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四 四之二-毛诗正义
卷四 四之二
卷四 四之二
《毛诗正义》
卷四 四之二
◎郑缁衣诂训传第七
○
陆曰:郑者,国名,周宣王母弟桓公友所封也。其地,《诗谱》云:“宗周圻内咸林之地,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汉书·地理志》云“京兆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是也。至桓公之子武公滑突,随平王东迁,遂灭虢、郐而居之,即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是也,在荥阳宛陵县西南。
郑谱。
初,宣王封母弟友於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
正义曰:《汉书·地理志》云:“本周宣王母弟友为周司徒,食采於宗周畿内,是为郑桓公。”郑据此为说也。《春秋》之例,母弟称弟,系兄为尊,以异於其馀公子。僖二十四年《左传》曰“郑有厉、宣之亲”,以厉王之子,而兼云宣王,明是其母弟也。服虔、杜预皆云“母弟”。《郑世家》云“宣王庶弟”,皇甫谧亦云“庶弟”。又《史记·年表》云:“郑桓公友,宣王母弟。”《世家》、《年表》同出马迁,而自乖异,是无明文可据也。《地理志》云“京兆郑县,周宣王母弟郑桓公邑”,是桓公封京兆郑县,故云京兆郑县是其都也。其地一曰咸林,故曰“咸林之地”。不先言郑国所在,而本宣王封母弟者,以郑因虢、郐之地而国之,而郐亦有诗,既谱郐事,然后谱郑,故先言有郑之由,而后说得郐之事。又云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
正义曰:自此以下,尽“可以少固”,皆《郑语》文,谓得西周之众,与东土河、洛之人心也多,故谓多难,惧祸难及己也。
史伯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皆有骄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帑与贿,不敢不许,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罚罪,无不克矣。
○
正义曰:谓济西、洛东、河南、颍北,是四水之间,其子、男之国有十,惟虢、郐为大。叔、仲皆当时二国之君字也。势谓地势阻固,险谓境多阨塞。若克二邑,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君之土也。脩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
○
正义曰:八国皆在四水之间,与虢、郐为邻。若克虢、郐二邑,则其馀八邑自然可灭,为君之土也。脩典法以守之,惟有是处可以少固,馀方不可入也。虢、郐实国,而言邑者,以国邑相对为异,散则国亦为邑。《殷武》云“商邑翼翼”,《左传》每言“弊邑”者,皆公侯之国而称邑也。
桓公从之,言:“然。”之后三年,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於东都王城。
○
正义曰:《郑语》又云:“公悦,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是桓公从之也。《郑语》云:“幽王八年,桓公为司徒。”《郑世家》云:“桓公为司徒一岁,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余安逃死?’”是为司徒一年乃问也。问史伯在九年,至十一年而幽王被杀,是言然之后三年也。《世家》又云:“犬戎杀幽王,并杀桓公。郑人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地理志》云:“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是其事也。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是也。正义曰:此谓武公卒取之。知者,以史伯之言,皆信而有徵。隐元年《左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桓十一年《公羊传》曰:“先郑伯有善於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郑见处虢、郐之地,明是武公灭虢、郐,则其馀八邑亦武公取之可知。故云“卒取十邑之地”。案《郑世家》:“史伯云:‘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於是卒言於王,东徙其民於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如《世家》,则桓公皆自取十邑,而云死后武公取者,马迁见《国语》有史伯为桓公谋取十邑之文,不知桓身未得,故傅会为此说耳。《外传云》“皆子、男之国,虢、郐为大”,则八邑各为其国,非虢、郐之地,无由得献之桓公也,明马迁之说谬耳。桓公虽未得虢、郐,既寄帑贿,臣民亦从而寄焉,故昭十六年《左传》子产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翟而共处之。”是桓公寄帑之时,商人亦从而寄,至武公遂取而与居之也。