《注》云河梁裁得通船,则后魏时犹存。下逮唐初,建始之北,遂成断港,故章怀注《西南夷传》、《环宇记》、《明一统志》不复知此水出西北奉节之大江,而以为西南施州卫之山源。然自《汉志》已不言首受江,未知何故?班氏疏略颇多,《水经注》源委详明,而又有张仪之言为证,无可疑者,禹导江自梁入荆,必浮此水也。东樵此言,罗宛溪为核。然则夷水乃跨有荆、梁之沱,《禹贡》所记二州,指此已备纷纷郫江、玉轮江、寿阝江、枝江,皆后起之名耳。守敬按:《汉志》汶江、郫县、枝江下皆称江沱,江原这故地水、华容之夏水、石城之分江水,并言首受江,而巫县夷水不云首受江,其非自江出可知。乃《水经》江水下谓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此《经》直谓出鱼复县江。郦氏於《涨水》篇但以县为夷溪解之,此《注》亦不叙其出江,盖不以《经》为然。不谓胡渭等竟指为荆州之沱也。余尝由清江上溯,至长阳之邱,舟行止此,春间滩险以数十百计两岸山峡壁立处。较巫峡又狭数倍。由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若古时又有江水并流,热必漫山溢谷,非惟险育峡。将沙渠、亻艮山之间,无居民矣。今按大江夔巫南岸之水,惟巫山之观渡河,与建始之浦潭溪相近,而中隔大石岭,观渡北流,蒲溪南下,安能贫下中农岭相通?观渡之上有大溪河,由瞿塘入江,源出十二关,与建始之龙溪亦相近,而在岭重叠,亦断无通理胡氏悝然此说者,以郦《注》於夷水有捍关,与张仪说相符,不知此悍关特在江之南岸,近夷水,故郦於《江水》篇中亦载之。所谓临江据水者,临大江,据夷水也。以今准之,当近野三关,非必江由此溢出,且张仪云,浮舟至捍关以下,纵不由三峡,岂不可以出陆路?乃以上附《禹贡》,下议班氏,谬矣。)
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
(守敬按:巴氏子务相后为廪,君,浮土舟於夷水,详下文。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见《江水注》。)
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居水,实益州祸福之门。
(守敬按:《蜀志·法正传》正曰,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按言今二门悉开,则关头指略阳之关城,与鱼复各一地。然鱼复、关头对举,则鱼复亦当指关言,故郦氏钞变其辞,直称鱼复捍关,又以为临江据水也。
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朱脱渠字。赵增云:《晋志》,建平郡统沙渠县。戴增同。会贞按:《元和志》,吴分巫县立沙渠县,至梁、陈不改。今本《齐志》脱此一叶,《补梁疆域志》建平郡亦失戴。沙渠县,即今恩施县治。)
县有巫城,
(会贞按:《通典》,施州,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清江县,汉巫县地。清,江即故沙渠故此城以巫针,在今恩施县境。)
水南岸山道道五百里,
(朱水字在南岸下,赵水上增临字全、戴移水字於南岸上。)
其水历县东出焉。
东南过亻艮山县南。
夷水自沙渠入县,
(戴、赵入县乙作县入。会贞按:《注》承《经》,过亻艮山县之文,云夷水自沙渠入县,此县字指亻艮山,谓自沙渠入亻艮山县也。《注》中言和某县者甚多,戴、赵不察耳。)
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馀,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堂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高,居民人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
(会贞按:《书钞》一百五十八引袁山松《宜都记》,自盐水西北行五十馀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环宇记》,武落锺离山,一名难留山,在长阳县西北七十作里。引盛弘之《荆州记》难留山北有石室,可容数百人,常以此室僻?不可攻,因名为难留城。西北有石穴,指导火行百馀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丈馀,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堂燥,旱则鞭阴石,应时雨,雨则鞭阳石,俄而晴。但鞭者不寿,复不得称名,人颇惮之。《御览》五十二引《荆州图》载阴阳石,作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误。《长阳县志》,难留城山有县西二百馀里。《一统志》则从《环宇记》说。)
昔巴蛮有五生,未有君和,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朱奉讹作举,戴改,赵据黄本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奉。)
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原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暝。积十馀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基水亦曲,廪君望之而欢,山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
(守敬按:自昔巴蛮以下,本《后汉书·南蛮传》惟石岸险曲至因立城基傍而居之数语,参以崔鸿《蜀录》文,引见《书钞》一百六十。)
盐水即夷水也。
(全云:按《江水》篇夷水出夷溪,盐水出巫溪,今此合为一。守敬按:巫溪之盐水在江北,此夷溪之水在江南,郦氏何尝合之为一。全自不审耳。《后汉书·南蛮传·注》亦云,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
又有盐石,即阳石也。
(朱即下衍盐字,戴、赵删。)
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
(会贞按:《后汉书·南蛮传·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昔廪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考《御览》七百八十五引《世本》,廪君产阳石上,望青缕而射之,盐神死。是盛所本。)
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
(朱知下衍是字,戴、赵删。)
事既鸿古,难为明徵。
夷水又东迳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
(朱径作迳,赵同,戴改。)
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至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远招村人重往,则不得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
(朱作孙昔尚都,《笺》曰:孝当作存。戴、赵改息,改存。会贞按:明抄本作息。据山松所说以上,亦《宜都记》文。
夷水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疾百病,(戴怍疾作痍。)
浴者多愈。
(会贞按:《初学记》七引《荆州记》,亻艮山县出温泉。又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亻艮山有温泉,注大溪,百纟?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水多愈。泉在今长阳县西。)
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
(会贞按:《南蛮传·注》引《荆州图副》,有温泉,古老相传,此泉原出盐,于今水有盐气。)
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
夷水又东迳亻艮山县故城南,
(守敬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属南郡,蜀属宜都郡,吴因。晋太康初改曰兴山,寻复故针,仍属宜都郡,宋、齐、梁因。在今长最县西六十里州衙坪。)
县即山名也。
(守敬按:亻艮山在今长阳县西北八十里。)
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
(全氏曰:孟康曰以下十七字,《注》中《注》。守敬按:《汉志》孟康《注》至恒山止,段玉裁曰,孟《注》不可读,当作读如恒山之恒出药草,写者A16之。郦氏云,今世以银为音。此今音,非古语也。古语亻艮读恒,如?之读纣。)
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流,三十许步
(朱?作溃,《笺》曰当作?。戴仍,赵改。)
复入们,即长杨之源也。
(守敬按:此袁山松《宜都记》文,引见《书涂》一百五十八《长杨县志》,治西六十里南汊溪,即《水经注》长阳溪也。其源汇龙潭坪、雪山河二处水於南流洞入们,潜行七八里,至龙坑始见,三十许步复入穴。)
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万户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钓饵。
(戴改钓作钩。)
得鱼过数进,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
(朱辄作扳,《笺》曰;宋本作辄。戴、赵改辄。会贞按:明抄本作辄。此亦《宜都记》文,引见《御览》四十九称略。《长阳县志》,龙坑西南穴一澄潭,深莫测,居民恒如潭钓鱼,大者二尺,小者娄尺,名杨鱼,即《水经注》所谓神鱼也。但云钓者先今不然矣。)
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栗,
(朱作栗,《笺》曰:当作栗。赵改栗,戴改飘。守敬按:《天中记》地引此作栗。)
言至六月中,尤不可当,
(朱言作卒,戴同,以卒至二字属上。赵据黄本改言。守敬按:明抄本作言。《天中记》引此同。)
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日过错涉杨溪,
(朱作经月远步杨溪,戴、赵同。守敬按:黄本月作日,《天中记》引此亦作日,又《御览》二十二、七百六十五引盛弘之《荆州记》叙风井,并作经日远涉长阳溪,足证此月字误,步亦涉之误。至长杨溪此作杨溪,或从省,盖郦氏称水名,往往增字省字耳。)
得其笠,则知潜通矣。
(守敬按:《御览》四十九引《宜都记》,宜杨山有风井,穴大如瓮,夏出生产关系主,有樵人置笠公安部口,风?翕之,后於长杨溪口得笠,则知潜通也。不如此详。《长杨县志》龙坑东二里许,名麻柳溪,溪北山形曲屈,山足一洞穴,长五六尺,下一圆口,大如盆。时冬月,洞内响如暴风拔树。置木叶洞口,吸之入,虽物重亦然。土人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二八月间,无风马牛不相及亦无专用。)
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冷,
(会贞按:明抄本作冷,又黄本、吴本作冷,证以下文,疑冷字是。)
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守敬按:《长阳县志》,龙潭潜流山中,三四里许,出穴北流,曲曲注於夷水,冬温夏冷,异於他水。)
县北十馀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
