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八 山东九-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八 山东九
外国附考
◇朝鲜在辽东都司东千八百里。东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千三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鸭渌江七百五十里,北至女真界千四百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古朝鲜国,箕子所封。战国时,燕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遂为燕地。秦为辽东外徼。汉初属燕国,燕王卢绾叛入匈奴,燕人卫满窃据其地。武帝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昭帝并为乐浪、玄菟二郡。后汉末,为公孙度所据。至公孙渊,魏灭之。晋永嘉末,没于高丽。高丽者,扶余别种,《东夷传》云:即高句骊也。其族有五:一消奴部,一绝奴部,一顺奴部,一灌奴部,一桂娄部。其后桂娄亦名内部,又曰黄部。绝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顺奴亦名东部,又曰左部。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消奴亦名西部,又曰右部。各有耨萨主之。耨萨盖酋名也。大抵东汉时,高句骊部落渐盛,后遂建国,仍号高句骊,以高为氏。三国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讨破之,寻复据其地。晋咸康八年,其王高钊为慕容燕所破,至曾孙琏益强。宋元嘉十二年,琏遣使入贡于魏,魏封为高句骊王,居平壤城,即汉乐浪郡地。齐永昭九年,琏卒,寿百余岁,子云嗣,请命于魏。明年,魏主宏册云督辽海诸军事,辽东公,高句丽王。梁天监十八年,云卒,子安立,遣使入贡于梁,梁以安为宁东将军,高句丽王。后亦臣附于东魏、高齐。隋开皇十七年,高丽王汤谋治兵拒隋,隋主赐玺书责其称藩,汤受命。会卒,子元嗣,隋仍封为王。明年,元帅??之众寇辽西,隋营州总管韦冲却之。隋因伐高丽,元遣使谢罪,乃罢兵。大业七年,讨高丽。明年,发二十四军分道并进,总集平壤,不能克。九年,复伐高丽。十年,复伐之。凡四伐而不能克。唐武德四年,高句丽王建武遣使入贡,建武即元之弟也。七年,册建武为辽东郡王。贞观十六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建武,改立其弟子臧。十八年,伐高丽,明年,亲往征之,诸军分道并进,克辽东等数城而还。自是数遣军伐高丽。总章初,李?攻高丽,拔平壤,置安东都护府,由此高氏灭。仪凤初,新罗据其地。开元以后,并于勃海大氏。天?初,大氏衰,有眇僧躬?者,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遂有高丽故地。五代梁龙德二年,高丽人王建者,起兵为海军统帅,袭杀躬?,自称高丽王。唐清泰末,建引兵击破新罗百济,而并其地,于是东夷诸国皆附之,地益拓,建都松岳,即开州也,谓之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又置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郡,以理其地。晋开运二年,建卒,子武代立,自后子孙遣使朝贡于宋,亦朝贡于契丹及金。宋嘉定十二年,高丽王暾附于蒙古,既而中绝。绍定五年,蒙古主窝阔台遣兵伐高丽,其王暾复请降,因置京府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其国,端平初,悉为高丽所杀。自是四遣兵攻之,拔其城十有四,大抵旋服旋畔。景定初,忽必烈以高丽世子倎袭封高丽国王,倎寻更名植。元至元中,其西京内属,因置东宁路总管府,画慈悲岭为界。大德三年,又置征东等处行中书,寻罢。至治三年复置,命其王为左丞相。至正之季,始二于元。及明洪武二年,高丽王王颛表贺即位,诏封高丽国王。二十五年,其王瑶昏缪众推门下侍郎李成桂主国事,诏从其自为声教,成桂更名旦,徙居汉城,遣使请改国号,诏更号朝鲜,自是王氏始绝,李氏世有其地,称藩岁奉贡献。万历二十年,为日本所侵掠,国几亡,王师入援,久之,国始定,然自是浸弱矣。其国中分为八道,八道中,则忠清、庆尚、全罗三道,地广物繁,州县雄巨,最为富庶。且俗尚诗书,人才之出,比诸道倍多。平安、咸镜二道,北接??,俗尚弓马,兵卒精强,亦地势使然也。江原、黄梅,居京畿左右,差为狭小。而京畿在诸道之中,襟带山海,称为雄胜。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八道分统郡凡四十一、府凡三十三、州凡三十八、县凡七十。
京畿道治王京。朝鲜都也,亦曰汉城。明初,高丽王旦自开州徙此,居七道之中,称为四塞,领郡三,曰杨根、丰德、水城。府三,曰汉城、开城、长湍。州七,曰杨州、广州、润州、骊州、果州、谷州、坡州。县三,曰交河、三登、土山。
○开州城在王京西南二百里,高丽所置州也,左溪右山,称为险固,亦曰松岳。唐天?初,眇僧躬?据此。朱梁贞明五年,入贡于淮南杨隆演。后唐清泰末,王建杀躬?而代之,仍都于此,谓之东京,亦曰开京。宋大中祥符三年,高丽臣康肇弑其主诵,立诵兄询而相之。契丹主隆绪讨高丽,渡鸭渌江,康肇战败,退保钢州,契丹进擒肇等,追亡数十里,钢、霍、贵、宁等州皆降。进攻开京,询弃城走平州,契丹遂焚开京宫室府库,民庐俱尽。兵还,询复葺开京而居之,诸城亦复归高丽,今曰开城府。丸都城在王京东北。昔时高句骊依险为城,谓之丸都,旁多大山深谷。陈寿曰:汉建安中,高丽王伊奚模更作新都于丸都山下。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出玄菟讨之,高句骊王位宫败走,俭悬车束马以上丸都,屠其城,既而复都于此。晋咸康八年,时高句丽与慕容?接境,?谋击之,高骊以重兵备北道,?潜将劲兵四万趋南道,出其不意,高丽王钊败遁,遂入丸都,毁其城,大掠而还。《唐志》: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行,凡五百三十里,而至丸都城。
临屯城在王京西南。汉元封二年,置临屯郡。《茂陵书》:郡治东?施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领十五县,昭帝时郡废。?施,音移。《汉志》:东?施县属乐浪郡。是也。后汉并废县。又真番城,在王京西北,汉元封二年,置真番郡。《茂陵书》:郡治?,去长安六千六百四十里,领十五县。昭帝时,亦并入乐浪郡。?县,《汉志》不载。徐广曰:辽东郡有番汗县,疑即真番。○含资城,在王京南境,汉乐浪郡属县也,后汉因之,晋改属带方郡。《汉志》注:县有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含资道,盖以汉县为名耳。
吞列城在王京东南。汉县,属乐浪郡,后汉省。《汉志》注:列水出分黎山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列亦作冽。又有列口城,亦在王京西南,汉县,属乐浪郡,晋复属带方郡。胡氏曰:列口,冽水入海之口也。汉元封二年,杨仆击朝鲜,先至冽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列水、汕水,三水合流为冽水,乐浪、朝鲜,疑皆取名于此。
