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目录:
读通鉴论
卷一 秦始皇
卷一 二世
卷二 汉高帝
卷二 惠帝
卷二 文帝
卷三 景帝
卷三 武帝
卷四 汉昭帝
卷四 宣帝
卷四 元帝
卷五 成帝
卷五 哀帝
卷五 平帝
卷五 王莽
卷六 后汉更始
卷六 光武
卷七 明帝
卷七 章帝
卷七 和帝
卷七 宏帝殇帝附
卷八 顺帝
卷八 桓帝
卷八 灵帝
卷九 献帝
卷十 三国
卷十一 晋泰始元年起
卷十二 惠帝
卷十二 怀帝
卷十二 愍帝
卷十三 东晋元帝
卷十三 明帝
卷十三 康帝
卷十三 穆帝
卷十四 哀帝
卷十四 帝奕
卷十四 简文帝
卷十四 孝武帝
卷十四 安帝
卷十四 恭帝
卷十五 宋武帝
卷十五 营阳王
卷十五 文帝
卷十五 孝武帝
卷十五 前废帝
卷十五 明帝
卷十五 后废帝
卷十五 顺帝
卷十六 齐高帝
卷十六 武帝
卷十六 鬱林王
卷十六 明帝
卷十六 东昏侯
卷十七 梁武帝
卷十七 简文帝
卷十七 元帝
卷十七 敬帝
卷十八 陈高祖
卷十八 文帝
卷十八 宣帝
卷十八 后主
卷十九 隋文帝
卷十九 炀帝
卷二十 唐高祖
卷二十 太宗
卷二十一 高宗
卷二十一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
卷二十二 睿宗
卷二十二 玄宗
卷二十三 肃宗
卷二十三 代宗
卷二十四 德宗
卷二十五 顺宗
卷二十五 宪宗
卷二十六 穆宗
卷二十六 敬宗
卷二十六 文宗
卷二十六 武宗
卷二十六 宣宗
卷二十七 懿宗
卷二十七 僖宗
卷二十七 昭宗
卷二十七 昭宣帝
卷二十八 五代上
卷二十九 五代中
卷三十 五代下
卷末 叙论一
卷末 叙论二
卷末 叙论三
卷末 叙论四
卷十六 鬱林王
〖一〗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尚书删自仲尼,且不司尽信,况后世之史哉?郁林王昭业之不足为君,固已。然曰:“世祖积钱及金帛不可胜计,未朞岁而用尽”,则诬矣。夷考朞岁之中,未尝有倾宫璇室裂绘凿莲之事也,徒以掷涂赌跳之戏,遂荡无穷之帑乎?隋炀之侈极矣,用之十三年而未竭,郁林居位几何时,而遽空其国邪?当其初立,王融先有废立之谋矣;萧鸾排抑子良,挟权辅政,即有篡夺之心矣。引萧衍同谋,而征随王子隆,于是而其谋益亟,郁林坐卧于刀锯之上,而愚不知耳。鸾已弑主自立,王晏、徐孝嗣文致郁林之恶,以揜骛滔天之罪,欲加之罪
...更多
卷十六 明帝
〖一〗 人才之靡也,至齐、梁而已极。非尽靡也,尸大官、执大政者,靡于上焉耳。明帝之凶悖,高、武之子孙,杀戮殚尽而后止,而大臣谈笑于酒弈之閒自若也。乃晋安王子懋之死,其防閤陆超之、董僧慧先与子懋谋举兵者,独能不昧其初心:僧慧则请大敛子懋而就死,业已无杀之者,而视子懋幼子讯父之书,一恸而卒;超之或劝其逃,而曰“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恩,亦恐田横之客笑人”,端坐以待囚,而为门生所杀,头陨而身不僵。夫二子者,非但其慷慨以捐生也,审于义以迟回,濒死而不易其度,使当托孤寄命之任,其不谓之社稷之臣与?乃皆出自寒门,身为武吏,其视王、谢、徐、江
...更多
卷十六 东昏侯
〖一〗
扬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雄未能践其言也,若其言,则固可深长思也。冥冥者时也,飞者道也;鸿以飞为道,不待冥始飞也,而所以处冥者得矣。弋者之不篡,非有篡之之心,限于冥而罢其机牙也。苟有可篡,则于冥而篡之也滋甚。唯使弋者忘其篡之情,而后鸿以安于云逵,其以销弋者之情已久矣。
王敬则反,欲劫何胤为尚书令,散则长史王弄璋曰:“何令高蹈,必不从;不从,便应杀之举大事,先杀名贤,必不济。敬则乃止。夫胤何以得此于弄璋乎?至何点而尤危矣,崔慧景反,逼点召之,点弗能脱
...更多
卷十七 梁武帝
〖一〗
齐、梁之际,天下始有志节之士。马仙琕之不降也,何胤、何点之召而不赴也,颜见远之死也,梁武能容之,而诸君子者,森森自立于人伦,晋、宋以来顽懦之风,渐衰止矣,非待梁武之奖劝之也。夫齐之得国也,不义之尤者,东昏之淫虐亦殊绝,而非他亡国之主所齿,齐亦何能得此于天下士哉? 风教之兴废,天下有道,则上司之;天下无道,则下存之;下亟去之而不存,而后风教永亡于天下。大臣者,风教之去留所托也。晋、宋以降,为大臣者,怙其世族之荣,以瓦全为善术,而视天位之去来,如浮云之过目。故晋之王谧,宋之褚渊,齐之王晏、徐孝嗣,皆