(守敬按:此彭山松《宜都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五十八《御览》五十四穴在今长阳县西北。)
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
(守敬按:村在今长阳县西。)
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
(朱平乐下有村字,赵同,戴删。)
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
(会贞按:《书钞》一百五十八引盛弘之《荆州记》略同。)
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
(会贞按:在今长阳县西。)
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
(朱窍作徼,全、赵同,戴改。)
高起如屋。
(戴乙作起高,直仍。)
中有石床,
(朱床讹作林,戴、赵改。)
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人,随偃而输,
(朱《笺》曰:孙云,当作扌前,下同。戴仍,赵改扌前。会贞按:《御览》九百七十产引此文,两输字并作拔,又考《御览》九、《事类赋注》二引《荆州图》,亻艮山县山下有石床,傍生野薤,入往筷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翦,不得过越。当在郦包本,翦与扌前同作拔者,后人臆改,至输,则误字。)
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
又东过夷道到北。
夷水又东迳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
(会贞按:《长阳县志》,虎坐岩在县西十五里虎浪滩上,蹲踞如活虎,天成雄骏,不可端倪。)
夷水又东迳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
(会贞按:《西溪业语》引《宜都山水记》,亻艮山溪有釜滩,春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钴钅莽,范成大《骖鸾录》钴钅母,熨斗也。今釜濑滩在长阳县东八里。)
形色乱真,惟实中耳。
(朱惟实讹作杂石,赵拓孙潜校改,戴作惟实。守敬按:明抄本作惟实,《酉阳杂俎》十载釜濑同。)
夷水又东北,丹水注之。
(朱丹作有,戴、赵同。守敬按:下言丹水北注于夷水,此有与丹形近,为丹之误无疑。今订。)
其源百里,出西南望州山,
(朱出上有与丹水三这,戴、赵同。守敬按:此句正叙丹水所出,不得谓别有水与丹水同出,则与庙水三字为衍文无疑,今删。)
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能行。登其顶,平可有三晦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下锺山。山根东有涌现泉成溪,下注丹水,天阴欲雨,地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
(朱下注丹水上有即丹水所发也五字,戴、赵同。守敬按:《类聚》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似山根东之泉,即丹水源。然考《御览》十五《荆州图》曰,宜都郡望州山,山根有涌泉成溪,溪注丹水。则山根东之泉,乃别一水。此,《注》即丹水所发也五字,亦为衍文无疑。今有大梁山,在宜都县西南八十里,县境诸山无高於此者,即古望州山。今汉阳河自长乐县东北流,与梁山南北二水会,此注盖以梁山二水,一为丹水砂,一为泉流也。)
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鸟,多倒悬,
(朱讹作在者悉多倒县,《笺》曰:悉一作如鸟。赵悉下增如鸟二字,戴删者字,改翻作如鸟。会贞按:明抄本悉作如鸟,此条袁山松《宜都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五十八,亭下作亭下村。疑此脱村字。如鸟作如鸟,与《御览》九百四十六引此同,当误。)
《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按《御览》发百四十六引《玄中记》,百岁伏翼,其色赤,止则倒悬。千岁伏翼,色白,得食之,寿万岁,又崔豹《古今注》,蝙蝠五百岁,色白脑重,集则头垂,故谓之倒折,食之神仙。)
穴口有泉,冬温夏冷,
(赵云:按此处有脱文,盖言泉水有鱼,故下有秋藏夏游之文。)
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Й肉美,异于馀鱼。
(未详所出。)
丹水迳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艹网}草投渊上流,
(朱{艹网}讹作芮,戴同,赵改{艹罔}。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引此作{艹网},本《宜都山川记》。)
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
(守敬按:《御览》七十引《宜都山川记》曰乡下村有渊,渊有神龙云云。)
丹水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双水北注于夷水,
(守敬:今汉阳河东北流,至宜都县西入清江。)
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迳夷道县北而东注。
(守敬按:县详《江水》篇。)
东入于江。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
(守敬按:《环宇记》,陈天嘉元年,於汉夷道到成东,置宜都县,非道元所及。以《江水》篇照之,知谓宜都郡,盖郡治在夷道到东四百步,此《注》叙夷水东北流,先迳夷道,后迳宜都,适合也。都下当脱郡字。今清江自恩施县东流,迳长阳县,至宜都县北入大江。)
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亻艮山北溪。水民经皆石山,路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
(会贞按:《御览》六十引袁山松《宜都记》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游鱼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
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油水
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
(守敬按:《汉志》南郡高成下作繇水,云南至华容入江,不言所出。《说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水经》本之,繇、油音同,实一水也。用语段玉裁分繇、油为二,以华容在江北,谓繇水亦在江北,讥郦氏以江南之油水当繇水为谬,失之。)
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
(会贞按:《隋志》澧阳有油水,盖隋省孱陵入公安,而澧阳亦分孱陵地也。《方舆纪要》油河在公安县西北三里,当即出今松滋县西南之界溪河,陈澧乃以界溪河当氵危水,而以松滋之三冈湖水当繇水,不知光顾水出高成在北,繇水出孱陵在南也。)
东迳其县西,与氵危水合,水出高城县光顾山,
(赵城作成。)
东迳其县下,不至孱陵县入油水也。
(会贞按:《山海经》,氵危水出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见《漳水》篇,非此水也。《汉志》高成县氵危山,氵危水所出,东入繇。汉置县,属南郡,后汉省,在今松滋县南。今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起龙山,东流至公安县界,入界溪河。
东过其县北。(朱此五字接上《经》西界下,《笺》曰:据宋本补五这。戴五字移此,赵依赵琦美本移同。)
县治故城,
(守敬按;汉置孱陵县,属武陵郡,后汉同,吴属同,吴属南郡,晋属南平郡,宋同。齐为南平郡治,梁同,在今公安县西二十五里。)
王莽更名孱陆也。
(朱陆讹作陵,赵据《汉志》改,戴改陆。)
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之。
(守敬按;《蜀志·先主传》建安中,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舆地纪胜》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引《元和志》云,在公安县,相传此乃刘备妻孙夫人所筑。夫人,权之妹,疑备,故别人此城,不与备同住,是谓孙夫人城即县城,与此《注》合。《方舆纪要》又引《元和志》,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
其城背油向泽。
(朱此《注》与上《注》连为一条,戴、赵改。)
又东北入于江。
(守敬按:《说文》作东南入江,与《汉志》作南略同。《水经》作东北,独异。故孙澧谓或汉末改流。而钱玷改《汉志》之南作不,盖以《汉志》为误,然不应许亦误也。)
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会贞按:公安县详《江水》篇。油水入江为油口,亦见《江水》篇。其地在今公安县东北。今界溪河自松滋县东流,至公安县东南,会虎渡河,南入澧水。)
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
(会贞按:《后汉书·章帝纪·注》引此,历山下有之北二字。《汉志》武陵郡充县,历山,澧水所出。后汉县亦属武陵郡,吴属天门郡,晋废,见下。《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故充城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则在今永定县西,今澧水二源,北源同桑植县西产山,曰两家源河。南源出永顺县西北山,曰上洞河,东北入桑植境。与北源合。《经》言出充县西,盖指南源言也。)
东过其县南。
澧水自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零阳,西揭充县。
(守敬按:《一统志》二,尉岩在安福县西,误,当在今慈利县西,永定县东。)
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
(朱无充县二字,县即其地县字,在地字下,临澧县之故治澧作封。全、赵删废省临澧四字,改作后即其地为临澧县之故治。戴增充县二字,而改临封作即充。守敬按:《御览》一百六十九引《荆州图记》,澧阳县西百三十里,澧水之南岸,有白石以立,状类人形,高各三十丈,周回等四十丈。古相传昔有充县左尉与零阳尉,共论疆界,因相伤,化为此石,即以为二县界首,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允县废省,今临澧县则其地也。为郦所本,今据订。又改临封作临澧,以句属下,则无不合矣。戴、赵凭臆删改,皆非。)
临侧澧水,即为县名,
(戴改即作故。守敬按:《宋志》临澧县,太康四年立。据《荆州图记》,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宋本《环宇记》晋省充县,立临澧县,则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晋属天门郡,宋、齐同,后废。在今永定县西。)
晋太康四年置。