丰德城在王京南,朝鲜置丰德郡于此。万历二十年,倭自釜山潜渡临津,分兵陷丰德诸郡,朝鲜王李?公仓卒弃王京奔平壤,即此。○孟州城,在王京西。《志》云:唐置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今州废县存。○北岳山在王京城北。万历中,倭据王城,背岳山面汉水为营,即此。○龙山,在汉江东南。万历中,倭败于平壤,遁还龙山,李如松从间道袭倭,尽焚其积粟处也。又天宝山,在王城西境。万历中,李如松遣将屯宝山以拒倭,即此。
神嵩山在开城府北。五代时,王建依此山为都,因名其城为松岳。《志》云:朝鲜有三都,谓平壤、汉城及松岳也。又有平山岭,在开城府西一里,其土色皆赤。
江华岛在开城南海中。元时,高丽王植庶族承化侯居此。《图经》:今有江华府,盖以岛名。○紫燕岛,在广州海中,旧有客馆,曰广源亭。又有岛曰和尚岛。又大青屿,亦在广州海中,一名大青岛。元文宗徙其兄子妥欢帖木尔于高丽,使居大青岛,寻徙于广西静江。是也。又有小青屿,亦在广州海中。
○汉江在王京南十里。源出金刚、五台二山,合流入海,王城恃以为险。江之南即古百济国地也。万历中,李如松援朝鲜,倭弃王城遁,如松入城,以兵临汉江尾倭后,欲乘其惰归击之,不果。
杨花渡在王京西南,汉江之滨。朝鲜各道馈饷,皆聚于此。或曰即临津渡也。万历中,倭渡临津,掠开城,既而李如松驻闻城,遣别将查大受据临津,为东西策应,即此。○礼成港,在开城府南,下流入于海。又急水门,《一统志》云:在开城府南海中,宛如巫峡。又有蛤窟,亦在开城南海中,山顶有龙河。
○碧蹄馆在王京西三十里。其东有桥曰大石桥,万历中,李如松与倭战处。
江原道治江陵府,在王京东面。本秽貊地,汉为临屯境,领郡七:曰忤城、平海、通川、宁越、松岳、旌善、高城,府五:曰江陵、淮阳、三陟、襄阳、铁原。州四:曰原州、江州、槐州、冥州,县十:曰平康、安昌、烈山、麒麟、酒泉、丹城、蹄麟、蔚珍、瑞和、歙谷,是也。
○大海在江陵府东。《一统志》:朝鲜之境,东西南三面皆濒海,其东水淡清彻,下视十余丈。
黄海道治黄州,在王京西面。古朝鲜地。领郡三:曰遂安、延安、平?。?,音男。府三:曰平山、瑞兴、承天,州五:曰黄州、白州、海州、爱州、仁州,县八:曰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牛峰、文化、长渊。
○海州城在黄州西南二百余里,以滨海而名。又东北即安岳县也。《志》云:境内有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今俱属黄州,皆唐置,元因而不改。
平山城在黄州东北百里,或曰旧名甑山府,西接黄州,东连平壤,其相近者有琼山,今为平山府。
○金堂山在黄州三和县之西北。《志》云:三和在黄州西南百里。又州境有政方山。
○海在黄州西百里。《志》云:西大海在黄州长命镇,东流入大通江。又白州、海州之西,皆迫近海滨。月不唐江在黄州安岳县之东,其水西流入海。《志》云:安岳在黄州南百五十里。是也。
全罗道治全州,在王京西南面。本马韩地,后为百济国。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伐百济,擒其王,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后并于新罗。五代时,高丽兼有其地。《图经》:朝鲜地界,正北从长白山发脉,南跨全罗界,西南尽于海。日本对马诸岛,偏在朝鲜海洋之东南,与庆尚之釜山相对,倭船止抵釜山,不能越全罗至西海,故八道之中,惟全罗一道,直北正南,其迤西则与辽东对峙。日本所以隔绝辽、蓟,不通海道者,恃有朝鲜。而朝鲜所以保固边陲,控御诸夷者,恃有全罗也。《志》云:全罗之地,南滨大海,东接庆尚,为朝鲜门户,倭犯朝鲜,此其必由之道也。领郡三:曰灵岩、古阜、珍岛。府二:曰全州、南原,州四:曰罗州、济州、光州、昴州,县二十三:曰万顷、茂长、镇安、扶安、全渠、康津、兴德、黄成、乐安、昌平、济南、会宁、大江、临波、古皋、南阳、富顺、扶宁、麻仁、绪城、海南、神云、移安。
○南原城在全州东南,与全州相犄角,为王京要隘。万历中,倭陷南原,遂犯全罗,进逼王京,李如松谓全罗饶沃,南原尤其咽喉,是也。其相近者有云峰城,亦为冲要。○南阳,在南原府西北,朝鲜之南阳县也。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命将守南原,分兵屯御于此。
济州城在南原府海岛中。亦曰济州岛。朝鲜置州于此。《志》云:朝鲜之济州,犹中国之琼州。或曰:即故耽罗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罗军总管府,又沿海立水驿,自耽罗至鸭渌江,并杨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济州。又珍岛城,在济州西海中珍岛上,亦曰珍岛郡。宋咸淳六年,高丽叛人裴仲孙立高丽王植庶族子承化侯为王,窜入珍岛,蒙古讨平之。
大江城在南原府东南,朝鲜所置县也。又东接庆尚之晋州。万历中,倭屯釜山浦,李如松分遣诸将屯大江、忠州以扼之。既而倭从釜山移西生浦,刘纟廷留镇朝鲜,分屯庆尚及大江,盖扼要处也。或作大丘,误。○处仁城,在全州西。宋绍定六年,蒙古窝阔台遣将撒礼塔攻高丽,至王京南,攻其处仁城,败死。又党项城,在全州东北。唐贞观十二年,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又谋取党项城,绝其贡道云。
俱拔城在全州。《南北史》:百济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光城,北方曰熊津城。是也。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下百济,留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即俱拔城矣。
任存城在全州西,古百济所置城也。唐龙朔初,百济余众复叛,刘仁轨破之于熊津江口,其众释百济府城之围,退保任存城。任存,百济西部也,依任存山而名。三年,仁轨遣兵攻任存城,拔之。又真岘城,在全州北,唐龙朔二年,时刘仁轨既解百济府城之围,还军熊津城,有诏班师。仁轨曰:今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动足辄为所擒。正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于是出兵掩其支罗城,拔之。并拔其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时敌以真岘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复伺其懈,引兵袭据之,遂通新罗运粮之路。《唐书》:支罗、真岘诸城,俱在熊津之东。
周留城在全州西。又西北有加林城。唐龙朔三年,百济故将福信等据周留城,刘仁轨既拔真岘,诸将以加林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攻之不易,周留彼之巢穴,宜先取之。遂定计自熊津进破百济之众于白江口,趋周留城,拔之。
熊津城在全州西北,即熊津江口,百济之险要也,置城于此,为五方之一。唐显庆五年,苏定方讨百济,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击破之,直趋其都城,遂克之。唐亦置熊津都督府,以守其地。龙朔初,百济复叛,围百济府城,诏刘仁轨赴援,仁轨转斗而前,所向皆下。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击破之,府城之围遂解,仁轨因驻守于此。既而再破百济余众于熊津之东,复平百济。或曰:今汉江口,即古置城处云。
○白山在全州南海中,或以为即白水山。唐咸亨三年,高侃击高丽余众于白水山,破之。又有黑山,亦在全州南海中,俱有澳,可以藏舟。