史伯言“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设令十邑皆方百里,开方除之,尚三百有馀。郑当侯爵而为伯者,《周礼》五等封疆,言大法耳,其土地不可一如其制度。《春秋》之叙郑伯在邢侯之上,曹伯在许男之下,是不可以爵之尊卑计其地之大小也。“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亦《郑语》文也。韦昭云:“华,华国也。食,谓居其土而食其水也。”《郐谱》云“居溱、洧之地”,此云“食溱、洧焉”,则郑都在郐地,故服虔云:“郑,东郑,古郐国之地。”是郑虽处其地,不居其都。僖三十三年《左传》称文夫人葬公子瑕於郐城之下。服虔云:“郐城,故郐国之墟。”杜预云:“郐国在荥阳密县东北,新郑在荥阳宛陵县西南,是郑非郐都,故别有郐城也。”若然,昭十七年《左传》曰“郑祝融之墟”,《郐谱》亦云“则郐、郑同地”,而云郑非郐都者,正以郑国别有郐城,决知郑国之都非郐也。但二城不甚相远,故於郐言祝融之墟,见郑因国其地,言其境界所及,非谓郑居郐都也。郐在东周畿外之国,隐元年《穣梁传》曰:“寰内诸侯,不正其外交。”然则畿内之国,非正南面之君,政教禀於天子,善恶归於其上,无假风谏,不当有诗。郐国见有变风,不在畿内明矣。郑因虢、郐之国,自然亦为畿外。郑《发墨守》云:桓公国在宗周畿内,武公迁居东周畿内者,以郑於西周,本在畿内。西都之地,尽以赐秦,明武公初迁,亦在东周畿内,故历言之也。及并十邑,郁成大国,盟会列於诸侯,灼然在畿外,故《缁衣》传曰:“诸侯入为天子卿士。”是畿外之君称入也。郑虽非畿内,不过侯服。昭十三年《左传》曰:“郑伯,男也。”贾逵以为,郑伯爵,在男畿。郑距王城三百馀里,而得在男畿者,《郑志》答赵商云:“此郑伯男者,非男畿,乃谓子男也。先郑之於王城,为在畿内之诸侯,虽爵为侯伯,周之旧俗皆食子、男之地,故云‘郑伯,男也’。”是郑意与贾说异。
武公又作卿士,国人宜之,郑之变风又作。
○
正义曰:《缁衣序》云:“父子并为周司徒。”则桓公之死,武公即代为司徒,故得辅平王以东迁。是先为卿士,后并十邑。但郑先说得国之由,故云“又作卿士”。其实作卿士在并十邑之前也。序又云:“善於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是国人宜之而作变风也。对上《郐风》已作,故云“又作”。案《左传》及《郑世家》,武公生庄公。庄公娶邓曼,生太子忽,是为昭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公子突,是为厉公。又生公子亹、公子仪。《春秋》桓十一年夏五月,庄公卒,而昭公立。其年九月,昭公奔卫,而厉公立。桓十五年夏,厉公奔蔡。六月,昭公入。桓十七年,高渠弥弑昭公,而立子亹。十八年,齐人杀子亹,郑人立公子仪。庄十四年,傅瑕杀子仪,而纳厉公。厉公前立四年而出奔,至此而复入。至庄二十一年卒,前后再在位,凡十一年。厉公卒,子文公踕立,四十五年卒。此其君世之次也。《诗·缁衣序》云“美武公”,则武公诗也。《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序皆云“刺庄公”,而《清人》之下有《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遵大路》序云“庄公失道”,则此三篇通上《将仲子》等六篇,皆庄公诗也。《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及《扬之水》皆云“刺忽”,则《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在其间,皆为昭公诗也。忽於桓十一年以太子而承正统,虽未逾年,要君於其国。《有女同车序》云“至於见逐”,则为被逐而作,是忽前立时事也。《山有扶苏》、《萚兮》、《狡童》刺忽所美非贤,权臣擅命。忽之前立时月既浅,则此三篇盖后立时事也。《褰裳》“思见正”,言突篡国之事,是突前篡之事,国人欲以邻国正之。《春秋》之义,君虽篡弑而立,已列於会,则成为君。案突以桓十一年篡,十二年公会郑伯,盟於武父。自是以后,频列於会,则成为郑君,国人不应思大国之见正,《褰裳》宜是初田事也。《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直云“刺乱世耳”,不指君事。或当突篡之时,或当忽入之后,其时难知。要是忽为其主,虽当突前篡时,亦宜系忽,故序於《扬之水》又言忽以明之。《扬之水》言“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经云“终鲜兄弟”,则兄弟已争,是后立之事。《出其东门序》云“公子五争”,《野有蔓草序》云“民穷於兵革”,《溱洧序》云“兵革不息”,三篇相类,皆三公子既争之后事也。公子五争,突最在后得之,则此三篇,厉公诗也。《清人》刺文公,文公诗也。郑於左方中皆以此而知。文公,厉公之子,《清人》当处卷末,由烂脱失次,厕於庄公诗内。所以得错乱者,郑答赵商云:“诗本无文字,后人不能尽得其弟,录者直录其义而已。”如《志》之言,则作序乃始杂乱,故《羔裘》之序从上《大叔于田》为庄公之诗也。
《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於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教,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缁,侧基反。