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会贞按:《初学记》八引《荆州记》,茹溪,源出茹龙山,水极清澈,与此作龙茹异。宋本《环宇记》茹又作洳。《注叙此水於娄水之前,当在今慈利县西。《一统志》谓在安福县西,非也。)
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者也。
(会贞按:《楚策》,庄辛谓楚襄王曰,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生产方式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
茹水东注澧水。
(朱注作流,《笺》曰:克家云,当作东流入澧水。赵据孙潜校,流下增注字。改流作注。)
又东过零阳县之北。
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现,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
(守敬按:《类聚》九引《吴郡录》曰,天门零阳县有温泉,据《舆地纪胜》慈利县汤泉有三,此泉在今慈利县西,澧水之北。)
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
(赵云:《汉志》武陵郡零阳县,应劭曰,零水所出,东南入湘。而道元以为入澧。守敬按:此地去汀甚远,且中隔沅、资二水,当以此《注》北注澧为是。宋本《环宇记》慈利县本汉零阳县地。《荆州图副》云,以界内有零溪水为名。《注》叙零溪水注澧在娄水入澧之前。今有零溪,出新颖性早县西南山,东北流至县东入澧,在?水入澧之下,异。)
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迳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迳仙人楼下,傍有石菜,极方崩溃,世名之为仙楼。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褰氵斥,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
(守敬按:《类聚》六引《吴·地理志》但言天门零阳县有半石冈,冈上有石,名仙人楼,不言有水。《御览》六十七引引盛弘之《荆州记》,零阳县西有九渡溪,山兽从数十里往饮之,经越他水,皆不饮,傍有半石坑,上石极形方峭,名为仙人楼,是郦所本。溪在零阳西,当在今新颖性早县西。今有九渡溪,自石门县西南,东北流至县南入澧,亦异。)
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原出巴东界,
(会贞按:巴东郡见《江水注》。)
东迳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迳零阳县,注于澧水。
(会贞按:《后汉书·章帝纪》,武陵?中蛮叛。《注》,?,水名,音娄。《南蛮传》亦作?。吴置?中县,属天门郡,晋、宋、齐天门郡并有?中县。《江水注》称?中县同。此人娄,偶从省耳。到在今慈利县西北。今?水出宣恩县东北,东南流迳鹤峰州,至慈利县西入澧水。)
澧水又东迳零阳县南,
(守敬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同,吴属天门郡,晋、宋,齐同,后废。在今慈利县东。)
县即零溪以著称矣。
(朱县即讹作蕴郡戴改,全改作郡缘,赵从之。守敬按:非也。但有零阳县,无零阳郡民。)
澧水又迳渫阳县,
(朱作澧县,《笺》曰:不云,按下文当作澧阳县。赵增阳字,全、戴心作渫阳县。)
左会渫水。
(朱作右会渫渫。戴、赵改渫渫作渫水,仍右。会贞按:右当作左,以渫水在澧水之左,乃左会也。今订。)
水出建平郡,
(会贞按:今渫水出长乐县西南境,西北接恩施、建始二县界,即古建平郡地也。)
东迳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
(守敬按:《晋志》脱渫阳县,华氏补正亦失载。《宋志》无此县,盖晋置后省。在今石门县西北。)
渫水又右合黄水,
(朱作左合,戴、赵同。守敬按:渫水东流,黄水北注渠水,则黄水在渫水之右,是右合,非左合也。今订。)
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
(朱水上衍黄,水,戴同,赵删。会贞按:《舆地纪胜》引《元和志》谓之黄石山,云在石门县西北二百一十里,有溪。今到治宋本《环宇记》称黄石溪,又云,黄溪在澧阳县西。盖据旧经为说。陈更澧阳为石门,则石门即澧阳,言西亦可该西北也。)
溪出雄黄,颇有神民间。采之常以冬月祭祀,
(朱脱之字,戴同,赵增。守敬按:《御览》五十九引此有之字,又九百八十八引此,亦脱。)
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
(守敬按:《御览》五十九引作雄黄,此佳疑雄之脱烂。)
故溪水取名焉。黄水北流治理整顿地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
(会贞按:今渫水自长乐县东南流,至石门县西入澧水。)
澧水又东迳澧阳县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
(会贞按:《宋志》,澧阳令晋太康四年立。晋为天门郡治,宋、齐、梁因。即今石门县治。)
吴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
(朱郡下衍有字,戴、赵删。守敬按:明抄本、黄本无有字。)
高峰孤素壁千寻,望之茹亭,有似香炉。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指,谓之天帚。
(朱无门角以下十五字,赵据《御览》引《荆州图副记》及《天中记》补。)
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
(守敬按:《吴志·孙休传》但言永安主年分武陵为天门郡。《初学记》八引《吴录》及《宋志》战此山,事亦略。惟《御览》四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及一大百八十三《荆州图记》为详,而与此文五有详略郦氏或兼采之。《宋志》谓山在充县,《荆州图记》又谓在临澧县西三百里,盖其时充耳不闻县已放心也。《环宇记》系於澧阳县,失之。在今永定县南三十里。)
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
(朱山讹作出,脱出这,《笺》曰:宋本作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山。戴改增。赵亦改出作山,增立字,会贞按:宋本《环宇记》引盛弘之《荆州记》,此山外望只如一山,入裹乃有二重,因号层山。又引《郡国志》,层步山侧有石,亭立三尺,如人形,号曰层山神。在今石门县东北三里。)
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于澧水。
(会贞按:泉在今石门县东。)
又东过作唐县北。
(会贞按:《经》云过县北,《注》云迳县南海同。岂水道有变迁欤?然《注》不言其改流,又不辨《经》之误,疑《经》北本作南。)
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
(会贞按:孱陵县详《油水》篇,后汉置作唐县,属武陵郡,吴属南郡,晋初为南平郡治,后属。宋、齐、梁因。在今安乡县北。)
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
(赵改北作南。会贞按:非也。下称水南流,又东南流,则出西北审矣。《楚辞·九歌》望涔阳兮极浦。《说文》,涔阳渚在郢中,或以此涔水当之;《环宇记》,涔港在公安县西六十里,今曰后河出澧州西北。)
南流迳涔坪屯,
(朱坪讹作评。赵云:《方舆纪要》作坪,此是吴屯所也。《吴书·周泰传》,荆州平定,将兵屯岑是也。会贞按:当在今澧州东北,疑即今之涔河铺。)
屯?曷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
(会贞按:今后河东南流至澧州东入澧水。)
澧水又东,澹水出焉。
(守敬按:澹水详下。)
澧水又南迳故郡城东,
(守敬按:故字上有脱文。《晋志》穆帝时,以义阳流入在南郡者,立义阳郡。《宋志》、《齐志》并称南义阳郡。《隋志》安乡旧置义阳郡,谓此郡也。其地在今安乡县西南,澧水正迳其东,则故郡上当有义阳二字。)
东转迳作唐县南。
澧水又东迳安南县南,晋太康元年人孱陵立。
(赵据《晋志》改安南为南安,戴改同。会贞按:《元和志》、《旧唐志》亦作南安,《宋志》、《齐志》、《隋志》、宋本《环宇记》、《舆地广记》则作安南,与此此到。《元和志》、《环宇记》:吴置,盖表立,吴因后省,晋复复立也。晋属南平郡,宋、齐、梁因。在今华容县西。)
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
(句)
东迳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
(赵云:案澹水,三国时亦曰诞水。《吴书·黄盖传》所谓巴、澧、由、诞者也。由即油水,诞即澹水也。守敬按:《舆地纪胜》,澹水在澧阳县东二十里。《安乡县志》,后河在县江,上承澧水,至县治东南,名兔儿港,又南流入澧江。明弘治中堙塞。《一统志》以为即澹水。)
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曰:
(朱无士字。赵增云:《文选》赠答诗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一首,李善《注》引《三辅决录·注》曰,士孙孺子,名萌,字文始。此脱士字。萌即士孙瑞之子,献帝都许,录瑞功,封萌都亭侯。戴增同。)
悠悠澹澧者也。
(守敬按:《荆州图》言以寿县南有澹水,李善以为拓。然《沅水注》谓汉寿之澹水入沅,仲宣诗澹、澧连举,当以此水为是也。)
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
(朱作决口,《笺》曰:克家云,疑作湖口。赵云:按当作沙口,即赤沙湖口也。守敬按:盖即《江水注》生江口水南通澧浦者也。《通鉴》梁大定二年,侯景将任约追胡僧佑,僧佑潜引兵至料沙亭,《注》引《巴陵志》,洞庭湖西事赤沙,有赤亭城。《元和志》,赤亭湖在华容县南八十里。宋本《环宇记》,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六十里。唐、宋华容即今县治。今华容县东有华容河,北自石首县调纟玄口分江流曲南流入洞庭,盖即此水也。)
澧水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
(守敬按:《岳阳风土记》云,《水经注》谓澧水会沅然后入湖。澧、沅虽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处名澧口,沅所入处名鼎江口。不知道元明云,枝渎注于沅,经流则注于洞庭,何范氏读郦《注》之不审耶?枝渎当在今安乡县东南。)
《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守敬按:屈平《九歌》文。)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
(会贞按:县详《江水》篇。)
西北,东入于江。
(会贞按:《汉志》澧水东至下隽入沅,此《经》以为入江,与《汉志》异。)
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会贞按:《经》言入江,《注》言注洞庭,以汀水为正流,谓洞庭为湘水所汇也。说见《湘水》篇及《江水》篇。今澧水自桑植县东流,迳永宇县、慈利到、石门县,澧州安乡县,至华容县西南,入洞庭湖。)
沅水出?柯县兰县,为旁沟水,