群山岛在全州南海中。十二峰连络如城,旧有客馆,曰群山亭,又有五龙庙。○白水岛,亦在全州南海中,其相近者曰阑山岛。
大月屿在全州南海中。又有小月屿,与大月屿对峙如门。○菩萨苫,亦在全州南海中。《图经》:小于屿而有草木曰苫。其与菩萨苫相近者,曰紫云苫、苦苫、春草苫、跪苫。又有槟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图经》:如苫屿而其质纯石者曰?焦。
○熊津江即汉江也。旧为百济、高丽分界处。江口接大海,为登涉要津。唐时百济存亡,系于熊津江口云。○白江,在熊津东南,亦接大海,达全州西界。唐龙朔三年,刘仁轨引舟师自熊津趣周留城,时百济请援于倭,至白江口,遇倭兵,仁轨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余,进拔周留,遂平百济。是也。
○井邑镇在全州东北。或曰:即百济之故沙井寨也。明万历中,倭行长犯王京,退屯井邑,去王京六百余里。
庆尚道治庆州,在王京东南。本辰韩地,后为新罗国。滨海与日本相对,为朝鲜之屏蔽。领郡七:曰蔚山、咸阳、熊川、陕川、永川、梁山、清道,府六:曰金海、善山、宁海、密阳、安东、昌原,州五:曰庆州、泗州、尚州、晋州、蔚州,县十二:曰东莱、清河、义城、义兴、闻庆、巨济、昌宁、三嘉、安阴、山阴、高灵、守城。
○蔚山城在庆州西北,即蔚山郡也。南有岛山,不甚高,而城皆依山险,中有江,通釜山寨,陆路则由彦阳监通釜山。万历二十五年,倭屯蔚山,大帅麻贵攻之不克,既而倭益筑城寨,据守于此,谓之东路。麻贵复进师逼之,据险收其禾稼,倭诡却以诱之,贵为所败。
顺天城在庆州西南。万历二十六年,倭酋据此,谓之西路。《朝鲜纪事》:倭酋行长据粟林,曳桥建寨数重,凭顺天城,与南海营相望,负山襟水,最为扼塞,大帅刘纟廷攻之不能克。
泗州城在庆州西。或曰:即古泗城也。唐龙朔初,百济复叛,与刘仁愿等相持,诏新罗应援。新罗将金钦将兵至古泗,为百济所邀败,自葛岭遁还。今泗州相近有葛岭道云。万历中,倭据泗州,谓之中路,北倚晋江,南通大海,为东西声援,大帅董一元克之,寻复败还。○晋州城,在粤州西南。万历二十六年,大帅董一元击泗州,倭进取晋州,乘胜渡江南,毁永春、昆阳二寨,倭退保泗州老营,一元夺其城,进逼新寨。寨三面临江,一面通陆,引海为濠,海艘泊寨下千计。又筑金海、固城二寨,为左右翼,中通海阳仓,一元攻之不克,败还晋州。又有咸阳城,在晋州西北,朝鲜之咸阳县也。万历中,倭犯咸阳、晋州,即此。
梁山城在蔚山城东南,朝鲜之梁山郡也。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别将屯此,以绝釜山彦阳之援。又有永川郡,在梁山东南。又东与庆州接境。○昌宁城,在晋州东,朝阳所置县也。《图经》:昌宁县南滨晋江,江之南为固城县,县南有唐浦,为滨海津要处。安东城在庆州西,朝鲜之安东府也。《志》云:府当马岭之南,为东出庆州之道。又义城在安东城西,朝鲜之义城县也,亦曰宜城。万历二十五年,督臣邢?等议攻倭酋清正于庆州,分兵屯义城,东援庆尚,西扼全罗云。
陕川城在庆州东北,朝鲜之陕川郡也。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复王京,分兵屯御于此。又东南曰熊川郡,东滨大海。○七重城,在庆州北境,境内又有买肖城。唐上元二年,新罗拒命,遣刘仁轨讨之,大破之于七重城,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新罗屡败,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云。
○岛山在蔚山南。万历二十五年,麻贵等攻蔚山倭,倭悉走岛山,于山前连筑三寨拒守。岛山视蔚山城高,倭又于上新筑石城,坚甚,官军攻之不克,寻溃还。釜山《志》云:在朝鲜东莱县南二十一里,西北去王京千四百里,滨大海,与日本对马岛相望,扬帆半日可至。其东有东来、机张、西生、林?郎、五浦为左臂,西有安骨、安窟、嘉德、熊川、森浦、巨济、闲山、德桥、金海、竹岛、龙堂为右臂,联络犄角,可攻可守。万历二十年,倭酋平秀吉遣其党行长等拥舟师逼釜山镇,陷庆尚道,寻入王京。既而弃王京,还屯据釜山,增筑西生、机张等处,分兵拒守,而以釜山为根本,官兵攻之不能克,久之,始解去。《图经》云:釜山去南原府七百里,是也。
乌岭在庆州西北境西接尚州界。广亘七十余里,悬崖?削,中通一道如线,灌木丛杂,骑不得成列,朝鲜指为南道雄关。万历二十一年,倭弃王京遁,别将刘纟廷自尚州追至乌岭,倭方拒险,别将查大受自忠州逾槐山监,出乌岭后,倭大惊,前移釜山浦,为久驻计。
竹岛在庆州境西南滨海。万历二十五年,倭泊于釜山,往来竹岛,渐逼梁山、熊川,既而夺梁山,遂入庆州。又巨济岛,在竹岛东滨海,朝鲜置巨济县,兼置水军营于此,冲险次于釜山。○闲山岛,在庆州西南境,朝鲜西海水口也。右嶂全罗道之南原府,为全罗外藩,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其相近者又有?山岛,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庆州,侵闲山,夜袭?山岛,官军溃走,遂失闲山,倭进围南原,陷之。《一统志》全州南海中有阑山岛,即闲山矣。
平壶岛在南海中。元至元十八年,遣范文虎帅兵击日本,道出高丽,航海至平壶岛,飓风败舟,遂还,弃士卒十余万于岛中,日本袭杀之,还者百无一二。
○三浪江在梁山郡南。《志》云:梁山西北有峻岭,上容双马,路险绝。南有三浪大江,直通金海竹岛。万历中,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晋江,在庆州西南,泗州城北,或谓之西江,东南注于海。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兵屯西江口,防倭水路援兵,即此。发卢河在庆州西界。《志》云:在高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之北。唐咸亨四年,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卢河之西,即此水也。又咸亨五年,刘仁轨东伐新罗,率兵绝瓠卢河,攻其大镇七重城,破之。西生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三里。其相近者曰机张监。又有开云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二里。○甘浦在庆州东二十里。《图经》:甘浦相近者有长?浦。又安骨浦,在熊川郡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天城浦。金浦《图经》:左晋州南,即晋江南入大海处也。元至元二十二年,议征日本,敕漕江淮数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金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万石,备征日本,期明年八月,悉会金浦。不果行。《元史》作合浦,误也。忠清道治忠州,在王京南面。本马韩旧壤。《志》云:王京居八道之中,东隘为乌岭忠州,西隘为南原全州。又云:王京为朝鲜都会,咸镜、忠清为犄角,并称天险。今领郡四:曰清风、温阳、天安、临川,州九:曰忠州、清州、公州、矜州、靖州、幸州、兴州、礼州、洪州,县七曰:永春、报恩、连山、扶余、石城、燕岐、保宁。
○公州城在忠州西南境。其东南近全罗道之南原府。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南原,麻贵发兵屯公州以拒之,即此。又清州城,在忠州西,其东接天安郡,郡西南接公州界。