[疏]“《缁衣》三章,章四句”至“功焉”。
○
正义曰:作《缁衣》诗者,美武公也。武公之与桓公,父子皆为周司徒之卿,而善於其卿之职,郑国之人咸宜之,谓武公为卿,正得其宜。诸侯有德,乃能入仕王朝。武公既为郑国之君,又复入作司徒,已是其善,又能善其职,此乃有国者善中之善,故作此诗,美其武公之德,以明有邦国者善善之功焉。经三章,皆是国人宜之,美其德之辞也。“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叙其作诗之意,於经无所当也。
○
笺“父谓”至“其宜”。
○
正义曰:以桓公已作司徒,武公又复为之,子能继父,是其美德,故兼言父子,所以盛美武公。《周礼·大司徒职》曰:“因民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是司徒职掌十二教也。祀礼,谓祭祀之礼,教之恭敬,则民不苟且。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教之谦让,则民不争斗。阴礼,谓男女昏姻之礼,教之相亲,则民不怨旷。乐,谓五声八音之乐,教之和睦,则民不乖戾。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属,辨其等级,则民不逾越。俗,谓土地所生习,教之安存,则民不愉惰。刑,谓刑罚,教之中正,则民不残暴。誓,谓戒敕,教之相忧,则民不懈怠。度,谓宫室衣服之制,教之节制,则民知止足。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教之各能其事,则民不失业。以贤之大小,制其爵之尊卑,则民皆谨慎其德,相劝为善,以功之多少,制其禄之数量,则民皆兴立功效,自求多福。司徒之职,所掌多矣。此十二事,是教民之大者,故举以言焉。此与《淇雝》国人美君有德,能仕王朝,是其一国之事,故为风。苏公之刺暴公,吉甫之美申伯,同寮之相刺美,乃所以刺美时王,故为雅。作者主意有异,故所系不同。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改,更也。有德君子,宜世居卿士之位焉。笺云:缁衣者,居私朝之服也。天子之朝服,皮弁服也。○
敝,本又作“弊”,符世反。朝,直遥反,下同。適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適,之。馆,舍。粲,餐也。诸侯入为天子卿士,受采禄。笺云:卿士所之之馆,在天子宫,如今之诸庐也。自馆还在采地之都,我则设餐以授之。爱之,欲饮食之。○
馆,古玩反。粲,七旦反,飧也。飧,苏尊反。庐,力於反。饮,於鸩反。食音嗣。
[疏]“缁衣”至“粲兮”。
○
毛以为,武公作卿士,服缁衣,国人美之。言武公於此缁衣之宜服之兮,言其德称其服也。此衣若敝,我原王家又复改而为之兮,原其常居其位,常服此服也。卿士於王宫有馆舍,於畿内有采禄。言武公去郑国,入王朝之適子卿士之馆舍兮,自朝而还,我原王家授子武公以采禄兮,欲使常朝於王,常食采禄也。采禄,王之所授,衣服,王之所赐,而言予为子授者,其意原王为然,非民所能改受之也。
○
郑以为,国人爱美武公,缁衣若弊,我原为君改作兮。自馆而还,我原授君以饮食兮。爱之,原得作衣服,与之饮食也。郑以授之以食为民授之,则改作衣服亦民为之也。
○
传“缁黑”至“之位”。
○
正义曰:《考工记》言染法,“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緅,又复再染以黑乃成缁。”是缁为黑色。此缁衣,即《士冠礼》所云“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韡”是也。诸侯与其臣服之以日视朝,故礼通谓此服为朝服。美武公善为司徒,而经云“缁衣”,明缁衣,卿士所服也。而天子与其臣皮弁以日视朝,则卿士旦朝於王服皮弁,不服缁衣,故知是卿士听朝之正服。谓既朝於王,退適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言缁衣之宜,谓德称其服,宜衣此衣,敝则更原王为之,令常衣此服。以武公继世为卿,并皆宜之,故言“有德君子,宜世居卿士之位焉”。
○
笺“缁衣”至“弁服”。
○
正义曰:退適治事之处,为私也,对在天子之庭为公。此私朝在天子宫内,即下句“適子之馆兮”是也。《舜典》云“辟四门”者,注云:“卿士之职,使为已出政教於天下。”言四门者,亦因卿士之私朝在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是后之取法於前也。彼言私朝者在国门,谓卿大夫夕治家事,私家之朝耳,与此不同。何则?《玉藻》说视朝之礼曰:“君既视朝,退適路寝。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適小寝,释服。”君使人视其事尽,然后休息,则知国之政教事在君所断之,不得归適国门私朝,明国门私朝非君朝矣。《论语》“冉子退朝”,注云“朝於季氏之私朝”,亦谓私家之朝,与此异也。《玉藻》云“天子皮弁以日视朝”,是天子之朝服皮弁,故退適诸曹服缁衣也。定本云“天子之朝,朝服皮弁服”。
○
传“適之”至“采禄”。
○
正义曰:《释诂》云:“之、適,往也。”故適得为之。馆者,人所止舍,故为舍也。“粲,餐”,《释言》文。郭璞曰:“今河北人呼食为粲,谓餐食也。”诸侯入为天子卿士,受采禄,解其授粲之意。采谓田邑,采取赋税。禄谓赐之以穣。二者皆天子与之,以供饮食,故谓之授子粲也。
○
笺“卿士”至“饮食”。
○