(赵云:《汉志》、《续志》皆作故且兰落故字。又云:至《晋志》始去故字。《宋志》且兰令,汉旧县故且兰是也。此条《经》文与《江水》篇氐道到同一例。守敬按:《山海经》郭《注》引《水经》作且兰,无故字。《后汉书·梁竦传·注》、《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注》引《水经》亦皆无故字,盖后汉末已省故字,而三国时人作经因之,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并作且兰故城,详《温水》篇。《山海经》谓沅水出象郡镡城西,故且兰。惟旁沟水之名,於古无徵,盖出当时俗称耳。今沅水上源曰猪梁河,出平越州西北。)
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淮南·人间训》,尉屠睢五军,一塞镡城之岭。据《山海经》秦镡城县属象郡,汉属武陵郡,后汉、吴、晋同,义熙中废,见《氵艮水》篇。在今黔阳县西南。)
东迳无阳县。
(朱东迳无阳县五字,接上水字作《经》,《笺》曰:旧本此六了作《注》文,据宋本是《经》文,今改正。戴改迳作过。全曰:并作《经》。赵仍改此五字作《注》云:按后汉省无阳,故不见于《续志》。《晋志》作舞阳。《宋志》云《太康地志》有。盖复立也。此句之首,《注》有脱文。朱《笺》曰,据宋本是《经》文,非是。瑭珠《沅州府志》云,《方舆纪要》,沅江在沅州会西南五里,自贵州番界入沅州境。又云氵舞水在州南四里。又引熊氏曰,今辰州之武溪,即古舞水,沅州之氵舞溪,盖即沅水之异名耳。案诸书皆谓氵舞水即沅水,是混氵无、沅而一之,其说均非,不可不辨。盖熊氏之以氵舞水落石出即沅水者,由误以武溪即氵无水耳。今《卢溪县志》亦祖其说,是踵误也。夫无水之名,见于《水经注》,武溪之名,亦见于《水经注》。《水经注》谓武溪源出琥山,南注于沅,《后汉书·注》今辰州户口溪县西有武山,高可万仞。《元和郡县志》亦云,卢水在沪溪县西二百五十里,即下溪所出。是武溪可名卢水,而案其源流,与出自故且兰东南入沅之无水迥别。顾熊氏之为此说,或因《荆州记》五溪有武溪,无氵无溪,太遂以武当氵无溪与?不知五溪之名,出入不一,武溪之不能当氵无溪,犹氵无溪之不能工巧匠当沅溪也。惟见于《水经注》者为足据耳。至于顾氏之言,则又涨解《水经注》,何也?《汉书·注》言无水首受故且兰,又方沅水同?柯。首受与出既异文。则义固自有别,是沅与氵无本二水也。《水经》言沅水至镡成县为沅水,镡成,今黔阳也。《水经注》言无水南流至无阳故县,无阳故县,今芷江也。安得谓无阳即镡成耶?乃或者疑《经》文有沅水东迳无阳县句,可以证沅无总一水之说,不在旧本此段《经》文,自沅水出?柯云增添至东至镡成县为沅水句止,下云东迳地阳县五字,则《注》起语也。郦道元,北魏人,其所谓无阳县者,乃晋义熙中徙故镡成之无阳,亦即今黔阳,已非汉旧,故称汉之无阳为故县以别之。且下即云,无水出故且兰南至无阳故县者,盖谓沅之上流,另有一支之水,流入于沅,故《注》文至谓之氵无口句下,又云沅水东迳无阳县,前有故字,而后无故字,则五字之非《经》言语可知。自朱郁仪移作《经》文,且自谓据宋朝本改正郁仪号称博雅,其点窜古人,不无穿凿附会。顾氏不细绎《经》、《注》,漫以氵斥始檄流为得解,强合为一,以误后人,而莫有知其非者,尤可山海经怪郭《注》引《水经》云,沅水出?柯且兰县,又东北至镡城县为沅水,且东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地东过无阳县之文。《舆地纪胜》引亦无。且后汉已省无阳县,《经》作於三国时,不当及无阳,况本作迳,不作过,非《经》之例乎?则此句为《注》审矣。但有脱文,当作沅水东迳无阳故县,以与下沅水东迳无阳县别,又汉有无水注之句,以引起无水出云云,至《经》以沅水标名,自当溯沅水之源,矧自县且兰镡城已历两县,不容不治理整顿一字,而别以入沅入完水为开端,则首更有脱文,不待言矣。)
地水出故且兰,
(守敬按:此据《汉志》,今曰镇阳江,亦曰洪江,出黄平州南金凤山。)
南流
(守敬按:南当作东,以水道证之,是东流,非南流也。)
至无阳故县。
(朱《笺》曰:《汉志》武陵郡有无阳县,后汉省,故云无阳故县。守敬按:晋复置,仍属武陵郡,至义熙中徙,即下县也。此故县城在今芷江县北。)
县对无水,
(朱脱一县字,戴、赵增。)
因以氏县,无水又东,
(句)
南入沅,谓之无口。
(守敬按:《汉志》无水南入沅。今洪江自黄平州东北流,迳施秉县、镇远县、思州府、玉屏县、晃州厅、芷江县,屈南至黔阳县西入沅江。)
沅水东迳无阳县,
(守敬按:此无乃晋义熙中徙置之县,即故镡成所改,互详《氵艮水》篇,此《注》称南临运水,又云运水迳县南,则县在沅水之南,连水之北,当在今绥宁县东北。)
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迳其县南,流注于熊溪。
(守敬按:熊溪即今绥宁县之竹舟江。《水道提纲》谓竹舟江出城步县东南,西北至绥宁县北,有硖河自南来会。此《注》称运水出东南,西北注熊溪,盖以今竹舟江源为运水源,以硖河为熊溪源也。)
熊溪南带移山,
(赵云·按《氵艮水注》,无阳县有移溪,殆即熊溪也。会贞按:赵因移山,牵涉《氵艮水》篇之移溪,移溪虽出无阳,然南流至潭中县注氵艮。此熊溪则北流注沅,方位各异,非一水也。移山当在今绥宁县西北,黔阳县东南。)
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
(会贞按:《御览》四十九引《武陵记》,移山在无阳界,本在江北岸,因风雨之势,一夕移渡江南,后以此名之。)
兵团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
(朱亦讹作以,东武怪山讹作佐山。赵据全校改,戴改同。会贞按:苍郁州详《淮水》篇,东武怪山详《渐江水注》)
熊溪下注沅水。
(守敬按:今竹舟不西北流,迳会同县,至黔阳县东南入沅江。)
沅水又东迳辰阳县,
(守敬按:县详下。)
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
(朱峤作桥,《笺》曰:宋本作峤。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峤。)
北流入于沅。
(守敬按:今大龙溪出黔阳县东北罗公山,西北流入沅江。)
沅水又东,
(朱脱沅字,东讹作一,戴、赵增改。)
滏水注之,水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
(会贞按:《一统志》疑黔阳县东北之淇溪即滏水,但淇溪入沅在大龙溪之上,与此《注》不合,今辰溪县东南有一水,东北流入沅,当即此水也,)
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义陵郡义陵县鹿阝梁山,
(戴、赵俱以义陵郡义字为误,改作武。会贞按:《汉志》作武陵郡,《延江水》篇引《武陵先贤传》,潘京曰,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移至东山之上,遂易号武陵。郦氏好奇,故据称义陵郡以示博耳。《汉志》,义陵县鹿阝梁山,序水所出。今曰双龙江,有二源,南源曰龙潭河,东源曰龙湾河,俱出溆浦县东南山,合而西北流。)
西北流迳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
(会贞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元和志》谓武陵郡治义陵,后汉省。在今溆浦县南三里。)
其城,刘备之秭归,马良出五溪,
(朱马讹作焉,脱良字,《笺》曰:秭归以下有脱误。直改、增云:焉当作马良二字,之犹往也,戴改、增同。)
绥抚蛮夷,良率诸恋所筑也。
(朱良讹作亮,赵改,云:《蜀志·先主传》,章武元年伐吴,将军吴班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二年,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绝岭,于夷道、犭虎亭驻营,自亻艮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响应。良所筑城,即太义陵城也。戴改同。)
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
(会贞按:《舆地广记》亦云,最为沃壤,特宜稻焉。)
又西北入于沅。
(会贞按:《汉志》序水西入沅,会贞按:今双龙江西北流,至溆浦县东南,屈西,於县西入沅江。)
沅水又东,
(会贞按:以水道证之,东当作西。)
合柱水,水导源柱溪,北流注沅。
(赵云:序水,《方舆纪要》作溆水,《注》又别只争朝夕之曰柱溪,柱、序音通用故耳。戴改二柱字作溆。守敬按:《离骚·九章》入溆浦而亻?亻回兮,溆与序通。故《方舆纪要》云,溆水,《汉志》作序水,与此柱水源流各别,渺不相涉。且郦氏亦序、柱分公,乃赵氏谓《注》别名序溪曰柱溪,并为柱、序音同通用之产,是混两水为一水矣,不谓戴亦为所惑。今辰溪县东南有松溪,东北流入沅江,盖即柱水也。)
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
(会贞按:以水道证之,东亦当作西。此辰阳即今辰溪县治,乃移置之县,说见下。)
东合辰水。
(会贞按:东亦当作西。)
水出县三山谷,
(赵云:《汉志》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会贞按:《元和志》,三山谷一名辰山,在麻阳县西南八百三十五里。《舆地纪胜》作三?吾山,今谓之九龙山,在铜仁县西北,麻阳河源出此,曰顺溪,即辰水也。)
东南流,独母水注之。
(朱无注之二字,戴增,赵独上据孙潜校,增合字。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注之二字。)
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
(会贞按:《旧唐志》:唐尝分麻阳置龙门县,取此山为名。《九域志》龙门溪在镇江寨,盖独母水变名也。今龙门溪出麻阳县东六十里龙门山,北流入麻阳江。)
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
(会贞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後汉、吴、晋、宋、齐、梁因。《注》辰水如果迳县北,则县在辰水之阴,与言在阳不合,岂北为南之误,抑县别有旧治在水阳欤?此旧治邻居圾溪县西南,至后世移於今辰溪县治,即上文沅水迳辰阳南者是也。《方舆纪要》,梁陈间徙,则非郦氏所及矣。盖齐、梁间徙。)
《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
(守敬按:屈平《九章》文。)
王莽更名会亭矣。
(朱亭作真,《笺》曰:今《汉志》作亭。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亭。)
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
(会贞按:《汉志》辰水南入沅应劭云,东入沅是也。今顺溪南流,屈东迳铜仁县、麻阳县,为麻最江,东北至辰溪县,西南入沅江,谓之辰口。)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朱??溪下衍力溪二字,《笺》曰;《宋书》说五溪曰,雄溪、??溪、酉溪、氵无溪、辰溪,而无力溪二字。赵云,按《后汉书·马援传》章怀《注》引郦《注》及东坡《小圃五咏·薏苡诗》、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经注》,个无力溪,唐宋相沿,足证《世本》之误。守敬按:《舆地纪胜》、《方舆胜览》、《通鉴》光??哪《注》引此,并作雄溪、??溪、酉溪、氵无溪、辰溪,与章怀《注》得寸进尺收引同,则今本不惟力溪二字,而先无溪,后酉溪,亦误倒熊溪即雄溪,无水即无溪,见上。酉水即酉溪,见玉。此辰水即辰溪,惟??溪不载,章怀谓土俗雄作熊,??作朗,氵无作武,皆音同字变。注熊溪已是别从俗。《元和志》酉溪、辰溪外,乐武溪、熊溪、朗溪,则皆从俗。其云熊,朗二溪与《水经注》不同,不知字不同而水同。惟以氵无溪为琥溪,则与《注》出武山之武溪混,而吉甫失辨,至增入沅溪,则是五溪外多一溪矣,与五溪之名不合,尤失之??溪,《方舆纪要》谓即辰州府东北百城之明溪,《一统志》谓即悄顺府东南百二十里之明溪,又《舆地纪胜》引《环宇记》,以酉、辰、巫、武、沅为五溪,则别一说也。)夹溪悉是蛮左所居,