○稷山在忠州西,有稷山监。万历二十五年,倭陷全罗,引而北,麻贵发兵守稷山,以遏其锋。又有青山,与稷山相近。《志》云:稷山之南,即天安郡城南,下全州之要道也。○洪州山,在忠州西境海中。《一统志》:洪州建于山下,稍东有东源山,产金。又有富用山,亦在洪州海中,上有仓谷,故名。俗讹为芙蓉山。
竹岭在忠州东。羊肠绕曲,颇为险峻。万历中,倭弃王京,逾竹岭,走庆尚,即此。○唐岛,在清州海中,亦曰唐人岛,与九头山相近。又有马岛,亦在清州海中,国中牧地也。旧有客馆曰安兴亭,与轧子苫相近。又有双女?焦,亦在清州海中。
○白马江在清州南。《图经》:矜州南有白马江,南流入清江界,折而东,又东北经天安郡界,折而北,其下流合于汉江。
咸镜道治咸兴府,在王京之东北面。本沃沮高句丽之地。今领郡三:曰端川、蜀莫、宁远。府五:曰咸兴、镜城、会宁、永兴、安边。州有八:曰延州、德州、开州、惠州、苏州、合州、燕州、隋州。县一,曰利城。
○开州城在咸兴府西北。《辽志》云:本?貊地,高丽置庆州,勃海为东京龙原府。都督庆、盐、穆、贺四州,叠石为城,周二十里,阿保机平勃海,城废。隆绪伐新罗还,复加完葺,置开封府开远军,又改为开州镇国军。契丹末,入于高丽,或谓之蜀莫郡。《图经》:郡在开州之东。又开远废县,故开州治也。《辽志》云: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庆州治焉。勃海因之,契丹初废,后复置。○熊山城,在开州西。《辽志》: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石城即开州城也。勃海时,龙泉府统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璧谷、熊山、白杨。契丹初,皆废。
盐州城在开州西北。《辽志》:州去开州百四十里,本勃海置,亦曰龙河郡,统海阳、接海、格川、龙河四县,辽初皆废,而盐州仍旧。又穆州城,在开州西南百二十里,勃海置,亦曰会农郡,领会农、水岐、顺化、美县等四县,辽仍曰穆州,治会农县。又贺州城,亦勃海置。亦曰吉理郡,领洪贺、送诚、吉理、石山四县。辽皆废,仍曰贺州,与盐、穆二州,俱隶于开州,后没于高丽。德州城在咸兴府西南。唐置,后因之。元仍置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后没于高丽,仍曰德州。又延州城,在咸兴府西北。亦唐置,后因之,元仍曰延州,领阳岭一镇,今仍旧。○大行城,亦在咸兴府西南境。唐乾封三年,李?等败高丽于薛贺水,进拔大行城,于是诸军皆会,又进至鸭渌栅云。高句骊城在咸兴府东北。汉县,为玄菟郡治,后汉因之。《志》云:县本高句骊国地,其国又在玄菟东北,分为五部,汉灭朝鲜,开高句骊地,仍封其种人为高句骊侯。建武中,改封为王,和帝元兴以后,屡犯辽东玄菟塞。延光中,稍葺伏。《后汉书》:武帝以沃沮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高句丽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建安中,公孙康击破高丽国,高丽王伊夷模兄拔奇诣康降,还住沸流水。伊夷模更作新国都于丸都之下,拔奇遂住辽东。今考咸兴府在朝鲜东北境,又东迫于海,在咸兴东北者当是故沃沮城。而高句丽则在咸兴府西苏州开州县,至伊夷模又南徙也。《后汉纪》:高句丽在辽东东千里,南与朝鲜接,东与沃沮接。是也。晋玄菟郡仍治高句丽县,非故治也。
不而城在咸兴府北,汉县,属乐浪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废。魏正始中,幽州刺史?丘俭击高句丽,屠丸都,铭不耐城,即此。耐而通,陈寿曰:汉武置乐浪郡,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为民,所谓不耐?也。
○兰秀山在开州西,洪武五年,高丽国王请征兰秀山逋寇,诏止之。○摩天岭,在咸兴府东北,朝鲜谓之东北雄关。《一统志》:延州东南有香山,亦府境大山也。
○萨贺水在开州西南,一作薛贺水。唐乾封三年,李?等伐高丽,别将薛仁贵克扶余城,高丽趋救,与李?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进拔大行城。是也。《志》云:薛贺水出北山中,东南流入鸭渌江。
平安道治平壤府,朝鲜西京也。东南去王京五百余里。汉曰乐浪郡,后为高丽王所都。亦曰长安城,一名王险城。唐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此,后没于勃海。《辽志》:唐中宗赐勃海大氏所都名曰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寻自号为中京显德府,阿保机攻拔之,以为东丹王国。五代时,高丽复取之,为西京。元至元六年,其臣李延龄等以西京府州县六十余城来属,因改西京为东宁府,升东宁路,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属婆娑府,余俱领于东宁,其城治类皆废毁,仅有空名耳。元末复归于朝鲜。今领郡十一,曰嘉山、价川、郭山、云兴、熙川、宣川、江东、慈山、龙川、顺川、博川;府九,曰平壤、成川、定远、吕城、合兰、广利、见仁、宁边、江界;州十六,曰安州、定州、平州、义州、钢州、铁州、灵州、朔州、抚州、宿州、渭州、买州、青州、升州、常州、银州;县六,曰土山、德川、阳德、江东、中和、泰州。
○王险城即平壤城。应劭曰:箕子故都也。薛瓒曰:王险在乐浪郡,浿水之东。汉初,燕人卫满渡浿水,居上下障,都王险。武帝元封二年,其孙右渠拒命,遣楼船将军杨仆自齐浮勃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之,取其地,改置朝鲜县,乐浪郡治焉。晋永嘉已后,没于高丽。义熙末,其王高琏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朝鲜道,谓此。《隋书》: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开皇十八年,伐高丽,命周罗?侯将水军自东莱泛海趋平壤,不能达而还。大业八年,诏左右各十二军分道伐高丽,总集平壤。明年,复遣宇文述等趋平壤,述不克至。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命张亮以舟师自海道趋平壤,明年,拔辽东诸城,攻安市未下。江夏王道宗请以精卒乘虚取平壤,既而降将高延寿,亦请自乌骨城直取平壤,不果。龙朔初,命苏定方等讨高丽,进围平壤,不能拔。总章三年,李?征高丽,拔其平壤,而高丽亡。杜佑曰:平壤即王险城也。五代时,王建据高丽,始谓之西京上下障,乐浪旧有长城,燕所筑,谓之云障云。
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余里。《辽志》:高丽置,治来远县。契丹开泰三年,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仍置保州,治来远县。亦曰宣义军。金初以高丽臣附,割保州与之,即今安州也。其相近者有怀化军,亦辽开泰三年置,隶保州,金初亦入于高丽。○宣州城,在平壤东北二百余里,唐置,属安东都护府,辽仍曰宣州,亦曰定远军。《辽志》云:开泰三年置,隶保州,盖勃海废,辽复置也。元亦曰宣州,属东宁路,领宁朔、群岛二镇,即今之宣川郡。
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余里,高丽置,治定东县。契丹取之,仍曰定州,亦曰保宁军。后入于高丽,今仍为定州,西南与义州接界。○义州城,在平壤西北四百二十里。《志》云:义州西南为龙川郡,皆滨鸭渌江,万历二十年,朝鲜王李?公以关白之乱,走义州请内属,即此。又铁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所置州也。元亦置铁州,领定戎一镇,今仍曰铁州。又西北曰灵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又熙州城,在铁州东北,唐置,元因之,今曰熙川郡。又东曰抚州,亦唐置,元因之,今仍旧。