正义曰:《考工记》说王官之制,“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注云:“内,路寝之里。外,路寝之表。九室如今朝堂诸曹治事之处也。六卿三孤为九卿”。彼言诸曹治事处,此言诸庐,正谓天子宫内,卿士各立曹司,有庐舍以治事也。言適子之馆,则有所从而適也。言还授子粲,则还有所至也。既为天子卿士,不可还归郑国,明是从采邑而適公馆,从公馆而反采邑,故云“还在采地之都,我则设餐以授之”。传言受采禄者,以采禄解粲义也。笺言还在采地之都者,自谓回还所至国人授粲之处,其意与传不同。虽在采地之都,原授之食,其授之者,谓郑国之人,非采地之人。何则?此诗是郑人美君,非采地之人美之。且食采之主,非邑民常君,善恶系於天子,不得曲美郑国君也。郑国之人所以能远就采地,授之食者,言爱之,原饮食之耳,非即实与之食也。易传者,以言予者郑人自授之食,非言天子与之禄也。饮食虽云小事,圣人以之为礼。《伐柯》言王迎周公,言“我觤之子,笾豆有践”,奉迎圣人,犹原以饮食,故小民爱君,原饮食之。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好,犹宜也。笺云:造,为也。
[疏]笺“造,为”。
○
正义曰:《释言》文。
適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蓆,大也。笺云:作,为也。○
蓆音席,《韩诗》云“储也”,《说文》云“广多”。
[疏]传“蓆,大”。
○
正义曰:《释诂》文。言服缁衣,大得其宜也。
適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三章,章四句。
《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庄公之母,谓武姜。生庄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无礼。公不早为之所,而使骄慢。○
将,七羊反,下及注皆同。胜音升。祭,侧界反,后放此。听,吐丁反。好,呼报反。
[疏]“《将仲》三章,章八句”至“大乱焉”。
○
正义曰:作《将仲子》诗者,刺庄公也。公有弟名段,字叔。其母爱之,令庄公处之大都。庄公不能胜止其母,遂处段於大都,至使骄而作乱,终以害其亲弟。是公之过也。此叔於未乱之前,失为弟之道,而公不禁制,令之奢僣。有臣祭仲者,谏公,令早为之所,而公不听用。於事之小,不忍治之,以致大乱国焉,故刺之。经三章,皆陈拒谏之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是小不忍也。后乃兴师伐之,是致大乱大也。
○
笺“庄公”至“骄慢”。
○
正义曰:此事见於《左传》隐元年。传曰:“郑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不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公子吕曰:‘国不堪二,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诸鄢。大叔出奔共。”是谓共城大叔。是段骄慢作乱之事也。《大叔于田序》曰:“叔多才而好勇。”是段勇而无礼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将,请也。仲子,祭仲也。逾,越。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杞,木名也。折,言伤害也。笺云:祭仲骤谏,庄公不能用其言,故言请,固距之。“无逾我里”,喻言无干我亲戚也。“无折我树杞”,喻言无伤害我兄弟也。仲初谏曰:“君将与之,臣请事之。君若不与,臣请除之。”○
折,之舌反,下同。杞音起。骤,仕救反,服虔曰:“数也。”“君若与之”,一本“若”作“将”。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笺云:段将为害,我岂敢爱之而不诛与?以父母之故,故不为也。○
“段将”,此一将字如字。与音馀。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笺云:怀私曰怀。言仲子之言可私怀也。我迫於父母,有言不得从也。
[疏]“将仲子”至“可畏”。
○
正义曰:祭仲数谏庄公,庄公不能用之,反请於仲子兮,汝当无逾越我居之里垣,无损折我所树之杞木,以喻无干犯我之亲戚,无伤害我之兄弟。段将为害,我岂敢爱之而不诛与?但畏我父母也。以父母爱之,若诛之,恐伤父母之心,故不忍也。仲子之言可私怀也,虽然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言庄公以小不忍至於大乱,故陈其拒谏之辞以刺之。传“里居”至“木名”。
○
正义曰:里者,民之所居,故为居也。《地官·遂人》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是二十五家为里也。“无逾我里”,谓无逾越我里居之垣墙,但里者,人所居之名,故以所居表墙耳。《四牡》传云:“杞,枸檵。”此直云木名,则与彼别也。陆机《疏》云:“杞,柳属也,生水傍,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故今人以为车毂。今共北淇水傍,鲁国泰山汶水边,纯杞也。
○
笺“祭仲”至“除之”。
○