(朱左下有右字。赵删云:六朝人称蛮郡曰左郡,蛮县曰左县,故歹蛮左,谓五溪蛮也。戴删同。守敬按:《通鉴·注》引此无右字,《后汉书·注》引人蛮夷所居,盖臆改。)
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赵蛮下增为字。守敬按:《后汉书·马援传》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复请行征五溪。《续汉志·注》引《荆州记》,沅水出?柯且兰县,至武陵郡界,分为五溪,故云五溪蛮。
沅水又迳沅陵县西,(朱脱沅字,戴同,赵增。会贞按:县详下。)
有武溪,源出武山,
(会贞扫:《后汉书·南蛮传》建武中,刘尚入武溪击蛮。章怀云,卢溪县西有武山。《元和志》,卢水在卢溪县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今武山在乾州厅西北,武水出焉。)
与酉阳分山。
(会贞按:酉阳县详后,酉阳县详后,酉阳在北,沅陵在南,二县以山为界,故云分山。据此则今乾州厅沪溪县之北,永绥厅保靖不受欢迎之南,及沅陵县之西北,永顺县之西南,皆武山所绵延也。)
水源石上有盘砖迹犹存矣。
(会贞按:《后汉书·南蛮传·注》引典闵《武陵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般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床,般瓠行迹。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船瓠象也。)
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调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其之将
(朱将下有军字,戴、赵同。会贞按:《后汉书》无军字。今删。)
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
(朱女作妻,戴改,赵同。会贞按:《后汉书》作女。)
上石室中。
(会贞按:《后汉书》上作止。)
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
(全二改三。会贞按:《后汉书》二作三。)
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
(朱制讹作置,赵同,戴改。会贞按:《后汉书》作制。)
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会贞按:自高辛氏以下,《后汉书·南蛮传》文。章怀《注》云,见《风俗通》,今本《风俗通》无之,)
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
(会贞按:《后汉书·注》引干宝《晋纪》,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
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
(守敬按:《御览》七百八十五引《唐书》曰,共国公删安昌者,盘瓠之苗裔也。世为巴东蛮帅,与田、李、向邓各分般瓠一体,世传其皮,盛以金函,四时致祭,则郦氏宝录之说至确。)
武水南流注于沅。
(会贞按:今下水东流,乾州厅合南北诸水,至泸溪县南入沅江。)
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
(守敬按:《一统志》,施黔水在沅陵县西南,一名施溪。引此《注》水南出云云。考《方舆纪要》,施黔水在辰州会西北百二十里,自施州黔阳江分流,东入沅江。则施黔水不在沅陵西南,非即施水也。)
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
(会贞按:《方舆纪要》,沅陵县西四里有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书。未知即此崖否?)
下有二石室,
(朱脱室字。戴增,赵据孙潜校增。)
先有人居处其间。
(赵删居字。)
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以言也。
(赵不可下据孙潜校增得字,戴增同。守敬按:此句究费解。)
施水北流会于沅。
沅水又东迳沅陵县北,
(守敬按:此法陵在今沅陵县西南,乃多置之县,说见下。)
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
(赵云:按《汉以高后元年封。守敬按:见《史表》,《汉表》不载。)
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
沅水又东迳县故治北,
(守敬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此故治在今沅陆县,至后世更移於西南,即上文沅水迳沅陵县北者是也。《一统志》,晋、宋后徙。)
移县治,县之旧城
(朱治下有县字,戴同,赵删。)
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
(会贞按:《舆地纪胜》都尉城,引《武陵记》曰,在酉、沅二川交互口,津渚平阔,城中远眺,行舟若树一叶也。《陈书·世祖纪》,天嘉元年,置武州,其刺史督沅州,领武陵太守,治武陵郡。其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所云治武宁郡,即上沅陵城也。所云都尉城,即沅陵县故治置都尉府者也。)
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
(会贞按:《汉志》武陵郡充县,酉原山,酉水所出。充县至宋已废。郦氏凡叙水源,皆但举当时之县,无兼追举故县进,此《注》当本只有酉水导源云云一句,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九安,乃校者记注於旁,后混入正文,与《江水》篇湔水出绵?道亦曰绵?到之玉垒山,亦曰绵?县五字,为校者所记,从混入正文一例。临江县详《江水》篇,去酉源稍远,《明·地理志》,忠建司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又云,散毛司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今谓之北河,出宣恩县东南。近儒以出酉阳州之嘉塘河为酉水源,非也。)
东南流,迳阳故县南,
(朱流下脱二字,《笺》曰:阳上缺无字,并引《汉志》武陵郡无阳县为证。戴赵增迳无二字。守敬按:明抄本、黄本流下有迳字。增迳字是也,增无字则非。无阳故县为无水所迳,见上文,其地去此甚远,且中隔辰、武二水。《晋》、《宋》等《志》,武陵群之阳县,在今龙山县境。《延江水注》称酉水北岸有阳县,则酉水正迳县南,此为阳之脱误无疑,今订。)
又东迳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谷,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
(会贞按:酉水与延不水不通流,自延江水经误谓延江水注,更始水下入酉水,而郦氏沿其误,此又承彼篇之误。据彼篇云,西乡溪口顺迁陵故城上五十里。)
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
(会贞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晋、宋因,齐省,在今保靖县东。)
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迳酉阳太县南,
(会贞按: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吴、晋、宋、齐因,梁改置大乡县,仍属武陵郡,在今永顺县南。)
县故酉陵也。
(会贞按:《一统志》此《注》所谓酉陵似即沅陵,恐误。)
酉水又东芝沅陵县北,又东南迳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
(朱无也字,戴、直增。)
萁城跨山枕谷,
(会贞按:《吴志·潘睿传》,睿字承明,迁太常。五溪蛮夷叛扰盘结,孙权假睿节,督诸军讨之,斩获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略筑垒事,在今沅陵县西北。)
酉水又南注沅水,
(会贞按:《汉志》,酉水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今北河自宣恩县西南流,迳来凤县、龙山县、龙山县、酉阳州,屈东迳永绥厅保靖县,又东南迳永顺县,至沅陵县西入沅江。)
阚る谓之受水,
(张澍辑《十三州志》,失采此文。)
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
(会贞按:《后汉书·南蛮传·注》引《荆州记》,沅陵县居酉口。)
沅水又迳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伐蛮所筑也。《会贞按:汉桓帝、宋文帝并有元嘉之号。《后汉书·南蛮传》,元嘉元年,武陵蛮詹山反叛,拘执县令,屯结深山。不言伐蛮。《宋书·夷蛮传》亦但载元嘉六年,建平蛮张?之,七年宜都蛮田生诣阙献见。十八年,天门?中蛮田向求为寇,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曹孙念讨契之等事,不言无嘉初伐五溪蛮。窦应明伐蛮,未详何代。其城疑即今沅陵县治。)
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出山,
(朱《笺》曰:一作沅水又合东溪,溪水南出山。赵云:按本文无脱字。守敬按:《一统志》,茗山在沅陵县东南,是也。旧志载茗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谓溪水南流入沅,与此《注》适相反,谬矣,)
山深因险,人兽阻绝、
(守敬按:《初学让》八,引《荆州图副》,茗山九岭?峻,木多杉松,兽多熊豹。此云人兽阻绝,特因其险甚言之耳。)
溪水北泻沅川。
(朱川下有水字,戴、赵删。)
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
(守敬按:《名胜志》沅陵县东七十里,有蒸鱼涧,即此溪水,疑即今县东北之朱洪溪,出姚儿岩者也。)
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
(守敬按:县详《澧水》篇澧阳在北,沅陆在南,二县以山为界,故云分岭。)
溪水南流会于沅。
(朱溪水下有合字,赵同。守敬按:今朱洪溪南流入沅江。)
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
(守敬按:《名胜志》,夷水以蛮夷所居,故名。其云水在沅陵县西北则非。《注》以夷水所出之夷山,东接壶头,则在县东。今有怡溪出县东南山,北流入沅江。怡、夷音同,盖即此水也。)
夷山东接壶头山,
(朱壶作胡,《笺》曰:《后汉书》作壶头山,下同。赵改壶,云:按章怀《后汉书·注》引《武陵记》曰,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注游集,故名壶头山也。戴改同。守敬按:《续汉志》,沅陵县有壶头山。《元和民》,山有县东四十九里。《舆地纪胜》,在县百三十里。在今县东北百三十里,接桃源县界。)
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一道产没于此。忠以获谤,
(朱《笺》曰:以旧本作公。戴改公。)
信可悲矣!