定远城在平壤北。《志》云:唐所置也,属安东都护府,后废置不一,元亦曰定远府,今因之。其南曰慈州城,亦唐所置,元因之,今为慈山郡。○泰州城,在定远府西,亦唐置,元因之。今曰泰川县。
郭州城在平壤西北,亦唐置,勃海因之,后属于契丹。《载记》:初,契丹以鸭渌江北予高丽,高丽筑兴、铁、通、龙、龟、郭等州,凡六城。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怒高丽擅弑立,又不入朝,议复取六州地。有女真人告契丹,谓自开京东马行七日,有大寨,广若开京,凡旁邑所贡珍异皆在焉。其胜、罗等州之南,亦有二寨,所积如之。若大军自女真北渡鸭渌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与大路会,高丽可取也。七年,契丹遣耶律世良、萧屈烈,与高丽战于郭州,破之。元亦置郭州于此,今曰郭山府。
钢州城亦在平壤西北,高丽所置州也。宋祥符中,契丹击高丽,高丽将康肇败保铜州,为契丹所擒,即钢州矣。其相近又有费、贵等州。或曰:费州,今买州之讹也。贵州,今渭州之讹也。又嘉州城,亦在平壤西北,唐置,元因之。今曰嘉山郡,西接义州境,东接安州境。○朔州城,在平壤北境。《志》云:在熙川城东北,唐置,元因之,今亦曰朔州。又东北有昌州城,亦唐时故名也,元因之,今曰昌城府。
云州城在平壤东北。唐置,元因之。今曰云兴郡。又东北有博川城,高丽所置也,今仍曰博川郡。西南与慈山郡接界,东与价川郡接界。《志》云:郡城西有大定江,或谓之大宁江,江之西岸,有凌汉山。○成州城,在平壤东,唐置,元因之,领树德一镇,今曰成川府。又北曰顺州,今曰顺川郡。顺州之西,曰价州,今曰价川郡,皆唐旧名,元因而不改。
宿州城在平壤东北百余里。唐置,元因之。今仍旧。又东北曰殷州城,亦唐旧名,元因之,今仍曰殷州。○江东城,在平壤东,高丽所置也,在大同江东岸,今曰江东郡。《志》云:郡逼临江岸,渡江而南,即中和县。宋嘉定九年,契丹部酋六哥窜入高丽,据江东城,女真阿骨打遣兵攻灭之。又《里道记》:自黄海道之黄州、凤州,至中和,去王京不过三百六十里,自中和县而东,即土山县也。二县亦唐所置,元因之,属东宁路,今仍旧名不改。
渌州城在平壤西境。《辽志》:高丽故国也。勃海置西京鸭渌府,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都督神、桓、丰、正四州,领神鹿、神化、剑门三县。契丹改置渌州鸭渌军,统弘闻、神乡二县,后废。又桓州城,《志》云:在渌州西南二百里,高丽谓之中都城,领桓都、神乡、浿水三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辽志》:高丽王创立宫阙于此,国人谓之新国。五世孙钊当,晋康帝建元初,为慕容?所败,宫室焚荡。辽末州废。丰州城,旧《志》:在渌州东北二百十里,勃海置州,亦曰盘安郡,领安丰、勃恪、隰壤、硖石四县,契丹废县存州,仍隶渌州,后废。正州城旧《志》: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本沸流王国故地,为公孙康所并。勃海置正州于此,亦曰沸流郡,以沸流水而名。契丹因之,仍隶渌州,后废。又东那城,在正州西七十里,勃海置。契丹因之,仍属正州,后废。慕州城,在渌州西二百里,本勃海安远府地,领慕化、崇平二县。契丹改置慕州,属渌州,后废。
粘蝉城在平壤西南。蝉,音提。汉县,属乐浪郡。后汉曰粘蝉。晋省。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粘蝉道,盖以汉县名也。洪迈曰:乐浪之粘蝉为粘提,南海之番禺为潘愚,苍梧之荔浦为隶浦,交趾之羸?娄为莲篓,此皆土俗之别也。○遂成废县,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魏、晋皆因之。《晋志》曰:秦筑长城,盖起于此。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遂成道,谓此也。杜佑曰:碣石山在汉遂成县,秦筑长城,起于碣石,今遗址东截辽水,而入高丽。盖本《太康地志》之说,其实误也。
带方城在平壤南。汉县,属乐浪郡。公孙度置带方郡于此,晋因之,后没于高丽。杜佑曰:后汉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昭明二县以南荒地置带方郡。《汉志》注:乐浪郡南部都尉治昭明。是也。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带方道。显庆五年,平百济,改置带方州。○增地废县,亦在平壤南境,汉县,属乐浪郡,后汉因之,晋省,隋伐高丽,分军出增地道云。积利城在平壤西境。唐贞观二十一年,遣牛进达等自海道入高丽,拔其石城,进至积利城下,败其兵。其相近者又有泊灼城。贞观二十二年,薛万彻等伐高丽,围泊灼城而还。《志》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又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即泊灼城矣。石城,见宁辽卫。○加尸城,在平壤西南,高丽置。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盖苏文遣嘉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是也。
辱夷城在平壤西北。唐总章元年,李?等败高丽于鸭渌栅,追奔二百余里,拔辱夷城,遂进围平壤,高丽平。是也。又伐奴城,亦在平壤西北,唐咸亨二年,行军总管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西,其妻刘氏留伐奴城,高丽引??来攻,刘氏拒却之。或曰:城在营州境内,恐误。
○马邑山在平壤西南。唐显庆五年,苏定方破高丽军于浿江,夺马邑山,遂围平壤,即此。又盖马大山,在平壤城西。《汉志》:玄菟郡有西盖马县,山盖因以名。又有鲁阳山,在平壤城东北,上有鲁城。○苇山,在平壤西南二十里,南临浿水。观门山在土山县北。县东南又有花山,皆县境之大山也。又屈岩山,在定远府城东,以岩岫屈曲而名。○云山,在朔州西南。又有马头山,在灵州之东。长花山在铁州西南,天圣山在殷州东北。
熊花山在郭山郡东北。又有灵山,在宣川郡东南。龙骨山在龙山郡城东。○小铁山,在鸭渌江东岸,义州境渡江处也。又西南为辽东境内之僧福岛及皮岛云。慈悲岭在平壤东百六十里。宋淳熙二年,高丽西京留守赵位宠慈悲岭至鸭渌江四十余城附金,金人不纳,位宠伏诛。元至元六年,高丽臣李延龄等以西京以下六十城来归,元因改置东宁路,以慈悲岭为界云。○嘉山岭,在嘉山郡西,郡以此名。《图经》:朔州西北有狄喻岭,朝鲜谓之西北雄关。
青丘或曰在高丽境。《子虚赋》:秋猎于青丘。盖谓此。服虔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晋·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夷之国也。唐讨高丽,置青丘道行军总管云。