正义曰:哀二十年《左传》云:“吴公子庆忌骤谏吴王。”服虔云:“骤,数也。”笺言骤谏,出於彼文。序不言骤,而笺言骤者,若非数谏,不应固请,故知骤谏也。以里垣之内始有树木,故以里喻亲戚,树喻兄弟。既言骤谏,以为其谏非一,故言“初谏曰”,以为数谏之意。案《左传》此言乃是公子吕辞,今笺以为祭仲谏者,诗陈请祭仲,不请公子吕,然则祭仲之谏多於公子吕矣。而公子吕请除大叔,为谏之切,莫切於此。祭仲正可数谏耳,其辞亦不是过。仲当亦有此言,故引之以为祭仲谏。
○
笺“怀私”至“得从”。
○
正义曰:《晋语》称公子重耳安於齐,姜氏劝之行,云:“怀与安,实病大事。《郑诗》云:‘仲可怀也。’”引此为怀私之义,故以怀为私。以父母爱段,不用害之,故畏迫父母,有言不得从也。於时其父虽亡,遗言尚存,与母连言之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墙,垣也。桑,木之众也。○
垣音袁。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诸兄,公族。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园所以树木也。檀,强韧之木。○
檀,徒丹反,木名。强,其良反,一音居良反。忍,本亦作“刃”,同而慎反。依字韦旁作刃,今此假借也。沈云系旁作刃为是。案糸旁刃,音女巾反,《离骚》云“纫秋兰以为佩”,是也。
[疏]传“园所”至“之木”。
○
正义曰:《大宰职》云:“园圃,毓草木。”园者圃之蕃,故其内可以种木也。檀材可以为车,故云“强韧之木。”陆机《疏》云:“檀木皮正青滑泽,与檕迷相似,又似驳马。驳马,梓檎。故里语曰:‘斫檀不谛得檕迷,檕迷尚可得驳马。’檕迷一名挈橀,故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挈橀先殚。’”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三章,章八句。
《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
缮之言善也。甲,铠也。○
缮,市战反,善也。说音悦。铠,苦爱反。
[疏]“《叔于田》三章,章五句”至“归之”。
○
笺“缮之”至“甲铠”。
○
正义曰:《世本》云:“杼作甲。”宋仲子云:“少康子名杼也。”经典皆谓之甲,后世乃名为铠。笺以今晓古。
叔于田,巷无居人。
叔,大叔段也。田,取禽也。巷,里涂也。笺云:叔往田,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
巷,学绛反。大音泰,后“大叔”皆放此。
○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笺云:洵,信也。言叔信美好而又仁。○
洵,苏遵反。
[疏]“叔于”至“且仁”。
○
正义曰:此皆悦叔之辞。时人言叔之往田猎也,里巷之内全似无复居人。岂可实无居人乎,有居人矣,但不如叔也信美好而且有仁德。国人注心於叔,悦之若此,而公不知禁,故刺之。
○
传“叔大”至“里涂”。
○
正义曰:《左传》及下篇皆谓之大叔,故传辨之,以明叔与大叔一人,其字曰叔,以宠私过度,时呼为大叔,《左传》谓之京城大叔。是由宠而异其号也。此言“叔于田”,下言“大叔于田”,作者意殊,无他义也。田者,猎之别名,以取禽於田,因名曰田,故云“田,取禽也”。《丰》曰“俟我乎巷”,谓待我於门外,知巷是里内之途道也。
○
笺“洵信”至“又仁”。
○
正义曰:“洵,信”,《释诂》文。仁是行之美名,叔乃作乱之贼,谓之信美好而又仁者,言国人悦之辞,非实仁也。
叔于狩,巷无饮酒。
冬猎曰狩。笺云:饮酒,谓燕饮也。○
狩,手又反。猎,力辄反。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疏]传“冬猎曰狩”。
○
正义曰:《释天》文。李巡曰:“围守取之,无所择也。”
叔適野,巷无服马。
笺云:適,之也。郊外曰野。服马,犹乘马也。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笺云:武,有武节。
[疏]笺“郊外”至“乘马”。
○
正义曰:《释地》云:“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是野在郊外也。《易》称“服牛乘马”,俱是驾用之义,故云服马犹乘马。夹辕两马谓之服马。何知此非夹辕之马,而云“犹乘马”者,以上章言无居人,无饮酒,皆是人事而言,此不宜独言无马,知正谓叔既往田,巷无乘马之人耳。
○
笺“武,有武节”。
○
正义曰:文武者,人之伎能。今言美且武,悦其为武,则合武之要,故云有武节。言其不妄为武。
《叔于田》三章,章五句。
《大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也。
○
“而勇”,本或作“而好勇”,“好”衍字。
[疏]“《大叔于田》三章,章十句”至“得众”。正义曰:叔负才恃众,必为乱阶,而公不知禁,故刺之。经陈其善射御之等,是多才也;“襢裼暴虎”,是好勇也;“火烈具举”,是得众也。
叔于田,乘乘马。
叔之从公田也。○
“叔于田”,本或作“大叔于田”者,误。“乘乘”,上如字,下绳证反。后句例尔。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骖之与服,和谐中节。笺云:如组者,如织组之为也。在旁曰骖。○
组音祖。中,竹仲反。叔在薮,火烈具举。
薮,泽,禽之府也。烈,列。具俱也。笺云: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