(守敬按:《后汉书·马援传》,世祖遣援征五溪蛮夷,进营壶头,贼秉高守险,水疾,船不利。会署甚,士卒多疫死,援以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梁松宿怀不平,因事陷之。援卒后,帝追收新息侯印绶,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远旧茔。)
刘澄之曰:完水自壶头枝分,跨三十三渡,
(会贞按:此未知何指。)
迳交趾龙编县东北,入于海。脉水寻梁,乃非关究,
(会贞按:壶头在今湖南境。龙编见《叶榆水》篇,在今越南境,中隔广西省,且五岭以北,水皆北流,安有自壶头枝分,南流迳龙编入海之水道?刘说谬极,故郦氏驳之。)
但古人许以传疑,聊书所闻耳。
又东北过临沅县南。
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
(守敬按:临沅在北,沅南在南,二县以水为界,故云分水。此因《经》临沅县,随即临沅、沅南千金虚提一句,其实去二县之城尚远。)
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
(守敬按:《隋志》作望夷山,今谓之水心崖,在桃源县西南百二十里沅呀中,两峰骨立,高数千丈,奇险难登。)
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这夷望也。
(朱脱之字,戴、赵增。)
面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
(守敬按:《名胜志》,夷望溪在桃源县南五十里。《一统志》,在县西南,俗讹为怡望溪,又讹为渔纲溪。《水道提纲》谓之渡河,有三渡水合流,东北入沅江。)
沅水又东得关下山
(守敬按:今名脚底央,在桃源县西。)
东带关溪,泻注沅渎。
(守敬按:此沅渎即沅水,非无水之故渎也。与上称泻沅川,皆变文书之耳。今桃源县西有仙人溪,在水心崖东,源出高桥村,南流入沅,即此溪也。)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朱响不断。
(会贞按:《御览》五百七十二引黄闵《武陵记》,明月池碧潭镜澈,百尺见底素岸若雪,松如插翠。流风叩阿,有棣桐之韵。此《注》以明月池、白壁湾连称,盖池即在湾也。《元和志》,明月山下有明月池,在沅陵县东二百里。《舆地纪胜》引《环宇记》有白壁湾,湾如半月,亦号半月湾。在今桃源县西南。)
行者莫不拥?戢嬉游,徘徊爱玩。
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寺,秀若削成,其侧茂行便娟,致可玩也。
(会贞按:今有倒水岩在桃源县西南)
子滩子。岩石参差,鼎立称尊,适可三足,中皆有涧隔之,其地饶行。)又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罗钓渚,渔永幽谷浮响若钟。
(朱《笺》曰:《御览》六十五引《水经注》云,绿萝蒙幂,颓岩临水,实钓渚渔永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戴依《御览》改,赵仍。会贞按:黄本、天本与朱同。宋本《环宇记》引郦《注》亦同。《书钞》一百六引《武陵记》有绿萝山,侧面岩垂水,悬罗钓流,土人为之歌曰,仰兹山兮迢迢,层石构兮嵯峨,乐兹潭兮安流,缓子?翟永歌。山在今桃源县南十五里。)
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
(会贞按;《名胜志》,武山在武陵肥西三十里,一名河γ山,山顶有耆?寺、道德观,其下有德胜泉。《一统志》谓即平山也。)
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
(守敬按;汉置县、蜀武陵郡,后汉为郡治,吴、晋、宋、齐、梁因,即今武陵县治。)
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
(朱《笺》曰:《荆州记》,临沅县南临沅水。)
王葬更之曰监沅也。
(朱无曰字,沅下有到字。戴、赵增删。守敬按:今本《汉志》作监原。王念孙曰,凡县名一上字称临者,王莽多改为监,而下一字不改。则此《注》作监沅是。)
县南有晋徵士汉寿人袭玄之墓。
(朱人讹作诗,袭讹作龚,《笺》曰:诗,宋本作人。何焯云:宋本《晋书》作袭玄之。《通志·氏族略》晋有隐士袭玄之,《南史》有袭{艹为},盖希姓也。戴、赵改人,改袭。守敬按:《晋书》本传,玄之,字道玄,下陵汉寿人,好学潜默安於陋巷州举秀才,公府辟,不就。孝武帝诏以为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不行,卒年五十八。墓在今武陵县南。)
铭,太元中车武子立。
(守敬按:《晋书·车胤传》字武子,南平人,以博学知名,此铭欧、赵不著录,盖已佚。)
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
(守敬按:《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
(朱脱一楚字,戴、赵增。守敬按:《史记·秦本纪》,晋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六国表》同,合观之画是年楚别割地与春和,而黔中仍归楚,故后秦又取楚黔中也。)
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
(朱无秦字,戴、赵增。)
以为黔中郡。
(守敬按:《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不言取黔中,因二十七年已拔黔中也。《楚世家》则言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六国表》同,与前割地予秦应,而郦氏从之,因参合为文。《括地志》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唐沅陵即今到治。)
汉高祖二年,害虫黔中故治为武陵郡,
(会贞按:《汉志》但言武陵郡,高帝置。《续汉志》,秦昭王置黔中郡。高帝五年列名牙陵与此作二年异。《舆地纪胜》引《元和志》,宋本《环宇记》亦作五年,王象之以五年在定天下之后为是。又《延江水注》引潘京说,郡本句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移治东山上,易号武陵。本篇亦称义陵义陵郡义陵县,此从《汉志》称武陵郡,盖两存之。又叙义陵县不云郡治,而系武陵郡於此,盖以为汉郡治临沅。然《元厚》云,张若故城在朗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右筑此城以拒楚。后汉梁松伐蛮,又修此城,自义陵移郡理之。言之凿凿,是谓汉郡治义陵,后汉方治临沅,《一统志》从之。)
王葬更之曰建平也。
(朱无曰字,平下有郡监察院,赵同,戴增、删。)
南对沅南县。
(守敬按:此方实指临沅、沅南二县之成相对。)
后汉建武中所置也。
(会贞按:《续汉志》建武二十六年置县,属武陵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桃源县西南七十里。)
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
(会贞按:《洧水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
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
(会贞按:《后汉书·马援传》,征五溪蛮,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
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溪一百馀里,
(朱?讹作循,戴、赵改。)
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
(会贞按:《楚辞》屈平《九章》,朝发枉渚,《御览》六十五引《湘州记》,枉山在武陵郡东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有溪,溪口有小湾,谓之枉渚。山上有楚祠存。《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枉山一针善德山,水出县南苍山,善卷所居,时人号曰枉渚。今善德山在武陵县东南十七晨,水名德山港。一名苍溪,源出县南八十里金霞山,东北流迳善德山入沅江。)
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帮县西杨山。
(会贞按:《御览》九百一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武陵郡西有阳山。《文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注》引《荆州图》,汉寿县城南一百步,有澹水,山县西阳山。山一名梁山,在今武陵县北三十里。水出西麓录泉寺侧石罅中。)
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
(会贞按:汉置索县,属武陵郡。阳嘉三年,更名汉寿,见《续汉志》。吴曰吴寿,晋武帝复旧见《宋志》。后汉、吴、晋、宋、齐、梁并属武陵郡。今武陵县东北六十里空笼城,即故址。)
阚る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
(会贞按:今水南流屈东北,会柳叶、唐家、北家、牛溪诸湖,又东会鹰湖而出鼎港,南至龙阳县西北入沅江。)
亦曰渐水也。
(会贞按:《汉志》索县,渐水东入沅。)
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
(会贞按:《初学记》八引《沅州记》,沅州水名鼎口者,昔有神鼎出乎其间。宋本《环宇记》引《沅州记》,有水名鼎口,则沅、沣二江最深之处,尤多鱼。又黄闵《武陵记》,武陵郡东有鼎口。《舆地纪胜》引《图经》,鼎口在龙是县北一百二十八里。)
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洲,
(朱《笺》曰:旧本作泛州。赵改?,戴仍?。会贞按:宋本《环宇记》两引此《注》,并作泛。《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亦作泛,《舆地纪胜》作凡,《通典》作九,又凡之误。泛、凡形近,?、泛音同,似以?为是。然考《尔雅·释水》,水决复入为?,此洲在沅水中,与《尔雅》水决复入适合,知郦氏本作?,朱作?至审,故戴从之,其有传抄作?者,误。至作泛,作凡,作九则尢展致误,不可究诘矣。《名胜志》泛洲有大小堤二,小者去龙阳县二十五里,周回四十里。又十五里为大泛洲堤,周回一千八百六十丈。陈澧曰,今龙阳西北,沅水分二派复合,即所谓?洲也。)
洲长二十里,
(守敬按:《舆地纪胜》引《元和志》同。)
吴丹杨太守李衡
(朱杨作阳,戴、赵改。守敬按:《汉志》郡作丹扬,县作丹阳。宋祁曰,丹扬当作丹阳。王鸣盛曰,扬字从手,其属县则从A17,而南监本俱作阳。《晋志》或作扬,或作阳,而属县则作杨,且《注》云,丹杨山多赤柳在西,然则县名从木甚明,而郡亦当以得名,凡从手从A17,皆传写误也。)
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
(朱州讹作洲,戴、赵改。)
不责衣食,岁绢各匹。太史公曰,江陵吉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
(吴本此句柑作甘。)
岁绢千匹。今洲上犹有陈根馀?,盖其遗也。
(全云:胡三省曰,泛洲乃柑洲,非橘洲。《湘水》篇临湘县之橘洲,乃衡植也。张舜民《郴行录》橘洲东对潭州城,以是知非泛洲也。守敬按:李衡事详《襄阳记》,引见《吴志·孙休传·注》,郦氏钞略其文。《记》本作遣客十人於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此作植柑,省橘字耳。《通鉴》梁太清三年,胡《注》遂谓泛洲乃柑洲,稍误。然胡明分泛洲与《湘水》篇之橘洲为二,则乃衡所植,乃为非之误。)
沅水又东迳龙阳县北,
(守敬按:吴置县,属武陵郡,晋、宋、齐、梁因。即今县治。)
城侧临沅水,
(朱无临字,戴同,赵增。守敬按:赵增是也。全书多有临侧之文。)
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
(守敬按:《名胜志》寿溪对汉寿故城,因名。《一统志》在龙阳县东北,资水谓之大溪水,见《资水注》,此内通大溪口,言寿溪东南与资水通也。)
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空交合,其水上承诸湖,
(朱地水字,戴同,全、赵增。)