○大通江在平壤城东。亦曰大同江,旧名浿水。《史记》:秦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汉初,燕人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其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元封三年,荀彘自辽东击朝鲜,破其浿水上军,乃至王险城下。《汉志》:乐浪郡有浿水县。浿,音普大反。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王险城盖在浿水之阳。《水经》云: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海,误矣。隋大业八年,伐高丽,来护儿率江淮水军自东莱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城六十里,寻为高丽所败,还屯海浦。唐龙朔元年,苏定方伐高丽,败其兵于浿水江,遂趋平壤。明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援朝鲜,至平壤,倭悉力拒守,如松度地形东南并临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峰高耸,最要害。如松乃遣将攻牡丹峰,督兵四面登城,遂克之。既而如松驻开城,别将杨元军平壤,扼大同江以通饷馈,是也。
清川江在安州城东。西南流入海,亦名萨水。隋大业八年,宇文述等击高丽,渡鸭渌水,追击其大臣乙支文德,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平壤险固,不能猝拔,引还至萨水,军半济,为高丽所击,诸军皆溃,将士奔还,一日夜至鸭渌水,行四百五十里。今亦谓之大宁江。《志》云:平壤、黄州,西隔大宁江,东阻大通江,所谓两江之中也。○沸流江,在江东郡南,自汉江分流,西合于大同江。《一统志》:灵州东有大江,西北入于大通江。
鸭渌江杜佑曰: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汉志》所谓马訾水也。高丽每恃为天险。今详辽东都司。?也水在平壤西境。唐龙朔初,庞孝恭等击高丽,以岭南兵壁于?水,为盖苏文所攻,一军尽没。或谓之陀水。宋大禧二年,契丹伐高丽,战于茶、陀二水,败而还。《志》云:二水俱在平壤西北。
○晏家关在义州西南。当鸭渌水东岸,旧为津要。○潼关堡,在平壤西境,亦朝鲜所置戍守处也。
肃宁馆在平壤西北。《图经》曰:肃宁馆之西曰定州,东曰安州。万历二十年,李如松援朝鲜,逾鸭渌江,至肃宁馆,越二日抵平壤。即此。
已上朝鲜
◇女真在辽东都司东北千七百余里。自其国混同江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六百里。其地东濒海,南邻朝鲜,西接兀良哈,北至北海。古曰肃慎,后汉曰挹娄,元魏曰勿吉,隋曰??。其种分为七部:一粟末部,与高丽接。二伯咄部,在粟末之北。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四拂涅部,在伯咄之东。五号室部,又在拂涅之东。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白山、粟末皆近边,惟黑水居极北,尤强盛。开皇十八年,高丽王汤帅??之众万余寇辽西。唐贞观二年,黑水渠长阿固郎来朝,因置燕州授之。开元十四年,黑水??遣使入见,以其国为黑水州。寻又置勃利州及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贞观以后,勃海盛强,黑水后服焉。五代初,契丹灭勃海,黑水??因附于契丹,复有黑水故地。契丹迁其豪数千家于辽阳南合苏馆,是为熟女真,亦曰南女真。其界外野处不入辽东籍者,为生女真,亦曰北女真。又极边远者,号黄头女真。而黄头勇敢者则谓之回霸。后避契丹兴宗讳,改真曰直。生女直日强,建国曰金,既灭辽,以所兴地为上京会宁府,领曷懒等路。金末,城邑多毁于兵火。元因其土地旷远,人民散居,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一曰胡里改,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水达达及女真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复置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统摄之。明永乐二年,部族渐来归附,置建州等九卫。明年,复置毛怜等六卫。四年,置古贲河等三十九卫。五年,置阿古河等三十一卫。六年,又置纳木河等三十卫。七年,置卜鲁兀等十七卫,并置儿于都司以统之。八年,又增置木兴河等十一卫。明年,复置督罕河一卫。十年,置建州江等十三卫。十一年,置斡朵轮一卫。十二年,置哈儿分等十二卫。十三年,又置渚冬河等四卫。十四年,置吉滩河等二卫。十五年,置阿贡同真等四卫,凡卫一百八十。又置兀者托温等千户所二十,及地面城、站等凡五十八处,以授其大小酋长,盖悉境皆奉朝贡矣。正统中,复置建州右等五卫。自是数有增置。万历中,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曰黑龙江忽里平寨。其间种族互相吞噬,或存或否,惟建州最强。天顺三年,建州酋董山叛,降朝鲜。成化二年,寇辽东。十四年,建州夷复寇辽东。诏遣马文升抚定之。十五年,陈钺等讨建州。既而建州复寇辽东,久之始顺命。说者谓:建州之地,独居诸部族中,据要害,东接毛怜野人、黑龙江诸夷,东北杂兀者诸卫,西北邻兀良哈,背枕长白山,面临鸭渌江,有山四面斗绝。建州结老寨于此,左曰董古寨,右曰新河寨,前曰阎王、牛、毛、甘孤里、古坟、板桥等六寨,逼近开元。而开元所恃为屏蔽者,惟在北关,其清河、抚顺及三岔、抚安、柴河、靖安、白家冲、松子等堡,皆开元以南、辽沈以北,肘腋要害也。从老寨西袭则抚顺关,北掠则靖安堡,南叩则鸦鹘关,东扰则晾马佃。若渡浑河,过五岭关,则至抚顺。越二道关,抵三岔堡,则至靖安。若由甘孤里而古坟而板桥而柳木而卜余,则向晾马佃及鸦鹘关一带矣。盖卜余为建州第一关隘,由东南路向建州,卜余寨其必争之险也。《志》云:建州阻万山中,林木参天,蹊径盘错,有五岭、喜昌、石门为险?厄,若纵横四出,犄角前进,往往可以得志。若自辽阳向建州,则镇江、宽奠、?阳、清河,皆有径可前。由沈阳向建州,则抚顺为大路。由铁岭向建州,则三岔为要途。由开元而进,则东川亦捷径也。建州而外,居开元东北者,谓之海西。居建州之东者,谓之毛怜,亦曰野人,皆黑水苗裔。又近开元北边松花江者,谓之山夷。其种皆倚山作寨,或谓之熟女真种。北抵黑龙江者,谓之江夷,或以为生女真种。其灰扒、兀剌等族,类皆江夷种也。诸族之中,以海西、毛怜、建州为最大,后毛怜渐微。大约自沈阳、抚顺关而北者,其地多属于海西。自?阳、清河堡而抵鸭渌江,其地皆属于建州。其后,海西亦折而入于建州矣。建州盖勃海之苗裔云。○废会宁城一名海古城。西南接三万卫界,即勃海上京龙泉府之地也。女真初起于此。阿骨打既灭辽,置会宁州,完颜晟升为会宁府,建上京,兼置会宁县为府治。海陵帝废上京,寻复旧。元废。又曲江城,在会宁府东北。金大定七年,置镇东县,属会宁府,寻改治曲江。又有宜春城,亦大定七年置,属会宁府,元初与府俱废。
肇州城《金志》云:在会宁西五百里鸭子河、黑龙江之侧,旧名出河店。宋政和四年,女真取宁江州,辽人使其将萧嗣先等发兵,屯出河店,阿骨打御之,至混同江。辽兵方坏凌道,阿骨打击走之。遂帅众继进,登岸大破辽兵于此。完颜晟因置肇州,谓肇基王迹者也。亦曰武兴军,治始兴县。金末废。