...更多
卷十七 简文帝
〖一〗
至治之世无请托,至乱之世无请托,故嘱托之禁,虽设于律而不严,以其非本治也。汉灵帝立三互之法,高洋赏房超棓杀赵道德请托之使,命守宰设棓以捶杀属请之使,盖其时请托公行,狱讼大乱,有激而然也。
至乱之世,守宰专利于己,恶民之行赂属请而不存贿于己,则假秉公守法以总货贿于一门。上既为之严禁矣,虽致怨于人,而可弗惧,无有敢挢举其污者也。刘季陵不与公府之事,而陈蕃诮之,季陵正也,蕃非正也。然蕃且有辞于李陵矣,其时请托盛行,而季陵孤也。至治之世,在官有养廉之典,退居有尸祝之尊,贤士大夫亦
...更多
卷十七 元帝
〖一〗
元帝忌岳阳王詧而欲灭之,遂失襄阳,襄阳失而江陵之亡可俟矣。及武陵王纪称帝于成都,复请于宇文泰使袭纪,而成都又入于周,则江陵未有不亡者。非宇文能取之,皆自亡也。蜀亡,江陵陷,襄阳北折而为宇文之先驱,江左之能延数十年者,幸也。高齐未灭,关中之势未固,宇文之篡未成,故犹幸而存也。夫地利非有为者之所恃,固已,曹操据兗州四战之地而制群雄,李势、谯纵据蜀而江东不为动摇。虽然,得地利而人不和,地未可恃;人不和以内溃,未有能保其地利者;失地之利,而后其亡也必也。故非英雄特起,视天下无不可为者,则地利亦其所必争。梁
...更多
卷十七 敬帝
〖一〗
义以生勇,勇以成义,无勇者不可与立义,犹无义者不可与语勇也。
王僧辩非不知义者,元帝使之攻湘州杀萧栋而不从。身建平贼之大功,受大任而镇京邑,可以有为之资也。高洋遣邢子才帅一旅纳萧渊明使为梁主,渊明非武帝之子孙,而挟异类以阑入,使其成也,则萧晋附庸于宇文,渊明述职于高氏,中分梁国,效臣妾于二虏,此王僧辩肝脑涂地以报宗社,而为中原留一线之日也。僧辩既遣裴之横御之于东关,亦已知敬帝已正位为君,而渊明为贼矣。乃之横败死,遽屈节而迎渊明以入,何其馁也! 夫高氏方与宇文争存亡之命,
...更多
卷十八 陈高祖
〖一〗
自曹魏以迄于宋,皆名为禅而篡者也。盖尝论之,本以征诛取天下,狃于习而假迹于篡者,唐高祖也,其名逆,其情未诈,君子恶其名而已。以雄桀之才起而图功,其图功也,以觊得天下为心,功既立而遂攘之,曹魏、刘宋也,而刘宋之功伟于曹魏矣。受推诚托孤之命,遂启逆心,非不立功,而功不在天下,以威福动人而因窃者,司马氏也。无固获之心,天下乱而无纪,一旦起而攘之者,宋太祖也。无功于天下,天下已乱,见为可夺而夺之者,梁武帝也。既无功矣,蓄奸谋以从人于弑逆,因而夺之者,萧齐也。本贼也,而名为禅者,朱梁也。
...更多
卷十八 文帝
〖一〗
文帝既以从子继高祖而立,宇文氏遣高祖之子昌归陈,文帝与侯安都毙之于江,帝之贪位安忍,其恶无所逃矣。所可重伤者,昌之愚而为狡夷投之死地以乱陈也。
昌在关中,高祖屡请之,而宇文氏不遣,持重质以胁陈。高祖殂,乃亟遣之归,知其兄弟必争,则己乘之以收其利。萧纪争而得巴蜀,萧詧争而得江陵,其术两雠,复以试之建业,其情晓然易见,而何昌之不觉也!侯安都之戕贼行而昌死于道,丧一夫公子耳;宇文氏无一族之援,一使之逆,于己无损也。昌不死,而陈有奉之者,则必求援于己,卷土而奉藩,昌不能违,不复有
...更多
卷十八 宣帝
〖一〗
自太建十三年以前,论高齐、宇文周事皆附陈下;自太建十二年隋文帝纪号开皇,凡论隋事皆附隋下,唯论陈事则列卷中;陈、隋皆中国之君,南北分疆,义无偏胜也。
小人之争也,至于利而止矣;而更有甚焉者,始见为利而争之,非必利也,争之以不相下,气竞而不能止。有国家者,毒众连兵、暴骨如莽而不止;匹夫匹妇,讦讼操戈,两败交伤而不止;乃不知因此而害不弭,舍此而固有利也。明于计者,方争之顷,一念旁及而早知改图矣。
晋悼公与楚争郑,用兵十年,连十二国之诸侯,三分四军以疲
...更多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叶霖
元·马端临
韩方明
嘉義管內采訪冊
(清)汪辉祖
明·廖道南
南北朝·雷学所
春秋·李耳
(明)陈继儒
清·陈忠倚
宋·陈大猷
唐·神清
(清)虫天子
谢灵运
唐·徐坚
(明)陈继儒