下注沅水。
(守敬按:今沅江县之西北,龙阳县之东南,有后江、天心二湖,北连洞庭湖。古时洞庭狭於今二湖,盖北会沅水也。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守敬按:《汉志》,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东南为东北之误。沅江在今巴陵,则在下隽,不在益阳,故此《经》不从《汉志》,下隽县详《江水注》三。)
法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会贞按:《注》言会江,似应《经》文)
。然以为注洞庭则以湘水为正流,谓洞庭为湘水所汇也。说见《湘水》篇及《江水》篇。今水自平越州东北流,迳清平县,事马尾河为清水江。又东迳台拱厅、清江厅、天柱县、黔阳县为沅江。又东北迳溆浦县屈西又东北迳辰溪县、泸溪县、沅陵县、桃源县、武陵县、龙阳县入洞庭湖,湖水至巴陵县东北入大江。)
氵艮水同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
(戴、赵改城作成。守敬按:县详《沅水》篇。《初学记》八引《水经注》曰,浪水出武陵镡城北界山谷。《荆州记》谓之浪溪。证以《御览》六十五引《永初山川记》曰,汉水古为沧浪,即渔渔产所云沧浪之水清。今沧浪之水合流,出镡城北界山,此盖后人句之,非古沧浪也。宋本《环宇记》武陵县下,亦载刘澄之说,似《初学记》人浪水不误。然考《山海经》氵艮,郭《注》音银。郦氏引《山海经》以释《水经》,而不言其异同。知《水经》必作氵艮,而他书作浪,皆不足据。《阜昌禹迹图》石刻作亻艮,亦非。《汉志》称康谷水,当出就谷,《水经》则云出沅水谷。但镡城之南,间以重岭,岭北之水,皆北流入沅。则自北界南流者。今有义江出义宁县北为古镡城南境,盖即氵艮水也。)
《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氵艮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南次三经》。)
南至郁林潭中县,
(守敬近:县详《温水》篇。)
与邻水合。
(会贞按:陈澧云,邻字疑为潭字之误。非也。潭水至阿林入郁,见《温水注》,此《经》谓氵艮水合邻水在潭中,《注》亦叙邻水历潭中注氵艮,不至阿林,则与潭非一水,故邻不当作潭也。)
水出无阳县,县故镡成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
(守敬按:汉无阳县,后汉省,晋复置,在今芷江县,详《沅水》篇。此云义熙中改镡城曰无阳,盖是时废镡成,移置无阳於此也。宋曰舞阳、齐曰氵舞阳,并属武陵郡,后省。在今绥宁县东北。今有黄源江,出永宁州北,亦近古镡成南境,疑即邻水也。)
俗谓之移溪,溪南历潭中,注于氵艮水。
(守敬按:今黄源江东南流,迳永南州,至永福县南,入义江。)
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
(守敬按;《汉志》广郁之郁水至四会入海。《水经》分为二截,於温水、氵艮水下分载之,说见《温水》篇。此郁溪即彼篇所云入郁水。古人言溪,不必定是小水,如汉水以劳水为尚龙溪是也。陈澧谓胡水之外,别郁溪失之。)
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郁水自郁林阿林县
(朱郁水下有脱文,全、戴增出字,赵增自字。守敬按:郁水详《温水》篇,自广郁下迳阿林,非出阿林也。此郁水云云,正承自篇为说。赵增自字,是也。戴增出字,是并《温水》篇文忘之矣。)
东迳猛陵县。
(全云,按《汉志》苍梧郡猛陵县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而善长不志。)
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守敬按:汉置县,属苍梧郡,后汉、吴、宋、齐、梁因。《元和志》,孟陵县南至梧州九十城。盖后徙治。据《注》在广信西南,则在今苍梧县西南。广信详下。)
王莽之猛陆也。氵艮水于县左合郁溪,
(守敬按:《注》上称郁水,此变称郁溪者,就《经》为说也。考氵艮水之西为潭水,自阿林入郁,即今柳江。今义江自义陵县西南流,私营永福县,稚容县,与柳江会,则氵艮水亦当作阿林合郁水,而《经》言氵艮水至猛陵为郁溪,《注》因而释之。《温水注》先叙潭水於阿林注郁,后叙氵艮水於猛陵注郁,则是氵艮水於潭水东别合郁水参,今无此水道也。)
乱流迳广信县。《地理志》
(全、赵有曰字。)
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
(守敬按:《汉志》文。汉置县,为苍梧郡治,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即今苍梧郡治。)
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王氏《交广春秋》曰:
(赵云:按虞喜《志林》,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守敬按:虞说本《吴志·孙策传·注》,此书《隋志》不著录,盖已佚。《新唐志》有《交州二州记》一卷,或是残帙。)
元封五年,交州自赢?娄县移治寺此。
(守敬按:《续当志·注》引《交广春秋战国》同。《宋志》,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献帝建案八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元和志》,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变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元封时当称交趾,王氏称交州,乃就后世之名言之。至《宋志》谓初治在编,及建安改为州时,始治广信,而《交广春秋》云,元封时,自赢?娄移治广信,则传闻之异也。郦氏以为据,盖以其说较古耳。)
建安十产年,吴遣临淮步骘马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
(朱巨作臣,下同。赵据《吴书·步骘传》改,戴改同。)
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茂有都督区景,通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
(会贞按:《吴志·步骘传》,建安十五年,徙交州刺乐,领琥射吏千人地败坏。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扬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话,请与相见,因斩徇之。不如此详。夫巨武大轻悍,见《薛综传》。)
郁水又迳高要县。
(守敬按:汉置县,属苍梧郡,后汉、吴、晋因。宋属南海郡,齐因。梁为高要郡治,即今高要县治。)
《晋书·地理志》
(守敬按:此《晋书·地理志》,或即王隐《晋书地道记》。)
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水居也。
(守敬按;晋县属苍本事,此谓县在东,西去苍本事郡五百里也。他书皆不言县有迁移,或城尝稍拓欤?)
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
(朱《笺》曰:《搜神记》十六云,九江何敞,为交州刺史,行部到苍梧高要,宿鹄奔亭。夜半,有一女子,自称苏娥,字始珠,广陵人,嫁施氏。夫死,有杂弱帛百二十匹,及婢一人名致富,欲之旁县卖缯,赁牛车一乘,到此亭,为亭长龚寿所杀,刺致富亦死,掘栖下合埋之,取财物去,无所告诉,故来自归於明使君。尚乃遣吏捕问,具服,并其父母兄弟皆斩之。初掘时,有双鹄左其亭,故曰鹄奔亭。谢承《后汉书》所记事同,但作鹊巢亭为异。赵云:按江淹《狱中上书》曰,鹄亭之鬼,无恨於灰骨,正使此事。守敬按:江淹《书》李善《注》、《御览》一百九十四引谢承《后汉书》,并作周敞。《初学记》八引《舆地志》同。《还冤录》则作何敞。周、何错出,朱详孰是。《元和志》,鹄奔亭在高要县西八里。在今高要县南七里,新江水口。)
事与?亭女鬼同。
(朱?讹作?,赵同。戴改云:?、邰古字通知。守敬按:?亭事详《渭水注》。)
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馀人。
(赵云:按《吴书·吕岱传》云,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方舆纪要》,高凉山在高州府东北九十里,本名高梁,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口,毅死,博与属亡于高梁。盖即此山。是高要峡之战,毅死而博逃,其后遂降也。《交广春秋》未得其实。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二引《南越志》,吴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於高要峡,毅投水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吕岱为刺史,博既请降,制以博为高凉都尉,於是置郡焉。《交广春秋》纪此事当同。郦氏因叙同要县,故截引毅、博高要峡口战事为证耳。赵氏据《吴志》及《方舆纪要》谓博战后降吴,讥《交广春秋》未得其实,失之。《元和志》,零羊峡在高安县东,水行三十里。《环宇记》,零羊峡一曰高要峡山,高百丈。在今高要县东,延袤二十里。)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
郁水人氵艮南注。
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
氵艮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
(守敬按:今本《山海经》云,桂林八树,在禺隅东。考《续汉志·注》、《环宇记》引《山海经》,并作贲禺,与此同。《文选·游天台山赋·注》引作贲隅,则今本番为贲之误,禺隅字形小异耳。)
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
(会贞按:《环宇记》南海县引姚文感《交州记》,式、感形近,盖一人也。然则《注》引此及下条,皆姚氏《交州记》中语。其书之体,乃设为问答耳。自建安中,交趾刺史改称交州,至吴永安七年,以此为广州,而交州徙治龙编,是《交州记》为汉末吴初之作也。)
何以名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壳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偿谓番山之禺也。
(守敬按:《御览》一百七十二引《吴录》,番禺县有禺山。《初学记》八引《南越志》,又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元和志》从之,云番山在南海县东南三里,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又曰,或言置在番山之隅。《环宇记》,番禺山在县东二百五十步。又曰,禺山在县北一里。惟吉甫载或说与此同,馀并异。)
《汉书》所谓浮?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
(朱而作西,戴、赵改。会贞按:《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南越王相吕嘉反,汉遣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越驰义侯遗将巴蜀罪恶人,发夜郎兵,下?柯江,咸会番禺。亦见《南粤传》。?柯江见《温水》篇,离水别有篇,各是一水。郦氏引《汉书》二人事为证,谓一浮?柯江至猛陵入氵艮,一下离津至广信入氵艮,皆乘斯水下流入越也。乃范成大、全祖望读《注》文不审,误认浮?柯、下离津是一事,以离水为?柯江之下流,疏矣。)
秦并天下,略定扬越,
(朱扬作杨,赵同。戴改。会贞按:《史记》作越,《汉书》作粤。)
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
(会贞按,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二语,是扬雄《解嘲》文,见《汉书》一传。孟康曰,会稽东部都尉,敦煌玉门关侯也。)
开南海以谪徙民。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
(会贞按:龙川详《溱水》篇。)