黄龙府城在会宁西北。《辽志》:在勃海扶余府。阿保机末,有黄龙见于此,因名。石晋开运三年,契丹以晋主重贵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五代史》:自幽州行十余日,过平州,出渝关,行沙碛中七、八日,至锦州。又行五、六日,过海北州。又行十余日,渡辽水,至勃海铁州。又行七、八日,过南海府,遂至黄龙府。府北至混同江一百三十里。宋开宝四年,契丹主贤以军将燕颇叛,府废,改曰龙州,俗仍谓之黄龙府。政和五年,阿骨打将攻辽黄龙府,进薄益州,又败辽兵于达鲁古城,逐北至阿娄关。既而阿骨打次混同江,乘马以济,遂克黄龙府,后因改府为济州,兼置利涉军。绍兴中,岳武穆尝言:直抵黄龙,与诸军痛饮。盖以北狩拟于石晋之祸也。金天德四年,又升为济州路。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隆州。贞?初,又升为龙安府,治利涉县。时蒙古兵起,辽人耶律留寄聚众隆安,至十余万,遣使附蒙古。金人讨之,为所败,遂自立为辽王。元初以其地并入开元路。○废益州,在黄龙府东北,辽置,统静远县。又黄龙县,即故黄龙府治也。《辽志》:黄龙府统县三,曰黄龙、迁民、永平;州五,曰益州、安远州、威州、雍州、清州。金废入龙州利涉县。
废宁江州在会宁西北。契丹置。亦曰混同军,统混同县。其东北又有寥晦城。宋政和四年,女真初取寥晦城,会诸部兵于入流水,乃陷宁江州,进败辽兵于混同江,即此。州寻废。○废宾州,在黄龙府东。本勃海城,契丹置州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寻曰怀化军。女真败辽军于斡邻泺,东取宾、祥、威三州,进薄益州,是也。金州废。又废祥州,在宾州西南。契丹置祥州瑞圣军,统怀德县,属黄龙府,金废。威州,今见铁岭卫。
废河州在黄龙府北。辽置河州德化军,有军器坊,金废。《一统志》:开元东北五百里有稳秃河,源出坊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所谓坊州,疑即河州矣。○斡鲁古城,在黄龙府境。女真叛辽,侵黄龙府,转趋斡鲁古城,败辽兵。或曰:即达鲁古城也。又废苍海郡,在会宁北境。汉元朔初,东夷秽君、南闾等降,为苍海郡,寻罢。贾捐之云:武帝东置苍海郡,西置朔方之州,是也。
五国头城在会宁府东北。自此而东,分为五国,因名。《辽金纪事》:海东青出于女真东北铁甸等五国,辽主延禧酷爱之。每岁天寒,发使趣女真,以海东青入贡,发甲马数百取之。五国索于巢穴中,往往战争而得。国人厌苦。《宋史》:建炎二年,金人徙二帝于韩州之五国城,去其上京千里云。韩州,见三万卫。废胡里改路《金志》:在会宁东六百三十里,北至边界合里宾忒一千五百里。初置万户府于此,海陵时罢。金主?承安三年,置节度副使于此。元曰胡里改军民万户府。《元志》: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又有桃温路,去上都四千里。○废蒲与路,《金志》:在会宁府北六百七十里,初置万户府,后更为蒲与路。自此西北至火鲁火疃谋克三千里,乃金北边之极界也。元废。
废昌懒路《金志》:在会宁东南千八百里。亦曰合懒路。自此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元废。○废恤品路,《金志》:在会宁东南千六百里。故率宾国地,辽置率宾路,金曰恤品路,亦曰速频路。西南至合懒路一千二百里,北至边界干可阿怜千户二千里。亦元废。
○长白山在会宁南六十里,西南去三万卫千里。其山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渌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古河。
马鞍山在会宁东南。《一统志》:山在开元城东北四百里,建州卫东。误也。建州在开元东南。又?溪山,《一统志》云:在开元东七百四十里松花江东岸。旧《志》:勿吉国南有祁黎山,又有太山,俱女真境内之大山也。
冷山在会宁东北二百里。宋洪皓使金,金人流递之于冷山。其地苦寒,穴居者仅百余家而已。旧《志》:会宁境内有青岭,又有马纪岭,俱高险。
○混同江在会宁西南。旧《志》:在开元北千五百里,源出长白山。一名粟末河,粟末??所居也。江面阔三里余,经会宁之西,东北流达五国头城北,又北合松花江,东入海。《宋史》:金乌古乃时,自东沫江之北、宁江之东,地方千余里。东沫,即粟末之讹也。胡三省云:金人谓鸭渌江为混同江。
松花江在会宁东南。旧《志》:在开元东北千里。本名宋瓦江。亦出长白山,东北流经会宁府之东。其北则有忽剌温江诸水流入焉,南则有灰扒江诸水流入焉。下流合于混同江。○忽剌温江,《志》云:出女真北山,南流入松花江,南去开元九百余里。又灰扒江,出沈阳废贵德州东北山中,东北流入于松花江,西去开元城三百五十里。
胡里改江《志》云:出建州卫东南山中,东北流为镜泊,又北入混同江。金胡里改路以此名也。○黑龙江,旧《志》:在开元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北山,黑水??旧居此。南流入松花江。或云:混同江北流,经灰扒地名灰扒江,过兀剌亦地名兀剌江。又北至海西苦兀东入海。通名乌龙江。兀剌,即忽剌之讹也。又境内有泼猪江,或曰即黑龙江之别名。又上木江,《志》云:在开元东北千余里,亦出长白山,流经女真北山,东入海。又阿速江,在开元东北千六百里,下流亦入松花江。金水河在会宁西。一名按出虎水。女真谓金为按出虎,以水源于此,谓之金源,因建国号曰金。其水西北流,与来流水合,西流入于混同江。《一统志》:金水河出黄龙府东山,北流入松花江。误。○来流河,在会宁北。源出三卫境马盂山,东流至黄龙府东,又东南流入女真境会金水河,又东北流入混同江。
哈剌河《志》云:在开元东四百里。源出长白山,流经松山东,又东合灰扒江。又一迷河,《志》云:在开元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合龙安一秃河入松花江。龙安一秃河,见兀良哈境。○扫兀河,《志》云:在开元东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卫东南山,东北流入秃鲁麻河。又秃鲁麻河,在开元东北六百里。亦出建州东山,下流入松花江。合兰河在建州卫东,东南流千余里入海。元合兰府以此名。又恤品河,在建州卫东南,下流亦合于海。金人恤品路之名以此。又阿也苦河,源出长白山,东流入海。○苏子河,在建州西近塞。永乐间,建州酋李满住款塞,驻牧苏子河,为边患。
恼温河《志》云:在开元北千里。源出长白山,南流入松花江。或谓之托温江,又讹为□□江。明初,女直部野人寇辽东,命将宋晟讨之。晟过恼温江,分兵为三道,进至锱儿口,与贼战,败之。《志》云:废肇州西有洮儿河。又开元西北境有兀良河,源出沙漠,东南流合洮儿河、恼温河,俱入于松花江。理河《志》云:在开元东北千二百里。源出干乃怜城南诸山,北流入松花江。又徒门河,在建州南,东南流入于海。○忽汗河,在开元东北。《志》云:在故??国。昔勃海大氏居故平壤城,号忽汗州,盖本于此。
辟登水在建州南境,近高丽。宋崇宁三年,女真将石适欢破高丽于曷懒甸之境,追入辟登水,逐其残众。高丽惧而请和。又有五水,亦在曷懒甸之境。高丽引兵救曷懒甸,五水之兵皆附之,是也。
斡怜泺在黄龙府东北。宋政和四年,女真阿骨打败辽兵于出河店,又进败阿萧敌里于斡怜泺东。辽滨、祥、威三州及铁骊□□降于女真。明年,辽主延禧亲征女真,驸马□特末将兵至斡怜泺,是也。○部渚泺,在黄龙府东。阿骨打自燕京还,死于此。吴乞买葬之于海古城西,是也。
○驼门寨在黄龙府西。宋政和五年,辽主延禧亲征女真,至驼门。或曰即骆驼口也,在长春州北。长春,见兀良哈境。○爻剌屯,在黄龙府东。辽主延禧讨金,先进至斡怜泺。金主阿骨打行次爻剌,议深沟高垒以待之。会辽将耶律章奴作乱,辽主引还,金人追败之于护步答冈。盖在混同江之西。
御子林在会宁府境。《宋史》:绍兴八年,王伦使人见金主?于御子林。即此。○捏怯□部,在会宁东境,女真别部也。又有吾者野人部。元至正三年,辽阳路以捕海东青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部。于是二部皆叛。又奴儿干地,在会宁东南。《元史》:俊禽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贡。至治初,窜□?等于奴儿干地。是也。向置都司及卫于此。