薮,素口反,《韩诗》云:“禽兽居之曰薮。”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襢裼,肉袒也。暴虎,空手以搏之。笺云:“献于公所”,进於君也。○
襢,本又作“袒”,音但。裼,素历反。搏音博。“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狃,习也。笺云:狃,复也。请叔无复者,爱也。○
将,七羊反,请也。毋音无,本亦作“无”。狃,女九反。复,符又反,下同。
[疏]“大叔”至“伤女”。
○
毛以为,大叔往田猎之时,乘驾一乘之马。叔马既良,叔之御人又善,执持马辔如织组。织组者,总纰於此,成文於彼。御者执辔於手,马骋於道,如织组之为,其两骖之马与两服马和谐,如人舞者之中於乐节也。大叔乘马,从公田猎。叔之在於薮泽也,火有行列,俱时举之,言得众之心,故同时举火。叔於是襢去裼衣,空手搏虎,执之而献於公之处所。公见其如是,恐其更然,谓之曰:请叔无习此事。戒慎之,若复为之,其必伤汝矣。言大叔得众之心,好勇如此,必将为乱,而公不禁,故刺之。
○
郑唯以“狃”为“复”,馀同。
○
传“叔之从公田”。
○
正义曰:下云“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明公亦与之俱田,故知从公田也。
○
传“骖之”至“中节”。
○
正义曰:此经止云“两骖”,不言“两服”,知骖与服和谐中节者,以下二章於此二句皆说“两服”、“两骖”,则知此经所云,亦总骖、服。但马之中节,亦由御善,以其篇之首先云御者之良。既言“执辔如组”,不可更言两服,理则有之,故知“如舞”之言,兼言服亦中节也。此二句言叔之所乘,马良御善耳,非大叔亲自御之。下言“又良御忌”,乃云叔身善御。
○
传“薮泽”至“具俱”。
○
正义曰:《地官序·泽虞》云:“每大泽大薮,小泽小薮。”注云:“泽,水所锺。水希曰薮。”然则薮非一,而此云“薮,泽”者,以薮泽俱是旷野之地,但有水无水异其名耳。《地官》薮泽共立泽虞掌之。《夏官·职方氏》每州云其泽薮曰“某”,明某是一也。《释地》说十薮云:“郑有圃田。”此言“在薮”,盖在圃田也。此言“府”者,货之所藏谓之府,薮泽亦禽兽之所藏,故云“禽之府”。烂熟谓之烈,火烈嫌为火猛,此无取烂义,故转烈为列,言火有行列也。火有行列,由布列人使持之,故笺申之云“列人持火”。此为宵田,故持火照之。具,备,即偕俱之义,故为俱也。
○
传“襢裼”至“搏之”。
○
正义曰:“襢裼,肉袒”,《释训》文。李巡曰:“襢裼,脱衣见体曰肉袒。”孙炎曰:“袒去裼衣。”《释训》又云:“暴虎,徒搏也。”舍人曰:“无兵,空手搏之。”
○
传“狃,习”。
○
正义曰:《释言》云:“狃,复也。”孙炎曰:“狃伏前事复为也。”复亦贯习之意,故传以狃为习也。笺以《尔雅》正训,故以为复。
叔于田,乘乘黄。
四马皆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笺云:两服,中央夹辕者。襄,驾也。上驾者,言为众马之最良也。雁行者,言与中服相次序。○
上襄,并如字。行,户郎反。夹,古洽反。叔在薮,火烈具扬。
扬,扬光也。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忌,辞也。笺云:良亦善也。忌,读如“彼已之子”之已。○
忌,注作“己”,同,音记。下皆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骋马曰磬。止马曰控。发矢曰纵。从禽曰送。○
磬,苦定反。控,口贡反。骋,敕领反。
[疏]“叔于”至“送忌”。
○
正义曰:言叔之往田也,乘一乘之黄马。在内两服者,马之上驾也。在外两骖,与服马如雁之行,相次序也。叔乘此四马,从公田猎。叔之在於薮泽也,火有行列,俱时扬之。叔有多才,既善射矣,又善御矣。抑者,此叔能磬骋马矣,又能控止马矣。言欲疾则走,欲止则往。抑者,此叔能纵矢以射禽矣,又能纵送以逐禽矣。言发则能中,逐则能及,是叔之善御、善射也。叔既得众多才如是,必将为乱,而公不禁,故刺之。
○
笺“两服”至“次序”。
○
正义曰:《小戎》云:“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骖、中对文,则骖在外。外者为骖,则知内者为服,故言“两服,中央夹辕者”也。“襄,驾”,《释言》文。马之上者,谓之上驾,故知上驾者,言众马之最上也。《曲礼》注云:“雁行者,与之并差退。”此四马同驾,其两服则齐首,两骖与服马雁行,其首不齐,故《左传》云:“如骖之有靳。”
○
传“扬,扬光”。
○
正义曰:言举火而扬其光耳,非训扬为光也。
○
传“骋马”至“曰送”。
○
正义曰:此无正文,以文承射御之下,申说射御之事。马之进退,唯骋止而已,故知骋马曰磬,止马曰控。今止马犹谓之控,是古遗语也。纵谓放纵,故知发矢。送谓逐后,故知从禽。
叔于田,乘乘鸨。
骊白杂毛曰鸨。○
鸨音保,依字作“駂”。骊,力驰反。两服齐首,
马首齐也。
两骖如手。
进止如御者之手。笺云:如人左右手之相佐助也。
叔在薮,火烈具阜。
阜,盛也。
叔马慢忌,叔发罕忌。
慢,迟。罕,希也。笺云:田事且毕,则其马行迟,发矢希。○
嫚,本又作“慢”,莫晏反。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掤,所以覆矢。鬯弓,弢弓。笺云:射者盖矢弢弓,言田事毕。○
掤音冰,所以覆矢也。马云:“椟丸盖也。”杜预云:“椟丸,箭筩也。”鬯,敕亮反。弢,吐刀反。