曰:闻陈胜作乱,豪?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会疾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嚣卒,
(会贞按:《元和志》,任嚣墓在南海县北三里。)
佗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堂为守,自立为王。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佗为南越王,
(赵据《史记·尉佗传》增。戴增同。会贞按:《史记·陆贾传》云,拜他为越王,此或郦氏省南字。)
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三岁而亡。
(会贞按:《史》《汉》并作九十三岁。)
以基为南海、他梧、合浦、交九真、日南也。
(会贞按:扑克秦并天下以下,见《史记·南越传》,末句言为九郡,《汉书》云,为儋耳、珠崖、南海、他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而《后书马援传》谓路博德开置七郡。章怀《注》但云与《前书》九郡不同。郦氏於《叶榆水》篇称武帝并百越启七郡,此亦但举南海、苍梧等七郡,乃别据以示博耳。《晋志》元鼎六年,以其地为南海苍梧、苍梧等七郡,元封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则初第有七郡也。或以二郡后废而略之。)
建安中,吞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式势,观尉佗旧治处。
(会贞按:《汉志》,番禺,尉佗都。《元和志》,赵佗故城在番禺县西二十七里。--负山带海,博敞渺目,(会贞按:《史记·南越传》,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
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
(赵作纪。会贞按:《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隋志》,南海、交趾,各一都会,所处近海,多犀象?毒瑁珠玑,奇异珍玮。《元和志》戴广州贡赋。《环宇记》载土产尤夥。)
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每,复道回环,
(朱复作复,戴同,赵改。守敬按:《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此作复。)
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
(守敬按:《御览》一百七十七引裴渊《广州记》,尉佗筑台以朝汉室,圆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进,顶上三亩,朔望升拜,号为朝台。为郦所本。又引沈怀远《南越南》,熙安县东南有圆冈,高十丈,四面为羊肠道,论者曰,尉佗登此望汉而朝,名曰朝台。异。)
前后刺史、郡守,行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者巨涨之浩泄,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
(朱作也,《笺》曰:宋本作邑。戴、赵改。会贞按:《元和志》作邑。)
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王范《交广春秋》,建安十五年,交州治番禺。《晋志》同。《舆地广记》亦同。《宋志》在十六年,此作二十二年,又异。)
筑立城郭,
(会贞按:《元和志》,广州城,步骘所筑。《环宇记》引《续南越志》,旧说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而至,至今呼五羊城。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为步骘修之,晚为黄巢所焚。)
绥和百越,遂用宁集。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有和集百越之文。)
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城。
(守《元和志》,朝台在职南海县东北二十里。唐南海即今县治。)
斐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佗墓,
(守敬按:《御览》一百七十二引《吴录》曰,禺山,尉他所基。《元和志》,尉佗墓在南海县东北八里,又言佗墓在禺山,盖与此山相连接耳。)
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
(守敬按:《类聚》六引裴氏《广州记》称略。《御览》四十九引《南越志》亦载之。)
王氏《交广春秋》曰:
(全、赵有南字。)
越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佗为书原长为藩臣,奉职贡。)
死有秘奥神密之墓。
(朱奥作异,《笺》曰:宋本作奥。戴、赵改。)
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
(守敬按:《环宇记》引《南越志》,赵佗之墓,自鸡笼以北至产山,连冈属岭。吴黄武五年,孙权使治中从事吕瑜,访凿佗墓,至天井至于此山,功费弥多,卒不能得。与此略同。)
佗虽奢潜,慎终其身,
(朱终作厥,《笺》曰:厥一作终。戴、赵改终,赵又改其作厥。)
乃令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坚固无所残矣。
(守敬按:《列仙传》赤松子、王子乔俱仙去。)
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
(戴作耽,下同。)
仕州为治中,少学仙术,
(朱学作栖,戴、赵同。守敬近:《类聚》作学。今订。)
善解云飞。每夕,辄虚归家,晓则远州。尝于元会至朝,
(守敬按:《类聚》朝作晚。)
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阁前,
(赵阁改ト,戴改阙。守敬按:《类聚》作茧自缚阁。)
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
(守敬按;《类聚》石作帚。)
得一双履,?惊远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
(守敬按:《吴志·步骘传》,建安十五年,徙义州刺史,延康元年,孙权遣吕岱代骘。《吕岱传》,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后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海东四郡为广州。旋除广州,仍为交州。《通典》孙休复分交州置广州,是吴两置广州,皆在骘为刺史后,《骘传》自名交州,《南广记》云为广州者,据其后言也。)
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
(守敬按:《类聚》四引《南康记》此条。)
《广州记》称吴平,晋滕?
(朱讹作卢循。赵云:《三国志·吕岱传·注》引《交广记》是滕?,《晋书》有传。戴改同。)
为刺乐。?乡人语?,??须长一赤,
(戴云:按古字尺通用赤。赵云:按《三国志·注》引《交广记》一赤作一丈,下四赤作四丈四尺。守敬按;《御览》九百四十三引王隐《晋书》此作暇长一丈,下作??须长四五尺,原《注》,《广州记》亦云,即郦氏所引《广州记》,也,而文异。《御览》又引《北户录》,此作??须一丈,下作须和四丈,亦异。??与??通。)
?责以为虚。
(朱责字讹作复,赵云:当作服。《交广记》?乃服之,是也。戴改同。)
厚为遣。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迳四会入海也。
其一即川东别,迳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
(赵云:按《汉书》以下,与前文复,盖删削之未尽者。)
氵艮水又东驼怀化县入于海。
(守敬近:东晋置县,属南海郡,宋、齐因,梁省。在今番禺县东南。)
水有?昔鱼。
(守敬按:《山海经》於氵艮水注海下云,其中有虎蛟,钱身蛇尾。《初学记》三十引《临海水土异物志》谓之虎?昔,即?昔鱼也。)
斐渊《广州记》曰:?昔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炉物。
(守敬按;玄应《大船涅般经音义》引薛?羽《异物志》云,钅番?昔有横骨、在鼻前,状如斧斤。江东呼斧斤为错,故谓之?昔。本有磨钅虑之义,观此文则不惟鼻前之骨然,皮亦然也。)
生子,子小随母觅食,
(戴觅作。)
惊则远入母腹。
(会贞按:《博物志》,东海蛟?昔生子,子惊,远入母肠,寻复出。《御览》九百三十八引作入母腹。)
《吴录·地理志》曰:?昔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
(会贞按:《文选·吴都赋》刘《注》有出入?昔子,朝出求食,墓远入母腹中。)
《南越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裹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
(会贞按:《御览》九百三十八引《南越记》较详,云:鱼长二丈。可为上《广州记》之证。二肠字作腹,误。)
其馀水
(朱无水字,赵同,戴增。)
又东至龙川县为涅水,
(全云:按师古《汉志·注》引裴氏《广州记》曰,龙川县,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龙川殆即涅水民。)
屈北入员水。
(朱自其馀至入员水讹作《注》,连接上下注《注》文。赵同。戴改作《经》云:考《注》称氵艮水枝津衍注,即解其馀水也。又称迳博罗县西界龙川,即解东至龙川也。下《经》员水又东南,即承此员水言也。)
氵艮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
(会贞按:后汉置,县属南海郡,吴、晋、宋、齐因,梁为东官郡治。在今增成县东北五十城。)
《南越志》曰,县多??。??,山鸡也。
(会贞按:《文选·吴都赋·注》引《淮南子》许《注》,??,?雉也。《尔雅》?雉,郭《注》,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录,色鲜明。郭言似山鸡,则非即山鸡。涵、郝懿行俱谓?雉、山鸡有别,则《南越南》误无疑。郦氏亦未遑辨之。)
光色鲜明
(朱《笺》曰:孙云,当作毛色,赵依改。戴改作光采。会贞按:《类聚》引五采。《御览》引作五色,亦误。又戴改?玄作炫。按《离骚》,世幽昧以?玄曜兮。正作?玄。)
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又迳博罗县,
(会贞按:秦置县,见《方舆纪要》属南海郡,两汉、吴、晋、宋、齐、梁因。即今博罗县治。)
西界龙川,
(按秦置县,属南海郡,两汉、吴、晋、宋、梁因。在今县西北。)
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者也。
(会贞按:《吴都赋》文。)
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会贞按:《史记·南越传》,赵佗秦时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蛙,行南海尉事,聚抹自守,寻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因而立之。)
员水又东南一千五晨里入南海。
(戴此十三字作《经》同。全、赵作《注》,误。)
东历揭阳县,
(守敬按:《史记·南越传》有揭阳令定。陈芳绩以县为秦置,属南海郡,后汉、吴因,晋废。在今揭阳县西北。)
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守敬按:据《经》言涅水所在之县及员水所历之里数,盖以今广东之东江当涅水,福建之汀江下流入广东曰韩江者当员水。然东江西南流,而以为西流,汀江与东东不通流,而以为涅水入员水,谬误殊甚。乃郦氏不加驳语,依而释之,可怪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孙仁孺
元·关汉卿
清·吾庐孺
符秦·僧伽提婆
(唐)皇甫牧撰
清·魏裔介
曾国藩著 王澧华编
姚秦·竺佛
(汉)司马迁
赵尔巽
唐·李恕
清·杜臻
清·冒襄
(宋)唐庚 强行父
陈子昂
宋·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