已上女真
勃海亦??遗种,隋时粟末部也。初附高丽。唐灭高丽,勃海大氏徙居营州,寻保挹娄之东牟山,高丽、??稍稍归之。武后万岁通天中,为契丹李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辽水自固,武后置勃海都督府授之,又封为振国公,子祚荣遂盛强,并有扶余、沃沮、弁韩、朝鲜诸国,地方五千里,建都邑,自称振国王。睿宗先天初,拜为勃海郡王,所都赐名忽汗州。开元七年,武艺袭位,益强,其后皆称王改元,然仍羁属于唐。又数传至夷震,地益拓,徙居忽汗河东,去旧国三百里,称勃海国王,寻僭号,拟建宫阙,以勃海故地为上京龙泉府。忽汗州即平壤城也,为中京显德府,?貊故地为东京龙原府,沃沮故地为南京南海府,高丽故地为西京鸭渌府,分统十五府,六十三州,为辽东盛国。其后浸衰,契丹阿保机建国,攻勃海,拔忽汗州,俘其王大?讠巽,勃海遂灭。
挹娄即肃慎。《后汉书》曰: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在不咸山北,去夫余□□□行,西接寇漫汗国,北接□□□,广袤数千里,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善射。又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利于铁,取为?弓,长四尺,矢用?苦,长尺八寸,所谓肃慎氏之?苦矢石?也。其后即为女真云。夫余旧《志》:夫余在玄菟北千里,南接高丽,东接挹娄,西接鲜卑。有鹿山,其王所居也。王莽时,班符命东出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后汉时,屡为辽东边患。又为高句骊所驱率,犯玄菟、辽东诸边境。《东夷传》:永初五年,夫余寇乐浪。建光元年,夫余顺命助汉,击败高句骊、?貊。永康元年,复寇玄菟。晋太康六年,鲜卑慕容?东击夫余,夫余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平其国城,驱万余人而归。明年,依虑子依罗复还旧国。永和二年时,夫余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慕容?遣其子?袭之,禽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其国盖自是灭亡,地属高丽。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宇文述出扶余道。唐乾封二年,薛仁贵破高丽于金山,进拔夫余城。夫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降下。金山,即辽东三万卫西北之金山也,后属于勃海。后唐天成初,契丹拔勃海之扶余城,命其长子镇之,曰东丹国。《辽志》:黄龙府本勃海扶余府,又通州安远军本扶余王国城。是也。夫,亦作扶。通州,详见铁岭卫归仁城。
沃沮有二:一曰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亦曰南沃沮,汉武灭朝鲜,开置玄菟郡,治沃沮城。后玄菟内徙,沃沮更属乐浪。光武时废省,就以其渠帅为县侯。国小,臣属于高句骊,后为所并。《汉志》:玄菟郡有夫租城,盖即沃沮矣。魏正始八年,?丘俭复伐高骊,其王位宫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是也。一曰北沃沮。《后汉·东夷传》:北沃沮,一名买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与挹娄接,高丽名城为沟娄也。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薛世雄出沃沮道,盖因旧名以命军也。?貊服虔曰:?貊在辰韩北,高丽、沃沮之南,东穷大海。汉元朔初,其君南闾降汉,因置苍海郡,三年罢。陈寿曰:夫余国有故城,名?城。盖本?貊地,今不耐?亦其种云。
百济今朝鲜之全罗道即其地,西渡海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国,王居东西两城外,置六带方,管十郡。《地志》:东夷有三韩国,曰马韩、辰韩、弁韩。马韩在西,凡五十四国,百济居一焉。陈寿曰:三韩凡七十八国,百济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与高句丽相匹,俱在辽东之东千余里。李延寿曰:百济之先,以百家济海,后遂以百济名国。晋世高丽略有辽东,百济亦分据其地,置辽西、晋平二郡。萧齐永明六年,后魏遣兵击百济,为百济所败。八年,齐以其王牟大为镇东将军百济王。隋开皇十八年,遣使请伐高丽,愿为军导,高丽觉之,以兵侵掠其境。《隋书》:百济出自东明,后有仇台者立,始强盛。杜佑曰:百济南接新罗,北距高丽千余里,西限大海,处小海之南,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唐武德四年,册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其后党于高丽,与新罗相仇,显庆五年击平之。诏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又以百济城为带方州,置刺史治焉。《唐史》:百济本夫余别种,其王亦姓扶余氏,滨海之阳,直京师六千里而嬴,仪凤以后,百济之地,附于新罗,其支属共保海滨,仍曰百济。
新罗今朝鲜之庆尚道即其地,弁韩苗裔也。李延寿曰:新罗本辰韩种,在高丽东南。亦曰秦韩,相传秦世亡人避役,东适马韩,马韩割东界居之,故名。秦韩始有六国,稍分十二,新罗其一也。或称魏?丘俭破高丽,高丽奔沃沮,后复国,其留者为新罗,兼有沃沮、不耐、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附庸百济,后强盛,与百济为敌。杜佑曰:新罗本辰韩种,魏时为新卢国,晋、宋曰新罗,其国在百济东南五百余里。唐武德四年,册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显庆中,屡为高丽百济所攻,唐为遣兵平百济。龙朔初,以其国为鸡林大都督府,授其酋金法敏为都督。上元初,新罗据百济故地,又招纳高丽叛众,遣兵讨之,复请降。仪凤以后,复西据高丽故城,唐不能讨。自是仅羁属于唐而已。开元以后,其地多为勃海所并。○休忍国,在新罗之东,亦二韩之属。东晋时有休忍国,服属于燕,苻秦灭燕,遂属秦。太元四年,苻路以龙城叛,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是也。后并于百济。
耽罗今朝鲜之庆尚南境,亦曰儋罗国。《唐史》云:居新罗武州南岛上,初附百济,后附新罗。麟德二年,遣使入朝,后为新罗所并。《图经》:今济州,即古耽罗国也。
流鬼东夷也。唐贞观十四年入贡,去京师万五千里,其地直黑水??东北,少海之北,三面接海,南与拂涅、??邻。东南航海,行十五日乃至。人依岛屿散居,多沮泽。初附百济,后附新罗。杜佑曰:流鬼国在北海之北。是也。○定安国,本马韩种。宋太平兴国中女真入贡,道出定安,即此。
右东夷诸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吕颐浩
清·荻岸散人
清·张元济
明·如惺
清·秦爨公
清·杨岳斌
五代·柳坤用
清·陈忠倚
(清)梁恭辰
明·龚廷贤
宋·韩拙
(清)许重熙
清·汪象旭
明·廖道南
宋·陈振孙
唐·李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