[疏]“叔于”至“弓忌”。
○
毛以为,叔往田猎之时,乘一乘之駂马。其内两服则齐其头首,其外两骖,进止如御者之手。乘此车马,从公田猎。叔之在於薮也,火有行列,其光俱盛。及田之将罢,叔之马既迟矣,叔发矢又希矣。及其田毕,抑者叔释掤以覆矢矣,抑者叔执鬯以弢弓矣。既美叔之多才,遂终说其田之事。
○
郑唯“如手”如人手相助为异。馀同。以如者比诸外物,故易传。
○
传“骊白杂毛曰駂”。
○
正义曰:《释畜》文。郭璞曰:“今呼之为乌骢。”
○
传“慢,迟。罕,希”。
○
正义曰:以惰慢者必迟缓,故慢为迟也。《释诂》云:“希,罕也。”是罕为希也。
○
传“掤所”至“弢弓”。
○
正义曰:昭二十五年《左传》云:“公徒执冰而踞。”字虽异,音义同。服虔云:“冰,犊丸盖。”杜预云:或说犊丸是箭筒,其盖可以取饮。先儒相传掤为覆矢之物,且下句言鬯弓,明上句言覆矢可知矣,故云“掤,所以覆矢”。鬯者,盛弓之器。鬯弓,谓弢弓而纳之鬯中,故云“鬯弓,弢弓”,谓藏之也。
《大叔于田》三章,章十句。
《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好利不顾其君,注心於利也。御狄于竟,时狄侵卫。○
克,一本作“尅”。好,呼报反,注同。恶,乌路反,下同。远,于万反。将,子亮反。御,鱼吕反,注同。翱,五羔反。
[疏]“《清人》三章,章四句”至“是诗”。
○
正义曰:作《清人》诗者,刺文公也。文公之时,臣有高克者,志好财利,见利则为,而不顾其君。文公恶其如是,而欲远离之,而君弱臣强,又不能以理废。退適值有狄侵卫,郑与卫邻国,恐其来侵,文公乃使高克将兵御狄於竟。狄人虽去,高克未还,乃陈其师旅,翱翔於河上。日月经久,而文公不召,军众自散而归,高克惧而奔陈。文公有臣郑之公子名素者,恶此高克进之事君不以礼也,又恶此文公退之逐臣不以道,高克若拥兵作乱则是危国,若将众出奔则是亡师。公子素谓文公为此,乃是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清人》之诗以刺之。经三章唯言“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之事耳,序则具说翱翔所由。作诗之意,二句以外,皆於经无所当也。
○
笺“好利”至“侵卫”。
○
正义曰:《春秋》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曰:“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於河上,久而不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是於时有狄侵卫也。卫在河北,郑在河南,恐其渡河侵郑,故使高克将兵於河上御之。《春秋》经书“入卫”,而笺言“侵”者,狄人初实侵卫,卫人与战而败,后遂入之。此据其初侵,故言侵也。案襄十九年,晋侯使士匄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左传》称为“礼也”,《公羊传》亦云“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然则高克礼当自还,不须待召。而文公不名,久留河上者,其战伐进退,自由将帅。若罢兵还国,必须君命,故不召不得归也。传善士匄不伐丧耳,其得反国,亦当晋侯有命,故善之。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清,邑也。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介,甲也。笺云:清者,高克所帅众之邑也。驷,四马也。○
介音界。旁,补彭反,王云“彊也”。“驷,四马也”,一本“驷介,四马也”。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重英,矛有英饰也。笺云:二矛,酋矛、夷矛也,各有画饰。○
矛,莫侯反,《方言》云:“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鉧鉧音蛇。或谓之鋋鋋音蝉。或谓之鐆鐆音错江反。”其柄谓之矜。矜,郭音巨巾反。重,直龙反,注下同。英如字,沈於耕反。酋,在由反。
[疏]“清人”至“翱翔”。
○
正义曰:言高克所率清邑之人,今在於彭地。狄人以去,无所防御,高克乃使四马被驰驱敖游,旁旁然不息。其车之上,建二种之矛,重有英饰,河水之上,於是翱翔。言其不复有事,可召之使还,而文公不召,故刺之。
○
传“清邑”至“介甲”。
○
正义曰:序言高克将兵,则清人是所将之人,故知清是郑邑。言御狄于竟,明在郑、卫境上。言翱翔河上,是营军近河,而卫境亦至河南,故云“卫之河上,郑之郊也”。郊谓二国郊境,非近郊、远郊也。《硕鼠》云“適彼乐郊”,亦总谓境为郊也。下言消、轴,传皆以为河上之地,盖久不得归,师有迁移,三地亦应不甚相远,故俱於河上。介是甲之别名,故云“介,甲也”。《北山》传云“旁旁然不得已”,则此言旁旁亦为不得已之义,与下麃麃为武貌,陶陶为驱驰之貌,互相见也。
○
传“重英,矛有英饰”。
○
正义曰:重英与二矛共文,明是矛饰。《鲁颂》说矛之饰,谓之朱英,则以朱染为英饰。二矛长短不同,其饰重累,故谓之重英也。
○
笺“二矛”至“画饰”。
○
正义曰:《考工记》云:“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注云:“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也,酋近夷长也,是矛有二等也。《记》又云:“攻国之兵用短,守国之兵用长。”此御狄于境,是守国之兵长,宜有夷矛,故知二矛为酋矛、夷矛。《鲁颂》以矛与重弓共文,弓无二等,直是一弓而重之,则知二矛,亦一矛而有二,故彼笺云:“二矛重弓,备折坏。”直是酋矛有二,无夷矛也。经言重英,嫌一矛有重饰,故云各有画饰。言其各自有饰,并建而重累。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消,河上地也。麃麃,武貌。○
麃,表骄反。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重乔,累荷也。笺云:乔,矛矜近上及室题,所以县毛羽。○
乔,毛音桥,郑居桥反,雉名,《韩诗》作“鷮”。逍,本又作“消”。遥,本又作“摇”。荷,旧音何,谓刻矛头为荷叶相重累也;沈胡可反,谓两矛之饰相负荷也。矜,字又作“{矜木}”,同巨巾反,沈又居陵反。近,附近之近。题音啼。题,头也。室,剑削名也,《方言》云:“剑削,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此言室,谓矛头受刃处也。削音笑。县音玄。
[疏]传“重乔,累荷”。
○
正义曰:《释诂》云:“乔,高也。”重乔犹如重英,以矛建於车上,五兵之最高者也。而二矛同高,其高复有等级,故谓之重高。传解称高之意,故言累荷。《候人》传曰:“荷,揭也。”谓此二矛,刃有高下,重累而相负揭。
○
笺“乔矛”至“毛羽”。
○
正义曰:矜谓矛柄也。室谓矛之銎孔。襄十年《左传》云:“舞,师题以旌夏。”杜预云:“题,识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然题者,表识之言。笺申说累荷之意,言乔者,矛之柄近於上头及矛之銎室之下,当有物以题识之,其题识者,所以悬毛羽也。二矛於其上头皆悬毛羽以题识之,似如重累相负荷然,故谓之累荷也。经、传不言矛有毛羽,郑以时事言之,犹今之鹅毛槊也。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轴,河上地也。陶陶,驱驰之貌。○
轴音逐,地名。陶,徒报反。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左旋讲兵,右抽抽矢以射,居军中为容好。笺云:左,左人,谓御者。右,车右也。中军,为将也。高克之为将,久不得归日,使其御者习旋车,车右抽刃,自居中央,为军之容好而已。兵车之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
抽,敕由反,《说文》作“陷”,他牢反,云:“抽刃以习击刺也。”好,呼报反,注同。将,子亮反,下同。
[疏]“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
毛以为,高克閒暇无为,逍遥河上,乃左回旋其师,右手抽矢以射,高克居军之中,以为一军之容好,言可召而不召,故刺之。
○
郑以高克使御人在车左者,习回旋其车。勇士在右者,习抽刃击刺。高克自居中央,为军之容好。指谓一车之上事也。
○
传“左旋”至“容好”。
○
正义曰:毛以为,左右中总谓一军之事。左旋以讲习兵事,在军之人皆右手抽矢而射。高克为将,将在军中,以此左旋右抽矢为军之容好。言其无事,故逍遥也。必左旋者,《少仪》云:“军尚左。”注云:“右,阳也。阳主生。将军有庙胜之策,左将军为上,贵不败绩。”然则此亦以左为阳,故为左旋。
○
笺“左人”至“在左”。
○
正义曰:笺以左右为相敌之言,传以左为军之左旋,右为人之右手,於事不类,故易传以为一车之事,左谓御者在车左,右谓勇力之士在车右,中谓将居车中也。车是御之所主也,故习旋回之事。右主持兵,故抽刃击剌之,亦是习之也。高克自居车中,以此一车所为之事为军之容好。成二年《左传》说晋之伐齐云:“鄐克将中军,解张御,郑兵缓为右。鄐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张侯即解张也。鄐克伤矢,言未绝鼓音,是鄐克为将,在鼓下也。张侯伤手,而血染左轮,是御者在左也。此谓将之所乘车耳。若士卒兵车,则《閟宫》笺所云:“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御车不在左也。此二笺皆言兵车之法,则平常乘车不然矣。《曲礼》曰:“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注云:“君存,恶空其位。”则人君平常皆在车左,御者在中央,故《月令》说耕籍之义云:“天子亲载耒耜,措之於参保介之御閒。”保介谓车右也。置耒耜於车右、御者之閒,御者,在中,与兵车异也。将居鼓下,虽人君亲将,其礼亦然。《夏官·大仆职》云:“凡军旅田役,赞王鼓。”注云:“王通鼓佐击其馀面。”是天子亲鼓也。成二年《左传》云:“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齐侯亲鼓之。”是为将乃然,故云“将居鼓下”。
《清人》三章,章四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法成
明·邓豁渠
宋·魏岘
(晋)周处
宋·刘道醇
姚秦·鸠摩罗什
苏轼
高观国
邱文鸾
(清)蒲松龄
王士禛
圆仁
清·黄元御
李白
宋·张淏
(唐)李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